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精选19篇)
在日常工作中,总结能够发现问题,提升效率。写总结时要对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有清晰的认识,展现自己的思考能力。总结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的方式,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一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七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2)几个单元下来,编辑的反响不错,我把设计出的几个单元交给实验教师,实验教师也感到操作起来比原来容易了一些。这也激发了我进行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的热情,忽然想到:如果,把全册的作文教学设计成一个综合的系列主题实践探究活动,这样,活动本身成了一个整体,全册的作文都能与学期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相统一,这样不是更好吗?念头一闪,我马上想起了当年为了体现作文教学中“落实两史一情教育”而为五年级第十册做的作文教学设计来。为了开展主题的两史一情教育,我可以把全册作文教学用活动串起来,没有了限制,设计活动主题,不是更加自由了吗?于是,我认真地分析九册教材。第九册教材安排了如下作文教学的内容:写学校景物(或其它景物)、写一个敬佩的人物、读后感、想和别人说的话(什么内容都可以)、缩写、未来的……(想象作文)、我会做……、家乡的变化。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当小导游介绍家乡”,这个交际话题,启发了我:能不能把全册的作文教学都以“未来家乡的客人当导游”串起来呢?这样的话,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探究中学习一些导游知识,不也是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打下基础吗?再说,“导游”是类似游戏的活动,学生对此感兴趣,为当好导游,学生会主动积极地观察、了解、探究家乡,当导游本身,又是一种表达交际的“真实情境”…..想到这里,我笑了。于是,一个能够把全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诞生了。指导思想: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将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与“主题系列化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用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习作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在运用口语交际和写作进行活动当中,学习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同时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学做小小导游员”为主题,学习学习了解“导游”的一些基本知识,组织学生为“导游”而开展深入了解家乡的综合性调查实践活动。活动目标:1、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促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志向;2、认识社区,增进与社区、社区人民的关系;3、在调查了解家乡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社会性交往;4、学习一些“导游”的常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5、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6、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7、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活动设计:系列活动之一:导游尝试安排学生对家乡的风景、名胜或其他方面值得参观的地方进行调查了解。然后,按照九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的安排,开展一次“小小导游员”角色扮演活动――一人做导游,为全班其他“游客”介绍家乡的某一处风景名胜或值得参观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导游”活动,进行录相或录音。同时,教师选择相关风景区的导游实况资料(可以是音像,也可以是文字资料)。组织学生回顾班内学生“导游”的介绍情况,将之与风景区导游的实况资料作对比,分析认识“与真正导游工作人员在导游实践方面的差距”。教师介绍“导游”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对促及家乡与外来游客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要做一个导游,要做一搞好导游”的兴趣。系列活动之二:学习导游知识以“了解导游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为目标,开展主题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相关的旅游学校教师、导游工作人员来校为学生讲解;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检索下在相关学习资料;如果条件不具备,教师先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后,印发给学生,组织学生阅读。进行资料汇集与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导游应具备的各方面基本知识当中,小学生可以学习并做到的是对家乡的景、人、物、事的了解。系列活动之三:为本学校做一次导游角色扮演:未来校参观的客人做导游。介绍要点:介绍校园的一处景物或建筑。组织学生对校园内自己喜欢介绍的一处景物、一处建筑进行实际观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景物或建筑的特点。同时,开展调查访问活动,细致了解与相关景物建筑相关的人或事,选择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内容。学生对观察、调查了解到的资料进行组织,整理,并撰写“导游词”。写好以后,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其他同学当客人,给同学“导游”,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作修改。最后,全班开展“为客人做导游”的活动。如果班容量较大,可以将“介绍同类、同种景物”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别介绍统一景物、建筑的不同侧面内容。系列活动之四:介绍家乡的人为“客人”介绍家乡的人。研究家乡的历史名人、现代名人或自己认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人物,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感人事迹、他们为家乡、为祖国作出的贡献等。将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写下来,为“客人作介绍”。先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名人、现代名人或值得向客人介绍的人物进行“检索”,确定“自己当导游”时向客人介绍谁。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要了解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确定“相关要点”,然后,分头进行调查、资料收集、访谈、观察、采访等工作,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要介绍的人物”。小组对搜集了解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每个学生书面将要介绍的人物的经历、事迹、贡献等写下来。班内举行一次“家乡人物介绍”活动,每个同学扮演“导游角色”,介绍家乡人物。系列活动之五:向游客介绍关于家乡的书调查了解并搜集关于介绍家乡的书,向游客介绍关于家乡的书籍、文章,介绍读了以后的感受。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搜集活动,搜集阅读写关于家乡的书籍文章。活动中,向家长、社会人士了解:从古到今,有哪些介绍家乡的书籍、文章,想办法找到相关的书籍、文章,开展阅读活动。然后,班内开展“介绍图书、交流读后感受”的活动。交流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从大家搜集到的图书文章中,选择“有必要、有价值”向游客介绍的图书或文章。选好以后,针对其的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写自己的读后体会。班内组织活动:用介绍自己读后体会的方式,向“客人”介绍关于家乡的书。系列活动之六:介绍自己家乡的'特殊游玩技术。调查家乡有哪些有特色、很好玩的游戏项目。现在班内交流一下自己了解到的、认为好玩的游戏项目。然后,大家讨论:那些好玩的项目已经开发成了“旅游项目”或者经过开发可以成为旅游项目,并说明理由。认真调查研究这些“游戏项目”如何“玩”。可以向大人们打听,可以亲自玩一玩。以“介绍如何玩”为重点,写一篇“家乡好玩的项目介绍词”,注意写清楚“好玩的感受”。在班内进行“向游客介绍好玩项目”预演。系列活动之七:写“家乡趣闻、逸事、小故事介绍”。搜集家乡的趣闻、轶事、小故事,编辑成册。然后,选择一个典型内容,用简要介绍其中一个故事的方式,来为小册子做“引子”,使游客读了这个介绍,就喜欢这个小册子。班内组织一次介绍活动,比一比:看谁的介绍简短,能够抓住主要内容,最吸引人。系列活动之八:向游客介绍家乡近几年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变化调查采访活动。每一个同学或一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一个角度;对家乡实际的观察、调查访问,了解家乡在“某一个方面”的发生的变化。调查访问结束,小组进行交流。每个人针对他人的调查主题,提供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资料。将自己了解到的、感受到的家乡的变化写下来。写好以后。班内进行“向游客介绍家乡变化”的“预演”。系列活动之九:向游客未来家乡发展蓝图。家乡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的更好。游客参观旅游完毕,还要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发展。人人做一个“家乡未来小设计师”,设计家乡未来发展蓝图。首先,开展专题社会调查,从环保、经济、社区生活、居民生活、风景区建设等各个方面选取一个专题,了解现在家乡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上网、课外阅读、收看影视、访谈等方式,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大家对发现的问题和了解到的“发展趋势”进行交流。然后,针对自己在专题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社会和科技在这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未来的家乡设计“发展蓝图”。想象好以后,把自己的“设计”写成文章――《未来家乡的……》。小组或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针对每一位同学的“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也从别人的设计中,汲取经验。然后修改自己的设计。系列活动之十:综合性“导游实践”活动。班内开展一次综合性导游实践活动。根据家乡的特点,将“导游时要向游客介绍”的内容分成若干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掌握资料的情况等,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别。然后,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进行“导游实践表演”。班内根据学生表演的情况,评选出每个类别的最佳导游。同时,将活动中学生撰写的各类“导游词”,分类、整理成册。如果当地旅游事业发展较快,可以请当地旅游事业部门的专门人员来参与学生“导游实践表演”的评比。几点说明: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观察、调查访问、采访、实践等场地条件、信息传输条件、社会人力资源配合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资料采集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二、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是融入了活动之中的,而且,本活动专门为使用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教材而设计。其中涉及到的写的内容,基本符合各个单元对“写作”的要求(个别的作了内容和顺序的调整),口语交际安排在活动中“以导游介绍”为主要方式进行。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每一次“写导游词”,将习作要求融入其中,对“写”进行有效的指导――将“写作文”与“写导游词”合一。当然,在体例上,允许学生多样化。安排活动进程时,要考虑“写与单元作文”的关系,恰当安排好活动时间和进程。相关的课是安排:课程计划中安排的“写作”课时、“活动”课时以及课外时间。三、前面的九个活动,都是为最后的活动作准备。每一次活动在实施时,教师要进行认真设计,使之更个够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说去写。[1]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二
1.学生学习行为。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知识和思考的学习模式。
