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通用8篇
阅读精品促思考,如绽一池莲香。愿做睿智班主任,以班队课引领孩子成长。让班队课斑斓童年色彩,照亮学生人生路。精心设计班队课,激发潜能,传递智慧。用爱与责任,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助力他们茁壮成长,迈向光明未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沐着徐徐清风,听着声声蝉鸣,打开《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便觉“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一、教育是从艺术应对走向艺术引领
翻开扉页,看到作者林志超(浙江特级教师)先生的一段话,心便向往之。林老师是这样说的:“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生除了问题后的应对,而是问题发生前的引导,关键在于深究问题原因,寻找预防策略,设计教育方案,构建完备的学生成长引领课程,引导学生探寻未知领域,给学生以启迪,为学生解惑,使教育与生活相同,让学生在观察和经历中获得感受,收到熏陶,学有所获,知而善行。”
林老师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好的教育”:不是学生出现问题后的急急挠挠,而是智慧引导后学生能知善而行的淡定从容;不是学生陷入困境后的单向灌输,而是和学生一起面对困难的双向交流;不是围追堵截的一曝十寒,而是巧妙疏导的细水长流;不是简单粗暴的疾风骤雨,而是精雕细刻的和风细雨;不是操之过急的生硬呆板,而是循序渐进的循循善诱;不是战战兢兢地耳提面命,而是生动活泼的经历感悟。好的教育是拨动心弦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它能促使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积极主动,这是最优的教育效果,那么,林老师的班会课正是这样的课,正是这样一种班会课的微革命。
的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但教书似乎比较容易做到,育人却总是比较困难,而作为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进而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这本《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为我们班主任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在此之前,教育与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教学是充当发展的尾巴的,发展总是走到教学的前面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又开始关注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并将其主要观点和举措陆续传入我国。跳一跳,摘桃子,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等等。林志超老师就遵循“从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与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的原则,在《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中通过艺术化教育深入挖掘孩子们内心向善、向上的因子,引领孩子们走向幸福快乐的旅程。
二、教育是从问题解决走向核心素养
心怀向往,翻开目录,一目了然,林老师的这本书由六大板块组成:人格品质篇、行为习惯篇、卫生安全篇、节俭环保篇、情感能力篇和成长健康篇。而这个六大板块,也正是我们儿童、青少年成长中所必须拥有和具备的能力和品质。每一章节都是从单一的课例到系统课程,如感恩、宽容友善、合作、责任、自爱等主题,内化学生自然流露的美德和内涵;如倾听、安静、礼仪、学习、效率等主题,促进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良好习惯;再如挫折、沟通、态度、赞美、交友等主题,意在鼓励学生学会坚强、笑对生活,对生活充满自信。
爱因斯坦说: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学生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因此,通过主题班会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为什么要与人合作、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为什么要爱父母等等,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怎样珍惜时间、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怎样爱父母等等,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林老师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践行,他去创建、设计、补充、完善学生成长的引领课程,期待能系统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引领学生幸福成长。这一份的班会课的微革命,让我首先意识到教育理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那么很多问题我们就可以从容而游刃有余地去解决、去面对、去化解。教育的艺术在于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眼下的问题,着重于生命的成长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林老师的班会课给了我们解释:敬畏生命,面向未来,全人教育。这样,班会课就从问题解决走向核心素养!
