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优秀15篇)
报告通常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以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和理解报告内容。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首先需要明确报告的目标和受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一
论文计划:
1、研究意义。
能源是经济的基础,环境则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已成为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以及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国家和谐、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几年,国际油价虽然跌宕起伏,但整体走势向上,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形势十分严峻。同时这种状况也对环境构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经济发展。节能降耗,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汽车不仅消耗大量石油资源,还排放大量尾气,是公认的污染大气的“头号杀手“。要缓解这两个日趋严重的问题,汽车工业必然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ev)以电代油,能够实现“零排放”,噪音低,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一代节能与环保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动汽车的推广需要建设充电站,其作用等同于目前燃油汽车的加油站,只有具备了性能优良、服务完善的充电设施服务网络,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而当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市场前景广阔,但具有成熟技术的产品并不多,市场上完善的充电设施产业上没有形成。因此,研究电动汽车充电机(站)的电气设计等相关问题,为充电站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是一项对于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本论文工作的意义所在。
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设计,为标准充电站的建设提供依据。研究内容如下:
第1章:调查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趋势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发展模式。第2章:研究充电站总体结构、充电方式。第3章:研究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及关键技术。第4章:举例说明充电站系统的典型设计。第5章:对课题进行总结,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3、论文工作计划。
2.2012.05~06研究充电站总体结构、充电方式;。
3.2012.07~08研究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及关键技术;。
4.2012.09~10研究充电站系统的典型设计;。
5.2012.11~12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完成论文初稿;6..01~03完成论文全稿。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二
1、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项目名称、来源、总经费、合作单位、完成时间和本人在该项目中承担的任务简介;导师推荐项目。
(2)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在世界上,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北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如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集中供热系统起步较早,目前已发展的比较完善,集中供热热化率已达到60%以上。西方国家的集中供热技术己经比较成熟,基本实现了温度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及热计量管理。芬兰的供热系统是世界上最节能的系统之一。这归功于整体的节能意识、先进的节能技术以及严格的建筑标准和规范。在芬兰,区域供热占供热的主导地位,其供热热能来源于热电联产,chp大约占总供热量的75%。芬兰区域供暖的二次网系统较小,一般设置装有一个带气候补偿控制器的热交换站,根据室外温度控制供热热水。住宅的室内供热系统都是垂直双管系统,一般安装散热器恒温阀或手动调节阀以控制室内温度,芬兰的供热系统强调其经济实用。
2、研究方案。
3、研究计划进度、经费预算及经费落实。
4、主要参考文献。
[3]江亿.我国供热节能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暖通空调,,(3)。
[6]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z].
[7]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s]。
[8]张东林.能源危机激发建筑节能潜力.中国建设报[j],2004.8.25。
[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1.11.1。
[14]张瑞英.英国的区域供热及热电联产.区域供热,.1。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三
选择一个适合的产品开发过程对于成功完成产品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定义良好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指导和监控产品开发实践活动,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质量和可预测性。但是,如果过程定义不合理,却会反过来制约我们的工作,导致挫折、低效、低质量甚至失败。
产品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过程。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软件、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互相依赖、交叉并行。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往往采用串行、离散、重量级的方法,存在着以下问题:
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不能有效支持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项目的风险往往在后期集中爆发,导致项目进度失控或产品草率交付。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把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视为一系列静态的、离散的过程,对于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缺少有效综合与协调。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采用的重量级方法导致大量的文档工作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难以快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随着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日趋复杂,其开发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也使得开发时间日益缩短。在开发难度提高和开发时间缩短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为了解决传统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导致的产品设计改动量大、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与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integratedproductandprocessdevelopment,ippd)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建立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行工程与ippd本身并没给出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尤其是对于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和多学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体的过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产品开发中,系统工程(systemsengineering)起着统领全局,综合、协调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关键作用。对于产品开发过程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工程领域,现有的各种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统工程过程模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描述,现有的重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大多数正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这些模型本身比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为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同时,由于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统(如武器系统、航天飞机等),在应用这些模型进行产品过程定义时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容易产生过于重量级的过程。
反观软件工程(softwareengineering)领域,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和实践近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迭代开发正取代传统的瀑布模型逐渐成为软件过程方法的主流。基于迭代开发的产品化的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出现,标志着迭代开发方法的成熟。以迭代开发为核心的一批敏捷方法(agilemethods),代表着软件开发过程研究和实践中极为活跃的部分。但是这些过程和方法主要关注于软件开发过程,对于其他学科的活动通常只是作为软件开发过程的外部环境加以考虑,而不是从全局上予以综合和协调。
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3个领域的过程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为消费电子产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支持产品开发迭代本质、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轻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
由于现有的过程方法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在综合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先进的过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基于迭代开发方法的、多学科综合的开发过程——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ultidisciplinaryintegratediterativeprocess,miip)。在这里:
“多学科”是指miip能够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的开发活动;。
“迭代”是指miip基于迭代开发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多学科集成迭代特征,并为之建立合适的过程;。
2.研究迭代过程在多学科交叉并行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将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4.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注:一般研究内容3-6个,每个研究内容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注:关键技术研究是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要使用的主要技术]。
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iip)以软件工程领域的rup和敏捷方法为基础,将其扩展到系统工程领域,同时吸收了并行工程与ippd的思想。miip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具备什么样的过程特征?
2.如何为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建立合适的过程?
3.对于消费电子产品,产品开发过程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敏捷性?
5.在多学科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迭代?
6.各个学科如何在迭代之间进行协同?
7.各个学科在独立并行和同步协调之间如何进行权衡?
8.在实践中,产品开发如何实现从传统的串行过程到迭代过程的转变?
