2023年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12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一
【摘要】律动教学法是一种带动、引导学生将音乐中所包含的抽象的内涵和情感,以自身的理解、领悟为基点,外化为具体的肢体动作的教学方式。在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广大音乐教师应深刻把握律动教学法的内涵,明确其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以音乐表达的情感为依据,从难到易地设计肢体动作,避免误区,妥善运用,最终达到激发学生表现欲,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律动教学法;音乐教学
最新的教育改革提出,中小学生的日常培养,除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音乐、绘画等人文学科,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亦指出,广大音乐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和内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律动教学”作为一种可将抽象的音乐内涵与趣味性、形象性的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及创新能力,符合新课标的目的和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应深刻理解律动教学的内涵,积极探索、尝试、创新律动教学的措施,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律动教学方法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音乐的抽象内涵
音乐所承载的感情和内涵较为抽象,单纯视觉、听觉上的学习效果较为有限,从而阻碍了学生理解、掌握音乐的程度和进度。针对这一问题,放眼国外的音乐教育体系,无论是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还是奥尔夫的节奏教学,都强调用身体动作去理解、再现音乐的情感和内涵。著名的音乐学家柯达伊亦认为,任何音乐理念都可与身体律动相互转化。律动教学作为一种可将抽象的音乐内涵与具体的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实现抽象音乐内涵与具体肢体动作间的转化,让学生在简单、直接的舞动当中,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营造轻松、趣味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环境氛围是影响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达到预期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施教的过程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律动是一种轻松、活泼的娱乐方式,也是学生表达对音乐理解和感悟的最直接的方法,加之儿童青少年对于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较强,因而深受广大学子的热衷和喜爱。因此,充分运用律动教学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提升学生的活跃度、参与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广大音乐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律动的机会,充分利用其活泼好动的天性,使抽象、困难的音乐学习转化为轻松、趣味性的肢体语言的探索和表达,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互动,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理解。
二、律动教学法的内涵
律动教学法是体态律动教学法的简称,是由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基本内涵是让学生在聆听旋律、体验节奏的过程中,引导、促进其视觉、听觉、情感、运动及思维的内在联动,使学生在简单、直观的肢体律动体验中表达自身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活力,从而达到培养其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的目的。由于体态律动教学法较为简单、直观,符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能够营造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已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当中。广大音乐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深入理解、挖掘律动教学法的内涵,丰富肢体动作的设计方式,为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三、增强律动教学法实效性的措施
(一)动作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实施律动教学法的过程中,肢体动作的设计必须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方面,学生对于简单肢体动作的学习速度较快,可收到整齐的反应和理想的效果,简单肢体动作阶段形成的成就感可提升学生对于高难度肢体动作的接受、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部分肢体协调能力存在一定欠缺的学生,高难度的肢体动作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拉低整体的学习进度,还容易导致挫败心理的产生,影响后续的学习和进步。总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思路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是广大音乐教师必须牢记和坚持的一大原则。
(二)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吸取素材
音乐本身即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因此,在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亦必须注重从实际生活中吸取素材。一般来说,音乐教学中的律动多是根据歌曲的内容,对于人物动作或者动物形象的模仿组合,如人物轻快的步伐,喜悦的表情,或者白鹅走路时左摇右摆的形象等。对于来自生活的律动素材,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亲身体验经历或者拥有一定的见闻积累,因而更容易把握和领会。比如由于学生亲身体验过划船游玩的乐趣,因而在演绎《划船歌》时会更加得心应手。这也启示广大音乐教师,律动教学法的顺利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因此,平时要注意要求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事先对可能涉及的模仿形象形成一定的意象积累,从而为提升律动教学法的成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促进学生对于歌曲内涵、感情的深入理解和挖掘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音乐,包含的情感、内涵不同,涉及的模仿形象亦存在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表现模仿形象的能力以其对于音乐内涵及情感的理解为基础。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和挖掘越是深入,表现模仿形象的拿捏就越是精准和恰到好处。比如对于《月之故乡》这首歌曲,如果学生能够深入地挖掘到歌词背后饱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就可能产生深深地共鸣感,从而在展现肢体动作的过程中更精准到位地把控自身的动作和表情。因此,广大音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歌曲中包含的情感,为律动环节的高效、顺利进行铺就情感上的基垫。
(四)时刻以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及创新能力为目的
