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模板11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一
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深刻的意义和独特的魅力。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我对于鉴赏诗歌有着极大的兴趣与热爱。这使我从诗歌中不仅能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领悟到诗歌所蕴含的深意。在此,我将分享我的鉴赏诗歌心得体会。
一、诗歌是艺术的语言。
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精雕细琢的词语、植入荡气回肠的音韵,将我们带入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境界。这里可能是一个美轮美奂的仙境,或是一个孤寂绝望的地狱犹如《庐山谣》中的“独钓愁网千古心,一片孤城万仞岑。”诗人可以通过语言的魔力,打破常规的想象,带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
二、诗歌是传递情感的方式。
诗歌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它传达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情感。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表达离别之情的同时,也将古原自然之美绎于文字之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对自然美的描写,表达出对离别的苦痛与无奈。诗歌的意义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感受。文字与感情、意义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正因如此,诗歌才成为那么多人渴望敲打心扉的窗户。
三、诗歌是源自生活的艺术。
人们往往认为诗歌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但实际上,诗歌大多数情况下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杜甫的《春望》即是对春季景色的观察与抒发;《将进酒》描绘了辛苦的历程与豁达的心态;《悯农》体现农民劳作的艰苦与生活的光辉。生活就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通过他们的感性体验与反思,将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用诗歌表达出来,放大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与关注。
四、诗歌呈现质与量的协调。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要注重词、音和意义的协调,还要注重质与量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体现在整篇诗歌上,也体现在每句的长度、节奏、押韵、音律和修辞上。同时,诗歌涉及词汇、语法和文化、时代背景等的综合运用,更是一门全方位的艺术。不同于诗歌之于散文,每个字在诗歌中的位置和作用都被赋予了更加巨大的作用,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精致化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最后,鉴赏诗歌需要顶住汹涌的“潮流压力”,坚持读经典。一定要慢慢地研究、享受诗歌的魅力,而不是蜻蜓点水地匆匆浏览。《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雾。”诗歌的美只有在细品、从心扉中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其强大的魅力。
总之,鉴赏诗歌需要全面的思考与体会,既需要自己的感悟和灵魂的贡献,也需要对文章本身的深入、周全全面的分析。这便是我在诗歌鉴赏中得到的体会,希望对于爱好文学的读者有所启发。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二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2《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3《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倍受历代诗家推崇,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加深了诗歌的蕴藉。“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4《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全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是诗人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这首诗特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5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系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之作,亦为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前四句是一幅雄迈壮美的“秋景图”,意境载阔,气势磅礴;后四句并只是个人的叹老嗟贫。而是感叹世事多艰难,人民多灾祸。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6《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7《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作者写自己思恋已逝的岁月,思恋美好的年华。这种感情往往是悲苦交加,然而句中无一“悲”字,“苦”字。五十弦,一弦一思念,可见思念苦之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庄生晓梦迷蝴蝶”,似水年华恍如梦,又像美丽的蝴蝶,却更苦于无奈的现实,于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死后化成杜鹃悲啼,自己又该怎样面对现实,又将把一切托付何物呢?人们尽可能传诵。但谁也不会轻易说出这是句的悲,于是他迷惘了。“沧海明月珠有泪,蓝天日乱玉生烟”想的多了,悲伤滚滚而来,自然有泪了。作者也许有点绕性心理,人太悲伤了,就需要一点安慰。想想将来,或许今天的泪水将成为明日的珍珠。美玉总伴随好运而来,运气好了,说不定蓝田的玉„„还没有想完,想象中的“玉山”却生烟渺茫,自己有一次跌入现实的苦闷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唉!”李商隐叹息着流走的时间里,我惋惜!“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扪心自问,“当时已惘然”,那么现在就不能再“惘然”了,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不能就这样一直沉浸在悲哀之中。
整个篇幅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但给人的感觉却飘然脱俗,用传说来写感情,诗句的优雅更显露出柔和凄美。情悲而不失美,静而又波澜,有后悔更有勇气,无不表达作者最深切的感受。