三、教育是从阅读走向班本课程实践
带着思考,继续往下读,精读每一章每一节,读完,带给我思想的洗礼——微班课,微而有为。班会课从随机上,到认真上每一节班会课,从随意上班会课,到有计划地上班会课。从疲于奔命的问题处理,到有预设的班会课设计。
书中所示的课例设计,充满着智慧和艺术:从游戏参与到经典故事;从身边事例到经历模拟;从抒发感悟到行动落实;春风细雨般,让学生从看看-说说-辩辩,甚至笑笑,最终走入学生的心里。每一篇独具匠心、意味深长的事例,都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智慧火花的碰撞而擦出的幸福。而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我所缺乏的。
(一)课例设计独出心裁
林老师在书中提出的课例设计方面的“六个一”,让我感触颇多。
一个有趣游戏的引入,一则经典故事的分享,一次身边经历的模拟,一番辨别是非的讨论,一份内心感悟的提炼,一项付诸行动的落实,期待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感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落实到行动上,在课堂教学方面创设民众的班会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为我所用,在课堂上所用,使之变为活水,通过先用学生调查妙用学生真实感受,善用什么的思辨经,用什么的感悟,让班会课充满生机,课堂教育充满灵动。
走进林老师的班队课,我们看不到花哨的班队课,他善于聚焦问题,精心设计班队课,看到特级教师对教育用心之深,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杜绝婆婆妈妈式的说教,那样只会让学生反感,不入耳,故事呈现的班队课让学生乐于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守望班队课,那满树花开将是何等美丽,打造班队课,为我们消忧,解除困惑。让每一个孩子在班队课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生命长河里保持一如既往的思考阅读,用智慧绿了班队课曾经的荒野。
班队课彰显林老师教育实践的智慧,深邃的思想,浓浓的情怀,他思考着如何应对学生问题,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他不断思考学生中出现问题,探寻艺术化解决之道,期待能让学生改变,他善于把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做到防范于未然。从他的班队课里,我读到了许多故事,故事中明理,做一个有故事的班主任,用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故事之于教育的魅力是不容我们小觑的。要成为一名会真正讲故事的班主任就要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身边的点点滴滴学习。学无止境——学到一定程度,故事便有了;学到一定程度,方法就来了。
(二)活动设计丰富多样
林老师的班会课从来不会是一个模式,而是文无定法,形式多样的,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环节,通过制作卡片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调查问卷整理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时参与;通过情景模拟,真实体验是学生得到情感体会;通过角色扮演“我是公物小卫士”,“节粮行动达人”“我是盲人”,身份互换,提出要求,落实行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
林老师这“满汉全席”的班队课,涉及诸多层面的主题。行为习惯篇里“安静有时,动静相宜”让学生明白,安静传递出一种深长的静思意味,学习时静若处子,运动时动如脱兔。一片寒叶,伴随秋风落水池,归于平静,是多么安谧美好。人格品质篇里“学会豁达,宽以待人”,让学生懂得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一份美丽的情感。宽容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睿智。礼仪主题的“谦谦君子知书达理”也许会让不文明现象骤然减少,一个有教养的人,方可“有礼仪行天下”,优雅赢得赞许。卫生安全篇里“清爽干净卫生健康”,林特善于采取相片对比,让学生心里震撼。引用东汉时期薛勤的一番话更是打动孩子的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校园生活,安全有序”主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鲜活的案例“鬼来了”,造成踩踏事件,让人触目惊心,痛心不已。讨论明理中,学生明白安全事故的消弭并不难,冷静对待,让一切不该发生的安全事故远离自己。
“最是书香能致远”,愿阅读精品引领我们思考,开出一池莲香。让我们做一个睿智的班主任,让班队课引领孩子成长。让班队课斑驳孩子们童年的色彩,照亮学生的人生路。
篇二:《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
林老师的这本《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人格品质篇、行为习惯篇、卫生安全篇、节俭环保篇、情感能力篇和成长健康篇,而这个六大板块,也正是我们儿童、青少年成长中所必需拥有和具备的能力和品质,每一篇文章,从单一课例到系统课程,构建了一个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如感恩、宽容、友善、合作、责任、自爱等主题,内化学生自然流露的美德和内涵;如倾听、安静、礼仪、学习、效率等主题,促进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良好习惯;再如挫折、沟通、态度、赞美、交友等主题,意在鼓励学生学会坚强、笑对生活,对生活充满自信。
