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体制改革方案九篇(大全)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水利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篇一
一、基本情况
1、**镇基本概况
**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集山区、半山区、郊区、坝区四位一体的边境农业城镇。全镇总面积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169亩,人均亩。辖3个社区,7个村委会,69个自然村,59个居民小组,80个村民小组。2016年末全镇总户数8016户,总人口30711人,以佤族为主体,聚居着傣、汉、拉祜等多种民族,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万元,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16元,增长15%。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78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公斤,人均有粮424公斤。
2、水利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镇境内有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河流水系有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澜沧江水系有贯穿县城的**河,还有刀董河、帮棚河、坝卡河和定为国际界河的格兰娘河及格兰西盟河;怒江水系有南滚河和定为国际界河的格兰壤赛河。五小水利工程分布于镇属各村(社区),通过这次农村水改摸底调查,全镇共有五小水利工程316件,累计建设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万元,镇、村(社区)集体投资375万元,群众集资投入万元(含投劳折资),其中:小型渠道237件,灌溉面积亩,受益户3794户,受益人口14547人;人饮工程77件,受益户3794户,受益人口14152人;机电井1件,水塘1件。通过认真做好水利工程资产评估,全镇农村水利工程资产评估值达万元,水利化程度达到%。已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在我镇长期的农业灌溉、人畜饮水、抗旱保苗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命脉作用。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夯实农业基础做后盾,以“发展经济、服务‘三农’”为目标,紧紧围绕“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努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做强做大核桃产业、竹木产业,为全镇“资源的开发,打造佤文化品牌,培育旅游产业,巩固粮、茶、蔗,提升烤烟、畜牧区域特色经济,构建和谐**”提供充足的供水保障,大胆解放思想,圆满完成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速快、效益好、活力强的良好态势。
1、切实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监督机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镇、村(社区)两级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镇人民政府作为改革的责任主体,成立了**人民政府农村水利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农村水利工程资产评估领导小组和镇农村水改工作组,进一步明确了领导责任制。制定下发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责任追究办法,并设立了全镇水改倒计时工作制。各村(社区)组成了水改工作班子,各组成立水改工作小组,分别对各村辖区内的水利工程进行摸底调查、统计、造册。镇级财政安排了必要的改革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工程的摸底调查统计、清产核资造册、改革方案调研制定、改革协议合同和工程产权证印制、改革政策宣传培训等工作开支,确保了改革任务如期完成。
2、科学制定方案,分类指导
组成了一个调研组,深入各村组开展调研工作,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和范围,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改革的形式和内容,业务表格的可操作性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镇人民政府科学制定了全镇农村水利改革的总体方案,各村(社区)又制定了各自的水改实施方案,向广大农民朋友进行公示、公开实施。明确了改革范围、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改革的形式步骤、配套政策,明确了资产评估标准范围。把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下,流量?/s以下渠道,供水人饮工程;农民自建、自管、自有、自用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作为我镇水改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确定改革形式和内容、签订管理委托书、确定水价等方面充分运用“一事一议”的方式,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及水改政策的受益者,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通过改革,逐步走上以水养水、自我维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良性运行的新型轨道,充分尊重民意,还权于民,让群众自己确定改革方式,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3、采取典型引路,以点代面,全面推进
在全面推进全镇农村小型改革工作的同时,我镇明确把帕良村、龙乃村及永和社区作为我镇改革工作的重点村。要求每个村(社区)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在抓好面上改革的同时,选择1个或几个村民小组作为本村(社区)的5 / 16 改革重点,把小型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项目安排相对集中、干部群众改革积极性和兴修水利工程积极性相对较高的帕良村1—2组、龙乃村下1、4、5、7、9组及永和1、2、3、4、6、7、8、9、10组,作为改革的重点区域,**坝涉及八个插花种植耕作的村(社区),在公开实施期间,都相继邀请邻村(社区)领导参加水改公开实施大会,做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更可贵的是他们相互为整个**坝子将来的农业耕作及水事活动的妥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指导上加大对重点村的改革力度,运用以点代面、典型引路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工作。
4、发动群众参与,做好水改工作镇、村、组业务骨干培训
我镇建立“政府推动、政策拉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的联动机制,召开镇、村(社区)、组改革工作专题会议达139余场次,在报纸、网站、电视台等媒体设置专栏,发放了致全镇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流程及**镇水改工作任务、目的意义宣传资料 280余份。设水改宣传栏12个,走访群众38人次,镇、村(社区)、组分别召开群众座谈会834人次,召开水改指导会23次。为使全镇水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培训镇、村(社区)、组水改业务培训169人次,发放水改试点材料和文件1413份(册),让农村水利改革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坚持改建并重、以改促建的原则,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水利建设,对建设积极性比较高的村委会(社区)和自然村,给予适当补助,通过政府投入来引导社会、民间资金投入来兴修水利工程,通过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修复了一大批年久失修、带病运行的小型水利工程,真正让农民成为政策的明白者、项目的建设者、工程的管理者及受益者。
1、调整充实10个村(社区)农村用水户协会成员及5个跨村(社区)用水合作组织。
这次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是农民,调整充实村级农民用水户协会是确保改革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调整充实10个村(社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5个跨行政区域用水合作组织,维护好用水户协会在民间的地位,充分发挥它在水利改革中的作用,让它真正成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的保护者及组织者。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得到明晰。
7 / 16 了“自建、自有、自管、自用”;非经营性水利工程,按工程受益范围组建了用水合作组织,产权属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列入改革的部份水利工程,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式确定工程产权,以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产权属国家所有,由县人民政府授权县水利局行使出资人权利进行资产的处置和监管。以国家、集体和群众同投资投劳修建的工程,产权属投资者所有,国家补助部分所形成的资产由县人民政府委托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持股参与经营管理;社会各界资助捐赠所形成的工程资产,按照资助捐赠者的意愿进行产权划分。对不能确定资助捐赠者意愿的资产,将产权划归工程现有经营管理者。
