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1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一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初一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1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
(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
(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实验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所以学生能很容易的根据叶片颜色的变化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有的学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在其中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注:请同学们认真预习并完成填写实验报告单,本次实验将成为你成长和进步的真实记录,相信通过你自己努力、同学帮助、老师的指导,你的实验会获得成功,胜利属于你!
附实验报告单(下页):
附件一
江油市双河初级中学校生物实验报告单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二
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生物学科注重实验和实践,因此课前的准备更应该充分、有效。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标本,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学案。如:在讲《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一课时,我准备好了两个学生共用一台显微镜。由于学生对显微镜非常感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于刚接触生物的初一学生来说,无形中提高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立足于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实现有效教学。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学生学习、成长的角度出发,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设计并实施教学,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好第一节课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成功有效的第一堂课,决定了以后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取向。如何使学生了解生物学及生物与生活、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呢?首先要用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这方面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角色扮演、演讲(我曾养过的……动物)等形式来使学生体会到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知识,了解到更多生物的奥秘。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特别是理化知识的匮乏,一些教学的难点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内容要做必要的讲解,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时间都来探究,因此教师的精心设问、精讲点拨不可缺少。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中设置的一些资料分析、实验探究等,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了也可能不会回答,所以不能照本宣科,要通过实验探究,从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
重视做好演示实验;上好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引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的意识;四是重视课外实验,使实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五是教师要善于用小实验、小制作等方式为学生解惑释疑,最终引导学生养成用实验解惑释疑的习惯;六是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以及现代应用技术紧密联系,突出知识的应用。
课程资源――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教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网络及日常生活,即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学校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兰文化,学生通过亲手种兰、养兰等活动,既陶冶了情操,培育了兰之精神,又丰富了生物的知识,更加深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3.有效设计练习题
练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利用空余时间,网上寻找习题,经过筛选,自己编辑了一课一练,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课前准备好预习的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解决一些基础知识。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关注测查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作业布置分层结合,视学生实际及时调整各层次学生的作业数量及难度,具体包括巩固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例如:在设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课练习时,整体水平较弱的学生,主要完成血液、心脏、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血液循环的组成等基础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信心;整体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提高题,如:静脉输液时,舌尖为什么感觉甜的,葡萄糖是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舌尖的?以加强对知识的强化,少做一些重复性机械题,同时要多布置一些拓展性、发散性题目。练习题设计要有联系实际问题突出知识的应用。生物学科本身就和实际问题息息相关,在生物练习中设置一些资料分析题目,对于学生各方面知识拓宽非常有效。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时,通过对温室效应、酸雨等一些当今突出问题进行考查,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4.注重对课堂的自我评价和课后的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注重学生课堂的动态表现和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促使教学的有效改进,使学生成为有效教学的“主体”;而课后思考与教学后记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能持续有效教学的保证,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教学反思和评价则是通过对上一阶段的教学进行总结,为提高下一阶段教学效果打基础。所以说教师的反思和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能够给有效教学注入“活性酶”。这就是教学思考和评价行为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包括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之后的原因。
通过几年来的生物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努力作好本职的工作,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优越性,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课外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感受到生物学科独特的魅力,以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从知识、情感、价值上尽情的享受课堂、享受生活,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三
本学期生物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根据区教育局和学校20__年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团结协作、努力学习、敬业乐教、立德树人,积极投身教研教改活动中,在学校提倡的有效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的工作,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工作目标,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开学前,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召开了教研组会议,学习学校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学校教导处的工作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总结上学期的成绩与不足,制订了生物教研组本学期的工作计划。生物教研组分年级定时进行集体备课,充分进行集体讨论,加强教研组组老师的交流合作,增强教研组凝聚力。
二、常规教学计划有序地进行
生物组各位老师都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常规工作,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扎实地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常规教学检查中,各位老师都能按照进度正常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备课能按学校要求实行先周备课, 根据本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灵活。课上完成练习,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都能尽最大努力去进行。学生对生物学科 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三、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
