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实用16篇)
世界上每个独立发展的国家都曾在古代文明史中留下了自己的篇章。在撰写总结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结构,使内容条理清晰。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出国留学的必备准备清单,快来查看吧。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一
经过一年的训练,我把这个班懒散、粗心、做事马马虎虎的坏习惯基本改掉了。要求每个人要书写工整,无论什么时候提笔写字都应该一笔一划,不能缺笔少划;答题或作文都应该注意标点符号正确。基础问题解决后就要解决阅读与写作了。要保证学生阅读在考试时不丢分或少丢分,就要有正确的理解。这正确的理解就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我就得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尤其是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因为,课文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与写作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积累、感悟、分析、判断、理解的过程,四十分钟的课堂很宝贵,我精心备课了就不会浪费课堂的每一分钟。我在课堂中带学生走进“聋子”知名音乐教授的精神世界,感悟她装聋的良苦用心;体会揭穿残疾青年“别饿坏了那匹马”的谎言后,“我”内心的百感交集;分析詹天佑是在内外双重压力之下毅然接受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的任务,并提前竣工。詹天佑过人的智慧、胆识、成就,联系他的成长经历,感受传统知识分子为国家为民族不惜肝脑涂地的品质……会说的学生口头交流,交流之后都要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想。读、说与写结合训练思维。
语文学习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同步阅读我篇篇要求学生读后写简单笔记,就在书中边读边写。家长签字,我逐个检查,发现写的笔记与文章无关或不会写的,都留下来单独辅导,直到人人会写。虽然工作量大,但习惯养成之后,我的教学就轻松了,孩子还终生受益。除了读学校发的同步阅读,我在学完新课之后要求学生带课外书在课堂里看书,少写试卷多读书是我一贯的做法,可能学生在眼前的考试中考不过多做试卷的学生,但学生进入初中之后,甚至更远的人生,他们被我培养起来的课外阅读习惯一定会显示非凡的作用。我还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半小时,家长签字。对于作业按时完成字迹工整,答题正确的学生,我免除他们不做抄写字词的作业,把时间用于看书。书读多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除了课外阅读每天要坚持,我也要求学生每天背诵经典课文或者古诗词。天天布置天天我亲自检查背诵,学生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提高,很多学生由最初的结结巴巴变成了现在的'流利通畅。这无异于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铺垫了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人生抹上了浓重的人文色彩。
我的班级将近六十个学生,光检查背诵与签字这一项每天得耗费我差不多两个小时。我还要备课改作业,单独辅导等等。虽然很累很忙,但很充实。生命在奉献中流逝,很灿烂!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二
新课程改革若干个年头了,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们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师生互动充分了。然而,天马行空的讨论,天花乱坠的拓展,笑声朗朗的表演,眼花缭乱的课件播放……看似轰轰烈烈,本质却是高耗低效,完全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既失去昔日传统教学扎扎实实的基础教学,又达不到新课改注重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妙预设,精心建构。
时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脱离文本进行教学的现象相当“时髦”,“课堂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寥寥”,这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一篇文章怎样教,才能提高效率?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它要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只有认真的研读具体文本,设计出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和学生认知基本规律的教学方案,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学方案的设计极为重要。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才可能在课堂上省时省力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教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至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二是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三是了解战斗的经过,接受思想教育。在短短的一课时里完成这些内容和知识,时间紧,任务重。怎样才能把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知识的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呢?我设计了用三种表达课文内容的方法:分别用一句话或短语,一段话,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阅读感知本文,思考回答,然后让学生明确: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表述内容的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的概括报导内容,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就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翔实地报导内容的就是新闻的“主体”。通过这样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把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文体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由复杂变简单,从而提高了教学实效。
2力求简约,有的放矢。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去粗取精,返璞归真。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写字、说话、练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教学上既要“深入”,又要“浅出”,把繁琐复杂的阅读教学内容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课文找准切入口。
例如教学孙犁的《芦花荡》一课时,我单刀直入,紧扣老头子“三不怕”,让学生以特写镜头式地看到他过分自尊、过分自信的性格特点。《伟大的悲剧》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由于篇幅思想内涵较深,很容易弄得拖沓。教学中,我抓住“文眼”――“悲”与“伟大”,悲剧的故事为何蕴涵着伟大?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抓重点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3坚守本原,紧扣学科。
语文课就是“学语习文”。杨再隋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比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去欣赏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了解苏州园林的美景,学生当然兴趣浓厚,但偏离了重点,效果不佳。()应该把重点放在理解作者怎样向我们介绍其特征,从而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事物的特征及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等知识;教学《奇妙的克隆》时不可能把目光着眼于什么是“克隆”以及克隆的以展史,否则就成了生物课了,“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上,语文课上就要讲“字、词、句、篇”,就要训练“听、说、读、写”。如果只是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文知识不落实,语言训练不到位,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
4精心设问,引导点拨。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是提高效率的保证。阅读教学既要防止满堂灌,也要防止满堂问,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去思考和回答很多问题。所以,提问必须要少而精,要能有效的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完成教学目标;提问的难度要适当,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沉得住气,对于不能很顺利回答的问题,要予以相应的引导和点拨。必要的点拨犹如指路明灯,比如文字表达的异常处,就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看似很明显的矛盾:“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确凿”怎样理解?它们是怎样统一起来的?“似乎”表模糊,而“确凿”则十分肯定,是他记不清了,还是记得很清楚呢?这大文豪怎么回事?这样一来给学生设了一个很大的悬念,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来探求所以然了。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5开渠引水,延伸拓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用“活水”,“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如杨绛的《老王》一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分析课文后,我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是一群和老王一样正在苦苦挣扎的人,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明白:我们跟这些不幸的人相比,是幸运的。那么,幸运者应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无疑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把阅读教学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机会,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最有实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出自 cOOCo.NeT.cn
