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为了纪念什么?(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了纪念篇一
董存瑞,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小时候读过几天书,后因家贫而辍学。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敌军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桥下。因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危急时刻,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手托炸药包,英勇牺牲,此时,未满19岁。
战争的年代照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为祖国奉献的机会。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榜样!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
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为了纪念篇二
在我的书桌上,先后有两块纪念印章,前一块被我摔了,后一块是重做的。
这纪念印章与我一个朋友有关。我们的友谊经过了许多曲折起落,但最终我们还是不放弃。
她的名字叫陈忆涵,我和她是非常好的朋友,别人叫我俩简称——忆雅。在一节陶艺课上,我用多余的陶泥做了两个友谊纪念印章,一个给我,一个给忆涵。
可是好景不长,有人嫉妒我们的友谊,从中作梗,逼迫陈忆涵和她玩,不让忆涵与我往来。并且在那个人的控制下,忆涵被迫给我写了绝交信。
单纯的我还以为忆涵是真的要跟我绝交,气急了。屈指算来,我跟忆涵的友情已经维持了两年多,怎么能说绝交就绝交呢?我又伤心又愤怒,把友谊纪念印章摔在地上,碎了;把绝交信揉成一团,丢了。我扭头径自走了,从此和忆涵形同陌路。
过了两个月,这事竟让老师知道了。老师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让我们面对面反思。我知道,老师最讨厌班级里“一块一块”的,老师让我和忆涵立刻重归于好。
出了办公室,忆涵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那个女生对她做的一切告诉了我。
第二天,我请忆涵来我家。我请她重做一回友谊纪念印章,照常刷上颜料,刻上名字。虽然这枚纪念印章是重做的,但我们的友情却更深,更纯洁了。
为了纪念篇三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为了忘却纪念》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教材分析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选自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写的。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深切愤恨。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领会作者的深切感情和写本文的主旨。
2.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接触过鲁迅的文章,但都较为浅显。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要由浅入深,沉入文本,走近烈士,将感情融入其中。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了解作者鲁迅及写作背景。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学案导学下的六环节教学法。
打破常规思路,从第五部分入手,先把握感情基调,然后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围绕“情”字,紧扣“五个部分―――三个典故――一首诗”,有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副挽联写的是谁?
就你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鲁迅曾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些人。
2、出示目标:
3、自主探究:
诵读课文第五部分,体会情感。
文中的“他们”指谁?在五位烈士中重点写的是谁?
3、 合作解疑:
从文中概括五烈士的事迹。他们是怎样的人?
文中用了三个典故,有何深意?
柔石死后,鲁迅写了一首诗来悼念,这首诗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情感?
4、 巩固训练:
依据《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记叙柔石和白莽的内容,为他们写一段悼词。
5、拓展延伸: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以慰先烈?关注社会热点,积累写作素材。
为了纪念篇四
果然,安安恢复的很快,没几天就可以和孤儿院的小朋友一起玩了。我看着它,想:“安安,也是孤儿吧。院长应该可以收留它吧。”我紧张地跟院长阿姨说着我的想法,总是害怕院长阿姨不答应。结果院长阿姨一听,便答应了。看来比计划中的顺利。
有次我在去孤儿院的上午,特地去给安安买了一个项圈。那上面有个很大的铃铛,那时我还特意用美术刀在铃铛上刻上了:“我喜欢安安”五个字……下午,我将项圈给安安戴上。项圈戴完后,安安立即活蹦乱跳,我看得出,安安很喜欢这个项圈!可是过了几天我再去看安安时,发现了项圈上的铃铛不见,可安安却一点儿也不着急。那时我真的很生气,心想:“看来安安是故意的!它是故意将铃铛弄掉的!”那天过后,我每次去孤儿院时,都刻意避开安安……他每每舔我时,我都恶狠狠的盯着它,然后生气地转身离开……现在,我好想对安安大声地说“对不起”!
