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渔歌子的教学设计(2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
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以填词和唱词的形式,让学生对词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3、通过对词的理解,能够初步填词。
情意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及《渔歌子》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3、《渔歌子》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景色。
二、学习《渔歌子》
1、解题:
①教师简介:“渔歌子”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张志和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是专门用来写渔父的。
②课件链接古诗词比较,让学生听一听,想一想: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渔歌子》就是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④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课件准备:一剪梅、虞美人、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巩固字音,记忆字形,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③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④课件展示:《渔歌子》朗诵flash;《渔歌子》画面flash;
⑤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⑥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⑦带着课件中的3个问题读文、全班交流:
a、词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b、“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不须归”?
c、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能够背诵。
三、拓展性练习
1、填词
①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后来,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词牌既和内容无关,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出示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采桑子(重阳)》)
②课件出示《渔歌子》、《忆江南》词牌和字数要求。
③教师填词《渔歌子(教学)》、《忆江南(家乡美)》。
④学生讨论,练习填词。
⑤师点评,小结。
2、唱词
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播放邓丽君的《一剪梅》,引唱词。
②词是唱出来的,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词牌名,我们知道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也就是曲谱的调子。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现代人是怎样唱词的。
③课件出示:邓丽君《虞美人》音乐、歌词。(课件准备:一剪梅、虞美人、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mp3)
④让学生以《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调和唱《渔歌子》。
⑤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为《忆江南》配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渔歌子》,通过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了词的意思;填词《忆江南》,对填词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唱了《一剪梅》,感受了词的音乐美;今后我们要多读多背优美的古诗词,感受古文化的美。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2
四年级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
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子”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 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识蓑衣)。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
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4、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看看这画面,还少了什么?(雨)谁能把它画上?他画的对吗?(对,斜风细雨,春雨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密,在微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结: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心情),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悠闲、自在)
4、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阅读中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悠闲自得的心情。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对古诗词有所了解并掌握了相关学习方法。 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络查找,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回忆已学古诗词,说说对词这种体裁的了解 。
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1.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2.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画面。
2.教师归纳,课件展示词意。
、探究设疑,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
(2)、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
2.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小结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指名说)
师小结,课件展示:这首词的作者借这样一幅春江水涨、细雨濛濛、渔翁迎风冒雨垂钓的画面,抒发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 学生默读,思考:(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 交流:自己眼前仿佛出现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学生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借助文本和多媒体课件,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绘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样始终都以学生为主体,人人有机会发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再由教师凭借课件进行小结,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现在就请大家带着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词中的意境。
(出示课件)
1.配乐朗读:指名朗读,小组轮读,全班齐读。
2.配乐有感情地背诵,感悟意境。
3.
4.欣赏歌曲《渔歌子》 这部分设计了“读、背、找、唱”四个小环节,环环相扣。前三个环节,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不自觉地了解了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查漏补缺。最后那优美的歌声又让学生情绪高涨,身心都体验到了最佳的轻松感、愉快感。
七、教学评价设计
青云分校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对象:_________
评价内容 评 价 等 级 评价目的
优
(100-80) 良
(80-60) 差
(60-0)
坐姿端正 养成良好习惯
能专心听讲,主动发言 认真专注,敢于表达
能积极参与讨论,善于与他人合作 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善于与人合作
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学会欣赏和赞美 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
会读会写本课生字、词语 检查课时目标达成情况
理解诗词意思并会背诵 检查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培养学习兴趣
综合评价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校内示范课,所以,在备课时我百般研磨,精心设计,力求精益求精。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这节课亮点频出,高潮迭起。教学过程中的想象画面片段写作、师生唱和《渔父歌》等环节的设置,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参与度,将古诗词的美解析得淋漓尽致,而且升华了文本内涵,引起在座师生的情感共鸣。授课效果极佳,受到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本教案配套课件下载地址:/xiao/93471.htm
[渔歌子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了解词的基本特点,理解《渔歌子》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乡村生活悠然自得乐的一面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该词、理解词意,明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词、观图想象等方法理解词意,明白白不须归的原因,体会诗人乡村生活的悠然自乐的愉悦心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渔歌子》课件;学生用w写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你发现大屏幕上这些景物在春天的变化了吗?试着填一填。(学生填空,教师点拨评价)
2、教师小结:如果把大家所形容的用画笔描绘出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这个意思。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23课《古诗词三首》,去寻找乡村生活的乐趣。(师板书课题)
4、学生背诵回顾前两首诗
二、初读《渔歌子》
1、今天我们要读第三首,先默读,边读边观察它在形式上与前两首有何不同?