[注:关键问题3个以上,并建议每个问题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了解业界成熟的过程理论、经典实践和最新研究进展,建立充实的理论基础。
2.过程资产分析:分析z公司(一个大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过程资产库中的现有过程定义文档,并将其与实际执行结果相比较。
3.项目历史数据分析:分析z公司项目历史数据,特别是项目计划、监控、度量结果和技术类工作产品,了解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
4.人员访谈:访谈z公司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过程改进人员,了解现有过程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和人们的期望。
5.过程定义:在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特征之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
6.讨论和评审:在新过程的设计过程中定期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评审,集思广益。
7.过程试点:在z公司选择一个现有项目进行试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过程定义。
8.试点总结: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z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1.基于复用定义软件总线架构。
2.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拟包括以下子过程:
a)需求与组件池的匹配过程。
b)派生组件的开发过程。
c)需求的验证过程。
d)快速服务交付过程。
e)组件反馈维护过程。
3.借鉴cmmi和psp来建立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能力成熟度模型,并进行评估。
[注:如果是开发系统,则可画个系统结构图,并说明开发语言、工具、框架等]。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来自z公司的过程改进费用,z公司有一支专职的过程改进队伍,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过程资产和项目历史数据,过程的试点项目已经选定,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的核心思想已经开始在该项目中应用。课题研究各方面的资源已基本具备,可以支持研究工作的开展。
[注:一般从开题到答辩是一年时间]。
20xx.10开题。
20xx.12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
20xx.03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中个人能力成熟程度。
20xx.04选择2-3个专业服务项目进行推广试点。
20xx.06对试点专业服务项目进行评估与改进。
20xx.07撰写学术论文。
20xx.08部门内部推广。
20xx.10学位论文定稿和答辩准备。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四
土木工程师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本文将介绍土木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高烈度地区非线性土体--桩--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1、本文的研究背景。
桩基础是一种历史较长而又应用广泛的深基础型式,能较好地适应复杂地质条件以及各种荷载情况,特别是在软弱地基上采用得较多。与其它基础型式相比,桩基础具有承载能力大、稳定性好、差异沉降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桥梁结构、高层建筑、港口码头、海洋平台和火电及核电站结构中。桩基能提高地基承载力,是预防地基失效的重要抗震措施:在非液化地基中,桩基能减少基础附加沉降、减轻震害;即使在液化地基中,只要桩尖深入持力层,也能减轻震害。历次国内外地震震害调查表明,桩基支承的建(构)筑物的震害轻于非桩基支承的同类建(构)筑物。1976年唐山地震后,有关部门曾调查了天津地区102项桩基建筑工程的震害情况,发现上部结构产生震害的仅7项,震害远较天津地区天然地基浅基础上同类结构的少且轻,桩基发生震害的仅有3项。
然而,桩基础作为预防地基失效的重要抗震措施,在地震中其本身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实际的桩基础震害中,有大量上部结构的破坏并不是由于结构的惯性力引起,而是由于如液化、地基失效等场地因素导致桩基损坏,从而使上部结构发生落梁等严重破坏。我国已建的和拟建的高层建筑及桥梁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和大江大河下游地区,这些地区软土和饱和土层分布广泛,场地条件对于抗震而言极为恶劣,可以预想,一旦发生地震,桩基础可能严重受损。
大量的地震事实告诉我们,由地震引起的桩基破坏机制与地震时桩的受力情况有关,在地震荷载下,土-桩-上部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振动,相互影响。因此,研究桩-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以及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及破坏机理,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及其重要。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动台模拟试验技术和动力相似理论,为在实验室模拟实际结构提供指导;获得一整套试验。
数据,为开展计算分析研究、验证其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奠定基础,从而丰富和。
发展结构-地基相互作用理论;其实践意义在于可以验证理论与计算分析的研究成果,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采用较先进的土箱装置,以三种不同性质土作为模型土进行振动台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在小、中、大震下单桩、三桩及六桩等典型群桩群桩的惯性相互作用和运动相互作用规律,了解土中桩基和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关规律,研究桩在破坏前后的抗震性能,并进而研究地震作用下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机理。同时,通过理论分析方法与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有关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3、国内外研究综述。
3.1国内外地震模型理论综述。
3.1.1国外的研究方法。
1970年,penzien等对地震作用下的土-桩-桥梁结构系统提出了一套非线性分析方法。penzien模型把土-桩-桥梁系统离散成一个理想化的集中质量参数系统。用三元件模型模拟粘土介质的动力性状,连接毗邻两个质量的每一装置,由一个双线性滞后型弹簧和一个非线性阻尼器所组成,两者相互并联,然后再与非线性阻尼器串联,研究结果表明,当桩较长,土又较硬时,桩土相互作用对桥梁的动力特性影响不大;只有当土较软,桩又较短时,桩土相互作用对桥梁的影响才显著。他们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1978年,matlock和foo开发了动力winkler地基梁分析程序spasm8(seismicpileanalysiswithsupportmotion)。他们采用的方法考虑了上部结构的影响,将单独确定的自由场土位移作为输入激振,采用离散单元力学相似模型表示不同荷载和约束条件下的桩。每一结点中土-桩的耦联是通过多元摩擦块、弹簧和阻尼器的组合来模拟的。土的模型容许在初始弹性状态范围之外将强度的降低表示为挠度和挠曲反复次数的函数。为了合理地模拟的土-桩相互作用,在上部土层容许形成间隙。借助支座相对桩的初始零挠度点的移动来模拟侧向土运动。土的反力-挠度性能曲线根据试验结果得出,用具有某些线性阻尼的非线性模型表示土-桩的耦联关系。
1995年,elnaggar和novak提出了在瞬态动力荷载和谐和荷载作用下单桩和群桩横向反应的分析模型。模型考虑了土的非线性行为、桩土界面的不连续条件和不同类型阻尼的能量耗散。模型中,桩用普通的梁单元模拟。每一土层的土介质被分成两个环状区域,内场区域考虑非线性,远场区域考虑波从桩往外传播。
量串联起来。
3.1.2国内的研究方法。
陈熙之等(1985)采用集中参数法研究了桩-土-结构-水体系相互作用的弹塑性地震反应。桩附近的土简化为串联的多质点系,称为等价土体系;远离结构物的场地土不受结构存在的影响,称为自然地基体系;在自然地基与等价体系之间用水平弹簧和阻尼器相联系。水对结构的动力影响包括水的附加质量引起的惯性力及动水阻力。
袁万城(1990)提出了考虑sspsi的大跨度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可以等价为一维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与考虑桩周土弹性约束作用的多点激振下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桩周土的约束作用可用土弹簧来模拟,土弹簧刚度采用m法确定。这种方法实际是简单了的winkler地基梁模型。范立础等(1992)和胡世德等(1994)将之分别用于分析上海南浦大桥和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纵向地震反应分析。
朱和王大庆(1992)采用penzien模型,土弹簧刚度用m法计算,他们认为这样处理能满足工程要求。
严士超和杜一平采用了penzien模型对电视塔-桩-土相互作用地震反应进行分析。
郑海荣(1992)采用penzien模型分析了桩-土-桥墩-流体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反应,研究表明:是否采用非一致输入对反应的影响较大,但土体附加质量的大小对桥跨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影响甚微,对结构位移反应的影响也不大,可以不计。魏琴等(1994)采用类似模型分析桩-土-桥梁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但自然地基体系与等价土体系之间的等价水平土弹簧刚度采用m法计算。
蒯行成等采用动力winkler地基梁模型,在求得有限长桩运动微分方程通解的基础上,导出了层状土中桩单元复刚度矩阵。提出了计算层状土中单桩动力阻抗的方法。
孙利民等(,xx)改进了penzien模型,将原模型的单桩模型变为多桩模型,土-桩间的水平相互作用阻尼采用lysmer等(1966)提出的用粘性阻尼器模拟波动能量向半无限场地逸散的理论来计算。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五
1、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项目名称、来源、总经费、合作单位、完成时间和本人在该项目中承担的任务简介;导师推荐项目。
(2)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在世界上,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北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如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集中供热系统起步较早,目前已发展的比较完善,集中供热热化率已达到60%以上。西方国家的集中供热技术己经比较成熟,基本实现了温度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及热计量管理。芬兰的供热系统是世界上最节能的.系统之一。这归功于整体的节能意识、先进的节能技术以及严格的建筑标准和规范。在芬兰,区域供热占供热的主导地位,其供热热能来源于热电联产,chp大约占总供热量的75%。芬兰区域供暖的二次网系统较小,一般设置装有一个带气候补偿控制器的热交换站,根据室外温度控制供热热水。住宅的室内供热系统都是垂直双管系统,一般安装散热器恒温阀或手动调节阀以控制室内温度,芬兰的供热系统强调其经济实用。
2、研究方案。
3、研究计划进度、经费预算及经费落实。
4、主要参考文献。
[3]江亿.我国供热节能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暖通空调,20xx,(3)。
[6]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z].20xx。
[7]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s]。
[8]张东林.能源危机激发建筑节能潜力.中国建设报[j],20xx.8.25。
[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1.11.1。
