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闻稿工作计划(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闻网站编辑工作内容篇一
新闻网络编辑求职信范文,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要不要带上一份求职信呢,求职信的作用有那些,对于求职信的写法你知道多少,现在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以下的求职信给各位求职者参考。
尊敬的领导:
您好!
今日获悉贵公司征求xx职位。本人自信符合应聘要求,写此信应征xx职位。
我毕业于xx大学,主修新闻传播专业。曾在行业综合门户--xx化妆品网站担任责任编辑,近两年的网络编辑经验,使我掌握了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的操作规范与运作模式,熟悉新闻后台系统以及拥有采编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标准,具备一定的新闻采写与内容编辑能力以及对新闻通稿的撰写能力。
在校期间,我的学习成绩优异,超额完成方案安排。同时,我对心理学、经济学等有着浓烈的兴趣,高分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证书。能熟练地使用office software,如word、excel等软件,掌握了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能与人进行一定的英语交流。
曾参加了学校的.学生会、学院的自强社和社会工作协会,并担任社会工作协会的副会长。参加组织了大学生与老教授联欢会、关爱老一辈“茶话会”活动以及成长小组的系列活动。
大学期间,我参加过许多志愿活动,其中关爱被拐儿童的活动使我印象深刻。同时,我也曾应聘过肯德基、麦当劳和在大润发任职。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尽早地接触社会,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很好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为公司创造利润。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上我校的校训“笃学成行,实事求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时刻提醒我只有脚踏实地,刻苦努力,方可有所作为。学校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尤其是大学生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坚持不懈”的意义。
相信,我对网络编辑以及互联网博客、论坛的精通和喜好,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和贵公司的要求,我相信贵公司能给我提供施展才能的另一片天空,而且我也相信我的努力能让贵公司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随信附有我的个人简历和代表作品。如有机会与您面谈,我将十分感谢。即使贵公司认为我还不符合你们的条件,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贵公司的发展,并在此致以最诚挚的祝愿!
此致
敬礼!
求职人:xx
xx年xx月xx日
新闻网站编辑工作内容篇二
xx装饰有限公司在装饰日用品当中具有重要地位,知名度较高,产品以外销为主,出口到世界各国与地区。在国外,特别是欧美日等地,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电子商务普遍采用。企业利用企业电子商务后,可以方便地在线查询产品信息和库存情况、实时地提交订单,以及随时向客户提供支持;并可以清晰地监控企业的业务信息,缩短供应链,提高效率,拓宽营销渠道,从而加强供应链各环节的控制,使企业的业务水平、管理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业务,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使企业更多受益。
网站建设合作宗旨:诚信为本、长期服务。
①新闻发布系统、
②商务反馈系统、
③商务论坛系统、
④产品展示系统、
⑤产品综合搜索引擎、
⑥企业电子邮箱、
新闻网站编辑工作内容篇三
;编者按:织网十年,屡创佳绩。由烟台广播电视台主办的胶东在线网站如今已是“名声在外”。其推出的《网上民声》《爱心无限》《网上问法》等栏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桥”系列品牌。该网站近年来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某个品牌的创新及其整体发展。2014年12月12日,《网上问法》又专门召开创新发展研讨会,探讨地方新闻网站在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有特色、接地气的法制宣传报道,以赢得更好的发展。《中国记者》是最早报道、一直关注、支持胶东在线网站的新闻专业期刊。
关键词:胶东在线 网上问法 创新发展
来自国家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司法部法治宣传司、山东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广播电视台、烟台市网络文化办公室的领导,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楚新、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烟台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于海防、烟台律师协会会长王建平,《中国记者》杂志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新闻网站的代表、律师代表参加了研讨。烟台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王天立主持会议。
