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实用12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特制订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将难点确定为:设计测量方案。
教学准备: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方法。
这节课按照以下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展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启发诱导,探索方法——巩固应用,深化理解——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
首先复习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长方体水槽和魔方引入,让学生谈谈它们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本节课的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接着再出示石块,并询问:“它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相关条件,直接用公式计算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它与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规则物体”,揭示本节课课题。石头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它的体积要如何计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二)、启发诱导,探索方法
本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1。自主学习,猜想方法。
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办法测量石块的体积?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你的想法。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数,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结对学习,梳理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给的实验器材,同桌两人选器材,说操作步骤。重点交流体会石块的体积可以转化上升、下降或溢出水的体积,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体会“转化”的思想。将这种实验的方法梳理出来,便为后面的测量计算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测量计算。
现在只有器材: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我安排四人一组交流:
a。实验时,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测量?
b、根据测量数据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汇报时,四人一起分工汇报,有操作员,记录员,讲解员等,他们合作展示汇报,最后由组长负责讲解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和计算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发现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一般规律。听了,可能会记住,但是操作了,学生就会理解,理解的知识,学生会印象深刻。
在总结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时,我突然质疑:如何测量橘子、苹果等浮在水面上物体的体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明确了测量时的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教师补充了另外一种“沙测法”的测量方法,供学生了解,这也许会启发学生很多思考。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填空。
(1)有一个量杯,里面的水是300ml,当放入一个铁块后(完全浸没),水面的刻度是380ml,这个铁块的体积是()。
(2)往一个装水的量杯里加入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球(完全浸没),水位上升了12ml。一个玻璃球的体积是()。
(3)一个鸡蛋全部浸没在装有水的玻璃杯里,这时有40毫升,取出鸡蛋后,只剩下22毫升的水,鸡蛋的体积是()。
这三道填空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提供的几种水测法的实际计算,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2、解决问题我最棒。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道题的练习为掌握较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奠定了基础。
3、设计实验。
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这是在第二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设计实验,再次回到“有趣的测量”,让学生不仅会计算,还要会自己想办法测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
练习完之后教师再适时将学生带进数学万花筒,感受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重点内容提纲式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区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转化”这一重要思想。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尊敬的各位的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时间的测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科的设计进行说明。
本课是在前几节长度、温度和质量等有关测量内容基础上的再拓展。停表的使用在很多实验探究中都涉及到,同时学会珍惜时间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这节课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时间的单位和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了解事件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了解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自己找资料,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工具,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时间的单位、停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时间计量方法的探究。
从学生而言,初一的'学生对时间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及一些测量工具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叫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求知欲。
1、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分散的弱点,达到“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2、学法。
将原本由教师讲述的“时间的测量工具的历史”交由学生自己查找,收集资料,让他们想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
让学生合作交流停表的使用,培养利用已学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引入:
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散文文学中来对时间进行另一番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情绪高涨自然的引入时间的学习。同时要求停内容时,一部分同学估计时间,一部分同学记录一下这位同朗读所用的时间及开始、结束的时间。
(二)、新课教学。
1、时刻与时间间隔,以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讲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以学生记录的时间巩固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这样设计能使学生体验时间过得飞快。
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以学生记录的几分几秒中分秒的关系引入时间的单位及换算。这部分内容已留作课前作业,所以检测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由于这部分学生小学已了解,但有些同学还会出错,我会分别出示由易到难的题目以达巩固的目的。
3、时间的测量工具,以回到古代没有手表来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古代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为什么它们可以记时间。古今对照展示现在的计时器,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测时间的工具的发展,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测时间的工具的发展,同时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4、停表的使用及读数,以展示计时器引出停表。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停表的使用、观察机械停表的表盘、思考怎样读数。我会分别给出机械停表的图像、表盘的有关填空、读书的相关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机械停表并学会读数,同时,设计一道习题,让学生巩固练习。这样即把重点交给学生,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中,不会感觉到停表使用的困难。
由学生讨论之后,原本不容易记住的内容学生会记忆深刻;原本不易理解、不懂得地方通过兵教兵都可以解决,从而突破重点。
巩固内容:作业完成探究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以下是关于八年级物理《长度的测量》
说课稿
,仅供参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 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 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 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 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 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 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电路图: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
(2)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六、教学反思
学生在连完实物电路,闭合开关时,灯泡不亮,此时只需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减小接入电路的电阻即可,而学生却普遍认为是电路故障,不知所措。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加强此类问题的联系。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在进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的探究实验中,本人首先让学生复习了一下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的公式,通过公式知道如果要求物质的密度,就要知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测量,物体的体积有的可以用量筒直接测量,有的则不用。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
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密度比水大的,可以用排水法,就是在一个量筒里加入一点量的水,再将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上升,两个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如果密度比水小的,比如木块可以用压入法、吊挂法、捆绑法、埋砂法等。我讲了二种情况,在我要上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张艺宝起来问我,如果物体溶于水怎么办,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这是我打算让他们回去自己回家做的一个实验,我让学生思考怎么求,他们超出了我的认知,有人答出来可以用埋砂法,也可以用排水法,但是为什么说可以排水法求糖的密度呢?出乎意料地是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一些正确答案来。徐志远说我们在用排水法测量糖的体积时,因为用的时间很短,这段时间糖块溶解的很少可以忽略,所以可以。他答得非常标准,这也是实验允许的范围。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11月21日是我们语文组听评课活动的、第八次听评课活动。我们小组的十来位老师都认真聆听了荀xx老师执教的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遨游汉字王国”主题中的一个活动。本组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培养孩子对汉字的热爱。