8《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9《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10《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上片写孤独的处境。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晏殊的这首词有一种对时光年华的流逝的深切的慨叹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极幽微的情思的叙写中,流露出了很深挚又很高远的一份追寻向往的心意,这种情思,虽然表面看来也许只不过是伤春怀人之情而已,但是隐然间却可以使读者的心灵感情感受到一种提升的作用。
11《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12《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13《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被南放之后的第十七年,当时辛弃疾正再一次被当时的朝廷调任,好友为其饯行时,辛弃疾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在上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14《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的上阙,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
词的下阙,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还有谁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呢?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1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6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是苏词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享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美赞,本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和心灵的启示。
本词通篇咏月,构思奇拔,畦径独辟,它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传说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17《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知道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过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题的那堵墙壁也已经破败,所题之诗也不见了痕迹。还记得我们当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驴蹇,嘶鸣声声。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雪泥鸿爪”由此成为一个被后世广泛传诵的成语。这四句是针对苏辙原诗中的人生感慨更进一步发表的议论。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也都水过是泥上爪印而已。这样的持论似乎带了虚无主义的色彩,和佛教所说的“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无本质的不同。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三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现代文阅读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生,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
现代文阅读。
尤其是现在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全部出自课外,而且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促使我们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它。
我们知道,阅读理解题是根据选文出的,即:题从文中来。因此,要解答题目,就必须先熟悉选文理解选文,然后再答题。如果连选文都不了解、不理解,匆忙答题,其解答是缺乏根据的,肯定很不准确。要解答好阅读理解题,首先应该分析题型,把握好答题技巧。
就题目答案的类型而言,阅读题可分为“背”“抄”“编”三大类:“背”即背答案,就是在答题时把平时积累的记忆性知识一成不变地默写出来即可;“抄”即抄答案,这种题型要到原文中去找现成答案,然后抄录出来;“编”即编答案,这种题能够考察出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难度较大,但只要结合前后文仔细推敲,还是可以“编”出比较准确的答案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浏览选文,整体感知。先花一点时间粗略地浏览一遍选文,先对文章作感性接触,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总体的印象,这样可以避免答题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第二步:分析语段,把握题型。这是第二遍阅读选文,如果选文是多个自然段,则在领会段意的基础上划出层次,给层次安上小标题,给没有题目的选文安上标题;如果选文只有一个自然段,则要划出段内层次,写出层意。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中心句和关键性词语。把握题型就是对选文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并且仔细分析各题属于什么类型。
第三步:深入理解,细致答题。深入理解就是对选文中重要词句做深层次的分析领悟,这是做好抄、编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联系上下文,领悟题目中的深层含义。b、联系选文的立意、主题来理解词句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句的含义。做到这几点,胸有成竹,才能够准确地答题。不管哪一种类型的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紧扣原文,根据选文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敲,“题从文中来,答案文中找”,这是做阅读题的基本原则。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四
一会儿近,一会儿远,
可惜很少有人看清。
在这片国土之内,
天空的太阳永不西沉,
那儿人们俊俏无比,
往玫瑰花丛栖身。
神话般瑰丽的景色,
在温馨的森林之夜喧腾,
色彩缤纷的花儿,
正在相互亲吻。
那儿神圣的自由和爱情,
吻着纯洁的生命;。
那儿什么都令人惊异,
那儿什么都无比欢欣,经典台词。
唉,只有在歌曲之中,
才有这样美妙崇高的仙境,
我只能希冀、期待,
可看到它,一辈子也不能!
