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大全(21篇)
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总结的目的与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总结的任务。在写总结之前,如果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接下来是一些名人的励志语录和名言,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鼓励。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一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主成长的核心因素和动力源泉,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凝固剂”。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反思在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
教学反思能力的核心是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其他认识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
在长期地学习研究和实践指导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培养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有效方法,这就是提高理论素养、实施反思行动、养成反思习惯。
一、理念先行:提高理论素养
科学理念是实践行动的先导。教育理论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要促进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学习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的参照系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增强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就必需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对教育教学真谛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教育教学外在价值标准的内化,这是新观念确立的标志。教师们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
二、行为跟进:实施反思行动
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关键在付诸实践行动。实施教学反思行动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十二个方面:坚持开展行动研究、坚持开展自我评价、坚持参加互动研讨、坚持学用认知理论、坚持增强自控能力、坚持批注阅读书籍、坚持进行反思总结、坚持记录教学反思、坚持教后再次备课、坚持撰写教学札记、坚持撰写教学论文、坚持学习反思榜样。
1、坚持开展行动研究。让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行动研究一直就被作为促进反思型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这是因为行动研究较好地解决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这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不断反思。
2、坚持开展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种高回报、低成本的评估方法。”反思型教师对教学中成败得失不会简单地归因为教师或学生中的某一方,而是通过对课堂上自己和学生的行为的观察获得反思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反思,并进行有效的调试。
3、坚持参加互动研讨。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撞出智慧的火花;发生观点的交锋,产生出理性的光辉。要以辨证的理性的态度看待自己和同事的语文教学实践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之中的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实施新课程之中非常强调的小组合作语文学习和小组探究语文学习等问题。
4、坚持学用认知理论。要多学习认知理论,特别是学习运用元认知策略。何谓元认知?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就是个人在对自身认识过程清晰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识过程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元认知理论中,元学习(metalearninq)是一个十分重要概念。“元学习是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如何学习的”。元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意识和控制。元学习主要包括元学习知识、元学习体验、元学习策略。这些元学习知识、体验和策略对教师进行反思非常有用。
在反思性思维活动中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在反思中阅读;在反思中写作;在反思中识字写字;在反思中口语交际;在反思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6、坚持批注阅读书籍。学校培养出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应该说我们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开展终身学习实践,给学生做出喜欢读书的表率。在读书的过程之中,要求自己边读边做一些批注(当然是自己的书籍)是促使自己认真阅读,养成读思结合,习惯反思的好办法。
7、坚持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反思可以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成功之举,主要是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处和闪光点;反思失败,主要是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失误处或值得改进处。教师完成某个中学语文教学任务,实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之后,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观念理性和相应技术理性的结构体系,这自然必须对自己已有语文教学行为和已经养成的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督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
8、坚持记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发展轨迹,记录了教师的点滴进步,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机智。通过记录教学反思,可以不断地积累教师专业发展的素材,反思得失,寻找良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达到了深化思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目的。
9、坚持教后再次备课。教后再次备课是指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教后备课是促使自己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的有效举措。
10、坚持撰写教学札记。可以从目标的达成度、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之间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本次对后续教学的启示、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等问题入手撰写高质量的教学札记。教学札记是教师反思的文字表征记忆。
11、坚持写作教学论文。能够写一手好文章应该是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学札记一般是教师一些零碎的反思轨迹。而专题教学论文是教师对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了长期、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并有所得的基础上写出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文章。中学语文教师在撰写专题教学论文的过程之中肯定会反思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理念、实践。因此,坚持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是促进有效反思的好形式。
12、坚持学习反思榜样。优秀教师成功的教育实践包含的实践智慧中涵容了教师反思内容的所有方面,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广博和丰富。探索并学习名、特、优教师身上所具有的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能使我们少走弯路。
三、习惯固着: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就是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须努力就能实现的行为模式。培养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良好习惯,就是要促使教师的教学反思行动达到自动化固着化的程度。我认为,培养良好习惯主要应该培养善于反思的习惯和勤于笔耕的习惯,因为写作是促进自我反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1、培养善于反思习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牢固树立了充分利用反思促进自身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先进理念的前提下,就必须努力践行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行为,并长期坚持反思,使教学反思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最终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二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转眼某年已经过去了。在某年上半年,我顺利地通过了教师招聘考试,从九月份,开始了我梦寐已久的教师生涯。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实现我当老师的梦想,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其他老师、同事的帮助下,在同学们的配合下,我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关于教学方面。
虽然进行了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但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发现大学里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想要出色胜任初中语文教师的工作必须不断学习,抓住每一节课的实践机会。对于教学的内容,从题目上来看觉得之前都有涉及过,但是细看具体的内容,却都那么陌生。对此,我没有退缩,我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也很感谢集备组的老师们在专业的方面给予我的帮助。半年来,我每次备课都比写一篇毕业论文还要困难和仔细,大量的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收集相关的文学作品或作者生平,希望把学生们眼中距离他们生活很远的文人墨客们讲得有血有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其实我看过的资料大部分都不能直接运用在教学中,却对我扩展背景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非常有用。我的课时很少,目前只教一个班的语文,但是每天的听课学习,备课、思考却让我异常充实。这刚开始上课的一年我给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把基础打好。通过半年的努力,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收获和提升。
在教学设计上,我从最初的单纯模仿到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路,明确了语文的板块教学,我知道要想跑先要走得稳,从板块教学开始打磨自己的教学,练好语文教学基本功。
在课堂临场表现上。初登讲台,为了缓解紧张情绪,总是不自觉地走来走去,教态不够稳重,经过领导和指导教师的指正和帮助,已经基本改正这一问题,合理规划课堂上站讲台时间、走动时间及站在学生中间与他们近距离交流的时间。在教学语言方面,注重环节之间的过渡,注重对学生的即时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变换评价语言,增加课堂的灵动性。除此之外,注重与学生们的眼神交流,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他们的赞许、疑惑或对某些问题的不认同,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在应考复习方面。在期中质量检测的复习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上,因为我认为尤其面对的是刚入初中的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是唯一能抓得住的部分,所以日常教学中就尽量锻炼学生当堂速背的能力,抓住课堂时间,好落实,效果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回家后的课业负担。在复习期间,每天一个任务,利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进行随堂小测验,当天反馈,订正,再反馈,如此进行,收效不错。但班级阅读成绩整体不高,在经过反思后,期末质量检测中我加强了阅读的训练,注重答题规律的总结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希望通过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上有所提升,现在成绩还没有出来,但如果不尽如人意,我还是不会灰心,及时调整,不断学习。
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初一年级的学生,入校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紧张的初中学习。首先,进行一到两课时的起始课明确初中与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别及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项项要求都要细致到位,及时检查落实才能有效。
