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理论的论文(十一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一
一、权变理论的内涵特点
在现实环境中权变关系是复杂的、不明显的,由此决定了权变管理的复杂性。高校运用权变管理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情况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权变管理。权变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动态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因素之间存在着差异与联系,因此要采用多维分析的方法,实现合作高效的集体管理。现实环境是复杂多变的,高校管理正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一方面,高校管理受到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活动也在影响着环境的变化。
二、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1.权变理论在高校学科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的学科建设处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是一个内外开放的系统,高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高校学科建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子系统。高校的学科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权变理论的思想,时刻关注组织和环境的变化,通过改变管理手段、调整政策,决定高校管理活动的持续或终止。高校学科建设具有特殊性,需要关注环境的全局变化,注重培育学科,研究教师的发展特点,帮助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权变理论在学科建设管理中的运用要求高校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学科,实现资源的最优化。
2.权变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权变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课程设计。权变理论强调因地制宜,在高校的专业课程管理过程中,可以制定弹性的培养方案,推行更加自由的选课制度,推行分类教学,实行因材施教。二是教学奖惩制度的设计。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是刚性模式,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视了横向的沟通和协调。通过设置以权变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奖惩制度,激励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在未来的工作中是侧重科学研究或者教学研究。
3.权变理论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班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具有特殊性的层次机构,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标准性,是高校管理的基本层次之一。众多的班级管理活动实践比表明,随着多元化思维的不断深入,班级管理是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活动,不能采用完全统一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手段,要结合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运用权变管理实现高校的班级活动管理。具体来讲,权变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打破了统一的管理标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高校班级管理实践中运用权变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沟通中运用权变理论;二是不同特点学生的权变运用;三是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权变运用。通过灵活运用权变理论,促进班级管理的长效性与多元化发展,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体系。
三、结语
高校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实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与统一。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管理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的管理方法,工作目标与组织结构,动态调整高校管理工作。高校管理与权变理论的结合要充分发挥权变理论的作用,系统全面的分析内外部环境特点,利用实证性和多维性的分析方法,了解影响高校管理工作的多方面因素,实现高校管理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才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二
权变管理理论浅析论文
关键词:权变理论 行为理论 外部环境 毕业论文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等的发展,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的复杂,组织该如何面对这种迅速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许多企业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基于此,重新审视权变理论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效益和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 权变管理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兴起的原因
(一)权变理论的历史渊源。
虽然说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形成,到80年代达到顶峰,但是并不意味着权变理论的原则在这个时候才有的。事实上关于权变理论的管理实践,自古就有之。例如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主张:“因材施教”,并且这一思想对我国现在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在军事上对于权变原则的应用也很多,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武在《孙子虚实篇》写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特别强调将领指挥战争要“因势利导,因变制胜”。在国外也有很多关于应用权变原则的鲜活的例子,甚至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圣诞老人”也有一句名言——为了让每个人都高兴,我会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帽子。
由此可以看出关于权变理论中权变的原则自古就有之,也许人们在应用的时候是无意识的或者是不自觉地,但毕竟给现在的权变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 权变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石油危机、经济动荡和政治的骚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对西方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如何加强组织的内部的管理,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关注则很少。这些理论在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这给权变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时代背景,也起了促进的的作用。
2、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的学者发现要找到一个万能的适合任何组织的领导风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
3、领导风格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表明,不同的风格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在一种条件下有效的领导方式,在另一种条件下不见得有效,也就是说领导的有效性有赖于情景因素。
4、行为理论是在世界发展相对平缓且可预测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很难反应当今世界变化极快的现实,一些研究者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应该表现出发展导向的行为。