生物教研组内教研气氛浓厚,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集体备课、专题教研日内活动,新教师虚心请教教学方法、经验,老教师主动向新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讨论教学方法、研究教材内容。做到及时评课交换意见。
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外出培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区教育局视导工作中,青年教师积极上好汇报课;录制一师一优课,参与晒课活动;送教下乡,全面提升业务素质,促进专业成长。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生物教研组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自制教具和多媒体,注意利用本土资源,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四
[摘要]实际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这门学科不重视。学生的心目中把生物摆在“副科”的位置,教师要求他们课后再花时间去复习是不可能的,因此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尽可能的记住重要知识点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效率激发兴趣教师修养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招考试中生物分值的降低,导致初中生物被大家忽视,但对整个社会和学生来说生物却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对此,我们生物老师更要充分的利用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喜欢生物,愿意去学,那么自然就能集中精力,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效率就能提高。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提高课堂的效率。
另外,生物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也可以利用投影、视频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吸引学生注意力,是他们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情绪中,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生物教师自己的专业修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我认为,要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备好课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备课的重要性。教学计划靠每一节课去落实,教师没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备课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法和突破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还有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生物知识能学以致用,每堂生物课都能让他们耳目一新,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就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启发探究的课堂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重中之重
要上好一堂课,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备课只是教师走上讲台的重要铺路石,而且能走上舞台不代表就有能力表演,把一堂课上好才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会学知识。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当前的教学改革积极倡导学生的参与,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学生的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并不是以课堂的“热闹度”为衡量标准。有些课堂学生看起来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在积极的进行深层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有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但是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见解,思维活动只停留在浅层次上。从这两种形式上的“参与”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加上踊跃讨论,会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要让学生积极多思善辩,学会学习是关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抢本属于学生在课堂预习、消化、吸收的时间,讨论时间更是要充足,让他们由“学会”到“会学”。
3.讲练结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反馈练习是检验本堂课内容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对于初中的学生,课后布置练习往往不能落实,因此尽管课时有限,教师也要尽量合理安排,讲练结合,当堂反馈。反馈当堂化能够迅速检测效果,薄弱的地方可以通过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或是通过课后的练习再作巩固,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初中的生物教材每一节后都有一份课后练习,但联系的设置不一定是讲完课后,我常常把它们穿插在课堂中,讲完一个知识点就适当利用后面的习题,这样不仅马上巩固,而且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有时我也会在一上课的时候就布置一些练习,用来复习前面的知识,引入新课。习题的设计是提高初。
4.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课改需要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在愉悦的情境下学新知,探奥秘,增本领,往往事半功倍。好的课堂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师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幽默更有着不可缺或的效用。我在讲课的时候会适当的运用较通俗生动的语言,批评学生的时候尽量做到既提醒又不失风趣,这样能有效地打破课堂上的平板氛围,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堂。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五
东明县第一初级中学
刘继红
我叫刘继红,是山东省东明县第一初级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生物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的生物教学生涯,甘苦自知。泪水有过,欢笑有过,迷茫困惑,欣喜执着,酸甜苦辣,百味俱全。但无论如何,我始终坚持,不曾放弃过。为承前启后,我将自己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虽然浅薄,但还是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
1、理念的更新
多年来,我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也认为生物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掌握知识,获取高分,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学。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这种教学理念造就的只是精英,它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是教育的不公平体现。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其教学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就要求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我们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多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联系的课外知识。
因此,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知识只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载体。新教材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大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例如,新教材中补充了大量生物学家探究科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孟德尔、达尔文、沃森、克里克等不懈探索真理的精神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大量的“课外读”和“研究性学习”,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些内容都不是考试的重点,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经历了困惑和努力,我渐渐探到生物教学的本质。对生物教学的内涵也做了深刻的思索,不再像以前一样不加鉴别全盘接受。对于教参和名家案例也渐渐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取舍之间也有了自己的法度,对因人因材有了自己的理解。不再是别人的传声筒,讲课也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随着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中有一些东西悄无声息地加入了进来,自己的教学也真正走出课堂,走入生活!
