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课题:《散步》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七年级课时:1课时提供者:范蓉单位:翼城县里砦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体现浓浓亲情的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本单元以“人生体验”为主题,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作品含蓄隽永、富有哲理的语句,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会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提高选材能力。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老师启发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表达感情的写法;体会散文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欣赏本文具有素雅美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首先要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领会主题。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散文,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设置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积极读书,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句;
3.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过程】主要有如下五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小结;五拓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
1.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括号内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地笑了(生自由答)。
?2.师: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作者)
3.展示学习目标,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学生观看公益广告视频
2.学生明确本课目标,结合教师介绍初步了解课文。
1.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讲清听读要求2.出示问题组:a.本文主人公是谁?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板书)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
4.教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教师解答疑难问题,或者引导全班交流。
师生总结归纳: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板书)?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参考课下注释等方法解决。
2.a.学生回答: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祖孙三人
b.“分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找出难理解或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
4.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归纳。
1.文中简单而明晰的事件体味深沉的亲情美。
2.从景物描写中体味含蓄的诗意美
3.体味本文素雅的语言美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明白如话,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似乎是信手拈来,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爱”。1.学生再读课文,简述事件,讨论交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
2.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得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惜。
3.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语句,反复诵读,欣赏体味。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找句子,进行相互交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拨。
(四)课文小结
1.《散步》把一家三代人的感情浓缩在一个特定的事件、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事件中。写的虽然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的片断,反映的却是家庭生活的整体。事件本身并不大,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溶进了深深的思想内容;大中取小,却又小中见大。
2.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学生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培养学生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七、教学评价设计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
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1.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总体把握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统领作用。
教学设计
表演激趣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小——大——小——大。
学生讨论: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内容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
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 新课
教师:投影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 学生:说出名称。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学生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说说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习一中的译文。
2、学生与作者对话。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
2、一位学生复述
学生评议
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兄妹听听。
五、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的魅力。
教师引导: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
投影: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学生阅读、圈画、思考、归纳,做书间笔记。
四人小组交流与讨论。
全班交流与讨论。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小结发言:借助想像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像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像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和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投影)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你能抓住这个亮点,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吗?
六、想像力训练
教师:现在请你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或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与袁珂编的课文比一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准备发言,一人补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七、拓展延伸
教师适当点评学生的发言。我们的想像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像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进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能说说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吗?(如上帝造人、古猿说、海像说、外星人说)
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学生活动(略)
八、布置作业
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往往可以得到新的感悟。课外我们再收集一些,作上些比较,以《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1. 巩固生字新词
2. 说说课文介绍了孩子们与风筝间哪些情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二、自主学习
1.找出课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理解词语。
憧憬 凌空 大惊失色 倏地 垂头丧气
3.说说“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把你的感受送进朗读中去。
三、探究交流
感受做风筝的“快乐”
1. 自由读第2小节,找找孩子们做了什么样的风筝?是怎样做的?(找出重点词语)
2. 交流:重点:1理解“精心”
2从“精心”可以体会到什么?
3你做过什么风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4仿说句子:a-----我在-----精心------
b-----在-------精心-------
3.孩子们在做风筝是,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划出来。
4.交流结合重点:1理解“憧憬”找反义词(“希望、“向往”)
2想象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怎样的希望?
3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用“依然”仿说句子。
4说说为什么“我们”做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我们依然快活?
5.有感情读出做风筝时的“快乐”
感受放风筝的“兴奋”
1.你放过风筝吗?加上动作说说你是怎样放风筝的?
2.全班演示放风筝,说说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兴奋、激动”)
3.自由读第3小节,找出文中表达孩子们放风筝时“兴奋、激动”的词句。
4.交流:结合:想象:1“我们快活地喊叫着”,我们在喊着什么?
2想象说话:天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有-----有-----……,一会儿------,一会儿-------,让人看了真-------。
5.有感情读第3小节
感受找风筝时的“伤心”
1.正当风筝放得最高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这时的我们是怎么样的?(“惊失色”、“千呼万唤”)
2.理解:1“大惊失色”,让学生作表情。
2“千呼万唤”,想象我们怎样的呼唤?
3从这两个词体会我们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样的?(“着急”),读好这两个词
3. 风筝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想象我们找了哪些地方?
4. 找了那么多地方,那么长的时间都不见风筝的踪影,当时我们是怎么样的?(“垂头丧气”)
5. 交流:1说说“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表情演示)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 “垂头丧气”的时候,仿说“垂头丧气”
3体会“垂头丧气”的时候,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读出“伤心”
四、归纳点拨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想象拓展:
1.我们的风筝真的找不到了,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吗?引读“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想象:我们到了水磨坊,会发生什么事?有没有找到“幸福鸟”。
3.以“我们向水磨坊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开头说一段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 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感悟联想: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00年第七期))
六、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2)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 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导入
(板书:风筝)
二、问题探究
1、 教师指导朗读。
(强调声音、语调、速度、感情的把握,以读为本,理解内容)
(学生阅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
2、 教师引导问题探究。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
生:好!
生:他是看到一本书之后,知道自己错了的。
师:有没同学补充,回答完整一点?
师: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齐声)
(学生思考,教师边板书:明理)
生:心情很沉重。
师:从哪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我的心好像变得铅块,很重很重地堕着”。
生:鲁迅先生看到外国一本讲述关于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呢?
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可能鲁迅先生认为自己儿童时,受到的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是非常不幸的。
生:想办法向他的小兄弟说明。
生:向他的小兄弟认错,并想办法弥补。
生:知错就改的人。
生:很珍惜兄弟间的感情。
师:几十年过去了,他想用什么办法来补救呢?行得通吗?
(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明事)
生:小兄弟的态度是这样的:“有过这样的事吗?”
师:前面鲁迅先生最希望听到的是什么话?
生:(齐声回答)“我可是毫不怪你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那心情是怎样的?
生:(齐声回答)沉重下去。
(学生思考,各抒已见)
生:小兄弟是真的忘记了。
生:小兄弟并没有忘记,因为他不想把旧事重提,不想伤害兄弟间的感情。
三、讨论研究
(学生阅读后热烈地讨论“思考1”)
(请学生自愿读“思考1”)
……(还有一些类似的回答)
生:因为作者心情沉重,想忘掉这伤心的事。
生:因为作者一看到春天,就想到这件事,心情就不好,所以宁愿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作者不敢面对现实,想逃避它。
……
(学生小组讨论)
师:停下来,我们来看看你是如何理解这“严冬”、“寒威”和“冷气”的。
生:“严冬”还可能指当时中国社会的形势还处于黑暗中。
……
四、拓展体验
(学生讨论,都举手想表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也觉得有些不对的地方,我们也有很多同学打游戏机,整天玩而荒废了学业。
……
(下课铃响)
五、板书设计 :
21、风筝 鲁迅
明理——沉重
明事——沉重
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珍惜感情
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
六、教学说明
获奖情况:东莞市教学论文(教学设计)三等奖。
作者邮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八
学习目标:
1. 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 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 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教学设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 :仿写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