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为了纪念的纪念(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纪念篇一
——七堇年
有人说,人的离别是为了等待下一次的相遇。其实,我从来都不曾考虑过这些事情。
毕竟他们真的太遥远,太遥远,远到自己都觉得自己触碰不到他们;远到我不愿意去相信还有几个月便要分别;远到我不敢去想自己离最后期限所剩的路途。
其实我很害怕分别,它那种我不愿意去触及的区域,因为每次只要一想到,心便会纠在一起的疼,那么真切,那么哀伤,好像刹那间就能流出眼泪一样。
于是我一个下午都在想这个句子。是不是很悲哀?是不是很悲哀?是吧。肯定的语气。这样奋力的想在别人的生命中留下一个小小的痕迹,可是连一点挽回的机会都没有,就这样任凭他们忘记,让他们把所有的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顺着阳光的脚步撒满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可独独没有自己的存在。那些曾经一起嬉戏的课间,那张曾经一块学习的课桌,和那个一起笑闹的午后,都被自己慢慢慢慢的遗失在了岁月之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那些费尽心机,却依旧想不起的年少。还有类似“放心好了,我这辈子都会记着你的啦!”这类苍白但甜腻的承诺。而我宁愿去相信他们真的真的会记住我一辈子!
有时候自己站在操场上看着那些笑得快乐的孩子,总觉得其实自己也和他们一样,然而却又觉得有一些些不一样的地方。总会在一个个阳光较好的早晨和同学一起晨读,然后突然间神经质的问身边的死党“我们真的初三了?现在真的是初三?”然后被狠狠的瞪一眼。其实,我不是想说没有一点初三的气氛而是不愿去承认自己的初中身涯即将画上句点,不愿意就这样失去三年的美好。
如果可以,我想用一个大大的玻璃瓶装下所有美好的回忆。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可以留住时光让他们走的慢一点,再慢一点。
如果可以,我渴望能够一直一直这样下去……
或许忘记不可避免,但我可否选择一种可以留住美好,留住幸福的方式?
为了纪念篇二
邓丽君,全球华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代天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声。每当她天籁一般柔情的歌声响起,不知又有多少人要随着她的歌声,在一曲曲优美的旋律里,在飘渺的回忆里各自追寻着自己珍贵的青春岁月;在婉转的吟唱里追忆自己曾经的爱恋和爱情带来的甜蜜与心酸。那一点点一滴滴的感动,在邓丽君深情如诉的歌声里铺展开来,慢慢汇成了一条条思念的河,聚成了一片忧伤的海,思念的浪花奔涌在心底,湿润在眼里。多少人又会默默长叹息:唉,丽人已远去,天国路遥遥再得不到一点点君卿的消息!
她是永远甜美的娃娃脸,带着与生俱来的纯真娇俏;她是永远没有长大的那个十四岁登台的女孩,她是个极有语言天赋的天才。她永远迷人的微笑定格在每一个爱她至深的人心中;她永远是女人纯真的心中偶像,永远是男人难以忘怀的梦中女神。
一首“甜蜜蜜”,唱开多少情窦初开的心扉,唱出多少人对甜蜜爱情的向往;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唱出了多少个心上人儿对爱人的柔柔衷肠。一曲“初恋的地方”,让多少人回味了难忘的初恋时光。当我们用聆听去怀念她的时候,殊不知她的歌声,早已经种植在我们的灵魂里,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那歌声不经意间就触碰到了我们心灵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多少年来,无数的声音或外形稍有和邓丽君相像的女孩,在层出不穷的模仿选秀和主题晚会上,以模仿邓丽君的形象出现,那用心模仿的酷似她的一颦一笑,一吟一唱,勾起多少人对邓丽君的无限怀念,因而模仿她的表演者也就会赢得阵阵的喝彩和掌声。观众热情的呼喊和经久的掌声,何尝不是把对邓丽君深情的思念和无尽的惋惜之情一次次深深的表达。她影响的岂止是生于60年代的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华人。
当年,十四岁的她参加了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以一首《采红菱》,一举成名,为一个初初长成的少女丽君(原名邓丽筠)打开了光彩闪耀的舞台生涯。十九年的当红生涯里,她脉脉含情的把每一首歌曲都演绎的深入人心,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在不同的时代里,都可以在她演唱的同一首歌曲里找到自己的共鸣,在情感上共鸣出属于自己的心曲。