2.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板演、教学示范操作、教学语言以及教学姿势、表情等,这一系列的教学行为都是基于以讲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让学生愉快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教师的引入行为要具有吸引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详细进行解释,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对于不同状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待,创造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要关注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评价和指导,最后加上一定量的数学习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
3.学生、老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促进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ppt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具等实物可利用资源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新颖的环境下更生动、形象地接受数学知识。
4.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叫做生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之间的关系叫做师生关系。其中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数学问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这种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比较明显,而师生关系主要指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以及双方共同研究问题。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中师生关系平等,呈现民主的特点。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感情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有平等的和民主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完全将自己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和谐的课堂气氛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2.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的过程较明显。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双方之间即时的信息反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种平等式的交流互动,还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和学习,教学的质量也就随之提升。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上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老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索、反思,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思考方法。
4.充分地利用教学环境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和灵活。数学教学中通常会涉及到立体的图形和系统的流程,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能将立体图形和更精确的知识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新途径,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主导作用,并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是主要的行动者,积极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设计了生动的课堂教学方案,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共同进行探讨和研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途径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形成了主动思考、探索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利用科技手段来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三
内容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题型。由于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应根植于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概括、提炼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从应用题教学入手,探讨小学数学应如何实现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教育观中强调“生活及教育”,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学法,强调要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目的、过程与结果。该教育观迎合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需要。所谓“教学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教学活动与生活的契合点,体现“知识源于生活”的真理。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接下来,笔者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讨。
1.促使应用题的教学目标趋于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有限,因此,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影响,一部分数学教师仍将教学活动停留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忽略了对其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这样直接造成了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学生大多成为了具备高超解题技巧,却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的“低能者”。对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目标应趋于生活化,致力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多元整合,让学生透过解答应用题体会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意义。例如“平均数应用题”,平均数应用题教学原本侧重培养学生平均数意识,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掌握答题技巧。但是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应将教学目标生活化化,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收获,了解该题型的实际意义。数学教师可以出示一组1963年13岁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表,并出示13岁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表。让学生分别计算1963年与20男女生身高与体重的平均值。当然,计算平均数值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还应用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询问学生:“透过数值比较分析会得到什么答案?”教师要逐渐将学生的关注重点延伸到生活当中,让学生由关注数值大小过渡到关注生活水平的高低。1963年男女身高与体重平均数均低于年男女身高与体重的平均数是与人们生活水平,饮食营养搭配等有关。重新定位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目标,使其趋向生活化不仅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还能使学生从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认知。
2.结合生活实际改进、优化应用题型。
传统应用题内容一般都是由人为编造的,内容大多人为化、程式化,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应用题完全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的解答兴趣与热情。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答题兴趣,教师需要对原有题目进行适度创新,拉近应用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将原本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应用题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取而代之,以增强熟悉感。以具体的数学例题为例:“西南纺织厂今年上半年生产棉布850匹,正好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的5/9,问‘今年原本计划生产棉布多少匹?’”在这道应用题中“纺织棉布”与“西南纺织厂”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性不大,所以教师可改编为“假设本班级的学生有420人,占了全校学生数的5/11,全校学生有多少人?”这样的题材来自学生身边,学生在接到这道题目时首先会惊讶于题目中的数字“420”会疑问“班级怎么可能有420个女生?”这样的出题方式会让学生愿意来讨论,在讨论时也会有话可说,也能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并运用恰当的逻辑思维解答问题。当然,有些应用题所涉及的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数据落后,学生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以银行存储利率为例,有的应用题提及“年利率5.6%”这显然与当今的实际情况不符。教师如果对这些数据不管不顾,只是要求学生算出答案即可,就会影响应用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应根据当前的银行利率实际,将其变为“年利率2.7%”这样,既能使应用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还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银行存储知识。
3.应用题教学要突出对比,反思生活。
突出对比,反思生活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措施之一。对教学活动而言,没有比较就不会有创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会在解答问题时猜想无数个可能。所以,数学教师可以抓住该特点,通过在应用题教学活动中突出对比引导学生设疑、并在反思中质疑、释疑,最终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分数应用题”教学为例:“学生小明有10个苹果,学生小李比小明多了2/5,那么学生小李有几个苹果?”这种分数应用题等量关系少,容易解答。而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由于受想法和观念的影响,选择的答题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画线段;有的学生直接找寻等量关系;有的学生列出方程式进行解答。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选择最优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变换问题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对比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随处可见:如最佳路线的选择问题;设计最佳方案问题等。数学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对比,引导学生深入题目全面分析问题。总而言之,教师若想实现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就应该立足课堂,在尊重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合理创新,既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保持数学学科本色。既使学生紧扣双基,巩固基础,又使课堂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切实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水平,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使知识回归本色,将“生活化教学”进行到底。
作者:李晓辉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郭根兴.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学周刊,(20).