代表们认为。胶东在线作为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这些年在网络新闻宣传、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探索出了宝贵经验,小网站做出了大文章。
搭建平台 畅通渠道
这次举办《网上问法》栏目创新发展研讨会,是一次地方网络新闻媒体服务社会、传播法治正能量的展示。胶东在线积极探索网上学法、用法、普法的新模式,在促进全社会知法、遵法、执法、守法意识的普及和提高方面作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
烟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明谈到,2014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20周年。在中央网信办,省网信办的领导下,烟台市互联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胶东在线作为一家地级市的新闻网站,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他们连续推出了《网上民声》《网上问法》《网上问诊》等栏目,发现并传播了烟台“最美女孩”刁娜“以身挡车,舍己救人”的先進事迹,刁娜被央视授予年度法治人物,并被评为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烟台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总编辑邓兆安荣获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是迄今山东省第一位荣获此荣誉的网络新闻工作者。胶东在线《网上问法》栏目2010年开通以来,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为网民提供贴心服务,解决了大量法律纠纷,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网站借助这次活动,认真倾听吸纳领导专家们的宝贵意见,表示一定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网上问法》的服务水平,在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法治化进程中,探索新经验,做出更大贡献。
一、搭建平台,畅通网络服务渠道。《网上问法》栏目以“畅通法律渠道,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从百姓最基本的法律诉求出发,架起百姓与司法部门、律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共开设了法律咨询、爱心律师、案例剖析、问法律师帮等18个子栏目。通过《网上问法》栏目,网民可以随时向在线律师免费提出法律咨询、发布案件委托和申请法律援助。司法部门和律师协会审核把关,为网民选择最佳答案。栏目组编辑每天提取网民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和身边案例,辅以律师解答加以整合,以案释法,互动讨论,做到了普法宣教一体化。在提升法律咨询和援助功能的同时,栏目还首创了全国网络“考法”平台。考试人员可以浏览司法部门发布的最新的普法通知和学习文件,也可以通过用户中心的考试系统进行在线考试。截至2014年底,该栏目已为网民解答了8500余个法律疑难,律师回复咨询41000余人次,救助弱势群体i200余人,为近4万名国家公务人员提供了法律培训。《网上问法》实现了三个首创:首创了一种理念,让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免费私人律师,上网便可以请到专业律师答疑解惑;首创了一个平台,提供免费实时法律咨询和援助,答疑解惑的同时也普及宣传了法律知识;首创了一套模式及一套体系,形成了注册、咨询、审核、解答、择优办理等一整套规范完善的运行体系。
二、以线上互动答疑,线下问法服务为良性互动模式,同时律师解答情况实行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线网民三方监管。《网上问法》这一桥梁和纽带,还实现了司法部门、新闻媒体、律师和网民的四方联动。一些法律专家认为,网上进行普法教育。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有效节约了社会成本。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网上问法》独家策划的系列品牌,在帮助困难家庭走出困境的同时,还起到了改善民生、倡导法律理念的作用。2011年9月,《网上问法》面向全国征集民间典型案例。并结集成书《网上问法40例》在全省推广,2013年栏目开展的“百名爱心律师援助百个困难家庭”行动,列入烟台政法年度12件为民服务实事,这项公益性活动推广至社区,也成为当地充分运用法律援助,反映法治正能量的新平台。2014年初策划推出烟台首届法治楹联宣传大赛,为百姓送去法治宣传对联2000余副,2014年下半年栏目面向全国策划了“法治漫画性征集大赛”活动,推动普法宣传进企业、校园和社区,活动线上共收到来自安徽、北京等参赛优秀作品900余副。线下开展的普法系列活动万余人参与,栏目还征集法学专家、职能部门、律师、公益组织和义工代表,组成“问法服务队”,开展了30余场线下普法宣传活动。还与司法局联合推出了年度优秀律师评选,进行年度优秀律师颁奖,通过网络平台,有效拓展了律师服务百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
放大“服务”功能 有效提升网站整体品质