虽然音乐教学中的律动多是根据歌曲的内容,对于人物动作或者动物形象的模仿组合,但目的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模仿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及整合、创新的能力。因此,不管学生模仿人物动作或者动物形象的能力达到何种程度,只要尚未练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都不能算作律动教学的成功。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整合、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对形象的精准模仿为基础。广大音乐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其在参与、体验律动的过程中,提升模仿形象的水平,为练就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做好积累和铺垫。
(五)避免误区,正确运用律动教学法
律动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于音乐教学当中。但当前存在几处应用误区。一是很多教师认为律动教学法具有活跃课堂氛围的功效,于是频繁地应用,结果课堂是热闹了,但教学目标未达成,导致与律动教学法的应用初衷相违背;二是很多教师混淆了舞蹈与律动的概念,认为律动就是舞蹈。实质上,律动是对于音乐本质的一种外化和体现,与舞蹈的性质存在一定的区别。广大音乐教师应明确律动教学法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必须配合教学目标妥善应用;充分认清律动的本质和内涵,避免与舞蹈混为一谈。从而避免误区,正确地运用和发挥律动教学法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李林岚.音乐课堂律动教学的运用与实践[j].音乐天地,(12):13-14.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二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浅析论文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作用。虽然每个人的音乐天赋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习音乐的能力则主要依靠于后天的音乐学习。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因为这一阶段,正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而体态律动这种音乐学习方式,恰恰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一种良好途径,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注重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有一句话说的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它,喜欢他,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它。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运动,恰恰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国大部分的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过于注重对音乐知识的讲授,所采取的音乐讲课方法,也不过是由老师先做示范,进行演唱,然后带领学生一遍遍进行跟唱,最后全班学生进行合唱。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很难产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力,甚至对于一遍遍的跟唱,觉得非常厌烦。但是如果针对此种情况,小学音乐教师选择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如学习小学人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赶海的小姑娘》一课时,教师将音乐和形体结合起来进行音乐讲授,会让小学音乐课堂的氛围变得宽松、活跃、有趣,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也会增强。
(二)音乐知识形象化,减轻教学压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但是对于音乐中很多比较抽象的动作都无法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这为他们学习音乐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音乐中的各种音调,只依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小学音乐教师在这个时候运用体态律动,就能够将音乐知识变得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同时也减轻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压力。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将do、re、mi、fa、sol、la、si7个音调转化为几个肢体动作来代替,并且让学生在台上进行演示。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音乐知识。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表现音乐节奏
在音乐中,节奏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通常喜欢用较快的节奏来表示高兴、快乐以及热烈。喜欢用缓慢的节奏来表示悲伤、难过和沉重。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感受音乐的体态律动,掌握音乐节奏。例如在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新年好》这一首歌曲时,音乐教师可以在学生听取完音乐之后,让其在课堂上较快的行走以及模拟拜年的动作,进而表现出音乐中快乐、高兴的情绪。而在学习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这一首歌曲时,可以通过一些比较舒缓的动作来表现对祖**亲的真挚感情。除此之外,其指挥动作也同样是一种体态律动,如指挥一些情绪比较激昂或者愤怒的音乐时,指挥动作就比较大。而在指挥一些情感比较温柔和平静的音乐时,其指挥动作就比较舒缓。例如在对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保卫黄河》这一歌曲进行指挥时,其指挥动作的幅度就比较大,因为这首歌曲,全篇音调都比较短促,节奏较快,充斥著振奋人心的音调以及响亮的战斗口号,它是一曲充满力量的爱国歌曲。而相应的在指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首歌曲时,其指挥动作的幅度就不会如同《保卫黄河》的指挥动作幅度一样了,它的指挥动作就会比较轻快、舒缓,因为这是一首划着小船尽情游玩、孩子们嬉耍玩闹心情无比愉悦的歌曲。
(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在表现高音时,音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体态律动,将身体稍微向上伸展。在表示中音时,知道学生将手平平放在胸前。在表示低音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身体稍微向下倾斜,手臂自然下垂,放在身体两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首音乐歌曲中,节奏的快慢部分以及音调的相应变化。例如在欣赏小学音乐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牧民的一天》这一首歌曲时,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之后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在音乐中听出了哪些内容?获得了怎样的感受?然后再指定学生扮演音乐中的音调,随着音调的变化,让学生灵活的变动身体动作。通过这样的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积极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思维,将体态律动教学法充分的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来。
参考文献:
[1]华蕾.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05:40-42.