史托姆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中短篇,但他更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他曾说过:“我知道,我是现在的诗人中的最大的抒情诗人,即使将来我的小说早被遗忘,而我的诗还会存在,而且越来越广泛地流传。”我国评论界一般认为,“史托姆的抒情诗数量虽然不多,就质量而言,他的一些最好的抒情诗却可以置身于德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之列”。
《我美丽的仙境》是史托姆早期的作品,选自他于1885年出版的《诗歌补集》。在这首诗歌中,史托姆以其凝练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美丽的仙境”。无论是诗歌标题,还是诗歌内容,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出他前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深受浪漫主义作家艾兴多尔夫、默里克等人的影响,强调作品的浪漫主义抒情性。
诗歌一开始,史托姆便将他的幻想之门打开,让我们得以窥见里面的神奇世界。我们远远地看到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发现海浪的最高处“浮现出美丽的仙境”。它“一会儿近,一会儿远”,似乎随着浪潮的每一次起伏和涌动,它也在顺势漂动。它亦真亦幻,亦实亦虚,不可捉摸。它就像存放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某个场景,当我们怀着焦渴的期待在意识的漩涡里极力搜寻它的踪迹的时候,却往往徒劳无功;而在一次偶然的梦里,或者一次发呆的情形之下,它带着清脆的笑声闪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这个“美丽的仙境”,就是史托姆意识深处的理想王国。他一次次地向意识汪洋眺望,一次次地在其中寻觅,终于看清楚仙境上的美丽景致。在那里,“天空的太阳永不西沉”,“人们俊俏无比”,“往玫瑰花丛栖身”。在那里,景色有如“神话般瑰丽”,草木旺盛,花朵艳丽,充满了和谐与温馨。在那里,人们享有“神圣的自由和爱情”,生命因此而“纯洁”。“那儿什么都令人惊异”,“那儿什么都无比欢欣”。那里拥有一切真善美,拥有一切我们失去但仍然渴望的东西。这个仙境是那么“美妙崇高”,与其说它是幻想之境,不如说它是精神家园。它是史托姆在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中堆积起来的幻想投射,浓缩地表达了他的精神依恋。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寻根”的`文学,浪漫主义作家们往往通过对远方的想象、对异域的向往来表现对理想的憧憬。他们疏离眼前事物,追求遥远异乡,将陌生的场景视为想象的释放地和审美的安置所。“仙境”便是史托姆内心凝聚的想象场所。他越是在诗歌中渲染仙境的美丽,便越多地透露出他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仙境中的“神圣的自由和爱情”,正是他当时备感匮乏的两样东西。他的家乡,笼罩在丹麦统治者的蛮横与骄奢之中,他和他的同胞们,作为德国子民,却要屈从于丹麦人的管辖,这是何等的耻辱!他爱幕多年的姑娘,狠心地拒绝了他的求婚,漫漫6年的痴情等待宛如被秋风横扫的落叶,转眼不知去向,这是何等的打击!这些现实中的不如意,在想象中却以另一番姿态出现。现实是有限的,想象却是自由的;现实不断化为往事,想象却意味着可能。
史托姆由衷地“希翼”、“期待”着那“美丽的仙境”,渴望它就像神话中的伊甸园一般,成为上帝在凡尘为人类建造的美好家园。然而,想象终归是浮云,生活还是依照原本的面目继续存在,他清楚地知道,“看到它,一辈子也不能”。在诗歌结尾,史托姆非常冷静地收住了想象的翅膀,把我们拉回了活生生的现实。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五
在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毛泽东的一些作品,其中包括了一些诗歌。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令我深受触动。通过对毛概诗歌的鉴赏,我增加了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并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体会。
首先,毛概诗歌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情感表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些作品中,毛泽东通过诗歌这一媒介,生动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例如,他的诗歌《沁园春·雪》中,以雪花为象征,深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和坚强。同时,他也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时代的热爱。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让我在欣赏中感受到了毛泽东作为时代伟人的真情实感。
其次,毛概诗歌的深刻主题和独特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作品中,毛泽东以独特的诗意和激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人民的热爱。他的诗歌《七律·长征》中,以长征为主题,以恢宏的景象和独特的表达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红军的顽强和坚定。这些诗歌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只有坚定的信仰和对确立理想未来的追求,才能推动自己不断进步和奋斗。
另外,毛概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节奏感。在毛泽东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他将中式散文和西洋诗体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例如,他的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豪放的诗句和奔放的节奏,赞美了人民解放军的壮举和中国人民的胜利。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让我体会到了诗歌的力量和美感。
最后,毛概诗歌向我展示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在这些诗歌中,毛泽东用直接、鲜活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民、对社会的无尽关怀和深厚的责任感。他的诗歌《沁园春·春晓》中,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渴望和为之奋斗的决心。这种奉献精神和崇高情操深深打动了我,并激励着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总之,通过对毛概诗歌的鉴赏,我不仅加深了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还对毛泽东的艺术创作和个人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时代特色、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为我提供了一种美学的享受和人生价值的追求。通过欣赏这些诗歌,我对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我深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种对毛概诗歌的鉴赏将成为我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给我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激励。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六
而我的星辰也怀着同样的心愿。
我对你,亲爱的人儿,一无贪图,
只期望你带给我痛苦。
如果有时你对我的眼睛表示怜悯之情,
我对你别无他求,
只希望哭个不休。
也并非因为你听到我短叹长吁,
我才为你倾吐心曲,
我这颗心对你不抱任何希望,
有的也许只是忧伤。
让我仍爱着你,望着你,
为你叹息,