5、近年来的跨文化研究发现,文化是影响领导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文化的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领导行为。
(三)权变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是在以上原因的作用下,美国的管理学家卢桑斯(fred luthans)于1973年发表了《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一文,三年后又出版了《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这标志着权变理论的形成。这种理论从系统观点来考虑问题,其基本思想是,管理的.方式和技术要随着企业或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其主要特点:一是系统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考虑问题时不但要了解组织内部的机制,而且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二是实证性。这就是通过管理实践检验理论,同时把实践研究的结果变成方法,以促进更有效的管理。三是多维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对不同变量的组合也必须采用多维分析技术,对不同的管理理论加以灵活应用。权变理论力图将各种管理理论统一起来,并将各个管理学派的优点加以综合,构筑通向实践的桥梁。
二、 权变理论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成果
在权变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理论,如:坦南鲍姆的领带行为联系带模式;菲德勒的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还有赫塞赫布兰查德所提出的情景领导理论,在此值得特别提一下:这种理论是一个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他们认为下属接纳或者拒绝领导者,直接影响领导的有效性,因为领导者无论做什么其效果都取决于下属的活动,因此领导的风格,领导的行为应当适应下属的“成熟”程度。“成熟”程度主要是指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领导的行为应当随着下属的“成熟”程度作相应的调整。当下属的成熟度较低时易采取集权的领导方式;当下属的成熟度较高时宜采用分权的领导方式来提高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领导。
另外通过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两个概念贯穿于大多数理论之中,这就是“任务”和“人员”。这两个概念常常被表达为不同的形式,但其实质意义是相同的。另外人们还经常使用一些中间变量,如工作的结果化程度,群体规范,下属的士气等等。了解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应用权变理论很重要。
三、 各种领导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领导理论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每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前一种理论的借鉴吸收、批判继承的结果,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领导内涵深入认识的结果。由于行为理论同特质理论一样都没有考虑情景的因素,也就只获得了有限的成功,一些研究者认为有效的领导应该表现发展导向的行为,因此权变理论营运而生。这种理论对前两种理论进行了批判地吸收,认为有效的领导不仅取决于领导的特性及其行为,而且取决于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理论的发展是在批判和继承的关系上螺旋式进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个企业和组织中,并不是只存在一种领导理论的,很多时候是好几种理论并存的,几种理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领导理论,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 对权变理论的评价
(一)权变理论的不足。
权变管理理论对以前传统的管理理论的认识存在误解:权变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往往寻求“所有条件下惟一最好的方法”,对此,著名的管理学家孔茨作出了解释,他指出:有经验的管理者都知道在实践中要根据特定的环境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的道理,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最好的方法。具体看一下权变理论所存在的不足:
1、权变管理理论有保守主义的倾向。
虽然权变管理理论看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影响。但却更多的是强调人对外部环境的被动的适应和顺从。忽视了组织中的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毕竟是具有高级智慧的,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变化作出一定的预测,从而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2、 权变理论的分析框架过于简单。
在权变理论的分析中,设定了“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等参数,也就是说如果同样的某种环境条件,那么采用某种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其他方法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但这种分析对现实的分析过于简单,现实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二) 权变理论的积极意义。
尽管该理论存在不足,但作为一种后起的理论,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1、使人们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
以往的理论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而权变的理论则把人们的视角转到了组织的外边,使领导者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改变领导模式和策略,从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2、权变理论使管理更加规范化。
正如我们在前面论述权变理论的历史渊源的时候所述,关于权变的原则自古就不缺乏,但人们在应用的时候大都是无意识的。但权变理论的出现使这种权变的原则变成可以被传播、理解和接受的管理理论,也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更加有效率。
当然权变理论最大的意义就是它适应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环境变化日益复杂的大背景,要求管理者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灵活决策。
五、权变理论在现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 权变理论在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权变管理理论明确要求管理者应根据组织的环境去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的企业不顾本企业自身的特点,盲目地追赶潮流,大搞企业的流程再造,匆匆忙忙的建立什么学习型组织,甚至有的企业生硬地“造文化”,结果不但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当初的初衷相去甚远。
2、 权变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不足现象。
同上面的现象形成一定对比的是,很多的企业面对外面瞬息万变的环境,却关起门来搞发展,全然不领会外面的世界如何的发展变化,其结果很可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外,还因为对管理理论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目的,希望同过对权变理论的重新审视能引起更多的组织和学者对该理论的重视。
(二) 领导者要在领导活动中锻炼权变能力。
权变行为是一种具体的领导实践活动,权变艺术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实践锻炼,才可能被掌握并逐步提高其运用水平。正如詹姆斯库泽斯(james m. . kouzes) 与巴里波斯纳(barry 2ner) 在《未来领导者七堂课》中所说:“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不断锻炼与实践,最终才能将愿景和价值观实现”。掌握权变艺术,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想一蹴而就只会欲速则不达。总之,领导者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确立权变的观点,权衡选择自己的领导方式,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任浩 .公共组织行为学.同济大学出版社,版.
[2]邹文娜、胡晶晶.权变管理理论初探.科技与经济,第19期.
[3]魏延军.权变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版.