当然我有着太多急需改进的地方。比较凸显的是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或是怕自己的引导不到位,不放心没耐心等待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看不得学生思考问题时绕弯子走弯路,其实暴露错误改正错误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过程啊!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应注重语文知识的讲授,使自己的课堂更有语文味,而不是讲成一堂政治课或历史课。对学生咬文嚼字的训练还不够。并且在分层教学方面领悟的不够透彻,不能掌握其精髓的有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这是我正在思考并深受困扰的问题。
二、关于班级管理方面。
十分感谢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有教学指导老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学校也指定了指导老师。从建班最初的一系列常规工作开始,我就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参与班规指定,指导学生工作,甚至学习如何与学生相处。半学期的工作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因为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一批人,即我所教育对象的未来,我要对他们负责。在教学活动中,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我都以满腔的热忱尽力帮助他们。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的母校教我记住的第一句话就是“厚德载物”,我要将这样的心情,永久的保持下去。
三、对未来的展望。
工作以来,常有家人朋友问我累不累,我的回答是毫不犹豫的“累!”说的时心中涌起的是无限的自豪感、充实感及价值感。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从小的愿望,幸运的是我的梦想最终照进了现实。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希望能尽快成长,胜任这份神圣并且责任重大的工作,尽早教满课时数,证明自己,为校解忧。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习,争取教学水平再上一层楼。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三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教中学,学中教,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语文是基础学科,更应该重视教学反思。
那么,如何写好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我们可以反思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比如我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引导学生推敲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紧扣“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一句设疑引导:作者的眼泪因何产生?作者又为何已这句话结尾?这首诗又怎样与抗战初期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这样,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学生比较深入地把诗的内容互相联系起来,对诗歌的主题也有了深入的理解。课后,我高兴地把这些感觉记录下来,反思成功之处:语文课堂点拨就要力求点拨出语文味道来,把学生引向语文深入审美阅读的轨道,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语文味道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我们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在一个班教冯骥才的《珍珠鸟》时,我把让学生们发现“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过程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如果同学们能很顺利地找出这个过程,那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水到渠成,课堂教学也会很顺利。我在进行这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自己讲得多,引导得多,确实把教学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体现了我的“主导”地位,但是却没有放开手脚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而是根据我的思路来整理,由我来总结。课后冷静反思,觉得这一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细读,是完全能够自己概括出来的,让学生自主完成比老师的强硬灌输要好得多。
后来,在另一个班,我便主动的让学生自己去细读,自己去概括,效果果然更好了。由此我发现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我们学校初一学生要学习小学六年级内容,我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对偶发事件的处理的重要性深有感触。在备课时,我特别认真地查阅资料,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有关资料。本以为自己对这课相关的内容了如指掌,却没想到,一个学生不经意间提出的问题却狠狠地“教训”了我。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渎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本想到孩子们会提出“奥运的五环”代表什么意思或其他一些句子的含义,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布勃卡、德弗斯、刘易斯、埃文斯、索托马约尔、奥蒂、吉普凯特、莫塞利,这些运动员都是哪儿的?他们参加的什么比赛项目?”我心里大吃一惊,这孩子怎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说实话,中国运动员我的了解还比较多,至于课文中提到的外国运动员,我只知道布勃卡是俄罗斯撑竿跳运动员,瓦尔德内尔是瑞典乒乓球运动员,而其他的外国运动员有的我连名字都没听说过,非常不熟悉,这可让我怎么回答呀!当时真的羞愧极了,记得很清楚我是这么说的:“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咱们可以上网查阅,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你心中的疑问。”那时,我已看出了这个同学很失望,我也非常惭愧。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深深的认识到:现代语文教育需要老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人无完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知识,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知识不足。作为一名教师应本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要着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教师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问问学生,求得学生的帮助,体现了对学生和尊重,这样也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老师和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互补,老师得到的是书本上看不到的知识,而学生则受益更大,不但获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过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在课文《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讨论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并说明理由。学生大多是喜欢文中的小孩:在大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说真话的情况下,他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我正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两个骗子。”我大吃一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两个骗子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这个学生回答:“我认为骗子只是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以毒攻毒,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他们的目的是好的。”学生们议论纷纷,但我很高兴,借机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课堂效果很好。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把学生的新想法、新见解做了记录,更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不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我们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要把“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对自己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整理。长期坚持有针对性的反思,就会避免人云亦云,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更加生动、精彩。只要能够坚持这样做,就能使自己对教学具有独特的见解,形成教学的个性化。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四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还是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朗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那么,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两个月的教学,我也在不断的摸索、尝试,有了一些体会:
1、解决学生朗读中“一字一顿”
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字、词、课文,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流利的朗读课文是有困难的。所以,在自由读课文时,我允许他们“点读”并且认为这是“读正确”的最好方法。等他们读通顺后,在脱离点读会更轻松一些。在读通顺后,强调不丢字、不加字,才是读正确。学生课文虽然会读了,但始终停留在读对的层次上。其次、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语句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每一节课,我都进行范读,让学生听的同时,去体会文章的感情,创设意境。
2、改变“拖腔拖调”的现象。
学生刚开始学习朗读,有时为了更好地将感情表现出来,经常会出。
上班主任才一年的时间,所以当上辅导员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不过说起我们班的那帮孩子还是很可爱的,他们会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在你的讲台上放上几颗糖,要不就你下课的时候帮你把讲台理干净;可是他们也有不听话的时候,在上课时有一些小朋友不专心,玩一些不是上课时能玩的游戏,有时讲过好几次的作业题目还是错的……这一切都让作为班主任的我很生气,不过想想他们的年龄,还有他们那一些可爱的地方,真是让我又想气,又想笑,所以就想让他们也担心一下,和他们约法三章,只要他们一个星期乖乖的,不出现什么大的问题,我就让他们好好的玩一节课。当然这里的玩不是去室外玩,而是在教室里玩有意义的事。没想到他们都同意的。
这个星期他们还是很听话的,没有出现什么很大的问题,所以他们来要求是不是可以上班队课。我同意了,可是想不出什么可以上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准备,真得不放心,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弄好,可是让我来定吧,他们也不一定会喜欢,所以班干部要开个小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想进行一次背诗比赛。想想也不错,和我们现在进行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主题就这样确定下来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他们去准备去了。我们接触到的诗,李白和杜甫的比较多,所以让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是背李白的诗,一组当然是背杜甫的诗咯,让他们自己去看书吧。
时间过得还是很快的,一下子就到了上班队课的时候了。看到黑板上那些不是很好看的字,就知道他们很重视这次活动。当我正式宣布活动开始的时候,两组小朋友已经沉不住气了,想要把对方压倒,你一句,我一句,根本就听不到,现场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
“这样是不行的,你们这样让评委怎么评呢?”我的一声大喝让他们安静下来了,于是我只好让他们派出代表,让代表说出题目,组员进行集体背诵。这个法子果然有效,活动就这样下去了。
两边都不服输,一边的声音响了一点,那边的声音就更高。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热闹,我都不知道原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的声音还是那么响的哦,真是人不可貌相哦!平时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就没有这么响了,哎,还真是要靠兴趣的。
时间在他们热闹的背诵声中逃走了,很快时间就到了,要评比结果,因为比赛不能没有结果啊,可是发现两边背的一样多,所以两边都是冠军。小朋友们还是意犹未尽,我们约定下次在玩这个游戏。
我想他们应该知道要上这样的课需要他们什么样的表现,果然在以后的几个星期,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听话,让我以为他们都一下子转性了呢,不过想想也对,对于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一定会做得很好的,对于他们还不是很感兴趣的事,想得到他们的青睐,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哦。
这个就好像我们的学习一样,只要让让学生对读书有兴趣了,那再多的事情他也会做,如果他们还没有兴趣,那么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他们也不会来理你的。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他们的天性还是很可贵的。
从那次班队课以后,我就在找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每找到一种,就让他们去试,现在我和他们是走得越来越近了。慢慢的,我想总有一天他们会对学习感兴趣的,到那时就不用我操心了,希望这一天快快来临!
