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优秀16篇)
有时候,我们需要挣脱思维的固有模式,去探索一些不太为人注意的事物。写总结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示范,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范文参考和写作灵感。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一
摘要:新课改后,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注重方法、能力、素质及智慧的启迪传授。文章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即以传教为主线,积极搭建对话平台;以创造力培养为目的,积极探索对话课题。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时常感到学习乏力。对话教学以“以人为本”为基础,营造了更加生动、形象的交往情境,促进了学生与知识、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真切沟通,体现了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第一,内容上只注重知识传授互动,忽略了情商和智商的互动。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过于重视成绩,忽略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智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紧紧围绕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却没有通过知识认知到怎样处理生活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缺乏情商和智商方面的互动造成学生囿于课堂,思维和视野变得狭窄。第二,深度上没有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课堂上的对话互动并未脱离书本,仍然按照以往知识灌输的模式进行直接传授。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你一下我一下,表面上在互动,实际上已经钻进了牛角尖。
二、对话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传教为主线,搭建对话平台。
1.文本对话。文本对话即学生与课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共同探讨课本,让学生基于课本上的知识结合实际进行联想,实现学生与课本的对话。比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教材上侧重于几何图形的说理,但却忽视了与学生最接近的旗杆、教学楼的高度等方面的实例。教师教学中可加以引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与教材对话,记录看不懂、读不懂的内容,然后由同学或教师一一解答,加深印象。简单来讲,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内容。
2.师生对话。师生对话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对话沟通。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心理学素养,能够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并在课下做好备课功夫,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形成答题思路。二是群体互动。群体互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内容适当展开,创设独立的情境,然后把学生分组放入情境对话中,让学生自主研究、共同探讨,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和谐氛围。比如,在教“勾股定理”时,出示问题:小方格的'面积看作1,分别以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求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通过多媒体,从圆的角度进行证明,从而对该定理理解透彻。届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其他证明方法,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该定理进行证明。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自由对话。自由对话是基于前述条件下的一种更加开放的对话教学方式。个别学者认为,自由对话在对话课堂中并不切实际,因为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是相分割的。但笔者认为,从人格角度分析,学生与教师都有不同的独立人格;从教学角度分析,学生是后知者,教师是先知者,都存在自由对话的基础。关键是教师要摆正位置,站在一个更对等的角度看待学生,在教学中多一份微笑、多一次鼓励、多一次肯定、多一次表扬,与学生一起在数学海洋中畅游。
(二)以创造力培养为目的,寻求对话课题。
数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这一课中,大多数教师会就本节课重点,直接教授学生用设二元来解决问题。笔者没有这么做,而是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方法多样,有设“一元”的,有设“二元”的,甚至还有学生用小学的代数方法。此时并没有体现出哪种方法更加简便。于是,笔者出示例2,学生还是跃跃欲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更能为我们解决问题而服务。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体会到了方法的优越性。
三、结语。
对话教学是教学理念转变的产物,是适应当代学生学习接受能力时应运而生的。对话教学是相互的,也是互动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和谐的沟通交流。融入对话教学,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洋溢出生命的色彩,让课堂活力四射、充满魅力,也才能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二
10月26日我们聆听了肖成全教授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讲座,肖教授系统的讲授了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涵义诠释、策略举例和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修炼方法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其中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定位中,肖教授说:教学是做良心的事儿。是呀,我们天天在教书育人,要想做到对学生的一生负责,难!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听完讲座,三个"效"(效果、效率和效益)一直在我脑袋里回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以最高效率取得最好的效果、获得最好的效益?"对此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追求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今天,要求教师应具有更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要能巧妙科学地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有序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这是组织有效教学的前提与根本,只有具备较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才能顺利实施有效教学。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学习,活学活用理论,不断提高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有效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课堂讲授的内容过难、过易,都将使学生困惑,以至于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与效率。要充分认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性,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种学科、每个年龄段甚至不同时代出生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了,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多走进学生,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们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的资源并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
很多老师经常上公开课、研究课,无疑,大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是做得相当不错的,但一节课的有效性是片面的、脆弱的,我们更应关注日常教学的有效性,日常教学的有效性才是长效的,也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做到"标""本"兼顾,让学生每堂课上都做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和谐发展,建立课堂有效教学的长效机制。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三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七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2)几个单元下来,编辑的反响不错,我把设计出的几个单元交给实验教师,实验教师也感到操作起来比原来容易了一些。这也激发了我进行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的热情,忽然想到:如果,把全册的作文教学设计成一个综合的系列主题实践探究活动,这样,活动本身成了一个整体,全册的作文都能与学期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相统一,这样不是更好吗?念头一闪,我马上想起了当年为了体现作文教学中“落实两史一情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而为五年级第十册做的作文教学设计来。为了开展主题的两史一情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我可以把全册作文教学用活动串起来,没有了限制,设计活动主题,不是更加自由了吗?于是,我认真地分析九册教材。第九册教材安排了如下作文教学的内容:写学校景物(或其它景物)、写一个敬佩的人物、读后感、想和别人说的话(什么内容都可以)、缩写、未来的……(想象作文)、我会做……、家乡的变化。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当小导游介绍家乡”,这个交际话题,启发了我:能不能把全册的作文教学都以“未来家乡的客人当导游”串起来呢?这样的话,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探究中学习一些导游知识,不也是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打下基础吗?再说,“导游”是类似游戏的活动,学生对此感兴趣,为当好导游,学生会主动积极地观察、了解、探究家乡,当导游本身,又是一种表达交际的“真实情境”…..想到这里,我笑了。于是,一个能够把全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诞生了。指导思想: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将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与“主题系列化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用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习作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在运用口语交际和写作进行活动当中,学习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同时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学做小小导游员”为主题,学习学习了解“导游”的一些基本知识,组织学生为“导游”而开展深入了解家乡的综合性调查实践活动。活动目标:1、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促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志向;2、认识社区,增进与社区、社区人民的关系;3、在调查了解家乡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社会性交往;4、学习一些“导游”的常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5、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6、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7、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活动设计:系列活动之一:导游尝试安排学生对家乡的风景、名胜或其他方面值得参观的地方进行调查了解。然后,按照九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的安排,开展一次“小小导游员”角色扮演活动――一人做导游,为全班其他“游客”介绍家乡的某一处风景名胜或值得参观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导游”活动,进行录相或录音。同时,教师选择相关风景区的导游实况资料(可以是音像,也可以是文字资料)。组织学生回顾班内学生“导游”的介绍情况,将之与风景区导游的实况资料作对比,分析认识“与真正导游工作人员在导游实践方面的差距”。教师介绍“导游”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对促及家乡与外来游客之间。