3、管理机制得到完善。
在分类明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基础上,结合镇情、村情及民意,由于公示期间及公开实施阶段没有集体及个人书面申请买断、承包及租赁,316件水利工程,全部采取了管理委托的形式,灵活制定了工程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工程的管护责任,为有利于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95%以上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一事一议和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都委托组干部管理,真正做到了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形成了具有佤山特色的管护机制,真正改变了过去部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今年建、明年用、后年成包袱、老化失修”“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的问题。工程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水利工程管理的政策规章,服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水利发展规划和防汛抗旱指挥调度要求,接受县水利局的监管,严格履行改革协议,调动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水利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切实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
4、健全和配套水改相关政策
9 / 16 确定基准水价,供需双方在根据确定的基准水价幅度内商定,并按照程序经县水利局审定后,报县发改局备案后执行。用水户依法遵守所确定的水价方案和水费计收管理办法。建立合理的水价和水费计收机制,逐步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建立多层次供水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但是不搞一刀切,逐步提高用水效率。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水价改革,把用水户协会运行费用计入水价成本,切实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后管护的资金难题。农业灌溉用水山区按6元∕亩、年,坝区按8元∕亩、年征收;人饮集中供水村、组坝区及山区按1元∕月.人,一户一表人饮工程生活用水山区按元∕立方征收,坝区按1元∕立方征收;个体工商户按元∕立方征收。供水过程中建立了水费公示制度,实行水费、水量、水价“三公开”。并切实管好用好回收资金。通过改革所回收的资金,归工程所有者所有,用于工程维修养护、更新改造和新建水利工程项目,回收资金做到财务公开、公正透明、接受监督。通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农业和人饮工程供水水费的适当调整和开征,让广大受益群众逐步树立工程供水水商品意识,逐步走上以水养水、自我维持、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良性运行的新型轨道。
确权颁证以后,产权明晰了,经营方式得到搞活,管护责任得到落实,安全运行得到保障,有效解决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权责模糊,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通过改革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以此次改革为契机,为我镇今冬明春水利建设、改善全镇水利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6、抗旱救灾保春耕的作用得到发挥。
11 / 16 识。据统计,全镇投入抗旱救灾资金106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8万元,增加可控水量86万立方米,通过合理调度水资源,增加可控水量,实现浇灌面积 万亩,保障了坝区600亩烤烟、万亩无公害蔬菜、水稻灌溉用水,抗旱救灾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48万元。三是改革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抗旱救灾。我镇上游的**水库,在今年的抗旱工作中保障了坝区60%农业生产用水的需求。面对今年严峻的旱情,五小水利、特别是中型水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大减缓了旱情,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用水,减少了水事纠纷。
1、确定方案是根本。
思路决定出路,要搞好农村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只有确定出一个好的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改革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制定的方案就必须始终围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围绕水利工程产权得到明晰,经营方式得到搞活,管护责任得到落实,安全运行得到保障这一目标,科学制定方案,推进改革。
2、领导重视是关键。
只有领导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农村小型水利改革工作才能取得实效。为此,我镇将改革工作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活动的重点工作内容来抓落实,将改革工作的成败作为检验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工作来推进。
3、广泛宣传是前提。
每一项改革工作,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都必须进行广泛宣传发动。为此,我镇采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阿佤山报、与群众座谈等),宣传水改政策,深入宣传水改的目的、意义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消除疑虑,明白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4、群众参与是基础。
水利改革,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没有群众的支持参与,改革工作无法推进。为此,我镇在改革中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充分运用“一事一议”这个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宝,使改革真正体现民意,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
5、加大投入是保障。
13 / 16 众真正得到实惠。
我镇农村水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是:一是农村水改工作它本身就是新生事物,在改革工作中,个别干部群众一时无法从过去水利建设“吃大锅饭,喝大锅水”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给水改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二是水改工作与人口普查等工作挤在一起,时间紧、任务重,虽然水改工作已全面结束,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逐步完善;比如,镇党委、政府制定全镇农村水利改革方案时,拟定将17件人饮工程、3件渠道、1座水塘、共21件小型水利工程向社会进行拍买转让公示,因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对农村水改政策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凝虑,这次1件都没有能拍买,今后,要通过宣传、鼓励,条件成熟1件就拍卖1件。三是经费缺口大,在整个水改过程中,在县水利局大力支持的基础上,我镇自筹投入了一些资金,也出现了很大的资金缺口,请县政府给予帮助协调解决。
15 / 16 全镇农业农村及社会经济各项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水利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篇二