现“拖腔拖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听读、比读的方法,如:比读时让学生自己评价,会出现“拖腔”问题,学生会指出,这种读法不对,孩子就会改变读法,长期下去,孩子不但会评价,“拖腔拖调”的现象也会减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刚刚入学的孩子,要想喜欢语文就必须从喜欢朗读开始。由于学生的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很短,让他们面对枯燥的文字感兴趣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如果没有插图,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展开想象,加强朗读的兴趣感。如教学《小溪生病了》一课时,通过看插图,看小溪的神情,让学生去猜测小溪的心理,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孩子不但有兴趣读,而且语感也特别的强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朗读效果也会增强孩子的朗读兴趣。
其实,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懂得朗读要将孩子的情感,孩子的想象,孩子的动态语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五
针对学生对语文缺乏热情的现象,教师应该倾注更加浓厚的感情,施以厚爱,关心学生。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呢?首先我倾听学生的回答,乐于倾听学生的“错误”,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保护出错时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小学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是崐深具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对于小学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意义深刻。所以要想让学生喜爱语文,就要转变观念,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情感教育。
转载自 COOCO.nET.Cn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重视质疑方法的指导。如在教《中彩那天》一课时,根据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是在矛盾中展开的这一特点,我提示学生一个提问的思路,那就是通过“找矛盾来发现问题”。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前后有矛盾的地方常常是问题的所在,从矛盾中去发现问题,这是质疑的方法之一。根据这一方法,学生很快提出了“中彩以后,为什么父亲却神情严肃,丝毫也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想与父亲共享着幸福的时刻,为什么父亲却让我滚开”、“父亲梦寐以求的是有一辆自己的汽车,而汽车给库伯先生开走后为什么父亲却非常高兴”。这些问题正是本课的重点。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会了一种提问的方法,提高了质疑的能力。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课,我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后评价。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现海水的美,读后请同学来评价,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不仅进行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同时,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友谊。在知识和能力的维度上,强调综合和整合。教学中分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汇报,由老师给出的知识提示,再整合,跳出过去强调语文知识系统性的老圈圈。
注重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例如,整个课堂结构设定为研究汇报活动,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愉悦地学习语文知识。如学习海鸟这一部分的时候,顺势进行保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最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对学生的作文训练,我们习惯于按基础训练中的作文要求进行。有些作文题目,学生有话可说,而有些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相去太远,一定要学生去写这实在是一件苦事。教学中我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生活实际,灵活的安排作文内容,力求每次作文训练都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注意挖掘教材中可写的因素,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指导。比如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小摄影师再次给高而基拍照片的情景,说说小摄影师如何再来的。再次见到高尔基时,他可能怎么说,高尔基可能怎么说,小摄影师是如何拍照的,结果怎样。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来下。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中,西沙群岛的海水五光十色互相交错的景象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画面,而这又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为了帮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把教室的墙壁想象成是西沙群岛的海面,演示了一个阳光折射的实验。顿时墙壁变成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学生兴奋的无法形容,而这时他们忍不住说出“我真想变成一条小鱼,在这样的海里自由自在的游玩”“我真想去西沙群岛安家。”
《一定要争气》一课教学拾贝。
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发愤”的意思是什么?联系下文,说说童第周是怎样发愤学习的。)在学生懂得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的原因后,引导学生学习时找出描写童第周“发愤学习”的具体内容。讲读时引导学生:让学生依据时间:每天天没亮,夜里;以及地点变换:校园的路灯下面,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理解词语:悄悄、溜、努力、终于。弄清每句话的意思。这一自然段哪几句是具体描写童第周发愤学习的?童第周发愤学习的结果如何?童第周是怎样想的?这里的“争气”是什么意思?(第一要有信心,我并不比别人笨;第二要努力,家里穷可以促使自己发愤。)再通过进一步朗读第二大段,加深对本段内容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概括与具体结构的段,是指段落内的两层意思,是概括介绍和具体描述的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概括写,后具体写,一种是先具体写,后概括写。如,《一定要争气》中的一段话:“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这一段话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概括与具体的结构段,通过理解、品评、复述、背诵等方法,引导学生积累一些精彩的片段,再要求学生仿写,把一段话写具体。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热爱语文,热爱言语创造,热爱言语生命。祖国语文有数千年悠久发展的历史,有丰富多彩的灿烂文明,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华夏子孙,既应该为我们祖国语文而感到骄傲,又应该全身心地热爱语文,为深刻理解和正确使用祖国语文而努力。
一个语文教师倘若不热爱语言和言语,不喜欢写作,那他凭什么来爱语文教学这个职业?阅读、写作、观察、思考、搜集、整理,这些应该是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之外所做的最多的事情。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把教学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把语文教学看作实现人生价值和享受人生乐趣的方式,教出语文之趣,这应该也说是一种教学境界。热爱语文即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了,对学生就有关爱之心,对作品则有欣赏之愿,对工作就有热忱之情,对同事就有亲和之力。一个语文老师的生活态度因热爱语文而应当积极、乐观、向上、热情。无论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无论这一届学生的成绩是否理想,无论这一年是否得到荣誉,只要懂得珍惜,学会善待,尽职尽责,充满爱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其生活就会因此而充实快乐。
一个热爱写作、倾情写作、有着高尚言语人格的教师,也许对语文教科书和教参没多大热情,也不纠缠于名目繁多的训练、练习、考试、但他给学生读自己的'一首小诗,讲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他也喜欢在课外写诗歌、散文、随笔、作品欣赏、教学论文、教育短评……这样的老师才算是当之无愧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七
进行语文教学,一般是将目标设定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上的。所有的语文教师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准确的使用之,并且精彩的运用之,这或许就是语文课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又因为语言的特性而使语文课搭载更多的信息,在达成以上目标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学生们的其他一些能力。这些能力大概包括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也许还应该有一些至今仍不落言筌的神秘的有待研究的另类能力。
在努力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内容"与"形式"这两个让人费思忖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纠缠不清,令人难以割舍。"内容"重要,还是"形式"重要呢?前几年,听说有的老教师在听年轻语文教师讲《老山界》这篇课文时,就曾提出年轻教师缺乏对红军长征艰苦性的理解,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这样的意见。我想这位老教师一定更注意语文课文的教育内容。近些时候,有一位教授在给继续教育中的语文教师讲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时,很郑重的提出了语文课应该以语言的形式作为教学目标的意见。我想这位教授一定属于不同于上述注重"内容"的"内容派"的"形式派"。
我想内容与形式是不可能断然分开的,也是根本难以分开的。谁见过没有形式的内容和没有内容的形式呢?大概谁也没见过。语文课偏偏又专门提供了深刻内容与精美形式几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阅读材料,使学习者能够从其中任一方面得到应有的修养。语文教师如果只看到内容这方面,也许就会陷入那些其他专业的业务中;语文教师如果只关心形式方面,就会进入由思维符号组成的枯燥的没有人文色彩的抽象世界中去,或许给您一个"形式主义"帽子。语文课应将独辟蹊径,在内容与形式的胶合点中寻求一条生路!既不进入他人领域,也不踏入玄思泥潭,而是在内容与形式共同创设的精致完美的世界中遨游!教师揭示它,学生领悟它。在教师的揭示中,学生提高了运用语言形式传达语言内容的能力。所以我想说,探求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组合,并提高自身完美的组合语言内容与形式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目标。
