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教学反思(3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游记 教学反思篇一
我预设的目标有二:一是激发兴趣,让学生 对课外读物满怀憧憬。二是传授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用“不动笔黑不读书”的理念来引领他们阅读的习惯和方法。用设计读书卡,填与读卡的方式作为这一理念的着陆点,用当场阅读课外书作为阅读的实践行为。 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我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达成。先是读题——《西游记》。要求读出感情来。学生开始读得很平谈,后来读得还不错。学生 用朗读表达了走进课外书的迫切和喜悦之情。本人也想借以来激激趣,以达“开闸泄洪”之功效。其次是向学生 推介课外书籍。我精选了《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世界之最》、《世界之奇》、《安徒生童话选》、《董存瑞》、《白求恩》??旨在向学生 推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及自然、科学、人物传记等。让学生 产生好奇心——课本以外竟有如丰富多样的书!从而产生阅读的冲动——我要读书!
接着,我先推出白话版《西游记》这本书,让学生竞争此书的阅读权。为此我设了一道坎,即谁读的课外最多就先让他先读这本书。因为我早给学生推介过此书,学生对此书早已垂涎欲滴、梦寐以求了。我之所的这样做,是 为了触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胜利者的自豪感。
从而以点带面,激起全体学生多读课外书的热情。再其次,是将50本课外书全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 痛快阅读手中的书。然后,我就阅读的方式和怎样填写书卡两方面作了相机指导。最后,临近下课时,我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阅读情感体验给阅读课外书这项活动设计广告词。一节辅导课就此作罢。
二、行为反思
这堂课课堂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老师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到。然而,这堂课无论是内容的安排、目标的预设和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的手段都暴露了不少问题。
(一)内容宽泛,缺乏深度
确切地说,这是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课的性质就定位在“指导”二字上。所谓指导就应该有探索的含量。这堂课安排的内容有课外读物推介,有读书卡设计,还有阅读方式的探索。内容广而杂,而时间只有40分钟。这样我多的内容,要在短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是不实际的。因而,这堂课的深度是不够的。许多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般一点即过。无探索的味道,更没研究可言。如果将内容掰开分细,如专作课外读物推介或专作读书卡设计的指导或专门研究阅读方式。那么,课堂的深度就可以加深,学生得到悟到的东西也不会如此之肤浅。
(二)方法的操作与阅读兴趣发生冲突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对阅读者科学的指引。动笔墨能记其所得,能抒其所感 ,能质其所疑。一句话,动笔墨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证。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设计读书卡,填写读书卡的目标就在于此。
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读前被激发的高昂的兴致随着读书的设计和边读边填记的动笔过程而逐渐削减。究其原因,一是读物拿到手中,很想一睹为快,满足解读欲。可老师却安排设计读书卡,而且还得边读边玩。这样的阅读速度慢,耽误时间。二是增加了负担。课外阅读原本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活动。可当学生 在兴致勃勃地阅读精彩情节的时候,老师又提醒要动笔抄记,写感受,搞得他们神疲力倦。这样的阅读还不如不读。
问题呈现眼前,在以后的课外阅读教学我不得不考虑:要不要设计读书卡?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设计读书卡?什么时候填记读书卡?哪些读物要边读边写读卡,哪些读物是读后后再填读书卡?只得彻底弄清这些问题,方才凸显阅读指导的效果,方才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
(三)教师的教学智慧没有充分显现
《课标》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引导者,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较以往的《大纲》来说,给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仅以知识为本位而让老师照本宣科,完成“授业”之任务。它要以人为本位而关注人的发展。这一要求,需要为人师者不仅只是“学高为师”,而且还得具备足够的教学 智慧。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用智慧的火花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及探索的热情。
而我这堂课就恰恰缺乏这一点:因缺乏幽默,而使课堂气氛凝重;在“泼墨”不足,而使优秀的课外读物没有再在学生面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因艺术性不突出,而没有让学生感到言到精彩处,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戛然而止之艺术,而让学生 生非知后事如何之欲望;因不适时煽情,而没有让课外读物像磁铁一样吸别着学生 。可以说缺乏教学智慧,就缺乏学生 的热情和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教学预设与目标的也就相去甚远。
这堂课暴露的三个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的质量。不过,“研究者,问题也”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当问题越来越少时,我们的研究也就走近了尾声。
对于阅读指导课,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在这一方面在更深的了解,上过一节课,不是很成功,但总的感觉是,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定收获的,语文课不能只上课文,这样的课堂同样要认真研究,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真的是大有益处。
西游记 教学反思篇二