[14]张瑞英.英国的区域供热及热电联产.区域供热,.1。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六
工程领域名称:
学号:
姓名:
校内导师姓名:。
企业方导师姓名:
硕士生所在单位名称:
填表日期:年月日
填表说明。
1、研究生须认真填写本表相关内容。
3、所列栏目填写不下的,可以另加附页。
4、本表采取双面印制,且保持原格式不变,纸张限用a4(页边距为上、下:2.5cm,左为2.6cm,右为2.1cm;字体为宋体小四,行间距为18磅),整齐装订。
5、开题报告完成,此表经相关人员签字后,须交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保存。
开题报告登记表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不少于3000字:
(1)说明选题来源、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动态;。
(2)说明选题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4)说明研究工作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和研究成果形式。
工作计划表。
注:1、文献综述加页附后,整齐装订。
2、纸张限用a4(页边距为上、下:2.5cm,左为2.6cm,右为2.1cm;字体为宋体小四,行间距为18磅)。
3、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一般不少于3000字。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七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本文将介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
(成都分中心)成本控制分析。
课题的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课题目的。
项目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是衡量企业生产耗费和供给的尺度,是决定价格的基础;项目成本体现了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的关键。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近期求生存、长期谋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项目成本即企业用于施工和管理的一切费用的总和,综合反映工程中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状况,属于检查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工程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1、成本分析方法。
全面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在周密详尽的成本分析上。成本分析大致可分为7种。
(1)综合分析:即工程成本分析,将总的工程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目标成本进行对照检查,计算出绝对数、相对数,以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降低率和目标成本降低额完成率。
(2)项目分析:即按施工成本费用构成项目进行分析比较,反映各成本项目降低情况,分析积极、消极因素,促进消极向积极转化。
(3)人工费分析:将项目中的人工费的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相比较,再参照劳资部门的有关劳动工资方面的统计资料,找出人工费超支因素及其原由。
(4)材料费分析:材料费分析常用的方法在经济活动分析上称为连锁替代法,在统计学原理上叫因素分析法。材料分析另应有对材料定额变动的分析,废旧料利用的情况分析,施工工艺的变动对材料费的影响的分析等等。
(5)机械使用费分析:首先将施工机械使用费的预算数与实际数相对照,求差额绝对数字,然后进行价格、数量分析,找出施工企业自有及租赁机械使用上的节约或浪费。
(6)其他直接费分析:其他直接费在施工预算中是按直接费计取一定的费率获得的相对额和有按定额项目直接列入的绝对额两部分组成,将此两部分分别进行预算与实际费用对照分析。平时建立详细台帐,年终将各自分析资料汇总分析。
(7)间接费分析:类似于直接费在年终汇总分析或在单位工程结束时进行总结分析。但它可控性大,可编制可控计划,与实际相比较,从差额中总结间接费控制中的经验及问题。
2、成本管理方法。
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制订管理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不同的工程,分析结果千变万化,所制订的方案亦不尽相同,具体实施起来也是花样繁多,但人体都必须包括如下几点:
(1)以人为本,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提高职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对工程成本进行前馈控制。
(3)加强施工生产过程管理,降低消耗,加强质量安全监督,进行事中控制。
(4)注重工程竣工后的事后成本控制。
(5)注意施工工期控制,争取提前完工。
三、发展趋势。
项目成本控制不单纯是项目财务方面的工作,也不仅仅是项目经济方面的工作,而是经济、组织、管理和技术等多方面工作的总和。要实现项目成本的全面控制,最根本的任务是要控制项目各方面的变动,即必须从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阶段进行有力控制,从而实现全面控制成本变动的目标。
研究设计方案、预期结果:
一、研究设计方案(论文写作提纲)。
1.题目:
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成都分中心)成本控制分析。
2.摘要。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本控制意义。
3.1成本控制含义。
3.2成本控制思想。
3.3it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本控制重要性。
3.3.1成本控制重要性。
3.3.2it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特点。
3.3.3it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本控制意义。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本控制现状。
4.1it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本控制概述。
4.2it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本构成。
4.3it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现行成本控制模式分析。
4.3.1一般常用控制模式。
4.3.2常用控制模式缺陷。
4.3.3与传统建筑施工项目区别。
4.3.4与传统软件开发项目区别。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成本控制方式。
5.1目标成本控制。
5.1.1投资估算与目标成本。
5.1.2目标成本控制的意义和作用。
5.1.3项目目标成本的设定。
5.2供应链管理。
5.2.1优化供应商网络。
5.2.2建立战略协作关系。
5.2.3搭建供应链信息平台。
5.2.4重点物料的零库存管理。
5.3挣值分析法。
5.3.1项目挣值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5.3.2基于挣值法的绩效研究与分析。
5.3.3基于挣值法的绩效分析实例。
6.参考文献。
二、预期结果。
抓住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重视和解决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项目成本进行全过程控制。既要合理降低成本耗费,更要扩大项目收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经济效益。
文档为doc格式。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八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项目实施工程中单独分析成本与进度要素的缺陷。
(2)如何运用综合的分析方法分析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成因及应对方法。
六、论文写作提纲。
七、写作计划。
0506~20110531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2011.06.01~2011.06.06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
来自 cOOcO.nET.cn
2011.06.07~2011.06.30编写论文提纲并完善修改。
2011.07.01~2011.10.01编写并修改论文。
2011.10.02~2011.11.30完善论文,准备答辩,装订成册。
八、参考文献。
[1]毕星,翟丽,项目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王雪青,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王生谦,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4]戴维克利兰,项目管理:战略设计与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高志,现代企业项目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6]柴彭颐,项目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科兹纳,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8]胡文发,工程项目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9]马汉武,马志强,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10]宋伟,项目管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11]牟文,徐玖平,项目成本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2]陈建西,刘纯,项目管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3]王诺,网络计划技术及其拓广研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1037。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九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53.《现代策划学》/[美]苏珊著;?―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1。
5.《策划学全书》/胡屹编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6。
14.《丰田方式》/[日]片山修著;陈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9。
12.《跨国公司行销中国》/卢泰宏编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
22.《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李乐山著?―待补。
19.《速成读本:设计》/克拉克,弗里曼著;周绚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
21.《大系统思维论》/王营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
25.《工业设计方法学》/简召全等编著?―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待定)。
26.《物生物》/[意]布鲁诺.莫拿利著;曾育,洪进丁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待定)。
27.《最新日本广告实务》/王润泽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市场调查手册》/中华征信所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
40.《品牌的建立》/钱竹主编?―北京:艺术与设计出版社,2002,9。
29.《游戏的人》/[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0(1997,5重印)。