20xx年2月20日。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八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鉴于语文读写的实践性决定了“工夫在课外”的特色,如以彻底分块如大学课堂管讲不管学生的分法,必然导致学生能力训练失控而最终将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鉴于作文主要侧重实践而非理论;所有教学内容分为分块与不分块两大类。即将欣赏示例类的课文(含文言文)进行分块教学;而作文,配套练习,课外自读教材及指导,复习等体现能力训练的内容不分块,由原任教师教学并起总体衔接连贯作用。保证教学主题训练的延续性。
鉴于课文事实上在教学中所处的作用有限,已不适宜将其作为教学主要目标,而知识点训练以及课外大语文读写以及传统大作文等更为重要的内容显然应该用一定课时加以指导;所以我们把课时相应安排为:每周分块与非分块内容各占2个课时,在时间上对能力训练给予充分重视。对课文处理,立足重点中学层次,重点课文用2课时;非重点1课时,每单元6课时,即用三周时间。
鉴于讲授课文同一内容要有合理的间隔重复次数;且为了中段期末考统一进度方便,教师半学期内教学同一内容连续三轮共六个班为宜。最后一轮在自己班教学以方便调节且方便段考复习。在原任老师继续熟悉所有课文的基础上,分模块授课老师应为原任老师提供教案供复习衔接参考。
体现能力训练不分块的内容,可依考点(或知识点)为序,有的放矢根据需要逐一训练;首先是有内容、有计划统筹安排好高三能力点,在高三复习之前完成一轮充实的训练,从而切实为高三复习打好基础。同时广泛而深入地全面进行注重潜移默化的课外大语文读写指导。
注意:课时严格依计划执行、结束,还可用减少非基本篇目及增加自渎篇目以调剂,如文言如果较长可只上三课;单元考试无法统一问题不大;通过科代表以及交流教案衔接相关进度,内容等问题,形成有机教学整体。
最大的特点是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在体系有的放矢,成功的解决了模块教学与教学责任归属的矛盾,对教学质量反而有一种积极的促进效应;在全社会还受高考指挥棒制约的前提下,矛盾的解决将是教改的必须具备的安全阀门,也是诸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是面对不是以内容为模块而是以融丰富内容于一体的单元模块,大胆变通极富创意,使看似不可能进行的模块教改得以顺利进行。虽然没有从内容上真正体现模块,但专人负责其中部分内容,本质上与今后改革方向一致;这不仅是对现在体系的变通,也为今后模块教改无疑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思路。
有利于教师发扬自身优势,精心备课、讲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且连续三轮可以使单元课文反聩改进以达到最佳效果(类似公开课之收获,无论怎样精心的备课都不能与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相比,而这正是一人负责所有课程的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尽可能充分的体现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高标准要求。“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精雕细刻出精品,即对教材及教学方法理解得更加深刻完善,进而逐步升华到教学艺术的境界。尤其现在大力提倡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之机,更需要时间去努力探索,让多媒体广泛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现在我们参与实验的老师几乎每堂课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彻底改变了以前只停留在极少数公开场合才使用多媒体的尴尬状况。这种“充分备课,反复反馈提高”的优势特别适应新课程“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交流,气氛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高标准要求;应当知道,符合新课程教改特点的课文教学的难度要远比传统方式教学大得多;一学期演示一两次,就很不错了,但我们却可以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全方位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意图。
有利于学生调动学习兴趣,吸收各家之长,丰富课堂内容。一是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擅长,不同的教学风格特点形成了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突破了语文千篇一律程式化;二是精心处理设计的教学内容显然比常规有限的努力更能体现文章的丰富与魅力,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学生对实验普遍持欢迎态度主要原因之一也就在于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疲于应付而不能不照本宣科的通常方式(少数教学高手例外),往往是让语文课乏味之极的根源。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初二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一)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二)、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三)、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体而言,语文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面对学生不懂文体,不会谋篇,词不达意,表达不清,错别字连篇等诸多语文能力的缺漏,人们在思考,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走出颓靡的困境?怎样才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需要?首先:应摆脱操作上的简单化。国家教育部门为方便教师查找备课资料,编写了教学参考书,其目的主要是让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使用一些资料,因此在表达形式上并不那么深入浅出和有条理性、逻辑性。而有些教师则不加思考的地将教参上的内容照搬到课堂上,不结合本地区,本班的学生情况,这样的传授知识,学生如何能接受?于是就形成了“千节一面”的情况,甚至包括有些优质课、观摩课也是如出一辙,缺少新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只能成为一种良好的愿望。
其次,升学考试导致了语文教学中的短期行为,诱使教学中的简单化。多年来,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生家长及至教师本人已经习惯和认同了成绩就是效果,考分就是质量。于是教师为考而考,学生为考而学,领导以考视人。把繁纷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除考试说明之外的其它内容。教师将丰富多彩、优秀生动的课文,分解成支离破碎的骷髅,难怪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本来贴近学生生活,感情丰富,吸引学生的文章,学生会觉得学起来枯燥乏味。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课上成了应考训练课,题型分析,应考技巧,大量的时间被消耗了,这无疑大大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如果不摆脱为应试而采取的简单的短期行为,那么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路子会越走越窄。
第三,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应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规律。语文教学中的简单化,还表现为排斥与不重视语文学习中的直觉,领悟等非理性现象的存在。近年来,不少地方把语文教学量化了,甚至把理科教学中的某些做法引进了语文教学领域。语文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容易操作。认识若干生字、背诵一篇课文可以在一定时间完成,而要理解、体味一段或一篇文章则不一定能在一定时间完成或取得满意效果。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自觉与感知对于他们学习语文来说是十分可贵的潜能。所以我们的前人十分重视学生读的功能,把入学学习称之为“读书”。“读”是我们教学中的优秀传统。可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读,而特别重视学生的写与对文章的分析。汉语言较之其他语言而言,更有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译成白话,就会索然寡味。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几个例子”如果不加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研究,不能把学习“例子”转换成技能,则学生只能得到死的知识,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问题则无从谈起。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为一名课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第四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数学、物理那些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比如说,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只是做得还不够,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五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空中翱翔。大班教师教学反思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小学教师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九
今年我带九年级语文,我的观点是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结合应试教育的方法策略,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高应试技巧,应当是目前初三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本事,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资料。所以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
广泛的阅读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所以,"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课堂教学之外,我们是这样做的:
1、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三篇的抄写作业,分别是美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词。既能够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模仿大家作品,自主写作。对于语文尖子生,还要求他们从抄写的文章中自选题材写一篇同题作文,教师面批面改;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课内外名篇佳句全不放过,因为"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礼貌的办法"(黎锦熙)。
