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案(大全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审美欣赏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3.通过学习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性格。
教学重点:
认识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孤独”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玩味歌词,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幻灯片文字),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时不在。
前几天听同学们唱歌,我发现有两句歌词耐人寻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看幻灯片,点名学生唱这两句)。
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让学生畅谈成长的烦恼或快乐)。
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又时下流行的歌曲she的《不想长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体验人物情感。
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方面着手去学习。
人物: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辛,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后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荡。
设计说明:本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使学生强化读小说的方法技巧,即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着手阅读。
2.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知道在杜小康的这一段成长历程中,什么是最难以忍受的呢?
明确:孤独,缺乏与人的交流使杜小康难以忍受,甚至产生了害怕的心理。
3.请看看杜小康对孤独的态度产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害怕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
第一篇章与孤独相遇。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导入:孤独最初是由自然环境带给度小康的,自然环境是什么?刚才我们已经做了分析,是芦苇荡。就让我们今天的阅读发现从这里开始吧!
大屏幕出示: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感觉。
请分析杜小康初到芦荡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并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
小组合组后展示交流......
导入:同时在这个篇章,还有这样的芦苇荡,值得我们探究一番。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儿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抛出问题:你作为读者,阅读到此,给你一种什么什么样的直观感受?
预设:温馨宁静安谧。
抛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芦荡,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你作何理解?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意识到孤独对人的影响,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并且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中主人公的成长足迹比较了解。
小结:是啊,离家后,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了,尤其是渐行渐远的家、空旷而陌生的环境和前途莫测的迷茫,这一切,使得年仅十三四岁的杜小康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他的几乎所有的感官都沉睡了,原本田园牧歌似的芦荡成了包围他的万重大山,美丽的大自然已无法完全唤起他欣赏的神经了;但放鸭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漫长的日子里,前方永远只是无边的旷野吗?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继续向前方走去吧。
第二篇章与孤独相伴。
教师补充删减掉的内容。
他们还各自创造和共同创造了许多消解孤独的办法:
父子俩一起出发走进芦苇丛里,看谁捡的雁蛋多;他们用芦苇扎成把,堆成高高的芦苇塔,爬上去,居然看到好几处散落在芦苇丛里的人家和村落;杜小康用芦苇编了几十只小笼子,又捉了几十只只有芦苇丛里才有的、那种身材优美的纺织娘放入笼中,使寂静的夜晚,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鸣叫......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孤独是可以克服的,他只是一段旅途。孤独之旅,孤独不是主旋律。
第三篇章在孤独中升华学生自己研读。
“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曹文轩《前方》。
在这个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并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通过这个环节,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文要素,是否能够独立的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
师(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屏显。生读。)。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
三、拓展相信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孤独的经历和感受,请补充。
同学们,有时,孤独是一根针,刺痛着我们脆弱的心;。
有时,孤独又是一朵花,灿烂着我们的灵魂。
学生补充。
让我们感谢孤独,
并享受孤独吧!
因为经历孤独。
即经历了成长。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此,秉承“大语文”的教育理念,由文本出发联系生活进行假设,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学以致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四、布置作业: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感受过孤独,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情感的延伸,可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情感上的共鸣,才刚刚开始。
五、以“明天的杜小康”话题结束。
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接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敌人,他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多阅读,读好书,好读书。
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二
“这回选班长,一定还是我!”我心里想。
上课时,班主任老师说要选班长,已经当了二年班长的我,初三最后一年了,一定选不下去。这次选班长一定是和初二开学时一样,例行公事。再说,我功课门门第一,同学们都有求于我,我一定连任。
就在我一个人沾沾自喜时,班主任老师补充说:
“这是我们初中最后一年了,三年里同学们都特别了解,这次选班长,一定要说真话,把你心目中最胜任、最优秀的同学选成班长。”
听了班主任的这番话,我更“自信”了。你瞧瞧,班主任说,要选最胜任、最优秀的。那就是我了。
我特别自信地坐在那里,假装不在乎的样子,和同学们一起开始投票。
手里拿着笔,我心里咚咚咚咚的.跳,我想自己给自己投一票,但又怕满票不好看;不选自己,又怕有一个人不选我,我吃亏。想来想去,我就把我们班最差的那个同学投了一票。觉得自己特别聪明,笑着把票填写完成。
就在这时,班主任老师说:
“哪位同学敢实名制投票?”
刹那间,除了我之外,同学们都举起手来。我的脸一下子红了。
于是,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在自己的票上写下了自己的实名。
看着同学们这么诚实,也许班主任老师已经看到我脸红了,于是,笑了笑说:
“谁能说说自己投票的原因。”
班主任老师的话音未落,还是除了我之外,大家都举起手来。
班主任示意李强,说:“李强,你说说。”
李强站起来,认真地说:
“我还选老班长,虽然他有点骄傲,但他热心帮助我们,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我们班同学今天的成绩,另外,他有管理能力,当班长有经验,我心服口服。”
李强选我的话,把我说的无地自容,恨不得在地上挖一个坑钻进去。
接着,班主任老师又让张子轩说。
张子轩也是认真地说:
“我也选老班长,因为他是我们全班同学的主心骨,是我们班的荣耀。”
其他同学此时也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也是选的老班长。”
“别说了。”
没经得班主任的同意,我哭着站起来,先给大家鞠了一躬,然后流着泪说:
“老师,同学们,谢谢大家。我不配当班长。”
我一边说,一边把自己的选票拿出来让大家看。然后继续流着泪说:
“我自私,心胸狭窄,不配当班长。”
同学们一齐涌上来,伸出来了手,然后把我的手揪起来,放在一起,大声地说:
“班长,我们信任你,加油!初三9班。”
“加油!初三9班!”