在课例设计方面做到6个1.一个有趣游戏的引入,一则经典故事的分享,一次身边经历的模拟,一番辨别是非的讨论,一份内心感悟的提炼,一项付诸行动的落实,期待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感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落实到行动上,在课堂教学方面创设民众的班会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为我所用,在课堂上所用,使之变为活水,通过先用学生调查妙用学生真实感受,善用什么的思辨经,用什么的感悟,让班会课预习生机,营业机制充满灵动。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品读的书籍,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林老师书中所示课例设计,是多么的充满智慧和艺术:从游戏参与,到经典故事,从身边事例到经历模拟,从抒发感悟,到行动落实,春风细雨般,让学生从看看,说说到辩辩,甚至笑笑,最终走入学生的心里。其实,这就是一部充满生命灵动的课堂活动纪实,而每一篇独具匠心、意味深长的事例,都是林老师与学生之间智慧火花的碰撞而擦出的幸福时光。
《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不仅孩子们在林老师的引领下幸福成长,它也犹如迷航海上的灯塔,为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他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每一个班会课模板实用、创新。书中无冗杂的理论说教,内容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推进,话题也很有时代性,这样重理念又贴近实际的书,操纵性强,熔铸了林特教学的聪明,是班主任专著中践行的楷模。真是一本能引领教师成长的书,是每一个班主任的必备书。在这本书里,他把他对学生的爱的思想渗透在课例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在书中每一处语言文字的背后。他使自己成为了一名幸福的老师,而且使周围的人也感染上了幸福的气息。最受益的是他的学生,有这样一位既热心又专业的导师引领他们奔向幸福的未来!
在林老师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生出了问题后的应对,而是问题发生前的引导。问题发生前的引导,关键在于深究问题原因,寻找防止策略,设计教育方案,构建完备的学生成长引领课程,引导学生探寻未知领域,给学生以启迪,为学生解惑,使教育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观察和经历中获得感受,受到熏陶,学有所获,知而善行,幸福成长。
教育是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的艺术,需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好的教育是什么样态?不是学生出现问题后的急急挠挠,而是智慧引导后学生能知善而行的淡定从容;不是学生陷入困境后的单向灌输,而是和学生一起面对困难的双向交流;不是围追堵截的一曝十寒,而是巧妙疏导的细水长流;不是简单粗暴的疾风骤雨,而是精雕细刻的和风细雨;不是操之过急的生硬呆板,而是循序渐进的循循善诱;不是战战兢兢的耳提面命,而是生动活泼的经历感悟。好的教育是拨动心弦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它能促使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积极主动,这是最优的教育效果,那么,林老师的班会课正是这样的课,正是这样一种班会课的微革命。
教育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我想引用《做最好的教师》,附录中的这句话来表达林志超老师的”艺术化”教育,带给我的心灵上的震撼。让教育,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书中以”艺术应对”、”艺术引导”为核心的,这种柔式的艺术化教育深入挖掘孩子们内心向善、向上的因子,引领孩子们走向幸福快乐的旅程,它净化了我的思想,提高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也让我转变了对德育教育的观念。
爱因斯坦说:”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学生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
因此,通过主题班会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为什么要与人合作、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为什么要爱父母等等,而且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怎样珍惜时间、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怎样爱父母等等,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林老师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践行,他去创建、设计、补充、完善学生成长的引领课程,期待能系统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引领学生幸福成长。这一份的班会课的微革命,让我首先意识到教育理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那么很多问题我们就可以从容而游刃有余地去解决、去面对、去化解。教育的艺术在于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眼下的问题,着重于生命的成长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林老师的班会课给了我们解释:敬畏生命,面向未来,全人教育!
林特的教育成功之路是源自对教育的浓浓情怀,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的孩子缺少一些生命必备的一些品质,林特给孩子们灵魂的启迪。林特对孩子有着深深的爱,爱是一缕阳光,照亮孩子的人生。他总是艺术性地处理问题,探索着教育真谛。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亦是一位刻苦学习的老师,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在别人享受城市的喧嚣,他独居房间静享阅读之美好,思考着问题,一个个金点子在宁静的夜晚诞生。朱自清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也许是一种教育情怀才让林特走向教育的成功。我们在迷茫的大海中找到领航的爱之灯塔,朝向他一直前行,坚定有力量!
