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模板10篇
《抓娃娃》引人发笑又发人深省。提醒我们教育孩子要适度,尊重差异。不能过度追求苦难,应在自然成长中给予引导支持。同时促使我们反思社会问题,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环境。这部作品以独特视角,引发对教育与社会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
《抓娃娃》这部电影以其出色的票房成绩成为了暑期档的焦点,然而,它所带来的教育思考或许比票房数字更值得我们关注。
影片的剧情充满创意与戏剧性,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手法探讨了深刻的教育议题。富豪父母假装穷苦,为培养儿子艰苦奋斗的意志力和克勤克俭的金钱观,精心打造了一个贫困的成长环境。这种“有钱装穷”的套路并不鲜见,但该片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中国式父母”的视角,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瘫痪奶奶”的突然健步如飞、勤俭母亲的瞬间珠光宝气等情节,既充满荒诞感又引人入胜,让观众在欢笑中逐渐揭开了这个家庭背后的秘密。
然而,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它还引发了人们对苦难教育的深入思考。电影中父母为孩子营造的苦难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苦难教育”方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从积极的方面看,适当的挫折确实能促进个体成长,让孩子在经历苦难的过程中收获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幼儿学步时的摔跤,能帮助他们在日后走得更稳。
苦难教育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能让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收获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影片中这般刻意给孩子“使绊子”的苦难教育,可能弊大于利。更有甚者会让孩子过早承受超负荷的压力,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处处满足孩子的“一百分父母”,而是懂得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不急着插手,给孩子留出试错、纠错空间的“六七十分父母”。人为制造苦难让孩子“没苦硬吃”,是变味的苦难教育,不仅有碍孩子成长,还会让其对父母失去信任感。
此外,影片也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教育焦虑等。马继业父母为让孩子进入好学校而采取的特殊方式,折射出现实中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和激烈竞争压力。
总体而言,《抓娃娃》在让观众欢笑的同时,也能引发对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提醒着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把握好度,尊重个体差异,不能一味地追求苦难,而应在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健康、更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就像影片结尾所展示的那样,一家人最终过上了既殷实又充实的生活,这或许是对教育和生活的一种美好期许。
篇二: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
正逢暑假,有空和家人一起观看了正在全国热播的喜剧电影《抓娃娃》。看后,不禁为这部首映就突破1.5亿票房的影片拍手叫绝!
这部影片讲述了马成钢(沈腾饰)和春兰(马丽饰)这对夫妻在西虹市的“反向养娃”故事。他们表面上生活困苦,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家庭的秘密。马成钢和春兰努力给儿子马继业(幼时由肖帛辰饰,读高中后由史彭元饰)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虽然生活艰难,但他们希望儿子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影片通过搞笑的情节和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探索,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尤其适合在暑期档全家观看。
当时我们是在电影院的大厅看的,现场观众很多,大人小孩都有,现场笑声不断,快五岁的萌宝也是笑声连连,我更是笑中有泪,泪中有深思。
当下,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环境愈来愈复杂,社会价值多元化等引发的家庭教育问题,应是许多父母都在探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计生政策放开后,二娃三娃的教育,都会被提到家庭的议事日程上来,父母会在大娃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去作更多的思考和调整,以期让二娃和三娃得到更适合的教育。
马成钢的大儿子没教育好,不学无术,纨绔成性。已成为富豪的马成钢不想让小儿子马继业重蹈覆辙,故花重金聘请了一个教育团队,精心设计了一个“穷养娃”的模式,让小儿子从小在促狭、逼仄的城市贫民窟中成长,以期培养儿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孝顺懂事等美好品质。功夫不负有心人,马继业确实不孚众望,一直在按这个模式成长。然而,在看似无懈可击的计划背后,本身聪明而又敏感的马继业总觉得背后有一双牢牢的大手在掌控着他的一切,他在疑惑的同时,深藏不露,最后在高考时声东击西,耍了一个乌龙,让一直在高考场外等待的父母等了个空,而自己却在推开家里柜子背后卷闸门的一刻,发现了一切秘密。以为继业被大儿绑架了的快吓疯了的马成钢夫妇也终于明白:自己苦心设计的教育模式未必真正适合儿子,或许放手让儿子独立、自由成长,儿子会觉得更加幸福!
