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 忆秦娥娄山关说课稿(实用13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一
杨子稳
一、说教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点拨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教师的范读、学生试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加强朗读,在读中领略词的沉郁刚劲、悲壮的感情基调,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
二、说学法
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合作感悟。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讨论活动,之后交流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二、激情诵读 1.生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自行处理生字难词 2.指名读
现在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品评。读一读,看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吗?(学生个别朗读)
3齐读
教师领起,学生齐读。男女分组读后,分别给予掌声鼓励。
四、品悟鉴赏 师:你们最喜欢的诗句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词的上阙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小组讨论概括上阙内容,描写的是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二
凡能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一切自然之景,都是人眼中的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的交织于笔尖的流露。西风、大雁、晓月、马蹄、军号,看似自然之景,实非自然之景,而是作者眼中之景,是写情之景,表达的是景中之情,是作者之感。
因为天寒冷,才觉西风烈;因为路难行,才觉霜气重;因为心境沉郁,才觉雁鸣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是红军夜行的真实写照。因为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所以灰暗的色调中没有一点亮色。此情此景,如此阴沉抑郁的基调,读之令人心境沉郁,在这一点上,作者的渲染是十分成功的。因而,若是按照一般的套路写来,继续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行军之不易,深化这悲苦的基调,也将会是一首沉郁顿挫的名篇。但作者却并不满足于此,他的性格中没有一悲到底的成分,他的雄心壮志不允许悲伤蔓延开来,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有把这悲伤当作单纯的悲伤。因而它笔锋一转,一股雄浑的气势横空出世,扑面而来。
在一片凄厉悲壮中,豪气顿生,似乎之前悲伤的景色和激烈的战斗是另一个人的伤感,在这漫漫的关山,艰险的长路上,定下从头做起的决心才是他真正的想法。就算走了弯路,就算面临重重困难,就算前路再多艰险,只要有坚定的决心,从头再来也不会离成功更远。
这首词贯穿的时间线,也是一场战斗的跨度,词从天刚亮的时候开始,战斗在日暮时分结束。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困难和艰险已经成为了过去。一天的激战,硝烟遍地,血流成河,娄山关上那一抹将落的夕阳,是战士们鲜血的颜色,西风中飘扬的旗帜,猎猎作响。伫立在娄山关上,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苍深邃,就像大海一般。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三
1.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0.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四
凡能用语言描绘出来的一切自然之景,都是人眼中的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的交织于笔尖的流露。西风、大雁、晓月、马蹄、军号,看似自然之景,实非自然之景,而是作者眼中之景,是写情之景,表达的是景中之情,是作者之感。
因为天寒冷,才觉西风烈;因为路难行,才觉霜气重;因为心境沉郁,才觉雁鸣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是红军夜行的真实写照。因为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所以灰暗的色调中没有一点亮色。此情此景,如此阴沉抑郁的基调,读之令人心境沉郁,在这一点上,作者的渲染是十分成功的。因而,若是按照一般的套路写来,继续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行军之不易,深化这悲苦的基调,也将会是一首沉郁顿挫的名篇。但作者却并不满足于此,他的性格中没有一悲到底的成分,他的雄心壮志不允许悲伤蔓延开来,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有把这悲伤当作单纯的悲伤。因而它笔锋一转,一股雄浑的气势横空出世,扑面而来。
在一片凄厉悲壮中,豪气顿生,似乎之前悲伤的景色和激烈的战斗是另一个人的伤感,在这漫漫的关山,艰险的长路上,定下从头做起的决心才是他真正的想法。就算走了弯路,就算面临重重困难,就算前路再多艰险,只要有坚定的决心,从头再来也不会离成功更远。
这首词贯穿的时间线,也是一场战斗的跨度,词从天刚亮的时候开始,战斗在日暮时分结束。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困难和艰险已经成为了过去。一天的激战,硝烟遍地,血流成河,娄山关上那一抹将落的夕阳,是战士们鲜血的颜色,西风中飘扬的旗帜,猎猎作响。伫立在娄山关上,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苍深邃,就像大海一般。
忆秦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五
1.教学目标
1.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诗词含义。2.练习有感情朗读诗词,再现伟人的心境。3.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积累文学素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诗词含义。教学难点:
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积累文学素养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千多的历史长河,前人为我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文学体裁。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的词体变化多端,如毛泽东创作的《泌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等就是词的优秀作品。
二、讲授新课
(一)写作背景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一次最大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峰,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二)习读解决生字。娥 娄 蹄 咽
(三)自主学习,理解全文。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作者用“碎”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用“咽”来形容喇叭的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
7.学习第三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词的?