然而,在邓丽君短暂的42个春秋年华里,她虽然唱尽了人间爱情的悲喜交加,但她自己却始终没有在有生之年披上属于她的一袭洁白的婚纱。1985年她32岁之际,在东京的演唱会上给自己穿上了婚纱作为演出服,把自己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并且调侃自己不知是否可以在当晚的演唱会上能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她在情感上的落寞在那晚她自嘲般的玩笑里,流露无遗。那么,即使这样一个赢得十亿掌声不息的邓丽君,她寂寞孤单的心谁人可以细细体味、怜爱体恤呢。
18岁相识的初恋林振发,曾经让她发下誓言非他不嫁,然而,对方的病逝让这段美好的姻缘无果而终。给她在情感上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那些悲痛的日子里,她用温婉的笑颜掩藏了她的悲伤和对他的绵绵思念之情。善良的邓丽君,不愿让自己的忧郁的情绪影响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虽然后来她也分别有过几段感情经历,包括著名的演员成龙,然而,直至她42岁离世也未曾真正找到可以为之披上婚纱的那个男人。少年成名的她,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大明星,掌声背后她苍白的感情世界令人扼腕。
邓丽君已经离我们而去多年,对于其他人来说只是弹指间的一段过往时光而已,但是对于她的亲人,这期间的每一天,无不是在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中度过。
今天,写下寥寥话语,不足以写出她光彩华美的一生之万分之一,只为遥寄我对邓丽君深深怀念之情!
为了纪念篇三
;自疫情爆发以来的一个多月,每每看到新闻中的确诊与死亡人数,我的心都如同被袭击、被践踏。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这些死去的同胞了。这并非为了别的,我很想借此算是耸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我写下此文,不再想借此算是耸身一摇,将悲哀摆脱,只想给自己“沉重”一下,是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相关热词搜索:;为了纪念篇四
“啪——”当流畅的2b铅笔笔芯再次被折断时,我已没有了再提起它的力气。洁白的素描纸上一个女人轮廓分明的侧脸,破碎的笔屑散落在半敛的眼角,似泪非泪。
然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我精心“培养”谆谆教导以及周密安排下,她终于抱着一束玫瑰再次拜访我家。我知道她是我哥的女朋友了。那时没长大的我看着她感觉她也没长大。她会甜腻腻地叫我哥“波波锅锅”;会一惊一乍地大笑;会陪我看你侬我侬的偶像剧,在我向她颇有深意地眨眼睛时大叫着用抱枕打我;会悄悄问我,他最喜欢什么。当然,在我不假思索又斩钉截铁地回答:“肉”的时候,她也会撇嘴望着某人被戏称为“六个月”的脾酒肚故作嫌弃的样子,然后自顾自地捧腹,明媚的笑容里,是几乎要溢出来的幸福。
再后来,她骄傲地向我炫耀那个神圣的红本本。日期是五月十一号,我哥的生日,突然觉得照片上笑得16颗牙都露出来,略显“狰狞”的女生,很美。他们的爱情,没有如胶似漆的甜蜜,也没有海誓山盟的壮丽,那是平淡如水,却幸福地冒泡的日子。细水长流,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情。
窗外仍旧下着细雨,争执声被哭泣代替。另一方无尽的沉默像暴风雨前的宁静,充斥着令人窒息的气息。矛盾,一触即发,冲突,不断再现。我想,怀念曾经的岁月的人,可能不只是我。在巨大的工作压力、社会压力下,他们需要一个情绪的爆发点,一个发泄的沙包。于是,他们选择了最爱的人。
这样的生活,也许是爱情的另一种诠释。
随笔随想,纪念一下他们曾经火热现在逐渐沉淀下来的爱情吧。
唯愿,细水长流。
为了纪念篇五
"记住我们,记住我们身后那些衰败的草木、落泪的顽石。那是勇士的归宿,也是我的归宿。历史是不会忘记我们的!"面对围拢而来的敌人的枪口,最后的战士向苍天怒吼。
不错,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们。永远,不忘。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要么上有父老,要么下有儿女。明明知道生命对于人多么重要,明明知道自己对于一个家庭多么重要,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因为他们明白,自己身上有一种东西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失去了这种东西,就失去了人格。身体里涌动的这股暗流,是我们民族千年的灵魂。