[4]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5]〔美〕哈罗德 孔茨, 海因茨 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三
权变管理理论就是把科技期刊的社会环境和管理方法演变成自变量和应变量这样一种权变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管理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一)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
环境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一般外部环境变量,是指对科技期刊都产生共同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产等的方针和政策。特定外部环境变量,是指一般不具有普遍影响力而仅对特定科技期刊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相同或相关专业的科技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或学科)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对该刊的态度等。对于某一个特定科技期刊来说,更应重视研究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变量,是指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要素,可分为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和出版要素两部分。工作人员包括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的全体工作者;出版要素包括科技期刊的经费、稿件、设备条件等。
管理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技巧等因素。它们的选用都是以有效性为目的,以适用性为前提,并且必须依据特定科技期刊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来灵活选择和运用。
(二)自变量和应变量
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不可控变量,属于自变量范畴。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则是可控变量,属于应变量范畴。
自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等。应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自变量与应变量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一般外部环境变化不大。因此,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同类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的态度等。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关系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的管理因素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对于任何一种科技期刊来说,要寻找一种能适用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的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是不现实的。因为科技期刊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虽然是在科技期刊管理实践中众多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高度概括、总结、抽象、升华而成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把这些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运用到特定科技期刊的管理实践中去,各种可变因素和条件又会明显地制约着这些原理和原则运用的有效性。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四
权变理论的名词解释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又称情境理论、权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关于领导有效性研究转入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不是取决于领导者不变的品质和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境条件三者的配合关系,即领导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情境三个变量的函数。
权变理论的简介
权变理论被领导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特质理论不能准确地预测领导者的行为,甚至难以解释不同情境下领导者行为的多样性,而行为理论在解释某些领导行为时又显得过于简单,有时甚至难以自圆其说,如对同一种领导行为什么在不同的群体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等问题不能给出圆满解释,因此研究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领导情境方面。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大量情境因素逐渐被识别出来,于是研究者试图将这些情境比那两整合起来,形成了多种权变领导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领导有效性权变模型、路径-目标领导理论、生命周期理论。
权变理论的领导模型
菲德勒的领导有效性权变模型
菲德勒(r)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领导有效性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关键在于领导风格和具体组织情境的匹配程度。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三个维度上的条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任务结构以及职位权力。如果这三个维度上的条件都好的坏,情境对领导是有利的。 具体说,就是如果领导者被追随者接受和尊敬(第一个维度),任务高度结构化,即每件事情都可以描述和由程式化的运作方式(第二个维度),且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和权威非常正式化且稳固(第三个维度),那么这个情境对领导者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三个维度都低),那么情境对于领导者而言就非常不利。 菲德勒通过研究,证明情境有利和领导风格共同决定了领导有效性。总的看来,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任务导向或者顽固、独裁型的领导者是最有效的;当情境只是适合有利时,人性取向或民主型的领导者是最有效的。情境变量与领导形态之间复杂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菲德勒领导形态与情境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确定一位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和倾向,菲德勒开发了一种名为“最难共事者量表(least-preferred-coworker scale,lpc)”的工具,通过测定领导者的lpc分值,可以识别出领导者的激励层次。 低lpc领导者主要受到任务的激励,意味着这些领导者主要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但如果任务以可以接受的方式完成了,则低lpc领导者会移向第二个激励层次,即建立和保持与追随者的关系。高lpc领导者主要受到关系的激励,这些领导者主要从建立和保持密切的人际关系来获得满足。如果高lpc领导者已经与追随者建立了良好关系,则他们会移向第二个层次,即完成任务。菲德勒建立领导者lpc、领导风格与情境相互作用的领导有效性权变模型。
对于任务型领导者在非常情况下为什么为成功,菲德勒解释道:在非常有利的情境中,领导者拥有权力、非正式后援、相对结构化的任务和准备好接受领导的组织,且组织成员期望被告知应该做什么。此种情况下,不必与全体成员讨论,任务导向的领导者只需发号施令,组织就能按照既定方向发展。此时领导者明智选择是:宁愿做出一个错误决定,也比什么都不做号。勇于负起责任,并做出完成任务所必须的决定的领导者,常常是有效的领导者。
在相对有利情境中,领导者不被团体成员完全接受,任务也不是完全结构化的,并且领导者仅仅被授予部分权力和权威。菲德勒预测,此时采用人性取向、民主取向及关系取向是最有效的,这一结论已经被相关研究所证实。菲德勒的权变模型既吸收了以往理论关于领导风格或类型的观点,又引入了情境变量,试图在二者间建立起耦合关系,这更适合用于解释领导行为的多样性及其有效性。该模型操作较强,对领导者选拔和任用具有切实指导意义,继而引发系列研究。
豪斯的路径-目标领导理论
继菲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该理论把伊万斯()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 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取向型领导。
指向型领导:下属准确地知道领导者期望他们做什么,而且在做的过程中领导者还会给予具体指导,不需要下属参与做什么和怎么做决策。
支持型领导:领导者是友好的并且是可亲近的,仅对下属的行为表现出诚恳关注。
参与型领导:领导者寻求并且采纳下属们的建议,但仍然由领导者做出决策。
成就取向型领导:领导者为下属设定有挑战的目标,并给予充分的鼓励,让他们自己设法达到这些目标。
菲德勒认为,领导者的风格或类型一旦形成之后就很难该百年,因此只能根据不同的组织情境选用不同类型的领导者,而豪斯的路径-目标领导理论认为,上述各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并非固着于单一领导者身上,而是可供同一个领导者在不同情境中选用的行为模式。豪斯关心的是在何种条件下上述何种领导方式可以为下属铺平通向目标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豪斯加入了追随者个人特征,即追随者的个人特征和组织环境特征共同决定了下属对各种领导方式的知觉,而正是下属对领导行为的知觉影响了他们的满意度、角色和目标清晰度及随后的绩效表现。