我是哭着完成……我真的很对不起安安,是我,是我!害安安……可能这篇文章又短、又语无伦次……但是我一想到安安,就想哭……所以对不起了、各位!请谅解。
为了纪念篇五
秋在诗人眼里是一种离愁别绪,是乘风的伤;秋在农民眼里是一种金黄的欢喜,是汗水的结晶……而秋在我眼里是一次发黄的重生,是异样的记念。在饱尝了充满激情而无限充盈的夏日后,带着希望,带着光辉来到高中,一切又是一个开始。然而一切并不像脑中的美好映像,一切都是陌生。面对课本的无奈,面对老师的无措……这一切都是如此的新鲜,以至于过去我都不曾想过,而他们也像空气一样萦绕在我的身旁,使我快要窒息。
于是盛夏在一片崭新的黑暗中被淋湿,幻灭,消失无踪。秋,却来了。像往常一样,一大清早醒来,机械地到了学校。打开书包,一本本空空的作业慢慢地扛出。我像是个举重冠军,不同的是没人为我喝彩。而后我又像个乞丐东讨西求,只愿一个结果的无趣,省去过程的空虚。一课又一课过去,眉飞色舞的老师,不知是哪个世界的言语闪过,闪过……而后,又是一日将暮。
一股莫名的暖流,出自它而落自我身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谁说叶是不舍离树,是败落的花呢?他们只是换了方式存在,充满希望地活着,不舍是他们积极的象征。他们不是败落的花,是升华的魂。
一片片老态龙钟的叶子上面记录下短暂的生的历程,传承着精神。而我一样残破的身上,有的是多年来的积累,能坚持至此的坚强。难道秋风拂走了我的积累,秋雨淋湿了我的坚强?不会的,我的现在也将化成养料,让我的未来有着充实的祝福,如叶一般,为着那棵大树。
心情豁然开朗,俯身拾起一片落叶,老态是他生活的记念,在这个秋天画上休止符,又在这个男孩——我手中,化为这秋天的记念。
这片秋的记念,记在手中,记在心里。我欲成为叶,在一个崭新的开始中,成就一棵大树的努力。
这个秋天在泛黄的绿中,终于开始了,啊!
为了纪念篇六
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电影《南京》,1937年的冬天,日本侵略者的大炮从上海轰到了南京。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大轰炸之后,日本士兵攻打南京城,并且开始大肆屠杀南京城的老百姓。在南京实行“三光”政策,杀光,抢光,为了追捕驻城军人,对只要是手上有老茧的壮年男子进行屠杀;幸存者讲述当时的情景时,不禁泪流满面。
就在南京城的人民都绝望的时候,有15位外国友人为难民们提供庇护的安慰与日本士兵进行对抗,不顾个人安危。而正是他们15人组成的这个安全区,却拯救了南城的25万人民。
日本士兵为了追捕南京驻城士兵将大量男性进行集体屠杀。100个绑成一路,到扬子江边的时候就10个绑成一,堆,一个士兵负责一堆。
最开始是用刀捅,有的一刀就捅死了,有的捅歪了,就叫喊。整个子江边惨叫连天。30分钟过去后,日本兵开始对那些没捅死的人进行机枪扫射,扫射之后将尸体集中淋上汽油,然后焚烧。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就残忍的杀害了40万南京人民,在漫长的兀年里,幸存下来的人们,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和将这屈辱的历史告诉后人的责任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心自问,在经历了如此的炼狱,在亲眼看见亲人死在自己的面前的历史后,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生存下来,是否还有勇气将自己屈辱,惨痛的经历告诉后人,为历史留下证据?又是否能够在日本人的暴行像那15位外国友人一样,勇敢的为南京人民建立安全区,当日本兵的刀架到脖子上的那一刻都不曾后悔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援助?不,我不能。“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虽然我不知道这是谁说的,但是这句话我却一直难以忘记。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内疚感,我何得何能,竟可不费吹灰之力过上安逸的生活。每天想的是如何听好听的音乐,吃好吃得食物,玩好玩的游戏,可是我在安逸中沉沦了,险些忘记了历史。我们应该怎么做?是盲目抵制日货?是在网上对当年日本士兵的所作作为进行谩骂?还是对曾经的历史一笑而过?都不是,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因该做的好当下应该做得事,好好学习,虽然不能像南京大屠杀一样的残局在当代社会是不可能再重演一次,可是在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
我们现在已经受到外来的侵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用工国内的力量将中国发壮强大,来减少外来得文侵略对中国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没有忘记历史的最好的证据,也是我们能为我们的祖国所能做的最有力的事情了。
为了纪念篇七
又是一年军旗红.但愿这人世间最美的颜色,能够唤醒人们心底的那份珍藏的记忆和无声的感动!
