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郑州大学oj 郑州大学cns三篇(精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郑州大学oj 郑州大学cns篇一
奥村运明,男,博士,1965年1月生,教授、日本注册建筑师,日本土木工程学会会员、日本地质工程学会会员,日本长崎县土质学会理事、日本法院选定翻译。
在日本多年从事岩土工程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有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回国后,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和经验,以数字图像技术及虚拟仪器为技术核心,开发了数字图像技术在土木工程应用方面的无损检查仪器,又利用虚拟仪器技术为关键技术,开发出击音饰面墙检测仪、结构物加速度检测仪及锤击感应仪、智能压路机等。
董新平,男,1970年5月出生,河南淇县人。1997年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3年工作于中铁隧道集团,2006年于同济大学获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学位,随后进入郑州大学工作。
现承担郑州大学交通工程系《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概论》、《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隧道与地下工程。出版学术专著1部,学术论文20余篇,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省部级科学进步奖2项,市厅级科学进步奖4项。
李清富,男,汉族,1966年10月出生,河南林州人。1987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1989年获郑州工学院水工结构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博士后),1995年7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交通系系主任,同时兼任全国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常委、九三学社郑州大学主委,曾任第八、第九届省政协委员、省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省人民政府纠风办行风政风评议代表督察员、省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
王复明,男,博士,教授,长期从事交通运输和水利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各类项目2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论文12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等。获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河南省“555”人才工程省级人选、郑州市青年科技专家、郑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以及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河南省优秀社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1987年6月毕业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今在郑州大学(原郑州工学院)任教。1991年3月-1993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1996年负责组建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2008年负责组建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维护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01年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快速修复。王复明教授留美回国十七年来,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全身心投入到我国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堤防、大坝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快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解决了工程安全领域多项技术难题,成果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王复明教授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60余项。199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获全国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2005年获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8年被评为“中原学者”,其带领的工程安全学术团队被评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009年被评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水利工程学科组成员。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一五”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主要获奖成果:1998年《高等级公路无损检测与cae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高等级公路无损检测与cae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落锤式弯沉仪及探地雷达应用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隧道安全监控与快速维修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沥青路面工程质量过程控制的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王俊林,男,1963.8,教授,河南项城,“九三学社社员”,1981至1985年郑州工学院水利系本科学习。1985至1988年江苏省连云港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1989至1991年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读硕士研究生,1991至今郑州大学工作,2004至2009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5至2008年挂职任周口市建委副主任,任水环学院交通工程系副主任。
1985年以来主要从事岩土工程专业设计、科研和教学工作。具有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和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资格,河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省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市级一等奖三项,郑州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二等奖,多次获河南省建设科技管理、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先进个人称号。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istp收录两篇,国家一级学报三篇,核心期刊20余篇。参编教材多部,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讨论会。
王鹏,女,河南洛阳人,出生于1973年,副教授,博士就读于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主要致力于路面结构检测与材料的研究。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了横向课题“稳定土压实质量控制研究”,该项目于通过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完成的横向课题“路基压实质量快速检测评价技术”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还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了《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落锤式弯沉仪及探地雷达应用技术》和《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研究》等项目的研究,曾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先后在《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东南大学学报》、《公路交通科技》、《gsp》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了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公路工程现场检测新技术》,《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与信息网络化技术》等著作。
王运生,男,1963年生,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年从黄委会设计研究院调动到郑州大学,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质量无损检测与监测技术等方面研究,以及相关方面软件设计和智能仪器研发。获得黄委会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合作出版《土木工程质量无损检测技术》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jgj/t 182-2009)主要起草人之一。取得软件著作权证书一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两项。
王志荣,男,1963年5月13日出生,浙江嘉善县人。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主持与参加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2篇,ei收录5篇,英文论文5篇;出版专著三部及统编教材一部。
本人于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在河南省密县职业教育专科学校任教2年,于1992年考入郑州工业大学, 就读实验力学专业,1995年获工学硕士学位。成绩优秀,免试进入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及结构工程系,199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后作为“引进人才”留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及结构工程系校工作。于1999年12月由助教转为讲师,于2003年被评为副教授。2004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作为“校聘教授”到郑州大学工作。现为国际桥梁及结构协会(iabse)会员。
自1999年留校后,参加了芜湖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二桥的建设,做施工监测监控工作;随后参加了三峡移民区内三座桥梁的施工监控工作,南部嘉陵江大桥的维修加固工程监理并任组长,宜宾小南门大桥的修复工程监理并任组长,成都市清水河大桥的三峡机组大件运输临时加固工程监理并任组长,及一座柔式吊桥承载力评估和一座杂交体系斜拉桥的索力测试。2005年在贵州参加一座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控工作,任现场负责人。
2008年主持郑西客运专线跨310国道拱桥拱肋混凝土密室性检测,2009年主持京沪高铁跨淮河特大桥拱桥拱肋混凝土密室性检测,2009年至2010年主持石武客专河南段数座连续梁孔道摩阻测试。2010年主持南阳丹江口水库景区两座吊桥的荷载试验与评价。
