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的论文 地理论文文献(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的论文 地理论文文献篇一
生态式教学充分贯彻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念,符合高中地理的学科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构建高中地理生态式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高中地理 生态式课堂 构建策略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生态失衡是指外来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是由课堂环境、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社会舆论、高考制度等)构成的。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考核机制的偏向高考,导致学校系统的能量流、信息流失衡,导致高中地理教师生态群自我效能感偏低;二是由于当前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工而轻文”的思想,地理学科夹在文理科之间,无法成为高中学科中的主角,地位在无形中降低,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引起地理课堂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中地理课堂的内部生态失衡,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过多以教材为中心,教法不适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差异。由于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有的教师会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这样就压缩了学生成长的空间,由此带来的还有师生关系的异化。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一要协调师生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营造舒适的精神氛围;二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三是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倡导多样性的教学风格。
(二)整体性原则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坚持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性的统一,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整体发展。首先,地理课程的目标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制定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地理课堂中的诸生态因子协调、调动起来,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三)生成性原则
地理知识不是刻板呆滞的,而是动态的,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贯彻生成性原则,及时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周围事物相联系,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还要加强教育学之间的交往、互动。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和地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当地的气候、地貌相结合,启发学生多发言,不断生成新的知识。
(一)注重地理教学的有机整体性
地理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地理书本中个章节的内容也不是独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构建开放的知识和开放的课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竞相迸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摒弃单一的讲授法,将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比如在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并让学生就自己的看法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最后相互讨论。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
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地理资源信息流,让学生感受地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开辟积极向上的课堂生态心理空间。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关注地理课堂情境的动态生成,避免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迁移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构建生态式课堂。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关键一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维持生态课堂的基础。教师要明确自己主导者的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比如在学生“城市化问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这块内容分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几块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发组成探究小组,就本组选择的内容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然后各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生态群体的动力效应,促进生态课堂的构建。
地理生态式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协调课堂上的诸多生态因素,不可顾此失彼,营造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师生身心的共同、持续进步,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学习气氛。
[1]谭成权。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探[j].新课程学习(下),2011(3).
[2]刘猛。对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01).
[3]吴作诚。谈高中地理课的预习――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石[j].中学教学参考,2011(15).
[4]秦风洲。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学案”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9(s2).
[5]崔桂兰。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四注重”[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10).
[6]吴庆峰。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疑[j].华章,2010(9).
地理的论文 地理论文文献篇二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这个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的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今,许多的人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
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
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
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
地理的论文 地理论文文献篇三
摘要: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乡土地理 初中 地理教学 运用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总结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3]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
地理的论文 地理论文文献篇四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的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本文结合思维品质的特点及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充分利用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设置障碍、模拟情境等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以达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能力。
旅游地理;思维品质;能力培养;职业学校
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应用能力,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旅游地理是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旅游工作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能力,和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该门学科不仅涉及地理学的诸多知识,而且还涉及到同旅游有关的学科,如社会学、民俗学、地质学、建筑学、宗教等众多学科。学习中国旅游地理,不但可以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并且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中陶冶情操,使学生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生在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受到启迪,激发爱国热情,成为具有现代服务与管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旅游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之一。旅游地理知识本身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实用性、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特点,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旅游地理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活动同学生今后要从事的旅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今后从事的工作有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通常要安排一次旅游目的地景区实地讲解。教师在旅游景区讲解时要做到讲解全面,从地理知识、景区历史沿革、文化背景等方面声情并茂地进行现场导游讲解,使学生增加对旅游地理课程的兴趣和热爱。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配合景点讲解,教师还可以将录制好的、图文并茂的景点视频发到班级qq群里。在景区,结合手机的视频,教师带领学生边游览、边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旅游地理的认知,为培养出合格的、有较强专业素养的旅游从业人员作准备。
