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大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篇一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2.在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缟素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那一阶段?()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 “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等重要的思想的文献是(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从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又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名族和文化传统
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式 d.横线式
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体现了哪一类型的课的结构( )
a.单一课 b.综合课 c .练习课 d.复习课
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能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偷偷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篇二
1.优秀班主任首先应立足于增强()。
a.教学意识
b.育人意识
c.成就意识
d.创新意识
2.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3.下列选项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4.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雅各布松
d.埃利斯
5.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6.下面情况发生了学习的是()。
a.小李从亮处走迸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7.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能力的这种差异是属于()。
a.能力的量的差异
b.能力的质的差异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8.区分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的是()。
a.效度
b.信度
c.可靠度
d.区分度
9.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10.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错误的是()。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1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1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3.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14.群体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
a.教育条件
b.社会条件
c.客观条件
d.物质条件
15.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质量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16.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17.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8.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社会力量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9.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20.教师扮演“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可能出现的不当表现是()。
a.教师出现家长制作风
b.教师过分地溺爱学生
c.教师过分地迁就学生
d.教师对学生过分地严厉
21.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这种人患有()。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22.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3.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2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a.授受关系
b.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相互制约关系
25.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26.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2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8.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2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30.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的现代翻版。
a.关系转换说
b.经验内化说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篇三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讲家的教育》
d《理想国》
答案a
2、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连续性
c差异性
d顺序性
答案a
3、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清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a选择功能
b发展功能
c传递功能
d保护功能
答案a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a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
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答案a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答案a
6、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依附性
c时代性
d独立性
答案a
7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人口分布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生产力水平
答案d
8、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
a学科课程
b拓展性学科课程
c辅助性学科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答案d
9、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b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区别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a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b直接性、积极性和简捷性
c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答案d
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篇四
1.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 )影响。
a.外抑制 b.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 d.消退抑制
3.无需意识或无需有意回忆情况下,个体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 b.程序记忆 c.外显记忆 d.内隐记忆
4.受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这是( )。
a.强化 b.分化 c.定势 d.概括
5.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a.低强度 b.中等强度 c.高强度 d.零强度
6.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的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7.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 )为中介的。
a.刺激 b.体验 c.需要 d.动机
8.“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是一种( )动机冲突。
a.双趋 b.双避 c.趋避 d.多重趋避
9.司机一边观察道路情况一边操纵汽车行驶,这属于( )。
a.注意选择 b.注意分配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
10.用霓虹灯做广告是利用了人的( )。
a.无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题干所述“军事上进行伪装”正是通过减小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达到伪装的目的,故体现的是选择性。因此b项正确。
a选项,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题干“军事伪装”是对象和背景的区别,而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c选项,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题干并无“已有知识经验”的体现,故排除。
d选项,恒常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题干并无知觉条件变化而知觉映像相对不变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择b。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干扰抑制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干扰的作用。其中,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受到开头和结尾双重影响,也即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从而导致了记忆效果差。故b选项正确。
a、c选项,均属于无条件性抑制,它与无条件反射一样,是有机体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的抑制。任何额外的新异刺激(如强音、陌生人的出现等),都可以暂时抑制条件反射的正常出现,这种现象称为外抑制。当刺激过于强大、过多或作用时间过长时,导致广泛而长期的抑制,这种现象称为超限抑制。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是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差的原因,本题选择b。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主要类型。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其中,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题干描述的正是内隐记忆,故d选择正确。
a选项,形象记忆是指,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例如,看到大街上跑的汽车,就会对汽车的形状有记忆。
b选项,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即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如打篮球。
c选项,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例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以及再认等,都要求人们参照具体的情境将所记忆的内容有意识地、明确无误地提取岀来,均属于外显记忆。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是符合题干的记忆类型,本题选择d。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故c选项正确。
a选项,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b选项,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得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d选项,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综上所述,abd三项含义均与题干不符,本题选择c。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耶克斯和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b选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正确表述,本题选择b。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情绪的状态分类。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题干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体现的是不同的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体现了弥散性,因此题干说明的是心境。a选项正确。
b选项,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c选项,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例如,当遭遇歹徒抢劫时,人就可能会产生上述的生理反应,从而积聚力量以进行反抗。
d选项,热情是一种强而有力、稳定、持久和深刻的情绪状态。它没有心境的弥散那么广泛,但比心境更强有力和更深刻;没有激情那么猛烈,但比激情更持久和稳定。热情本身没有对立的两极,它的对立面是冷淡、冷漠,但热情具有程度上的区分、指向上的区别。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工作、生活和事业的人,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更容易获得成就和受人敬慕。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是符合题干的情绪状态,本题选择a。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情绪的相关知识。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和对象,能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高兴、喜悦、爱慕等情绪体验;相反,那些妨碍人们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和对象,就会引起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满、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等不快之感。因此,情绪与人的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c选择正确。
