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测量教案 有趣的测量的评课稿(大全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角的测量教案篇一
本节课郝老师先通过章导图《长江三峡》山水画和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句导入本章课题、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运动的例子、例如飞驰的列车、绽放的烟花等、得出机械运动的初步定义、进而提出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
而对本节的教学内容郝老师通过四个活动展开、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后知道:要比较一个物体的长短、需要制定一个标准;而要与他人交流测量结果、则需要进一步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即单位。接着引出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活动“观察刻度尺”和“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涉及对长度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这是初中物理实验测量的基础。尽管测量物理量时会涉及不同的量和测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又狠毒共同之处。活动“学会使用秒表”对测量工具的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照实物阅读说明书、以获取有用信息、进而探索出机械秒表的读数方法:先读出小表盘指针指示的时间、在读出大表盘指针指示的时间、两者相加的值才是测量出的时间值。除此之外郝老师还安排了两个“生活·物理·社会”、介绍了几个有趣的人体长度、让学生初步体会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在时间测量之后、简述了从古代的日晷到现代的原子钟的计时工具演化过程、并提供了通过因特网使自己的.电脑时钟与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同步的途径、体现了物理教学的时代性。
下面将我的听课反思记录如下:
新课引入部分、ppt展示本章导图、配有《早发白帝城》的诗句。并提问:诗中有哪些词词语是描述小船行驶的比较快的?此处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以关注、思考其中蕴含的物理问题。而在几个活动中、郝老师的教学方法充分的体现了“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例如“为什么测量要有单位”、“为什么还要统一单位”的问题都具有它的实际生活意义、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单位及其意义打下基础。特别是不同人测量同一本书得到的不同值、更能说明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另外、郝老师还穿插着展示几个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图片、如:谬勒—莱耶错觉、先让学生猜一猜、再实际比一比、让学生感受到仅自身器官的感觉(如目测)往往是不可靠的、为引入统一单位和测量工具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角的测量教案篇二
1、立足于以展示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方式。
使学生学会了运用相似形有关知识求旗杆的高。使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大家有不同的方法,彼此交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相似三角形及其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要灵活地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晴天时利用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包括小镜子);阴天时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也可以使用小镜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原理比例),当然,晴天时也可以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的办法。我们既要注意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比如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比如晴天与阴天)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应该细心地观察生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多尝试不同的数学操作活动,控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小组合作的完成情况,从活动经验中得到“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它们的影长成比例”这一数学活动事实,并把它应用到求旗杆高度问题中。在新课程实施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游刃有余的背后,隐藏着解决实际问题时数学操作经验缺乏的严重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针对各种不同条件下测旗杆高度都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为前提。
2、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在同一时刻,两个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有什么关系?
(2)旗杆的高度与人所站的位置有关系吗?为什么?
(3)还有其他测旗杆高的方法吗?为什么?
(4)在没有影子(阴天)的情况下,还能测旗杆高吗?为什么?
(5)如何才能想到多种办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及问题提出后,并不急于回答,问题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引导和补充完善。
角的测量教案篇三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说说角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交流(三)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1、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你知道哪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3、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交流(四)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四边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1、什么是四边形?你知道哪些关于四边形的知识?
2、我们学过哪些特殊的四边形?各有什么特征?
3、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图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小组交流(五)
请你任意画出一个圆形,并在小组内交流你预习整理有关【圆】的知识。
(1)你知道哪些与圆形有关的知识?
(2)圆形与三角形、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从小组交流(一)到小组交流(五),都是围绕书本上的几个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整理,课中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比较、沟通,巩固所学图形的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三)、展示提升。
1、判断题。
2、操作题。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对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再次感受图形的乐趣。从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可看作直线的一部分),到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和角),再到三角形、四边形与圆,其中每一种图形都藏着无尽的知识,希望以后同学们要用善于思考的大脑去发现和挖掘它。
角的测量教案篇四
1991年5月1日我国重新修建了国旗旗杆,高度达32.6米。这一高度代表的含义是:这一高度正好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匹配,视觉正好合适。当时国旗周围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修建起来了,为了与之相衬,将旗杆改建成了32.6米。
国旗旗杆高度为32.6米,但国旗只上升到28.3米处。国旗高度之所以定在28.3米,是因为我们党从197月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两者相差的'时间正好是28年又3个月。这28年3个月,是一段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牺牲的光辉历史,28.3米正是为了表达对英烈们的缅怀和纪念。
角的测量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角的测量教案篇六
科学学科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的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及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身边的科学奥秘,理论与实践并重,努力营造情景并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与实践中有所收获。
本课教师主要是围绕测量心跳展开的教学活动。教者充分展示了其深厚的教学基本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并完整地组织了本课的教学过程。体现听课后的简评分析如下。
一、评教材
本课教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教材中学会如何测量心跳,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能进一步加以运用听诊器,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能有效地为自身、为他人服务。教材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为生活服务。融学与玩于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评教学过程
本课教者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运用手头资源。在学与玩中融合知识与技能,完整地组织了教学全过程。
1、教学分析透彻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师进行传授知识的主要对象。本课教者首先教授学生测量心跳的基本方法,如何使用听诊器,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玩中学、学中玩“做中学”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手段与方法。
教者进行测量心跳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实施。(1)安静时,(2)运动后,(3)休息时,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检测。在实施过程中能有效地控制时间(运用秒表),一分钟检测心跳;体育运动使用高抬腿,让学生进行练习后测量;休息后再次测量一共得出三组数据,并及时进行记录及汇报。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心跳快慢有个体差异,运动时与平时安静时是不同的。心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快慢,正常的心跳频率在60~100次之间。
2、教学目标明确
本课教者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在教与学中有效地运用各种方法及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方向性。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及时围绕测量心跳这一主题明确其目的,任务提出及完成都有明确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都有章可循,有法可施。
3、师生互动积极
科学学科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扩散性能,开拓视野,积极探索是科学教学的基本要点。教者正是通过以上的认识才最大限度地提出问题。“心跳快慢与什么有关?”、“心跳快慢在安静时、运动后及休息后有什么不同?”等令学生需要思索和实践的问题,并通过互动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发挥到极致。
三、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并在生活和学习中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本课学生的最大收获就是掌握快慢受到了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心跳影响的因素。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效地运用这一技能,对人体健康是有帮助的作用。所以本课教者在精心设计活动后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教学的效果也就由此得到了体现。
四、评教师仪表、仪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基础。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了新的`提高,对教师“为人师表”有了更为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品行、仪表、仪态是其基本素养。本文教者亲切、平易近人、仪表端正,对教师的理解达到了一定境界,符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认识和到位,能积极有效地传递消息达到互动的效果,从而真正做到“双赢”。
五、评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贵在探索,如同穿衣一样,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本文教者教法多样,主要是以互动法为主,能正确理解知识教学的主要方向。他有效地运用了问答法,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中有了完整的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贵在引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后能进行自我总结,达到真正自我运用的效果。本课教者较好地运用了多种教法,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评学生
角的测量教案篇七
1.小明同学测某物体长度时,情景如图,则物体长度________cm.