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是与中国一定地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各地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各地旅游特色的形成影响至深。旅游地理课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空间地域意识。因而学生不仅要会识别地图,更为关键的是要树立较强空间地域意识。换句话说,每个学生的心中都要有多张地图,如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旅游交通图、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等。而中职生和普高生相比,在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结对子、一对一的指图识图,还可以再让学生回答所指地点有什么美景、美食等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在上课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教室地面空白处画出一幅中国行政区域图。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域。对于这样特殊的“作业”,学生感觉很是惊奇,带着迷惑、好奇的心情完成作业。
在画图过程中,各组学生潜意识中会比较图的质量,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队竞争意识。布置让学生独自画出中国行政区图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增强学生对中国行政区划熟悉的过程、树立空间地域意识。通过画图,实现三个教学目标。第一,熟悉、记忆中国的行政区划及其所在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是很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第二,随着学习旅游景点数目不断增多,面对众多旅游景点所在地理位置的记忆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充分利用画在地上的行政区划图,像玩跳房子的游戏一样,把每一个省份、自治区当做一个“小房子”,教师每提问一个景点,要求学生能够迅速从一个“小房子”跳到另一个“小房子”,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识记地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景点地理位置后,进行旅游路线的设计,而旅游路线的设计始终离不开地图。通过利用地图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内容、途径、方法的重要一环。教学活动中要设计一些思维障碍,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战胜困难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授“黄山”这个景点时,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员,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黄山呢?请撰写一篇黄山导游词并进行现场导游模拟讲解。学生需要结合教材、网络或其他文本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黄山导游词。一篇优秀的导游词,不仅需要旅游地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需要导游实务等其他相关学科中学到的知识才能完成。通过布置作业,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道“障碍”,学生在越过“障碍”的过程中,不仅要查阅大量资料,还要对资料进行筛选、语言上的组织和再创作,形成独特讲解风格导游词。在上课检查学生现场模拟讲解导游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模拟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表情、肢体语言的使用,语言要幽默、语速快慢得当、抑扬顿挫和亲和力等导游讲解技巧。教师和其他学生充当“游客”,对讲解的景点进行提问。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不同看法,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类似作业的完成,学生不仅温习了旅游地理学科知识,而且还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应用到课堂上,使所学知识形成体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收获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学只凭教师的语言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概念到另一个抽象概念,很难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尤其是对于旅游地理这种应用性的学科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来分析、判断问题,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讲授宗教古迹类景区时,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假设你是一名导游,带团到五台山旅游,见到僧人时最常见的见面礼仪是什么”?学生在经过教师点拨、思考后回答:“合十礼”;接着教师继续设置情境,“假如你自己就是一名僧人,你能够示范施礼的动作吗”?有了前面的启发,学生做出了规范的“合十礼”动作。教师继续播放有关“藏族民众对藏传佛教无限尊崇、在寺庙前深度行礼”的视频,并且设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到五体投地这个成语,实际上五体投地是佛教中的最高礼仪,“五体”指的是人体的哪五个部位”?请学生思考后回答并示范动作。
学生面对情境的设置参与意识强烈,兴奋点不断强化,大脑潜能被充分释放,思维的主动性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将职业教育思想融汇在学习过程中。再比如,讲授到江南风姿、山水园林———华东旅游区安徽省旅游资源时,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准备了包括交通工具、酒店、景点、游客类别等相关内容的数据材料和图片资料,供学生查阅。上课时教师先对安徽省的概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接下来的时间由学生做主角,请他们以导游员的身份,通过对课本的探讨、研究分析,设计四条针对不同特色旅游团队的游览路线,要求每条路线配上简单路线图,具体要求如下:a.如果游客是从未到过安徽的国内游客,应如何根据他们的需要组织安排线路?b.如果是一个欧美团队,且其中的大部分是第一次到中国旅游,你在安排线路进行讲解时要突出哪些方面?c.如果是一个老年旅游团,你该如何安排?d.如果是一群以学生为主的夏令营活动,你在安排旅游线路时要注意什么?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再加上学生对安徽主要景点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和掌握,他们很快进入到情境之中。面对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如何让来到安徽的游客在离开安徽时留下“美好安徽”的印象呢?各组的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通过上述情境教学,以动手、动脑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活泼、紧张、高效的课堂气氛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和思维的主动性。
中国旅游地理教材涉及景区众多,具有空间性、地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对比、组合,使学生狭隘的思维扩展延伸为广阔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列表比较分析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如华北旅游区、华中旅游区、华南旅游区等八大旅游区可以在地理位置、旅游资源优势、气候类型、最佳旅游季节等方面进行比较,岩溶地貌和熔岩地貌进行比较,花岗岩地貌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丹霞地貌进行比较等等。把分散在各章的同类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对比分析“同类知识点的不同点、异类知识点的相同点”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同类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探究,加强思维的交错和发散,锻炼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
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必答、抢答、互问互答的方式,是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最好途径之一。学生小组之间不仅形成一种竞争意识,同时培养了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旅游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景点众多,知识点之间基本上都是独立存在,少有共性。教师在课前准备竞赛题目时,可以把要竞赛的内容进行分类,比如说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有哪些?我国哪些地方的建筑拥有“世界建筑博物馆”之称?哪些名山属于丹霞地貌?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抢答题或必答题来进行设置。另外一种竞赛题型是分组设计旅游线路。要求各小组之间根据线路进行互相提问。比如,旅游路线经过哪些省份?省份的简称是什么?省会是哪?沿途会经过哪些铁路线和水路线?途径哪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等。学生在考问别人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实际上也是处在被考问状态中,时时准备解答其他小组可能提出的质疑。在这种模式状态下思维得到了积极的开发,学习情绪异常兴奋,达到了理想的学习目的。
再比如,在讲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时,也可以设置竞赛题目分小组抢答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如“旅游地理学起源于什么时候?”、“什么叫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师预设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进行教材阅读,找出答案,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教师提问,由小组代表进行抢答,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当各小组对他组答案有分歧时,教师可以指导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教师再对问题进行点评、补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不仅得到了加强,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作为,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陈锡畴.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8
[3]王凤华.观念更新: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9.