[1]《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陈玉琨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透视课堂》陶志琼王凤邓晓芳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现代教学论学程》黄甫全王本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三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心理负担,张扬个性,丰富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许多工作要做,仅就置座而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因课制宜,灵活施变。讨论课、说话课可以围成“圆桌形式”;小组学习可以坐成“马路状”;低年级游戏表演可以不设桌凳,允许孩子在课堂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找回那种童年时月亮树下听故事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氛围是温馨的、和谐的,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大师群象”——西南联大成立后,国内著名教授云集昆明,个体研究与群体智慧相结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连点成片,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核反映”。受这种现象的启发,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或按同质、或按异质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可彼此取长补短,弥差补缺,纠正谬误,得出正确结论。有了交流,就有了自动与他动的控制,就有了信息的大量互换与传播,就有了公允而实事求是的评价。这种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小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助于建立新型的生际关系。
在教学中,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节奏紧凑,学习活动充分,教师的提问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清晰明了。很多教师都认为这堂课上得算是天衣无缝了。很少有人去想:课堂上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这堂课为什么还要上呢?上课应该学生有问题,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这里反映情况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读书,更要让学生“思”书,要读思结合,“读而不思则罔”。教师要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意识,要激发学生以产生问题为开始,以产生新的问题为结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字词句章,谋篇布局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但不管多么激动人心的内容变成一遍遍领读、齐读、轮流读,变成不分轻重缓急,没有情感色彩、千篇一律的串讲的时候,也会索然无味的。
文章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形象大于思维”。对同一篇作品的欣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丰富性是文学的生命,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感受和情感,感悟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从而使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四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不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所以,教师的主动性不是主要放在设计课程上,而是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忽视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培根语),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而本文仅就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获得营养。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那么,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质疑是学习方法的深入。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在朗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质疑的方法有求异质疑法,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方法,发散质疑法,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添加质疑法,即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的提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或经验,运用以上质疑的方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以此为例子,指出善于质疑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关键。这就是教师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法。
总之,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教给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质疑,辅以教师的点拨,就能达到“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的境界,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创新是学习方法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善于创新的学习方法,是指导学习方法的目的。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往往碰到这样的矛盾: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同,但并不是不对。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语文的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而学生的答案完全是合理的,怎么办?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具有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养成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21世纪的人才。
作为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强调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一个答案,可以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各抒己见呢?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总是对教参给予的只有唯一答案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对于提问,也总是运用“你喜欢哪句话”、“你欣赏哪一段”、“你对哪个人物感兴趣”等方式来提问,暗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答案,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同时,对学生反复强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
总之,指导学生以创造为目的的学习方法,鼓励创新,激发个性,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开发智力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仅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更着眼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有效的进行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五
杨晓伦(禹州市顺店镇中心学校河南禹州461670)。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进入21世纪的今天,作为育人者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而创新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我们的语文教育,当然是责无旁贷。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呢?我认为应该积极尝试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作为主体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探究,去体味、辨别和欣赏,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从而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学要民主化,就是教学要有民主精神,为学生创造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学要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是首要条件。试想,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感到压抑,他们如何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活动又怎能活跃起来?因此,我们应尽量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民主地、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反驳、反问、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并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创造精神。当学生发现老师不但在认真倾听自己的思想,还在给自己以热情地赞扬和鼓励时,他们的心扉会自然地向我们敞开,思维会变得活跃而积极。这时候,课堂上便会不时地闪烁出学生的智慧之光和思想火花了。他们在探究学习中,便会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创造。例如:我教《驿路梨花》时,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情节线索,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后,把“驿路梨花探美”作为该课学习探究的话题。在大组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谈“环境美”:连绵起伏的大山、茂密的树林、淡淡的月光、凉凉的夜风、轻轻飘落的花瓣,既真实地突出了地域特点,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这是环境之美。有的小组谈“人物美”:我、老余、瑶族老人的热情开朗,哈尼小姑娘的美丽活泼,解放军、梨花姑娘一心为他人着想,为别人排忧解难的心灵美。有的小组谈“结构美”,有的谈“语言美”,有的谈“主题美”。在本节课中,我始终面带微笑,和学生一起感受着美、品味着美,并接受美的熏陶,老师是学生的导游、伴读,而学生则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