[1][2][3]。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四
1.1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奇勒认为:学习取决于整个情境结构的突然知觉,学习是知觉经验中原有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豁然生成。这一理论虽然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但它强调整个环境对学习的作用,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离不开良好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中,教师博大的胸怀、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常常会让学生思维海洋里卷起美丽浪花。
1.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并重。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影响内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虽然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但是外因对内因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不能一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忽视了“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原则。
1.3在自主学习中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是应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
1.4在自主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时,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想和怪问,敢于发现和创造,而不应在学生提出与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相异的问题加以制止,应当适当地加以鼓励,促使学生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课改实践掌握一定的探究教学策略,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使探究学习能顺利进行.通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有较大触动和感想,进行了尝试性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2.1积极地旁观和倾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之中关键在于转化教师的角色,要改变教师传统的'“传授者”角色,改变教学过程中“同學一问一答”这种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中“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谈不上探究教学,而学生能不能“活”起来,则取决于教师愿不愿,敢不敢“放”和变不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旁观和倾听的策略,让学生“动”起来。如前所述,作为旁观者,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生探究的进程,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一个好的旁观者是积极地旁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直接参与所观察的事件之中,鼓励学生在探究中的奇思异想.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交流,探究教学非常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学生的个人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知识的背景性介绍,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
2.2掌握提问策略。探究通常是由问题引起并贯穿整个探究过程,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固然好,但也不能等学生提出问题才去探究,实际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提问要注意一定的策略。
(1)问在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获得一种“自我奖赏”的感觉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问题难易适度。即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也就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过难,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问题过易,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问题的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时,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正确、适时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五
内容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题型。由于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应根植于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概括、提炼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从应用题教学入手,探讨小学数学应如何实现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教育观中强调“生活及教育”,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学法,强调要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目的、过程与结果。该教育观迎合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需要。所谓“教学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教学活动与生活的契合点,体现“知识源于生活”的真理。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接下来,笔者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讨。
1.促使应用题的教学目标趋于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有限,因此,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影响,一部分数学教师仍将教学活动停留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忽略了对其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这样直接造成了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学生大多成为了具备高超解题技巧,却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的“低能者”。对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目标应趋于生活化,致力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多元整合,让学生透过解答应用题体会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意义。例如“平均数应用题”,平均数应用题教学原本侧重培养学生平均数意识,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掌握答题技巧。但是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应将教学目标生活化化,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收获,了解该题型的实际意义。数学教师可以出示一组1963年13岁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表,并出示13岁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表。让学生分别计算1963年与20男女生身高与体重的平均值。当然,计算平均数值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还应用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询问学生:“透过数值比较分析会得到什么答案?”教师要逐渐将学生的关注重点延伸到生活当中,让学生由关注数值大小过渡到关注生活水平的高低。1963年男女身高与体重平均数均低于年男女身高与体重的平均数是与人们生活水平,饮食营养搭配等有关。重新定位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目标,使其趋向生活化不仅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还能使学生从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认知。
2.结合生活实际改进、优化应用题型。
传统应用题内容一般都是由人为编造的,内容大多人为化、程式化,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应用题完全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的解答兴趣与热情。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答题兴趣,教师需要对原有题目进行适度创新,拉近应用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将原本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应用题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取而代之,以增强熟悉感。以具体的数学例题为例:“西南纺织厂今年上半年生产棉布850匹,正好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的5/9,问‘今年原本计划生产棉布多少匹?’”在这道应用题中“纺织棉布”与“西南纺织厂”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性不大,所以教师可改编为“假设本班级的学生有420人,占了全校学生数的5/11,全校学生有多少人?”这样的题材来自学生身边,学生在接到这道题目时首先会惊讶于题目中的数字“420”会疑问“班级怎么可能有420个女生?”这样的出题方式会让学生愿意来讨论,在讨论时也会有话可说,也能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并运用恰当的逻辑思维解答问题。当然,有些应用题所涉及的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数据落后,学生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以银行存储利率为例,有的应用题提及“年利率5.6%”这显然与当今的实际情况不符。教师如果对这些数据不管不顾,只是要求学生算出答案即可,就会影响应用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应根据当前的银行利率实际,将其变为“年利率2.7%”这样,既能使应用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还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银行存储知识。
3.应用题教学要突出对比,反思生活。