与会部分专家也对《网上问法》进行了点评,剖析,对地方网站如何做得更深更好提出了中肯、实践性强的意见建议。
社科院传媒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黄楚新说,现在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在传播尤其在做法治传播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传播中某些不正常的现象和情况,一是负面信息规模化,这种负面信息当然跟社会整体环境有关,跟社会情绪比较焦虑,社会矛盾较普遍、集中爆发的环境有关。
二是在做政治传播、法治传播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一种模式化当中,有时候容易出现传播者自说自话的情况。新媒体的发展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机会,非专业记者也可以通过自媒体表达情绪、发表意见,有些人在网络中讽刺、挖苦、宣泄负面情绪,现在人人都是广播电台。人人都是传声筒,在这种自媒体发达环境中,传播者面临的社会情绪更加多样化。
黄楚新认为,在信息高度发达,信息严重过载的当今,多用新媒体表达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他认为胶东在线《网上问法》栏目定位准确,基本上80%为本地信息,真正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网民,在新闻学中就是所谓接地气。皎东在线做到了网民与律师互动,网民与司法机构互动,网民与网民之间互动,律师之间的互动,可以说为所有服务对象都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也为传播法律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同时也引领了法治文化的建设。
网络空间是无限的,服务也是无限的,他认为《网上问法》栏目还有提升空间。第一是加强微博管理;第二是加强微信公众号运营,让传播效果更具有渗透力;第三是对一些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可以开辟专题,让宣传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对地方新闻网站如何做好栏目创新发展颇有研究。
她认为,现在地方新闻网站仍存在一些问题,内容上还是以新闻为主,资讯为辅。首先,对于服务,各个网站都做了尝试,应该再加强;第二,运营上还是传统刷广告的形式,广告占比有的甚至达70%;第三,虽然地方新闻网站都提到了市场化,但与市场化配套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更强调的是资讯和服务,以避免内容结构单一。从中央级新闻网站到地方性新闻网站都存在一个很大的短版,就是生活资讯服务,现在需要在这些方面发力,以实现更大的突破。
詹新惠认为时下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网上问法》栏目立足创新,走出了一条专业资讯加服务的道路,这是最好的一种获得用户的道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拓展性。通过服务,可把原来的普通用户变成忠实用户。再者,用户本身希望获得浏览服务,这种服务是一种延伸,是新闻之后的更广阔的道路。
服务加资讯,就必须有服务性、专业性、科学性,此外还要融入易读、易视、易互动等因素,这是大方向,她具体谈了三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在宏观领域,如果打造知名网站和品牌的话,现有内容还不够,要在组织机构上有一个调整,总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频道的网站化,向事业部发展。一些大的网站把内容、运营甚至将经营都捆绑在一起,给事业部较大压力的同时也给予动力,从整个频道运营架构方面,要从网站层次做到事业部的层面。
第二,在中观层面,随着专业化的发展,尤其是依法治国的推进,要打破资讯和服务平衡的状态,进一步提高栏目的服务性,把服务做得更细、更专业,从现在已有面向网民的服务,还要扩展到律师、律所上面,起到一个衔接和桥梁的作用。而服务要做深、做透,一定要重视向移动端发展,让更多的人通过手机端获得直接服务。
第三,在微观方面,要加大内容的可视化、形象化操作。法律知识、法律条例比较枯燥,通过形象化、可视化的操作可以降低网民阅读的障碍,从而提高阅读的便利性。在资讯里可以加入一些“植入”,比如一些法律条例介绍可以加些案例资料引申,这样看起来会更加易于理解,很多网站在这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够。在设计上可以做页面化的处理,采用标题加图片加摘要的形式,虽然法律知识专业性强,但通过生动、形象的导读展示,可以更容易吸引受众阅读的兴趣。
网站自身的法律保护及陷阱规避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于海防认为,网络化的价值就存在于网络化媒体,第一个价值就是成为普法网络载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完备的法律主体,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健全依法维权和话语纠纷机制,健全社会法律运营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调沟通机制、进行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利保障,法律渠道。《网上问法》把以人为本予以具化,栏目设置齐全,汇集了大量的反馈制度,在地区普法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价值就是保护弱势群体。基层百姓通过《网上问法》得到初步的法律指引,可以比较方便得到法律援助,甚至可以通过栏目直接委托律师。