身为人母多年,且从事教育工作将近三十年,在教育孩子时,我总也觉得力不从心。大娃幼时乖巧懂事,机敏可爱,那时智能手机还没使用,我坚持用电脑把她小时候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来,读来颇有兴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好像变得越来越陌生,虽也在不断学习,但已没有年少时锐气和好奇心了。或许当年我忽略了对孩子初心的引导与呵护,故内心深有遗憾。如今,二娃已快五岁了,教育环境好了很多,她现在不论是对幼儿园的生活还是培训机构的舞蹈、美术、口才课等,都乐在其中,我在想,如果能让她一直具备热情、专注、坚持的学习品质,不管怎样,以后的发展都不会差。但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保持这些优秀的学习品质,可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了。
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复杂,来自外界的诱惑多,尤其是手机游戏、短视频的冲击,让众多孩子都成为其俘虏,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孩子父母很多也不那么自律,只要有时间,也是一味沉溺在手机世界里,故管理起孩子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多年,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他们不是越来越傻,而是越来越不用心。很多时候,在课堂上,他们神游于课堂之外,停留在虚拟空间,难以沉浸于现实的学习情境中。说实在的,《抓娃娃》中,有很多处细节触动了我,马成钢煞费苦心,让那些生活在马继业周围的所有人言传身教,从情商、逆商、财商、智商等方面去营造学习情境,锻造孩子各方面的优秀品质。现实生活中,有谁会有这么大的实力去打造这种完全脱离现实环境的情境?能有多少人会这么用心去苦心经营一种教育情境?就算有实力,有苦心去做,又有多少能如己所愿,真正成功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大趋势是家庭条件越优越的家长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高知家庭,富二代、官二代等的孩子优秀的越来越多。寒门出贵子,在当今时代,已越来越难了,阶层固化的现象已日益凸现。今年高考700分的浙江“迈巴赫少爷”就是一个鲜明的范例,人家出身豪门,且还是那么勤奋努力。反观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因为家长们每天忙于为生活奔波,孩子是否在学习,是否在真正认真学习,都无暇顾及,有时为了省心省事,扔给孩子一个手机,孩子不吵不闹,马上就被手机吸引了。但从此,孩子就很难从手机世界走出来,故一个个变得冷漠、木讷,跟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孩子的心灵本是张白纸,你给他涂抹什么颜色他就是什么颜色。你带着他读书,他会觉得书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东西;你让他玩手机,他会觉得手机是世界上最好玩的东西。马成钢让家人只用老年机,也就是让儿子远离电子产品。但孩子毕竟是个多面体,也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外界环境总会给孩子的成长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若孩子判断力强,能自律,可以迎风向上向阳而生;若孩子意志薄弱,不清醒,容易被外界迷惑,就只会玩物丧志,一事无成。所以,家庭教育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家风,让孩子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熏陶,这是我们每位普通家长可以做到的事。但不管怎样,教育者都应尊重个体的自由、自然发展,不拔苗助长,不过份干涉,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吧。个人认为,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孩子长大后有多大成就,最重要的是: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全的人格,有生存的能力,能永葆追求美好的好奇心,能孝亲敬老、正直善良,至善至哉!
总之,这部影片在给观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能引发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深层次思考和探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老少皆宜的优秀喜剧片。
篇三: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
最近一部电影热得发烫——《抓娃娃》——因为听说是讲养孩子的,我走进久违的电影院。
爸爸马成钢是超超超级大富翁,他认为大儿子被“养废了”:“老大徒伤悲”读成“老大走伤悲”。马成钢悲叹偌大的家产无人继承,于是痛定思痛,决定用极致穷养培养二儿子马继业。
在马继业还不记事的时候,全家搬到破落大院里生活,马成钢夫妇“装穷”,一装就是十几年。他们对儿子严格控制,一旦马继业稍微偏离预设的轨道,就用“卖惨”和道德绑架的方式,激发马继业内心的韧性和追求卓越的决心。为了确保接班人计划万无一失,马成钢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对马继业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指导,目的就是让马继业考进清北。
马继业就像生活在西虹市的“楚门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看似自然,实则都是设计。当设计被察觉后,马继业在高考的时候摆烂,并自编自导了一起绑架。
谜底揭晓后,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表情凝重,思绪凝重……
一年后,马继业以705分的高分进入心仪的体育大学就读,马成钢夫妇在电视机前看儿子抱着空瓶子,满脸堆笑地跑在第三梯队后面,气氛一片和谐。马成钢更是举起泡着枸杞的红酒杯与春兰干杯,暗示着大儿子二儿子都“养废了”,再来个老三吧。电影在夫妇的情趣打闹中结束……
影片上映后,影评如潮,我也来蹭个热度,谈谈我的体会。
清北的“魔咒”
影片中马成钢可谓富可敌国,但挥之不去的是对清北的向往。他聘请了这么多专家,成立一支分工精细的团队,在地下密室的墙上挂着学习计划进度表,目的只有一个,让儿子考进清北。可能对手眼通天的马成钢来说,只有进清北是自己搞不定的,也是最能光宗耀祖的。
对于一个出生贫寒,受尽歧视而逆袭的富豪,第一个儿子“养废了”,第二个儿子必须“成功”。而成功的道路有且只有一条——名校。强势而偏执的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于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为了儿子的益处?还是为了自己心中不可述说的自卑?