学期已近尾声,今天我也将这学期的新授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册书的最后一篇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最感兴趣的课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学生乐于学,适合于学生进行简要复述的训练。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取经来到山前,三打白骨精,被师父赶回花果山。其中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叙述白骨精分别变成村姑、老婆子、老头儿都被孙悟空识破。三打白骨精,情节类似,但叙述上有变化,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令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是选自名著《西游记》的一个章节,基于这一点考虑,在设计本课时,我将教学目标预定为:
1、精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2、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其中,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是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是说说你熟悉的有关孙悟空的故事,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并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有助于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也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接着便是走入文本,自由地读读课文,说说初步的感受,找找“三”的场面(白骨精三骗,孙悟空三打,唐僧三拦),理清三者间的关系,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最后就是精读文中的“一打”并拓展延伸。《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故事中,生动刻画了唐僧、孙悟空、八戒和白骨精的形象,依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唐僧慈悲、但是非颠倒,孙悟空的立场坚定、白骨精的诡计多端。为此,我设计让学生通过自读、分析人物特点、交流讨论、反复品读等,感受人物性格、体会描绘手法、领会作品精神,并从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但是,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我只完成了整体感知全文和细细品读孙悟空第一次怒打白骨精的过程。此环节以读为主,读后讨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行领悟。这环节是为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而设计,在他们的自读感悟中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在联系,并感受文章的写作技巧。但由于时间的仓促,朗读这一点和最后的拓展延伸:“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将他的内心活动”写下来都还没有落实好。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总感觉前松后紧。这也是我上课中的一个老毛病了,早想改一改可就实现不了,也许跟我的性格有关吧!
西游记 教学反思篇三
1.了解连环画的特征及每一页画面的内在联系,学习创作连环画。
2.大胆构图,清晰地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3.通过创作,感受传统连环画的艺术魅力。
1.物质准备:《西游记》连环画图书一本、画纸若干、水彩笔、订书机、背景音乐、课件ppt等。
2.经验准备:幼儿在阅读区已阅读过《西游记》的连环画。
一、出示连环画,引导幼儿观察连环画的特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出示《西游记》连环画,引导幼儿讨论:连环画图书由几部分构成?与单幅的图画有什么区别?引导幼儿了解连环画的特征及每一幅画面内在联系。
小结:连环画的每一幅图画之间的故事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
二、指导幼儿创作连环画,引导幼儿大胆构图,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1.启发幼儿互相交流自己想要创作的连环画内容。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制作一本《西游记》连环画?
你想制作《西游记》中的哪一回?想要把这个故事分成几幅画面?每一幅画面上你想画什么内容?请跟你的小伙伴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2.指导幼儿在背景音乐伴奏下进行连环画创作。提醒幼儿合理分解
画面、大胆构图,同时注意画面形象的前后一致性,完整表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小朋友讲的太精彩了,老师都迫不及待想要看你们制作的连环画了,在创作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
1.合理分解画面,大胆的构图,标上页码。
2.画面要清晰,人物形象前后要一致。
3.制作完成后展示到书架上,可以跟大家来分享你的连环画内容。
三、分享作品,体验创作的乐趣。
幼儿在集体面前相互展示自己的连环画作品,讲解故事内容。教师重点围绕着幼儿作品构图及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讲评。
我们班的图书发布会即将要开始了,引导幼儿在绘画区继续创作不同故事情节的连环画。除了西游记的连环画,我们还可以制作很多其他故事的连环画,或者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个故事。到时候我们可以展示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加入到我们班的图书发布会中来!
本次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择的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的表现方式新颖,为大班幼儿所喜欢。我在活动中大多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提问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让孩子在观察、发现、思考、表现中学习。通过观察连环画图书, ,让幼儿了解连环画的特征及每一页的内在联系。讨论连环画的制作步骤,引导幼儿了解自己要创作的故事内容。也为接下来的创作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幼儿的创作活动营造很好的创作氛围。能力强的孩子在选择表现自己的作品时,大胆的选择了多幅图画。能力弱的幼儿在选择表现自己的作品时,图画较少,表现的不够丰富。但是在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主动的进行创作活动。在巡回拍摄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一边创作自己的一边观察别人的,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