其次,如何确定探究的课题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
第一、充分发挥好课后习题中的一些探究性题目、讨论题目的价值,这是最为简捷的方法。如吴晗《谈骨气》一文后的讨论题是: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多数人认为该青年(即孙天帅)有骨气,做得好,没有给中国人丢脸。也有一少部分同学认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出门打工者能找到一份工作很不容易,跪一下没什么,这样不就保住了饭碗吗?在学生的观点明确后,我并没有马上否定第二种观点。而是及时地给学生上了一节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课,学生最后统一了认识:所谓骨气,其实就是人格、国格,是一个人精神品质的体现,是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其他的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岳阳楼记》一文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忧乐观,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如何看待?学生在查阅资料、讨论辨析中,从而将问题升格到课题,这样就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广泛的搜集佐证,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会有所超越。
第二,在作品主题相似处进行探究,这适合于一个单元的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把本单元的课文与过去学过的相关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求同或比异。初中语文课本中讴歌生命这个主题的文章确实不少,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提醒幸福》、《白蝴蝶之恋》、《七根火柴》、《小橘灯》、《安塞腰鼓》等,我让学生从内容到写法上进行探究,探究之后学生明白:《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注重描写,表现植物给人以生命的震撼;《白蝴蝶之恋》描写和议论结合,写动物生命给人的思考;《安塞腰鼓》则写声音现象对人生的启迪,揭示生命不可遏制的力量;《挖荠菜》、《小橘灯》通过写幼年的苦难生活和战争年代生命的可贵,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幸福;《提醒幸福》运用逆向思维指点人们超脱现实苦难,珍惜眼前的幸福。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和认识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就更能理解文章的特色,把握文章的主旨,提高阅读能力了。
第三、在学生认识上有歧义处进行探究。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一些优秀的的作品,其内涵十分丰富,耐人寻味,学生的.自主阅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分歧意见”,发动学生动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如教学郑振铎的小说《猫》一文时,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学生有两种看法:把“我”作为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表现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则认为小说表现的是对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同情。针对这一分歧,我发动学生课外查阅郑振铎的相关资料,如该作家的传记、作品等,学生探究到:郑振铎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他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并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之后,他创作了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大多是悲剧性的,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下层百姓不幸的同情,对被侮辱者、被践踏者的哀怜。作为小说集首篇的《猫》占有非凡的份量,自然服务于这一主题。学生在探究中兴趣提高了,知识面也随之扩展了。这对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有创见的阅读理解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阅读品位,无疑是有帮助的。
第四、在学科知识相关处挖掘探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如说明文《死海不死》中既涉及到了物理中关于浮力的知识,又在介绍其成因时涉及到了地理知识;《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则包含了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揭示的是“地球的五带”和“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地理知识,等等。教师在教这些课文的“相关知识”时,应引导学生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结合,并以此拟定选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第五、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指思维的角度与结论有别于常规思维,体现了思维的创造性,在阅读中寻找疵点加以评论,也是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极好方法。如初中语文第三册有一篇题为《斑羚飞渡》的自读课文,读后我们无不震撼于斑羚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作品的主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抚卷深思,我们只从中感受到了它的凄美和壮烈吗?我让学生展开了求异思维,学生积极探究,都纷纷感悟到了与作品主题相悖的那一面,即人性的残忍与丑恶!猎人兵分多路,斑羚被逼入绝境;斑羚列队自杀性跳渡,猎人竟袖手旁观,毫无阻拦;在斑羚群灭亡的生死攸关之际,猎者却平静地“欣赏”。这“平静”使我们感受到了人性是何等残忍!我们要呼吁人类:请善待动物,善待生命!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认识、感情都得到了升华。
最后,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打破了教师一讲到底的旧格局,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同时培养他们合作竞争的意识,所以我认为“合作探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索的独特判断要倍加重视,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能量。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忽略了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探究不等于把知识建成空中楼阁,不等于老师不探究。近年来,我还尝试了对话课、讨论课、名著鉴赏课、课本剧表演课、音乐语文结合课等多种课型,效果良好,教师的探究、教师的创新会让语文的世界更加多彩。
总之,学生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学习的时间、自由放宽到了最大限度,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我们教师肯转变教学观念,变有限课堂为无限学习,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加灵动、多彩,我们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六
高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培养与形成的关键。语文阅读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联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提取运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值得高中语文教师去研究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过分注重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高低,一味地进行阅读技巧及课文“知识点”的讲授,沿用单一、机械地“灌输式”教学套路,对创新教学模式开发与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
其二,忽视学生兴趣培养。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是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成熟的有机个体。教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阅读体验和感受,对学生的个性化观念及思维方式缺乏科学引导和必要重视,导致学生将语文阅读视为一项学习任务,而非自主感悟、自主提升、自主品鉴的文学体验过程。
其三,教学评价反馈匮乏。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部分语文教师忽视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过程中导向、调节和激励的作用,单纯着眼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导致相关的'教学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教师不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瓶颈,不利于教师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陈旧教学观念。
教师思想观念的合理化转变是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教师准确定位和合理转换自身的心理角色,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将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与教师分享,从而形成文学情感共鸣。