不要说守备森林的雄关坚固如铁,但怎么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8.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 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比喻,把苍山比作海,把夕阳比作血,10.这句话体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课后习题
1.选读一两首毛泽东诗词。
2.请你根据“苍山如海、残阳如雪”画一幅画,并在画上题上这首词。
板书 忆秦娥·娄山关
红军
拂晓行军(大无畏,英勇豪迈)
跨越雄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六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2、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2、介绍背景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3、作品欣赏
(1)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学生读、背课文
(3)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梦江南]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二、 展示交流
1、背课文展示
2、选择预习中的内容展示
三、反思测评
1、归纳上下阙的内容
上阙:写霜晨行军的情形,渲染苍凉沉郁的气氛
下阙:写过娄三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2、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四、巩固拓展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七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 具 了解词的写作背景。《长征》片头曲。
(一)了解背景,感知内容
1.学生课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并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6—18日)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党。此后红军稍事休整,开始北上,准备从四川的泸州、宜宾之间渡过长江,和川陕根据地的四方面军会师北上。这时蒋介石调重兵进行追击和阻截。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乘贵州境内空虚之际,出敌不意地改变了行军方向,冲破了阻敌,又挥戈东去,再渡赤水河,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1935年1月25日傍晚至26日清晨,在娄山关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共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是长征途中第一次大胜仗。毛主席这首词是在攻克娄山关以后写的。
2.课文注释中提到的“忆秦娥”为词牌名,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曾作《忆秦娥》词,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由此得名。
3.音乐欣赏(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片头曲),烘托气氛,由此导人新课。
(二)理解词意,朗读背诵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
(1)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试读课文。
(2)小组之间自行[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交叉评价朗读效果。
(3)教师指出理解作品对于朗读的重要性。
2.读中质疑,了解词意。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熟,大体了解词意。教师可启发学生讲讲词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互相补充修正。
上阕: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西风吹得很猛烈,广阔的天空传来群雁的叫声,霜降的清晨,残月还斜挂在天边。
(2)“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在残月点缀着寒霜的清晨,马蹄声急促细碎,军号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下阕: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不要说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如今却被红军战士大踏步地从它的头顶上越过。
(4)“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从娄山关越过,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苍翠山峦,好像翻腾着的大海,彩色浓丽的夕阳好像一团殷红的鲜血。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朗读指导可在学生基本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的基本方式可参考这样的模式进行:
学生自由练读一指名试读一示范指导一脱稿诵读。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读好课文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读一读这首词,作好示范的准备。)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 具 了解词的写作背景。《长征》片头曲。
一.复习巩固
1.检查诵读情况。
2.解释词语。
二.品读词句,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读中感悟,体会意境。
2.小组交流。
3.师生共同补充修正。
上阕:
第一句:点明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气候和环境。一个“烈”字,写出了风势之猛,衬托出红军战士不畏寒风冷霜、艰苦行军的革命精神。脚下冰霜凝地,头上残月当空,耳闻雁叫凄厉,拂晓行军途中的气氛是多么的紧张啊。
第二句:“霜晨月”是重复第二句的最后三个字,起着承上启下和加重气氛的作用,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艰苦、气候的恶劣,再通过对听觉感受的描写,渲染那种豪壮激越的气氛,更加突出了英勇挺进、一往无前的红军铁流。
下阕:
战绩,抒发跨越娄山关关口的豪迈情怀,表达把长征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也是对遵义会议所取得的胜利的热烈赞颂。“而今迈步从头越”意味着我们将开始新的战斗历程,意味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新的一页。引导学生对“漫道”一词进行质疑,是“慢慢走”、“不必说”还是“漫长的道路”,引发学生讨论。
第四句:“从头越”的重复比第一句“从头越”多了一层意思,突出写了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心情。这种心情是通过写自然景色反映出来的。通过这样的视觉感受,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胜雄关天险、战胜众多敌人之后,登上顶峰所见到的天宽地阔、上红下碧的雄伟景象,由此衬托出红军高昂的情绪、开阔的心胸,表达出红军经过英勇奋战取得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时结合课本图画直观感受。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让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词的节奏、韵律,品味浓郁的感情,体味词的意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境美。整首词以写景起,又以写景结,通过描写清晨与傍晚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烘托出苍凉、肃穆、凝重、雄浑的意境,表现了词人重领兵权时丰富而复杂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朗读。
可注重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或者适当的音乐等。课后练习题中要求学生读诗句,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意境,也是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朗读的好方法。
朗读时要注意上阕与下阕的节奏不同。上阕写景,是动中写静,三.拓展升华。
1.读这篇课文,你头脑中浮现出什么画面?