[2]王玲玲.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05:215.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三
一、概述
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理解和研究体态律动,并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和发展,使体态律动的教学成果遍地开花。
二、体态律动的运用
1.激发孩子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一种事物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能够把所学事物高效地学会和掌握。体态律动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动”这个优点,在学习音乐中,让孩子动起来,使其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对接下来的活动保持渴望和迫切,这样孩子们会比未动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正是由于课堂上引入体态律动,才将课堂的整个气氛调动起来,使孩子们全部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孩子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学到了知识。
2.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孩子用肢体去表达思想的时候,正是孩子对思想的理解最强的时候。在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音符,让孩子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每个孩子的想法不同,如果给他们每个人一个高音,他们就会表演出不同的音效,就会谱出一曲美妙的乐曲。在孩子们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1)表演力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最活泼的时期,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在传统的教育体系里,孩子往往会缺失这些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如果在课堂中引入体态律动,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肢体的律动去表达自己用心感受的东西,表演自己所想表演的东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调动自己与生俱来的表演能力,进而加深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粉刷匠》的时候,孩子们在唱歌的同时,教师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理解用肢体表达出来,孩子们就可以把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牢记于心,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
(2)反应能力在课堂中,如果教师教给孩子的歌曲是通过孩子的表演反映出来的,并且大多情况下是即兴表演,这样,就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反应力,久而久之,对培养孩子的反应力是大有裨益的。
3.建立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和情绪表达
节奏感是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律动运动则可以增强音乐节奏感,提高乐感。引导孩子们通过肢体运动来表达对音乐节奏、旋律等要素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音来进行训练。例如,在听到四分音符的时候让孩子们做出下蹲或是拍手的动作,在听到八分音符的时候做出蹦跳的动作。同时,孩子们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听到欢快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当听到悲伤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伤感的表情。
4.提高学生对音准的认识
传统的教育方法很难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孩子们带到操场、舞蹈房,画上旋律,先给每个孩子发歌谱,让孩子们进行熟悉,然后带领孩子边走边唱。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孩子们提高音准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帮助。
三、体态律动的作用
1.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中,让孩子通过一些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中会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
动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进行表演,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用身体运动表达内心情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表演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一首歌曲里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的配合中,孩子的团结与合作意识得到了考验和培养。另外,一首歌曲可能需要几种乐器共同演奏而成,此时也需要孩子们的相互配合。
总之,随着体态律动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出版了许多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体现具体教学内容、展现不同特色的相关书籍,也发表了相关文献。然而,国内对其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不丰富也较陈旧,对于如何教授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也很不充分,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态律动将身体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表演的同时找到了音乐的乐趣。因此,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每一个小学音乐教育者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四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
体态律动是瑞士教育家、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创立的,是音乐教育体系中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是指在聆听音乐的时候,通过身体的动作,如摆手、奔跑、转动等来感受乐曲。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也不是体操运动,它强调的是音乐。通过聆听音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去感受音乐的要素,如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等,让人体成为理解音乐的一种乐器。音乐的要素通过身体这种乐器来表现,并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
二、高师音乐教学法
音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直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唯一课程[1]。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提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2]。其中强调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兴趣,在教学时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够领会到乐曲中基本的音乐要素,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即兴编创的能力。新课标要求的这些内容与高师音乐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原则和特点相符合,即通过身体运动来感受音乐的内在韵律。
三、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意义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为音乐教学打开新视野
在传统的教学法课程中,学生学习的.状态经常是被动式的,往往是教师先介绍各种教学方法的原理及教学过程,随后带领学生完成部分课例的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认识教学方法,没有主动体验相关教学法的功能与效果。而体态律动教学法则为音乐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和窗口,在其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最直观的动作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时,教师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乐曲表现的场景,有阅兵式走路、拍手、跺脚、敲击课桌;在学习管弦乐合奏《春节序曲》第三部分的时候,同学们可以用律动、打击乐等手段即兴表演,用新的视野感受音乐。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续稳定的兴趣和爱好[3]。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展,他们的运动知觉、听觉显着增强,在节奏、旋律方面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这时教师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初中欣赏课《g弦上的咏叹调》时,作品的曲式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很枯燥,但可以通过手势的律动来表现曲式结构,第一段旋律用食指表示,重复时用手掌表示,出现新的旋律时用食指和中指表示。
最终,学生通过手势能够明确乐曲的曲式,这样就能够避免讲解曲式结构时的枯燥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其乐融融的学习气氛。