[3]朱正英.略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8).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四
10月26日我们聆听了肖成全教授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讲座,肖教授系统的讲授了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涵义诠释、策略举例和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修炼方法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其中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定位中,肖教授说:教学是做良心的事儿。是呀,我们天天在教书育人,要想做到对学生的一生负责,难!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听完讲座,三个"效"(效果、效率和效益)一直在我脑袋里回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以最高效率取得最好的效果、获得最好的效益?"对此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追求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今天,要求教师应具有更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要能巧妙科学地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有序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这是组织有效教学的前提与根本,只有具备较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才能顺利实施有效教学。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学习,活学活用理论,不断提高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有效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课堂讲授的内容过难、过易,都将使学生困惑,以至于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与效率。要充分认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性,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种学科、每个年龄段甚至不同时代出生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了,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多走进学生,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并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
很多老师经常上公开课、研究课,无疑,大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是做得相当不错的,但一节课的有效性是片面的、脆弱的,我们更应关注日常教学的有效性,日常教学的有效性才是长效的,也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做到"标""本"兼顾,让学生每堂课上都做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和谐发展,建立课堂有效教学的长效机制。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五
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也是一门蕴藏美的科学,它的美在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数学中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意义深刻的。而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审美教育,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同时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总结以下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熟悉的现实事例、生动的直观教具,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中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关系;依据教学内容,适时有选择地向学生宣讲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名人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趣闻故事等;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提出一些融趣味性与思考性于一体的数学问题。
数学美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塑造美感直觉,把抽象烦索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再上升为理性思维,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艺术造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然后,教师再通过逻辑推理,语言形容,图形建构,板书表达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的方法,生动课堂,丰富内容。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情境,用数学美的进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不过,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缺乏数学素养的人来讲,特别是青少年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像文学艺术那样轻易地感受和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它的核心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完美的世界观也能起积极作用。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有关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数学做为理性的科学,应该在学科方面进行挖掘,以教学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下面是本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课时过渡,是数学教学中由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简短、精练而自然,有时甚至只有寥寥数语,却可能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课时过渡的作用具体现在:穿插讲些数学发展史、数学家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探索钻研精神;揭示数学在各科中的地位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需要,调动学生掌握与应用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思想距离,创设生动、和谐、富于情趣的教学环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教师与自己是在平等地探究问题。又如:在进行勾股定理教学时,可简介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让学生明确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在数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令其重作,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误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从而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和学科规范。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六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
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
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四课时】。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题目有: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4、文题—“祝福”之我见。
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
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教后小记】。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一是课题的分组。有些组自己重新组合,没有按老师的指定。二是课题的布置。有些组自选了课题。三是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陈述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四是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限于篇幅,恕不列举。
【教后感触】。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
转载自 coOCO.NEt.cN
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
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是老师面临的新课题。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在教育届也逐渐被普及。多媒体虽然是一种刚刚兴起的教学工具,但却在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去了福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不少的教学者并未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因而,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应用题;高效。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多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逐渐赢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认可。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因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所以,多媒体教学法的引进则显得尤为必要,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来改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
一、让多媒体变为学生兴趣激发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其中不乏各种理论性的知识,而这些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乏味的理论性知识难以激发小学生们的兴趣,甚至会让其感到厌烦,因而,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的话,不仅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甚至还会让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心生厌烦。相反,如果在数学课堂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话,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结合了图像与声音的特点,既能带给学生们视觉上的冲击,又能提供学生们听觉上的享受,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项感觉器官,此外,多媒体还能够化抽象为具象、化静态为动态,从而丰富教学课堂,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法鞭长莫及之处。因而,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话,既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又能很好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通常而言,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抽象思维尚未完善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十分必要,能够很好地提高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几乎不会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而是口述整个应用题,让学生们在听的同时思考解答方法,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消化与理解,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多媒体教学法则能够为学生们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们的思维深入其中。如此一来,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便被极大地激发,其数学潜能自然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以相应地凸显。例如,笔者曾经利用多媒体巧妙地为如下一道应用题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桌上有梨和苹果共15个,已知梨比苹果多5个,问梨和苹果分别有几个?笔者利用多媒体将这一个应用题展现在屏幕上,并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梨和苹果来引导学生们先求出苹果的数量,进而再求解梨的个数,最后完成整个应用题的解答。相比于传统的口述应用题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显然能够更好地集中小学生们的注意力。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一般来说,数学应用题是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运算,从而锻炼学生们的数学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故而,数量关系的处理是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然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尚且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较为抽象难懂,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处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呢?笔者认为传统的挂图或者作图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倘若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的优势,则可事半功倍。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乌龟和兔子分别居住在同一直线上的a、b两处,一天,乌龟和兔子突然想去对方家做客,它们同时从家中出发,已知乌龟每小时走5米,兔子每小时走10米,一段时间之后乌龟和兔子在距离ab中点4米处相遇,求ab之间的距离。这道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多且复杂,因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势必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将这一应用题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们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标识在图中,如此便可将所有的数量关系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此外,这样的教学法还能调节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创建习题库。