没错,它是正义,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血液的正义。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侵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我失地,还我河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从白山黑水到华北平原,从悠悠长江到滔滔黄河。五岳峰峦间有他们的声响,热灼黄土上有他们的足迹。他们辗转在土地和战场之间,他们在母亲的坟头叩别,在轰轰炮火中屹立又倒下……他们或许追求不同、信念有异,但同为黄皮肤、黑眼睛的他们,始终有着同一个梦想,始终朝着同一个目标。
没错,这是团结,纵贯万里山河的团结。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躯体能量超乎人们的想象。他们吃雪、啃树皮、吞糠菜,在寒冽的北风中过夜,在滚滚江水上前行。他们明知冲上去就是粉身碎骨,还是毫不犹豫堵上枪口;明明只剩一兵半卒,仍然带着千军万马的气势傲然挺进。到底,在那烧焦的土地下,是怎样的脉搏与心跳?敌人不懂,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懂这个民族的真正灵魂。
没错,这是坚强,亦是渴望。坚强战斗,是因为渴望在和平的天空下追忆爱和盟誓。
那一年,他们十二岁、二十二岁、三十二岁……他们摸过枪,沾着血。那血是敌人的血,也是战友的血。在东方那只雄鸡般的版图上,他们辗转着,笑过,哭过,徘徊胆怯过,但他们一直高扬着心中的那面红旗,没有放弃,没有退缩。他们付出全部的青春,以及生命,就因为他们是那群正义、团结、坚强的中国人!
如今,他们老了,并不苛求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只是期待着他们用血泪守护着的这个年轻的国家能在历经磨难后勇敢地前行。
我们需要让自己幸福着。
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
为了纪念篇六
我来看你,萧红。
自从有了呼兰河公园里的“萧红墓”,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这里了。倘在春夏,墓地的栅栏外,尚有萋萋芳草,间或也夹杂着几株不知名的野花。可现在是冬季,周围只有几片林木,孤傲而萧疏。有风不时从林间穿过。
其实,我知道这里不是你真正的埋骨之所,你的坟墓当初孤零零地立在香港的浅水湾。夏季的浅水湾,虽然少不了红男绿女,然而躺在那里的你,依然是寂寞的。因为浅水湾的碧水黄沙不属于你,在香港你只是一个过客,一个念念不忘故乡呼兰河的过客。
萧红,我知道,为了摆脱“老胡家团圆媳妇”式的命运,少年时代的你便逃离了家乡,并且再也没有回来。可是,不管你走多远,都听得见“马车铃响过午后的县城”,都望得见呼兰河绕过你的旧宅……于是,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北方有一座呼兰河小城,有一位30年代的中国女作家曾在这里度过了寂寞的童年。
后花园的左侧,是当年的磨房。只有在这里,让人顿感往昔岁月的艰辛与沉重。这就是当年“王大姐与磨官冯歪嘴子”居住劳作过的磨房么?望着又大又厚的两个磨扇儿,我想象着它们当年是怎样一上一下地推碾着“磨官”一家人的艰难岁月,又怎样无情的碾碎了“王大姑娘”年轻而健壮的生命。可任它怎样沉重,也碾不碎“磨官”活下去的韧劲儿。当年亲手喂着的“大的、小的”,不仅会早就“中用了”,而且一定生子生孙的相继下去。萧红,你在《呼兰河传》中对这个人物寄予了那么厚重的顽强求生的希望,他怎么会辜负你呢。
萧红,你的《生死场》也曾深深地震撼过我。鲁迅先生在书序中评价说: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也许勤奋的创作可以排遣生命中的几许寂寥,也许又因为文学创作使你的生命更加落寞,成为更容易受伤的女人。31岁,该是一个作家渐渐步入创作辉煌的年龄吧?你却在“半生尽遭白眼冷遇”之后,撒手那“半部‘红楼’,与蓝天碧水永处了。”此时,我仿佛又听到你临终前的切切呼喊:“身先死,不甘……”你用短暂的生命,给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一抹灿烂,也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一页永不平复的悲怆。
故乡在修复了你的故居后,又在呼兰河的公园里为你修了墓。据说,里面埋下了你的一缕青丝,是萧军当年保存下来的。我想,有没有头发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乡舍不得让呼兰河的女儿魂寄他乡。
萧红,我会再来看你,做为女人、做为喜爱你作品的半个故乡人。相约明春的“小城三月”吧,也许还会碰到“坐着马车回来的”“翠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