2、引导学生结合《忆江南》,回顾词的特点(长短句,过去配乐唱,现曲己失传,只读,词牌名与内容大多无关,只限制格式和字数)
3、了解词牌名《渔歌子》的意思,本首词内容与词牌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读一读。(师出示要求:自由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这几个词的读音;第二遍,边读边注意恰当停顿并划出来)
4、检查自读效果
a 检查词语,强调个“塞”的读音
b 检查停顿
c 这首词的内容与词牌名有关吗?主要讲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5、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注释、和自己的经验,了解词中出现的三个词语“西塞山、箬笠、蓑衣”。
a 西塞山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b 箬笠、蓑衣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组合起来类似于现在的什么东西?
6、指导学习生字
a 怎样快速准确记住“塞、箬笠、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记忆)
b 学生描红:塞、箬、笠,边描边想怎样写美观
c 独立写一写
d 师生评价
三、再读《渔歌子》
1、引导学生质疑:刮风了,下雨了,一般情况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而刮风下雨时,
词人的反应却是什么?(随机指导学生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看到这儿,人们会产生什么疑惑?你理解词人的心意吗?请反复读词,想一想,和同学说一说。
2、学生交流不须归的原因,教师指导并适时板书
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a 景美(山青水秀、鸟白花红)
b 鱼肥(色美味美)
c 有备而来(箬笠,蓑衣)
d 斜风细雨
3、想象练习,加深对“不须归”的理解
看来,你们都懂词人“不须归”的心思,假如你就是词人,此时此刻:
a 如果有位牧童唤你:老爷爷,快回家吧!你怎样回答?
b 如果有位老农问你:老先生,下雨了,怎么还不回家?你会怎样回答?
c 如果你的老伴叫你:老头子,下雨了,快回家吧!你会怎样回答?
4、激情朗读:
a 在古诗《乡村四月》中乡亲们同是“斜风细雨不须归”,你觉得两首诗词中不须归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b 请用这首词,告诉古往今来的世人,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个人读、集体读)
5、师介绍小结:张志和曾经是朝廷官员,深得皇帝喜爱,后因事被贬官,最后辞去官职,隐居西塞山,他的哥哥见他沉醉乡村生活,不愿返回朝廷,大为不解,于是,也写一首词劝他“且须还”。可他丝毫未改“不须归”的心意。据说,他的鱼钩是直的,也从来不放鱼饵,他能钓着鱼吗?看来他““不须归”的目的,不在钓着鱼,而在享受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生活。
四、总结拓展
1、这样如画的美景,这样悠闲的生活,千百年来,引的无数人向往,很多名人把其中的诗句引用到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今天,喜爱它的人们又给它谱上了曲子,你们听!
2、像这样的田园诗还有很多很多,请课下搜集,准备办一场“田园诗会”。
五、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风景优美,生活悠闲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
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子”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识蓑衣)。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
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4、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看看这画面,还少了什么?(雨)谁能把它画上?他画的对吗?(对,斜风细雨,春雨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密,在微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结: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心情),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悠闲、自在)
4、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教学反思(校交流)】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对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词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冬天已经逐渐远去,春天即将到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春天,你想用哪个词?
(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华秋实、春回大地、春光无限、……)
除了用词我们也可以用诗句,比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
还可以用词,比如:
江南好――
2、你觉得诗和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了解词吗?(交流词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有些词牌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说:《渔歌子》,看到之后你会想到什么?
3、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去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词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读了这么多遍,老师考考你们,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
(春天)
桃花“你见过桃花盛开吗?(学生描述)
流水想象小溪
斜风细雨“春风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人们常把春雨比作什么?下这样的绵绵细雨的时候,你会躲起来吗?
白鹭“见过白鹭吗?”出示白鹭图片
师:你们理解的真准确,你们真了不起。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他评价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闭幕聆听,你的眼前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配乐范读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笔画出来
学生交流: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景物,还有很丰富的颜色呢?
3、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又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课件演示,
再读读这首词,词你理解了吗?同组的同学互相说说
4、全班交流,其他同学用心倾听,补充完善
5、好美的景色: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溪水上涨、鳜鱼肥美、怪不得诗人深深的陶醉了呢。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
6、让我们猜测一下,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是啊,带着这份悠闲自在,我们也来吟诵这首词吧,(自由读)
谁还想在当一回词人?(指名读)
4、小结:目前为止,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看注释,查字典、……)刚才我们通过想象把短短几句词想象成了那么丰富的画面,这也是读好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体会钓中情
1、读出词中画、词中人就会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果我们了解了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大的发现交流作者资料
2、词人的哥哥张松龄怕张志和不回家曾作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自由读读这首诗,你能读得懂它吗?这首词要表达什么?(要他回家)。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诗中“狂风浪起且须还”和《渔歌子》中哪句相对应?