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所谓勤能补拙。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练习题主要是章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再者,课本上的章节练习与课后练习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具有层次性,换言之,这些练习题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到个人的能力。相反,倘若利用多媒体创建习题库则可打破书本习题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在习题库中添加高、中、低等多个难度层次的习题,让学生们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这样既能避免“一把抓”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又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一举两得。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它不仅能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们应当合理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从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作者:肖玉树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恒济小学。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68。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八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就是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注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更为严重。实际上,新教材比旧教材最大的进步就是更加注重生活化,只不过是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方式而已。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入手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极具逻辑性,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比较枯燥的,而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却非常感兴趣。因此,我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利用农村生活的素材设置情境,让他们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乘法口算”的内容时,我先安排学生对本镇的商铺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数字资料,在具体教学时,我会选择学生掌握的数字资料进行使用。上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供自己的数据,在讨论时,都晒出自己的数据,积极探讨,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组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
把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利用生活信息组织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集中到运动场,编成八个小组,由组长组织成员模拟同地同向、同时两地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掌握“相遇问题”中最基本的运算道理。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充当社会角色,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意识。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就让学生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种方法也是可取的。例如:让学生充当售货员、装修工人,到农田当农民,做力所能及的农活等。指导学生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安排生活,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后,让学生到镇里的工厂车间当配件工人;教学“组合图形面积”后,让学生当乡镇的土地管理员,安排他们到农家院落丈量并计算用地面积,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生活实际中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九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载体,教师通常要以教材的知识点为基础,根据教材的课程结构来安排上课内容和课堂结构,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对教材的了解工作,能够在日后的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随着教育改革的施行,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也更加注重数学应用性方面知识的增加。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习惯,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选取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点,利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1.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的开展之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效的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教师要多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作业,鼓励学生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认识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习近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之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班里同学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统计数据,再求得平均数,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能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2.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组织跟教材和知识点相关的实践活动和课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后,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卡片等手工制品,在动手的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手工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更好的锻炼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在生活场景中更真实的激发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更好的提高运用数学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参与集体活动并使用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加深数学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要尽快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不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上课时不再只是单纯的听老师讲课,要充分调动大脑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法,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并与小组内同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的观察中,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和内容。例如:在进行圆锥体积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圆锥体教具,或者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圆锥体作为教具。在教授求圆锥体体积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沙子等工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观察中,更加直接、更加深刻的学到知识,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好的学到知识。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具和多媒体技术,在授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知识的展示,可以借助动画视频等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的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数学体验。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兴趣的作用,通过提高兴趣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加活跃的激发自己的大脑思考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要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能力水平,让知识点和问题的难度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内。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注意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既要有生活特色,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要能够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的情况引导出数学知识,让学生借助生活常识来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改善学生的思考方法,使其更科学、更高效。教师要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多种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的局限性,要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负面因素的产生,鼓励学生发挥思维的想象力,解决自己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尽量让课堂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但又要去除掉现实生活的消极因素和对于小学生来说较困难的部分。教师既要让情境更加贴近于生活,同时又要在情境中加入积极向上的内容,加入小学生所喜爱的有趣的成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能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改变对生活的看法,提高对生活的热爱,要让小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细心的进行观察和体验。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开展数学课教学,教师须选择合理的生活情景用以展现数学问题,在课前预习时安排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课上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后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
在学习数学新知识前,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是这种预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讲授前,笔者就安排学生去公园和道路两侧实际调查所植树木的情况,并让大家设计记录表格,以便更好地记录自己调查的数据。通过实际调查,学生得出几种不同的结果(封闭图形的、一端栽树的、两端都栽树的),然后课上再学习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学生理解“间隔长”和“间隔数”就容易多了。结合实际体验,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获得的知识有理有据,利于其整体知识的建构。课后延伸也要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五年级上册“关于分段计费的问题”一课后,笔者安排学生在课下计算出租车费用、电费费用、水费费用等,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景,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常用或是常见的内容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还能促进知识纵向与横向的迁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须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多媒体音像的加入、课桌椅的摆放方式、花卉或卡通小动物的使用等等,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教室里干巴巴的学习,而是体会一个丰富的生活或玩耍过程。同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教材的深度与宽度上加以补充,或是创造重组,使之真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买*票”与“彩票中奖”的生活情境,立即引起学生的深思。有的说“能中奖”;有的说“可能中奖”;有的说“不能中奖”;有的说“一定能中奖”。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交流和争论,同学们逐渐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的产生条件,以及各自的.不确定性。如此设计教学,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转变为兴趣盎然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充满乐趣的一次买*票经历,收获到了数学知识及其形成的整个过程。