2、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积极探索,努力学习,认真实践,终于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抛弃了早已习惯的满堂灌、填鸭式的“结构化”“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完全监督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行为。积极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样一来,我课堂教学设计的空间变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加频繁,有时还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学形式多样了,教学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就更满意了。如在实验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给出了实验方案,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点探究活动,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只是给学生提出问题,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都要靠学生独立完成,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探究能力。3细节的深入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细节,力争在细节上做到完美。如:我注重调节情绪,注重让学生劳逸结合,把握最佳教学时间等,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人不可能总是处于良好的情绪之中,教师不能因一时的情绪低落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我时刻注意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教学心态,始终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模范影响,搞笑组织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努力避免课堂中提不起精神,低声慢语,不仅造成学生听不清,还会导致学生也被感染得萎靡不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虽精神十足,但语速过快,学生根本反应不过来,说了也白说的现象。
注重劳逸结合。课上效率亦可课下抓。古语说得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保持时间运筹上的弹性,才能更有效率,才能持久。为了不让学生出现脑力疲劳,我努力调动学生课下充分休息,让学生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建议学生在课间到室外去活动,散散步,聊聊天,以便为下一节课的高效学习打基础。
把握最佳教学时间。据心里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我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在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时间内均有所获。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做不了参天大树,我甘做一棵小草为大地献上一抹新绿,即使化作尘埃,我也愿意让大树更高更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长路漫漫,对于未来,我坚信:在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征途中,我度过的将是一个无悔的人生!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六
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2.利用导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一节生物课而言,也是如此。教师要上好一节生物课,应在开头就下工夫,因为新课的导入相当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凤头”。如果我们把一节课比作乐曲,导言就犹如乐曲中的“引子”;如果把一节课比作戏剧,那导言就是“序幕”。所以恰当合理地使用导言,往往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开头。
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去成功引导。导言的使用能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但切记要精炼,不要罗嗦,突出一个“导”字。而且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都不宜喧宾夺主,冲淡教学内容。导入得当,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课堂构成的要素是探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环境和条件。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一味注重形式,追求花样,应从“实效”的角度出发。即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进行宏观化模拟,将生物实验中不能替代的内容进行虚拟化,将板书内容进行直观化和简单化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用课件展示:一个可爱的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发出的啼哭声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打出一行字:婴儿刚刚来到人世间时为什么要哭呢,再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再如用“一个氧分子历险记”的故事(课件)向同学们展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由学生们总结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简单的知识充实化。
5、教学设计内容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6.构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式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进行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现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例如《调查足弓发育情况的活动》的实施。 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生物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生物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构建、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人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探究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和《探究蚂蚁的行为》等实验的探究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分组探讨”的教学方法。如探讨《酸雨的危害》的实验。
归纳检测—反思性学习。因为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对知识的探究有深有浅,常常·不能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有时还需要教师将知识简单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与社会化的过程。另外为了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师通常通过检测手段对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和检测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生物学科相比其它自然学科而言,知识零散性较强,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因此学习完每章节或单元后,教师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和试卷进行检测是对知识的落实和巩固的重要环节,因为通过归纳和检测,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反思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
总之,提高生物课堂效率是整个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效率,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课堂教学是落实初中生物课程目标的主阵地,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精彩纷呈、变幻莫测的艺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界的话题和焦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一.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以有效情景导入-----情景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导入《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以“大树底下好乘凉”导入《蒸腾作用》;以“树怕伤皮,不怕空心”导入《运输作用》;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导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非典”、“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导入《预防传染病》;也可通过“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导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导入《食物链与食物网》;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导入《植物的营养生殖》。
精彩的有效情景导入在每节课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情景导入要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及对后续所起作用;有效情景导入要能够起到衔接作用,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有效情景导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提供刺激,使得刺激情景能够被学生知觉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情景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风趣,但又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雅而不俗。