其次,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应局限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更应注重延伸性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推介优秀的阅读文本,拓宽学生的文學视野,同时提高学生文学赏析能力和审美水平。
再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视教材文本的重要性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汲取知识的养分,尽量多阅览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及认知学方面的书籍,开发和创设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从而丰富语文阅读课堂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最后,语文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在阅读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思想性。
(二)注重教材深度开发,有机渗透语文阅读策略。
教材是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基础性、阶段性等特征的纲要性学习文本,是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内化阅读技巧、要领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应潜心研读教材文本,在必要的教学环节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悬念,有效启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和剖析,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的有机渗透,主要体现在将教材内容的学习与阅读方式有机结合,分析如下:语文教材一般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经典型文本、一般性文本和辅助性文本。阅读方式主要有:泛读、略读、精读三种。对于经典型文本,语文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反复推敲和探究,细化到每个语段,甚至关键性字、词、句,强调阅读的精细程度,并要求学生以此为范,掌握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流露,行文脉络的合理化布局等等;对于一般性文本,学生可以略读,掌握大致内容,赏析优美的语句,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即可;对于辅助性阅读文本,教师可以采用辅助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关内容的参考,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最佳学习动机。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可和重视,在提升学生阅读学习能力方面大有裨益,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阅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最佳学习动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上课,为学生呈现有关“月色美景”的微课视频片段,学生津津乐道地赏析视频,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阅读内容的导入;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配合优美、舒缓的音乐进行情境氛围的烘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思考,如: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有些什么特点?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中围绕教师的问题积极思考,相互探讨,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自然提高。
结语。
总之,致力于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感兴趣的鲜活阅读素材导入作为有效切入点,将学生自主阅读意识,良好阅读习惯形成和正确阅读思维方式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实践的落脚点。不断探究、不断发掘、不断创新与反思,不断开拓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高伟红,艾新文.高中语文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05)。
[2]王殿宇.教材整合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微课的应用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七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教育部课程改革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为我们实施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因此有效教学是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中可以看出,阅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我认为以下策略可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阅读对策:注重以读为本,研读扎扎实实。
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让“读”占鳌头,避免议论纷纷,自由诵读太多。我曾听过不少这样的课,“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学生只需在教师超强的表演能力下,配合好教师读读书,作作陪衬即可。课堂不是靠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品味中产生情感,而是靠教师大段大段煽情的,甚至是声泪俱下的语言感召,达到情感的高潮。课上完以后,学生脑海里除留下教师的表演,对文本语言文字并未留下多少记忆。为什么要强调“读”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读的目的和作用。我们大致可以把语言分为“口头语言”“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要使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内化成学生的习惯语言,增强语感,只有在掌握了大量书面语言以后才能实现,因此书面语言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积累是对母语最好的学习。只有多读才能充分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
教师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潜心会文的读书习惯,这种好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使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我们要记住:生命的苍白与丰富,浅薄与深邃,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阅读经历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后,教师要迅速地引导到感情朗读上面来:“说得这么好,能把你的理解和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吗?”“那么,该怎样读呢?你尽可以读出你自己的感受。”“读得这么好了,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如果学生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还可以指向读:“看来理解这句话还有些困难,这样吧,我们再好好把这句话读一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也可以向别人讨教一下,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师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研读和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浸染、滋养,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这样水乳交融的。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分析表达都要用“读”和“品”来统领,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都应是从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的。
以读代说,以读代训,以读代练,以读代写。在不断地读中,达到“以读促理解,又以理解来促读”,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所谓“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人教版第十册的《桥》,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洪水袭击这个村庄的时候,老支书像一座山一样,冷静地带领着一百多村民通过一座窄窄的桥转移,他果断地做出决定,共产党员靠后,让群众先过,甚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留到了最后。刚送走最后一个群众,桥塌了,留在最后的父子俩被洪水卷走。有的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劲地分析:“老支书什么举止深深地打动了你,使你最受感动?”分析完一个段落就走向另一个段落:“还有那个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可偏偏就是不深入朗读。“都说得这样动情了,为什么不顺势指导读呢?愤悱之处,是需要用感情朗读来宣泄和倾诉的呀!”我心里不禁想着。后来才发现,教师是等全部分析完再来读,甚至有些地方只安排一下齐读便作罢。这样读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仍是以繁琐分析为主。怎样安排读呢?我们在重点处的教学时,“说到哪儿,就读到哪儿;读到哪儿,就指导到哪儿;指导到哪儿,就再读到哪儿。”很通俗,很好操作,很有效果。这样做,就把理解、感悟与读书的层次性融为一体了,师生的感情随着读书的深入,不断升华,词句积累也在其中了。
二、阅读技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做阅读题的排头兵,是做阅读题成败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首先要读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去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答题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对于比较易读懂的文章,基本上读2-3遍即可,对于很难读懂的文章,大凡需要读到4-5遍,此时的这些阅读看似浪费时间,其实是恰恰相反的,因为只有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再答题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窘境。此外,默读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学会取舍,对于重点的语段(如揭示课文中心思想或阐述道理)要详细地研读,对于叙述性(陪衬中心思想)语段要快速地一眼带过,这样详略得当地阅读文本,才能大幅度地提高阅读效率。