三、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生活的积累,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收获了不少的可用经验,这些正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探索推理求解的步骤,总结同类问题解决的策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教授六年级下册“利息”一课时,在笔者将例题出示后,没有直接启发学生数学思考,而是组织了一个讨论交流会,交流大家随同家长在银行存取款的经验。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存款的过程及意义;明白了存款和利率的种类;大致了解本息的计算方法。这些实践经验无疑成为了今天学习新知的有利铺垫,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习就变得轻松自在,乐趣无穷。教师课后再安排到银行存压岁钱的小任务,对学生来说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数学知识,课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不论对多么高难度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其目的还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要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如教授“长方形面积”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测量教室的面积,看有几种方法。有的同学测量长与宽,通过计算得到答案;有的同学通过数地板砖的块数计算答案;有的同学将教室分割成多个小格数一数。总之不管哪种方法,学生都是自己动手动脑,确实做到了学以致用。再比如讲完“三角形面积”一课后,笔者给学生安排了各种课后活动,如测量出红领巾的面积、三角板的面积、汽车后备箱里三角架的面积,以及自制一个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彩色卡片来布置教室等。再比如,六年级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笔者又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后活动:学生自己设计统计调查表,记录家中每日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学习小组内一周的塑料袋丢弃情况,估算这些塑料袋展开后的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地面?思考这些塑料袋对我们环境的影响有多大?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在生活中巩固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提高思维能力。
按照课标的要求,数学课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而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无疑都离不开动手实践。例如,教学完“长方体”一课后,因教材内容比较浅显,仅是一些概念和计算公式,单单借助这些,还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遇事考虑更加周全,也为表现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好朋友的生日要到了,我给他准备了礼物,现在需要做一个礼物包装盒,我拥有的材料是长2米、宽1米的彩色电光纸板1张,请问怎样裁剪才能得到一个容积最大的长方体包装盒呢(纸板厚度不计)?学生对此活动充满兴趣,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他们利用手里的纸片多次尝试裁剪,终于找到了答案。笔者又接着说:“如果这个礼物包装盒无需上盖,该怎样做呢?如果我需要先剪下10厘米宽1米长的一段做拉花装饰一下,又该如何裁剪?”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同时明白了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思维不能拘泥固守,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大千世界,奥妙无穷。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动手实验操作,许多看似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都会被我们利用巧妙的办法解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创设研究探索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新知,让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回归我们美好的生活。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一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的课堂。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界一直有这样的呼声:数学教学要走出传统藩篱,要能够创新教学内容,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引导生活。以此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一直是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以教参为依据展开的,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脱离。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不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学习欲望不强,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现实生活,知识学习的实际价值不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感知、不断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仅仅跟着教师学习,掌握一些结论性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小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教师传授给自己的知识,缺乏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情感体验,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很难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学生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二,学生不能有效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价值意义不大,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着教师,跟着课本学习,做一些课本上的练习题,课业负担很重,学习效果不好,厌学情绪较严重。第三,学习效果不佳。学生主观参与数学学习的欲望不强,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思维难以得到发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学生的被动学习影响了学习效率,更影响了学生获得创造性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学效率不高,学习教育目标很难真正实现。
1.设计生活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展示一些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有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能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生熟悉的事物,设置生活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生活情境:三位小朋友在小区内相遇,开始聊起天来,姓张的小朋友说:我铅笔真便宜,16元4只;姓王的小朋友说:我比你买的便宜,12元3只。姓刘的小朋友说:你们买的都没有我买的便宜,我买的铅笔四8元2只。三个小朋友都说自己买的便宜。在画面展示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说说那个小朋友买得最便宜?”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很多学生没有回答正确。教师说学习了新内容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2.设置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为学生设置具体的、形象性较强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能够不断分析研究生活内容,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对于学生而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教师要设置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混合运算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运算顺序,比如,“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内容”,等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且要求学生能够背下来。这样做有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识记了这些内容,但在应用环节会出现错误。如果教师可以认真研究这部分教学内容,把有关知识整合为生活画面,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就能有效理解相关内容。比如,两个小朋友到快餐店内用餐,他们消费的是一个标价为8元的汉堡和一杯标价为5元的可乐,后来他们又要了一杯可乐。大家帮他们算算需要付多少钱。学生列出的计算式是“8+5+5”或“8+5×2”。在学生列出计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8+5×2”应该怎么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再乘。这样,得出的数字与前一个式子得出的结果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找出错误原因。这样学生对相关运算法则就能准确理解,在以后的做题过程中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3.课后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利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实际计算、测量的能力。一段时间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例如,引导学生进行某些角色的扮演活动,比如扮演收银员、服务员、工人、统计员等,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学习过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设计师,设计自己的小房间,认真计算个物体所需要占用的面积,对房间进行合理规划。在学生学习关于长方形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房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进行测量,通过设计使自己的房间更漂亮。引导学生对自己房间四壁和屋顶涂料进行新的设计,合理安排每平方米的用料,对粉刷面积进行计算,等等,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不断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会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能得到显著增强。其实,数学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之内,更在于课堂之外。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课后引导学习,这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实现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能够有效构建知识体系,有效提高数学素养。要努力实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性,不断培养学生关注数学、关注生活的意识,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增强。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二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智力和心理都还处于初次发展和培养的时期,他们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才刚刚开始形成,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某种科目的喜欢与否都是在这个时期受到老师教学方式所影响的。况且新课程改革本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取精华、去糟粕,也要求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强调的是在乐中学,这也就促使许多的老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对于数学的教学更是如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许多老师并不能够做到总结教材当中的精华,而是单纯的跟着教材的脚步一个知识一个实例的走。但课本是书面的,它始终不能够激起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之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显得更加必要。因而在本文当中我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小学生正处于待开发的阶段,他们的智力和心理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和思维力比较强的学科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定力去学习它。况且人们的许多学习习惯和对于生活的态度都是在小学期间就培养起来的,可以说小学教育对于人们一生的发展都会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在如今的数学教育当中,许多老师仅仅追求成绩,并不能够将生活当中的数学融入到其中。比如在学习图形变换的时候,老师们都是将这种变换停留在书本上,并不能够具体到生活当中废旧物品转为美观实物的角度当中,这对于学生培养对于数学的兴趣是极为不利的。此外,还有一些老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仅仅是停留在纸面计算上,而不能够将益于儿童智力发展的游戏和直观化的多媒体引入到其中,这也导致了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况且数学本就需要在实际当中使用才能够锻炼学生的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脱离生活元素的数学只能导致学生厌烦这门学科,甚至给学生带来数学就是无尽枯燥数字的思维模式。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也能够给予他们更对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教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更科学地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谓是一个惠及多方的措施。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这样单一抽象的学科生硬地传授给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推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学习知识比较少,对教师渊博的知识都崇拜的五体投地,老师说出来的话和讲课的方式都是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因而教师在课前准备进行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当有意识的推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比如给学生讲解加减运算时,老师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实际的例子,比如学生去买雪糕给了销售员10元,而饮料价值2元,那么销售员应该给学生找零多少呢?这是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意识的采用生活化的知識进行讲授的话,是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的。况且我们之所以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因而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应当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具体的兴趣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有效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推进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在数学的学习当中多边形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仅仅需要了解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的图形,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它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也容易被混淆。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也要声情并茂,必要时做出一些动作或比喻,让学生融入到类似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学习,实现生活情境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相融合。比如教师在讲解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不能仅仅依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死记硬背,这样传统死板的学习方式效率并不高,学的图形周长面积公式多了,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明确交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用黑板为例,用手绕着黑板的四周划一圈,告诉学生四个边加起来就是周长,而面积是看到黑板所占地方的大小,不是只有四个边框。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周长面积时,就能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成功地区分周长和面积。毕竟课本是平面的,生活中的事物都是立体的,把生活情景中的事物与课本联系起来,建立两者之间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学起来轻松不少。