地理的论文 地理论文文献篇五
摘要: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一、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总结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3]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
地理的论文 地理论文文献篇六
基于泛在学习环境探讨中学地理教学的模式,对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以下四种主要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基于探究式问题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探究问题需要基于多种资源,泛在学习环境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一系列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内容包括探究性提问、模拟实验、探究性讨论、科学考察和课题研究等。它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性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了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需要在理解经度的概念、了解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利用泛在教学资源,通过探究来自我解答。而“城市空间结构”则属于探究性讨论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利用泛在计算及网络技术平台中的数据库、专题网站、网络问答系统和专家咨询台等多种泛在学习服务资源,实时查阅信息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得出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2、基于课外实践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课外实践,是实现地理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情景化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种基于生活化资源的地理教学模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包括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地理报告会和地理游戏等;校外活动主要包括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与测量及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等。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掌上电脑(pda)为终端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对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数据采集技术进行了整合,可形象直观地获取与展现地理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地理课外实践教学中,实时显示与反映学生所处的泛在环境的特征,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与推理的能力。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认知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地理教学对地理位置与地图识图的需求,借助gis定位服务和google maps api地图服务功能,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gprs、3g、wfii或宽带网络,访问位于校园教育云的学习资源,构建了泛在学习模式下地理学习的新方案。
3、面向知识建构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其涵盖了历史、人文、数学、物理和经济等领域,因而地理教学活动从某个角度讲,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为一体的过程。在网络等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源,从而对知识建构产生了溢出效应。例如,“大气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就融人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借助网络能轻松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4、面向多元智能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包括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和节奏智能等。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解决地理问题本身就需要多元智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借助于泛在技术更便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应将地理教学环境与泛在学习环境相融合,实现数字环境下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另外,在中学地理教材编写、课堂内外课程的全程设计和模块教学设计中,都应当充分酝酿并思考各种模式的可用性与实施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
地理的论文 地理论文文献篇七
我们已走进了信息时代,无论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并且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如今,国家急切需要全能型人才。为了完成新时期教学的任务,为了迎接信息新时代的挑战,更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应该结合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更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此时更加要求教师做出相应转变,一改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教学的有利条件。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些教师拥有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却不懂得利用,他们不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因此,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当今高中地理的教学。在地理课堂上,教师熟练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总体看来,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由于机体的需要而产生的稳定内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寓教于乐,使得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高一学习“俄罗斯”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不同旅游照片、短视频,如海参崴不冻港、喀斯特岩溶地貌等多种地域风情,激发学生对俄罗斯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图画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想象不同的景象、地球的自转和时区变化等抽象的过程。但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直观地展示这些抽象的过程,并简单地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源,进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时区问题是高一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语言表述,教师往往无法清楚、透彻地描述出天体运动等自然现象和时间因时区不同而更换的抽象现实。但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使学生深刻体会天体运动和时区的转换,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时区的差异性,进而解答时区变换的地理难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提供了很多网络资源,既包括认识理解型的教学内容,又包括练习型的习题等。很多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在网上进行搜索学习,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资源,为自己学习提供帮助。学生还可通过这一探索过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出更好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兴趣盎然的状态学习,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自然地理中火山地震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放映三维动画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力量的巨大破坏力。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火山、地震带的位置有哪些?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人类能否利用火山?再如,讲解“山地的垂直地带性”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泰山、长白山等山地的资料引入到教学当中,展现出一座山峰的不同高度所展现出的不同景象,既能通过旅游美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又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内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解决传统教学面临的难题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领域信息的综合利用和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化过程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能通过描述、画图、模型等方式进行讲解,并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但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的充分结合,可化抽象为具体,轻松弥补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感官方面的不足,突破难点,轻松完成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课时,传统教学需要画出俯视图、正视图、切面图等多个图形供学生理解,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显著。而当今,教师可以通过flash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理解背斜、向斜是由于地壳运动使水平地层弯曲变形生成的,并看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缓慢镜头,理清地理事物演变的过程。