突出对比,反思生活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措施之一。对教学活动而言,没有比较就不会有创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会在解答问题时猜想无数个可能。所以,数学教师可以抓住该特点,通过在应用题教学活动中突出对比引导学生设疑、并在反思中质疑、释疑,最终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分数应用题”教学为例:“学生小明有10个苹果,学生小李比小明多了2/5,那么学生小李有几个苹果?”这种分数应用题等量关系少,容易解答。而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由于受想法和观念的影响,选择的答题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画线段;有的学生直接找寻等量关系;有的学生列出方程式进行解答。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选择最优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变换问题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对比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随处可见:如最佳路线的选择问题;设计最佳方案问题等。数学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对比,引导学生深入题目全面分析问题。总而言之,教师若想实现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就应该立足课堂,在尊重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合理创新,既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保持数学学科本色。既使学生紧扣双基,巩固基础,又使课堂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切实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水平,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使知识回归本色,将“生活化教学”进行到底。
作者:李晓辉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郭根兴.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学周刊,(20).
[3]朱正英.略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8).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六
1.学生学习行为。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知识和思考的学习模式。
2.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板演、教学示范操作、教学语言以及教学姿势、表情等,这一系列的教学行为都是基于以讲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让学生愉快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教师的引入行为要具有吸引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详细进行解释,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对于不同状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待,创造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要关注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评价和指导,最后加上一定量的数学习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
3.学生、老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促进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ppt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具等实物可利用资源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新颖的环境下更生动、形象地接受数学知识。
4.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叫做生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之间的关系叫做师生关系。其中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数学问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这种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比较明显,而师生关系主要指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以及双方共同研究问题。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中师生关系平等,呈现民主的特点。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感情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有平等的和民主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完全将自己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和谐的课堂气氛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2.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的过程较明显。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双方之间即时的信息反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种平等式的交流互动,还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和学习,教学的质量也就随之提升。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上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老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索、反思,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思考方法。
4.充分地利用教学环境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和灵活。数学教学中通常会涉及到立体的图形和系统的流程,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能将立体图形和更精确的知识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新途径,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主导作用,并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是主要的行动者,积极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设计了生动的课堂教学方案,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共同进行探讨和研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途径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形成了主动思考、探索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利用科技手段来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情景。避免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的脱节,造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水平低,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产生厌学情绪。现结合十几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如下。
一、优选生活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感受数学。例如:如在学习估算时,针对多数学生有买小零食吃的习惯,要求学生估算一下自己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买零食大约花掉多少钱,因和自己有密切联系,学生兴趣浓厚,在解决问题时,引出了估算方法的学习,学生思路开阔,效果明显。教学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时,提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寻找,记下它们的质量(净含量),学生会发现,质量单位就在自己的身边,如经常吃的方便面、虾条、食盐、饼干等包装袋上都清楚的标有质量,在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让学生感知1克、几克、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几千克有多重。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开发和利用就能搭建通向学习数学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启学生联想和创造的智慧大门。
二、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教材。
教材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情景,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活动能否达成“有效”。现在使用的教材,由于受开发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它所呈现的案例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差距较大。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组教材、选用教材、变换活动用具,力争使教学场景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地把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摸名片的场景,多数学生对名片较陌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针对班内学生多数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实际情况,乒乓球就是学生随手可得学具,于是把摸名片改换成了摸乒乓球,降低了学习活动的难度,较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活动效果显著。由此可见,教材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改组教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解释数学,学习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思考。
会进行数学思考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前提,引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升数学素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尤其重要,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国庆节,小华和爸爸带了125元钱去体育用品店买了一个99元的篮球,你能帮小华想一想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讨论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找回1元钱,加上留下的25元”。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不仅使不易被学生所理解的“凑整简算”思想,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起来,还使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萌生了数学意识,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