徐建国,教授,博士,岩土工程与交通工程学科硕士生指导教师。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有:《城市轨道交通》、《桥梁抗震》、《路面力学》、《结构动力学》、《水工结构抗震分析》等。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桥梁隧道等工程结构静动力分析与反演、工程结构抗震减灾与振动控制等。近年来,主持“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通过省、部级鉴定成果8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共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合作出版教材著作2部。在《水利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工程力学》、《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有3篇论文分别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等奖”。作为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3名,其中1名已顺利毕业,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同行专家好评。
乐金朝,男,教授,河南信阳人,1965年2月生。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兰州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3月获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1月至1991年8月在郑州工学院数理力学系任教。1995年1月至今在郑州工学院、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工作。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被评为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九州工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本人主要从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及公路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先后承担完成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及横向课题20余项,参加完成的四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20多篇。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004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本人注重岩土力学和道路与结构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欢迎具有较好数学和力学基础的同学报考本人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张蓓,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社旗县人,1968年6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原郑州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92年和2003年分别获重庆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3年12月被聘为郑州大学特聘教授。现为郑州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第一学术带头人,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岩土工程专业主要学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基础工程反演理论与无损检测及快速维修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重要完成人,参加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获200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和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40余篇。
2007年获“河南省杰出青年计划”资助,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重庆市优秀中青年人才”、“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河南省教育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张鹏,男,1978年7月生,博士,河南方城人。200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2005年7月获郑州大学水工结构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1月获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3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进入郑州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和水利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几年,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10多项研究课题,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被ei检索11篇,被sci检索5篇。曾获2008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以及其它多项厅局级科研奖励。
钟燕辉,副教授,200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工程咨询公司从事国际合作研究。主要从事交通与水利基础设施检测与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创新团队”及“中原学者”科学基金和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技项目(2007-2009)、交通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2005-2007)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多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主持完成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渗漏水处治、龙麟宫隧道防护、广东莞惠公路改造检测分析等工程科技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厅级奖励3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
郑州大学oj 郑州大学cns篇二
aiesec面试
计划参加aiesec的海外实习,今晚接受了电话面试。分享一下面试题目!
整个面试大概经历了30分钟
大致流程:自我介绍提问
详细自我介绍
因为我是电话面试,对方只给了我 1 分钟;但我跟面试官说,我准备的是2分钟的,她也说ok
然后,当然是英文的喇。提问环节
这个环节其实挺多东西,都是根据你简历来问的,对方问的挺细的,建议自己要清楚简历上的东西。然后除了这些,还会问其他的,我问到的大致问题如下: 对aiesec的了解
预计的费用
时间能去多久
想去哪些地区和国家
如何融入当地
如果当地小学要求教艺术课 会怎么样准备?
是否熟悉流程
是否知道要收费
能够从aiesec得到什么
未来5年的计划
教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场景模拟
去到当地,没有人接你,怎么办?
郑州大学oj 郑州大学cns篇三
韩 捷,男,博士,教授,1957
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研究生30 余名。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
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 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目前承担有国家“十五”攻关、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
黄士涛,教授,男,1946
年生,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学位。1983年到郑州大学工作至今。1986年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进修学习。本人长期研究非线性振动、机械故障分析及其识别方法的研究。机械故障分析,就是在机械发生异常或故障时,对于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正在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在机械故障分析方面,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马胜钢,教授,男,1954年生,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加工自动化。国内首创产品“cnc通用感应淬火机床”、“高精粒度检验筛”、“散粮车自卸平台”分别在洛拖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企业和国内近百家大型粮库获得应用,“液控振动筛”、“磨粉机”等项目即将全面推广应用。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4项。
张明成,教授,男,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机械制造及设备专业。已完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有:活塞椭圆车床的研究、设计与制造;活塞群部等截面及变截面成型机构的研究;行星锥无级变速器的研究与设计;滚动轴承球推式行星减速器的研究与制造;磁驱动旋涡泵的研究、设计;w调速离合器的研究等专利2项。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厅局级、省级优秀论文奖。科研成果获厅局级科研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级星火三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目前主持在研省级攻关项目2项。
华绍杰,教授,男,1944年生,196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研究方向为润滑理 论及轴承技术,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在中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原机械部六.五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研项目6项。
岑少起,教授,男,1946年生,1981年获西安交大工学硕士学位,1988~1990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从1978年起一直从事流体润滑理论和轴承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0年首次求出偏心率ε≥1 时径向滑动轴承的ehl解;1989年在德国首次得到有限长滑动轴承的完全navier-stokes解;1993年和1997年分别提出圆锥浮环和径向—推力联合浮环动静压轴承结构并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为:三维浮环动静压轴承--转子系统特性及主动控制研究。在《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评价、微裂纹扩展机理及行为、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断裂力学及工程应用、机械设计等。