卡门的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由俄亥俄州大学的卡门教授提出。他的主要观点是: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适应,即随着被领导者的成熟度逐渐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也应做相应的改变。所谓被领导者的成熟度是指心理的成熟度,包括成就感、有工作经验和受过良好的教育等。年龄是成熟度的一个因素,但并非最重要因素。员工的成熟度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由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发展到成熟。因此,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卡门区分了授权式、参与式、说服式和命令式四种主要领导方式。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高工作,高关系”的领导者不一定总是有效的,同样,“低工作、低关系”的领导者也不一定总是无效的,关键是要看所采取的领导方式是否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匹配。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五
酒店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酒店管理者应具备全局观念,既按照市场规律制定酒店的经营计划,又自觉地遵守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酒店上至高层决策者,下至基层服务员,都应树立全局意识
高层管现者由于岗位的原因,在全局意以方面比基层员工更重要。酒店应着重培养基层员工的全局意识,树立为酒店整体发展服务的思想。“以酒店为家、以员工为亲人”也是大局意识的表现。酒店每位员工都应为酒店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前台服务人员.还是后台工作人员,都应把酒店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防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二、国际酒店业竞争的加剧和酒店业自身存在超前性的特点
酒店管理者应时刻保持与国际接轨,第一时间将国际上最先进的软件、硬件转化为本企业发展的生产资料。同时,还应积极研发、自主创新。实现酒店在各方面的突破,保证酒店绝大多数员工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理念、技巧及能力的培训,提高酒店的整体竞争力。
三、紧扣市场观念
(一)了解市场酒店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对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了解国内外酒店业的变化规律,把握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管理和服务。对竞争对手的数量、实力、发展方向及动态进行深入了解,对市场的普遍性和个性需求进行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规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积极面向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才是市场理念的精华,酒店经营效益的实现最终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市场需求的分析主要是对消费规模、消费能力、需求动向、风俗习倔以及消费结构等进行分析,通过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三)努力开发新市场不断开发新市场不仅是对酒店经营管理提出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智的酒店管理者对“如何将蛋糕做大”比“如何将蛋糕分得更均匀”更钟情。新市场的开发首先是开发尚未满足的酒店商场,酒店管理各应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类市场的需求。其次是开发尚未开发的市场,酒店管理者应积极进行引号,倡导新型消费,生产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四、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在酒店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人之间要和谐、尊重、理解和支持。人本理念对于酒店管理智特殊的意义。—方面,酒店效益通过客人的认同来实现,酒店经营管理中强调“宾至如归”也是人本理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员工是酒店的重要资源,酒店应曹重员工、理解员工、爱护员工、体贴员工,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
(一)树立“宾客至上”的意识酒店效益如何,取决于客源状况,所以,酒店必须树立“客人就是上帝”“客人永远是止确的”等服务理念。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者要认真分析客人的需求。根据客人的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航。酒店不仅要满足客人的现实需求,还要努力挖掘并满足客人的潜在需求。在不断满足客人需求的同时,提升酒店的整体形象,保证酒店稳定的客源。
(二)树立“员工第一”的意识员工是酒店产品的主要生产舌.产品质虽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是酒店拥有稳定客源的重要保证。“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人”成为酒店管理的重要思想。这要求在润店管理中,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员工负责,把员工的个人发展同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实现员工在酒店的土人翁地位。“宾客至上”与“员工第一”的矛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考相辅相成,酒店在经营上要坚持“宾客至上”,在管理中实施“员工第一”。
五、服务理念
服务是酒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酒店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赞同步进行的特点,客观上要求酒店产品的质量必须保持稳定的水平,因为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补救。这既充分显示酒店服务的独特性,也说明了强化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一)强化质量意识酒店要牢固树立服务质量是酒店生命线的思想。酒店要建立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和执行质量目标、标准和服务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需求。树立全员服务质量意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酒店服务质量与生产。
(二)专业化意识随着酒店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越来越细。酒店作为行动密集型的企业,专业化发展方向和专业化意识也越来越强。首先,高科技的应用,使得酒店在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上需要专业化的员[队伍。其次,酒店管理、酒店营销、酒店服务、酒店培训等酒店管理的内容越来越细,专业酒店管理公司、专业酒店策划、专业酒店培训机构的设立,表现出专业化的趋势。所以,酒店经营管理中应该越来越重视树立专业化意识。创新是—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把创新理念融入现代酒店管理中,是酒店发展的必然要求。酒店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酒店发展的内在要求。酒店管理者只有在观念上不断创新,才可能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目标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环境创新以及文化创新,才会在不断发展中寻求一条适合自身的发胶之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六
20世纪初,随着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出现了泰罗、法约尔、韦伯三角度古典管理思想,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包含有14条管理原则的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以及发展了权威的结构与关系理论。这些理论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了不少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初形成了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有了这些理论为基础,管理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到了代末到30年代初,随着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出现,行为管理学理论阶段也由此而产生。一些管理学者们则开始从微观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在这时期受到行为管理学理论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次伯格的双因素论、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等。值得一提的是,以霍桑研究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它的要点是:
①职工是社会人;
②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同时,可以描述为“如果,那么”的权变理论也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对象,它强调不存在简单的和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不同的和变化的情境要求管理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权变理论强调的四个变量分别是:
①组织规模,
②任务技术的例行程度,
③环境的不确定性,
④个体差异。
简单来说,它告诉了我们如果处于什么情况下,那么这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因为组织甚至组织中的工作单元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多样化的,所以无疑是符合逻辑的。此外,还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早期动机理论需要注意。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管理理论当前面临着关于全球化,道德,劳动力多元化,创业精神等的问题,因此我们这些将来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应当有关注以学习文化为特色的知识管理、强调持续学习,使用变革的学习型组织以及质量管理(关注顾客,持续改进,关注过程,改进作业质量,精确测量,员工授权)等问题的必要。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七
摘要: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理论和应用进行论述,作为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知识的科普宣传,希望能为早日全面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作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理论;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对增加档案存储量,提高传播速度,提升档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概念和意义
1.概念: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再以微型计算机对数字编码进行压缩、调制与解调的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档案数字化管理就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档案的收集、编制、存储、查找、检索、传输、开发利用各个环节,改变传统纸质、影像、实物档案管理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储集成化,传递网络化,开发利用共享化,管理现代化。2.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一是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搭上电子科技发展现代化快车,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二是增大档案信息存储量,提高了查找检索速度,全面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三是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共享和极大的提高档案行业的社会效益创造了条件。
二、档案数字化管理内容
1.档案信息数字化。所谓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就是将传统纸质、文字、图像、电子文件、非数码影像等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号和数字编码,生成数字化档案。这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一般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馆藏传统的纸质文字、图像等档案资源有选择性的使用数字模拟整合技术将各种档案信息数字化;运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语音输入等技术将档案原件等多媒体技术对不同载体形式与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并再次显示,从而实现档案的数字化。有选择性,就是对于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源不能全部转化,而是进行科学性选择,体现系统性和特色性原则。二是对现实中新生成的纸质、电子、非数码图像,依靠以上技术直接转化为数字档案。两者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库。
2.数字化档案存储、传输安全防护技术。档案存储、传输安全是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首先解决好存储和传输安全问题,克服数字化存储和网络传输中的泄密现象。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采取加密技术确保档案的非公开性或分等级公开;身份验证技术确保用户为网上合法用户;签署技术是证实该文确实出自作者,且内容未被他人改动;防写技术确保用户只能读取信息,而不能做任何改动;防火墙技术使本机构网络与外界之间设置障碍,是保护层,阻止外界对本机构的非法访问,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法律纠纷。通过以上技术措施,设置档案信息存储和网络传输安全保护屏障,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化。
3.档案信息网络化传输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档案数字化管理为提升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创造了条件,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多地档案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档案自身网络平台,以宽带网为传输通道,在高速网络化的基础上,使档案信息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为用户服务。并极大的提高信息转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各级、各地区档案馆或企事业的档案各具特色,在高速发达的网络上只是一个节点,单独的数据库,不能满足全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通过网络升级就能实现各地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极大的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三、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档案馆或知名高校实现或部分实现了档案数字化管理,多数地方专业档案馆和基层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还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还不具备应有的条件。但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方向是发展趋势,全国档案部门都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早日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就目前而言,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应该具备以下三个主要条件。1.具备系列数字模拟整合、数字编码、存储、传播设备。具体设备包括: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语音输入器、多媒体传输设备等。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领导要对于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给予重视,增加投入,升级现有设备,改善现有工作条件,以符合档案数字化管理要求。2.国家统一制定并严格执行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包括运行管理性标准、业务性标准和技术性标准,规定统一使用的硬、软件系统、电子文件格式。以消除档案信息网络传输、接受使用、共享档案信息中的技术障碍和区域壁垒。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快速准确传输和充分共享。3.配备符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新型管理人员队伍,由于档案数字化管理应用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包含: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电子网络技术、文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原则等。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是具备以上知识专业和政治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配备复合型管理人员要通过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和引进人才等多种方式逐步配备到位。对于符合条件的在岗档案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增强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莉.浅谈企业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意义及内容[j].城建档案,2013(2).
[2]陈郁华.浅谈数字化档案馆建设[r].南京市档案局,2013-11-18.