一、领导重视,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廊坊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三河市立即将会议精神形成专题报告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三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分别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对落实省、廊坊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并积极组织实施。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保证改革工作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经研究决定,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三河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并成立办公室具体做好协调督导工作,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专门领导机构直接领导,相关单位尽职尽责真抓实干的工作格局,从而保证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扎实开展和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搞好调查摸底。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整归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对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改革,对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聘任制改革。为有效搞好各项改革工作,我们对原三河市文化体育局、原三河市广播电视局、原三河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的职能设置、编制人数和现有干部职工人数,以及原文化体育局下属各单位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并召开了文化体育局、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关于全市宣传文化工作、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工作人员情况协调工作会,认真听取了各单位的宣传文化工作、文化市场执法方面的专题汇报,形成了三河市宣传文化系统单位情况专题报告,从而确保了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有的放矢、科学推进。
三是研究制定方案。领导机构成立后,我市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改革精神,结合我市具体实际,研究制定出了《三河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讨论稿,组织召开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认真听取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对《三河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讨论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得以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积极、稳妥进行。
二、宣传发动,做到改革和工作两促进 为使文化体制改革顺利开展,我市各文化体制改革单位领导干部深入做好干部职工思想工作,加强改革政策宣传,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支持并积极投入到改革中来,做到了在改革中人心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
一是教育职工正确对待改革。在改革中,我们组织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市广播电视台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集体学习上的讲话和李长春同志考察河北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讲话,深刻领会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认清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统一了早改早主动,不改就被动的认识。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广播电视台全体干部职工正确对待个人身份变化。各单位党员干部做到了带头推动改革,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讲党性,讲原则,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服从上级决定,严格按照《三河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搞好改革任务的落实。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自始至终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做到保证每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深化改革中阳光操作,让每一个干部职工都了解,保证了文化队伍的稳定。
二是精心组织各项改革工作。我们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一步一步完成改革的既定任务。5月上旬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单位的调查摸底工作;5月中旬成立了三河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出了《三河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6月28日,三河市举行了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的揭牌仪式,正式组建了三河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7月13日,三河市委常委会对三河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三河市广播电视台领导班子组成人员进行了任命;7月15日,组织召开了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中层以上干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事项做出重点部署。
三是促进当前工作创出佳绩。在改革中,我们坚持“文化繁荣、事业发展、产业升级、队伍稳定”的改革目标,促进改革中部门工作创佳绩、出成果。市评剧团“彩色周末”和送戏下乡文艺演出活动达到百场,市电影公司电影下乡放映已达2000多场。全市网吧、音像零售出租单位、电子游戏厅、歌舞娱乐场所和印刷装订企业,按照行业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实行了规范化管理,未发生违法违规案件。域内刘白塔遗址、灵山塔等省级文保单位,东城子、西城子遗址等市级文保单位,以及黄叔院、白果树等一批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得到了有效保护。我市有线电视入网村街达到了24个(不包括西市区),有线电视布网总量已达41000余户。由三河市文联创作,总投资1000万元的20集连续剧《三河行》已经开始筹建摄制组;投资2000万元的60集动漫剧《孙小空历险记》已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动漫资讯》栏目列为重点项目。
三、全面冲刺,确保改革任务如期完成三河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的成立,标志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也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冲刺的关键阶段。为此,进入8月份以来,我们加快深入改革步伐,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完成改革。一是做好再发动。8月6日,廊坊市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调度会后,我市立即行动起来,专门召开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会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再动员,传达了廊坊市文化体制改革攻坚阶段的工作要求,对我市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最后攻坚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且细化了责任部门的分工,明确了各自职责。同时,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参照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验收标准,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目标任务。围绕我市评剧团、电影公司所要进行的转企改制,广播电视台制播分离组建公司,以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等工作,特别要求我市财政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办、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单位要采取特事特办,全面配合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各相关单位任务目标明确,纷纷表示不折不扣地把改革任务完成好。
二是做好转企改制、制播分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等方案制定。为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稳步健康推进,我市在改革方案制定上按照上级精神并结合三河实际,从有利于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制定出了《三河市广播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实施方案》、《三河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转企改制实施方案》、《三河市评剧团转企改制实施方案》、《三河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改革方案,体现了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则,保证了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工作。在评剧团和电影公司转企方案制定上,我们探索和改进财政对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支持方式,在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情况下, 采取公益文化演出 “补一点”的政策,鼓励企业完成好“彩色周末”和电影文化下乡放映工程,服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实现财政资金由养人、养单位逐步向做事业、求发展转变。同时,对于转企的评剧团和电影公司,原有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减,而且还会根据社会发展和具体工作需要有所增加,而且明确要求国有文化企业要对资产实现保值增值;院团转企后,职工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的原则妥善安排,确保演职人员的合法权益;转企后的评剧团和电影公司,演职人员职称评定与事业单位一视同仁。凡是中央和上级所制定的文化扶持政策,我们在方案中充分体现,坚持做到贯彻好、落实好,充分发挥政策的保障和激励作用。