篇三:《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
教育是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的艺术,需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德育特级教师的班会课微革命》这本书德育特级教师林志超所作。他基于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学生成长的素养要求,从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卫生安全、节俭环保、情感能力、成长健康6个方面,分30个主题,打造了30篇精品班会课教案。每篇教案,详细描述了班会课的教育背景、教育目标及课前准备所需,教育过程贴近教育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每篇教案后面,不但附有学生的真切体验与感悟,还有作者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建议,对读者的学习借鉴提供切实指导。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到: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品读的书籍,在林老师书中所示课例设计中,是多么的充满智慧:有趣游戏的引入,经典故事的分享,身边经历的模拟,辨别是非的讨论,内心感悟的提炼,付诸行动的落实,期待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感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一个个真实的课堂实录给我们展示了每一节的班会课应如何有效的实施。
教育,就是一个引领学生成长,且充满正能量的旅程,教育者诚心滋养着一棵棵幼苗不断的成长,精心擦拭一块块金子闪闪发光,用心雕琢一件件艺术品熠熠生辉。我们班主任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应更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
篇四:《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
张万祥老师在序中是这样说的:“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生出了问题后的应对,而是问题发生前的引导,关键在于深究问题原因,寻找预防策略,设计教育方案,构建完备的学生成长引领课程,引导学生探寻未知领域,给学生以启迪,为学生解惑,使教育与生活相同,让学生在观察和经历中获得感受,受到熏陶,学有所获,知而善行。”
林志超老师的《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的一系列班会课,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好的教育”:不是学生出现问题后的急急挠挠,而是智慧引导后学生能知善而行的淡定从容;不是学生陷入困境后的单向灌输,而是和学生一起面对困难的双向交流;不是围追堵截的一曝十寒,而是巧妙疏导的细水长流;不是简单粗暴的疾风骤雨,而是精雕细刻的和风细雨;不是操之过急的生硬呆板,而是循序渐进的循循善诱;不是战战兢兢地耳提面命,而是生动活泼的经历感悟。好的教育是拨动心弦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它能促使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积极主动,这是最优的教育效果,那么,林老师的班会课正是这样的课,正是这样一种班会课的微革命。
的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但教书似乎比较容易做到,育人却总是比较困难,而作为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进而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这本《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为我们班主任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艺术应对”到“艺术引导”
买这本书的初衷在于书名中的“班会课”,看罢此书,才知道这是一部充满生命灵动的课堂活动纪实,我才体会到书名中那耀眼的“微革命”。
林老师的这本书由六大板块组成:人格品质篇、行为习惯篇、卫生安全篇、节俭环保篇、情感能力篇和成长健康篇。而这个六大板块,也正是我们儿童、青少年成长中所必须拥有和具备的能力和品质。每一章节都是从单一的课例到系统课程,如感恩、宽容友善、合作、责任、自爱等主题,内化学生自然流露的美德和内涵;如倾听、安静、礼仪、学习、效率等主题,促进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良好习惯;再如挫折、沟通、态度、赞美、交友等主题,意在鼓励学生学会坚强、笑对生活,对生活充满自信。全书30篇班会课例凝聚着引领学生成长的智慧。以“巧用学生的调查、妙用学生的真实体会、善用学生的思辨、精用学生的感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班会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充分融入,习得知识,收获能量。
从课例设计到课程实践
林特在课例设计的“六个一”令我印象颇深。一个有趣的游戏导入,聚焦学情拉进学生的距离;一则经典故事的分享,连结主题强化学生的理解;一次身边经历的模拟,还原生活代入角色思考;一番辨别是非的讨论,深化主题指明行动方向;一份内心感悟的提炼,正视内心感受升华自我;一项付诸行动的落实,打下情感和认识的基础。通过六个板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感悟,并最终落实到学生行动中。正如林特在后记中所说,这是一场班会课堂的微革命,微小却处处彰显班会课堂的魅力。这一份的班会课的微革命,让我首先意识到教育理当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那么很多问题我们就可以从容而游刃有余地去解决、去面对、去化解。教育的艺术在于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眼下的问题,着重于生命的成长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问题的解决,林老师的班会课给了我们解释:敬畏生命,面向未来,全人教育。这样,班会课就从问题解决走向核心素养!
