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渔歌子教案设计免费(实用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渔歌子教案设计免费篇一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 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 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案设计免费篇二
一、教材简析《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设计免费篇三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设计免费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自学生字词。
2.通过赏画、吟诵、想象与写话,理解词意,并能投入词中感受意境。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思路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大家作品中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介绍张志和。
2、揭题,读准词牌“渔歌子”。
3、看到“渔歌子”这个词牌,想到什么?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生自由读词,要求把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有层次地指名诵读,点评,齐读。随机渗透词和诗的区别。
三、想像意境,读出词中画,。
(一)说说对词的初步印象。为什么觉得美?
(二)预设a:读出词中的景物
1、边圈出词中景物,边借助课文注解理解。
2、学生交流景物,并随机理解。
3、边想像边美美读9种景物
预设b:词中有画,透过词看色彩。
1、你看到了词中哪些绚丽的色彩?
2、带上缤纷的色彩再读词。
(三)走进西塞山,走进让张志和流连忘返的白鹭谷。(课件播放西塞山风景)
1、说说现在的感受。2、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汇成了《渔歌子》中这样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3、自由练读,读出美。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四)静静地走进词中这幅迷人的画卷。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写此时脑海中最清晰最动人的一处画面。(配乐)
1、交流。
2、小结:渔歌子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四、贴近词人,品位“钓”之意。
1、师配乐范读《渔歌子》,生想像词人的神情。
(1)用快乐、惬意等神情指名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感受情景,齐读整首词。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3)有层次地引导生齐读全词。
4、张志和鱼钩上不放鱼饵,不为钓鱼。他钓到了什么?感受张志和清闲飘逸的心境。(板书:心志平和)
5、结语:读出了词中的画,还读出了词中的人。古代的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还可以演唱。播放歌曲《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设计免费篇五
1、认识词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1,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比较二者的区别,引入词的概念,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渔歌子》,注意“子”的读音,因为这是词牌名,应读第三声。
1、请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词三遍,要求:读第一遍时,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做到字字落实;读第三遍时,能把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导读好“塞,鳜鱼,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与学生识字辨义的方法。
4、反馈读况。请几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字字落实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圆的齐读本词。
6、在生读的基础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渔歌子》的节奏。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1、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2、交流汇报。
3、伴随着音乐师读词,学生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是怎样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再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透过这个背影能想象出渔夫的神情。
1、学生想象渔夫的神情。(悠然自乐)
2、体会渔夫的心情。(愉快、兴奋)
3、与《江雪》比较,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学生交流为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
5、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不须归”含义。
1、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学习方法。
2、在配乐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3、在轻松欢快的《渔歌子》的歌曲中结束新课。
渔歌子
美如仙境
不须归
悠然自乐
渔歌子教案设计免费篇六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渔歌子教案设计免费篇七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 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 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案设计免费篇八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教师板书。这里,“子”读第三声。“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大家齐读。渔歌子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词人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
出示:渔歌子
(1)自由读,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 “蓑”、 “箬的读音
(3)再指名读,注意节奏。
(4)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词中画。
1、教师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
3、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课件出示: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
4、那么,词人又分别采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这些景物呢?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西塞山”,再请两位同学合作在黑板上作画。其他同学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 。
6、评价板画。
8、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9、学生交流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13、是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所以,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下着毛毛的细雨,他依然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齐读此句。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猜测一下,张志和能钓到鱼吗?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那么,你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2、补充资料。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
3、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他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4、师生对接后两句
是啊,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试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4、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齐读。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垂钓的诗,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