三是做到急事急办。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任务项共有19项,在廊坊市范围内是数量最多的,面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需要协调部门多等各种困难,我们不等不靠,按照廊坊市文改办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单位的齐心协力,在规定时间内把新成立的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的三定方案制定出,转企单位领导班子人员进行了任命,为最终完成此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市评剧团、电影公司在领取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过程中,正常情况下所准备材料和报批手续时间较长,为此我市召集工商、地税等部门领导进行沟通协调,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措施,对转企改制单位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现场办公,一路绿灯进行相关手续的办理。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的各项规章制度、评剧团和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后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制定推出。现在,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所涉及的19项工作基本全部完成,一些需要巩固和完善的工作也在加紧实施中,必将取得满意的改革成效。
四、改出活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新组建了文广电局、广播电视台、文化行政执法队,评剧团、电影公司实现了转企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现了内部机制改革。这些改革,焕发了文化队伍的活力,激发了内在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文化体育事业逐步壮大。全市网吧、音像门店、歌舞厅发展到100多家,美术、书法、音乐、器乐、舞蹈等艺术培训班发展到60余个,乒乓球、台球、武术健身等体育俱乐部发展到40多个,星级酒店发展到12家,已经成功公布三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1个,域内刘白塔遗址、灵山塔、东城子遗址、皇叔院、白果树等一批历史悠久的省级、廊坊市级文保单位得到有效保护。投资80万元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工程。行仁庄的十美图、半壁店的大鼓会、新集的吹歌、大枣林的五虎棍、武术协会的通背拳已申列为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燕山大板作为三河独有的曲艺形式已申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华堂、京华两个高尔夫俱乐部和燕龙马术培训基地,有百世獒园(aa级)、旺星休闲垂钓园(aa级)、灵山寺(aa级)、红嘉业休闲垂钓园、燕郊大石各庄梨园、荣家庄葡萄观光采摘园、明慧观光采摘园等各类中型休闲项目20余个。这些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市为进一步改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成果,我们投资3.5亿元兴建三河市文化中心工程,占地68.19亩,总建筑面积73980㎡。该工程由北京宜和人文开元建筑设计事务所和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设计。该工程采用流线型外观,地下一层,地上递增式五层,主要功能区有博物馆(建筑面积3136㎡)、美术馆(建筑面积2420㎡)、建设成就展厅(建筑面积1170㎡)、影剧院(建筑面积20619㎡)、科技馆(建筑面积4929㎡)、文化馆和文化办公区(建筑面积共12974㎡)、图书馆(建筑面积3271㎡)、档案馆(建筑面积5670㎡)、体育中心(建筑面积3226㎡)等。目前,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部施工。文化中心建成后将全面满足我市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休闲需求,极大活跃全市人民文化生活。
二是文化产业稳步增长。作为三河支柱产业的印刷装订业,发展迅猛,带动了全市城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印刷装订企业356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76家,装订企业261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9家。印刷装订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近15亿元,年印刷能力8000万色令,2009年实现销售总值16亿元,上缴税金1亿多元,从业人员2.5万人,与全国200多家出版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装订之乡”。
作为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的成功(中国)大广场,乘文化体制改革之风,已完成投资1.15亿元,完成建筑面积9.8万㎡。成功(中国)大广场是以集旅游观光、休闲、游玩、购物、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休闲娱乐中心。公司休闲娱乐中心项目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型过山车、儿童过山车、高空飞船、动力高峰、高空急速坠降、探险游乐园等青少年游乐设施,大型水上游乐场、双环溜冰场、108道保龄球馆等运动健身设施,28屏电影院及一座立体影院以及商业、餐饮等配套设施。该项目总投资估算为27.8177亿元人民币。现在该项目已经签定的合同及在招标过程的金额已经超过5.4亿元,工程项目逐步建设中。
三是转企单位充满活力。市评剧团和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后,因为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不仅解决了老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迸发出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转企单位通过实行收入与效益挂钩,工作人员的待遇与演出(放映)业务水平挂钩,促使公司所有人员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职工们热爱本职、乐于奉献,尽职尽责完成好自己岗位的每一天工作,“彩色周末”和电影下乡放映场次数量明显增加。干部职工钻研业务知识,节目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提高文化下乡节目演出质量和电影下乡放映水平,主动参与文化市场竞争,不但公司和职工收入显著提升,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转企单位上下现如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企业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水利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篇三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用水机制,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和优化灌区管水方法,调整农业与生态之间不合理的用水现状,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步伐;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首先要规范管理、合理配置。严格执行自治州“总量控制,限额供水,超引加价、节本增效”的引配水原则,在全县各灌区、协会推行水票制、用水申请制和预警制。推广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的集体灌溉模式,实行“供水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质,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调、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的水利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引、配水计划和渠道轮灌秩序,坚决杜绝“人情水、关系水”和无故浪费水现象,确保公平、公正灌溉,保证按需供水。继续做好年度水量、水费的核算工作,在各村组设置水费公开栏,及时公布用水情况和收费情况,做到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
划,灌中合理安排水轮,做到灌前有管理,灌后有预警。为自治
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设。自治县境内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已根据自治区土管