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以突出问题为中心-----问题驱动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不仅能够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综合起来,而且学生所习得的知识也可以和真实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作为教师应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创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特殊的作用,教学中要把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认知的冲突和思维的活跃性,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在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海尔蒙特的柳苗生长之迷,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实验,提出“什么物质使柳苗的重量增加?”,“小鼠和绿色植物为什么能共同生活在密闭的玻璃罩里?而小鼠和蜡烛却不能呢?”等等激励学生思考,并确立光合作用的过程。如在讲授《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之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家做糖拌西红柿或腌咸菜,或给萎蔫的蔬菜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观察它们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对此类事实比较感兴趣,却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
三.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以有效的活动探究为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多元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活动中落实三维课程目标。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学生用类似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方式,以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思想与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探究、知识整理、上网寻找资料等),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真正实施探究式学习,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加强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在初中生物的探究活动方案中,《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探究光照或叶绿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经典的探究活动方案,也是学生感兴趣而又易于操作的实验。
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演示实验有效性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科的生命线,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生物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发展。生物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课外实验。演示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步步演示,教师提醒,全体同学观察,展示物质的性质。
比如《呼吸作用》中种子呼吸现象的演示,《蒸腾作用》中的植物蒸腾失水现象的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中不同血液成分的观察等。有效的演示实验能吸引全体学生的眼球,把全体学生思维引到所要研究的物质上来,使全体学生用心听,仔细思考,无疑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有效演示实验为前提。
五.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进入生物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多彩世界,更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能从宏观和微观双方面更全面的说明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寻常的作用。若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设计完美的整合,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能够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处理好多媒体课件的地位,要以有效多媒体教学为辅助,不能代替教师,决不能将教学内容几乎都做在课件上,限制了课堂发挥、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讲授《血液循环》时,可以通过flash展示血液循环的具体过程;利用多媒体中丰富的影像图片资料进行合理膳食、青春期卫生教育。还有在《呼吸运动的过程》、《尿液的形成》、《眼与视觉》、《激素的调节》中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
使用多媒体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喧宾夺主,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师生的互动交流;二是不能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三是不能滥用视听手段;四是合理选择课件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尽在“辅助”二字,必要的讲解、分析还需要老师来完成,对课堂气氛的控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计算机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它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一个辅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完全可以做到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彼此兼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生物探究方案设计及组织的有效性,课堂组织和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课堂民主氛围创建的有效性,课堂导入和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语言和教师行为呈现方式的有效性,教学时间安排的有效性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当然也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等。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七
落实德育理念,提高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就是要贯彻落实道德教育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衡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第一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获得的、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业成就,是学科课程发展学生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包括思辨精神、守规意识、价值认同、生活参与等要素。
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打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推进素质教育等,具有积极意义,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只有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只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让课堂教学高效化、实效化、精准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充分挖掘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而有针对性地筛选、整合具有说服力和典型性的事例,让学生加以分析,并感悟个中道理。例如,在学习《珍爱生命》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场景和物体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生命的特征,激发学生对不同生命体存在意义的思考和交流,体会其中的精彩之处。在这种直观形象的感知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地生成感悟和理解,从而有效培养核心素养。在讲述“走进法治天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这节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如: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后,变得无心向学,经常偷东西、打骂同学,最终还因抢劫而被判刑。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明白懂法、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可以说,社会时政热点、学生生活实际,都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良好的学习素材,它们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体系。
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改变原来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可通过“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成长档案袋”“笔试评价”“社会家庭评价”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尽可能将评价指标细化为不同的层面,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进行评价研究过程中,要理清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情况的综合测评,使评价由重知识考查真正向学生的人格发展、基础学习、关键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转变,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语言上的激励,保证学生在教师评价下更具有学习的动力。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要适当降低对知识评价的要求,而侧重于对他们学习热情的赞赏和鼓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立足于学生身边教育资源的整合,实行“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发展路线,还要从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来进行拓展,有计划地选择教学内容,深化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诚信为本》这节课之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学习和体会。之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为何要恪守诚信的原则”这一问题进行详解,让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然后,各小组进行信息汇总,并选出代表分享经验,交流学习成果。课堂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诚信方面的话剧表演。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掌握所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解生活各方面的常识。