师生合作:整诗对读
整句对读
“且须还”“不须归”
因何不归?
你钓鱼不放鱼饵,你又得到了什么?
3、张志和垂钓,调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飘逸的心才会有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齐读。
4、有许多诗人都是仕途不利后寄情山水之间,除了《渔歌子》你还知道哪些是这样的诗?(《江雪》、《乐游园》)
板书:
渔歌子
景色美
不须归
自由乐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8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指名读,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
5、齐读,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
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难懂词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
(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甚至是闻到些什么。
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
l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
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诵。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等景物来感受词中画面的美,并通过联系画面、融情想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作铺垫。】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近词人。
通过课前预习,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练习:哥哥,因为,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张志和,教学中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品出钓中情。】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1、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渔歌子》。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代。这首词描写了、、等景物,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2、边读边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色,把你头脑中那幅优美的画用文字描写下来。六、拓展延伸亲经典
1、歌曲欣赏《渔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孩子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近经典。
【设计意图:以歌曲欣赏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以网站的推荐激起学生后续阅读的欲望。】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江南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江南的诗情画意;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听老师们说,咱班是个非常优秀的班级,我想来自这个班的孩子一定是群优秀的孩子,我可以这样理解吗?(生:可以)一定是群会学习的孩子,是吗(生:是)。老师看出来了,从你们端正的坐姿,热情的眼睛,微笑的脸庞。老师喜欢你们!我也可以认为你也喜欢我吧?(生: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
师:请同学们静静的听一听,这样优美的.音乐将把我们带入世外的意境,你仿佛看见了些什么?
2、交流感受。
生1:我仿佛看见了蒙蒙细雨中有人在欣赏美景。
(师:你想到了画中的人)
生2:我仿佛看见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有个牧童正在放牧,他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短笛。
(师:你是用心在倾听)
生3:我仿佛看见在一座绿意盎然的山顶,有几个人在哪儿喝酒吟诗,他们讨论着如何把这美丽的景色用诗歌记录下来。
(师:你已经和音乐相通)
师小结:一段好的音乐令人回味,一段好的文字也能这样,从这段文字中你仿佛又看见了什么?
3、教师配乐范读。
4、交流感受。
生1:我仿佛看见美丽的江南有青山,有绿水,有游鱼,还有钓鱼人。
(师:你是用心在读这段文字)
生2:我仿佛看见了美丽的江南,吹着风,下着雨,有一个人在溪边钓着鱼,很快乐的样子。
(师:你是用心在和这段文字对话交流)
5、出示教学内容,板书课题。
师:刚才我所读的这段文字正是唐朝著名词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他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其中的第一首。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词人,更是一位画家,当他被贬官以后,再也无心官场,于是流落江湖,在江湖当中去感受湖光山色,因此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景。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张志和的词中去领略一番。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所以我在上课伊始营造了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也能像老师一样有滋有味的读下来吗?)
生1:……
(师:你读得非常的熟练)
生2:……
(师:你读得有点点快)
生3:……
(师:你读得真棒,读出了词的味道了)
2、师小结:词的味道究竟是什么呢?词过去是用来歌唱的,所以它更讲究音乐感,讲究快慢缓急,讲究轻重变化,每个字都好像在乐谱中一样,不要太快,太快了词的味道就没有了。
3、指名再读(感受词的味道)
4、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本环节要求学生先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
三、走进文本,精读感悟
1、思考:你从这首词中看到了什么?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言情,也就是说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感情,诗词言志,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志向,诗词很多时候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画,从这首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生2:箬笠、蓑衣、渔翁
3、师生共同回顾本首词所描绘的景物。
(师:这首词描绘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箬笠、蓑衣以及隐含在画面中的一个钓鱼的渔翁)
4、了解词的内容
(师:同学们,诗词的语言很精练,他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这首词也不例外,他写了这么多的景物,却没有给我们描绘出他们的颜色、姿态,我们能不能给他添上颜色、姿态。)(生:能)
5、出示课件,小组内合作讨论。
( )西塞山 流水( )
( )桃花 白鹭( )
( )箬笠和蓑衣 鳜鱼( )
( )斜风
( )细雨
(师:同学们可以补充在前面,也可以补充在后面,可以补充颜色,也可以补充姿态。要不要大家交流一下。)
6、师生交流讨论结果
生:(高高、碧绿、绿的滴下来、又高又翠、高大)西塞山
生:(粉红、鲜艳、火红、盛开、千姿百态)桃花
生:(青绿色)箬笠和蓑衣
生:(轻轻、微微、细细)的斜风
生:(温柔、绵绵、细细、毛毛、柔柔)的细雨
生:(清澈、哗啦啦、花花)流水
生:(肥肥、肥美、自由自在、活泼)的鳜鱼
生:(雪白、飞翔、翱翔)的白鹭
7、了解词的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对这些景物和姿态进行了描述,能不能把这些景物和颜色送到词中去,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8、学生自由讲述词的主要内容。
9、指名学生讲述诗词的主要内容。
(师: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词描绘的画面展现出来,谁来试一试。)
生1:……
(师:你也许和他说的不一样,但会和他一样精彩。)
生2:……
(师:你描绘得非常的准确,把我们带入了词人的所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但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就是一幅画。人们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想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也是可以让这种诗情画意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我通过让学生读文和想象,由词到画,感受江南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0、用一个词概括江南的景色。
(师:如果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里的景色,你会用个什么词?)