局、自治区水利厅[1993]18号文件规定进行确权划界,人人都
有管护的职责和义务,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门和各受益单位共同进
行管理维护。根据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水利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水利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以支渠为
界,支渠以上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筹资、建设和
维修养护;支渠以下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村(组)受益单位负
责筹资、建设和维修养护,村(组)受益单位在筹资建设上坚持
“一事一议”原则。各灌区四级渠道(干、支、斗、农)的清淤
工作由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农牧民负责实施。
护,保护工程不被人为破坏。对年久失修、已经损毁的工程进行
重新修建,对部分损坏的工程进行局部维修,保证工程尽快恢复
并发挥效益,维护正常的水利基础建设环境。
道和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
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已建成的水利设施正常发挥效益,在积极争
取国家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县财政也应逐年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引导农牧民参
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积极开展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或资产拍卖等融资手段,引
营水利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增强水利对民间资本的吸引
力度。
稳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发挥水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
进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行供水到户,加快
水价改革。实行供水到户可以杜绝农业用水混乱局面,促进节约
用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促进水价改革,提高水费的计
收率。各用水者协会在供水到户的基础上,要加强末级渠道的管
理,实行用水户最终结算水价制度。供水到户工作应不断完善和
改进,提高供水质量,没有推行供水到户的用水户协会,应加强
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在辖区实行供水到户。按照“一次定
价,分步到位”稳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水价,各级财
政承担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
计入供水成本。各地州核定农业成本水价,县确定执行水价,报
组织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自行确定。农业供水推行终端水价制
度,建立并完善计量合理、规范管理的水费计收体制。制定工业
水价指导意见,明确工业水价构成,按照工业供水类型和区域水
资源平衡稀缺程度核定水价。实行差异化的水价政策,区分水资
源公益性和商品性,农业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
价价差。资源水价由县级以上政府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核定。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实行成本水价供水,没有达到成本水价供
水的差额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自来水
厂由自治区财政给予用电费用补助。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阶梯式水价制度。由自治区发改、财政和水利等部门提出自治区
水价综合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
水利服务机构,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从乡(镇)、场水利管
理站到局属各股室,严格工作纪律,大力提倡生活节俭、工作有
效、廉洁自律、热情文明的作风,再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牢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
性职能。充实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确保基层一线工作的水利技术
人员的比例及专业性质。支持县乡建立农村基层水利专业应急服
务组织,提高抗旱、防洪等应急服务效率。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
系,加强水利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以工程技术和节水
办公进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为驻各乡(镇)、场水利管理
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电子办公设备。根据水管人员量、测水以
及工程建设需求,更新一批测量仪器设施。对局属各股室老旧电
脑进行更换,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新建一套远程自动化控制滴灌
系统设备,更新水利建设档案管理室,增配摄像机、照相机等档
案管理设备,以满足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水利队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制定
相关政策制度,编制规划,组织保障实施。制定节水办法,编制
节约用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根据全县
用水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
技术、设备和器具。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
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确立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建设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用水行为,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水利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篇四
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其中明确,合理划分国税、地税征管职责,并将在纳税服务等环节实施国税、地税深度合作。
我国现行的征税体制确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实行按税种把收入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共享税,并同时设立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进行征管。
分税制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过20多年的时间,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方案中提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理顺征管职责划分”,明确中央税由国税部门征收,地方税由地税部门征收,共享税的征管职责根据税种属性和方便征管的原则确定。
这份方案还从创新纳税服务机制、转变征收管理方式、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6大类30多项具体举措,很多与纳税人紧密相关。
例如,提出顺应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自然人纳税人数量多、管理难的趋势,从法律框架、制度设计、征管方式、技术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构建以高收入者为重点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
在建立促进诚信纳税机制方面,对进入税收违法“黑名单”的当事人,将实施禁止高消费、限制融资授信、禁止参加政府采购、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和政府性资金支持、阻止出境等惩戒。
方案提出了2020年改革目标,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确保税收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政策解读
改革大幕拉开 征税体制将“质变”
——解读《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
今天,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
这份方案于今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征税体制改革做出顶层设计。
改革直指“痛点” 征税体制将“质变”
一、办税不够便利等。
在问题导向下,改革方案共提出6大类30多项具体举措,包括“厘清国税与地税、地税与其他部门的税费征管职责划分”“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等。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军’,财税改革已经往纵深迈进,这需要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支撑,实现质变,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说。