abd三项均不是情绪产生的中介,本题选择c。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又称为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知鱼与熊掌都具有吸引力但二者只可取其一,故是双趋冲突。a选项正确。
b选项,双避冲突又称为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例如,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c选项,趋避冲突又称为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例如,既想吃肉又怕发胖。
d选项,多重趋避冲突又称为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由于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例如,开学之初一个大学生想选修一些有吸引力的课程,但又害怕考试失败,想参加校足球队为学校争光,但又害怕耽误时间太多,想参加学校的公关协会学习公关学问,但又怕不能被接受面子上不好看。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是符合题干的冲突类型,本题选择a。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题干中“司机一边观察道路情况一边操纵汽车行驶”,是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观察路况”和“操纵汽车”两个对象,故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注意的选择,是指通过注意,人们总是选择那些有意义的、有关联的亦即符合自己需要的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事物和活动,而同时抑制和排除那些无意的、无关联的亦即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事物或活动。
c选项,注意广度,也称注意范围,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d选项,注意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是符合题干的注意品质,本题选择b。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其中,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比如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等。“霓虹灯做广告”正是利用霓虹灯的运动变化更易吸引人的无意注意。故a选项正确。
bc选项,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d选项,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是霓虹灯所引起的注意种类,故本题选择a。
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篇五
1、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2、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
a.能动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3、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昆体良
4、某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奋斗目标,选出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自律自励,不断自我提高。该教师的行为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修养
b.锻炼
c.陶冶
d.制度
5、一名调皮的学生屡次扰乱课堂,教师请其站到教室后面,教师运用了()。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12、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
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
13、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的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14、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
a.人格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15、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哪种因素的教育意义?()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16、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7、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徐特立
c.杨贤江
d.蔡元培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学生
d.操行评定
19、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的是()。
a.京师大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南洋公学
20、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观摩,以及自身的艺术实践,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才能的兴趣小组属于()。
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21、《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的方法。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
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2分)
1.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延续性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a.顺序性b.稳定性c.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
4.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集体本位论d.个别差异性
5.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a.分科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8.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a.信度b.效度c.难易度d.区分度
9.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那一教学原则()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0.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
11.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练习法d.情感陶冶法
12.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13.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a.整体性b.稳定性c.独特性d.功能性
14.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分化抑制d.延缓抑制
15.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
a.波浪线b.斜线c.u型曲线d.倒u型曲线
16.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几次,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
a.强迫症b.焦虑症c.抑郁症d.恐怖症
17.学生的识记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
a.教学支架b.最近发展区c.现行组织者d.互相协助
18.小东在解决了困扰了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效能感
19.小颖以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决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是()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消退法d.合理情绪法
20.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a.有效说服b.树立榜样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
21.田和热爱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她的这些品质属于性格里面的哪种特征()
a.态度特征b.理智特征c.意志特征d.情绪特征
二、辨析题(每题8分,共32分)
22.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23.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24.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25.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
27.简述德育过程的节本规律
28.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四、分析题(每题18分,共36分)
30.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从小很自卑和孤独,随着他的成长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成就。
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18分)
31.材料:
学生a:中学学习英语语法对以后学习英语帮助很大
学生b:可有时候也不一样,会骑自行车反而影响骑三轮车
学生a:有意思,学习很奇妙
(1)请分析材料中两位同学谈话用到的学习原理。(10分)
(2)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8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教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篇七
1.学校的正式产生是在(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答案】b。解析: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社会早期的夏朝,故本题选b。
2.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力行而近乎仁”,将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故本题选a。
3.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以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题干中小学阶段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中学以后采用抽象讲解的方式,体现了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故本题选b。
4.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这是哪一种感觉规律?( )
a.感觉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感觉转换
4.【答案】c。解析: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题干中“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是一种感觉对比,因有先后之分,故本题选c。
5.妈妈拿着苹果对7岁的小智说:“这个苹果有300克重。”随后,她将这个苹果切成四块,再问小智:“这四块苹果总共有多少克?”小智回答:“300克!”由此可知,小智最有可能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答案】c。解析: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儿童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守恒性的形成。题干中小智能够认识到即使苹果被分成4块,其总重量不变,是守恒性概念的形成。故本题选择c。
6.以下教育类型中,不属于纵向教育结构的是( )。
a.初等教育 b.职业教育
6.【答案】b。解析:我国学制纵向层次结构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职业教育制度属于横向层析结构的组成部分。故本题选择b。
7.学校要注重校风、学风的建设,是因为从课程的角度考察,校风、学风属于( )。
a.显性课程 b.学科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7.【答案】d。解析:“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是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题干中校风、学风属于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没有计划性的课程形式,所以是隐性课程。故本题选择d。
8.“没有哪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这句话直接与下列哪一思想、学说相支持?( )
a.实用主义教育 b.人本主义教育
c.建构主义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8.【答案】b。解析:题干中“没有哪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强调人要能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最终实现自我实现,属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因此本题选择b。
9.由于生物老师讲课富有激情,唤起了学生对于生物的兴趣,此学习动机属于( )。
a.近景间接性学习 b.远景直接性学习
c.远景间接性学习 d.近景直接性学习
9.【答案】d。解析:直接动机是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是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近景性动机是与近期目标相联系。题干中,生物老师讲课富有激情,唤起了学生对于生物的兴趣,属于近景直接性学习。故本题选d。
10.小雪同学最近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活动减少,容易自我否定,甚至流露出自杀念头。他近期可能有( )倾向。
a.抑郁症 b.焦虑症
c.恐怖症 d.强迫症
10.【答案】a。解析:抑郁症是一种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选项合适。
二、辨析题
1.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参考答案】
题干中的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导之以行开始,或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参考答案】
题干中的说法错误。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较短,容量有限,储存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容量为7±2个组块。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复述,则就会再次进入瞬时记忆,最终遗忘。长时记忆的信息在记忆中储存的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
故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