因为痛苦、哭泣和悲伤,
都是我忠诚的报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后一位著名诗人托夸多塔索,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瑰宝,一部《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既成就了塔索在文学圣殿中的巨大荣誉,也让塔索的精神几近崩溃。在塔索的身上始终?缠着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因为早先时期彻底摆脱上帝和宗教的精神束缚之后,拥有空前的心灵和身体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经历了狂欢节似的完全放纵,走出神的庇护曝露在尘世的阳光下,发现了另一种无力和忧郁。所以人们在反思文艺复兴运动带来的这场全民狂欢,然而这绝非是对它的否定,这个过程中让那个时代的人们包括现今的我们都受益匪浅。
《我爱你,只是因为你美艳》这首诗共分四节,抒情主人公“我”面对爱幕的人的拒绝,依然不改对她的钟情,全诗仿佛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你可以不爱我,但是却不能阻止我爱你。首先,主人公“我”被女孩的美艳打动,深深地爱上了她,在告白遭到拒绝之后,他坚定地表白了自己将不计结果地付出爱情的.信念,即使没有回报,甚至只是得到痛苦、哭泣和悲伤的下场,他将义无反顾。其次,本诗在语言上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决,每一节都采用了相似的结构和词语,名言名句,例如“我对你……一无贪图”,“我对你别无他求”和“我这颗心对你不抱任何希望”,可以看出“我”对现实和结局的清醒认识,但依然没有目的和不计回报地爱着她。另外,“只期望”、“只希望”和“只是”这些在每节中都出现的短语表明了“我”对这场爱情的小小希翼和要求,同时也是对爱幕女孩的苦苦哀求,请她不要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也拒绝,发誓自己不会给女孩带来压力和困扰,只希望保留自己爱的权利。第三,本诗结构完整,从前三节的并列倾诉到第四节的总结告白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结构,尽管抒情主人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场爱情的无望和痛苦,但是他愿意单方面地付出自己的真心,“让我仍爱着你,望着你”,而且诗人并不认为这场爱情是一个无谓的行为,“因为痛苦、哭泣和悲伤,都是我忠诚的报偿”,虽然不能得到女孩的爱情,然而在追寻的过程中诗人体会到的痛苦、哭泣和悲伤也未尝不是一种所得,诗人认为这些是对他的“报偿”。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看作是诗人塔索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对这场狂欢运动的反思,如何对抗狂欢之后的空虚,如何在走出宗教阴影之后找到心灵的安放之所,人文主义者陷入一种不安的困惑。但是诗人决不是否定这场运动,因为他认为即使有痛苦、悲伤和困惑,这一切都是有价值的“报偿”。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七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xx年赤峰统考)。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xx年淄博统考题)。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xx年包头市统考题)。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xx年成都统考题)。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张先。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八
第一段:引言(200字)。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在语言、韵律和意境上都更加深邃而富有张力。作为一名老师,我有幸多年来从事着鉴赏诗歌的教育工作,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也越发深入,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启发和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从鉴赏诗歌中所体会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发现美感(200字)。
诗歌是艺术的瑰宝,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美。通过阅读和欣赏诗歌,我发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美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精确的选择,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在鉴赏诗歌过程中,我沉浸在诗歌的美感之中,和诗人一起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诗歌通过极简的语言创造出丰富的联想和感受,让我对美的体验更加深刻。
第三段:提升审美意识(200字)。
通过鉴赏诗歌,我不仅发现了诗歌的美感,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意识。诗歌中的意象和符号常常需要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理解。这种感悟能力的训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感和细致地观察自然和人文景观,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诗歌的鉴赏不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修养。正因为如此,我在教学工作中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第四段:增长智慧与情感(200字)。
诗歌是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通过鉴赏诗歌,我扩宽了自己的思维视野,拓展了智慧的边界。诗歌的内涵和哲理常常超越了日常琐事,引发我对人生、情感和存在意义的思考。同时,诗歌也能够温润我的情感世界,给我带来宽广的情感触动。在鉴赏诗歌中,我与诗人一同感受着爱、恨、喜、怒等情感的起伏与流转,使我更加成熟与坚定。
第五段:传递教育力量(200字)。
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鉴赏诗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修养和体验,更是一种教育的力量。通过将诗歌引入课堂,我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哲理,引发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热爱。在诗歌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洗涤着颓废与浮躁。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更加美好和纯粹的教育环境。
总结(100字)。
通过多年的鉴赏诗歌,我体会到了诗歌的美感、提升了审美意识、增长了智慧与情感,并将这些体验运用于教育中,传递着鉴赏诗歌的力量。诗歌是文化的传承与激发,希望能够通过鉴赏诗歌的方式,为更多的人带来心灵的洗礼和力量的滋养。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九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中国大学必修课程之一,其中涉及了许多诗歌作品的鉴赏。诗歌是文学的瑰宝,通过对诗歌的鉴赏,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美的享受,更能够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我对其中的一些诗歌作品进行了深入鉴赏,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受毛泽东《七律·重上井冈山》的启发。这首诗以井冈山为背景,表达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的执着和坚定信念。通过歌颂这片红色摇篮,毛泽东把革命之火传递给了全国人民。诗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语言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用战斗克服一切困难。通过鉴赏这首诗,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革命的理念,这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提供了指导。