刘剑文举例,改革方案中称“顺应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自然人纳税人数量多、管理难的趋势,从法律框架、制度设计、征管方式、技术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构建以高收入者为重点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正是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改革的基础。
根据方案,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
适应分税制财政体制 深化国税地税合作
我国目前的征税体制确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实行按税种把收入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共享税,并同时设立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进行征管。
可以说,分税制对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过20多年的时间,税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一些瓶颈与问题也逐渐暴露。
2012年起,我国开始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由于营业税是地方税第一税种,改革后增值税由国税征收,虽然收入仍归属地方,但地税的功能就存在重新定位的问题,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更加迫切。
“营改增以来,的确出现了国税部门征管工作量加大而地税部门减少的现象,但随着环境保护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推进,地税部门征管工作量将会呈明显增加的态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说。
一些专家也指出,营改增是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的一个契机,国税、地税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合作。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国税、地税机构分设的基础,分税制基础没有改变,机构分设也宜继续坚持。”王军说。
逐项细化改革 有路线图有时间表
当然,改革方案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纳税服务、征税方式、国际税收合作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化的综合改革,细化了很多具体改革举措。
其中,加强纳税服务、促进诚信纳税是方案的一大重点,提出全国纳税服务将全国统一流程;将全面建立纳税人信用记录,对于被列入“黑名单”的当事人,禁止高消费、限制融资授信、阻止出境等一系列惩戒措施。
方案中还提出多份“时间表”--2016年,实现所有增值税发票网络化运行;2017年基本实现网上办税,分行业、分国别、分地区、分年度监控跨国企业利润水平变化;2018年将建成自然人征管系统,并实现与其他征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等。
一些新举措也十分引人注意,例如研究探索推进在我国驻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走出去重点国家使领馆和国际组织派驻税务官员,承担开展涉税争端解决,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涉税服务等。
“这份改革方案不仅考虑到当前的实际需要,而且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国内,而且放眼于国际,不仅有每一项具体改革的路线图,也有时间表,是一份推进改革的细化指南。”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说。
附:方案
《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
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必须加以改革完善。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有关要求,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法治引领、改革创新,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存在的突出和深层次问题,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二)改革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确保税收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基本原则
——依法治税。以法治为引领,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完善征管法律制度,增强税收执法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便民办税。以纳税人为中心,坚持执法为民,加强国税、地税合作,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让纳税人和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科学效能。以防范税收风险为导向,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转变税收征管方式,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加快税收征管科学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协同共治。以营造良好税收工作环境为重点,统筹税务部门与涉税各方力量,构建税收共治格局,形成全社会协税护税、综合治税的强大合力。
——有序推进。以加强顶层设计为前提,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相匹配,积极回应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关切,统筹兼顾,稳步实施。
二、主要任务
(一)理顺征管职责划分
根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结合建立健全地方税费收入体系,厘清国税与地税、地税与其他部门的税费征管职责划分,着力解决国税、地税征管职责交叉以及部分税费征管职责不清等问题。
1.合理划分国税、地税征管职责。中央税由国税部门征收,地方税由地税部门征收,共享税的征管职责根据税种属性和方便征管的原则确定。
按照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国税、地税部门可互相委托代征有关税收。
2.明确地税部门对收费基金等的征管职责。发挥税务部门税费统征效率高等优势,按照便利征管、节约行政资源的原则,将依法保留、适宜由税务部门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项目,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推进非税收入法治化建设,健全地方税费收入体系。
(二)创新纳税服务机制
按照加快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要求,围绕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纳税人办税两头跑、纳税成本较高等问题。
3.推行税收规范化建设。实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规范化管理,推行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进行公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国税、地税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执法一把尺子,让纳税人享有更快捷、更经济、更规范的服务。
4.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加快推行办税事项同城通办,2016年基本实现省内通办,2017年基本实现跨区域经营企业全国通办。完善首问责任、限时办结、预约办税、延时服务、“二维码”一次性告知、24小时自助办税、财税库银联网缴税、出口退税分类管理等便民服务机制,缩短纳税人办税时间。合理简并纳税人申报缴税次数。实行审批事项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全面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和透明度。推进涉税信息公开,方便纳税人查询缴税信息。规范、简并纳税人报表资料,实行纳税人涉税信息国税、地税一次采集、按户存储、共享共用。能够从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信息不得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加快推行办税无纸化、免填单,让纳税人少跑腿、少费时、少花费。
一、流程统
一、操作统一的电子税务局,2017年基本实现网上办税。推进跨区域国税、地税信息共享、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不断扩大区域税收合作范围,进一步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服务举措,让纳税人享有优质、便捷、统一的纳税服务。6.建立促进诚信纳税机制。对纳税信用好的纳税人,开通办税绿色通道,在资料报送、发票领用、出口退税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减少税务检查频次或给予一定时期内的免检待遇,开展银税互动助力企业发展。对进入税收违法“黑名单”的当事人,严格税收管理,与相关部门依法联合实施禁止高消费、限制融资授信、禁止参加政府采购、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和政府性资金支持、阻止出境等惩戒,让诚信守法者畅行无阻,让失信违法者寸步难行。