爱需要自由。有多少父母,因为爱而不尊重孩子,朝着畸形的方向,美其名曰“都为你好”。这自以为是的“都为你好”,忽视了对孩子自我意识的足够重视。每个孩子都带着独特的使命来到世界,作父母的要挪开名校“魔咒”,帮助孩子发现、认识、发扬自身的优势,成为孩子的啦啦队,鼓励他们活出自己的价值。
人生不是编程
马成钢的“接班人计划”,在现实生活中我有碰到过。我认识的一个企业家,他已经给他幼儿园的儿子设计一个完美的求学之路,为他以后接班打下基础。他有足够的信心通过关系把儿子送进杭城第一梯队的小学、初中、高中,如果儿子能考进浙大,他有足够的能耐把儿子转到他希望儿子就读的专业。那天,我听着他信心满满地擘画着儿子未来的道路,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只能言不由衷地说:“你高瞻远瞩。”……不知道他的计划进展地如何了。
我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儿子通过努力已经在一所不错的大学读他喜欢的专业。我只觉得父母像编程一样来定制自己孩子的前途,真的好吗?
影片中当马继业得知这一切都是父母量身定制的“接班人计划”时,他没有因为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感恩涕零,而是大大的惊愕和深深的伤害。“接班人计划”是情感操纵和道德绑架,利用马继业的同情心、责任感和愧疚感,让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失去自主选择和了解真实世界的机会,也让他的一切快乐或痛苦都变得廉价可笑。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权力不对等。马成钢夫妇利用这种不对等来实施长期的欺骗,马继业是被动的、无从选择的、任人摆布的。更关键的是,亲子关系中,信任是最基础的元素。马成钢夫妇为达目的,不惜欺骗、无形中传递了“为了达到目的,欺骗也是合情合理的。”的理念,这让影片中“奶奶”李老师的教导“人无信,则不立”成了笑话和讽刺。
复制成功or复制生命内核
马成钢为了避免马继业沉溺于奢华生活,失去奋斗的动力,选择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他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样的“成功”不能复制,也不必复制。
父母与子女有时代差异、个性兴趣的不同、受教育机会的迥异等等。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但更应该鼓励子女独立思考,赋予自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这种成功应该是多维度的,包括个人幸福、职业成就、社会贡献等。
但是,生命内核需要父母复制给下一代,那就是自爱、自强和自律。听说这个电影脚本的灵感来源于一位超级富豪的家庭。儿子也是到十六岁才知道家里的钱是几辈子也花不完,以前的拾荒安排同样有穷养磨志的驱动。没想到知道真相的孩子,从此放纵情欲,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生命内核稳定,生活轨迹多元,整个社会才是丰富多彩,有序有爱。
篇四: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
如果看到对面走过来的一个小女孩笑了,你会觉得她快乐吗?估计99%的人都会认为,她是快乐的。所以,当我看完很多网友对《抓娃娃》的点评,我就很不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喷《抓娃娃》,说它很荒诞。它明明给大家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对我来说,是一部能让我从头笑到尾的搞笑电影,我认为沈腾老师和马丽老师等等,演得都非常好。
当代的年轻人就应该多看看这种电影,多释放压力啊,大家一起在电影院笑,是件多美好的事情。那些喷《抓娃娃》的人,我就不信,他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就没有笑过,我就不信,他们全程没有享受过电影带来的欢乐。
得益于同事给的福利,弄到了两张电影票,周日下午去看了《抓娃娃》。它讲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后来靠自己的努力发达了,然后想让自己的小孩也变得能吃亏,将来好继承自己的伟业,所以,他和妻子协商,把家搬回小时候穷的地方,然后生活得很简洁,至此后,他的小孩完全不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富二代,还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穷人家的小孩,父母为了培养他们,不断的去引导,想办法教育他,很多人盯着他的成长,身边所有的人都一直鼓励他,要他考上最好的清北大学。直至快要高考前,他才发现有些不对劲,仿佛自己就像是《楚门世界》的男主一样,为了揭开秘密,他果断放弃了高考,最终得知真相,整部剧,真的是很搞笑,又会被里面的亲情刀,子女教育的反思等。
《抓娃娃》里面沈腾说的一句话,我其实满有感触的,就是: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其实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成为了父母的我们,事事要以孩子为优先,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小孩的感受,有时候,还不被理解,被误解,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可怜天下父母心。
《抓娃娃》电影金句摘抄,以便你我共勉:
1、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自尊心一文不值!