(三)推动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数学的学习本身就应当放到实际生活当中进行检验的,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又能够有效检测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比如在学习完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之后,老师可以请同学们写出生活当中所遇到的轴对称的物体,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们运用轴对称的原理自己创作出他们所能够想象到的美景,这样才能够督促学生们将眼光放到实际生活当中,也才能够使他们真正理解轴对称的原理以及其使用的广泛性。这样通过挖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并且效果较好。
三、小结。
本文通过论述如今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而后又从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推进教学过程生活化以及推进课后作业生活化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教育改革一项都是缓慢前进的,需要一线教师做出一些自觉地改变,从而把教育改革变得更加轻松,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一个简单明确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生长发展,应该把其严格贯彻下去。
参考文献。
[2]冯小莉.浅析走进生活,感知数学——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科学(全文版),(1):42.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三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六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1)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施前提是整合。开展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对于还没能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和老师来讲,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开设,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在延续教材的设计安排,甚至不干越雷池一步。怎样促使老师讲研究性学习与作文切实结合在一起开展呢?我想到了搭桥、铺路。恰好,这一期间,《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约了几个“作文引路”的稿子,我想,能不能写出一些“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来试着看一下反响?同时,也为实验教师设计活动、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搭一下桥,铺一铺路?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了约稿的几个单元教材,针对教材作文教学的要求,按照自己“指导学生经历整个作文过程”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研究性作文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路是这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欲望的激发或者表达欲望的激发――实践探究活动,积累素材――口语交际展示研究成果――书面表达交际(发表)。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与教及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以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如下: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晨雾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又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要求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难了一点。难就难在:怎么样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色、人物等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将本组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与本次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之一:采访早晨好新闻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早晨的景物、人物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也可以是一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人物、一处有特点的景物)。老师介绍以后,给学生介绍这则“新闻”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给学生讲“新闻”的特点――“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都感到新鲜。”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都可以到哪里去采访?怎么采访?有哪些方法?采访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也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问、听、看,还可以搞放弹劾相关的资料收集”。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采访结果,通过个别座谈,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角度、方法、记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拍照片、录像、录音)。活动之二:早晨好新闻发布会。在班上每个学生都“采访”到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之后,布置学生认真进行准备(进行资料的整理、写成文稿)。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整理等书写方面的活动给与指导。指导主要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集中指导。班上举办“早晨好新闻发布会”,学生自己主持。每个人一口头的方式是大家发布新闻,其他同学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的“新闻”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活动之三:办一份“晨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采访结果写成小文章。教师对学生为“办报”而进行的写文章活动进行指导。指导以个别化的方式为主。如果学生采访的结果停留在“照片、录像、录音”上,教师可引导并指导其转换成文字形式。“发表”在自己小组办的“晨报”上。办报时,除了刊登自己的文稿,还要为“报纸”配上报头、花边、插图等。全班办完以后,将各小组的“晨报”张贴在教室合适的位置,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安排了一次“游戏性质”的主题探究实践活动――“采访”,这本身是对早晨“感到新鲜的景人物事”的探究过程。在这样的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作文需要的“素材、情感体验”等,同时,活动本身又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情境。从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研究性作文教学思路”的――作文,跟主题探究实践、口语交际、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1]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四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新时代特征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并能最终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一改传统教学方式死板沉闷的特点,新鲜有趣,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主动感受,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接受新知识,激发学习动力。
1.2提高学习效率。生活化教学就是做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用学生通俗易懂、容易理解的方式,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现象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并最终回归与实践,将抽象的问题归于具体,将复杂的问题归于简洁,不再是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枯燥讲解,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知识的掌握,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生活化教学。
2.1课前导入。课前导入环节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准备开始讲解的环节,是决定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进行导入。设置相关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作答,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一年级下册中“认识人民币”一节,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模拟生活场景的方式诱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民币的记忆。举个例子,教师可以拿起学生的学习用品,比如铅笔、橡皮、文具盒、书本等物品问学生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会回答从哪里买来的。教师继续发问:我们买东西时需要用什么呢?学生回答:用钱。此时,教师可以趁这个机会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大家平时买文具、买零食用到的钱,也就是人民币,这样,大家以后再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自己付钱了,好不好?”听到这里,学生兴趣浓厚,期待着这堂课的展开及新知识的学习,之后的讲课环节也就容易取得很高的教学效率。
2.2讲解环节。讲解环节是一节课最核心的环节,是教师将新知识分解并详细教授给学生的环节,因此十分关键。在这个环节,我们依然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完成知识讲解,如果方法得当,就能取得显著效果。例如刚才我们提到的案例,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于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时,完全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介绍相关知识。举个例子,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后,可以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某些学习用具是花多少钱买的,用的是哪一种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几种付款方式。然后请另一位同学判断他说得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则请另一位同学指出来,如果他说得不全面,请另一位同学加以补充。另外,教师也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请一位同学扮演商贩,另一位同学扮演顾客到商店里买东西,由这两位同学进行模拟交易,完成之后由老师点评刚才他们的表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加以解决。这样,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将刚刚学到的人民币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了解应该如何运用,效果事半功倍。
2.3课后巩固。课后的巩固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例如我们之前讨论的“认识人民币”这一节,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后,让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商店里买一些学习用具。在询问过多少钱之后自己付款,有家长监督,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人民币。当学生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地拿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时,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深深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成功交易之后,学生会因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买东西的.任务而高兴不已,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对自己的生活是有帮助的,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动力十足地进行下面的学习。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知识。我的身高是多少,我比同学高多少,我的铅笔多少钱,学校的跑道有多长,为什么自行车轮胎是圆形的,维修工人是怎样固定摇晃的课桌的,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结构,等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积极解决问题,同时,在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学生既能够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又能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这正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更是新课程标准及新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五