这时,班主任老师也走过来,把手放在我们的手上说。
“加油!初三9班!”
我们一起喊着、高兴着、期待着、奋斗着、成功着。
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
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第四单元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四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及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会感到孤独?
你的孤独与杜小康相比怎样呢?
二、朗读课文。
注意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看看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开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子。
发展:离开油麻地,来一栖身之地。
高潮:孤独遇暴雨,经受考验。
结局:杜小康和鸭子共同成长。
四、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谈启示及收获,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
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7分钟)。
看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分组合作交流。
四、习作练习。
选一题即可。
五、从杜小良的成长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六、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七、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进行了复核训练,改变人称叙述训练,结合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复述故事情节,加进去我的心理活动,效果较好。
练习没有完成,在日记中完成。
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五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二、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五、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六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积累警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引入新课。
由本人梁姓引入作者梁启超。学生读页下注。
二、一读文章,读通文意。
要求: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章主要谈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三、二读文章,读出精彩。
1、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灵,或者给你的启发最大?
2、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警句,你最喜欢哪些?给大家5分钟,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最多的句子。
四、三读文章,联系生活。
1、我的邻居经常对他的小孩说这样的话:“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扫大街去!”请同学们运用文章中作者的语言来批判这种观点。穿插杜鲁门当选总统时,记者采访其母亲时说的一些话。
2、现在有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泡网吧,打游戏。梁启超在文章中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并且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理由。请你也参照这种写法,说说学习是有趣味的,劝诫这些同学。动笔写一写。
五、四读文章,读出自己。
谈谈读了这文章,自己有何收获。
六、五读文章,质疑问难。
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七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3.以文观己。
[自读程序]。
一、导入 。
二、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解说:这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
(解说:可参见“自读参考”内容。)。
(解说: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三、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自读点拨]。
一、关于题目。
明确:
1.文学意味浓郁,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孤独”充满字里行间,渗透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二、关于“孤独”
三、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自读思考]。
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2.文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请将它们找出并加以鉴赏。
3.反复朗读并摘抄文中精彩句段,积累语言。
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及反思篇八
本课教学流程设计为第一次早读让学生划出好句,10分钟后全班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第一课时从抓关键句角度来把握,先明确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然后教学生学习方法:抓关键句、搜索法、串联上下文句、归纳概括法等。最后让学生把本课的写作思路写下来。接着老师板书文章的有业敬业块写作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最后就文章演讲辞的特色品演讲语言,让学生寻找适合演讲的话,四人小组派代表说明。
第二次早读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合演讲的话,自己讲给自己听,讲一遍(演讲),老师示范第四段建议大家用自己最适合或擅长的语言方式,(时代变迁适合语言形式也在变)演讲给同桌听。准备课上交流。早读结束前老师先听一两个同学演讲,同时强调注意事项:
1、大声、自信;
2、严肃不可笑;
3、听众是来听你的演讲,不是来看你笑话的;
4、以气势以声音压倒全场;
5、有强调重音;
6、少用文白相间。
第二课时学生演讲何琪遥很有学者风范、夏亚青用贵州话的演讲相当出色。演讲结束后老师强调演讲者要达到演讲的目的,最关键还是演讲的内容,所谓以理服人才是最大的秘诀。接下来在回顾上课的基础上讲“道德类文章”人应……”的文章仿写“敬业”。接着就乐业开展分析,分析后同样就其写作思路让学生仿说。第三课时分析课后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无论是学习或道德上的天地间第一等人,最后让学生讨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理解。从授课看,演讲块的教学极为精彩,但是在说理块的分析老师讲得过多,如何能做到引导学生分析出来是老师今后教学上要思考的重点。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梁启超,他幼年聪慧过人。6岁随父亲读《五经》,8岁学作文,能写1000字以上的文章。他博学多才,一生著作颇多。他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死时,犹抱《辛稼轩集》,勤奋著作,虽死不踔。学习此文,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知识要点,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怀有责任心,“以苦为乐”“苦中寻乐”才会学有所成。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把目光投注到了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主板上,让我学生的自省意识,贯穿于教学始终,眼前的学生到将来的职业,因此,这不仅是一堂语言训练课,更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的启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用足用活”。本课教学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以读促思,以读促写,并且是由浅至深地写,完全以文本为依托,循序渐进。读、思、写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促进语文能力的迁移。
九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及反思篇九
知识目标: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教育目标: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策略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新课。
二、学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朗读。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掺杂给予。
3.学生迅速摘抄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并记忆下来。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
驱除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乘巧。
三、朗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指名学生朗读“这才是真正的芦荡……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学生朗读“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那种孤独的味道。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一、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通过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标题“孤独之旅”
的具体含义,并体会其中的妙处。
五、寻读课文美点,深入鉴赏。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
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评论文章,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课后记:教本课时,我被杜小康的内心成长给感染了,同时他也感动了学生。反观自己,突然间发觉自己还是个孩子,因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调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文中的有些话语,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实在太苍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