[3]张桂云.试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3(7):222.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八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罗是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他的管理思想包含着引发一切管理思想的萌芽,因此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下面,我就针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谈谈自己看法。
一、“经济人”假设是科学管理的前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管理落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企业的效率低下。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缓和工人和雇主的对立情绪,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人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解决劳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斯密将利己主义看成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而与他人发生交易行为。他在另一本着作《国富论》中说:“对劳动力的慷慨报酬……或普通人的勤劳程度提高了。劳动工资是鼓励勤勉的因素……在工资高的地方,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那里的工人比低工资的地方更积极,更勤劳,也更迅捷。”亚当·斯密认为,金钱可以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是刺激人们工作的最大诱因。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动机在于经济诱因。多数人天生是自私、懒惰、好逸恶劳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是被动的,喜欢听命于他人,而心甘情愿受他人的指导;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漠不关心,只有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地运用于管理实践,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并据此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日工作量,采用差别计件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而要成功地实施科学管理,劳资双方必须进行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就是树立一种劳资双方互惠互益、利益一致的态度和观念,以友好合作代替对立斗争,这种劳资双方理念的转变是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前提。
泰罗提出“双赢思想”,他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雇员和雇主最大限度的富裕。这种最大限度的富裕不仅意味着公司和企业主获得最大的利润,还意味着对每一个雇员而言,他所获得的工资超出本阶层的一般收入水平。这让雇主和雇员都认识到,他们的基本利益不是必然的彼此对立,而是统一的、一致的。管理者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一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效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这种劳资双方思想上的转变将改变整个企业和工人的面貌,而长期困扰企业的工人“磨洋工”现象也将得到解决。科学管理理论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雇主应当以满足雇员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给消极怠工者以严厉惩罚。
三、泰罗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门科学、一个理论的产生和形成都会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的影响,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丰富它。泰罗在克利夫兰广告俱乐部的一次讲话中说:“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一种理论。在各种情况下,实践都在理论之先……在科学管理中不存在着什麽固定不变的东西。”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时,发现它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具有启示作用。
(一)强调科学用人
泰罗不是一味依赖制度来实施管理,“经济人”假设蕴含着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泰罗意识到提高生产率不光要依靠技术,更应该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认为雇主应该学会科学地用人,做到人尽其才。管理者就是要“按照每个人的能力和体力,给以最适合的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潜能,帮助和指导他们,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要掌握、依据每个员工的性格和特点,为每个人制订职业规划,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
(二)强调劳资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泰罗认为良好的劳资关系比任何制度都重要得多,“一种管理制度不论怎样好,都不应硬性采用。雇主与工人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他唿吁工人和雇主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此,他要求管理者应多找工人谈心,鼓励他们说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营造和谐的氛围是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和谐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尤为必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双方真诚合作,共同创造更多的利润。没有足够的交流,不仅不利于企业人员之间的合作,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运转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为沟通和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注重员工需要的满足
泰罗对于那些忽视工人存在的做法深恶痛绝:“作为雇主,手上戴着一件小山羊皮的柔软手套,穿过车间时,从不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有时也同工人谈谈话,可是摆出一副假仁假义或赏面子的态度,否则就干脆一言不发。这样,他永远不可能弄清工人的思想或感情。”要想真正了解员工的思想,真正赢得员工的心,管理者应当从员工的需要出发,这种需要不仅是物质的需要,还包
括满足员工成长的需要(要给员工制订系统的、定期的培训计划,要为每个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泰罗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是适用的。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九
【文章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处在主导地位的公共行政,因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其呆板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型和知识型社会。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并很快扩展到了西方各国中。公共管理不再是单单重视经济和效率,转而重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困难重重。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困境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处在主导地位的公共行政,因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其呆板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型和知识型社会。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并很快扩展到了西方各国中。新公共管理不是对已有的公共行政框架的变动,也不是对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单一的调整和单单为了减少管理的成本和开支,而是对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的一次全面的否定和变革。这一次改革打破了上级对下级的单向指控,建立交流互动的模式和平台,渐渐走向了“后官僚组织”的道路。“官僚制”已成为了过去,公共管理不再是单单重视经济和效率,转而重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困难重重。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价值取向困境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先进的,但也存在着问题,尤其是在其价值取向方面上,有下面几点不足:
1.1公共性原则受管理主义的制约
公共性是公共部门之根本,其本质是要求在行政管理中,以公民的切身利益、公民的权力为核心,其价值就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是以提高公民整体生活水平为目标的。但就管理主义而言,强调的是经济的最大化与效率的最优化,这一工具理性也就造成了政府或企业在公共管理中,其优先考虑的是绩效,偏离公共管理的核心,变化为执行和管理的工具。以经济、效率作为导向,所造成的是以达成目标为目的,忽略其目标的核心意义,就是说,行政管理与社会价值背道而驰,丧失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意义所在。针对新公共管理在效率追求上的片面性,英格拉姆指出,“对许多公共组织来说,效率不是追求的唯一目的,还存在其它目标”。实现民主社会价值应是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立足点。
1.2公共利益过于表面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是市场化的管理,将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的利益为导向,以满足顾客为宗旨。简单来说,就是用顾客与企业的关系取代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将公共财物交由市场分配,减少政府的职能。这种以市场做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不符合逻辑的,过分的选择相信市场,而忽略了市场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政府进行让步,将其职能交由市场更是不符合现在政务日益增长的走向。再者,从运用到实际上看,将公共部门职责私有化未必更有效率。私有化更有可能造成公共财产的混乱,进而造成管理的复杂。将公共职责市场化有其优点,但不可忽略的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1.3“顾客”与“公民”的矛盾