为了纪念篇八
总叫自己别回头, 因为我害怕自己一个人在黑夜的星空下那狂舞的影子。所以我总是赶路。我知道那孩子就在地平线的地方,他手里提着一篮子的鹅卵石。每一颗都很美丽,晶莹剔透的。
那孩子有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眼眸,很晶亮的那种,却充满迷惑性。可是现在他走了,他走的时候我们在荒原上告别,我坚持送他的。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再和他肩并肩地齐步走了。他总是为了配合我不够长的步伐而放小步子,那天还是那样。
最后我哭了,我死死地拽着他的衣角。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能让他留下来。我以为这是我唯一会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事。那天的芦苇在风里很安静,默默地守着,小心地保护着。
可是那孩子还是走了。他说:“我要离开你了!”指着太阳快落下去的的地方 “我会在那个地方等你。等你也到的时候你会看到我为你捡的一篮子鹅卵石。有蓝色孔雀花纹的那种,你最喜欢的那种。”我知道我再也留不住他了,我还是像以前一样,捏住他的脸狠狠地,然后突然放手,毅然决然地走掉。
我的头发朝他那边吹长长的,慢慢延伸。我知道这些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那孩子真要离开我了。这是我最后耍赖的机会了,许久我以为他还会像以前一样跟上来,继续做我的小跟班。可是当我回头的时候,那里空空旷旷的。我的眼泪像泉涌一样喷出来。可是没有一点声音,好像只有喉咙里有嘶嘶的血在涌。我知道他走了,不需要撒娇似的大声号哭了。其实这样才是我最真实的哭声,可是有他在的时候我不会哭得这么压抑。
那孩子离开我了,只放下一个空旷的原野让我留守。他把什么都带走甚至一颗小草的枯叶。再也没有人会像他那样当我在风雨中哆嗦的时候,脱下他的外套,把我带回他的小房子了。
记得他用最白的毛巾替我擦干头发,笑着说:“你的头发是最漂亮的。”他的笑很暖和,有种漩涡样样的迷离感。我会盯着湿毛巾发半天呆。那时候他总是会端来热腾腾的方便面。“饿了吧!就剩这了”我接过来头也不抬的吃。
“我知道你吃不下这么多,但我还是煮多一些,怕你不够。不过没关系,剩下的我来包了,慢慢吃啊!”我什么都没说,我抬头的时候睫毛上已经有了蒸汽结晶的水珠。眼前看什么都好模糊,那点清晰的光就在远方一点一点地闪烁着。我知道我再也不会任性地躲起来了。因为再没有人会一条街一条街地找我了。
我总是时常转过身希冀他就在我背后,然后我们去午夜的广场吃快收摊的小吃,带小孩的面具在人群中穿梭。他是个孩子,真的是,总是会驱散夜带给我的恐慌。是那孩子太单纯的心,叫那些混淆人视听的杂质都变得纯净起来。而今再也不会有人笑我超烂的桌球水平了,再也不会有人批评我跟老板六岁的儿子吵架了。
我的手指尖上还有他叹息时的痛,那一刻我也痛得无以复加。他走的时候家乡的小河还在静静的淌,里面有好多卵石。好漂亮的!我总记得我和他去捉螃蟹的时候他在一个石头缝里摸到一条鱼,结果疑心是蛇吓得在水中尖叫狂奔,然后跌倒,溅起高高的水花,还有很放肆很放肆的笑。如今那里只有冒烟的工厂。
我记得我把他的笑声包裹在一条小白手绢里,那是我们自己养的蚕吐的丝然后织的一条小手绢。我以为那些刻上去的东西不会泛黄,可我打开的时候,它都已经憔悴了。起风的时候我把它挂在树上。它被一只鸟叼走了。我知道那只鸟是我们一起在夕阳下看它归巢的飞鸟。它也记得我们一起的时候啊!
为了纪念篇九
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寒衣节”,在冬天到来之前,人们会选择向祖先“烧捎包袱”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之情,那么你知道关于寒衣节的纪念人物是谁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寒衣节是为了纪念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的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
光阴荏苒,转眼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一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喜良是个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不料,正当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
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
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强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尽管历经艰险,孟姜女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
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
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
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落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寒衣节“送寒衣”,据说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孟姜女而形成的风俗。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间俗语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寒衣节:“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在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则记载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这时候的寒衣节就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备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寒衣节。
var _hmt = _hmt || [];(function() { var hm = element("script"); = "http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mentsbytagname("script")[0]; before(hm,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