从引领学生到优化自身
对已经走上事业高峰的青年来讲,重要的是继续坚持初衷,坚持初心,矢志不渝,继续挺胸前行。青年人,尤其是胸怀大志者,适时把自己“归零”是一个难得的成长智慧。著名作家刘震云说过:“归零心态就是把自己心里的一切清空,把已经拥有的一切剥除,一切归于零的心态。”人生难免会有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顺境时,把自己适时“归零”,可以戒骄戒躁,消除“骄娇”二气,不把成功和顺境当“包袱”背起来。逆境时,固然会失去很多,但能够在失去时勇于归零,才能重新面对自己,从头开始,积极奋斗。其实人生也像时钟一样,到了子夜就从零开始,只有归零,才会有新的周期与辉煌。书中反复提到了“成长”二字,引领学生成长是身为教师的光荣使命,在班会课的熏陶下,学生学会思考、感悟、表达,而身为引领者的教师同样也在思索、沉淀、改变。从艺术引领学生到优化自身素养,我一直在路上,也期待与学生一同开启艺术化教育的旅程。
篇五:《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
如今的教育面临着众多质疑,问题接踵而来,有孩子离家出走,有孩子因言语不和与人大打出手,有孩子因不堪考试重压而结束如花生命。零零后的熊孩子怎么啦,我们在心中打了大大的问号,有人说教育失败了,怀疑的声音不绝于耳。
曾记得盛夏莲开时节,一位学者,他眉宇之间透露着智者的风范,他的讲座,幽默、风趣、智慧集一身,他是一位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的老师,他有着浓浓的教育情怀,他就是林志超特级教师。林志超特级教师做到了让教育取胜,他聚焦学生成长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他让教育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他让教育难题迎刃而解,他引领着班主任走出困惑。他对付“熊孩子”有绝招,多年后仍记忆犹新,他说把熊孩子请到办公室时,得让熊孩子坐着,老师站着,居高临下,无形中生长一种压力,气势上赢了孩子,他的绝招总是那么管用,研发的三十六记更是胜人一筹。
林特的教育成功之路是源自对教育的浓浓情怀,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的孩子缺少一些生命必备的一些品质,林特给孩子们灵魂的启迪。林特对孩子有着深深的爱,爱是一缕阳光,照亮孩子的人生。他总是艺术性地处理问题,探索着教育真谛。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亦是一位刻苦学习的老师,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在别人享受城市的喧嚣,他独居房间静享阅读之美好,思考着问题,一个个金点子在宁静的夜晚诞生。朱自清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也许是一种教育情怀才让林特走向教育的成功。
又一个莲开馨香的季节,美丽的蕾蕾导师为我们推荐了林特的《从班队课到成长课程》,在月上柳梢的夜晚,手捧此书,安静地阅读,静享品味文字,文字清凉这个夏季。
过去的主题班队课过于走秀形式,打磨时间不少于半个月,各种表演需长时间准备,老师是幕后操纵者,上课时,老师退居二线,完全是学生的表演,轰轰烈烈,这样的班队课过于花哨,效率不高。林特的班队课已然颠覆过去学生表演式的主题班队课,老师处于主导地位。
反思自己的班队课,有种难以启齿之羞。为了应付领导听课而去设计班队课,没有让班队课真正解决疑难杂症。甚至忽略了班队课,偶尔会让语文课代替它,看了林特的《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眼前豁然开朗,做教育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而不是纯粹接受知识。德育才是首位,猜想品德不正的人,即使他拥有再多的知识,也不能为社会所用,甚至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多少心理扭曲的大学生。知识渊博。可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让多少人扼腕叹息。有一种现象让人担忧,县里的语文公开课总是”高朋满座”,而我们的班会公开课却门庭冷落。老师们忘记了德育的重要性,这种现象是多么难堪,为何反差如此之大,源于老师们对德育不重视,德育轻视,你的孩子们又怎能健康地成长。让德育在班队课中苏醒,焕发育人之魅力。
走进林特的班队课,我们看不到花哨的班队课,他善于聚焦问题,精心设计班队课,看到特级教师对教育用心之深,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杜绝婆婆妈妈式的说教,那样只会让学生反感,不入耳,故事呈现的班队课让学生乐于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守望班队课,那满树花开将是何等美丽,打造班队课,为我们消忧,解除困惑。让每一个孩子在班队课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生命长河里保持一如既往的思考阅读,用智慧绿了班队课曾经的荒野。