2.一同学测量一物体长度4次,测得数据如下:18.39cm,18.40cm,18.41cm,18.52cm,他测量的结果是______cm.
4.某学生测得物理书内150页的厚度是5.4mm,则每张纸的厚度应是mm
5.用拉长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
a偏大b一样c偏小d无法确定
6.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第2秒内的距离是4m,第3秒内的距离是6m,第4s内的距离是8m,这物体是______运动.
7.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v=s/t可知()
a.v与s成正比bv与t成反比cs与t正比d以上说法都不对
分析及答案
2.错误1:18.45cm,在计算前没有将错误数据18.52cm删除.
错误2:18.4cm,去除了错误后计算的结果没有保留与原数据一样的精确度
正确答案:18.40cm
3.正确答案a.分析同第2题
4.错误:0.0036mm,5.4mm150=0.0036mm,没有认识到一张纸有页.
正确案案:0.0018mm5.4mm75=0.0036mm
6.错误:匀速直线运动.原因是将第2秒第3秒第4秒的时间理解为2秒3秒4秒
正确答案:变速直线运动
7.正确答案c
初中物理经典错题100例及分析-----密度部分
2.有三个质量和体积均相同的小球,一个为铜球,一个为铁球,一个为铝球,则_________一定为空心球.______可能为空心球.
3.一个铜球在酒精灯上烧了一会,铜球的质量和密度将()
a不变、变大b、不变、变小c不变、不变d变小、不变
4.一个瓶子能装下1kg的盐水,它一定能装下1kg的()a水银b水c煤油d酒精
5.小新和小杨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请在方案中的空白处填空:
方案一:(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人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人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
方案二:(1)将天平置于水平台后,立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食用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3)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食用油倒人量筒中,记录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4)测出烧杯及剩下食用油的总质量m2;(5)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
【评估与交流】(1)请分别找出两种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方案:;方案:(2)你准备选择方案来做实验,为顺利完成该实验,该方案中不足之处应改为:
答案及分析
2.不准确答案:铜球铝球因为铝的密度,所以质量相同的铜和铁,v铜
3.b注意热涨冷缩这一规律.4.a
5.方案一的不足之处:
第三步中,烧杯中液会倒不干净,会有剩余,很测量的质量不准,造成测量密度偏小
方案二的不足之处调节天平平衡前未将游码调到0刻度处
选择方案一,应加入一步:测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
选择方案二,调节天平平衡时就先将游码调动0刻度处
初三物理易错题分析(光学)
1.在暗室里用蜡烛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小明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戳了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和五角形四个小孔,则在墙上可能()
a出现一个蜡烛的火焰的实像b出现四个蜡烛火焰的实像
c出现四个和小孔形状相同的清晰光斑d出现四个蜡烛火焰的虚像
2.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压在白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人观察平面镜和白纸看到的现象是()
a白纸比较亮b平面镜比较亮c可能是白纸亮,也可能是平面镜亮d以上说法都不对
3.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虽已干,但仍留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致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积水
c、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是地上发亮处是积水
d、迎着月交或背着月光走,都是地上暗处是积水人站在竖直放
4.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入水中,一定变化的是_________.
5.水中的筷子从上面看似乎向上弯折了,这是因为光从___中进入____中时发生___的缘故.
6.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这时反射角是,折射角是.若把水槽左端稍垫高一点,等水面重新平静后,反射角是',折射角是',则()
a)b)'='=c)d)
7.一束光经过凸透镜后()
a一定是平行光b一定会聚于一点c一定是发散光线d一定较入射光线会聚一些
8.某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屏上成一个缩小的清晰的像,现将物距减半,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在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b一定在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
c一定在屏上成一个等大的像d屏上肯定有像,但大小不确定
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入o处光学仪器后聚于主光轴的s点,取走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点,则该镜一定是()
a凸镜b凹镜c凸透镜d凹透镜
10.有位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不小心将用书将凸透镜挡住了一半,则在光屏上得_____(填能或不能)到完正的像.
11.当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折射光线一定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b.光线一定发生折射
c.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d.折射角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12.太阳光穿过树叶的空隙,在地面上会出现圆形的光斑,这是()
a太阳的影子b太阳的实像c树叶的影子d树叶的实像w
角的测量教案篇八
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