四、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但要掌握数学这一工具,而且要学会运用,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校外实践基地“滨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要求同学们帮工人算出工地上几堆石子的体积,学生兴趣浓厚。活动之前,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达成测量相关数据的意见,使下一步的操作、测量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同学们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用手中的工具,有的测高和半径,有的测高和周长,有的测高和直径,最后通过计算得到了这几堆石子的体积,通过进一步交流优化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和工人叔叔进行核对时,多数同学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活动后,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再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性质,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三角形稳定性这一性质的应用,如房梁、电线杆、自行车等,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让数学学习生活化,学以致用,将会搭建起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创造数学的广阔学习空间,使数学与生活更加贴近,使数学学习充满生机和快乐。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八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智力和心理都还处于初次发展和培养的时期,他们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才刚刚开始形成,而且大多数学生对于某种科目的喜欢与否都是在这个时期受到老师教学方式所影响的。况且新课程改革本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取精华、去糟粕,也要求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强调的是在乐中学,这也就促使许多的老师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对于数学的教学更是如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许多老师并不能够做到总结教材当中的精华,而是单纯的跟着教材的脚步一个知识一个实例的走。但课本是书面的,它始终不能够激起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之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显得更加必要。因而在本文当中我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小学生正处于待开发的阶段,他们的智力和心理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和思维力比较强的学科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定力去学习它。况且人们的许多学习习惯和对于生活的态度都是在小学期间就培养起来的,可以说小学教育对于人们一生的发展都会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在如今的数学教育当中,许多老师仅仅追求成绩,并不能够将生活当中的数学融入到其中。比如在学习图形变换的时候,老师们都是将这种变换停留在书本上,并不能够具体到生活当中废旧物品转为美观实物的角度当中,这对于学生培养对于数学的兴趣是极为不利的。此外,还有一些老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仅仅是停留在纸面计算上,而不能够将益于儿童智力发展的游戏和直观化的多媒体引入到其中,这也导致了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况且数学本就需要在实际当中使用才能够锻炼学生的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脱离生活元素的数学只能导致学生厌烦这门学科,甚至给学生带来数学就是无尽枯燥数字的思维模式。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也能够给予他们更对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教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更科学地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谓是一个惠及多方的措施。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这样单一抽象的学科生硬地传授给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一)推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学习知识比较少,对教师渊博的知识都崇拜的五体投地,老师说出来的话和讲课的方式都是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因而教师在课前准备进行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当有意识的推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比如给学生讲解加减运算时,老师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实际的例子,比如学生去买雪糕给了销售员10元,而饮料价值2元,那么销售员应该给学生找零多少呢?这是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意识的采用生活化的知識进行讲授的话,是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的。况且我们之所以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因而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应当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具体的兴趣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有效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推进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在数学的学习当中多边形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仅仅需要了解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的图形,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它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也容易被混淆。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也要声情并茂,必要时做出一些动作或比喻,让学生融入到类似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学习,实现生活情境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相融合。比如教师在讲解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不能仅仅依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死记硬背,这样传统死板的学习方式效率并不高,学的图形周长面积公式多了,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明确交代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用黑板为例,用手绕着黑板的四周划一圈,告诉学生四个边加起来就是周长,而面积是看到黑板所占地方的大小,不是只有四个边框。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周长面积时,就能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成功地区分周长和面积。毕竟课本是平面的,生活中的事物都是立体的,把生活情景中的事物与课本联系起来,建立两者之间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学起来轻松不少。
(三)推动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数学的学习本身就应当放到实际生活当中进行检验的,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又能够有效检测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比如在学习完了轴对称的相关知识之后,老师可以请同学们写出生活当中所遇到的轴对称的物体,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们运用轴对称的原理自己创作出他们所能够想象到的美景,这样才能够督促学生们将眼光放到实际生活当中,也才能够使他们真正理解轴对称的原理以及其使用的广泛性。这样通过挖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轻松,并且效果较好。
三、小结。
本文通过论述如今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而后又从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推进教学过程生活化以及推进课后作业生活化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教育改革一项都是缓慢前进的,需要一线教师做出一些自觉地改变,从而把教育改革变得更加轻松,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一个简单明确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生长发展,应该把其严格贯彻下去。
参考文献。
[2]冯小莉.浅析走进生活,感知数学——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科学(全文版),(1):42.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九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六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1)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施前提是整合。开展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对于还没能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和老师来讲,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开设,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在延续教材的设计安排,甚至不干越雷池一步。怎样促使老师讲研究性学习与作文切实结合在一起开展呢?我想到了搭桥、铺路。恰好,这一期间,《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约了几个“作文引路”的稿子,我想,能不能写出一些“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来试着看一下反响?同时,也为实验教师设计活动、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搭一下桥,铺一铺路?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了约稿的几个单元教材,针对教材作文教学的要求,按照自己“指导学生经历整个作文过程”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研究性作文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路是这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欲望的激发或者表达欲望的激发――实践探究活动,积累素材――口语交际展示研究成果――书面表达交际(发表)。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与教及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以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如下: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晨雾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又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要求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难了一点。难就难在:怎么样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色、人物等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将本组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与本次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之一:采访早晨好新闻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早晨的景物、人物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也可以是一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人物、一处有特点的景物)。老师介绍以后,给学生介绍这则“新闻”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给学生讲“新闻”的特点――“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都感到新鲜。”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都可以到哪里去采访?怎么采访?有哪些方法?采访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也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问、听、看,还可以搞放弹劾相关的'资料收集”。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采访结果,通过个别座谈,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角度、方法、记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拍照片、录像、录音)。活动之二:早晨好新闻发布会。在班上每个学生都“采访”到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之后,布置学生认真进行准备(进行资料的整理、写成文稿)。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整理等书写方面的活动给与指导。指导主要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集中指导。班上举办“早晨好新闻发布会”,学生自己主持。每个人一口头的方式是大家发布新闻,其他同学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的“新闻”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活动之三:办一份“晨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采访结果。