(二)题段对应,编排有序。
对,是阅读中的保障兵,是节省做阅读题时间的基石。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大多数阅读题下面的问题与阅读材料的段落是一一对应的。有时出现下面的问题与上面的每个自然段一一对应,有时下面的问题与上面的自然段是一对多的,这样就需要先看有几个问题和几个自然段,做到心中有数,在答题时,快速地定位到相应的段落,这样就会避免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从第一自然段读起的现象,同时会大幅度地节省阅读的时间。
(三)快速定位,学会摘抄。
定,是阅读中的攻坚兵,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成败。学生在读阅读问题时要搜索问题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直接去上面相对应的段落里去寻找,当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后,进行文本分析,此时问题的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有时在前一句或者前一段,有时在后一句或后一段。当找到符合问题的答案时,要进行合理的摘抄,避免抄得过多或者不足,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迹的规范整洁。有时在文本中没有合适的原句符合问题,这样就需要整合语句,结合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进行整理概括。
(四)水滴石穿,勤能补拙。
练,是阅读中的后勤兵,直接关系到阅读能力的长足提高。阅读的能力是在阅读量、知识积累、做题联系等条件下逐渐提高的。首先,对于阅读题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其次,要经常对自己做完的阅读题进行反思和归纳,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再次,平时多阅读、广泛地阅读各种题材的文本,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最后,还要进行阅读题的练习,将技巧应用到实际的做题当中去。长此以往,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结语。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之效。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八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项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推进,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探索。对教学的认识和和实践也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着力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需要师生积极的自我反思。
元认知理论: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对原有认知的再认知。它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体验和调控,其中调控是核心。调控是自我反思主动的表现。
三、素质教育教学的观念: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主体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动性、创造性学习;学校和教师应在为培养师生主动的习惯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师生主体性,需要师生自我反思。
目前,下谷坪民族社区教育资源贫乏,社会家庭教育相对不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存在先天的不均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式方法上以制度管理为主;教师缺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以人为本,认真分析自身、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情的变化,尤其是课堂教学现场生成性的变化,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生的能力和可接受性,不要搞本本主义,不唯书,如果我们只是,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实事求是的,深入查找,师生的双向现场活动能不能根据学情的变化发展在课前设想全面、在课中灵活组织教学是不是可取的教学艺术、在课后反思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双向现场活动是不是合理。
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勤奋,老师要把学习当做人生的第一需要,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让学生用自学、讨论去读书、思考去读书,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我们才能提高自我反思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
我们要以问题发现为核心,抓以过程反思中发现的系列问题,形成确定的教学主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教学的反思。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激发师生的反思意识。教师要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教师对前一堂,或前几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思考性回忆,批判性地反思。记录当下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相互的发现问题的反思,进行交流与反思性评价。
我们要高起点的思考,要高标准完成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任务。我们在工作中,站在全局的高度,经常反思课堂中的热点、难点,加强与老师、学生互动、沟通、交流;让反思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让反思长出敏感的触角和飞翔的翅膀,才能更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成长过程。
我们不因事小而不为,在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有效捕捉课堂中的稍纵即逝的信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多层次反思:(集体、小组、结对、自我反思〉。要在日常教学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形成反思的习惯,才能获得反思的'方法。方法的掌握和内化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行为养成,因此,让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养成反思的行为才是最为关键的事。
“ 我们反思性教学需要民-主、平等情境,评价交流,反思“怎么学”“如何教’更合理。创设师生敢于说话表达,勇于反思的教学情境,创设富有情感体验的情境,创设感受成功的情境等。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对教学全方位的互动程度、教与学情况的变化、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师生互动程度的反思;在情境中寻找典型案例和教学个案,要形成以“怎么学”为目标的反思活动。同时,评价交流,反思“如何教”更为合理。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九
今天上了三年级第一次次习作课,感觉真的很郁闷!不过,我相信通过我这样不断的实践、思考,应该会有进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课堂进行一次反思!
本来课堂的状态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
1.老师谈话引入。一是说昨天口语交际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写的课余生活的文章念给孩子听——这两个环节中,第二个学生虽然听得很起劲,但实际上对学生习作没作用。虽然强调老师写下水作文,但是必须运用得当。
2.学习范文。昨天,我从孩子们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课余生活的文章让孩子们回家读,并做了一篇读书笔记,还积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课堂上让孩子们从反问里体会这些东西:注意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的地方——比如动作。(反思;这个环节设计不好,意图好,但是和学生的交流没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学生是被动体会,收获也不深刻。原因还没找到。)。
3.小组里说,全班引导。接着让孩子们在自己小组里自己说,然后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说,结果发现说得很不好。于是马上改变教学计划,立刻选择了其中一个同学的来和大家说,引导学生把事情说明白——抓住动作。为了这个我让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还让他们说,我来做动作。(反思:这里处理得比较好,发现问题立刻改变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动作。但是,失败就在于前面的环节的节奏太慢,耽搁时间了,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第一节课下了)。
第二课时。
1.带着学生总结了方法:一要主要开头和结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为了写清楚就必须把顺序安排好,还要注意写好动作。
2.接着让学生自己写,我在全班观察。特别针对几个孩子做了指导。发现了孩子们时间上是没有管我刚才和大家总结的经验的(看来前面的学习多半都是无用功,为什么这样呢?)。
3.全班评改。我把几个写得比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读了读,边读边点评。最后选择了一个孩子的文章来集体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出去了,没人帮我折被子。
很显然学生还没写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来修改。我们读了文章后,大家发表了个人的意见,慢慢把文章修改出来了。最后文章是这样的:
折被子。
于是我回忆起爸爸妈妈折被子的样子,然后我一边回忆一边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铺开,走过去把每个角落拉直,这时看看被子,被子铺展得很平整,看起来非常的听话。于是我就开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对折,被子就变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提着被子的两个角,往另外两个角上折。这个时候被子就变成正方形了。