2、我不想当风筝了,我想当风!
3、人生就像抓娃娃,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抓到什么!
4、这世界最大的喜剧,是每个人都想成为楚门。
5、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其实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6、请不要在极端的条件下考验人性。
7、我想要一个真实自己,即使不是你们满意的样子。
8、要想解决问题,就得抓住事物的本质。
9、人生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
10、书本只能带来知识,却无法磨炼意志。
11、不要试图向欺骗你的人,去寻找答案。
12、山药的谎言从来不是欺骗,是爱,是最高维度的爱。
篇五: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代际的传承里,或在所谓“教育”的成果里,有一个举足轻重的词是一定不会缺席的,那就是“复制”。我们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在某个层面,某个视角,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就说,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懵懂无知,到年少轻狂,再到长大成熟,这漫长的岁月中,能不受父母言行举止和家庭风气的影响吗?
所以,家风,是对孩子长期的熏修,是对孩子最漫长而深深渗透式的“教育”。孩子从充满好奇地观察着这个世界,模仿着这个世界开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孩子眼中的风景。有人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充分的活出自己,爱自己。如果,一双父母,把自己的人生演绎地活色生香,精彩丰盛,顽强不屈,他们耳濡目染的孩子,又会差到哪里去呢?活出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祝福。
教育,能把孩子带到自己不曾抵达的高度吗?单从结果上来看,其实是很难说的,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因素,也许绝望的家庭境遇,能让孩子迸发出一往无前的动力呢。生命的能量流动不息,总有迸发和成长的出口,发展,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的。但是,我想说的,在人为的引导下,我们很难给予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
电影最让我触动的环节,是马继业通过捡破烂来填补窟窿、弥补过失的情节。我们就问,问自己,当孩子的窘困被所有同学嘲笑、尊严被那般狠狠践踏的时候,你能否受得了?看到孩子为了捡破烂吃不上洗不上,满身尘灰、狼狈不堪时,你能否忍得下去?我们都知道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可是天下有多少父母能真的忍心刚正不阿的惩罚孩子?
“爱”,是一把双刃剑。或者说,有太多基于心软的爱、基于情感的爱,它真的不是祝福。要么说父子亲人都是“冤亲债主”呢。“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育,实是一项门槛很高、任重道远的事业。如果你不曾对自己狠过,如果你不曾丈量过自己生命极端条件下的韧劲,你不是不会、不敢相信和锻造孩子,同样作为一个生命,他的韧劲和潜能的。马成钢说,“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是不配谈尊严的。”尊严,是自己挣来的,尊严是靠自己的担当立起来的。若非此,所谓的尊严只是活在别人的看法里,只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从这一点,我觉得马成钢实在是一个很伟大的父亲。
电影的最后,马成钢说,“我给你铺就的路,你踏上去就是顶峰。”但马继业对着母亲说,“以后的路,我想自己走。”不是马成钢的培养计划功亏一篑,是他成功塑就了孩子的勇气和担当。就算老父亲给他铺就了一条完美的路,给他创建了一个帝国,但他还是想活出自己的人生,哪怕一无所有。曾经捡破烂的时候不也是走投无路、一无所有么?