随着教育观念与教学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融入其中,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实施生活化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期望能为其他同仁带来启迪和帮助。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
小学生容易被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应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形式上也非常新颖,其中有很多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插图。这些插图穿插在教学内容之中,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进行观察。并且,这些插图大多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为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提供实用、有效的素材。对于这些插图,教师要仔细研究,认真审视,发现图片所蕴涵的数学素养,品味图片内在的魅力,探寻图片与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将图片所呈现的内容作为一种数学素材融入教学之中,并利用它来为学生创造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去完成知识的吸收与掌握。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为学生组织一些形式新颖的活动方式,将“做中学”的概念由潜移默化中渗透进学生的内心。对于生活,教师要学会做有心人,无论是在平时的看书、看报或是上网浏览时,都要将所搜索到的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分类与整理,将其作为一种生活化教学的有价值的素材。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对素材进行自主加工,使素材获得更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并将这些素材与教师在生活中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灵活运用,适当重组,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流程就会变得更加顺畅,教学效率会得到有效的提高,收到更好的效果。
数学知识是枯燥的,也是抽象的,它包含着大量的概念,可以说,数学是概念的一个大的集合。对于初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数学非常枯燥乏味,没有什么趣味。为了弱化学生的这种感受,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实际为学生展示数学的来源,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可以将一些社会现象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将数学知识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升华,数学概念由此而产生。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为学生创造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学习背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完美融合,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观察和探究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交流与合作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还能从情感方面获得积极的体验,同时,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也就变得更加轻松。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形或图片,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观察所收集到的实物或图形,在讨论中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感知。随后,笔者拿出来一些可供拆装与组装的长方体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摸索,再一步步地引导他们认识长方体的属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联系,他们的学习变得趣味浓厚,既掌握了数学概念,也能很好地了解数学概念的由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让他们学会自主地进行观察和发现。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指导,指引他们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以免学生的思考走入无效。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就是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带来奇特的学习体验。只有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想要进行数学学习,并学会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加以运用,他们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以年月日的学习为例,当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制作年历”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年历的制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在本活动中,笔者将学生每五人分成一个小组,有人负责纸张的选择,有人负责月历的绘画,有人负责单月内重要日子的查询。在学生统计完成后,笔者为学生增加了难度———让他们统计本班每个月出生的有几人,并将统计结果填在本组制作的月历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了解到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制作统计表,这是他们学习能力的一个很大的飞跃。并且,学生之间相互询问对方的生日,彼此了解得更多,友情也随之升温,数学活动的氛围更加融洽。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我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回忆和观察:在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比例尺?怎么用?有的说,画地图时应用了比例尺;有的说,建房时的平面图应用了比例尺;有的想到了照相也应用了比例尺;还有的想到了电视、电影画面、画画等。因此,当学生面对一幅中国政区图时,要求出两地之间的距离或标出我们学校在这幅图上的位置时,或要求把操场画到作业本上时,他们都会兴高采烈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数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既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六
摘要: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是基于各学科的本质特征所提出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将数学教学引向宽广的生活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全面发展。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只有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来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教学不再是枯燥而孤立地讲解知识本身,而是寓于生动而真实的生活之中,才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同时更能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素材中经过思考来提取数学信息,获取形象认知,进而上升为对抽象数学知识点本质属性的认识,实现理性认知。这样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的主体,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成就感,进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更大的学习热情。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一、从生活走向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坚持从生活走向数学,才能使数学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实现生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出新知的学习,引导学生调用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地来理解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认知活动并不只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源泉,可以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与饱满高涨的学习热情。从生活角度来展开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讲解,而是在熟悉的生活中展开,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熟悉的生活来引入,如比赛粉刷墙壁、清扫路面等,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的讲解、机械的灌输,更能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明白要想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就必须要先计算出墙壁与路面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围绕着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
2.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如果只是就知识本身来进行讲解,学生往往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些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只能是死记定理,硬套公式。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寓于形象生动的生活事物与活动场景之中,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来理解这些知识。如学习“克和千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观察生活物品的重量,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重65克,茶叶袋上印着200克,一包食盐的重量是500克,大米袋上印着25千克,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克和千克,并理清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测量一下身边物品的重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二、由数学走向生活。
学以致用,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要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要设计富有实践性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用所学课本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以激起学生更为强烈而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可以真正领会数学学科的本质与精髓。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亲自测量教室,计算出教室所要粉刷的面积,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化运用。又如,学习了“分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家长来整理房间。这是一个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增进与家人的了解,建立深厚的情感。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此富有实践性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达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认知,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服务于生活,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道德情操的陶冶、生活情感的丰富都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数学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新课改要求,是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高效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主,以生活为桥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构建富有生活化的魅力课堂,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7).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七
自高中化学教学加入到新课改的行列当中后,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也做到了高度的重视,课堂上更为强调的是学生进行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该是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前提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高中化学要想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必须要回归生活。
即使是高中化学教学已经加入了新课改但是高中化学教师仍旧对知识及理论的讲授比较重视,对于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讲授是比较缺乏的,而学生在这样脱离实际的化学知识讲授当中,也必然不会对化学产生兴趣。
1.从教学内容上来讲,与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况相脱离。