[1][2]。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的课堂。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界一直有这样的呼声:数学教学要走出传统藩篱,要能够创新教学内容,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引导生活。以此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一直是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以教参为依据展开的,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脱离。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不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学习欲望不强,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应用于现实生活,知识学习的实际价值不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感知、不断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仅仅跟着教师学习,掌握一些结论性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小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教师传授给自己的知识,缺乏对知识产生过程的情感体验,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很难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学生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第二,学生不能有效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价值意义不大,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着教师,跟着课本学习,做一些课本上的练习题,课业负担很重,学习效果不好,厌学情绪较严重。第三,学习效果不佳。学生主观参与数学学习的欲望不强,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思维难以得到发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学生的被动学习影响了学习效率,更影响了学生获得创造性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学效率不高,学习教育目标很难真正实现。
1.设计生活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展示一些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有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能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生熟悉的事物,设置生活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比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生活情境:三位小朋友在小区内相遇,开始聊起天来,姓张的小朋友说:我铅笔真便宜,16元4只;姓王的小朋友说:我比你买的便宜,12元3只。姓刘的小朋友说:你们买的都没有我买的便宜,我买的铅笔四8元2只。三个小朋友都说自己买的便宜。在画面展示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说说那个小朋友买得最便宜?”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很多学生没有回答正确。教师说学习了新内容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2.设置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为学生设置具体的、形象性较强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能够不断分析研究生活内容,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外,对于学生而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教师要设置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混合运算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运算顺序,比如,“先做乘除法再做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内容”,等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且要求学生能够背下来。这样做有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识记了这些内容,但在应用环节会出现错误。如果教师可以认真研究这部分教学内容,把有关知识整合为生活画面,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就能有效理解相关内容。比如,两个小朋友到快餐店内用餐,他们消费的是一个标价为8元的汉堡和一杯标价为5元的可乐,后来他们又要了一杯可乐。大家帮他们算算需要付多少钱。学生列出的计算式是“8+5+5”或“8+5×2”。在学生列出计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8+5×2”应该怎么算,有的学生说先算加法,再乘。这样,得出的数字与前一个式子得出的结果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找出错误原因。这样学生对相关运算法则就能准确理解,在以后的做题过程中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3.课后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利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实际计算、测量的能力。一段时间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例如,引导学生进行某些角色的扮演活动,比如扮演收银员、服务员、工人、统计员等,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学习过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设计师,设计自己的小房间,认真计算个物体所需要占用的面积,对房间进行合理规划。在学生学习关于长方形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房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进行测量,通过设计使自己的房间更漂亮。引导学生对自己房间四壁和屋顶涂料进行新的设计,合理安排每平方米的用料,对粉刷面积进行计算,等等,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不断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会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能得到显著增强。其实,数学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之内,更在于课堂之外。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课后引导学习,这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实现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能够有效构建知识体系,有效提高数学素养。要努力实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性,不断培养学生关注数学、关注生活的意识,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增强。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一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六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1)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施前提是整合。开展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对于还没能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和老师来讲,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开设,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在延续教材的设计安排,甚至不干越雷池一步。怎样促使老师讲研究性学习与作文切实结合在一起开展呢?我想到了搭桥、铺路。恰好,这一期间,《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约了几个“作文引路”的稿子,我想,能不能写出一些“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来试着看一下反响?同时,也为实验教师设计活动、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搭一下桥,铺一铺路?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了约稿的几个单元教材,针对教材作文教学的要求,按照自己“指导学生经历整个作文过程”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研究性作文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路是这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欲望的激发或者表达欲望的激发――实践探究活动,积累素材――口语交际展示研究成果――书面表达交际(发表)。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与教及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以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如下: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晨雾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又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要求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难了一点。难就难在:怎么样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色、人物等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将本组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与本次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之一:采访早晨好新闻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早晨的景物、人物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也可以是一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人物、一处有特点的景物)。老师介绍以后,给学生介绍这则“新闻”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给学生讲“新闻”的特点――“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都感到新鲜。”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都可以到哪里去采访?怎么采访?有哪些方法?采访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也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问、听、看,还可以搞放弹劾相关的资料收集”。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采访结果,通过个别座谈,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角度、方法、记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拍照片、录像、录音)。活动之二:早晨好新闻发布会。在班上每个学生都“采访”到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之后,布置学生认真进行准备(进行资料的整理、写成文稿)。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整理等书写方面的活动给与指导。指导主要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集中指导。