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阅读心得(实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篇一
近年来,一股叫做“文化苦旅”的新潮流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它鼓励人们去阅读那些思想深邃、难以理解的经典著作,以提升自身的哲学与文化素养。我也秉持着这一理念,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文化经典作品进行阅读,体验了一次心灵与智慧的磨炼之旅。在这次旅程中,我不仅对自身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对世界有了更宽广的视野。下面我将分享我在文化苦旅中得到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文化苦旅对于个人心智的成长和思维方式的拓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阅读《论语》、《资治通鉴》等经典作品时,文中繁复的语言和思想,并不容易理解。但通过思考和推敲,我慢慢体会到作者的智慧和深度,也从中汲取到了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这些哲学和历史的文化瑰宝,引导我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苦旅的过程就像一块磨刀石,可以磨砺心智,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而独立。
其次,文化苦旅让我不断反思自身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阅读《红楼梦》、《人类群星闪耀时》等文学作品时,我被那些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触动,他们身上的种种悲欢离合,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对比与比较,我深刻感受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融合,也意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这种思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和追求,从而调整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同时,在文化苦旅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种与世界对话的能力。阅读《西方音乐史》、《西方哲学史》等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时,我深入了解到了西方文化的源流、演进和内在逻辑,进而与西方文明产生了联系和共鸣。这种过程不仅让我在学术领域拥有更加深入的见解,也让我对于自身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与这些经典理论的对话,我将自己的思考与观点与他人交流,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
最后,文化苦旅给我带来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绪的宣泄。在阅读《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宏大题材的文学作品时,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作品中人物所经历的苦难和挫折,也跟随着他们一起经历了各种艰辛与痛苦。通过这样的体验,我释放了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认识到人生的坎坷和不确定性,并从中寻找到了宽慰和力量。这种情感共鸣和情绪宣泄,使我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文化苦旅是一次独特而珍贵的阅读体验,它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智慧和人生的道理。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反思自身,调整人生态度;与世界对话,培养学术思维;释放情绪,找到人生力量。文化苦旅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但每一步都值得,因为它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充实,智慧更加丰富,生命更加完整。让我们相约文化苦旅,一同体验这段心灵和智慧的朝圣之旅!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篇二
算起来,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时间已经算够长的了,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要妈妈为我买书,她就帮我择了本《文化苦旅》。
当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这本书,只是在写读后感时,还似懂非懂地谈些感想,其实跟这书,关系不大。因为因为感觉内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试着去读,可都半途而废。
今年暑假,在整理书橱时,我发现发了它,并再一次打开了它。我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
但是作者永远者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着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华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篇三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余秋雨的远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由此,便决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旅”。当他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篇四
苦涩的味道给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增添了一份味道。在看《文化苦旅》之前,我大概不会想到,一个引人入胜的景点和历史,背后估计有这么深的含义;作者自带妙笔,结合干净优美的散文,使之成为唤醒中国人的文章。
“浅浅者云照,小桥流水村”的对联,成就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古镇不是自然雕刻的自然景观,而是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景观。我们以前从未来过这里,但书中的小镇给我们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难怪几千年来,很多文人遇到政治不洁或生活失意的时候,都会隐居起来。而荒山盖屋,生活上有烦恼,隐于城中,成了文人来江南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居”既有正面的看法,也有负面的看法。一方面,当中国文化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时,文人会把自己的文学修养带到这里隐居,以避免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次,是士人病死、官场沉浮的失意时刻,事事不顺。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解除他们的身心,找个地方隐居。缺点是有些人会为了得到一份紧巴巴的工作,在隐居中藏起追求名利的工具。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性文化开始变质,之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彻底黑暗。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对隐居持积极的态度,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发展的空间太窄,迫使他们要么隐居,要么死去。我们不会让他们的雄心壮志落空,而是选择一沉再沉,等待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在自然人文环境中沉思,考虑人的情感,在留侯寺前,一尊石像追忆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到他的降职,这是贬谪,刘墉两州是偏僻之地。所以他把自己置身于山河之中,把自己的苦恼状态完全寄托在山河之游和文章的创作上,成就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这一代文人的气节和傲气,使后世文人不得不尊重他的文化自觉和人格,带着崇敬和怀疑向这位伟大的作家致敬。当我们合上书时,我们忍不住去睡觉。流动的汽车和人们在宣扬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但是千年文化的故乡呢?也许我们应该带着对中国文化的怀疑,亲自去广阔的土地上看书。
余行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以其独特的观察和洞察,对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中华文化。《文化苦旅》不甜,因为有太多的苦要承受和经历。
走进书中的情境和思考,不禁认真起来。就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被流放到一个陌生的土地,因为历史和那个文化,迫使我们前进。我们住在前面的莫高窟里。洞穴仍然壮观,石像和壁画仍然寂静无声。我们静静的看着光影投射下的石壁的变化,就像他们静静的看着千年敦煌的变化。一千年前,开了一千年后雄伟的莫高窟。它遭受了浩劫,王道公手里的一串钥匙守护了敦煌一千年,却把它留在外人手中,而华夏子孙也抛弃了它。那辆马车和装载文物的马车被运到了国外。多年后的今天,这个神秘而有意义的洞穴为什么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它的外表并不美丽,只是一种仪式,一种生活,以及它的深层储藏。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美,也看到了宗教世界,它是中国人的标本,一种美丽的标本,同样美丽的标本,尽管它曾经被畸形和无情地改造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篇五
还记得初读这本书时,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笔如有神,而是小叙中所说的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成了一个废弃的箭靶子,破破烂烂地歪斜在田野间,连乌鸦、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还有“看来,浪子未死,气场未绝,就像笔记中的那个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我离开门缝,许久无语,委屈你了,孩子。”这几句每一个都戳中我的内心,这让余秋雨都感叹的书籍何不引起我的注意,我对这本书充满了疑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是好奇,“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当时我仍无从得知,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谜。
而如今,大树的年轮又添上几圈,再拿起这本放置已久的书,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文化苦旅》到底隐藏着什么?这个问题深深地扎根在我心中。透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咱们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那千山万水的豪迈在余秋雨老师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不曾去过他所描绘的任何的一个地方,也从未想过要去摸索、探寻,仅仅是看着这些文字,我的内心就已是无尽的赞叹。
书中写了有着“天府之国”称号的都江堰;那夕阳西下,朔风凛凛而略显凄清的道士塔;接通着中华历史血脉的莫高窟;还有一湾不算太小的沙原隐泉和那风雨中的天一阁。这一切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们在各自的地方安静地保持着自己的美好,但当余秋雨老师的笔触摸到它们时,它们又开始活跃起来。通过作者的笔,它们活力四射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结合的动人瞬间。
作者余秋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河之子,他生长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他在书中说:“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他触摸到了我们一些所不能接触的事物,他用一生的时间有劲祖国的山河,纵横华夏的大地,访遍名山大川,书写下这不屈的一笔。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的魅力,见证文化的变迁,欣赏祖国的壮丽无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其实本没有两者,因为路就是书。人生是路,是一条漫长的路;而书也是路,是一条崎岖的路。我们在这条路上摸索、前进。而最终的目标就是学习文化,了解文化。我们从咿呀学语到如今何尝不是这样的,改变我们的也就是这文化,这条路必定是苦的,但我们不妨去试试,就算结果不像作者那样,我们也最终在文化苦旅中成长起来了。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篇六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来自新华文轩书店的网友: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篇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文化苦旅阅读心得篇八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