吴晓铃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197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制造设备及工艺专业;1970-1975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任技术员,1975~2001在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员,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等职;198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进修;1987~1988年赴美国访问学者; 2001年底至今在郑州大学工作。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stle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杂志董事,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西安交大、合肥工大等学校兼职教授,河南省科技咨询业协会机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包括cad/cam、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自198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被sci,ei,istp收录),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齿轮设计手册等;1996年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国际会议论文获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93年获国家政府津贴,9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张 恒,教授/博导,男,1946
年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2~1984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复合材料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18项部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2项及横向课题10项,总经费207万元。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复合材料。李凌均,男,博士,副教授,1964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1987 年7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学习与研究工作,1995 年6 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智能诊断、模式识别等的研究工作。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一项863项目和多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于2003 年11 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 年11 月到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研的省部级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 篇。
张恒教授简介
张恒,1946年11月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先后任洛阳工学院力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98—现在,郑州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其间:1976—1977年在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有限单元法;1980—1981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断裂力学和断裂力学实验;1982.12 —1984.12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系学习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从事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研究;1989年6月—9月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讲学;1992—199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访问教授,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研究。主持完成过复合材料齿轮、复合材料轴承、复合材料发动机、复合材料飞轮和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等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过复合材料透波盖和复合材料降噪保温垫等八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子项及其它20余项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出版了“复合材料齿轮 ”、“复合材料轴承”、“边界单元法工程应用”、“复合材料大全”、“先进复合材料手册”等十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奖、河南省优秀归国人员奖、河南省十年基础研究先进工作者、机械部优秀专家、机械部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从事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近8年年均科研经费110万元。
现任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理事及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民用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吴晓铃教授简介
吴晓铃教授是赴美国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技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stle会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等杂志的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常务委员,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务。是本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 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主编润滑设计手册等。
吴晓铃教授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和郑州大学工作。是原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又在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曾应邀多次出访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李成教授简介
李成,男,1962生。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机械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博士。先后获得郑州工学院力学专业学士学位、德国darmstadt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工作期间,主要从事航空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技术研究。作为主持人及主要研究者参与了多个德国联邦科技部、德国国家宇航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与欧洲空中客车、德国大众汽车等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涉及:空中客车a380机翼的结构强度研究;风力发电中的能量储存飞轮的前期定量分析和研究;空中客车a340机身新型材料的结构计算;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研究;复合材料开口结构计算方法研究;车身结构强度分析等。作为主持人目前正在承担三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0余篇被sci或ei等收录引用,数十篇论文刊登在国际著名的力学、机械和材料专业的学术刊物上。出版德文专著一部。对航空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开口区的设计与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被评为2005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学术兼职:德国工程师学会会员;河南省车辆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有:
1、复合材料结构强度
2、复合材料高速储能飞轮的力学问题、失效机理
3、结构的疲劳、断裂及可靠性
4、车辆结构强度
韩捷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
韩捷,男,195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现任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生2名,博士后1名。主持完成包括国家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
带领学术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路。累计开发与研究成果相关产品5大系列10余种。以技术转让和自主生产等方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两家。分别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投入生产。并成功获国家“双高企业”和“双软企业”认证,同时获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创新基金、河南省软件工程专项支持。产品曾代表郑州大学获2006年中国国际博览会优秀产品奖。产品应用 覆盖石油、化工、冶金、发电、烟草、煤炭、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包括“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正在研发的高科技产品两项。
张琳娜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
张琳娜,教授/博导,女,1957年生,1989年获机械学硕士学位;现担任
“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0)”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全国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应用技术、几何特征信息建模及cad/cae/cat集成技术、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基于gps的数字化计量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及精密测试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caqs)技术研究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被ei、istp收录多篇;作为主编出版《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传感检测技术及应用》、《简明公差应用手册》等著作4部,参编大型工具书《计量测试技术手册》1部;取得了“智能化精度设计系统”、“精度特征cad系统”、“虚拟制造环境下cat集成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加工质量的预测与控制”等主要科研成果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子项、国家“863”子项、河南省重大攻关和重大基金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 7 等奖2项;并直接参与了我国gps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多项gps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
张洛明教授、博士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评价、微裂纹扩展机理及行为、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断裂力学及工程应用、机械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