荀老师就奔着这一重点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荀老师课伊始只是用简洁的语言说了课堂的要求,随后课堂就完全交给了孩子们。开始时我还比较担心学生能把活动做好了,可随后有序、生动条理的课堂,又让我怀疑荀老师是不是课前进行了课堂的训练,孩子们才自学的这么出色,充分展示了孩子们超强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且文明礼貌、彬彬有礼。孩子们能有如此超强的'自学能力,与荀老师平时的刻苦付出,有意培养是分不开的。这让听课的所有老师都非常佩服。这节课,全部由学生主持,小组交流展示:共分5个小组:汉字谐音、猜字谜、汉字的来历、汉字的影响、汉字书法。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设计,搜集材料、准备课件,像小老师那样详细讲解、互动交流,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
真是一堂让人耳目一新,亮点很多的好课。非常值得我学习和效仿。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着有许多感触,即有新的课改精神,又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在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的`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带着疑问去探究。并用语言去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在探究之前的方案设计上用时过长,使的反馈练习用时有些少,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显的“头重脚轻”。在猜想与假设的环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都是错误的猜想,()当时我真的有点晕,其实猜想的对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即使是错误的猜想,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排除。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却直到有正确的猜想提出才停止提问。使得反馈练习的时间不够用。
3、学生创新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的电流表坏了,我灵机一动,便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探究课题,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结果他们真的成功了,虽然误差大了些,但培养的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也把我的反馈练习改动了一下。让学生们设计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测电阻,这样把本节可的教学内容给加深了。
4教材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是学习并理解欧姆定律之后的一节探究课,是对欧姆定律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的更深一层次的练习。为以后的电学探究左打好坚实的操作基础。
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教材开门见山的提出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利于中下等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应用,所以我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用了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理解“伏安法测电阻”,所以导课时间比较长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本课的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精心构筑体验的平台,把握“开”、“引”、“放”三个环节。“开”即开放情境、提供资源,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引”即在学生的探索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探索,而不是超前指路、给结论,更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放”即“放开来让学生学活”,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标新立异”。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v1,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v,m2
六、布置作业。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九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2、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
3、理解两种方法的误差原因,并能在实际中作出选择。
4、理解多用电表直流电流档、直流电压档、欧姆档的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了解欧姆表的原理,学会使用欧姆表。
3、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生测量分析,器材选择判断,树立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建议
1、伏安法测电阻这个实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了,但是初中时只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基本原理,不需要学生考虑测量的误差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也不需要学生掌握两种连接方法,而在高中阶段,本节重点是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哪种接法,知道两种接法对测量值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要求学生对两种连接方法所产生的误差来源有所了解。
在新课讲解中可以首先复习电阻定义,引出测量电阻的思路,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两种测量方式,分析误差原因,总结适用条件,通过测量分析,进一步巩固。通过器材分析选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材要求了解欧姆表的原理,不要求进一步讲解欧姆表的刻度等问题.
通过对欧姆表原理的讲解,进一步加强学生使用欧姆表的能力,重点强调欧姆表在使用前调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分清欧姆表的各档位之间的转换,知道欧姆表内置电源的正负极与两个表笔之间的连接,会对欧姆表进行读数和测量。
3、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的程度较好,可以对电阻的测量进行展开教学。除了讲解以上两种电阻测量方法以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方法。比如替代法,补偿法,惠斯通电桥法,另有利用一个已知电阻和伏特表,一个已知电阻和安培表进行测量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十
一、我们先从学科知识上看:
首先,xx老师引领学生依托《有趣的汉字》这篇课文,紧紧地围绕汉字的有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就热爱祖国的,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写字,并自我要求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奠定情感基础。
其次:xx老师在课文中挖掘空间让学生将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拓展了课文中的信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课内课外的知识信息相互融合,当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使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增强了对汉字的喜爱之情。
再有:当学生对汉字产生了兴趣以后,xx老师抓住最好时机马上引领学生进入汉字的书写环节,使学生把比较枯燥的书写变成了一种情绪的体验。这种环节上的设计非常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也只有这样老师在书写指导时学生才能积极有效地摹仿和记忆。在指导书写时,xx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抓住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意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时时提醒学生的读、写姿势,这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二、从学生学习方式看:
xx老师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这其中有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生生交流。学生们在交流中都是面对面的,这样在交流中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也是情感的传递,它是多功能的。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就慢慢培养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大家研究:
1、在学习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全员参与问题。
2、对学生查找的大量资料的运用还要加以研究。
文档为doc格式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一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能力提高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2)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3)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4)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
水的体积v/ml
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
60.0
90.0
(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2)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角的测量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二
本次评课活动听了荀老师的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遨游汉字王国”主题中的一个活动。大家都为荀老师敢于选择这一形式的课而佩服。
这节综合实践性学习,以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特点和历史,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荀老师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了这一目标。荀老师讲,这节课,光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就花了两周的时间,可见荀老师工作之敬业。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这节课,由学生主持,小组交流展示,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教学内容共分5个板块:汉字谐音、猜字谜、汉字的来历、汉字的影响、汉字书法。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设计,搜集材料、准备课件,像小老师那样详细讲解、互动交流,真令人佩服!
2、知识拓展体现“综合性、实践性”。
在内容的选择上,荀老师做到了“放手、钻研”,大胆让学生去实践。汉字的来历和汉字的影响两个环节,学生挖掘材料深、广、宽,还结合了日语和韩语的特点来突出汉字的博大精深,令人耳目一新。
3、改进之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学生的交流基本是课件展示,资料汇总,略显单一。汉字书法环节可结合学生实际,让懂书法的同学或者家长展示自己的作品,以身教学、现场教学,会更生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