第三个价值是将现实社会和网络连接。《网上问法》,通过网络将媒体和社会连接,在法律服务者、法律服务提供者、法律服务需求者,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落实途径上得到了实现。
他认为,要保证《网上问法》栏目的顺畅运行还需要做很多探索。首先就是要确定栏目地位,它既是一个内容提供商又是一个网络服务商。
第二是主体身份的识别,这是搭建后续法律关系的关键。法律服务的需求者和提供者,这两个主体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经历了从真实身份到网络身份,再回归到真实身份的过程,尽可能识别两方主体的真实身份,既可以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又可以降低栏目的运营风险。在法律服务提供者、律师身份的识别上,要注意防范身份冒用盗用等尴尬情况的出现。
第三,尽量避免成为被告。在问法咨询和委托时,当事人通常会从主观角度看问题,难免将怨气宣泄于文字,甚至出现造谣、传谣情况。有些咨询带有攻击性。《网上问法》如何进行审查、如何避免自己成为被告,还需要设置一些机制,以有效保护自己。
第四,要建立一些操作规程,至少在后台需要实名制,以避免因法律需求者使用匿名而可能带来的侵权行为。法律需求者、法律服务提供者、律师事务所等必须提供战略合作协议,以尽可能地转移栏目面临的风险,《网上问法》的这种自我保护,其实也是对问法者的一种关怀。同时还需要加强自我审查,时时审查网络用户包括律师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构成侵权,如果侵权,及时删除、更正。
第五就是要细化网上委托的流程,不只限于双方在网上达成委托,应该对案件设立后续追踪,督促律师认真履行职责。
司法部法治宣传司有关领导表示,中央对以新媒体加强普法宣传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明确的部署,胶东在线《网上问法》实际就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该栏目把法治宣传和法治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工作中的运用,这种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总结,让其发挥示范作用。希望烟台的新媒体普法工作,能够参与到全国性的大型活动之中,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网站编辑工作内容篇四
;大家好。今天能坐在这里参加竞聘,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个人对于工作的一些想法,我感到很骄傲。之所以感到骄傲,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工作这件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为我们的公司、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服务,同时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寻找自我的一种途径。所以经过三年的努力,今天我能够坐在这里,心里充满的,是一种骄傲。然而谁都知道,一个人是没法做出成绩的,因此我很想借今天这个机会,对曾经无私栽培、扶助我的领导和同事们,以及每一天都在和我并肩作战的阅评部的各位战友,表达我难以言表的感谢,谢谢大家。
2001年7月12日,是我走进×××的第一天,做文学频道编辑。那一年我21岁,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是整个编辑部年龄最小的编辑。之所以来×××,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这个工作太适合我了,那时候曾经开玩笑说,我所热爱的三样东西在我的工作称谓里就都有了,那就是“网络、文学、编辑”。当然,后来我慢慢懂得,×××能给予我的实在不止这三样而已。
2001年的年底公司指派我开始策划网上论坛,于是这也成为了我工作的转折点。一个月的策划,一个月的准备,一个月的披星戴月,一个月的同甘共苦,我、×××,还有已经离开的×××、×××,还有×工,还有×××,甚至王总都是经常晚上陪我们吃方便面,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我都会很激动!因为论坛,就像我们亲手哺育的孩子,他出生的那一刻,总是难以忘怀。后来论坛开始慢慢步入正轨,试运行四个月之后我们又进行了改版和栏目调整,5月与广播电台新闻台合作“关注贫困大学生”活动;
7月组织一系列征文活动;
8月开始为可可西里捐书,到10月底为止的三个月中,募集了四千多本;
9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我们第一次经历重大政治活动的考验,促成一系列加强管理的做法和制度诞生。在这期间,我还被公司派往北京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网站bbs管理培训班,提高了理论水平和认识高度。去年3月,我又被公司派往北京,借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了9个月,这9个月的时间,让我站到了过去不曾站到过的高度,让我可以跳出自己曾经狭窄的纵向视角,第一次有机会可以以局外人的身份,带着局内人的心态,去观察各网站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去了解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并借以思考应该怎样去做,因此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飞越。在我被借调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工作,还创立了《××××××》,并一直坚持到了今天,这是他们的成绩。所以我想,我今天坐在这里,不光要夸我自己,也要夸我的战友们,因为他们所取得的成果我没帮上什么忙,然而我自己的那些微薄成绩,却始终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阅评部的成立,对于论坛来说,又是一次飞越,扩大了我们的工作范畴,同时肩上的担子也重了。“阅”是监控,是观察;