(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要通过聆听来获取,那么如何让他们听懂作品呢?体态律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感受和体验音乐,并能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阐发独立感受和见解[4]。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教师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声音和速度,教师用两种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歌曲里的一段唱腔:53630│53630│……第一种用齐步走的方式,在休止符处不做停顿,第二种方式是用脚步一顿一顿地行走,带着喘息的声音,学生就能体会到第二种比第一种更能体现纤夫拉纤时的劳累和叹息,感知音乐的形象和意境。欣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学生可以借助律动来表现乐曲的旋律,边听乐曲边摇晃身体,从而总结出摇篮曲优美、安静、抒情的特点。律动方式让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听觉的体验,使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提升教学的质量。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保持持久的音乐记忆
新课标强调用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获得内心感受、体验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体态律动实践中,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时,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流动飘舞的运动状态和感觉。木偶娃娃走到花草地做旋转动作,走到开满枝条的地方做双手飘扬的动作,随后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音乐律动,在乐句的第一强拍上用较大的动作幅度来表现,如双手伸开来旋转,表现重拍的特点等。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性,形成了持久的音乐记忆。
体态律动教学法以其新颖的教学模式、浓厚的兴趣氛围辅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丰富了教育手段,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五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打破了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主要强调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让音乐课堂有静有动,使音乐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本文主要围绕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阐明了如何将体态律动运用到音乐教学之中的观点与看法,以及现阶段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音乐教育;小学音乐;体态律动;应用
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音乐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瑞士作作曲家达尔克洛兹开创的体态律动,主要强调唤醒人的本能,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因此在现阶段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组成部分。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及作用
体态律动的本质核心是,通过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律动从而展现音乐情感,让学生领略到音乐之美。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释放自己找到快乐,感受学习过程中音乐的美感。
(一)合理的体态律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体态律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首英文歌让小学生学起来很难,但是如果让他们熟悉音乐,以听为主线,去引导他们拍手、点头、踏脚等做一些简单肢体动作,来调整学生的大脑活动,缓解上课时的疲劳状态。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情,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二)有效的体态律动能够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
1.适当的听觉训练达尔克罗兹曾说过:“一切音乐教育都应当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模仿和数学运算的训练上。”他认为,良好的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禀赋。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的要素和技能。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体态律动锻炼听觉艺术,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学生就能感受音乐的不同魅力。
2.合理的节奏训练律动是一种身体进行有韵律、有节奏的运动。节奏训练在体态律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把一些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通过体态律动中的节奏训练使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具体。
3.有效的即兴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音乐表演都需要一定的即兴创造能力,无论在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舞台表演上即兴创作都是离不开的。如果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加入即兴创作,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有活力。
4.积极的体态律动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体态律动鼓励学生多动,通过音乐让自己动起来。运用除了耳朵和嘴巴身体其他部分来表现音乐,这样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变得富有生命力,学习进步的也会特别快。教师从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现阶段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施不完善。在我国音乐教学中以作为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陶冶学生情操为目的。因此,许多学校的领导都对音乐不太重视,这样也导致老师及学生对音乐产生轻视的态度,并且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一些确切针对性的措施,在国家政策上得不到支持,所以发展起来还是很困难的。
(二)专业教师匮乏。
1.教师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体态律动对于部分老师来说还是很陌生的,由于它是引进其他国家的教育,它的一些用法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全面的掌握,并且还有部分老师在运用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到其中的真谛,对体态律动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掌握的不是很到位,恰缺的的东西还有很多,在目前来看很多在职的教师很少会参加相关的课程培训,对于律动教师了解的甚少。所以,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音乐教师还是很缺少的,导致在课堂中使用体态律动时,大部分教师们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运用的,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体态律动教学的根本意义。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有效的体态律动对专业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仅对体态律动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而且重要的是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所改变。从我国来看,专业教师在课堂的实践能力上还是非常欠缺,教师们在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时,仍然按照原来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或者只是表面模仿教学照搬一些课例,并没有掌握其中的内涵。所以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也会影响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展开。
三、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支持与配合,完善音乐教学设施,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室和教学器材根据相关政策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出总的整改方案。
(二)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实战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也应该跟上步伐,不断的充实自己。一些在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师进修,要学懂学透体态律动教学体系的基本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态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将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调动起来,能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加强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对未来创作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增强学生表现力和创作力。
[参考文献]
[1]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南示范大学出版社,,12.