2、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拓展,全面提高45分钟效率。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资料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论格物知致精神》一文时,就让学生讨论和研究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使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的燃烧。
3、作文积累。增加作文的训练量。每星期一次作文。教师全批全改,并保证在一周内反馈给学生,以帮忙学生构成乐写的习惯。坚持每一天写日记,每周写美文点评,每学期自编自写两到三本书.。
经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语文本事的熏陶和强化,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必须程度的提高,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抓得越早越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实践,效果是明显的。
时间不等人,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但单纯的题海战术又会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应针对中考具体情景,设计多种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应试本事。
1、每星期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在欣赏美文中提高解题技巧。教师的讲解是应有针对性,并总结历年中考课外阅读的考点规律,使学生心中有数。
2、让学生经常接触中考题型。如果等到中考前让学生训练综合试卷和模拟考题已为时过晚。所以,从上学期就开始发放往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让学生训练。以免学生怯场,便于学生的应试。
3、注重自主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4、课文复习考点化。课文复习有逻辑性的分为各个考点,指导学生系统的掌握课内知识。
综上所述,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复习,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能够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应当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最终,要让同学们关注社会、人生,用自我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理解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完美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完美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我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十
总在想:对于语文课来说,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相信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我心中,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有发展,并期待下节课还是语文课,那么你上的课是一节好课!
今天所上的公开课《大自然的语言》比较满意的地方:学生在课上有收获。
1、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第一种方法:运用“提取主句法”筛选课文信息。
筛选课文信息既是第四单元的单元要求,也是学生快速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的有效手段,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阅读速度能成倍地提高,而且在考场上,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考场文段有时并不需要你认认真真、一字不差的读下来。
第二种方法:品味语言的方法。
平时,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只是感觉“生动”“优美”,却不知如何表达。在这一节课上,我教给了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学生马上就体会到了原句的妙处:或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或用词典雅,或写出了事物的状态等。一些有灵气的学生,可能就会举一反三,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久而久之,他(她)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但这节课并没有让学生产生“继续上语文课”的渴望,这从学生的发言和课堂听讲情况可以看出来。原因是:太平淡。
(1)“大自然有语言吗?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设计此问的初衷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虽然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但过程并不精彩,如果我能即时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如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看哪组找得快,效果会好些吧。
本文来自冀教网。
(2)单元要求未能很好地实现。寻找“大自然的语言”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品味语言时,只品味了生动形象的句子,但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准确”,却丝毫示触及,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0”中的“约”,“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中的“只”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也能悟出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广泛观察,搜集和研究。因此,这一单元的“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渗透,对学生精神熏陶不到位,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3)老师的教多于学生的学,学生主体地位表现不明显。
总之,本人的教学设计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名师”的称号名符其实。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十一
从学生学情来看,《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遥远,但是学生对历史故事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文章中的思辩之美,仍给我们留下了亲切自然的感觉。
但本课的学习光是兴趣是不够的,学生感兴趣的仅是精彩的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对10岁的孩子来说,故事深远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征却不好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晏子所处的历史背景,关于晏子其人的各种情况作一些了解。学生的交流也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的过程。从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情况看,学生收集的资料还是比较全面的,这为后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经过引导及发兴趣,多数学生读得较好,而且读得入情入境,特别是“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读得比较传神。
在本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针对性,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兴趣,比较成功。这其实是我在语文课上一直追求的状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尽可能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会坚持做下去。
在这节课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片断想象的环节,请学生想象齐王给晏子设下庆功宴的情景。使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得到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所以我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齐国小记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我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十二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种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应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在学习《永生的眼睛》一课时,出现了几处亮点。
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一个学生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而在这个学生回答的同时,又有几个同学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十三
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态,每日精神饱满地从事常规工作,很大程度上要庆幸我参加了读书社团的活动。读书汇报活动中,听着前期成员精彩的汇报,我深深感到自己需要厚重的内容真是太多了。读书,让我每天经历不一样的人生;读书,让我的心越来越柔软;读书,让我的课堂教学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过去我的语文课上,不自觉地就要问一些浅层次的封闭性问题:学生无需进行深入思考,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由于提问只停留在简单的认知状态,对学生的思维挖掘的很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的广阔性是作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我想,走出校园的学生可以忘记我曾经在课堂上向他们传授了那些学科知识,但一定要记住的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全面地看问题,即对同一问题或现象能多角度地思考,多因素分析,多方法解决。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现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初读课文后,我会问:文中的主人公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后,我会问大家:结合组内讨论,说说你的看法?说说相同和不同之处?总结全文时我会问学生:学过本文,你在阅读方面有什么收获?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收获?你在做人或做事方面有什么收获?由于在备课时就能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和习题设开放式的问题,课堂上有效地提出问题,就可以引领学生运用比较、演绎、归纳的思维形式,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开放式提问,其重点恰好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技能,从而为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拓展思维空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教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学校优秀教案的标准设计教案。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清楚,教学流程注意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空间,板书简洁,课后反思既能肯定师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进步也能及时发现不足并及时在后期教学中加以改进。