现在的高中教师当中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人对学科知识过分的强调,尤其体现在对其完整性及严密性的重视上,而和化学联系的生活问题也只是在不得不提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将其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样与生活相脱节的化学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及作用产生怀疑,也没有办法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教学方式上讲过分的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现在绝大部分的高中化学教师仍旧是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点在老教师当中是最为明显的,但是实际上化学教学要与实验器材、生活场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效果,再加上课本当中所要求的大部分实验都是教师动手进行的,学生压根就没有动手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对新课改所要求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是遵循着教师的设计开展学习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这与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是相悖的。
在高中化学教材当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所占的比例是较大的,同时这部分知识在高中化学当中也属于重难点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知识点多、杂,学生学习、理解、记忆起来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再加上这部分知识点当中涉及到的生活联系、实验都是比较多的。而在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注重引课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引课是否精彩是这节课进行是否顺利的迁移,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在备课的阶段就需要认真的查阅有关资料,重视罪行的科技成果,在教案当中就将所教授的内容和生活联系到一起。(2)教学的内容上做到创新。教学的内容不能禁锢在教材当中,要将教材当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同时化学课堂当中还需要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每个知识点的导入都要注意科学化,要让学生对化学有着深刻的体验,让学生理解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3)生活化教学当中要不断的对学习方式进行优化。要改变原来学生被动接受化学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化学课堂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多思考、多动手,同时还需要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理论知识在高中化学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化实践教学要注意下面几点内容:
(1)注重知识的讲授过程。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及乏味的,所以教师在化学课上要将生活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引课要契合生活,知识点的讲解要主要由浅入深。首先引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知识代内的讲解上要注意由浅到深的逐步推进。
(2)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做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所以学生参与到其中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理解知识的最有效思路,提高掌握化学知识的效率。
(3)探究性实验在化学理论生活化教学实践当中的运用。我们知道化学理论知识是较为抽象、难理解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设置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实验,然后让学生去自主思考,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最后所得的结论也可以进行讨论,这样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与教师枯燥的讲授相比较是非常有效的。
1.教学过程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教学当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所以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当中,要将师生、学生互动及交流做为重点内容。教学的形式也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教师应该创设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将教学课堂创设的更为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
2.教学用具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整个教学的开展应该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并且课堂当中所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需要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的。那么高中化学教学用具不一定仅仅的拘泥在实验仪器、药品挂图等方面,可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寻找教学用具,例如我们在研究过滤的时候可以用泥水进行,我们在研究蒸发现象的时候可以用食盐水进行,可以使用橘子来进行原电池实验等。
3.教学内容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教学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学内容就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学要与现实及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新的高中化学教材与旧版相比较从内容上更为注重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课以及讨论也更为贴近生活,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结合在一起,在当地的实际情况下,要增设与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并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简单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作为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当中去搜集信息,要善于从生活当中去选择素材,要对生活当中的素材做到有效的把握。高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当中去学习化学知识,去认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科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润霞。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5月。1-52。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八
摘要: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挖掘数学内容中生活情境,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将现实生活和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笔者在讲授“轴对称”这一章节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笔者在课堂上呈现“蝴蝶飞”的多媒体课件,配上轻松愉悦的乐曲,在画面当中许多五彩缤纷的蝴蝶飞来飞去。此时,笔者适时提问:大家从中看到了什么?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避免出现“看到蝴蝶”一类的答案,笔者特地为学生讲解蝴蝶翅膀的张合过程,然后趁机提问:从蝴蝶的张合过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概念?其中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这些情景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说出蕴含的数学概念却有一定困难。这时笔者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提高了学生以生活为视角学习数学的意识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数学知识应用中的生活化。
新课标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应用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去分析并解决他们身边的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这一知识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有部分桌椅松动摇晃,大家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价值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最后一致认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可以利用这一知识解决桌椅松动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后,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当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一张张稳固的桌椅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由此得到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使得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需要。
三、数学例题生活化。
例题的选择对数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不妨就地取材,设置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来讲解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这部分内容,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比较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整体思想都得到充分体现,是中考必考内容。这就需要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函数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这一内容时,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移动公司开展两种通信业务。“神州行”零月租,费用为0.2元每分钟,“动感地带”收费标准是月租30元,通话一分钟0.1元。两种资费套餐,选择哪种更实惠?这类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应用题,层层递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总之,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内心情感,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进而激活其头脑中的知识,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在交流与体验中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林建坤.生活教育与课程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双鸯.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j].教育科研论坛,,(5).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九
小学数学是小学时期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数学教学要格外注重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所谓小学数学生活化,具体指的就是在教学中要衔接紧密,教学过程具体包括课堂导入、情景教学、课堂讲授、作业设计四个部分。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要求课堂导入要契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规律和教学当地的风土人情;情景教学要充分渲染出教学所需要的气氛和相关需求;教师的讲授要有一定的教学策略,注重与同学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作业的布置要本着延伸课堂知识的原则,同时能够使课堂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总之,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并不是一个或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整个衔接紧凑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时刻注重契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其具备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的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容量,一方面提升小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笔者当地应用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也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上文中笔者已经明确了小学数学生活化并不是一种方法或是一个策略,而是一个衔接紧凑的贴近生活的教学过程。本部分笔者基于上文,从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出发,明确在这一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具体该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
1.进行合理的课堂导入。
例如,在进行关于“1”的乘法运算时,教师就可以做一个这样的课堂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神奇的运算,镜子运算,也就是一个可以使任何数字都看见自己的运算方式,大家想不想学习呀?”请同学们看如下一则运算。这就是关于1的乘法的课堂导入,以镜子运算明确了1的乘法的特点,这样的导入既能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语言要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教学语言贴近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将生硬的文字题改变成生活气息浓厚的生活化习题,这样一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内容。例如,应用题:“小红做数学作业不小心把除数12当成了20,结果得到商是5,余数是16,如果我们帮助她订正一下,正确的结果是多少?”这就是比较贴近生活化的一道应用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其学习和理解。总之,营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进行合理的课堂导入,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贴近生活实际。在培养全能型人才为教学目的的今天,生活化教学无疑是最有效也是最适用的教学方式。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有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了解此种教学方法,并应用到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