生1:千姿百态
生2:景色宜人
生3:景色优美
11、讨论: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江南?
(师: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生:美了),美得像(生:一幅画),但我还对美丽这个词有点不满足,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比如说北国的千里冰封的美,南国的椰树、大海的美;比如柳叶湖的烟波浩渺的美,太阳山鸟语花香的美。春天有春天的美,夏天有夏天的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的美,那么江南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美,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江南?)
出示课件:的江南
12、师:你可以用我们学的这首词的某种事物的颜色来形容,也可以用其它的词。 生:(碧绿、五彩缤纷、宜人、桃花遍地、溪水潺潺、青山绿水、粉红、多姿多彩、湿漉漉)的江南
13、回顾已学过的描绘江南的词。
(师:这就是江南,这就是江南独有的美,那么景色宜人,那么多姿多彩,这样美的江南,人人都喜欢,不仅张志和喜欢,还有个有名的诗人叫白居易吧,他也写了一首有名的词叫《忆江南》同学们会背吗?)
(设计意图:适时地渗透已学的有关江南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江南景色的美,诗词意境的美。)
14、指导背诵。(齐背《忆江南》)
(师:这么美的景色不应该停留在文字上,而应该通过我们的语言传递出去,从你的表情上,从你的眼神中让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来让我们来读一读。)
15、齐读,感受词的意境。
(师指导:请同学们用清亮的声音,读出诗人的悠闲与悠然。)
16、理解诗歌意境,思考:如何感受到渔翁的悠闲自在?
(师:我们刚才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色,除了景色外,文中还隐含着什么?(生:一个人),那么,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悠闲自在、悠然自得)师追问:怎样感受到渔翁的悠闲自在?(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17、本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师:诗人不怕微微的风,不惧细细的雨。在溪边垂钓不愿意回家。那么此时词人有着怎样的心情?)
生1:快乐:
生2:轻松愉快
生3:舒服
生4:喜悦:
18、了解古代诗词景物寄托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词在文中有吗?(生:没有)那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生:作者笔下的景物)师追问:作者笔下的景物真的能表现人物的心情吗?
19、课件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0、提问: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1:孤独
生2:失落
生3:伤感
21、师追问: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失落、伤感?
(师小结:看来词中的景物能够表现人物的心情,这个同学给我们的启迪我应该记住,同学们也应该记住。)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古诗词是通过写景来表现人物的心情的这一写作特点,同时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词的魅力)
22、再读课文,让我们再次体会词人的悠然自乐,自由自在。
(师:词人岂止是不须归,简直是不思归,简直是不愿归,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进词人内心世界,去感受他最真实的心跳。)
23、配乐读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的朗读训练设计突破了教学难点。)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2、图片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鳜鱼正肥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附:课文《23古诗词三首》之《渔歌子》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选手简介:
吴志诚: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1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 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不错,拿起笔划一划,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着。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你看的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儿看的?)
师:这桃花,这流水,正让我想到了这句——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就是——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这斜风,真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这就是——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咱们对读,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词句)。
师:这细雨,又是怎样的细雨呢?也正是——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机动)
师:这般情景,不禁想吟诵一曲——《渔歌子》。(生齐诵)
师:(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中,还有一个背影,青箬笠,绿蓑衣)。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他的心里是怎样的?)