“评”是评论,是升华。监控是一面盾,然而一味追求安全就没有了发展,可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那么如何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矛盾就是关键;
评论是一把剑,不过是一把双刃剑,没有锋刃不好看,然而怎样处理好既不伤己又要伤敌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度的把握,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但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们是最了解它的人,在整个网络评论界都正在摸索前进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比他们笨。我想这就是我竞聘阅评部主任这个岗位的优势和不足——对于评论,我经验还不够,但我了解它,这是信心的来源。今天我已经学会了钻木,我自信明天可以学会用火。
下面我就把阅评部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构想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继续严管论坛,充分挖掘互动栏目资源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阅评部要借这次“三项学习教育”的东风,把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时事政治作为今后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论坛管理和新闻报道一样,都需要深厚的理论积淀为后盾,我们是论坛管理的“正规军”,不能用“游击队”式的方法去管理。经验很重要,但“经验主义”不能成为工作的主导。我们现在部里的几位成员,除了新来的×××同志,其他几位都管理论坛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我相信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其他新闻网站相比也不逊色,但监控工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干得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松懈的思想,越容易依赖经验来判断是非。这不行,不断加强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时刻保持敏锐性和警惕性,不能松懈。
2、坚持严谨,完善工作流程
阅评部的前身——论坛管理组在两年多的论坛管理工作中,其实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工作流程和制度,但因为大多数都是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所以都处于一种“不成文”的状态——大家都知道,也都这么做,但没有明文规定。下一步我们要建立健全一套明确的、科学的、符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工作流程,消除那些潜伏在节假日值班、工作交接,以及日常工作中的某些特殊情况中的漏洞和隐患。
3、提早应对,增强预警意识
今后每月月初我们都将对今后一个月内需要敏感留意的日子,如重大政治活动、各种纪念日、节日、历史事件发生日等等,做出预测分析。由此可以提早制订应对措施,不致事到临头才措手不及。
严格管理不是目的,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在给公司的2004年规划里面说,论坛的发贴量在2004年要达到每天一万以上,结果很快就达到了,现在论坛每天晚上关闭,日发贴量还常常能超过一万。通过这个我也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单纯的发贴量的提高,只能说明我们的论坛更热闹了,来的人更多了,但是相对于我们作为新闻网站的论坛来讲,意义并不太大。所以今后论坛的发展目标是提高整体水平,尤其是时政方面的讨论,要提高品味和层次。这个我现在还不能提出量化的指标,但是我的方向是利用评论员文章,提高时政版原创量,从而提升讨论水平,进而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网友加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我们还要争取组织更多更有意义的活动,让网民真正动起来,活动分网上网下,以网上为主,网下为辅。例如之前我们和新闻频道合作的网上义卖,还有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幸运12点”活动等,结合类似论坛两周年庆典这样的网下活动,这些活动除提高论坛知名度以外,还能为北方网赢得更多社会效益。
二、改进舆情专报,做好“耳目”体现阅评职能
也许有些同事还不了解,其实我们从去年四月就已经开始每天编写《××××××》,报送天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处及集团领导,到现在已经超过三百多期。一直以来,我们的“×××”都主要以反映网友对天津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主。而今后,“×××”将逐步增加对外地媒体、境外网站等宣传渠道,涉及天津的报道情况的跟踪分析,紧急信息及时报,重要信息详细报,体现出阅评部“阅”的职能。
三、组建阅评队伍,力争年内步入正轨