这时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后”我们用波浪线来表示,还特别提醒大家这样就能把顺序写清楚。在用到动词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用准确的词语。正在这个时候,又下课了。
第三课时。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下课后经过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习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十
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美感和生机,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下面是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
唐诗。
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日常教学工作中,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经常提醒我们: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可以说,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自我反思是建立教师反思系统的首要环节,也是对德育、教学、生活等对象展开反思的必要前提。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则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得以进行的落脚点。
1.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反思,提高教学预测能力和设计能力。
教学中,进行教学行为反思,提高教学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后,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反思,提高教学评价能力和总结能力。
2.在总结经验中,逐步形成自我反思习惯,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发现问题,记录反思。
(2)查找原因,实践改进。
(3)总结经验,撰写文稿,然后在同事间交流或在网络、刊物上发表。
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案例:某天,我教学诗歌《春天在哪里》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我讲到其中一个小节: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枝头上。
春天的风微微吹动,
柳条儿跳舞,
桃花儿脸红。
我请同学们朗读,体味,赏析。有同学说:“春天就在枝头上。”
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在窗外,有的在仔细地观察;有的在认真地倾听;有的正在四处搜寻目标。他们的兴致正浓,意犹未尽,如果我现在出言禁止,虽然表面上会平静下来,学生的内心也会十分不情愿。莫不如先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再随机应变。想到这,我不露声色,站在那,似笑非笑地望着他们,让他们尽情地看,尽情地议论,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他们足够的表达自我情感的时间。
窗前的议论声,由弱到强,再由强转弱,几分钟过后,波涛汹涌的课堂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几十双眼睛静静地望着我,静静地等待着……我想:此刻,孩子们心中都在想些什么呢?在等待我的批评?在等待我的宽恕?还是在等待我继续讲课?大概是前者居多吧。可能是我的沉默让他们无所适从,孩子们开始不安的躁动起来。我觉得此时是该我发言的时候了,我故意咳嗽了一声,看到几个孩子立即挺直了腰,坐直了身体。
我轻轻地问到:“看完了?”“看完了。”孩子们也轻声地但是小心翼翼地回答。“谁能把刚才看到的景象说一说,并告诉我你有什么感受?”听了我的问话,几个孩子竟然悄悄地长长出了一口气。接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打消了顾虑,思维再一次活跃:“我看到春天来到树梢,枝条变绿了。”“我看到春天来到操场上,小草发出了嫩芽。”“我看到春天的风吹到窗前,吹到我的脸上。”“春天在我们身边,看,我们的衣服变薄了。”“……”待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一吐为快之后,我又说:“大家谈地真好,不过你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观察的?”小家伙们面面相觑。噢,原来他们也知道刚刚的做法不妥,竟然将错就错,一定要让他们吸取教训。想到这,我说:“今天老师留一个特殊的作业,把这节课发生的事情经过写出来,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这样,我把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教案,临时更改得面目全非,但是,却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试想,如果按照传统的机械的备课观,按照精确的教案输出法,喝令学生回到课文中来,教学任务也会按时完成,这节课可能会是另一种完美的模样,但失去的却是对过程的体验,对方法的感悟,对学生的理解,也就失去了反思的乐趣。
反思既是我们不断成长的基础,也是我们创新突破的起点。因此,我们不妨多加运用,多多体会。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回顾了自己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认真反思,总结积累经验,希望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班主任,不仅要抓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更要肩负起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
社会、家庭把一个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我们老师,这是对我们当教师的多大信任啊,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乃至于爱我们眼前的每一位学生。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有了对班级、对学生的爱,才能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用恰当、灵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养好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工作中,我虚心向他人学习,努力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学习《新课标》,积极参加校本培训,认真备课,教法力求灵活有实效,让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在上好课的同时,细致地批阅作业,并帮助学生及时订正。课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让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与学生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协助管理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民主、自主的竞选后,在班干部上岗前,要作好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围,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或效果)。学生在工作中总会表现出稚嫩的一面,需要老师去指导、去组织。因此,在班干部日常管理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同时,通过每周的班会和其它渠道,对班级现状了如指掌,做到活而不乱、严而有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下一步决策。
柏拉图说:“教育者的品质为教育成功的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我努力从小事抓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低年级儿童缺少自主意识,教室里有时粉笔掉地上或地上出现果壳纸屑,很多学生都不会自觉地去捡,于是我就以身示范,自己捡、自己扫。学生看到后,纷纷跑来帮忙,我就趁机表扬、引导,让他们意识到维持环境的洁净是大家的责任,是大家的光荣。以后,学生都能很自觉地保持教室的洁净。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却更需要耐心和细心。我热爱每一位学生,他们和我是平等的,我尊重他们,也努力地去了解他们。平常课前课后,尽量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聊天,听学生反映,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谁进步了,给予表扬和勉励;谁退步了,给予点醒和鞭策;谁生病了,给予关心和爱护;谁有困难,给予帮助和安慰。让学生亲近自己,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在工作中,我发现与学生交谈,特别是进行思想教育时,需要把握学生心理,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这一点受自身年龄、教学经验影响,我还稍嫌稚嫩。因此,我正潜心研读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教学资料,学习他人宝贵经验,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上面的五彩斑斓总是慢慢积累,现在的底色将注定其基础色调。红则愈红,黑则愈黑。而我希望我带给学生的的一片晴空、绿地、清水这些最纯洁、最美丽的画面摆在我面前时,我会更加努力地迈好每一步。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十一
本月,我们高语组教研工作本着“求真、务实、创新、高效”的理念,在全组老师们的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着,为了以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
(1)依时制定并上交教学工作计划,全组教师都能按学校要求定好教学工作计划并依时上交教科研室。
(2)备课上课方面:全组教师都能在深入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写好规范的`教案。每一对两周都会进行备课会,还写有备课稿,大大促进了备课资料的交流,提升了教学质量,并在这一个月非常成功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作业布置方面:全组老师都能按要求布置作业,并能做到全收全改。修改法的实践亦是一个特色,也是我们实践的一个课题。很多老师在作业修改方面有所创新,高一的老师重基础落实,高二的老师重学生的创作。
(4)听课评课方面:全组老师都能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并进行有目的的评课。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更是我组进行交流的大好机会,全组老师都能认真听课,并在课后进行严肃仔细的评课,互相交流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
(5)下班辅导方面:全组老师都能在早自修和晚自修按时下班辅导,指导学生朗读,并有各自的特色辅导活动,如张文静老师的文学常识学习,徐畅老师的学生古诗词讲授等。