2.选读毛泽东的诗词,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第3课时 教学反思
诗词描写的内容学生理解不太容易,所以,教学这样气势磅礴的诗词,气氛的创设极为重要。因此,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有关长征的故事,观看有关长征的电视。我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长征的资料、数据以及重要的战役。课上,同学们互相交流、评说,我也参与其中。没想到,效果出其的好,气氛很热烈,他们从故事中,从老师的介绍中体会到了红军的“难”,体会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学习诗句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有的一节课就把诗词背会了。可见,老师的教法,设计的合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复习《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板书课题)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课件展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学习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二、弄清标题,了解背景 师: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拿到一首诗词,首先要读的也是标题。明确: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娄山关是本词的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师:1935年在娄山关究竟上演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教师介绍,课件展示图片)
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南50公里为遵义市城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军事上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35年1月,红军遵义会议后,纠正了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设计意图:标题是诗词的眼睛。了解背景可为后面理解词的感情作好准备。]
三、初读全词
1、生自由读:
2、指读(教师给予鼓励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诵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
5、齐读
四、品读鉴赏
师:同学们都能准确地读出词了,但若要真正地读好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走进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首先让我们透过诗歌的意象体悟意境。
1、透过意象,体悟意境
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这首词。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看到的情境?娄山关战役胜利归来 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胜利越关图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体悟这首词的意境。
播放歌曲,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再次体悟那诗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2、推敲词语,品味精妙。师:读毛泽东的词,如读一幅幅画,一幅幅山水画,一幅幅逼真的、动感十足的画。《沁园春长沙》一个“看”字让我们看到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情境。在这首词中又有什么词用得如此精妙呢?(学生分析,教师归纳)(1)“碎” :是马蹄声断断续续、时断时续、零零落落,是零碎、杂乱、急促的,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师生共同用手指体会万马平川奔腾的声音与万马在崎岖道路上奔跑的声音,从而理解“碎”的妙处。(2)“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3)漫道:不要说,表达了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4)“铁”: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5)“越” :形象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可请学生表演“越”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体会词中用词的精妙。]
3、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师:毛泽东在自注此词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板书沉郁)
板书:亦喜亦忧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总结):有同学认为这两句只写眼前所见之景,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抒发娄山关战争的胜利,因为长征的前期一直都打败仗,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长征中的第一次胜利;还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暗写红军排除外难取得胜利,预示未来斗争的艰辛与曲折。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诗词的最大魅力。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无达诂”。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全词。
2、收集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课件出示)【板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上阙:
西风、长空、雁群、霜、冷月、马蹄声、喇叭声
碎:马蹄声断零碎、杂乱、急促
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下阙:
雄关、苍山、残阳
漫道: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铁: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越:翻越时的雄姿
胜利豪情
霜晨行军图
沉郁
胜利越关图
亦喜亦忧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九
生1:我在小学时学习过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生2:我在阅读时,读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生3:我读过《水调歌头·游泳》。
师:看来我们同学在课下时间里,读过了毛主席的一些诗词作品。大家在以前学习了《七律·长征》,我们现在齐背一下。
学生背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大家背诵得很有气势,谁能说一说在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在这首诗中,我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不怕困难的气概。
生2:我感受到红军战士们的乐观精神。
师:同学们在这样的文学作品中,获得这样的生命滋养,是最可贵的。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红军长征途中,是毛主席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将再来学习与这首诗产生在相同背景下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教师板书课文标题)
师:请一位同学根据过去掌握的有关诗词的知识,给大家讲一下题目的构成。
生:这首词的题目由词牌和题目构成,“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题目。
师:同学解释得简洁明了,相信全体同学都能明确。这首词写于1935年,当年2月25日,红军经过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八个团,俘虏三千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看到千山万岭,起伏连绵。胜利的喜悦和眼前的壮美景色,使他灵感突发,吟咏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背景材料的了解,自由地读两遍,在读中品味诗人的情感。读不准的字词要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有疑问的提出来,咱们共同商议。
(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自行处理生字难词)
师:现在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品评。
(学生个别朗读)
师: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吗?