2.听课。认真参加每一次组内、学校及校外听课活动,学期听课达30节以上。每次听课都能认真记录,及时思考、评价,并能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3.书法。本学期在第一课时预习检查的环节,加强了写字指导。利用课件中的虚宫格,指导学生观贴,说出字形特点,然后临帖。由于每课生字数量不等,学生字帖中空行部分用来指导学生订正在听写、习作中出现的常见错别字。为了让学生规范间架结构,我建议学生买了一本与教材配套的字帖,每周描写5页,一周检查一次,同时评出本周书写星。导学期末,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较上学期有了明显的进步。
4.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开放性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比较、综合等思维方式,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写作能力培养,通过指导学生习作、接力日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个性化写作。每天拿出10钟,给学生创造展示、欣赏、评价习作的机会,使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口语表达力及书写水平都能够得以提升。学期末整理学生“优秀作文集”,共有82篇上传习作经过教师修改、排版、插入背景后打印成册。
5.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格式有统一的明确要求,批改及时,订正、改错落实到人。班级设立作业评比星,对于书写不规范、正确率低的作业要求返工,指导合格为止。
6.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指导。目前我的语文课上,预习字词的检测能够很好地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完成。阅读课上的小组汇报初见效果。讲评作业后的小组作业订正、评价工作做得最好。一些口头背诵项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得到有效检测。
7.教学任务完成。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预计完成三个主题,前两个主题如期完成,各种材料已经准备齐全。第三个主题按照学校临时工作布置改作其它项目,正在认真进行中。
1.古诗积累要有深度,注重其应用价值。本学期积累的20首古诗,我只是配合班主任多次进行了默写的书写纠错工作。没有重视名句的积累,致使测试中在这个项目大量丢分。所以,以后的教学工作,要把目标定在学以致用上,要考虑学生学到这方面的知识对他的终身发展的价值。
2.通过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对提优补差还需加强力度。通过星级评价及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效果。优生中已经出现了主动竞争的意识,优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要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班级内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放学后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的,这部分学生由于家长外出打工,或者不会教育子女,家庭作业不能有效落实,或者根本就不做。教师每天要拿出很大一本分精力,监督学生补前一天欠下的作业。本学期通过经常与家长电话沟通及个别面谈的的方式,使得几名差生的放学后作业完成状况有了改进,但不能坚持经常。更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家长在电话里答应的是好好好,最后仍然看不到她做了什么。我想,一定是我的原因,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沟通方式,或者是对家长的建议不到位。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十四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意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亦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十五
先说几个让我记忆深刻的语文事件: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我给学生讲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的《春》,下课后我感慨道:一人难称五十人心。
2004年9月,课改伊始,新学期的第一课是新闻《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我把刘翔奥运夺冠的新闻引入课堂,学生们很感兴趣。
2015年5月,赴杜郎口参观学习归来后,我模仿杜郎口模式上了一节语文口语交际课《我想对你说》,同学们积极发言,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2015年9月,我在泊头市六年级小学语文抽测质量分析会上做报告《加强积累,适度延伸》,介绍了我在加强学生的积累和课外延伸方面的一些做法。
四个小小的语文事件证实了一个问题,在语文路上我的脚步越来越坚实了。回顾十二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从课上不敢多说一句到讲到关键处侃侃而谈,从纯书本的语文之路走向生活化的语文道路,从反对学生读课外书到倡导、悉心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切的一切,我品尝了语文人的酸甜苦辣,也与学生一道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十二载语文路,我是这样做语文老师的:
1、对语文自觉的关注。作为语文教师,我对生活中一切与语文有关的事都关注。具体说:(1)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举两个小例子:让学生说说自己姓名的含义;带领学生观赏校园内盛开的月季花,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写写自己看到的景象。(2)关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语文现象。指导学生电视看广告,摘录广告词,摘录商标名称;听歌,摘抄优美的歌词;指导学生上网查阅学习资料;师生互评日志。(3)时刻从语文的角度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写字要工整规范、朗读要有感情、见到好的语言材料要随时积累、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等。作为语文教师,数年如一日的严格要求,学生才会习惯成自然。(4)关注语文课改的最新成果。怎么关注,唯有多读理论专著、教育杂志。在读书看报中,我结识了天卉中学的“大单元语文教学”,我接受了张东兴老师“常态精品课”的观点,尝试了于映潮先生的“板块式”教学思路,领略了于永正老师“简简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搞训练”的精髓。
2、潜心钻研教材,在教材里淘金。著名教育专家张奠宙说: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根。新的教学理念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否则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也是徒劳的。在钻研教材上,有几点很关键:(1)把教材读“厚”。教任何一篇课文之前都要大量搜集相关资料;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2)精挑细选每一课的教学内容。一篇文章中需要教授的内容很多,教学时要精选。我的做法是:一看课标的学段要求;二看课后练习题;三是抓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内容教。教一篇文章决不能面面俱到,那样就没有教学重点了。(3)依据教材适度延伸。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延伸,也可从语言的积累运用上延伸,还可依据单元主题延伸。如学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幽香”。我依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搜集春联、上网了解中国茶文化、认识京剧脸谱,又根据单元内容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其他传统文化,像中国书法、传统节日等。(4)自编单元测试题。这同样是对教材的钻研,而且是深度的、全面的钻研,单元测试将课标、课本、学生、教师连在了一起。
3、创新课堂,让自己成为魔术师。再好的美味大餐,总吃也会不喜欢,教师上课同样如此。这就需要改变单调的授课方式,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举几个教学实例吧,学习《黄河象》,我让学生当解说员,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有关情况;教《科学幻想之父》,让学生为儒勒.凡尔纳制作名片;学习《穷人》,学生小组辩论,穷人到底穷不穷?背诵古诗,男女生接龙背诵,小组竞赛背诵;学《蟋蟀的住宅》,学生用第一人称模仿蟋蟀的口吻介绍自己的“家”。
4、让学生爱上读书。一位编者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有一种学习没有老师、没有教室、没有作业,却有眼泪、有欢笑、有启迪,能让孩子成长、让老师满意、让家长欣慰——那就是孩子自己的阅读。这是激发孩子求知兴趣的学习,是最轻松、最有效、最享受的学习。”为了让孩子们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我也做了积极的努力。有时我把课堂搬进图书室,学了安徒生、冰心、李白、老舍文化单元后,带领学生到图书室阅读他们的相关作品或传记;学了二年级第四单元的“哲理故事”,我指导学生每人读3——5个小故事(如学校图书室的《小故事,大道理》、《大名人,小故事》等)并将其中的一个故事讲给小组成员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时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像《木偶奇遇记》、《西游记》、《小鹿斑比》等。