组建自己的评论员队伍,组织评论文章,批驳网上不良思潮,是阅评部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现在已经逐步开展的,是我们在网友中物色评论员的工作。我们构想中的评论员的来源,还包括政府机关、社会科学界、各高校以及兄弟媒体的资源共享。后面一个阶段,我们将加快这方面的工作进度,主要包括:一方面要尽快确定评论员人选,开始对他们进行考核。我们在论坛里圈定的首批评论员人选限制在5人以内,不求多,宁缺勿滥,确定人选之后与他们进行细致的沟通,这个工作在五月底前结束。然后开始两个月的考核期,考察期结束后,认为合格,即发给证书,正式确立兼职关系。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各政府机关、社会科学界、高校以及其他媒体联系,多管齐下。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相关的评论员工作制度,施行正规化管理。我们会联系实际,建立包括评论员招聘制度、管理制度能在内的相关规定,对评论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法可依。评论员文章要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评论员可以根据我们建议的题目撰写,也可以自己选择题目。对于稿件量的要求,开始时可以规定每人每周一到两篇,等评论工作走上正轨后再逐步提高。
四、整合互动资源,发挥整体前进效能
很早以前我们就有整合×××互动栏目的想法,我们始终认为建立 “大社区”概念是必由之路。现在我们的交互式栏目,除大学生论坛以外,还有交友、相册、新闻评论等等,今后我们还会拥有嘉宾聊天室等更直接的互动窗口,而目前各自独立存在的模式,造成了资源的分散,也不利于整体的发展。比如有的网友知道论坛,但是不知道交友频道;
知道相册,不知道还有新闻评论。而如果能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就像把分散各地的电脑商店聚合成中关村,整体前进势能要大于个体的发展。其实“大社区”的概念在我头脑里存在了这么多年,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比如说,我注意到时尚频道的一种做法很好,就是利用现有的新闻评论资源,结合投票,组织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把新闻评论变成小的论坛。我想这样的形式可以成为社区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体现和延伸新闻价值的重要方式。以更便捷的参与形式、更具时效性的讨论话题,吸引网民对热点新闻进行讨论,这将成为从传统新闻评论方式衍生出的一种更活泼、更生动的形式。
继续严管论坛、改进×××、组建阅评队伍、整合互动资源,这就是我提出的未来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今年内我们主要的工作内容。阅评部是整个网站与网民交流最直接的部门,所以我们必须开展各项活动,让网民真正参与进来,才能让网民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网民与网站联系更加紧密,把阅评部工作搞得更加有声有色。
这些就是我今天的演说内容。只要领导、同事们信任我,愿意把任务交给我,我就有信心做好。谢谢大家!
2004.5.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网站编辑工作内容篇五
;a选项——继续把原有网站做好,吸引用户浏览。不足之处是,原有网站是为台式电脑设计的,在ipad、iphone等移动设备上的阅读体验并不好。
b选项——开发移动应用程序,让读者下载到手机、平板电脑上阅读。问题是,应用商店要收取30%的内容订阅费分成,对于一些媒体而言这可不是小数目。
怎么办?也许我们还有c选项——美国咨询公司upstream digital media主管基思·乔丹2011年10月在《主编与发行人》杂志撰文提出,最新的html5技术移动兼容性更好,或许能帮助媒体规避应用商店的收费。
什么是html5?
相对于以往的版本,html5有以下特点:
首先,html5在大部分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中可以兼容,版本更新也更容易,免除了开发者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开发多个应用的麻烦。
其次,它是富媒体技术的浏览平台。在该平台上,视频、音频、图像、动画以及与电脑的交互都被标准化,更适合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以视频功能为例,用户只需打开支持html5的浏览器,就可以直接播放视频,不必安装flash插件。
另外,html5让移动云成为可能。业内人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你在家里的电脑上看了15.28分钟的某个视频节目,出门后坐上公交车,用手机上网登录这家支持html5的网站,进入你的账户后可以从15.28分开始继续收看这一视频。这就是移动云存储,它实现了视频在不同终端上续播。
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等公司已经认准了这一方向:2011年初,苹果新官网上线,使用的就是html5语言;7月,域名;谷歌的youtube已部分使用html5;谷歌chrome浏览器、微软ie9宣布支持html5;facebook推出html5资源中心……尽管html5仍处于发展阶段,它对行业的影响已经产生。
html5与应用程序的对比
1.html5的优点
从开发费用来看,html5比应用程序更便宜,而且出版商可以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一个平台上。