林特的班队课“满汉全席”,涉及诸多层面的主题。行为习惯篇里“安静有时,动静相宜”让学生明白,安静传递出一种深长的静思意味,学习时静若处子,运动时动如脱兔。一片寒叶,伴随秋风落水池,归于平静,是多么安谧美好。人格品质篇里“学会豁达,宽以待人”,让学生懂得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一份美丽的情感。宽容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睿智。礼仪主题的“谦谦君子知书达理”也许会让不文明现象骤然减少,一个有教养的人,方可“有礼仪行天下”,优雅赢得赞许。卫生安全篇里“清爽干净卫生健康”,林特善于采取相片对比,让学生心里震撼。引用东汉时期薛勤的一番话更是打动孩子的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校园生活,安全有序”主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鲜活的案例“鬼来了”,造成踩踏事件,让人触目惊心,痛心不已。讨论明理中,学生明白安全事故的消弭并不难,冷静对待,让一切不该发生的安全事故远离自己。
我们得防微杜渐,防范校园事故发生。“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班队课,一张张图片刺激孩子的视觉感官,触动每一个孩子心弦,生命诚可贵,人生的美好时光刚刚启迪,就谢幕了,让学生真正远离危险。节俭环保篇里“攀比有度做好自己”主题课,攀比是把双刃剑,若是比物质比享受,盲目攀比,将给人带去无穷伤害。正向攀比,可以激发人的潜力。“爱护公物我们能行”主题课,垃圾桶面目全非,公用自行车残缺部件,校园内,学生不爱护公物司空见惯,林特通过富有童趣,注重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情感能力篇里,“战胜挫折笑迎一切”让孩子直面挫折,给孩子鼓励与勇气,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培养笑对困难,挑战挫折的乐观精神。
班队课彰显林特教育实践的智慧,深邃的思想,浓浓的情怀,他思考着如何应对学生问题,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他不断思考学生中出现问题,探寻艺术化解决之道,期待能让学生改变,他善于把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做到防范于未然。
他的班队课以课程方式去引领学生,他开始班会课堂的微革命,他创设灵动的班会课,让班会课盈溢机制,他走向了艺术化教育的深处。林特用智慧找到班会课的幸福路径。从他的班队课里,我们读到了许多故事,故事中明理,做一个有故事的班主任,用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故事之于教育的魅力是不容我们小觑的。要成为一名会真正讲故事的班主任就要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身边的点点滴滴学习。学无止境——学到一定程度,故事便有了;学到一定程度,方法就来了。
享受着林特班队课之精神大餐,读完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教育生涯打造出如此多的精品的班队课,除了智慧,还在于坚持,只要坚持做好一件事,成功就会更近一步。一节节班队课成就了一个著名的特级教师,一粒粒小石子铺成了万里路,一块块普通的砖头砌成了雄伟的长城,只要我们坚持,用心创设班队课,教育的成功也会向我们招手。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我们的教学之路,散发芬芳,让阅读精品引领我们思考,开出一池莲香。让我们做一个睿智的班主任,脱离空洞、苍白无力的说教,让班队课引领孩子成长。让班队课斑驳着孩子们童年的色彩。仰望着名师的班队课时,我们也用学识点亮自己的班队课,照亮学生的人生路。
篇六:《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如果组织得好,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怎样组织和召开主题班会,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呢?暑假我有幸拜读了林志超老师的《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德育特级教师的班会课微革命》,收益颇多。
这本书中,林老师分别从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卫生安全、节俭环保、情感能力、健康成长等六个方面以实录的形式将主题班会记录下来。阅读书中一个个生动的班会课案例,如同走进班会现场,参与感、画面感极强。