这样,比枯燥的讲授更有意义,效果更好。在学习《民族大家庭》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和学生一起搜集生活信息,了解学情,并通过了解学生所好和所需,收集资料,给学生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包,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展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展示各自喜欢的民族舞蹈,介绍感兴趣的民族节日和民族特色住宅等,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中感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体会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课堂不应局限于学科,更不应拘泥于教材。在学习内容上,视频、实物、图片,甚至听课教师,都是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的课堂学习资源。在学习形式方面,小组合作展示、学生实践汇报、校内外文化活动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课程的良好载体。至于教学本身,它不应局限于课堂之上,而应结合课内外,如此,方能進一步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资源,结合时政热点挖掘相关内容,并坚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自觉形成价值认同、守规意识、思辨精神、生活参与等素养,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德育课程,对于学生们进行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有着关键的作用。很多人都认为,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青少年的道德问题。缺乏道德情感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适应社会的。下面本文就在课堂当中对学生们进行思维引领、对话引领以及情感素材引领及练习引领3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研究。
1.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只有关注学生们多方面的培养,才能更加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在课堂当中导入有效的思维引导环节,让学生们在思维碰撞当中体会人生哲理。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解一下在大跃进时期,很多领导为了表明本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种粮产粮的过程中收获很大,谎报真实情况,最后饿死很多人的历史。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这些话语在当时看起来一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是让学生们如今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到这句话的滑稽可笑之处,这样学生们就会很好地体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理。在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这样的思维引导,一个人吃三个馒头可以吃饱,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他都是吃完第三个馒头就不吃了,可是,有一天,这个人想只吃第三个馒头,请问这个人能吃饱吗?经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们的思考,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人是很明显不能吃饱的,如此一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明白只有做好量变的准备才能促进质变的道理。
2.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造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首先说深度,有深度就是对知识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知识,使得知识问题能够更具有挑战性,挑战学生们的思维,能够挑战学生们的智慧。这样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考与挑战当中能够活跃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有温度就是对情感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设一些和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要是在为学生们引入这些教学情境的时候要触动学生们的心灵使这些问题能够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让学生们能够分析问题以及分析情感素材,引发学生们积极思考和探求。并且在课堂当中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做人道理在情感体验当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当中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为学生们设置这样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你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陋习,学生们就会很容易回答出粗心马虎不认真听讲等,教师在课堂当中继续和学生们互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当中非常常见的小问题,但是正因为这些小问题的不断累积,导致学生们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能够不断做到量变的积累,这样才能促成质变。
3.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练习引领
课堂练习是对教材知识补充与延伸。课外练习指的是一些练习册,在练习册当中既有一般的基础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同时又有一些开放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觉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也要精心准备。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领域。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解题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比如在学习经济与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参与家庭理财的任务。让学生们能够和家长一起记好每天家庭消费的内容情况,在最后的时候能够进行总结,对于自己家的家庭消费能够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可以让学生们很好地体会到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道理。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两道政治核心素养内容的题目,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这样的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评,这样可以很好提高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在练习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在一方面面临高考的压力下,要系统总结知识点梳理知识点,还要注重对学生们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在高中政治课堂当中,教师要对学生们进行思维引领、对学生们进行问题对话演练和情感素材引领、课堂当中对学生们进行练习引领,让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政治课堂当中能够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以教师的真实教学实践为范例,探究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采取了主题式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新时代劳动者》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政治核心素养主题式课堂教学观
新高考改革,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我们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因此,政治课教学如何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地体现学科素养,使得既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以主人翁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到政治课教学内容上来,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锦州一高中迎接了这次调整。学校于2017年12月开展了百花课竞赛。百花课的要求就是课堂教学应向核心素养立意转型。我们政治教研团队在磨课中坚持了这一宗旨。由刘婉婷老师执教了一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立意的政治课《新时代劳动者》。
首先,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是一个中心,六个环节。一个中心是突出素养培养。六个环节是预习能力检测导入,作文助写,小组采访,合同检查,素养提升,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预习能力检测导入:教师总结预习作业完成情况,抽取优秀预习导图,让学生讲解预习思路。从大家上交的作业看,完成的不错,老师从中抽取了一名同学的思维导图给大家展示一下。这是张明慧同学的作业,下面就请她给大家阐述一下自己的预习收获。
(同学讲解……)
第二环节作文助写:布置即兴作文,题目《我的职业梦》
提供三个助写服务:一是给写作提纲,二是给写作素材,三是给范文。让小组代表展示朗读作文第一段。总结劳动的意义和劳动光荣。
第三環节小组采访:随机采访小组代表。让学生结合第二自然段分析就业的意义。
解读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就业措施的部分内容,让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关心和作为。提问:就业问题的解决靠国家够不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构建作文第三自然段:如何实现职业梦。视频介绍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故事。提问,让学生总结就业的措施。
第四个环节合同检查:给出劳动合同,让学生分析,是否合理。并派代表画出不符合劳动者权益的部分,分析原因。给出不当维权案例,启发小组讨论探究。让学生总结维权前提、保证、途径。
第五个环节素养提升:总结本课内容,点出学生收获不只在课本知识,还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树立。在今天这节课里,老师扮演了两个角色,同学也通过一篇即兴作文的写作完成了对我们本节课所有政治知识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里的收获不只有知识的记忆,更有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锻炼。今天我们每名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职业梦,但我们的梦很小,这些小梦终将汇聚成大梦——中国梦,筑梦的途中,有你有我有大家,老师更希望我们同学中能出现国家最需要的大国工匠,十年后,感动中国的人物——老师,等你!