其次,我受到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感染。这首诗是毛泽东感叹长沙的美丽和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描述展示了长沙的美丽景色,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抒发了毛泽东对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的思考。通过鉴赏这首诗,我对毛泽东对美和人的思考更加深入,并意识到历史进程对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再次,我被毛泽东《七绝·清平乐·其二》深深打动。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表达了怀念革命时期的情感。诗中“花深深,柳密密,檐前莫见锦衣卫。此情不与乡书老,百日催人早还席。”的描述让我想起了那个岁月中的英勇豪情和峻厉战斗。通过鉴赏这首诗,我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它可以激发我们的热情和动力,让我们珍惜当下,勇敢前行。
此外,我也对毛泽东《六盘山》有着深刻的理解。这首诗通过描绘六盘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艰苦奋斗,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信心。诗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六盘山的壮丽景色以及无数英雄为了共同事业而奋斗的精神。通过鉴赏这首诗,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毛泽东思想中革命理念的认识,意识到革命事业不仅需要斗争和奋斗,也需要爱与美的心灵滋养。
最后,我被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一句诗歌的力量所震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深深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历史进程的思考。通过鉴赏这句诗,我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和毛泽东对于自身命运的掌控,从而激发了我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
综上所述,通过对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中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鉴赏,我深深地受到了毛泽东思想的熏陶和诗歌的感染。诗歌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能够让我们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通过鉴赏毛泽东的诗歌作品,我对他的思想和他所引领的伟大历史进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十
作为一位教师,我长期从事着对学生诗歌鉴赏教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文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如何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和总结,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第二段:开展课堂鉴赏。
在我的诗歌鉴赏课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我会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品味,感受诗歌的魅力。接着,我会教授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如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欣赏诗歌的美。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创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更好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第三段:积累诗歌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相信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来说,了解和积累诗歌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会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和研究诗歌,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作品,并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和解读,形成自己的诗歌积累。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诗歌,从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更好地鉴赏诗歌。
第四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诗歌鉴赏教育中,除了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文艺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力量。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多思考和感悟,让他们在阅读中培养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能力。通过这些努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诗歌的鉴赏教育工作,我深感诗歌的魅力和价值。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深入灵魂的表达。它能启发人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作为教师,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结:
通过对诗歌的鉴赏教育工作,我深感诗歌的魅力和价值。在课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授鉴赏方法和技巧,并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同时,我也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不断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在诗歌鉴赏中,我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如何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诗歌的内涵。通过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培养更多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十一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