33.《分析的艺术》/陈功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36.《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43.《辞海《(版彩图本)/辞海委员会编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9。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十
一、立题依据(包括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等)。
1.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选题来源:木材识别是适才适用、合理利用木材的基本前提。计算机技术在木材识别中的应用改善了传统人工识别方法的缺陷。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发现木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蕴含的细胞排列特征、各种细胞的形态因子等特征具有区别于其他树种的独立性。为了达到高效、自动识别树种的目的,必须从显微图像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出各种组织细胞的特征参数,因此,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显微图像进行分析的木材识别新方法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基于此,本项目将以木材显微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一种木材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方法,对研究基于轴向薄壁组织的阔叶材树种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计算机学科与木材学科的交叉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本项目的实施很有必要。由于这个方向在木材识别中算是比较新颖的,也是前人较少进入的领域,所以我选择了该项研究题目作为本论文研究题目。
目的和意义:众所周知,木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利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作为一种环保型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提高木材识别的正确性,对木材科学发展、木材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木材贸易流通、木材进出口管理和木材考古等与木材相关工作都有重大意义。例如,珍贵木材——红木,自古至今都被人们视为国宝级的珍贵资源,不可再生,红木家具集使用、收藏、观赏、保值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极大的收藏及保值价值。由于可称之为红木的木材种类比较多,如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等,隶属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其识别和区分比较困难。由于红木家具材质鉴定措施不完善而给不明真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少则几千,多的可达上百万元。
2.国内外研究动态。
2.1木材识别特征提取。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开始应用于木材解剖学的研究,mcmillin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测量了木材细胞率、纤维长度、细胞腔面积和径向细胞腔直径以及纤维板剪切过程中的木材破损率。hie和hillis所开发的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对细胞管腔面积及不同细胞类型所占面积比例等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diao等应用能量光谱方法分析确定了木材细胞形状,并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检测了10种针叶材横断面细胞排列及形状的周期性,测量了细胞的径弦向直径和径弦壁角度,同时他们还对18种针叶材横切面上的管胞形态学指标进行量化测定以确定不同树种的管胞形态参数。fujita用fft分析了32种日本阔叶材横切面的导管分布。曲艳杰等利用fft方法进行了木材细胞排列的图像分析研究,利用得到的木材解剖特征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以解决传统木材解剖方法难以做到的演化规律的研究问题。masakokino等也通过图像方式精确测定了木材细胞壁厚度。保昆雁等开发了木材解剖特征量的处理系统,可提取细胞数目、胞腔面积及其分布、胞腔直径、胞壁厚度、胞壁率、壁腔比等木材解剖特征参数。
以上的研究较多关注于细胞形态比量等特征的测量,图像处理技术用作辅助测量的方法为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解决了以往人工无法测量的问题,但尚未对传统木材识别中的定性描述的识别特征如管孔式、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木材图像中的特有对象特征(以下这类识别特征均称为对象特征)的研究,也未涉及对这类对象特征的自动提取。
有别于传统计算机视觉中对象处理时所遇到的诸如光照、遮挡、变形及对象本身高度复杂的挑战,木材显微图像构成中的对象相对稳定,仅存在如导管、木射线、薄壁组织等若干种稳定的对象,在标准约束条件下获取的图像也排除了光照等影响因素,因此特征提取仅需关注对象本身的特点。本论文的前期研究中,祁亨年、汪杭军等分别利用数学形态学、遗传算法、改进的otsu方法等完成了木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导管对象的分割,从而可以获得导管的直径、面积、圆形度等特征。
2.2木材图像纹理特征分析与提取。
木材图像纹理特征分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huang利用fft功率谱图分析了木材砂光表面的粗糙度。赵学增对木质材料表面粗糙度测量进行了研究。王克奇等选取9幅木材纹理图计算分形维数,提供了描述木材纹理粗糙度的一种定性度量方法。王晗等将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gmrf)引入木材纹理的研究,提取样本的低阶和高阶gmrf参数,分析表明通过指定的参数可判断纹理的主方向、区分开木材的弦切和径切纹理。谢永华将不变矩方法引入木材纹理的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王晗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建立了木材纹理参数。
以上研究以木材宏观的径切面和弦切面图像纹理为研究对象,基于显微构造纹理特征研究尚未涉及。对于木材识别而言,宏观特征变异性较大,而显微结构特征相对稳定,所以对识别来说显微木纹更加值得研究。
显微木纹图像纹理(简记为显微木纹)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基于像素点的统计的全局性纹理,目前木材学研究已经表明根据不同的全局性纹理特征可以确定树种大类,如带状花纹的有红松、落叶松、檫木、山枣等,交错花纹有香樟、麻栋、大叶桉、桃花蕊木等;这类全局性纹理与木材的生长过程相关,有分类和识别价值,但还不能充分反映木材本身的特性,还无法完全满足木材识别的需求。另一类纹理是以木材显微图像中特有的对象形态及其分布和结构性约束而形成的可微结构性纹理,这类纹理反映了对象如导管、木射线等的上下文(context)关系,与木材本身的生长特性密切相关,有较强的分类能力,成为木材识别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3基于计算机视觉木材轴向薄壁组织提取技术研究。
以往木材的识别或鉴定还采用过无损的扫描电镜方法和微波传感方法,基于视觉的木材识别研究刚刚起步,刘镇波等提出基于最大相似原理以木材构造特征量化参数来识别木材的想法;王锋等提出木材识别语义数据模型。这些基于视觉的木材识别方法研究尚停留于思路的探讨,理论和实验研究均未深入开展。
木材显微图像中的对象特征,如导管、木射线等,与基于像素点的统计的全局性纹理特征,以及对象的'空间分布和结构性约束所形成的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分类和识别能力,可充分利用三者在分类和识别方面的互补性,而现有研究未将这些特征相结合进行木材识别。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基于木材显微结构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通过显微构造对象特征、全局性纹理特征、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的提取和量化,发现并验证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
研究方法:为基于木材显微构造图像精确而有效地进行智能化木材识别,本研究拟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首先,结合木材微观识别知识,研究木材显微构造特有的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对象特征的提取,这些特征本身具有很强的分类能力,通过量化将进一步提高其分类能力;其次,提取显微图像的全局性纹理特征并验证其识别能力;并根据木材特性,进行可微结构性纹理的描述和提取,挖掘出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
技术路线:针对木材显微构造图像的特有对象如导管、木射线等对象的提取,首先进行对象的分割。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图像分割方法,如高斯混合模型法、markov随机场模型法、边缘检测法、数学形态学方法、基于像素点分类的方法等。利用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探究出轴向薄壁组织的分割方法。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阔叶树材的轴向薄壁组织有多种多样,比如和导管的位置关系方面,分为离管状和傍管状,从薄壁组织的聚集形式又可分为星散状、轮界状、翼状、聚翼状、带状等等,如何对这些不同组合形式薄壁组织进行有效的分离,这是本文的关键问题。
三、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根据木材显微图像中包含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等丰富对象的特性,本论文提出并定义了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造相应的提取和描述方法,从而将轴向薄壁组织成功的从阔叶材横切面显微图像中提取出来,这是本文在研究思路上的创新。
四、论文的预期目标与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目标:本项目基于木材显微结构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技术,通过显微构造对象特征、全局性纹理特征、可微结构性纹理特征的提取和量化,发现并验证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技术,从而达到精确而有效地智能化木材识别的目的。
预期研究成果:将本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并申请相关专利。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十一
表述为什么要做本课题,亦即介绍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和背景(实践的或/和理论的).
2.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叙述此课题的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3.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还存在哪些不清楚或未解决的问题,或者还有哪些不足,有待于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探索(而这正是自己要做的).
4.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重点和难点,预期要突破的问题(即创新点)。
思路:说明将通过怎样一个理论思考,实验研究等探索过程达到你的研究目的方法:本研究中主要将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必要的和主要的,按照大类分)要按照研究的逻辑顺序具体说明在研究某个方面或环节的问题时将采用什么方法.
重点:本课题研究中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方面或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
难点:本研究中最不容易解决好的工作环节或最难克服的问题.