[2]许淼.谈音乐教育中怎样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段文辉.音乐课应回归音乐教育的本原[j].江苏教育,.
[4]华建新.体态律动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南京音乐学院.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六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与推广, 音乐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学科, 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基础性的培养与提升作用。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有利于学生提升音乐教学内容的兴趣, 对学生自身的节奏感, 记忆力等能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本文针对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意见, 以供参考。
关键词:声势律动; 初中音乐; 教学;
引言
音乐这门艺术对人类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们通过对于音乐的学习, 感受音乐这门艺术带来的情感体验与艺术教养。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审美能力与理解能力,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声势律动教学法是通过人类肢体发出的声音, 将音乐与舞蹈进行一定的结合, 提升学生对于节奏感的掌控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声势律动教学对学生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一、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 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在初中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项目, 节奏感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快的掌握音乐所表达的感情, 促进学生协调能力的进步。声势律动教学法是利用人体本身的动作韵律感, 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训练。将人体作为最基础的乐器, 将人类的跑跳、行走作为最基本的节拍进行学生节奏感的挖掘训练。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节奏敏感时期, 四肢与身体较为协调, 敏感的反应能力使学生在节奏感的掌握上处于一个最佳学习年龄。声势律动教学法对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音乐的节奏感, 为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与创造力
声势律动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在节奏感方面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均有培养。音乐学习离不开识谱能力的.培养, 而学生在进行声势律动学习的过程中, 将自己所记忆的乐谱与身体的自然反应相结合, 学生在这种自然反应的作用下, 激发了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同样培养了学生在声势律动学习方面的创造能力。学生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展示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不可忽视的提升作用。
(三) 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逐步增强, 思维能力的开拓与提升是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声势律动教学法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维持对于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 改善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环境, 为学生创造更好地表现自我的舞台。以《黄河大合唱》为例, 教师可根据此首歌曲选择学生进行演绎, 在学生了解歌曲的基础上, 展现自身以声势律动为基础的歌曲演绎, 加深爱国意识的培养。声势律动教学法加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与多元化,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接受所学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将声势律动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将音乐节奏感与律动感通过人体逐步展现, 激发学生对于学生兴趣的同时, 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教师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用身体进行表达与阐述,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其次, 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情感节奏较为强烈明显的音乐作为范本, 引导学生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与理解, 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出来, 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对于音乐情感的正确理解与掌握,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 有利于学生对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同理心的培养。
(二) 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首要注意的便是学生对于基础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通过识谱教学使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有一个最根本的记忆支点, 对音乐表现手法与技能的讲解,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所包含的情感与展现的内容。之后通过声势律动教学法,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加强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点的记忆与积累, 将学习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挖掘, 深度掌握自己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同时, 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声方式, 节奏掌握以及视唱练习的指导, 同样对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根据文中分析所得, 教师对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应用, 有利于学生在初中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节奏感, 培养对音乐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于教育手法的创新与发展, 同样有利于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与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钞艺娟.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 (22) :206.
[2]史琦.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 , 2 (05) :168.