教育,是拿自己全部的身家,给予孩子相应的祝福。不只是金钱的堆砌,更是认知、经历、时间、爱的投资。天下的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不知,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本身全部的样子。
还是回到最初的论点,投资孩子,不如先投资自己,想让孩子到达某个高度,不如自己先爬上去看看那里的风景和一路的陷阱、荆棘。否则你怎么真正有感染力地告诉他“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多好。你怎么真正理解和共情他一路上所遭遇的挫折与困难,并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呢?
如果我们自己活成了一头熊,还天天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怎么,咱是希望孩子不是咱的种吗?
篇六: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
把幽默与教育不动声色地融为一体,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开怀大笑,在影片结束后又回味无穷,“沈马组合”,功不可没。《抓娃娃》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既赚取了票房,又赢得了口碑。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已经看了太多的案例,这部电影里父母的做法让我们感到啼笑皆非,但是又不乏借鉴之处;是的,对于当今的父母,的确有鲜明的启迪意义。这部影片让我们在欣赏光影艺术中又获得教育之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部《抓娃娃》,不可错过。
影片中,沈腾与马丽饰演了一对富豪夫妇,却想法设法对儿子进行“穷养”,儿子甚至因此还受到了同学的嘲笑。父母在心疼之下,并没有改变初衷。不过常常会出现一些穿帮时刻,引发一系列爆笑镜头。笑过之后,我们对于“富养”和“穷养”,不免要深思一番。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是,孩子却在父母倾尽所有的爱中渐渐迷失方向。有的父母以为,爱就是把最好的物质条件给孩子,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其实,恰恰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反而害了孩子。影片中的孩子马继业从最初的“小胖墩”成长为后来的“运动健将”,这样的转变,甚至影响了他今后的兴趣方向。当我们给予了孩子丰厚的物质条件时,却忘记了“逸豫可以亡身”的古训,那些富二代沉沦堕落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难道不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吗?所以影片中的父母做法,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当然无法去雇佣一个团队为孩子服务,但是,在物质上过多给予,不如在精神上达到丰赡,用高质量的陪伴来充实孩子的心灵世界,他的心就不会贫瘠如荒原,而让毒草蔓生。物质条件,于教育孩子而言,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滥。望各位为人父母者,谨记之!
尽管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撒了一个弥天大谎,最后,在孩子发现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我依然以为,影片中父母的做法是有可取之处的。因为,正如马继业所说,他的确是一个阳光帅气、成绩优异的好少年。不仅如此,他懂感恩,能吃苦,爱劳动,肯努力,负责任……这些,都是父母付出高昂代价进行教育的成果。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考上清北就是吗?马继业高考有考到700以上的实力,第一次,他却放弃了,在考卷上画下的那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代表了他想要冲破束缚的愿望;第二次,他以704分以上的高考分数选择了体育大学。我们在陪着参加马拉松的他笑的同时,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实在是一件憾事。但我却以为,能够选择心之所属,才是真正的了无遗憾。选择什么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本身的品格。马继业就是这样的一个优秀的少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一定能够在追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得到幸运之神眷顾的永远都是最努力的人。马继业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影片中父母的做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诟病,甚至马继业在发现真相后对父母发出了冷冷的质问,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了他跑步时那灿烂的笑容,哪怕停下了奔跑的脚步,俯下身子又“重操旧业”——捡空矿泉水瓶,但是,那又何尝不是他与过去的自己的和解?在他发自内心的笑容里,我们读到了他的释怀,他的坦然,他的喜悦。
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需要的其实不是以爱之名的“穷养”或者“富养”,而是父母的陪伴、呵护与认可。家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归属,是让灵魂得以休憩的地方,请父母在给予爱的同时,更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被守护的安全,被呵护的温暖,被认可的幸福。让我们用爱营造温馨的港湾,用爱托举飞翔的翅膀,让孩子在梦想的天宇搏击长空,自由翱翔!