政府的权力是公民赋予的,最高权力的掌控者是公民,这是政府与公民两者间的关系。而观之于市场和顾客,市场是基于一个平等交换的概念,双方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别。将公民比作是顾客,其本身上就降低了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和权利,政府是服务于公民的,但市场不只是服务于顾客。另外,从消费的本质上来说,对于企业出售的产品,顾客只能选择的是买或不买,但对其出售的什么样的产品、产品的价格、服务的内容并不能参与决定,本质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就公共服务管理来说,公民所扮演的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或不接受服务,更重要的是扮演着一个参与者,对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导向,所造成的是政府对权力的掌控和单向的行使,这与政府存在的本质是相谬的。公民参与政府的决策是行使其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政府的有力监督。公民与顾客在其本质上就有区别。
1.4“经济人”假设不能照搬
经济人假设认为:理性行动者是由自利所激励;理性行动者是机会主义的、欺诈的、自我服务的、怠惰的和善于利用他人的;由于这种假设,理性行动者不能被信任。市场中,趋利而避害的“经济人”比比皆是,公共领域中也是如此,追求名声、功绩、财富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对政府进行全盘否认。“经济人”假设过于现实,从而忽略了对人性的探讨,悲观的认为利益本身才是人的行为出发点,否定人文因素的存在。对人性的全盘否定是不切实际的,对公共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否定,不相信他们能立足于公民,为公民着想,为公民造福,认为他们只是追名逐利的官僚。
2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反思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缩小政治阶级的差距、权力下放、赋予下级更大的权力、追求平等,破坏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人员任职制度。所造成的是管理制度更趋于政治个人化,对其所期待的公平、公正并无作用,还会导致政府的腐化,党派的林立。公共管理和私有管理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公共管理的立足点在于广大公民的利益,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为公民营造福利。而私有管理的出发点是为企业本身创造利益,是以扩大企业规模,为企业拥有者创造更大利益为主。这就说明了私有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不能运用到公共管理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市场机制太过于信任,将资源分配交由市场,忽略掉了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削弱了政府的社会责任感,进而破坏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与实现民主的目标背道而驰。
3总结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政府的管理与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总体而言,多方位的思考角度,对于公共行政是十分有益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际的应用中所显现出得不足之处,赞成与批判总是同时存在的,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还有待进一步论证。而对于我国而言,当前正面临着政府体制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借鉴新思想、新理论,固然是好的,但新公共管理理论能否成为我国行政管理的新范式,还不能确定。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十
[摘要]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管理理论,主要论述了激励管理理论和赏识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理论
21世纪,国家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它的管理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管理理论,本文主要论述了激励管理理论和赏识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心理学上,激励是指一个心理过程,能够让人处于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继而调动人的最好状态。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于学历教育的学生,学习状态会差一些,学习目的比较不明确。将激励管理理论应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旨在激起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继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率。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激励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激励手段:
1.情感激励,也就是从学生的情感成长的方面给予激励。例如在课堂教学上,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职业教育教师可以采用“褒奖式”的评论来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又例如在班级管理和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师可以用自身丰富的情感经验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目标激励,职业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向和指向性,目标激励正是以阶段性教育目的为主要的指向性,激励职业教育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目标激励运用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目标设立的合理性,目标不能够脱离职业教育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不能够超越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目标应该是职业教育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为了难住学生;二是目标的阶段性,对于职业教育目标而言,并不是单一而互相独立的,所有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在一个总目标下,设置多个分级目标,激发职业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竞争激励,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而言,竞争是无处不在的,竞争激励的本质是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适当的竞争激烈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要把握好竞争激励的尺度,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行为、表现等无形的潜能上作竞争。
二、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赏识管理理论的应用
所谓赏识教育,实质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理论,人在发展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赏识教育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生长规律教育。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赏识教育尤为必要。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于学历教育的学生,心理会产生自卑或低人一等的感觉。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中运用赏识教育,通过对学生心理、行为过程的赏识,来纠正学习成长过程中职业教育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抓住学生渴望的心理,创建更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赏识教育理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保障措施:
1.要确保职业教育者对赏识教育理念的正确认识,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培养教师的赏识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中的“表扬与鼓励”的表现形式,创新赏识教育的手段,不妨试试给予学生无声的鼓励,这样也会给职业教育学生带来感激与温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不能够盲目套用成功经验。要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处处处于主体性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
2.要确保赏识教育的“度”,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过度地对个体进行赏识自然会导致学生个体的脆弱和自负感。职业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过程中,应该适度的赏识和肯定,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职业教育教师在赏识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定位学生的潜能,做到赏识有度。3.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多面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促进教师做出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获取学生的信任,让学生能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朋友”“伙伴”关系,有利于让学生的个体赏识教育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从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孩子。职业教育管理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题,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是当代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实践,并不断总结的课题。除了激励理论、赏识教育理论之外,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还有许多理论能够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前进。无论应用何种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的本质都是创造一个适于职业教育学生成长、学习的环境,让职业教育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泉,王元地.西方激励理论的再认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2(1).