[3]张萍.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 (05) :166-167.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七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音乐是实践的课程,学生学习时的种种音乐实践和各音乐结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但综观日常教学,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过于理性化的现象,音乐课堂上大多都是对音乐的分析和说教。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肤浅的。音乐作品的呈现形式决定了它不是用来解说的,是用来体验和感受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不仅能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化成为引领者,摆脱音乐课堂中常见的一问一答的现象,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积极主动走进音乐、欣赏音乐的有效手段。所谓律动一般指的是在音乐和节奏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的音乐活动,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简单。20世纪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了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这种体态律动集身体、音乐、情感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
一、融律动于节奏感训练中,使学生加深对乐段结构理解
律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除了为熟悉旋律服务,还要与乐曲的音乐结构要素紧密联系,使动作的高低变化与音区变化,空间变化与旋律的行进变化所吻合,这样就能帮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并起到难以预料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教师总想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之后说出一些音乐知识点或者音乐感受,而低段的学生很难以语言进行准确表达。对低段的学生而言,在音乐活动中全身心参与、通过身体律动获得体验、通过参与发展出音乐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如笔者在教学《星光恰恰恰》一课时,初听音乐时让学生围成圆圈,并让学生结合节奏拍手。在乐曲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拍xx(恰恰),在乐曲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拍xxx(恰恰恰)。在第二次聆听音乐时,引导学生进行恒拍体验及空间行走,引导学生自己编创动作,并且要求与音区的变化与旋律的走向相结合,相同的乐曲动作相同,在听到乐句的时候进行律动,听到“恰恰”和“恰恰恰”时立定拍手。这样学生通过身体对音乐的律动体验很快就掌握了这首乐曲的乐段结构。
二、融律动于歌唱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综合性音乐体验
歌唱是最古老、最自然、最直接的音乐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歌唱作为教学的目的与歌唱作为教学的手段同样重要,前者指通过音乐教学学会歌唱,后者通过歌唱去获得综合性的音乐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局限于听旋律、模唱、填词唱,这都只是歌唱方法情感的体验,在歌唱中,学生能得到的音乐体验还应包括恒拍、节奏、乐句、旋律走向等等。
三、融律动于欣赏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获得音乐感受
不少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教师常用的方法往往更多就是多遍聆听后的讨论、解释、说明,仅有的体验也最多只是随音乐画图形谱。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反应大多都比较“木然”,能配合教师分析的也只有寥寥数人。其实,此类课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律动活动,让学生更多去“感觉”音乐魅力。如《乒乓变奏曲》一课,乐曲由一个主题旋律和五次变奏组成,教学时,在感知旋律的乐段时可以让学生听到每一次主题变奏出现就转个方向,慢慢地学生们就会发现前面几次的主题的出现变化规律:主题第一次出现时只有一个单旋律,变奏一加入了左手的伴奏,变奏二时主题从高音区移到了低音区,伴奏到了高音区,变奏三出现时主题又回到了高音区,而且还使用了加花的手法,由此让旋律听起来更加紧密更加热烈,而最后的2个乐段即变奏四和变奏五听起来不是主题的变奏,这时可以出示这两段旋律的简谱,会发现原来主题旋律的主干音(用红色标出主干音)被镶嵌在旋律中,唱唱红色的主干音发现它们还是主题的变奏。这时可以根据音区和伴奏的变化设计空间律动体验,主题与前三次变奏可以模仿乒乓球的动作按节奏律动,音区高的时候高位置律动低音区时的位置律动,变四和变五可以按照旋律线模仿乒乓球的弧线运动。可以将这个活动反复进行,随着一遍遍的重复“感觉”,学生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有乐趣(每个变奏呈现出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乐趣)。而这三个“越来越”,将会让大多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愉悦感。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比“让学生知道”更重要!教师该做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去“感觉音乐”的机会。音乐学习应该是学生体验音乐和享受音乐的过程,而律动体验是最重要的音乐学习方式之一,当然,在动作的设计以及音乐活动的安排上注意要体现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八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爱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会朗诵儿歌,学习词汇:清洁。
3、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自制教学挂图四张,木偶教具,纸偶每幼儿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引起幼儿兴趣:叽叽叽叽,这是谁呀?有几只小动物?(教师依次模仿四种小动物的叫声,让幼儿说出动物名称)
2、小结:今天,小鸭、小鸡、小猫、小狗都来我们班做客了,他们来叫我们小朋友干什么呢?