篇七: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
《抓娃娃》是一部喜剧电影,讲述了马成钢和春兰夫妇,为了培养儿子马继业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不惜重金聘请国内顶尖的师资团队,帮忙一起打造氛围,用“富家穷养”的教育理念抓娃娃。
其实,关于“孩子应该富养还是穷养”的话题,历来备受人们争议。对此,全世界似乎都在众说纷纭,却无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各有各的道理。大多数人或是依据个人经验,或是参考身边人做出判断。
马成钢抓老大无疑属于前者。根据影片不连贯的叙述,知道马成钢由于童年吃过太多的苦,遭过很多的罪。在养育大儿子马大俊时,初为人父的他万分疼惜,不想让大儿子重蹈覆辙,经历自己童年的磨难。于是,他实施“富养计划”,期望给马大俊最好的一切,几乎是有求必应。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他选择花一笔钱将其送到国外,以求眼不见心不烦。
有道是“守业更比创业难”,历史的教训尤为深刻。官二代曹丕,凭着老爹的威望与人脉,以雷霆手段,成功登临皇帝的宝座,转变为“皇一代”。反观“皇二代”刘禅,因为个人能力有限,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贤相鼎力辅佐,也未能振兴蜀汉,最终自己也沦为阶下囚。
成功企业家马成钢打拼半生,庞大的家业、众多的资产,必须找个靠谱的“企二代”来继承。于是,练废了“大号”练“小号”。这次,他完全吸取了培养老大的失败教训,决定施行“穷养计划”,在马继业身上复制自己的成长模式。
相当年,正是贫穷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人生的华丽逆袭。而且,为了提升相似度,竟然让已故的亲妈复活,找首席教育专家来给继业当奶奶。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次穷的太彻底了,衣食住行,样样寒酸。因此,才有了电影开头贾老板来帮扶的那一幕。
至于砸钱养娃和赤贫养娃哪种“抓娃娃”方法更强?作为亲历者,恐怕马大俊和马继业各有一肚子苦水,内心都很受伤;作为观影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喜剧往往通过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情节来反映社会现实。穷人装富是可悲的,但富人装穷则是可笑的。故事背景设定成富豪之家,那就是“没苦硬吃”,这才有了引人发笑的地方。要放在普通家庭,吃苦本是常态。如果要写出笑点,有些高难度;要写成日常,总觉得在暗讽13亿普通大众呢。全靠口碑的票房可伤不起啊!
我记得当初谷爱凌获得中国首枚女子雪上项目冬奥金牌的时候,很多媒体跟踪深扒,给这位18岁美少女冠以很多的代名词:冠军、学霸、天才、高收入、高颜值……很多的教育自媒体,也纷纷蹭热度,拿谷爱凌每天必须睡够十小时,来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也疼爱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但我对此论调无法苟同。谷爱凌什么家世背景?什么教育资源?如果家里有矿,谁不想让孩子一天睡十个小时?再说,顶层设计不改,老师能吗?家长敢吗?避重就轻忽悠人有意思吗?
马成钢穷养儿子只是物质贫穷,但学习资源是天团级别的:爸妈全身心陪同,首席教育专家奶奶全天候坐镇陪伴,数理化老师走马灯似的现场教学,外教老师见缝插针进行交流,就连院里洗衣服的阿姨,讨论都是摩擦力学,这潜移默化地引导,如滴水,可穿石。
当然,人的生活如果只剩下学习,那就和空壳机器无异。《抓娃娃》讽刺的就是当下大多数家长的普世观,眼里只有名校,似乎考不上清北之类的名牌大学,都不配做自己的孩子,连在地球上呼吸都是错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不假。肩负家庭重担和“奶奶”遗愿的马继业,心头是沉重的,但也有着不竭的动力。一旦得知自己是隐形的富二代,顿时身轻如燕,放下重担做回自己了。
电影的画外字幕补白,补习一年的马继业,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体育大学,在重要的赛事上蹲下身捡一大兜瓶子,以此来说明童年的阴影有多可怕。
其实,这个花絮有意强洗白,说明电影传递的教育观是正确的:尊重和陪伴,允许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去操控他。这一刻,观影的人大致找到了心理平衡。
然而,在父亲马成钢和母亲春兰的心目中,马继业没有按照他们的规划选择,商业帝国接班人培养计划无疑又宣告失败了。电影最后有个小小的伏笔,说明他们已经决定开启新的造人计划了。说真的,这镜头没有带给我期待续集的冲动,反而有点细思极恐。
莎士比亚曾说:“戏剧很荒诞,比戏剧更荒诞的是现实。”《抓娃娃》抓娃娃。剧名起的就像游戏名,可见剧情的设定也跟游戏差不多。因此我不想讨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富豪,穷养情节符不符合事理逻辑。
这是故事,亦是游戏。所有的故事都有结局,哪怕结局并不美妙。所有的游戏都有终结,重要的是过程无憾。
篇八: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
在光影交错的影院里,我沉浸于一部名为《抓娃娃》的电影之中,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游戏与娱乐的影片,更是一次深刻触及心灵、激发思考的观影体验。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围绕着一个看似简单却充满挑战的“抓娃娃”游戏,展开了一段关于童心未泯、勇于挑战与自我成长的动人故事。
一、童心未泯,梦想的种子
电影开篇,便以一群孩子围聚在娃娃机前的画面,瞬间将观众拉回了那个纯真无邪的年代。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也是对简单快乐最纯粹的追求。娃娃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游戏设备,却成为了他们心中梦想的寄托,每一次投币、每一次操控手柄,都是向着心中的小目标迈进的一步。这一幕,不仅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年龄多大,保持一颗童心,是对生活最美好的致敬。