班上举办“早晨好新闻发布会”,学生自己主持。每个人一口头的方式是大家发布新闻,其他同学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的“新闻”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活动之三:办一份“晨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采访结果写成小文章。教师对学生为“办报”而进行的写文章活动进行指导。指导以个别化的方式为主。如果学生采访的结果停留在“照片、录像、录音”上,教师可引导并指导其转换成文字形式。“发表”在自己小组办的“晨报”上。办报时,除了刊登自己的文稿,还要为“报纸”配上报头、花边、插图等。全班办完以后,将各小组的“晨报”张贴在教室合适的位置,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安排了一次“游戏性质”的主题探究实践活动――“采访”,这本身是对早晨“感到新鲜的景人物事”的探究过程。在这样的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作文需要的“素材、情感体验”等,同时,活动本身又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情境。从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研究性作文教学思路”的――作文,跟主题探究实践、口语交际、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1]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二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开展数学课教学,教师须选择合理的生活情景用以展现数学问题,在课前预习时安排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课上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后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
在学习数学新知识前,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是这种预习,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讲授前,笔者就安排学生去公园和道路两侧实际调查所植树木的情况,并让大家设计记录表格,以便更好地记录自己调查的数据。通过实际调查,学生得出几种不同的结果(封闭图形的、一端栽树的、两端都栽树的),然后课上再学习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学生理解“间隔长”和“间隔数”就容易多了。结合实际体验,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获得的知识有理有据,利于其整体知识的建构。课后延伸也要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五年级上册“关于分段计费的问题”一课后,笔者安排学生在课下计算出租车费用、电费费用、水费费用等,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景,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常用或是常见的内容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还能促进知识纵向与横向的迁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须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多媒体音像的加入、课桌椅的摆放方式、花卉或卡通小动物的使用等等,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教室里干巴巴的学习,而是体会一个丰富的生活或玩耍过程。同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教材的深度与宽度上加以补充,或是创造重组,使之真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买*票”与“彩票中奖”的生活情境,立即引起学生的深思。有的说“能中奖”;有的说“可能中奖”;有的说“不能中奖”;有的说“一定能中奖”。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交流和争论,同学们逐渐明白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的产生条件,以及各自的.不确定性。如此设计教学,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过程转变为兴趣盎然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充满乐趣的一次买*票经历,收获到了数学知识及其形成的整个过程。
三、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生活的积累,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收获了不少的可用经验,这些正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探索推理求解的步骤,总结同类问题解决的策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教授六年级下册“利息”一课时,在笔者将例题出示后,没有直接启发学生数学思考,而是组织了一个讨论交流会,交流大家随同家长在银行存取款的经验。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存款的过程及意义;明白了存款和利率的种类;大致了解本息的计算方法。这些实践经验无疑成为了今天学习新知的有利铺垫,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习就变得轻松自在,乐趣无穷。教师课后再安排到银行存压岁钱的小任务,对学生来说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数学知识,课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不论对多么高难度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其目的还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要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如教授“长方形面积”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测量教室的面积,看有几种方法。有的同学测量长与宽,通过计算得到答案;有的同学通过数地板砖的块数计算答案;有的同学将教室分割成多个小格数一数。总之不管哪种方法,学生都是自己动手动脑,确实做到了学以致用。再比如讲完“三角形面积”一课后,笔者给学生安排了各种课后活动,如测量出红领巾的面积、三角板的面积、汽车后备箱里三角架的面积,以及自制一个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彩色卡片来布置教室等。再比如,六年级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笔者又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后活动:学生自己设计统计调查表,记录家中每日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学习小组内一周的塑料袋丢弃情况,估算这些塑料袋展开后的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地面?思考这些塑料袋对我们环境的影响有多大?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在生活中巩固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提高思维能力。
按照课标的要求,数学课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而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无疑都离不开动手实践。例如,教学完“长方体”一课后,因教材内容比较浅显,仅是一些概念和计算公式,单单借助这些,还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遇事考虑更加周全,也为表现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好朋友的生日要到了,我给他准备了礼物,现在需要做一个礼物包装盒,我拥有的材料是长2米、宽1米的彩色电光纸板1张,请问怎样裁剪才能得到一个容积最大的长方体包装盒呢(纸板厚度不计)?学生对此活动充满兴趣,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他们利用手里的纸片多次尝试裁剪,终于找到了答案。笔者又接着说:“如果这个礼物包装盒无需上盖,该怎样做呢?如果我需要先剪下10厘米宽1米长的一段做拉花装饰一下,又该如何裁剪?”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同时明白了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思维不能拘泥固守,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大千世界,奥妙无穷。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动手实验操作,许多看似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都会被我们利用巧妙的办法解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创设研究探索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新知,让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回归我们美好的生活。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三
自高中化学教学加入到新课改的行列当中后,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也做到了高度的重视,课堂上更为强调的是学生进行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该是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前提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高中化学要想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必须要回归生活。
即使是高中化学教学已经加入了新课改但是高中化学教师仍旧对知识及理论的讲授比较重视,对于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讲授是比较缺乏的,而学生在这样脱离实际的化学知识讲授当中,也必然不会对化学产生兴趣。
1.从教学内容上来讲,与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况相脱离。
现在的高中教师当中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人对学科知识过分的强调,尤其体现在对其完整性及严密性的重视上,而和化学联系的生活问题也只是在不得不提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将其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样与生活相脱节的化学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及作用产生怀疑,也没有办法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教学方式上讲过分的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现在绝大部分的高中化学教师仍旧是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点在老教师当中是最为明显的,但是实际上化学教学要与实验器材、生活场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效果,再加上课本当中所要求的大部分实验都是教师动手进行的,学生压根就没有动手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对新课改所要求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是遵循着教师的设计开展学习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这与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是相悖的。
在高中化学教材当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所占的比例是较大的,同时这部分知识在高中化学当中也属于重难点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知识点多、杂,学生学习、理解、记忆起来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再加上这部分知识点当中涉及到的生活联系、实验都是比较多的。而在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注重引课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引课是否精彩是这节课进行是否顺利的迁移,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在备课的阶段就需要认真的查阅有关资料,重视罪行的科技成果,在教案当中就将所教授的内容和生活联系到一起。(2)教学的内容上做到创新。教学的内容不能禁锢在教材当中,要将教材当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同时化学课堂当中还需要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每个知识点的导入都要注意科学化,要让学生对化学有着深刻的体验,让学生理解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3)生活化教学当中要不断的对学习方式进行优化。要改变原来学生被动接受化学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化学课堂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多思考、多动手,同时还需要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理论知识在高中化学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化实践教学要注意下面几点内容:
出自 coOCO.neT.Cn
(1)注重知识的讲授过程。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及乏味的,所以教师在化学课上要将生活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引课要契合生活,知识点的讲解要主要由浅入深。首先引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知识代内的讲解上要注意由浅到深的逐步推进。
(2)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做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所以学生参与到其中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理解知识的最有效思路,提高掌握化学知识的效率。
(3)探究性实验在化学理论生活化教学实践当中的运用。我们知道化学理论知识是较为抽象、难理解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设置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实验,然后让学生去自主思考,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最后所得的结论也可以进行讨论,这样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与教师枯燥的讲授相比较是非常有效的。
1.教学过程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教学当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所以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当中,要将师生、学生互动及交流做为重点内容。教学的形式也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教师应该创设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将教学课堂创设的更为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
2.教学用具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整个教学的开展应该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并且课堂当中所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需要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的。那么高中化学教学用具不一定仅仅的拘泥在实验仪器、药品挂图等方面,可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寻找教学用具,例如我们在研究过滤的时候可以用泥水进行,我们在研究蒸发现象的时候可以用食盐水进行,可以使用橘子来进行原电池实验等。
3.教学内容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教学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学内容就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学要与现实及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新的高中化学教材与旧版相比较从内容上更为注重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课以及讨论也更为贴近生活,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结合在一起,在当地的实际情况下,要增设与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并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简单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作为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当中去搜集信息,要善于从生活当中去选择素材,要对生活当中的素材做到有效的把握。高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当中去学习化学知识,去认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科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润霞。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5月。1-52。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四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载体,教师通常要以教材的知识点为基础,根据教材的课程结构来安排上课内容和课堂结构,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对教材的了解工作,能够在日后的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随着教育改革的施行,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也更加注重数学应用性方面知识的增加。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活环境、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习惯,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选取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点,利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1.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的开展之下,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效的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教师要多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作业,鼓励学生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认识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习近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之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班里同学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统计数据,再求得平均数,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能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2.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组织跟教材和知识点相关的实践活动和课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后,要求学生动手制作卡片等手工制品,在动手的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手工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更好的锻炼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在生活场景中更真实的激发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更好的提高运用数学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参与集体活动并使用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加深数学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要尽快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不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上课时不再只是单纯的听老师讲课,要充分调动大脑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法,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并与小组内同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的观察中,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和内容。例如:在进行圆锥体积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圆锥体教具,或者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圆锥体作为教具。在教授求圆锥体体积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沙子等工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观察中,更加直接、更加深刻的学到知识,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好的学到知识。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具和多媒体技术,在授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知识的展示,可以借助动画视频等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的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数学体验。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兴趣的作用,通过提高兴趣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加活跃的激发自己的大脑思考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要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能力水平,让知识点和问题的难度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内。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注意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既要有生活特色,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要能够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中的情况引导出数学知识,让学生借助生活常识来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改善学生的思考方法,使其更科学、更高效。教师要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多种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的局限性,要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负面因素的产生,鼓励学生发挥思维的想象力,解决自己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尽量让课堂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但又要去除掉现实生活的消极因素和对于小学生来说较困难的部分。教师既要让情境更加贴近于生活,同时又要在情境中加入积极向上的内容,加入小学生所喜爱的有趣的成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能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改变对生活的看法,提高对生活的热爱,要让小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细心的进行观察和体验。