(二)、基本部分:
1、结合动物图片,初步理解儿歌。
(1)、出示图一,教师提问:这是谁呀?小鸭怎样叫的呀?帮助幼儿完整的说出一句话:小鸭叫,嘎嘎嘎。
(2)同上,分别出示小鸡、小猫、小狗的图片,帮助幼儿学习相应的短句。
(3)小结:小鸡、小鸭、小猫、小狗都特别懂事,它们都是爱清洁的好孩子。你们看,小鸭看见了什么呀?
2、结合教学图片,理解儿歌内容。
(1)、出示图一,问:小鸭看见了什么?(指甲长了,要讲卫生,剪指甲)
小结:我们小朋友不能留长指甲,要讲卫生,指甲长了,要剪短。
(2)、出示图二,问:小鸡看见了什么?(鼻涕流了)
小结:如果我们感冒流鼻涕了,要用纸擦干净,不可以用手擦鼻涕,那样不卫生。
(3)、出示图三,问:小狗看见了什么?(衣服脏了)
小结:我们每天都要勤洗澡,要把脏脏的衣服换掉,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4)、出示图四,问:小猫看见了什么?(脸脏了)
小结:小朋友每天都要把脸洗干净了,这样干干净净上幼儿园,大家才喜欢你哦。
(5)、师: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把它编成了一首儿歌,名字叫《小朋友爱清洁》(幼儿跟读)。
3、教师完整朗诵儿歌一遍。
问: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儿歌里有谁?
4、木偶表演,分段学习朗诵儿歌。
(1)、木偶表演第一段:小鸭怎么叫的?叫我做什么?(引导幼儿学习一句完整的话:小鸭叫,嘎嘎嘎,叫我剪指甲。)
(2)、木偶表演第二、三、四段、小鸡、小猫、小狗又看见了什么呢?(依次表演,帮助幼儿学会相应的短句。)
5、木偶表演,幼儿完整欣赏儿歌。
师:小动物们都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你们喜欢他们吗?
6、运用小纸偶,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三)、结束部分:
师:我们把这首好听的儿歌带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让爸爸妈妈也像小动物们一样,做个讲卫生的好爸爸好妈妈。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九
关于体态律动音乐教学的论文
一、基于学生需求,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为优化教学效果,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应基于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实施层次化教育培养。对低年级小学生,应通过模拟、辅助引导教学提升学生积极性。对中年级学生可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提升自信,通过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相互促进,获取良好提升。在高年级小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则应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其思路为主,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现,塑造个性,提升创造力。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音乐这一主线,不应盲目的令学生在听到音乐时便立刻进行体态动作。殊不知,一些时候,小学生一旦调动了情绪后便无法安静,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甚至是吵闹,无法令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旋律,挖掘音乐内涵。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做好课前引导,通过多媒体手段多次播放音乐,前几次令学生安静聆听感受,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加入体态律动模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思维,并优化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喧宾夺主,一些教师通过幻灯片持续播放、引入浓重音乐色彩的.教育内容,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令其注意力过于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无法扩充想象力,调动创新意识。再者该类过多的幻灯片模式教学,令学生会产生麻木心理,就好比在观看电影,无法理清思维,甚至会产生倦怠情绪。为此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充分参考实际状况,不应盲目利用,这样将造成反效果。
二、注重反馈、优化调整,开展现代化体态律动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不应一成不变,应依据小学生需求、个性特征做好优化调整,及时反馈。可在音乐课开始初期,便通过音乐调动学生情绪,令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启发引导提示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可组织学生伴随音乐进入教室,并令其通过自由发挥表演,依据教师演绎的各类形式音乐,将教室想象为不同的空间场所,并展现各异的动作形态。如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网络平台下载丰富音乐素材,为学生播放抒情音乐时,可令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想象:我是天上的一片云彩,自由漂浮……还可亲自演奏欢快音乐,通过律动音符令学生做出相应变化并想象:自己为海里的一条鱼,游来游去。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调动情绪后,教师则可演绎相对轻柔的音乐,令学生有序地回归到课堂,并逐步集中注意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固定位置,可随意变化,融入学生团队中,与他们一起跳动、歌唱,发挥良好示范作用,并对掌握要领相对困难的学生给予悉心的指导与帮助,激发其形成良好的创意,进而有效拉近师生距离。
三、结语
总之,基于音乐教学特征、内涵,我们应树立体态律动教学理念,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并应全面引入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率,进而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令其掌握综合学习技巧,并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实现优质发展提升。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十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伴随音乐玩游戏。
2、遵守游戏规则,喜欢参与音乐游戏活动。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洗手》
2、经验准备:日常活动中已熟悉音乐,懂得正确洗手的方法。
活动过程
1、经验导入。
师:小朋友都是讲卫生的好孩子,平常你们是怎样洗手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洗手的方法并用动作表示)
2、熟悉歌曲《洗手》
(1)完整倾听歌曲。
师:歌曲里唱了什么?小朋友们是怎样洗手的?(了解音乐内容)
(2)听音乐做肢体律动。(教师带领幼儿跟随歌曲拍手感应节拍,熟悉歌曲旋律)
(3)钢琴弹奏,跟随教师唱歌。
3、探索游戏动作。
(1)根据歌词内容逐句探索游戏动作。(引导幼儿回忆生活,模仿动作,教师提升、示范,钢琴跟进练习)
(2)教师完整示范,做律动游戏,引导幼儿观察。
(3)幼儿学习律动。(提醒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
4、游戏:洗手。
(1)讨论游戏玩法和规则。(第一遍:全体幼儿伴随音乐边唱歌边做动作,第二遍:有个别幼儿检查)
(2)全体幼儿做成圆圈,教师带领幼儿玩游戏。(注意提醒幼儿伴唱)