[2]孙利娟.论赏识教育在高一政治思想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
权变理论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文从项目管理的基础理论出发,分别探讨了项目管理理论的内涵和发展历史过程,其次,对项目管理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针对当前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的建议。本文的重点在于,对项目工程管理实际的操作流程做了十分详细的阐述,在项目管理操作流程中,借鉴国际通用的模式,把项目管理的操作流程分为项目启动,计划和实施控制四个阶段,对其中每一阶段中的重点和难点做了详细的描述。正是因为项目管理各个阶段都有着明确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因此,项目管理可以实现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这对于项目管理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够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对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具有非常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应用
自从有人类开始,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中就已经开始不知不觉地利用项目管理的原理来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比如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筑长城、金字塔,这些浩大的工程中都蕴含着项目管理的内涵,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对项目管理理论化、系统化的归纳,直到近现代,原来才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加以概括升华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从古代到近现代,项目管理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人们真正意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因为战争的紧迫性,人员和技术的复杂性都促使人们意识到,是否能够有一种理论指导工程实践,获得最大效率。从此人们开始从理论上来对项目管理进行研究,以便能够促使项目目标的实现。
一、项目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公司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实际应用于工程实施,由于对项目管理进行了优化,因此给美国公司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从那以后,项目管理开始逐渐推广到全世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项目管理应用开始标准化,美国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项目管理工会,他是现在项目管理最权威最大的世界性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在于深入研究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如何应用于实际。
二、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项经济建设形势和发展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就需要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按照新形势的变化要求,对项目工程管理的方法进行变革。由于在我国长期的工程管理建设中,采用的是国家行政直接管理的方法,投资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因为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建设标准是按照国家行政命令?m行,只需按照要求达到目标即可,而忽略了建设的质量问题。因此在项目管理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这是非常不利于我国工程管理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以行政为主体的项目工程管理,不利于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会导致项目管理分权不明确,责任机制不到位。由于项目管理的权利和责任界限不够明确,因此不能够提高项目管理过程实施中的效率,从而导致发展缓慢,质量低下。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我们要跟国际上接轨,改革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采用科学规范化的项目管理,是我们国家工程项目管理做强做大的的必经之路,是必然的趋势。
三、项目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项目管理,严格来说,属于工程管理的一个学科。而现在学术界对于项目管理的定义的内容是,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理论,而对实际项目进行指导,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而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项目规划、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和项目控制。接下来本文将会对项目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四、项目管理实际应用
(一)项目管理启动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最初从项目计划开始,而项目管理启动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过程,但是项目管理启动却有着对项目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项目管理启动,是一个制定项目管理战略的准备性过程,它主要决定你要达成怎样的项目管理目标。项目管理启动包括陈述项目管理问题和制定项目管理目标两个主要方面。陈述项目管理问题,就是在制定项目管理目标之前对项目管理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以及条件作出评估。其主要过程为,对项目成果的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制定清晰的项目管理规划以及项目管理经验、收集整理。
(二)项目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不可能是一种短暂的过程。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对实现项目管理到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首先,制定好项目管理计划可以极大的规避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其实,进行项目管理计划,能够加强项目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群体之间的团结。最后,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有助于缩短工作时间提高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制定完善合理的项目管理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项目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切忌偏离主题,好高骛远。避免不合理的项目管理计划对项目管理目标造成负面影响。
(三)项目管理的实施
项目管理的实施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项目执行和项目辅助两个过程。首先是根据项目管理的综合计划,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指导,其次是采取预防性,管理措施规避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而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采取的主要到手段是运用项目管理的常用技巧,结合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按照相关的项目管理标准来进行。因此想要达成预期的项目管理目标,就必须确保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才能保障工程质量达成项目管理目标。
(四)项目管理的控制
项目管理的控制,主要是在项目管理到过程中进行的,是对项目管理实施的质量保障,项目管理的控制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灵活的应变机制,通常情况下,项目管理是依据项目管理的计划来进行的,是由于企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在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偏离原来的既定目标。因此需要项目管理对其进行控制,不断的对项目管理计划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对最初的项目管理计划和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之间的偏差进行合理的预估和控制。一旦二者之间的偏差超出控制范围,就需要建立紧急机制,来确保项目实施的过程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通常情况下,项目管理控制会对既定的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表现为,项目管理实施中对人员进行调整,通过调解项目实施的进度来确保能够按时完成既定的项目管理目标。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化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日趋激烈。项目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变革,提高自身的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发展壮大。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更为简约和科学,更具效率的项目管理形式,才能适应这个日趋变化激烈的经济环境。而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工程,单凭个人是无法完成,只有在科学的项目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降低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巨大风险,来保障项目管理能够成功。因此,掌握项目管理理论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已经把项目管理科学作为维持自己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只有按照科学标准的项目管理标准,并根据自己的项目工程具体情况,才能实现项目工程管理的最优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健.基于集成理论的新能源建设项目群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高绍新.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
[3]黄德春.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
[4]高云莉.工程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5]刘芬.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