5、鼓励支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学语文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语文,课标也着重强调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基于此,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每年的读书活动都有学生获奖;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征文比赛每年必搞一次;雏凤杯作文竞赛,我辅导的学生作品在报刊上发表;组织学生办手抄报、黑板报;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总之,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你就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语言,用语文的耳朵去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最后,用几句改编的歌词来做结束语: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十六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一、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鉴于语文读写的实践性决定了“工夫在课外”的特色,如以彻底分块如大学课堂管讲不管学生的分法,必然导致学生能力训练失控而最终将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鉴于作文主要侧重实践而非理论;所有教学内容分为分块与不分块两大类。即将欣赏示例类的课文(含文言文)进行分块教学;而作文,配套练习,课外自读教材及指导,复习等体现能力训练的内容不分块,由原任教师教学并起总体衔接连贯作用。保证教学主题训练的延续性。
鉴于课文事实上在教学中所处的作用有限,已不适宜将其作为教学主要目标,而知识点训练以及课外大语文读写以及传统大作文等更为重要的内容显然应该用一定课时加以指导;所以我们把课时相应安排为:每周分块与非分块内容各占2个课时,在时间上对能力训练给予充分重视。对课文处理,立足重点中学层次,重点课文用2课时;非重点1课时,每单元6课时,即用三周时间。
鉴于讲授课文同一内容要有合理的间隔重复次数;且为了中段期末考统一进度方便,教师半学期内教学同一内容连续三轮共六个班为宜。最后一轮在自己班教学以方便调节且方便段考复习。在原任老师继续熟悉所有课文的基础上,分模块授课老师应为原任老师提供教案供复习衔接参考。
体现能力训练不分块的内容,可依考点(或知识点)为序,有的放矢根据需要逐一训练;首先是有内容、有计划统筹安排好高三能力点,在高三复习之前完成一轮充实的训练,从而切实为高三复习打好基础。同时广泛而深入地全面进行注重潜移默化的课外大语文读写指导。
注意:课时严格依计划执行、结束,还可用减少非基本篇目及增加自渎篇目以调剂,如文言如果较长可只上三课;单元考试无法统一问题不大;通过科代表以及交流教案衔接相关进度,内容等问题,形成有机教学整体。
二、关于开展分模块语文教改实验的尝试。
最大的特点是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在体系有的放矢,成功的解决了模块教学与教学责任归属的矛盾,对教学质量反而有一种积极的促进效应;在全社会还受高考指挥棒制约的前提下,矛盾的解决将是教改的必须具备的安全阀门,也是诸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是面对不是以内容为模块而是以融丰富内容于一体的单元模块,大胆变通极富创意,使看似不可能进行的模块教改得以顺利进行。虽然没有从内容上真正体现模块,但专人负责其中部分内容,本质上与今后改革方向一致;这不仅是对现在体系的变通,也为今后模块教改无疑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思路。
有利于教师发扬自身优势,精心备课、讲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且连续三轮可以使单元课文反聩改进以达到最佳效果(类似公开课之收获,无论怎样精心的备课都不能与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相比,而这正是一人负责所有课程的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尽可能充分的体现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高标准要求。“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精雕细刻出精品,即对教材及教学方法理解得更加深刻完善,进而逐步升华到教学艺术的境界。尤其现在大力提倡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之机,更需要时间去努力探索,让多媒体广泛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现在我们参与实验的老师几乎每堂课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彻底改变了以前只停留在极少数公开场合才使用多媒体的尴尬状况。这种“充分备课,反复反馈提高”的优势特别适应新课程“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交流,气氛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高标准要求;应当知道,符合新课程教改特点的课文教学的难度要远比传统方式教学大得多;一学期演示一两次,就很不错了,但我们却可以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全方位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意图。
有利于学生调动学习兴趣,吸收各家之长,丰富课堂内容。一是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擅长,不同的教学风格特点形成了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突破了语文千篇一律程式化;二是精心处理设计的教学内容显然比常规有限的努力更能体现文章的丰富与魅力,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学生对实验普遍持欢迎态度主要原因之一也就在于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疲于应付而不能不照本宣科的通常方式(少数教学高手例外),往往是让语文课乏味之极的根源。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初二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四、我的看法。
(一)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二)、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三)、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新课程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五、今后的打算。
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体而言,语文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面对学生不懂文体,不会谋篇,词不达意,表达不清,错别字连篇等诸多语文能力的缺漏,人们在思考,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走出颓靡的困境?怎样才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需要?首先:应摆脱操作上的简单化。国家教育部门为方便教师查找备课资料,编写了教学参考书,其目的主要是让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使用一些资料,因此在表达形式上并不那么深入浅出和有条理性、逻辑性。而有些教师则不加思考的地将教参上的内容照搬到课堂上,不结合本地区,本班的学生情况,这样的传授知识,学生如何能接受?于是就形成了“千节一面”的情况,甚至包括有些优质课、观摩课也是如出一辙,缺少新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只能成为一种良好的愿望。
其次,升学考试导致了语文教学中的短期行为,诱使教学中的简单化。多年来,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生家长及至教师本人已经习惯和认同了成绩就是效果,考分就是质量。于是教师为考而考,学生为考而学,领导以考视人。把繁纷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除考试说明之外的其它内容。教师将丰富多彩、优秀生动的课文,分解成支离破碎的骷髅,难怪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本来贴近学生生活,感情丰富,吸引学生的文章,学生会觉得学起来枯燥乏味。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把语文课上成了应考训练课,题型分析,应考技巧,大量的时间被消耗了,这无疑大大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如果不摆脱为应试而采取的简单的短期行为,那么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路子会越走越窄。
第三,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应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规律。语文教学中的简单化,还表现为排斥与不重视语文学习中的直觉,领悟等非理性现象的存在。近年来,不少地方把语文教学量化了,甚至把理科教学中的某些做法引进了语文教学领域。语文学习不像数、理、化那样容易操作。认识若干生字、背诵一篇课文可以在一定时间完成,而要理解、体味一段或一篇文章则不一定能在一定时间完成或取得满意效果。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自觉与感知对于他们学习语文来说是十分可贵的潜能。所以我们的前人十分重视学生读的功能,把入学学习称之为“读书”。“读”是我们教学中的优秀传统。可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读,而特别重视学生的写与对文章的分析。汉语言较之其他语言而言,更有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译成白话,就会索然寡味。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几个例子”如果不加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研究,不能把学习“例子”转换成技能,则学生只能得到死的知识,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问题则无从谈起。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为一名课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第四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数学、物理那些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比如说,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只是做得还不够,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五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十七
《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对这篇童话很感兴趣,引发了他们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学生的发言,远远超出了我预想的范围。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教学中的“变”。