二、挑战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随着剧情的深入,主角——一个看似平凡的成年人,因某种契机再次踏入了娃娃机的世界。这一次,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亲自上阵的玩家。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以一种近乎执着的精神,不断尝试,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影片通过这一情节,巧妙地传达了一个信息:成长,往往伴随着挑战与困难,而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更加坚韧、更加成熟的我们。每一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都是对自我能力的一次肯定,也是通往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磨砺。
三、情感共鸣,引发深刻思考
《抓娃娃》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影片中,不仅有主角个人成长的轨迹,还穿插着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些温馨而又真实的瞬间,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找到了共鸣。同时,影片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成功”与“幸福”的重新定义:或许,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你抓到了多少个娃娃,而在于你是否在过程中学会了坚持、收获了成长;真正的幸福,也不仅仅来源于物质的满足,更在于那份能够触动心灵的、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四、结语:抓娃娃,亦是抓人生
走出影院,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抓娃娃》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点滴与自我成长的轨迹。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只要保持童心、勇于尝试、坚持不懈,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与幸福。正如影片中的那句台词:“每一个娃娃背后,都有一个等待被实现的梦想。”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地抓住每一个属于自己的“娃娃”。
篇九: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
《抓娃娃》实际上是现实社会中每个家庭都在关注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电子设备日益便捷和充满诱惑的当下,多数家长也都在担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怎样管控孩子的手机,怎样管理孩子不玩游戏,怎样启发孩子的远大理想考上清北。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现实教育焦虑主题、紧张的节奏和出色的表演,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深思。
为了把马继业培养成能继承公司的接班人,隐瞒真实的家庭财富状况,马成钢和春兰(本来不同意,但禁不住名牌包包和其他礼品的诱惑)向孩子隐瞒了自己富豪的身份,当马继业很小的时候,就从溺爱他的姥姥老爷哪里,把孩子接到这个外表破烂不堪的老旧小区,将家庭环境打造得极为简陋,房子破旧、屋顶漏雨,生活物资匮乏。表面上看,他们住在贫困的老破小房子里,马成钢通过钞能力在地下打造了高级的战略指挥部。邻居都是各种“老师”,孩子的书经过精心挑选,日常聊天也全是知识点,买菜、买肉都变成了学习的过程,老外为了碎银几辆,也会卑躬屈膝去与马继业“偶遇”训练他的英语口语,想法设法创设学习文化课的氛围。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很小就误以为家庭经济条件很差,要有一种改变家族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马成刚夫妇还把财政大权交给儿子,儿子就会认真考虑家庭的生活收支,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等等,为了真正的继承大业做各种能力训练。如孩子为了省水费,采用了让水24小时慢慢的滴,水表可以不走字的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实际现在已经不符合了,新建的小区,新换的水表,即使不滴水,水表都可能走,看来贫穷限制了想象啊。
父母通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坏了一半的鞋子,向孩子展示他们也在承受同样的贫困;父母会在言语和行为上“卖惨”,故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辛苦和不易,启发孩子要学会感恩,让孩子产生责任感、不学习就愧对家长的愧疚感,从而更加顺从和努力地学习、生活。孩子为了补贴家用,在上学的路途中,去捡矿泉水瓶子,期间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但孩子依然捡钱,乐观坚持。这样做可能会毁掉孩子的自信,进而毁掉孩子的一生。父母为了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规划成长,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安排,从日常学习到男女同学交往,甚至兴趣爱好都被严格限制。马继业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色,但被父母强行中断,这压制了孩子的天性和个人意愿。
这种富人穷养的方式,一方面是父母希望孩子能理解成功的来之不易,培养其吃苦精神、逆境生存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孩子的误解、不满,家庭内部信任的动摇,以及对孩子个性和兴趣的压制等。电影通过这些情节的展现,深入探讨了富人穷养这一教育方式的利弊以及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为了孩子能够在高考前全神贯注的复习,让打篮球被看到的残疾人奶奶被迫死去,举办丧礼,这场丧礼更是显示了资本在现实生活中的威力,只要给钱,任何人就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给李老师办假葬礼的戏码,众人表示要“躺好最后一班岗”,全体人员整齐上眼药水,过程中好几次差点穿帮,但因为知道是假的,所以充满了逗趣,足以反映出现实社会可能更离谱。