生:我觉得她对这首词整体的把握是不错的,但是在下片的最后两句语调应该再高一些,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毛主席当时的那种高兴的心情。
师:你能不能把最后两句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后,教室里掌声响起)
生:有!
(教师领起,学生齐读。男女分组读后,分别给予掌声鼓励。)
(学生利用注释,了结上下两片的内容,思考概括。然后交流。)
生:上片: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下片:交待了攻占娄山关的胜利,描写了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师:在明确了上下两片的内容后,我们看一看词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来展现当时的情景?在词人的笔下,那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抓住你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组内研讨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1:我抓住了上片中的几种声响:雁叫、马蹄声、喇叭声。这几种声音组合在一起,给我的感觉是寂寥、悲怆的。我仿佛看到当时红军行军的艰难。
生2:我赏析的是上片中有关自然景色的交待:西风、雁叫、霜晨月。这样的景象组合后,我觉得是很凄冷的,让我感到当时战斗的残酷。
生3:我们小组一致感兴趣的是上片中的动词:碎、咽 。 这两个词既写出了红军行军的急速,也写出了行军的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生4:我们感兴趣的是下片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里的景色给人一种大气磅礴,色彩浓烈。让我们眼前真的浮现出群山连绵,绯红夕阳缓缓下坠的景象。
生5: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家感受到其中洋溢着一种胜利的豪情。我们还看到毛主席这里使用了衬托的手法:虽然娄山关地势险要,是雄关漫道,但是我们红军还是重新占领了它。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具体地赏析了这首词。能够用心地品味在字面下潜藏着的情感,这是值得老师欣慰的。希望我们同学能够保持这种好的学习方法,用心去品读更多的精品文章。
三、课堂小结:
我们在这首词中感受了毛主席作为革命领袖的伟人风范,体会到了他的词作中表达的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找两首毛主席的词进行品读。
教学反思:
诗词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所以在进行《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备课时,我设想着创设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这首词有不同的感知,然后让孩子们的思想的火花彼此碰撞,形成更加璀璨的景象。
从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来看,我在备课时的设想基本变成了事实。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在课下阅读了毛泽东主席的很多诗词作品,这就为本课的迁移拓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在结课时,给学生们布置了相关的作业,目的在于巩固他们的课上所学。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感受毛主席在诗词作品中表达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豪情。
感觉存在的不足是:学生交流自己最欣赏的内容时,我的适时点拨没有跟上,缺少画龙点睛的总结。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十
西风勐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十一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十二
a、教材内容: 《忆秦娥•娄山关》编排在语文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是教读课文, 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的体裁诗歌,并且全是名家之作,作品风格迥异,学习本单元课文要 求学生在 反复的 诵读中,体会诗歌充沛的感情、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领悟诗歌中蕴 涵的深刻哲理。
b、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品味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词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词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通读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精读掌握课文内容和感悟词的意境,讨论 赏析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c、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词的意境,把握词的内容和感情。难点:赏析重点语句。