(悠闲的,自在的,从容的,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刚才我们通过词去想象,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但是,光想象还不够,读诗次,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西塞山…..)(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词。
(课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齐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读着这样诗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中一定有了问号,想问点什么吗?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阅读了他的生平后,你对这一钓又了解了什么?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出越来越多的含义。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同学们,回去后,我们可以查查资料,联系诗人生活经历,读一读,写一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的一首词,小学阶段的儿童初步接触词,而且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费解。要求孩子们借助词的内容想象词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应放在词的理解、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二、学生实际分析: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生字新词的学习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完成,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并收集与课堂有关的学习资料。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几个环节,读出词的韵味、找出词中景物、用简笔画画出词中的景物、孩子们看着直观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所描绘的景象,通过孩子们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老师的介绍理解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了解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六、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
2、查阅并收集与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画简笔画)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七、教学反思:
1、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入课题,姜太公用直钩钓到周文王,为后面的张志和用直钩钓到悠闲自在的生活作铺垫。故事引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2、利用简笔画启发学生感悟诗情,学生通过画一画,既培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理解。
3、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先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所描绘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等),孩子们很容易找出来,找出来的景物的颜色和形态是怎样的呢?结合词义和孩子们的想象说出是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鹭?什么样的流水?孩子们先进行扩词训练组成句。最后用这些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既把词的意境用一段通顺的话描绘并表达出来了。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作者不想回家的原因,孩子们就能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自然景物人颜色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4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
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
②谁还想再读?(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
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
(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生③在桃花丛中,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生②像牛毛,像绣花;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西塞山:郁郁葱葱青翠;桃花:粉红;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板书)
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1、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6
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师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生:翠绿的西塞山
生: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生:陡峭的西塞山
生: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师:怎样的桃花?
生:粉红的桃花
生:多姿多彩的桃花
生:姹紫嫣红的桃花
师:怎样的斜风?
生:微微的斜风
师:细雨?
生:蒙蒙的,凉凉的
师: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
生: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如画)(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课件出示:白居易《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生:悠然自得的渔夫
生: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 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生:高兴,有鳜鱼钓
生:舒畅
生: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
生:平和,笑眯眯的。
师是啊,表情都看到了。
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 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 (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 深探“不须归”
1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2 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
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3 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
读——[音乐响起]
4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
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6、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你觉得是指哪一句?为什么?
:西塞山??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
: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
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
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小结: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7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课前谈话:复习学生学过的词——《忆江南》。了解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8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 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 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的含义,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体会渔夫悠
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 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 鳜鱼 箬笠 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预设:(师照著名单,随便叫人)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三)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生汇报
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师: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生1:鳜鱼在水中嘻戏
生2:鳜鱼在水中说悄悄话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声音
生4:闻见了桃花的清香
生5:闻见了岸边青草的味道。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美的画面。难怪张志和的好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称赞他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这首词中,好吗?找生读
指导朗读:
师:白鹭如此的纯洁、悠闲、自由自在,语速再慢些,声音再轻些。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看,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读出鳜鱼的欢快!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张志和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微微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多么逍遥自在,读出那份无忧无虑。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风再轻些、雨再小些!。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深情的说:晨曦微露的早晨,张志和缓步来到西塞山下,独坐于桥头溪畔,眼前那高飞的白鹭啊,那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还有那淙淙的溪流声,如何不让他陶醉,如何不流连忘返呢?斜飞细雨中,他一遍遍浅吟低唱:(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走近些,走进张志和,走进词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展翅飞翔,忽而低悬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又峭立于树梢指头,忽而又飞向高空展现优美的身姿;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娇嫩,发出阵阵清香;水里的鳜鱼正是最肥美的时候,渔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荡舟江上,尽心垂钓;任微风拂面、任细雨飘飘洒洒,多么逍遥自在、从容快乐。同学们,把他的那种逍遥自在,从容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师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预设: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全班吟诵:
师:让我们静静的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同学们,读吧,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我们刚才反复吟诵,不仅读出词中画,还读出了词中人,但还不够,还要读懂作者的内心,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课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张志和,皇上爱其才,封官又赐名,张志和心性耿直,后来他因得罪了权贵,被免去官职,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出示古诗:全班读)
2、师生和诗:
师:同学们,先自由的读一读,哥哥在劝弟弟干什么?(快点回家)这样吧,我来当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我来催催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认真听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由慢到快)
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
师:好一个“不须归”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正因为张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3、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19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渔歌子的教学设计篇20
学习目标 :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诗词积累,巩固诗与词的区别,进一步了解词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古诗词的氛围,初步入情入境。】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5、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课上借助搜集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其实,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