7.健全纳税服务投诉机制。建立纳税人以及第三方对纳税服务质量定期评价反馈的制度。畅通纳税人投诉渠道,对不依法履行职责、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等投诉事项,实行限时受理、处置和反馈,有效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转变征收管理方式
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适应纳税人特别是自然人数量不断增加以及企业经营多元化、跨区域、国际化的新趋势,转变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着力解决税收征管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问题。
8.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大幅度取消和下放税务行政审批项目,实现税收管理由主要依靠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转变,推行纳税人自主申报,完善包括备案管理、发票管理、申报管理等在内的事中事后管理体系,出台相应管理办法,确保把该管的事项管住、管好,防范税收流失。
9.对纳税人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对企业纳税人按规模和行业,对自然人纳税人按收入和资产实行分类管理。2016年,以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局为主,集中开展行业风险分析和大企业、高收入高净值纳税人风险分析,运用第三方涉税信息对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比对,区分不同风险等级分别采取风险提示、约谈评估、税务稽查等方式进行差别化应对,有效防范和查处逃避税行为。10.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层级。对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在纳税申报等涉税基础事项实行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入库级次的前提下,将其税收风险分析事项提升至税务总局、省级税务局集中进行,将分析结果推送相关税务机关做好应对。
11.建立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顺应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自然人纳税人数量多、管理难的趋势,从法律框架、制度设计、征管方式、技术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构建以高收入者为重点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税务总局、省级税务局集中开展对高收入纳税人的税收风险分析,将分析结果推送相关税务机关做好应对,不断提高自然人税收征管水平。
12.深化税务稽查改革。建立健全随机抽查制度和案源管理制度,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对重点税源企业每5年轮查一遍。2016年普遍推行先开展案头风险分析评估查找高风险纳税人再开展定向稽查的模式,增强稽查的精准性、震慑力。依法加大涉税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坚决防止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定期曝光重大涉税违法犯罪案件,震慑不法分子。加强税警协作,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有机衔接,严厉打击税收违法犯罪行为。改革属地稽查方式,提升税务稽查管理层级,增强税务稽查的独立性,避免执法干扰。2017年实现国税、地税联合进户稽查,防止多头重复检查。
13.全面推行电子发票。推广使用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健全发票管理制度,2016年实现所有发票的网络化运行,推行发票电子底账,逐一实时采集、存储、查验、比对发票全要素信息,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逃骗税和腐败行为。
14.加快税收信息系统建设。2016年全面完成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形成覆盖所有税种及税收工作各环节、运行安全稳定、国内领先的信息系统。2018年实现征管数据向税务总局集中,建成自然人征管系统,并实现与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到2020年使我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居于国际先进行列。15.发挥税收大数据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推进数据标准化及质量管理,健全减免税核算体系,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加强数据增值应用,在提高征管效能和纳税服务水平的同时,使之更深刻地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服务经济社会管理和宏观决策,为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树立大国税务理念,用国际化视野谋划税收工作,加强对国际税收事项的统筹管理,着力解决对跨国纳税人监管和服务水平不高、国际税收影响力不强等问题。
16.积极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结合我国主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协同落实好二十国集团税制改革成果,广泛参加全球税收征管论坛、联合国国际税收合作专家委员会等国际税收组织活动,做国际税收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引领者,增强我国在国际税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17.不断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围绕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税收关系,推动完善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机制,执行好《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和《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加强税收信息交换,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积极开展对外税收援助,提供税收知识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提高税收征管能力。
18.严厉打击国际逃避税。全面深入参与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行动计划,构建反避税国际协作体系。建立健全跨境交易信息共享机制和跨境税源风险监管机制。完善全国联动联查机制,加大反避税调查力度。2017年建立健全跨国企业税收监控机制,分行业、分国别、分地区、分年度监控跨国企业利润水平变动情况,防范国际逃避税,维护国家税收权益。19.主动服务对外开放战略。以推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支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加快税收协定谈签和修订进程,全面加强国外税收政策咨询服务,建立与重点国家税务部门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走出去企业有关涉税争端。
(五)优化税务组织体系
与推进税收征管现代化相适应,进一步完善税务组织体系,着力解决机构设置、资源配置与税源状况、工作要求不匹配等问题。
20.切实加强税务系统党的领导。税务总局党组要切实加强国税系统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税务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指导地税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省级党委和政府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实行双重领导,加大对地税部门的指导和业务规范力度。
21.优化各层级税务机关征管职责。税务总局重点加强税收制度和管理制度设计、工作标准制定、信息平台建设和数据集中处理应用、税收风险集中分析、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执法监督等方面职责。省级税务局重点加强数据管理应用、大企业税收管理、国际税收管理及税收风险分析推送等方面职责。市级税务局要精简机关行政管理职责,强化直接面对纳税人的一线征管和服务职责。市级、县级税务局重点加强税源管理和风险应对工作,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22.完善税务稽查机构设置。强化税务系统稽查职责和工作力量,探索建立跨区域税务稽查机构,主要负责查处大案要案、指导系统稽查工作、协调国税局和地税局开展联合稽查。
23.完善督察内审机构设置。强化税务系统督察内审职责和工作力量,探索建立跨区域督察内审机构,增强独立性,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24.研究探索推进对外派驻税务官员。根据工作需要,按照现有模式,研究探索推进在我驻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走出去重点国家使领馆和国际组织派驻税务官员,承担开展国际税收协作、涉税争端解决、涉税信息收集、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外涉税服务等任务。
25.合理配置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优化税务系统编制结构,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调整完善与国税、地税征管职责相匹配、与提高税收治理能力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力量向征管一线倾斜。税源规模较小的地区,可按照便利纳税人、集约化征管的要求,适度整合征管力量。逐步理顺和规范中央财政对国税系统经费管理体制,健全地方财政对地税系统经费的保障机制。