总的来说,《抓孩子》是一部兼具娱乐性和思想性的优秀电影。它让我在感受紧张刺激的同时,也对人性、社会和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部电影将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不断提醒我珍惜当下,关注社会,以及坚守人性中的美好。
观众朋友想想,孩子既然成绩逐渐提升,有冲击清北的实力,绝大部分员工的演技还是容易被马继业看出来的。逐渐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不对劲,比如姥姥姥爷来看孩子时被迫换上粗布麻衣,却能在头发里藏零花钱;老房子的橱柜后有专业厨师接应,送进原材料就能做出好菜;父母在他学习时用书挡着偷刷手机等。
马继业把生活费买了平板电脑,因藏在马桶的水箱内进水无法七天无理由退货,只能带妈妈和奶奶去“还得捞”火锅蹭免费小吃。张飞飞帮忙发现了马家的大别墅豪宅,对马继业父母的异常做的八卦推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
为了揭开事实的真相,他利用高考可以提前半小时胶卷的“监控空隙”利用早已买好的拍立得,自编自演了绑架案,调虎离山计谋,揭开了事实真相。
最扎心的一个镜头,也是家长最恐惧的事情就是,马继业在人生最重要的高考试卷上画了一只鸽子而没做任何题目。这一行为反映出他内心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马继业渴望摆脱这种被控制的生活,要像鸽子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它代表了马继业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无法自主选择人生道路的无奈和反抗。
大号练废了,就寄希望于小号。马成钢的大儿子马大俊不学无术,高考仅考了98分,花了几百万赞助费送去国外,交了一个男性朋友马彼得。马大俊一生都在追求父亲的认可,他每次找马总都是为了要钱,其实他并不缺钱,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父亲的关注。
电影通过这些充满反差和幽默的情节,展现了这个家庭的特别故事,同时也探讨了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社会议题,这就是所谓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吧。
篇十:观看《抓娃娃》观后感受
张爱玲曾说:“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忙碌,恐慌和贫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这句话让人深思,而电影《抓娃娃》则以一种荒诞又真实的方式,进一步探讨了父母的选择与孩子的成长之间的复杂关系。
影片《抓娃娃》中,马成钢和春兰一家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马成钢是西虹市的富豪,然而大儿子的不成器让他忧心忡忡,为了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他决定对小儿子马继业进行“穷养”。于是,他们搬离豪宅,住进破落的大院,在儿子面前扮演起贫困的角色。
马继业从小生活在困苦的环境中,他努力学习,意志坚毅,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然而,随着他逐渐长大,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变得不对劲。当真相最终揭开,他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父母编织的巨大谎言中。原来,那个瘫痪在床的奶奶是假的,周围的邻居、摊贩甚至同学,都不过是父母请来的老师,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监视之下。
这样的情节让人不禁思考,马成钢的做法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他以“爱”之名,为孩子规划好了一切,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马继业在得知真相后的崩溃,正是对这种“爱”的反抗。他渴望自由,渴望真实,渴望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也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些父母如同马成钢一样,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试图让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前行。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伤害。
就如张爱玲所说,如果孩子无法拥有自主的人生,那么不给予他们生命,或许也是一种别样的“善良”。因为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梦想。父母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成长,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们身上。
电影的结局,马继业没有与父亲和解,而是选择了放弃清北,去体育大学念书,去圆自己小时候的梦。他说:“以后的路,我想自己走。”这句话充满了坚定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
电影《抓娃》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张爱玲这句话的分量,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育的意义和责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勇敢面对现实的困境,又要怀揣着希望和信念,为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不生也是一种善良”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抓娃娃》这部电影以喜剧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也能对家庭教育、亲子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