在教学《丑小鸭》这课时,我是用课前看有关丑小鸭故事的方式激趣导入新课的。故事放到一半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要上课了,故事只能看到这了,你还想了解丑小鸭的哪些事?”在上课前我也曾设想过学生会提哪些问题,比如丑小鸭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后来大家喜欢丑小鸭了吗?可学生提的问题和我原来设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有的说“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有的说“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呀?”有的说“丑小鸭会找到他的天鹅妈妈吗?”还有的说“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显然,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所在,如果不理会他们的问题,依旧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提问环节形同虚设,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把学生的问题巧妙的融合到预定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请学生谈谈通过读课文,都了解了丑小鸭的哪些事,让学生以读悟情。当学生说到知道丑小鸭长得很丑时,我就适时将问题推出,问:“丑小鸭为什么这么丑哇?”学生说他的样子丑,和别的鸭子不一样,和鸭子比,他个又大,嘴又扁,羽毛还是灰色的。难怪哥哥姐姐欺负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还有的说,他根本不是只鸭子,是只小天鹅。这时我又顺势引出课前的问题“丑小鸭显然不是只鸭子,那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妈妈那里?”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同学说,是天鹅妈妈粗心,把蛋下在了鸭窝里;有的同学说,是鸭妈妈好心帮天鹅妈妈孵蛋;还有的同学说,是因为天鹅妈妈要到南方去过冬,来不及照顾小天鹅了。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告诉他们,天鹅是一种候鸟,和大雁一样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过冬,他们都是集体一起活动的,天鹅妈妈必须和队伍一起走,不能掉队,也许就这样留下了这个天鹅蛋。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的改变教学思路,也增强了教师自身的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变”,“变”得有价值。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十八
闲暇时和同事们聊天,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语:语文难教。的确,我也深有同感。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确实乏味,老师讲解多,学生只是接受,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学生们毫无激情。面对学生一双双纯真、探求的眼睛,我不能不思考自己的课堂:应给予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他们乐学,充分展示自己呢?经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我觉得高年级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教育心理学上说,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对小学生更为强烈。教师的情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当你朝气蓬勃地走入课堂,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当你无精打采地讲授课程,学生也会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让学生对你有感情,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乐意学你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饱满的精神,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课堂需要激情,作为老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用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心灵圣火。总之,教师就应热情洋溢地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精彩地完成任务。
在课堂教学范围里我尝试着把教学情境的创设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图像、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交互传递。形象生动的动画、妙趣横生的插图、悦耳动听的音乐,能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和兴趣,促进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张可爱的梅花鹿的图片,学生看到后一下兴奋起来,看着学生满脸的喜悦,我就说:“看得出你们很喜欢这只鹿,而且很想拥有并保护它。”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是。”然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凶恶的狼的图片,学生们的神情一下变了,于是我就说:“看得出你们很讨厌这只狼,很想消灭它吧。”学生很干脆地回答道:“是。”接着我说:“在我们的意识中,鹿是善良,可爱的化身,所以我们很想保护它。狼是凶恶的,所以我们要消灭它。那么我们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今天这篇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以讲为主,这样课堂气氛很沉闷,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我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权利,这样就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并激发其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富有朝气、充满自信。那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尽管文中明确提出“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然而受科幻作品的影响,不少同学提出诸如“月球家园”、“火星之家”、“空际旅馆”等幻想中的人类未来家园。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表明学生开始敢于质疑。因此,把“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显然是不明智甚至是愚蠢的。怎么办?我想到了“辩论”。果然,在我有意的引导下,学生起初的互不服气、声嘶力竭转为互相质问、据理力争。“我们要相信科学。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起人造仿地球庄园!”“人类有多少,而月球有多大”“火星之家在建成之前,恐怕人类已经因大自然的报复而所剩无几了!”“也许我们可以发现在遥远的外太空,还有一个地球存在,但是,有多少光年我们要在茫茫宇宙中漂浮多久,那里是否已经有了主人”……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展示与成长,而同时,“只有一个地球”、“必须保护地球”的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让学生乐学,才能摆脱“死气沉沉”语文课堂。我想,这也是我们教师的共同心声。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十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运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在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但从一些“新课堂”中,却还是可以经常看到,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领悟不深,在实践过程中偏离课改轨道的现象。
误读《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于是就出现了将“实践性”放在首位,却弱化“双基”的误解。有的教师谈知识色变,甚至学生读错几个字,说错几句话都充耳不闻,认为讲授了“知识”就不符合课改精神;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形式变化多端,却对“字、词、句、段”的教学如蜻蜓点水一般,基本的识字教学没完成,短短的课文读不熟,“双基”受到了不应有的弱化。
反思语文课程虽然具有实践性,但仍有学科特征,弱化了“双基”就使语文教学成为空中阁楼。“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是核心目标,扎实的“双基”功底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与衬托,舍去“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在新课标下要树立新的“双基”观,要不断地更新“双基”内容,要有广博的“双基”视野,合理的“双基”结构和良好的“双基”素养。
误读《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就出现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误解。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放手让学生提问,一节课提出二、三十个问题,教师不加归类、筛选,结果导致教学环节散乱、重难点不突出、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个问题七、八个学生回答,各不相同的答案教师都加以肯定、表扬,该做结论的不做结论;有的过度注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想和谁合作就跟谁合作”等现象,结果一节课被闹得支离破碎。
反思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迷失方向。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弱化,当能够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当可以分辨出优劣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清好坏;当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时,要引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误读《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学生“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过度张扬个性,弱化文本的主旨和价值观的误解。如教学《狐狸与乌鸦》时,针对“学了本文后,你最喜欢谁”这一问题,有不少学生喜欢狐狸的小聪明、会想办法、做事永不放弃、会讨人喜欢……教师对这些答案却大加赞赏,认为有个性。而这恰与文本所揭露的“狐狸的阴险狡猾”这一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了。反思上述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似乎热闹了,文本的体验似乎多元了,但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是说学生的一切都没有错误。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忧郁、犹豫的王子。因此,“个性化”阅读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需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解读翅膀不可以任意飞越文本所不能及的境界。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二十
我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铜陵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铜陵就真的要停止呼吸了。可喜的是,我们在一批老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铜陵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
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十篇二十一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