预期突破:你的研究有可能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取得什么样的创新性成果。
5.本研究的意义(理论的或/和实践的)。
论述本研究可能具有的各方面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在实践方面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
本研究所采取的新思路,所尝试的新方法等具有的理论或实践意义.
6.本研究已经具备的条件(硬件和软件,主观和客观,资料和手段,等等,要概述)。
7.本研究需要提供的支持和/或有可能遇到的困难。
8.本研究的工作计划,方案,时间安排。
9.本研究的基本内容(论文框架)。
10.本开题报告所用和所涉及的参考文献。
11.有关附件。
列出所要采用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实验设计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等.
提示:。
在最后定稿的学位论文中,开题报告的1d5项内容应该出现在“引言”(或绪论,前言等)部分,并在“引言”最后概述本论文的基本逻辑结构(这是第9项的变形).
开题报告的第6-10项可不直接出现.
开题报告的第11项附列在论文的“注释与参考文献”之后.
6.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格式规范。
8.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具体格式要求。
9.硕士学位论文格式与基本规范。
10.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标准格式介绍。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十二
1.1选题背景。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1]。据国家统计局2月22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7%。煤炭消费量增长3.7%;原油消费量增长3.4%;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3.0%;电力消费量增长7.5%。这表明,我国己成为世界上煤炭一次性能源等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因此,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降低排放己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2]。
目前,火电厂综合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将机组中做完功的乏汽排入凝结器后,其热量被循环水带走,然后通过冷却塔排入大气或随循环水排入江河,低温余热被大量浪费,造成非常大的冷源损失[3],随低温水排放掉的乏热约占总损失的55%一60%[4]。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节能空间和潜力很大[5]。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意味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以消耗大量的一次性能源作为代价,使得我国本就十分严峻的石化能源形势更加雪上加霜,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且大量的能源消耗以及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必将造成巨大的热排放与热污染,粉尘、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加剧,二氧化碳的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等。根据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燃煤火电机组新开工容量估计为3亿kw,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4.36亿kw,其中火电装机容量将到达9.33亿kw。在这些机组中,除了北方部分非常缺水的地区使用空冷,多数机组都是采用循环水冷却排汽。在燃煤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增添的进程中,碳排放总量也会随之增添,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添,如果能对循环水中热量加以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必定会节省石化能源的使用量,做到环境、经济、能源等多赢的局面[6]。
由于正常情况下循环水的温度比较低(一般冬季20-35℃),达不到直接供热的要求,要用其供热,必须想办法适当提高其温度。中小型凝汽式汽轮机可以通过降低排汽缸真空从而提高循环水温度(60-80℃)的方法进行供热,即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热,该技术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很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国内外都有很多研究和成功运行的实例,技术已很成熟,特别在我国一些北方城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但传统的低真空运行机组类似于热电厂中的背压机组,其通过的蒸汽量决定于用户热负荷的大小,所以发电功率受用户热负荷的制约,不能分别地独立进行调节,即其运行也是‘以热定电’,因而只适用于用户热负荷比较稳定的供热系统。另外,机组低真空运行须对机组结构进行相应的改造,仅适应于小型机组和少数中型机组,对现代大型机组则是完全不允许的。在具有中间再热式汽轮机组的大型热电联产系统中,凝汽压力过高会使机组的末级出口蒸汽温度过高,且蒸汽的容积流量过小,从而引起机组的强烈振动,危及运行安全。大型汽轮机组的循环冷却水进口温度一般要求不超过33℃(相应的出口温度在40℃左右),如果供热温度在此范围之内,则机组结构不需作任何改动,且适应于任何容量和类型的机组。但目前适应于该温度范围的供热装置只有地板低温辐射采暖,因此其应用范围受到比较大的限制[7]。
提高电厂循环水温度用于供热的另一个方法是采用热泵技术,即以电厂循环冷却水。
为低位热源、利用热泵技术提取其热量后向用户供热。电厂循环水与目前常用的热泵热源相比,具有热量巨大、温度适中而稳定、水质好、安全环保等优点,是一种优质的热泵热源。以电厂循环水作为热泵低位热源进行供热,可以方便灵活的实现供热量与用户需求之间的质”与量”的匹配,也不会对发电厂原热力系统产生较大影响[8]。利用热泵装置回收循环冷却水余热返回热力系统中用于加热凝结水,可以减少相应低压加热器的抽汽消耗量,从而增加电厂的发电量,降低电厂的发电煤耗值,提高电厂运行的经济性。因此电厂循环水水源热泵是回收利用电厂循环水余热进行供热的一种较理想方式。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了利用电厂中产生的大量温度高于环境温度10度左右的低温循环冷却水,从提高系统热力学完善性出发,选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分析其循环机理,在此基础上以300mw机组为例,进行热力计算,分析其经济性。
通过采用热泵技术,部分的利用冷却系统的工艺循环冷却水,提取冷却水的余热,降低冷却水的温度,实现对余热的回收利用,将余热能源转换为可有效利用的能源,节约工艺中蒸汽能源的消耗,在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同时,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9]。
二、本选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2.1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欧美、日木在余热回收方面的研究己经有很长的历史,自1973年的能源危以来各国对能源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1976年,美国b.c.l.(battelecolumberlabs)就提出概念并进行市场预测,确信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余热技术技术有实用价值[10]。美国费城郊区,面积为407亩的crozer-chester医疗中心有25栋大楼,安装了一套能源转换系统。此系统的一部分利用一台工业热泵将来自该医疗中心的空调机房的废热转移到洗衣房用的热水中,单独此一设施在十年内将节省超过50万美元[11]。美国宾夕法尼亚州bell电话公司的一座电话转换中心利用热泵吸取来自270冷吨的空调系统的冷却装置所聚集的废热,在的分析周期内将每年节省27000万美元[12]。日本三洋公司1981年以来就已经为日本和世界各地建立了20多套-5oookw规模的aht装置,大多用于回收石化企业蒸馏塔顶有机蒸汽的热量[13]。至今为止,先期建立的装置己经成功运转十多年。他们利用溟化铿/水单级热泵回收工业废热,将锅炉给水由93℃升高到117℃,且己经成功应用于工业领域,其应用装置总数占世界一半以上[14]。
近年来,热泵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vanderpal[15]等人研发了一种压缩/吸收混合式热泵机组,将低于100℃的工业废热进行提升,对混合式热泵建立模拟计算模型并进行实测验证,结果显示当压缩机位于蒸发器和吸附反应器之间时,其对机组能效的影响显著大于压缩机位于吸附反应器和冷凝器之间时,后者与纯粹热驱动机组相比能效几乎相同,充分证明了研究系统内各部件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miyazaki[16]等人提出了一种双蒸发器吸收式制冷机,这一新型制冷机由2个蒸发器、1个冷凝器和3个吸收器组成,蒸发和吸收同时在2个不同的压力下进行,可以扩大浓缩和稀释过程中吸附质的浓度变化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在给定条件下双蒸发器吸收式机组的性能系数是普通机组的3.4倍。christiankeil[17]等研究了吸收式热泵在低温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应用。
2.2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余热回收发展较国外要晚一些,回收利用的余热主要是烟气的显热和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可燃气,低温余热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我国在余热(特别是低品位的余热)回收方面,还主要是采用压缩式热泵的方式。在吸收式热泵应用方面还很落后。近几年来,有不少人对利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余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的肖永勤[18]提出利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地热尾水余废热为油田作业区提供采暖水方案,用一台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取代原3台蒸汽锅炉,投入使用2个采暖季后,节约燃气费用121万元,节能率达原系统能耗的46%。