从开发速度来看,html5比应用程序更快捷。纽约一家名为onswipe的新技术公司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将一个传统网站优化为适用于平板电脑的html5网站,包括刷新页面的方式以及视觉和感觉上的定制效果。这家公司允许媒体免费注册,它的商业模型建立在广告利润分成基础上。目前已有数千家网站在该公司注册,,以及著名博客网站wordpress等。
从接触便利性来看,移动终端用户可以直接访问html5网站,无需经过挑选、下载应用程序,输入密码安装并使用的繁琐过程。苹果应用商店中有几十万的应用程序,如何脱颖而出被用户选中一直是困扰媒体的难题。html5的网页应用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媒体可以继续依靠原有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建立起来的方式吸引读者。
更重要的是,它为出版商节省了向苹果应用商店支付的30%的订阅费。亚马逊公司已经用html5开发了一款基于网页的应用程序kindle cloud reader,用以规避苹果公司对销售内容的相关规定。onswipe公司运营副总监昆滕·法默表示,从传媒巨头赫斯特到独立的博客网站都对这一平台表现出兴趣。许多公司认为,这一平台使他们从应用商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此外,出版商不必雇用新人,现有网站开发者就能使原网页优化。业内人士表示,一个网站、一个网页开发者就够了,无需为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分别配备开发者。
2.html5的缺点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一项新技术,目前html 5有两个明显缺陷:第一,对用户体验的监控较少;第二,它还存在一些潜在的性能问题。除了ipad外,它还不能保证在其他平台上也能正常工作。这意味着对一些设备需要优化布局和广告,对另一些设备则不需要。
3.本地应用程序的灵活性
本地应用程序的最大优点是灵活性。首先,用户可以根据终端不同下载与之相匹配的应用程序。其次,应用程序可以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硬件及gps、日历、相机等其他功能实现对接,这可能是将一家媒体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关键因素。比如我们可以使用gps为读者提供“超本地”新闻,这种服务目前还不多见。第三,应用程序可以控制更多的系统内存,这意味着用户可以下载更多的内容离线阅读。
当然,业界也可以建立量身打造的、更为丰富的html5体验,但是花费将更多,开发时间也更长。
如何选择?
1.谁控制媒体和读者的关系
媒体有与读者建立直接、长期联系的传统,这一关系常持续数年。然而,在控制支付系统的同时,应用商店不仅赚取了30%的订阅费,并且成为横在读者与媒体间的一道“门槛”,把二者原本直接的联系隔开了。
更进一步,苹果公司不仅控制平板电脑销售,也控制着平板电脑网页使用数据,读者的阅读行为相关数据牢牢地掌握在应用商店手中。相反,通过html5网页应用,媒体则可以继续与读者建立直接联系,并管理读者数据库。对于一些媒体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后者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2.对android市场前景的判断
移动终端市场飞速变化,但是目前为止,真正能与ipad、iphone展开竞争的还很难找到。许多android终端应用表现也不错,但是当用销量和用户数据进行比较时,没有一个能与苹果公司的产品势均力敌。数据显示,ipad提供的流量占全部平板电脑流量的二十分之十九。
把“宝”全部押在苹果公司系统上?对于一些媒体而言这样做可能会陷入尴尬境地:如果你运营一家专注于报道技术类公司的网站,只推出ipad应用而放弃android应用恐怕有“嫁给一个平台”的嫌疑。
因此,对android市场定位的判断将决定一家媒体是否另外开发应用程序。美联社正在计划推出一款名为icircular的新产品,在移动设备上提供优惠券和其他广告。美联社的做法是这样的:为苹果的ios系统开发了本地应用程序,在android和其他平台上使用统一的html5网页。
3.产品内容和商业模式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媒体提供的内容及主要商业模式。如果一家媒体提供的内容无需与设备实现对接,而且该媒体仅仅把移动终端市场视为品牌的“副业”,那么通过html5可以用一种迅速、简单的方式推出一款稳定的产品。相反,如果希望带给读者特定的、更加个性化的移动阅读体验,那么本地应用程序似乎更胜一筹。
不改行不行?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用户是挑剔的,他们希望在移动设备上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行业调研机构拓璞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11年平板电脑出货量超过5000万台,智能手机出货量达3.88亿台。移动终端拥有规模巨大的潜在用户群,他们的阅读体验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某些产品而言,简单、传统的网页可能是最好的展现方式。例如美联社新闻网(),它的标准页面不仅在智能手机上表现良好,在只有基本功能的手机上也能无障碍浏览。“新闻提示”“体育赛事比分”“天气预报”——所有这些都不需要复杂的布局和用户界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媒体已经意识到记者不只是在为报纸写稿,他们同时为报纸和网站写稿,因此产品生产过程应该为终端产品重新设计。今天,无论选择哪一种技术——本地应用、html5还是传统网页,或者其他别的什么,从“内容为王”到“如何呈现”的转变已经在某些领域发生了。当然,这些不同的方法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与用户建立一种双赢的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