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五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希望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们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深化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够给课堂教学营造更好的环境与氛围,也能够很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展开,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为生活化,这一点也很容易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十分基础,且能够很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与设置上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更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这不仅更容易被学生们理解与接受,也能够增进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吸收,这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知识点列举一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实例。这些都是很典型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这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也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与进步。教师要善于对所教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比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活中的应用引入课堂,例如,身高可以怎么表达,书本的长和宽又应当如何表达等,由此学生就可以切实体会到米、分米、厘米这些基本单位的含义,并且有一个量化的概念,这将会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类似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课本中的很多教学素材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教师要善于展开对于教学素材中生活化元素的挖掘与利用,并且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不仅是对于生活化教学的一种很好的体现,也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生活化教学可以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模式,都能够很好地让生活化教学得以渗透。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铺垫,有效的教学情境也能够更快地将学生们带入教学主题中,让大家在课堂上更为专注。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注重生活化原则,一方面,教学过程在层层推进的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要能够很快地让学生们理解教学重点。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应当尽可能地轻松有趣,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深化大家对于教学知识点的领悟。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则能够很好地促进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课堂教学的展开有推动作用。教学过程生活化要求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并且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增长知识和经验。例如,在课上老师可以扮演小卖铺老板,然后学生去那里买东西,橡皮1.5元,圆珠笔2元,碳素笔3元,学生一共有10元,让他们算一算买这些文具一共要多少钱,买完后还剩下多少钱。在课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教学的反馈,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教学反馈的过程中增进大家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与体会。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不仅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这种方式也能够让课堂教学更为轻松愉快,进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的选择不仅会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成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同样能够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小学数学课堂上一种很好的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给大家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够降低很多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生活实例的列举或者生活情境的创设,一些趣味化的教学游戏的开展,一些融入了生活实践的教学活动等,都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载体。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要通过更多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选用要突出灵活性和趣味性,防止枯燥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数学游戏教学,从而使学生转换思维,开动脑筋。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提高数学的应用与实践能力。例如,老师可以用扑克牌给学生做加减法的训练,让学生任意抽出三张牌,进行加法训练,或者任意抽出五张牌,让学生思考如何让这五张牌的数字通过加减乘除最后得出1。这些都是非常灵活的教学实例,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家在过程中也很好地活跃了自己的思维,丰富了自己的探究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是很有价值的教学方式,能够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与提升。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更好地展开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有帮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更为生活化,这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方法也可以更为生活化,并且让整个教学过程以轻松愉快的形式展开。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篇十六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新时代特征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并能最终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一改传统教学方式死板沉闷的特点,新鲜有趣,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主动感受,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接受新知识,激发学习动力。
1.2提高学习效率。生活化教学就是做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用学生通俗易懂、容易理解的方式,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现象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并最终回归与实践,将抽象的问题归于具体,将复杂的问题归于简洁,不再是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枯燥讲解,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知识的掌握,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生活化教学。
2.1课前导入。课前导入环节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准备开始讲解的环节,是决定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进行导入。设置相关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作答,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一年级下册中“认识人民币”一节,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模拟生活场景的方式诱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民币的记忆。举个例子,教师可以拿起学生的学习用品,比如铅笔、橡皮、文具盒、书本等物品问学生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会回答从哪里买来的。教师继续发问:我们买东西时需要用什么呢?学生回答:用钱。此时,教师可以趁这个机会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大家平时买文具、买零食用到的钱,也就是人民币,这样,大家以后再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自己付钱了,好不好?”听到这里,学生兴趣浓厚,期待着这堂课的展开及新知识的学习,之后的讲课环节也就容易取得很高的教学效率。
2.2讲解环节。讲解环节是一节课最核心的环节,是教师将新知识分解并详细教授给学生的环节,因此十分关键。在这个环节,我们依然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完成知识讲解,如果方法得当,就能取得显著效果。例如刚才我们提到的案例,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于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时,完全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介绍相关知识。举个例子,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后,可以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某些学习用具是花多少钱买的,用的是哪一种面值的人民币,一共有几种付款方式。然后请另一位同学判断他说得是否正确,如果有错误,则请另一位同学指出来,如果他说得不全面,请另一位同学加以补充。另外,教师也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请一位同学扮演商贩,另一位同学扮演顾客到商店里买东西,由这两位同学进行模拟交易,完成之后由老师点评刚才他们的表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加以解决。这样,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将刚刚学到的人民币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了解应该如何运用,效果事半功倍。
2.3课后巩固。课后的巩固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例如我们之前讨论的“认识人民币”这一节,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后,让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商店里买一些学习用具。在询问过多少钱之后自己付款,有家长监督,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人民币。当学生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地拿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时,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深深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成功交易之后,学生会因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买东西的.任务而高兴不已,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对自己的生活是有帮助的,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动力十足地进行下面的学习。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知识。我的身高是多少,我比同学高多少,我的铅笔多少钱,学校的跑道有多长,为什么自行车轮胎是圆形的,维修工人是怎样固定摇晃的课桌的,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结构,等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积极解决问题,同时,在生活中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学生既能够活学活用,巩固知识,又能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这正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更是新课程标准及新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