东北电力大学的周振起[19]对用热泵装置回收循环冷却水余热再加热锅炉进风进行研究,可以减少辅助蒸汽用量,也可减少抽汽消耗量,从而提高电厂的热经济性。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周崇波[20]等人对已经投产的125mw等级火电厂以及300mw等级火电厂采用大型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用于城市集中供热的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得出热网水回水温度升高,驱动蒸汽压力减少等造成的劣行影响大于相应参数反方向变化带来的良性影响,且驱动蒸汽对制热量及回收余热量的影响要大于热网水与余热水的影响。
河北省电力研究院的郭江龙[21]利用电能的换热系数来讨论压缩式热泵和吸收式热泵两种系统的经济性,对于指导热泵选型具有重要意义。
吕太、刘玲玲[22]根据大唐第三热电厂的实际情况,对将工业抽汽、工业抽汽与采暖抽汽、采暖抽汽作为驱动热源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进行热经济性计算。
吴星[23]等人研究发现循环水供热由于供回水温差较小(10-15℃),同样供热负荷下较城市热网需要更大的管网投资和水泵电耗。因此,循环水供热的适用范围为电厂周边半径3-5km。
西安交通大学的孙志新[24]建立了电厂循环水水源热泵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凝汽器温度对热泵蒸发温度和制热系数等主要参数的影响,并计算得到热泵供热优于抽汽供热的临界参数。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王宝玉[25]根据热泵系统的冷凝器取代低压加热器的循环方式,以3台额定负荷分别为200mw,300mw,600mw机组为例,进行节能分析,该方式能够简化电厂加热系统,是系统优化和节能的重要途径。
清华大学基于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的供热技术先后在内蒙古赤峰及山西大同等电厂实施,大大提高了其供热能力[26]。北京、山西等地的多家电厂采用吸收式热泵机组吸取循环水余热用于供热的实践工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率先垂范,如大同某电厂的余热利用项目年节水效益331.2万元,年节约标煤6.8万吨,年二氧化碳减排17万吨[27]。
中油辽河公司的金树梅[28]结合工程实例,比较了锅炉供暖与吸收式热泵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得出热泵系统的经济性更优于前者。
叶学民[29]以超临界660wm机组为例,利用等效焓降法计算分析吸收式热泵的经济性。
西山煤电集团刘振宇[30]根据燃煤电厂热电联厂集中供热中存在利用率低的现状,分别讨论了几种不同的乏汽余热回收供热的技术路线。
三、本选题拟主要研究的内容及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3.1研究的主要内容。
(3)以300mw供热机组为例,对机组的系统能效进行计算与分析;。
3.2研究方案。
吸收式热泵可以分为输出热的温度低于驱动热源的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增热型)和输出热的温度高于驱动热源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升温型),在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时,适合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本选题以溴化锂吸收式热泵为对象,通过了解工质的性质,分析吸收式热泵系统的循环过程,假设整个系统处于热平衡和稳定流动流动状态,蒸发器和冷凝器出口工质为饱和状态,吸收器发生器出口的溴化锂溶液为饱和溶液,不计换热器换热损失,节流阀内为绝热节流过程,不计热网水物性参数变化,对系统建立数学模型,求出各换热器的换热量以及系统的热力系数,并且在机组供热量情况下,分别从机组供热能力充足和供热能力不足两方面讨论热泵系统的经济性。
3.3技术路线。
四、本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初步设想。
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热泵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模型的建立与计算十分困难。分析节能效益时,单纯的从热量角度出发,得到的结果可能与实际收益相差太大,能否找到一种相对准确的评判其经济性的方法。
解决的初步设想:首先要熟悉并了解溴化锂溶液的性质及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工作原理,在对热泵系统进行建模时,忽略一些影响因素,做出一些理想假设。对于其节能效益的分析时,从供热能力或供热需求方面进行探讨。在遇到具体问题要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向学长和老师请教。
五、本选题研究的进度安排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5.1研究的进度安排。
5.2预期达到的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热泵的原理和在电厂中的应用;。
(2)研究热泵系统各部件换热,对其进行热负荷计算并完成经济性分析;。
六、参考文献。
[1]王振铭.热电联厂分布式能源与能源节约[j].节能,,(5):4-9。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十三
一、选题依据。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安徽徽州县的砖雕,历史悠久,雕刻精致,独具一格,名闻中外,因而被称为“徽派砖雕”。婺源大部分时间隶属徽州,但地处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受三省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砖雕风格除了以徽派砖雕为主以外,还融合了东阳派、江西派等派系砖雕的表现手法,因而,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砖雕依托徽派建筑达到鼎盛。徽派砖雕是华夏文明的艺术杰作,又成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它具有学术研究和历史考察价值,有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就婺源砖雕而言,对其专项研究的专著尚未问世,因婺源建县以来大部分时间曾隶属徽州,故有较多著作以研究徽州砖雕为主兼谈及婺源砖雕,故目前系统论述婺源地区砖雕艺术的理论著作较少。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如下:
方圆的《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苏州与婺源砖雕起步都很早,而繁荣发展时期又集中在明清至民国,在此期间,两地的砖雕艺术大都内容翔实、制作工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两地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砖雕艺术是本文主要的讨论范围。本文用平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苏州与婺源砖雕不同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题材内容、纹样、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比较,从而认识苏州与婺源砖雕在历史发展中存在的相似和差异,同时通过分析典型作品,以及考析两地砖雕在形制与艺术特征上的异同,阐释了产生这些共性与差异的种种原因,并进行较为详细的对比论述。
王海霞的《民间工艺美术》中说到,徽州砖雕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徽州三雕”之一。题材包括灵猫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注重情节和结构,透雕层次加深。砖雕在徽州的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经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它们依然是玲珑剔透,耐人寻味。
白庚胜的《民间雕刻》中主要是讲中国民间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徽州砖雕是砖雕流派中最负盛名者之一。徽州砖雕是制作精良、质地细腻的水磨青砖为材料,结合平雕、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的综合性创作。有时一幅作品表面是圆雕技术,背景就会多层浮雕激发,中景则运用透雕技术,每一次都是精雕细刻,穷其技巧而为之。徽州砖雕工艺精细,雕刻工整,线条流畅,主题多表现戏曲故事和生活场景等民间传说等题材,层次分明,情节丰富。由于新安画派的影响,在整体布局和构图上,表现出典雅绚丽的风格。
《徽州村落文化丛书—徽商的智慧与情怀—西递》中讲到徽派砖雕原本大多是以吉祥物为主题的,以花鸟虫鱼为选择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徽商对于砖雕有了更多的美学装饰,换上了一些戏文人物和民间传说,更具有特色。
蒋保峰的《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表征及延展性开发》论文通过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研究,提高了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认识,目的是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徽派古民居以及徽派古民居的艺术内涵,使本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走出局域的限制而得到发展与应用。本文通过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各个方面的文字资料的查询与整理,通过对徽州古民居的实地考察与记录的研究方法,加深了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论文在系统整理与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融入地方艺术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延展与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果。论文取得的成果对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有着启示作用。