二、学情分析 九(1)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但有的学生学习较有积极性, 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 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不好 ,有懒惰现象,所以知识掌握不牢固。有的学生上课不回答 问题,上课气氛不够活跃。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讲授法,探究法。 '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 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读钟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 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讲授有关的文学常识,让学生探究词的 意境。 学法: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合作感悟。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 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 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 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讨论活动,之后交流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忆秦娥•娄山关》以及娄山关的图片引入。 解释娄山关: 看图。 地势险要, 在娄山山脉的最高峰, 关上有茅屋两间, 石碑一座, 上书 “娄 山关”三个大字。周围山峰如剑,直入云霄。中间是九曲回肠的公路。这种地势,真可谓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这样的雄关却没有阻止住红军的步伐。1932 年 1 月和 2 月红军 两次从上面进行激战,胜利跨越。 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 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 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 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写作背景简介:1935 年 1 月 29 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 月 25 日,经激 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 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 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 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 3、破题: “忆秦娥”是词牌名,相传始自李白《忆秦娥》词,词中有“秦娥梦断秦娥月”语, 抒写闺中少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为该词牌名所抒感情定下调子; “娄山关”是题目。 这首词就是 1935 年 2 月 25 日写的。
(二)作品欣赏
1、示范朗诵,之后学生齐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的意境。
2、赏析词的上阕 (1)请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翻译后小组讨论交流。 (2)概括上阕内容: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3)赏析角度: a:行军的季节和时间:西风、雁鸣、白霜这些富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景物集中起来,点出了 行军的季节和时间。 b: 行军的自然环境:西风、雁鸣、白霜、淡月--------清寂苍凉 请学生把这些富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景物用描述性的语言连缀起来, 要能体现凛肃、 静冷的气 氛。 c:红军出征的情形:马蹄声、军号声------刚劲悲壮 请学生品味“碎”“咽”二字的表达效果。 、 “碎”“细碎” 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 : 、行军之“速” 。 “咽” :写出了军号声干涩断续,表现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显示出面临严酷战情、成败 在此一举的的庄严肃穆气氛。
3、赏析词的下阕 (1)朗读词的下阕。请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翻译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2) 概括下阕的内容:写攻占娄山关的胜利和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3)赏析角度: a:揣摩中心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蕴,品读领悟。 大意: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类真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如今红军迈开脚步重新越过。 写娄山关之险要, 是为了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 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这 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b: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娄山类的胜利,红军上下的沉郁心情一扫而空,那喜悦的心胸真像 大海起伏难平,胜利的情怀像残阳那样火红壮丽。 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如血的残阳 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 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艺术效果: 这是全词最为光彩照人的两句, 放在整首词的结尾处, 势如撞击洪钟, 大声远去, 余韵悠扬,使词的审美境界为之升华,艺术魅力大增。
(三)课堂小结: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战斗的侧面描写,表现了 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感于面对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必胜的革命信念。毛泽东的诗词, 具有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具有一种俯视中国历史、雄视世界风云的人格和胆魄。