(6)测验考试方面:全组教师都能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定时定量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修正下步教学。同时,本学期的试卷不管是平时的检测还是月末考试,都尽量让教师命卷,以锻炼他们的命题能力,同时可以实事求是地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命卷,让学生找到自信。
二、教学和教研工作方面。
(1)在教学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一的两位新教师和高三的两位老教师。高一潘小炜老师和张文静老师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分别接手高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和高三的两位老教师陈梦龙老师和刘冬梅老师师徒结对,两人总能虚心诚恳地寻求两个指导师的帮助,多听课,多邀请指导师来听课、评课,进步非常快,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并带出了特色。两个老教师则很快接手了高三的艰巨教学任务,同时任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但他们完成得非常出色。组内每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努力和摸索中顺利且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这里有谷定珍老师的不厌其烦的指导的功劳。谷老师和以前一样,一人带四个徒弟,非常尽责。
(2)教研方面:
谷定珍老师申请的全国性的创新作文教学课题,每位语文教师都在积极实践之中,力求将这一课题圆满结束,取得卓越成效。积极鼓励教师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许多文章特别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体验,陶冶情操。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学习课件制作,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教学传统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的授课方式。
电子平台教学和电子备课,使教师能充分结合计算机多媒体的声音、文字、图片、图象、动画等进行教学,从而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促使教师学会从网络获取信息、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三、其他工作方面。
(1)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圣陶杯”作文大赛和“素质教育杯作文大赛”。
(2)举行“高一文学常识竞赛”。参加对象为高一段全体学生,利用早自修时间进行测试,分别评出高一段一、二、三等奖若干名。此次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学生重视平时文学常识的积累,教师可乘此机会补充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组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自身的奋斗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们组将在下个月工作中,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乘风破浪、勇于开拓。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十二
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基本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方面,首先汉语拼音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一年级上学期是意义识字的关键期,不仅要求对课文内容熟悉,同时加强了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多次和汉字见面,并通过一段时间后又对多篇课文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汉字,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强化刺激,达到识字的目的。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学生的字写得好坏美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语文水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读书的训练上我采用了当天阅读最认真的小朋友就可以当隔天的小老师进行带读的办法,或者是小组读、合作读、擂台读等多种形式的手段来提高孩子们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的兴趣。
课前我要求每天学生需预习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开始阶段,教师不需要过早给学生加以引导提示,让学生先行感知课文,那么这第一次的感受能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就算有理解偏差、有错误,经过之后的共同讨论、共同订正、理解课文,都能够解决。先学后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课文的感知和学习。课后要求不定时复习,巩固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帮助新知识的掌握。关注差异,并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解决辅导上的难题,也同时认清自己教学上各个方面的不足。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愿意读了,课文中的、课外的故事也愿意读了,不仅增加了他们识字量,而且认识的词语也越来越多。组词训练不再是单调的了,总听到“我还有”“我还会别的”这样的话,课堂生动多了,有更多学生愿意展示自己。
要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想学爱学主动学了,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次在作业中我发现有孩子已经在写日记了,由开始的一两句变成了一版、两版,于是我适时的对这个孩子进行表扬,并要她自己读出来,之后谁写了日记都进行点名表扬,鼓励。慢慢地写日记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写的越来越好。
不足和需要反思的地方:
1、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过多,有时候一节课的内容没有完成。
2、对困难生的关注不够,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十三
语文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要在哪些地方设问呢?我们经过组内实践研究总结了一下几点:
1、在主要内容上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整体性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矛盾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少课文从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诱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在此发问,会促使学生思维兴奋,弘扬自主探求的学习方式。如《穷人》一文,先写古老的钟嘶哑的敲了十下,十一下后说“睡觉还早”。已经深夜,睡觉还早吗?在此预想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对矛盾的探求中,进一步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在这样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对出海打鱼未归丈夫的牵挂之情,担忧之心。
3、在课题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仿佛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落花生》一文,简介作者时,告诉同学们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笔名就叫“落花生”为何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呢?简洁的问题恰到好处,为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打下了伏笔。再如《草船借箭》一文题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这不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暗示了这些“箭”在以后的对曹作战中是要“还”的。抓一字而动全篇,一石激起千层浪。
4、在反复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5、在关键处、空白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统领性的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教师若抓住教材的关键,在关键处设问,提出富有统领性的问题,则教学事半功倍。如《草船借箭》文末,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紧扣“神机妙算”设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则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意较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有焕发出勃勃生机。
2.自开展课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公开课,将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融入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组员和学校领导的肯定。
经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问题切入点不合适导致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
课堂上,有时老师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2.教师提问多,学生主动提问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教师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3.不充足的期待时间。
四、今后的设想。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深层次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更需要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十四
《上天的蚂蚁》这一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11单元以“努力”为主题的主体课文。文章通过描写一位巨人和一只蚂蚁对待“爬通天树”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孩子们学习蚂蚁“人小志气大”“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肯努力不放弃”的精神。懂得只要肯努力,再难的目标也能达到的道理。