赵桂玲《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特点与文化传承的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徽州地区的`历史、地域特点和人文环境,在前四章对现存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作了全方位的探讨和必要的文化透视。尤其是对徽派建筑木雕门窗的艺术特征,包括创作构思、题材寓意、蕴涵意境和材质运用,以及与中国文学、绘画、戏曲、人文背景等徽州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它反映的社会习俗、经济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独特的贡献。后两章,作者以自己对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发展脉络的理解,总结了这一艺术独具的特点,揭示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力求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构成理念、地位与作用,并与其它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门窗雕刻装饰进行比较,以发现并总结其构成的基本规律。本文还结合目前国内的一些成功案例,对徽派建筑门窗雕刻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王洪坤的《砖雕艺术的启示》文中从个人创作的角度出发,对砖雕中可借鉴的内容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砖雕的题材及内涵,研究砖雕的造型方法及风格特征。希望通过对砖雕文化的理解、题材内容的拓展、风格特征的借鉴、传统创作手法的吸收,寻找传统砖雕形式和“空巢老人”这一创作内容之间的结合点,探讨如何把这种传统的雕塑形式借鉴到自己的创作中,来表现今天人们面对的现实问题。用砖雕形式表现“空巢老人”这一主题,形式和内容可以达到统一,“空巢老人”内容得以合适的表现,传统砖雕形式得到再生,使观者和作品产生共鸣,提醒人们对“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引起观者对逝去和将要逝去的事物的回望和思考。
朱米娜的《徽州雕刻艺术传承与创新》中又讲到徽州砖雕传承和它的工艺手法及其作用,还有它的题材大多民间传说、名人轶事、戏曲图谱、宗教神话、民俗风俗等,以及砖雕艺术的文化特质,并不是随意拈来,惟美是图的,而是十分重视题材的人伦性表现和社会教化意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教育性,还蕴藏着深层的文化积淀。它们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语言表述着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体现着先秦儒家的思想,其理论核心既仁爱。最后以徽州雕刻艺术研究为主线,揭示徽州雕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社会经济、民俗文化、艺术流派等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徽州雕刻艺术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实践研究,力求突破传统研究思路的巢臼,加强对保护效果的探索,寻求有效传承的最佳手段。
2.选题的研究意义(含科学与实践意义)。
婺源砖雕是徽派砖雕之一,通过对婺源砖雕的实地考察及文献研究,了解古婺源砖雕的艺术特点及文化特质。婺源砖雕的纹饰和题材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在真正理解婺源砖雕的起初到繁盛中认识砖雕艺术,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变化,传承中华文明,古为今用。
本课题研究对于挖掘与弘扬中国艺术设计灿烂文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论述,对现代建筑设计探讨古婺源砖雕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密切关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此促进设计师对现代传统建筑砖雕艺术形式、内容、设计理念和风格等的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强化中国建筑砖雕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二、研究方案。
1.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1、婺源砖雕的初兴与流变。
2、婺源砖雕纹饰的艺术特色。
3、婺源砖雕的材料和工艺。
4、婺源砖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5、婺源砖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分析婺源砖雕的艺术特色,地理环境和政治背景以及人文思想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徽文化所折射的深厚的中原文化、浓郁的宗教文化、发达的商贾文化和文人雅趣对婺源砖雕的影响与渗透,探索婺源砖雕艺术对中华多种文化的借鉴、吸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研究婺源砖雕艺术,如何运用婺源砖雕的装饰语言表现在现当今建筑文化中,继承和弘扬古建筑砖雕文化。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调查法。
通过去婺源观察、当地询问、记录等方法进行了解,对砖雕进行考察,对有关砖雕材料收集研究。
2、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有关徽派—婺源砖雕的研究资料,比如经典书籍,相关论文,通过这些资料能够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得到显示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3、比较研究法。
分析比较婺源砖雕在徽派砖雕中的特色和艺术价值,以及在建筑房屋中的运用。
4、个案分析法。
3.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徽派砖雕的形成是徽州地区和整个中华民族艺术和文化的璀璨结晶,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对古老文化形成冲击。在人们逐渐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根基时,如何使婺源砖雕艺术显示出历史遗留实物以外的现实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从婺源砖雕的历史延续性、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内涵的辐射性、艺术的启示性等方面深刻研究徽派砖雕艺术的保护与开发,不能仅从外形上进行描摹复古。为当时代快速发展的中国建筑艺术和本土文化服务。
论文通过对婺源砖雕艺术的研究,提高了对婺源砖雕艺术的认识,目的是使更多的人群关注婺源砖雕以及婺源砖雕的艺术内涵,使本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走出局域的限制而得到发展与应用。
4.研究基础和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国内外对徽派砖雕的研究比较丰富,很有参考价值。自己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以及对徽派砖雕的研究,现已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江西省图书馆收集相关书籍和下载资料,网购相关徽派砖雕的书籍,收集徽派砖雕中有关婺源砖雕的图片进行比较分析。并且亲自到婺源考察关于婺源砖雕的资料信息。
5.研究进度及具体时间安排。
起止日期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结果
20xx年11月—12月收集资料查阅收集选题相关书籍文献。
20xx年12月开题顺利开题。
20xx年1月—2月完善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整理前人对论题的观点和思路。
20xx年3月实地考察观察研究砖雕建筑。
20xx年4月—6月完善论文大纲论文的纲要。
20xx年7月—11月撰写论文第一稿提交导师审阅、修改。
20xx年12—20xx年1月撰写论文第二稿答辩资格审查。
20xx年2月—4月论文答辩论文完善。
6.主要参考文献。
1、尚浩《中国砖雕》百花文艺出版社1月第一版。
2、庄欲光胡石《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江苏美术出版社9月第一版。
3、唐力行《苏州与徽州》商务印书馆202月第一版。
4、江森强《徽州老房子》江苏美术出版社205月第一版。
5、潘嘉来《中国传统砖雕》人民美术出版社年2月第一版。
6、方静《解读徽州》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5月第一版。
7、皮志伟贾巧燕《徽州三雕》东南大学出版社3月第一版。
8、吴丽霞《风雅徽州》安徽大学出版社203月第一版。
9、肖宏《徽州建筑文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月第一版。
10、郑建新《徽州艺术》黄山书社203月第一版。
11、张国标《徽州砖雕》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月第一版。
12、叶人齐《赣粤民居》清华大学出版社5月第一版。
13、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中国社会出版社9月第一版。
14、白庚胜《民间雕刻》中国文联出版社204月第一版。
15、《徽州大观—徽派雕刻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月第一版。
16、王杰《徽山烟而》机械工业出版社年8月第一版。
17、方圆《苏州与婺源砖雕艺术比较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王海涛《徽州古代民居建筑雕饰艺术及成因的探索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江保峰《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表征及延展性开发》安徽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赵桂玲《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特点与文化传承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王洪坤《砖雕艺术的启示》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2、皮志伟贾巧燕《论徽州三雕和徽州民俗文化的关系》艺术学界。
23、霍清伟《徽州四绝之徽州转雕》文物鉴定与鉴赏。
24、郭志强秦岁明《古徽州砖雕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底蕴》电影评价。
25、潘李仂《古徽州三雕艺术鉴赏》艺术与投资。
26、徐晓红《论明清徽派三雕艺术的公共性》书画世界年9月153期。
27、赵士德田金信《徽州三雕市场需求特征及技艺传承》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年4月。
28、张海鹏《徽商与徽州文化》文化广角。
三、论文大纲。
第一章婺源砖雕的初兴与流变。
1、明末清初的兴起。
2、清中期的兴盛。
3、清末民初的衰落。
4、民国的复归。
第二章婺源砖雕纹饰的艺术特色。
1、婺源砖雕纹饰的朝代特征。
2、婺源砖雕在纹饰中上的区域乡土意味。
3、婺源砖雕在纹饰中的装饰气息。
4、婺源砖雕在纹饰中的构图格调。
5、婺源砖雕在纹饰中的绘画风格。
第三章婺源砖雕的材料和工艺。
1、婺源砖雕制作的材质。
2、婺源砖雕制作的技艺。
第四章婺源砖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1、婺源砖雕艺术的文化内涵。
2、婺源砖雕艺术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婺源砖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婺源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启示。