(三)实现初高中相关内容的衔接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演示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既能对新知识点加以铺垫,又能对旧知识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点的理解,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地理的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主动挖掘。对此,学生可以网络为基础,通过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建立课题模型,发表研究成果等方式达到网络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探讨研究,探查地理现象的本质。例如,在学习新能源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后,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不可再生资源,并进行相互讨论,深入探究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能源问题的理解,使学生更加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索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综上所述,在崭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方式,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解决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地理的论文 地理论文文献篇八
本文首先简述了前五次生物大灭绝的自然原因,之后引出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可能由人类引发这一观点,围绕这个想法进行论证。据此例举现今为避免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有效措施。
生物大灭绝 人类 责任
人类现在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研究前五次生物大灭绝上,却很少有人想到将要到来的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题来研究。
自从人类出现,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开始肆意对生物资源进行开发,注重其使用价值,却忽略了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潜在价值,使地球自然形成的生物系统遭受了人为的干预和破坏。 科学家估计, 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 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 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了。 经粗略测算,400年间, 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估计从1990-2020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 即每天减少50-150种。在过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就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二十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以下是一组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数据 :中国被子植物有珍稀濒危种1000种,极危种28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7种;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63种, 极危种14种,灭绝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10种……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
当生存问题扩展到全世界物种,我们人类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给下一代留下什么?是丰富多彩世界,还是生物种类日益贫乏的地球?迅猛攀升的数字敲响了警钟,不少人惊恐的在心中问道:不曾孤独来世的人类,难道注定要孤独的离去?答案也许可以从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长的话中找到——“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
众所周知,恐龙曾是中生代的霸主,但最后还是灭绝了,在地球上不复存在,虽然原因众说纷纭,但灭绝的事实是肯定的。各种各样的例子都表明一个问题:最高等的动物一定会灭绝,而且比低等动物灭绝的早。最先出现的细菌一直到现在还存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类现在正处于恐龙这个位置,是新生代的统治者,我们这个物种注定要灭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至今已经历过五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已有99%的生物灭绝:最早的一次灭绝发生在5.8亿年左右;最大的一次是2.5亿年前,发生在西伯里亚的火山喷发,致使全球95%的生物灭绝;第四次是1.6亿年前,发生在墨西哥的由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核爆炸,使地球温度升高,造成地球50%的生物灭绝;第五次是距今0.6亿年前,南极冰岛火山喷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加大,使地球上的恐龙灭绝,比人大十几倍的恐龙时代永远消失!
人类只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球的生物大灭绝,要么来自于外来星球的撞击,要么来自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往往是核反应的结果,第六次全球生物大劫难,也不排除人类引发的可能性!当大劫难到来时,最容易逃生的是海里的生物,和空中能飞的鸟类,人类能否成功避免生物大灭绝的厄运?等待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对地球的维护也是重要因素!避免星球的撞击,减轻火山爆发造成的危害,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小行星撞地球的事件,目前有近700颗近地小行星被列入危险名单,为此人类应提前做好准备。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完全有办法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使人类免遭灭顶之灾。一颗质量11吨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万颗百万吨核武器爆炸。对此,世界各国早已开始研究应对方法。要有效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首先需要监控有可能飞近地球的小行星,精确预测近地小行星的飞行轨道。美国国会1998年通过决议,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实施名为“太空卫士”的计划,力求定位地球周边直径不小于1千米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并确认哪些小行星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威胁。目前该计划已经完成,地球周边约有1000颗符合条件的小行星,其中93%已被定位。
各种研究资料表明:地球生命在演化过程中惨遭灭绝,自然因素是原因之一。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使恐龙消失,哺乳动物出现。每次生物大灭绝都造成超过一半的物种消失,经历灭绝危机后的地球需要1000万年才能恢复元气。即将发生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现代人类经历的第一次灭绝,这次灭绝将由人类引发,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然环境过度使用和被污染等因素,造成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为尽量避免这种不利状况,就意味着人们应保护环境,但保护环境并不代表着不开发资源,而是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如何避免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被动点的措施是进行保护,同时我们应主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科技水平避免星球撞击,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
人类应尽快认识到这种现状,面对可能来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减少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避免人类受到自然危害的侵扰。
1.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数据
2.《人类将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3.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研究员接受专访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