(3)请个别幼儿当小老师进行游戏。(注意随时评价)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十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2.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3.激发幼儿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重点:
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教学难点:
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白纸和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谈话,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因为有太阳的地方会变得温暖又明亮),世界上有几个太阳呢,(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有个小朋友认为一个太阳不够,他想种太阳,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种太阳》。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歌曲。
提问:(1)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
(2)他为什么要播种太阳呢?
(3)他想把太阳送给谁?为什么?
2.教师再次引导幼儿欣赏歌曲,(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帮助幼儿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希望的情感。
提问:
(1)这首歌曲听上去怎样?
(2)请你猜一猜歌里的小朋友在幻想中太阳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3)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3.出示挂图,教幼儿朗诵歌词,直到幼儿朗诵会为止。
4. 教师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鼓励幼儿大胆跟唱。
5.教师鼓励幼儿根据歌曲展开想象,并大胆表达出来。
(1)如果让你们来种太阳,你们想种出什么样的太阳呢?请幼儿用笔把他画出来?
(2)你们想把种的太阳送给谁呢?为什么?
6.教师根据幼儿的想象,改变歌曲部分歌词,引导幼儿欣赏,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演唱。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2.下课休息。
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论文篇十二
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行,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的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向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转移,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认清课堂中的主体,改变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辅导者和指导者。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其次,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样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尊重主体就是全面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爱好不同,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在提问、作业和考核中都是有层次性的,这样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课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内容比较生动具有故事性。研究表明,启发思维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能够熟练地驾驭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同教师及时探讨,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三、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即转变语文学科等人文学科不重视现代化教学的思想。现代化教学已经在教育领域实现全面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从而使整个教学体制发生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课程标准里面重点推崇的。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手段的改进,就好比医生口中“治标不治本”一样,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素质教育的。现如今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但是这只是方便了教师如何授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如何去学习,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求知识的问题。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病,不改变这种现状,“师讲生听”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所以,教师要充分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互动性强、共享性好的优点,使用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软件,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学习者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制定课程进度,对本学期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薄弱点。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内在动力支持自己,改变了从前逼迫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二)协作学习
协作的目的是为了信息与资源的共同分享,经过沟通,增大处理问题的角度。协作亦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一种扩展了的、几人参加的、自己的“、外向”主动学习方法。协作学习,需要科学地分配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独特区别,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科学地实施分组。其中,小组长应该轮替担当,使每个学生均获得锻炼,让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弥补、一起提升,使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积极探究,使学生于快乐轻松中学习语文知识。
五、结语
如今的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关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研究的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尽可能多地展现学生的主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清.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
[2]姜秀艳.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