2、婺源砖雕艺术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应用特点。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十四
独山子石化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股份公司总部"建设国际综合性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型建设工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建设工程是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及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
炼油部分:建设1000万吨常减压、120万吨延迟焦化、200万吨蜡油加氢裂化、300万吨直馏柴油加氢精制、80万吨催焦化柴油加氢等10套装置。
化工部分:建设100万吨乙烯、60万吨全密度聚乙烯、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55万吨聚丙烯、60万吨芳烃、32万吨苯乙烯、13万吨聚苯乙烯、13万吨丁二烯、12万吨mtbe/丁烯-1、10万吨丁苯橡胶、8万吨sbs、2万吨己烯-1等12套装置。
公用工程部分:主要建设3台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5台41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动力站,以及系统配套项目。
该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中国石油"xx"重点工程。工程对于拉动地方经济、繁荣西部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总投资300亿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5%,税后投资回收期8.77年。于xx年8月22日破土动工。
独山子石化公司在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的项目管理经验,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也有一定的执行过程的问题。因此,根据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工程管理体系的利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完善过程管理的思路和做法,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篇十五
“开题”一般是为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兼有“申报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两种功能,是实施研究前写成的关于整个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以及对研究内容和整个过程的构思、策划和安排。
一、理解开题报告的结构。
学位论文的写作实际就是一项课题研究,但是由于学位论文研究的课题成果形式就是一篇论文,一般没有研究经费、时间短并且是个人完成,因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就没有或者没必要写时间进度安排、预计的成果形式、经费预算、研究的组织管理等部分。
主要结构有以下四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主要说明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是怎么样的一个问题,必要时顺便把题目中有关概念解释一下;然后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阐述这个问题目前研究的不足;最后再简略谈谈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意义。正如..什维亚柯夫所说:“对于任何一种学位论文,对任何一种科学著作来说也都一样,它的木钉性具有头等的意义。作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非常名曲的人物,任意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在这儿都是不恰当的。”最后,根据需要,可简单谈谈谈研究的可行性,即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包括的主要方面,简略地介绍一下;基本思路,就是对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关系、联系、层次、顺序的考虑,先简略地把写出来,然后再通过论文提纲写出来,提纲最好附在整个开题报告最后,提纲写到三级标题比较合适。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计的创新点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个知识生产和创新的过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倡导和要求创新。38这部分注意要谨慎地写创新,字数不太多,注意结合前面文献综述中了解的已有的研究情况,照应起来。
(五)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不是指写开题报告所引用的文献,而是要写的论文的文献。参考文献体现出是否具备了研究该问题的基础条件,是不是全面深刻把握了该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要尽量是重要的、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要体现不同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不同国家的已有研究情况。文献先按中外文文献分类,再按学科分大类排序,最后在各学科内再按照时间排序。所有文献用一个序号排下来,既可以用所谓“国家统一标准格式”,也可以用传统的格式。
二、交代的开题报告。
三、界定开题报告的概念。
概念是建立科学的基础,是对某类事物本质的概括,因此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抽象,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概括,新概念的建立往往能为实践的突破提供依据。8研究中概念清晰是必要的。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理性地把握研究对象,概念不清必然导致思维混乱。既然开题报告是为要开展的研究设计方案,要为写作论文做出纲领,就不能不对把涉及到的概念弄清楚。但是,强调概念界定,并不是说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要去概念界定,也不是一定要在开题报告里专门列一个部分进行概念界定。这样未免太机械、太教条。要不要概念界定,要看是否需要。如果研究涉及到的主要概念是学术界流行的、行内人周知的,那就不必概念界定了;如果主要概念比较新鲜或者有自己独特的内涵,那就要进行界定。概念界定也不一定要专门设置条目,就在行文中顺便予以界定就可以了,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一些尴尬和别扭。如有的开题报告,还没有开始正文,突然一个概念界定;有的则写了一阵子了,概念已经用了多次了,又突然来个概念界定,这都是没有处理好概念界定问题而出现的尴尬。完全可以在行文中第一次涉及到需要界定的概念时,接下来顺便用“本研究中所谓的xxxx是指……”这样的方式进行界定,或者很不方便的时候,可以用注释予以说明、界定。值得指出的是,有些貌似需要界定的概念其实不用界定,而有些貌似不用界定的概念却要予以界定。这里是说的是概念,不是说的词汇。词汇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有时候同样的词汇,指代的概念不一定相同;反之,有时候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汇表达。一项研究的主要概念或者叫关键词,应该是能够表证研究最重要的概念,与一些机关文件常用的“主题词”区分开,并不是题目上的那些单词就是关键词。如《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这个题目,就不能把“小学”、“培训”、“问题”、“对策”作为关键词。开题报告中需要界定的概念,一定是研究中的关键概念、主要概念,并且是不界定会被误会的那些关键概念和主要概念。那些研究中虽然涉及到,但是并不是自己研究中的表征性的概念,就不用界定了。例如有的开题报告说“经过在xxx搜索某某关键词,发现该方面研究很少……”。结果与事实不相符合,被专家们批评说文献查阅不够、资料把握不全、对已有研究评价不对。原因很可能在于研究者混淆了概念与词汇。
四、综述开题报告的文献。
文献综述实际就是对已有研究情况的介绍和评论,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问题,寻找研究的切入点,避免重复研究,少走弯路。显然,文献综述要建立在全面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全面,就是要把与问题有关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的、不同学科的、不同学派的有关研究反映出来;深入,就是不要只从文献标题字面意思去查找文献,而是要看文献体现的研究实质上是不是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现在很多人查阅文献,局限于用计算机在cnki或者一些网站搜索引擎查几个字面看上相关的关键词,这样查阅的文献太有限了,远远不能体现已有的研究情况。目前,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部分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不清楚文献综述的目的;第二,只对文献介绍,没有给以评论;第三,对已有研究情况没有全面把握,评述的文献没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四,对前人和别人的研究成果妄加评论。其中,不明确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文献综述”换句话说就是“已有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已有研究情况的介绍和评论,是在问题提出部分写的。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清楚自己的问题,说明自己问题的重要性或必要性。既然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导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说明自己研究的重要性,那么就不能“为综述而综述”,不能只述不评,更不能忘记了自己的选题方向,去对已有研究做一般的评述。不少开题报告只是大篇幅描述别人的研究,却不能恰当地、具体地予以评论,往往是只在最后来一段几行字的概括,不会有机地把“述”和“评”结合起来,找不到已有研究的不足,是缺乏深入思考导致的。有不少研究生找不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只好说前人“只是理论阐述,没有用实证方法”,或者笼统地说“已有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或者武断地说“对xxxx研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