(四)作业 背诵
五、板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忆秦娥”是词牌名,相传始自李白《忆秦娥》词, “娄山关”是题目。 上阕: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下阕:写攻占娄山关的胜利和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设计理由:破题以及内容概括板书起到提示作用。
忆秦娥娄山关解释意思篇十三
毛泽东是中国书法史的草书大家,其草书艺术流布甚广,爱好研习者之多迄今无人能及 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书法大家中,毛泽东当为影响最大的一位,这里所指的影响,不是指他作为政治家的影响,而是特指他的草书艺术流布甚广,爱好研习者之多迄今无人能及。
毛泽东(1893年—1976年)湖南湘潭韶山冲人,字润之。自幼聪明,八岁以前旁听私塾,诵《三字经》、《幼学琼林》,后入私塾六年,读《论语》、《孟子》、《诗经》,有“少年孔夫子”之誉。1914年~1918年,毛泽东曾在湖南一师求学五年。游学于岳麓书院和湘江之滨。“性不好束缚”,读书不辍。其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于此间逐步形成,并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1918年,25岁的毛泽东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不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研究,毛泽东曾研习过欧阳询的《九成宫里圈铭》、王羲之的《兰亭序》。解放后,毛泽东来到北京入住中南海,环境的优雅、胜利的喜悦,使他临写法帖渐入佳境。1949年,毛泽东去苏联访问,还不忘带上一套《三希堂法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毛泽东移情草书,借阅了大量的历代名家草书法帖。1958年10月6日,毛泽东在写给秘书田家英的一封信中说:
自此以后,毛泽东潜心钻研草书,临习过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苦笋帖》,他还常读唐代的《草诀要领》、《草诀百韵歌》,披阅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等。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毛泽东的草书达到了他一生中的最高境界,成为中国书法史的草书大家,并因此在其逝世后入选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书艺巅峰时期最精彩的作品,标志着他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作于1935年2月,当时党中央于同年1月初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随即中央红军于2月25日第二次攻克娄山关,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毛泽东在随军委纵队过娄山关后,触景生情,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词曰: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此词是毛泽东在其革命事业重大转折点所作,他本人也十分喜爱,多次书写留下墨迹有六幅之多,这件是六十年代初所写,此时的毛泽东草书技法已非常娴熟,回顾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他激情澎湃,恣意挥洒,作品大气磅礴,意境雄浑苍茫,其势若惊雷闪电,其行若龙蛇盘行,筋骨内含,自然流美。晋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而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人。此件作品汪洋恣意,任意挥洒,真正做到了诗词与草书艺术的高度统一,可谓神采兼备,既可远观神采,又可近赏其笔情墨趣。
毛泽东的书法意境源于他豪放婉约的性格、博览群书的学养以及革命经历铸就的政治家博大胸怀此作开篇“西风”二字大度潇洒,却一反作书浓重笔开笔的惯例,其细若游丝的线条令人如临空气稀薄、寒风凛冽的娄山关头,倍感革命的艰辛;“烈、长、空”之字形出怀素草法,被凛冽的“西风”高度压缩,“雁”字欹侧其形,恰补右下空白,天衣无缝;“霜晨月”墨色将浓遂枯,“月”字势如破竹,一泻千里。似将清辉铺满大地,营造出一片凄凉的氛围;“马蹄声碎”,一路斜阳,再现了红军行进于贵州高原崎岖山道的真实画面,“喇叭声咽”至“咽”字情绪低缓,既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又表现了作者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作品在下阙中随词中的情绪转移而转移,笔调渐渐高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越写越潇洒,越写越奔放,节奏加快,字形加大,“铁”字纵笔飞舞,屈如盘丝,遒劲有力,“从头越”更是轻快摇曳,婀娜多姿,表现出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正欲一展鸿图的豪迈胸怀。“苍山如海”,以枯笔淡墨行之,幽远苍茫,崇山峻岭沐浴在茫茫雾海中如现眼前,“残阳如血”情绪转向深沉,用笔亦转趋缓,墨色逐渐加重,“血”字以行楷横撑作品之尾,仿佛残阳西沉之后,映红了壮丽河山,慷慨悲壮之意油然而生。
此作原是书写于三页纸之上,合起来却浑然一体。毛泽东草书作品章法极具特色,往往是无行无列,字体之大小完全任情发挥,变化对比极大,且字里行间相互穿插迎让天衣无缝,如同一体,故远观惟见神采,满纸烟云。此作二、三行“月、马、碎”之穿插环环相扣,末三行“海、东”旁逸斜出,遥相呼应,等等不一而足,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是文学、书法、作者修养的最佳组合。篆、隶、楷、行、草五体中,草书是最能抒情写意的一种书体。有人说,毛泽东即便不是大政治家,也算得上大书法家,我不敢苟同,书乃心画,毛泽东书法的意境源于他浪漫主义气质、豪放婉约的性格、博览群书的学养,以及革命经历铸就的政治家博大胸怀,促使他选择了草书来抒发豪情壮志,而他过人的天资与勤奋,最终促使他的草书艺术达到了雄踞于古今大家的行列当中。没有这些,他如果一辈子呆在韶山冲练书法,不可能达到独步当代、笑傲江湖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