林老师在课例设计方面通过“六个一”:一个有趣游戏的引入,一则经典故事的分享,一次身边经历的模拟,一番辨别是非的讨论,一份内心感悟的提炼,一项付诸行动的落实,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感悟,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这样的班会课不再是说教课,而是让德育水到渠成的成长课程。
林老师还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对问题的处理,而在于问题出现之前的指导。是呀,以往自己经常在班级出现了问题后,才利用班会课进行思想教育。阅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们的班会课,常常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不断补充、完善,形成序列化的课程,从而引领学生成长。
日后,我将用心设计班会课,用班会开启学生的成长之旅!
篇七:《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
林老师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生出了问题后的应对,而是问题发生前的引导。我赞同极了!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心得重点。问题发生前的引导,关键在于深究问题原因,寻找防止策略,设计教育方案,构建完备的学生成长引领课程,引导学生探寻未知领域,给学生以启迪,为学生解惑,使教育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观察和经历中获得感受,受到熏陶,学有所获,知而善行,幸福成长。
教育是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的艺术,需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好的教育是什么?不是学生出现问题后的急急挠挠,而是智慧引导后学生能知善而行的淡定从容;不是学生陷入困境后的单向灌输,而是和学生一起面对困难的双向交流;不是围追堵截的一曝十寒,而是巧妙疏导的细水长流;不是简单粗暴的疾风骤雨,而是精雕细刻的和风细雨;不是操之过急的生硬呆板,而是循序渐进的循循善诱;不是战战兢兢的耳提面命,而是生动活泼的经历感悟。好的教育是拨动心弦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它能促使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积极主动,这是最优的教育效果。那么,林老师的班会课正是这样的课,从教育的根源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教师的指导,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还要在可预见的学生内心发展情况下,让学生具有正常人的思维和心理,这才是更重要的。
篇八:《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读后感
班会课应该怎么上,是我成为班主任以后遇到的困难之一。最近读了全国优秀教师林志超老师所写的《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德育特级教师的班会课微革命》。
从书中能够感受得到林老师的教育理念,他聚焦学生成长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他让教育走在了学生发展的前面。在这本书中,林老师从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卫生安全、节俭环保、情感能力、成长健康等六个方面设计了形式新颖、发人深思的主题班会。每一次班会课都是对学生行为习惯和美好品德的塑造与引领,都是对孩子心灵的撞击、灵魂的感悟。
在班会形式上,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游戏、辩论式的讨论、经典故事的分享、身边经历的模拟等引发学生思考,冲击学生的内心。学生所得到的感悟不仅仅影响了学生课堂上的言语和行动,更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班会课的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例如,在”校园生活,安全有序”班会课上,通过一个造成了踩踏事件的”鬼来了”案例,让学生大为震撼,并深深的记住了安全这两字。在”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主题里,林老师展示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照片,深深的刺激了学生的心,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要远离危险的水域。在”爱护公物,我们能行”班会课里,面对被肆意破坏的垃圾桶,缺胳膊少腿的公共自行车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