在“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先讲滴水穿石的故事给学生听,让他们初步感受“努力”二字。在出示课题时,先让孩子们谈谈对“蚂蚁”的印象,出示课题后,让他们自由质疑,他们提出了许多不错的问题;“这只蚂蚁为什么要上天?”“蚂蚁借助什么上天”“蚂蚁上天了吗”“蚂蚁上天后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通过与孩子们课前谈话,自由质疑后,他们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在“角色朗读理解感悟”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孩子们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白胡子爷爷、巨人、蚂蚁说的话,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指导他们朗读,组织他们进行动情投入的角色朗读,还鼓励几位孩子们尝试角色表演,这样,通过朗读、表演、人物对比,孩子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巨人的胆小怕累,蚂蚁的勇敢、努力、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
在“联系生活课堂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让孩子们围绕“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蚂蚁的什么精神?”“当你遇到了困难,你努力了吗?”这两个话题,组织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自由交流,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做法。因为班上有很多孩子就像“小猫钓鱼”一样,做事总是无法坚持,于是我抓住这点,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引导学生朗读《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还告诉学生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为了让童第周从小就明白坚持的重要性,让他能执着地学习和做事,特意给他题了“滴水穿石”的条幅,告诫童第周世界上没有穿不透的顽石,只有没有耐心的人。相信通过这些故事的熏陶,孩子们今后做事时,会更有耐心。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十五
本人关心国家大事,工作当真负责,关怀学生,爱惜学生,为人师表,有贡献精力。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领导下进行群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懂得精神实质。而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教参,学习好纲领,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求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长处判断自己的教学思路,经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想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造教具。每次,当我工作完的时候,脖子就已经感到十分僵直而苦楚悲伤。而家人都已酣睡,时钟已静静滑过深夜十一时、十二时,有时已经凌晨一时多了。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筹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捉住重点,冲破难点,精讲精练。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动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明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个别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背靠背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应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烦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接洽,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为了辅导学困生,我常常在班后把他们带回家,给他们吃小灶。
4、作业。
依据减负的请求,我把天天的作业经由精心肠筛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施展主动性和发现性的功课。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宏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固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常脱俗"的爱。这种爱不血源跟亲情,不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气。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态、家庭情形、知识基本、学习成就、兴致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懂得。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进步教育管理程度、提高教育教学品德的必要条件。
初接新班,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事、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高深莫测。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色,他们有什么弊端,需不须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为了了解学生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中午休息时和他们说谈话,在闲谈进程中了解他们的基础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了许多:
懂得了孩子的所有,我才华有的放矢地去关怀他们。
2、爱就是关心。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能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正的爱是指教师要酷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敬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诚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等同的,这就是恳求教师不能平易近人,更不能利用老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主张,懂得他们成熟和天真;信赖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难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能力与教师缩警戒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靠感。
在班上,人人都是小主人。不用老师指定,不必编排值日表,每天卫生扫除都有学生抢着去做;班上有同学遇到艰难,同学们都会主动去关心、援助……。用爱心造就孩子对群体,对别人的爱,一旦这种爱升华为对别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人格大树就矗立起来了。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厉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弊病错误,不放荡、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作为一个合格的国民先生,我有义务引领他们走进常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空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我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良多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养,想了很多有趣的游戏,不仅使学生爱动的天性被发挥的畅快淋漓,由此吸引了学生的留神力,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学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涯和生存的根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动准则。
刚入学的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只会随心所欲地玩闹。我就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进行惯例教育,如:班会上、早检时、值周总结得到红旗和没得到红旗都要进行教育。这样让他们心中有通例,时刻有常规意识。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自发性不强,还需要时刻不放松地"看"。下课时,我先走到教室门口,站在那儿,而后目送他们一个一个走出去,还要不断地提醒,某某站排里,某某把手放下。这样的话不知说了多少。指导他们游戏的办法。上课时光站队就得训练好几次。就这样,促地下课我不再用时时地去看着了,队伍也站得整整齐齐了。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领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练习,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留心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6、在教学高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先进。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始终的变革。作为有任务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发性,及时发明、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诲跟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持其特点、创造其法令,失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实现咱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空虚,那沉甸甸的感情。我用我的心去教导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毕生矢志教育的宿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宝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信任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必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篇十六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