第六个环节课后作业:请大家给你的作文,加上一个精彩的结尾。
其次,谈谈对这堂课的点评。点评的关键词是立意高,模式特,效果好,活动真,观念新。
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全课设计点明了在我国无论何种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劳动者的权利都是有保障的。使学生认同劳动是光荣的。同时以学生的职业选择面临签订劳动合同这一现实问题为抓手,普及法律常识,培养学生维权意识,明白了维权的合法途径,这就很好地达成了学科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课堂关注的是育人的价值而不是育分的价值。
本课以作文——《我的职业梦》为主题,坚持以全体学生为本,选择学生所要面对的真实情境——就业维权,开展了系列学生活动:(1)、学生自我认知活动,采用霍兰德职业测评。(2)学生体验活动,自我设计职业梦。(3)学生合作讨论合同的合法性活动。(4)学生合作解决就业维权的途径等活动。做到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的统一。同时本课虽为政治学科,但采用了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模式(命题,素材,范例)上了一堂别具风格的作文课,这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既重视本学科内的综合又关注跨学科的综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意义的课堂是让学生发生了变化,核心素养课程关键是在于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维权,有了真实的收获。
有效率是指高效的课堂师生都在动。本课中学生由身动到心动再到动情。这节课全体学生在动脑动手书写作文,一部分学生在动嘴积极与教师互动。所有学生在动情,教师选择了时代性、针对性强的教学素材,大家看完了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选择时知道了个人的职业梦是小梦,筑造强国梦才是大梦,就业更是为了我们的中国梦。
有生成是指一节好课预设在先,生成是关键,生成是差异化,是真实,本课设计了教学主题彰显老师的教学智慧,而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作文都体现了自己的独特性,这样的课堂生成是独一无二的,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本课联系学生生活的真实场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生的主动思维得到了提升,师生间合作交流,亲切自然。许多主动发言的学生有了个体的体验,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共赢意识,这也符合共享经济大时代的背景。
本课由为考试而教到为理解而教;从单纯的学科知识点教学转到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从学科割裂的各自为政的教学到重视课程整合的教学;从关注问题的解答、考点的接受学习到关注问题的解决,提提高学习策略的探究性教学转型。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我们不追求完美的课堂,但一堂课都要有自己的亮点。这样每堂课因其不完美才需要创新和提升。相信刘老师的这节课再加入一些思辨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品质。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八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前,先放一段录相中间有各种各样的图形组合成的物体,如房屋图、积木搭的城堡……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讲解重难点时,可以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练习巩固时,可以增加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过程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
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同学们会做了,好象没多大兴趣了,这时我适时的在电脑上出示一道习题:请利用所学知识帮学校或社区设计一个花坛,要求用到组合图形的知识。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想方案互相讨论、思考。这样就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集中的解决了该题。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作者邮箱:5524552@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网友来稿)]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十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学到怎样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黄慧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二回民小学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23)分类号:g622关键词:课堂教学时效性积极性教学效果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王铎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历史学家内文斯(allannevins,1890―1971)曾经说过:“人类经过了世界大战的洗劫,现在正好像一条经历了暴风雨的大船又再度驶向一个未知的大海。水手们需要观察星座,校正航向,而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正是悬在天上的星座。”50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禁要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是否成了“悬在天上的星座”,起到了校正航向的导航作用?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是否充分注意到并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功能?本文不可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就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一
历史教育中历史意识的培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各国的历史教育目标中,均注意到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由国家教委颁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并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各有关部分将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列入思想教育或能力培养的要求。如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教学提出“要引导学生向前看,使他们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以及“能运用所学的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正确观察和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世界历史教学中,提出“要树立奋发向上、积极改革、追赶先进的精神”、“要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以及“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等要求。在美国历史教育目标的构成中,也提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考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是研究连续性和变化性的.,对当前和将来的每个问题,也只能以那些在历史上已发生过的事件和人们的看法为依据,加以理解和认识。这些看法,决定了人们对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的认识水平和行为方式”。〔2〕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使中学生“认识各时代对于今日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使之从其所处时代与本地区的关系上去理解现在所继承的文化遗产,养成爱护和尊重文化遗产的态度”。90年代日本公布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其高中历史课的目标为“加深对我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和生活、文化领域中的特色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具有对国际社会能主动适应的民主和平的国家与社会的一员所必需的自觉性和素质”。〔3〕可见,各国历史教育目标均十分重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这是因为,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需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对过去一无所知,或知之不确,就不可能有历史意识,或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另外,意识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渗透着思想教育的要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等等,都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二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