26.加强税务干部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税战略,实行税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绩效管理,加强对税务干部平时考核,完善日常化、累积化、可比化的数字管理制度体系。加大国税、地税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干部交流力度。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在编制和工资经费限额内,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实行聘任制,解决专业人才不足问题。
27.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明确国税系统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机构监督责任,厘清责任边界,强化责任担当,细化履职要求,加大问责力度,完善纪检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2016年将内控制度和要求嵌入到税收征管和财务管理软件中,最大限度防范廉政风险、减少执法风险,促进干部廉洁从税。
(六)构建税收共治格局
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税收共治格局,着力解决税收环境不够优、全社会诚信纳税意识不够强等问题。28.推进涉税信息共享。加快税收征管法修订和实施进程,依法规范涉税信息的提供,落实相关各方法定义务。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交换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国税、地税部门及时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法建立健全税务部门税收信息对外提供机制,保障各有关部门及时获取和使用税收信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建立纳税人信用记录,纳入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29.拓展跨部门税收合作。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为契机,扩大与有关部门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实现信息共享、管理互助、信用互认。探索政府购买税收服务。规范和发挥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在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征管效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0.健全税收司法保障机制。司法部门要依法支持税务部门工作,确保税法得到严格实施。公安部门要加强涉税犯罪案件查处的力量,健全公安部派驻税务总局联络机制,指导各级公安部门开展涉税犯罪案件查处工作。加强涉税案件审判队伍专业化建设,由相对固定的审判人员、合议庭审理涉税案件。推行税收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
31.加强税法普及教育。将税法作为国家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税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的税法宣传教育。开展经常性的税收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税法意识。
三、
组织实施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稳妥推进。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深刻认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二)强化组织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领导机制,明确和落实工作责任。税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抓好具体方案的研究制定、贯彻推进和督促落实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分工,落实具体支持措施。
(三)稳步有序实施。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程,明确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改革任务,2017年年底前努力把各项改革举措做实。具体安排是: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在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重庆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在北京市、湖北省、广东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圳市进行专项改革试点;2016年下半年,
总结
经验,扩大试点,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改革;2017年,总结实施情况,完善具体措施,确保改革任务基本到位。执行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四)加强舆论引导。重视和加强宣传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预期,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为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水利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篇五
汇报
xx县位于(基本情况略).历年来我县一贯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特别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砸锅卖铁也要办水利”的理念,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基础上,县本级每年投入5000万元“真金白银”,历史性的完成了长公里的三角圩除险加固、龙安河立新防护、县城饮水工程以及一大批河道疏浚和泵站改造等项目,为促进农业农村乃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被列为全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以来,xx充分借鉴学习其它地区先进经验做法,先试先行,不等不靠,改革试点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稳步推进。
一、我县小型水利设施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小型水利工程2679处,其中:小型水库60座,中小河流及堤防17条,小型水闸167座,小型灌区272处,塘坝1658座,灌溉机井95个,小型泵站290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6处,水电站24座。长期以来,我县一些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处于管理人员不够、管理经费短缺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运行安全及效益的进一步发挥。为改变这一状况,破解水利发展难题,从xx年开始我县就分阶段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xx年在完成国有水管单位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8座万亩圩堤、2座重点千亩圩堤、6座小型水库的管护。
二、主要做法
我县按照省厅的总体部署,以逐步实现“建、管、用相协调,责、权、利相统一”为目标,积极推进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领导重视抓落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全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动员会,对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改革实施方案和试点工作路线图。县动员大会后,各乡镇,立即行动,相应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水管站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大会,明确了职责任务,落实专人负责改革工作。为了保障此次改革顺利推进,县财政安排150万元用作改革试点专项工作经费,县深改领导小组坚持一个阶段一调度,一个难题一协调的工作机制,要求各乡镇场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全方位推进。
二是明确任务抓规范。结合xx实际,县政府研究制定并在政府常务会议上通过下发了《xx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改革范围、改革内容及保障措施等。下发了《xx县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考核办法》,并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县对乡水利目标考核。为了确保完成改革试点工作目标,还将改革试点工作写入xx年政府工作报告,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三是广泛宣传造氛围。为做好改革试点工作,我们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乡村干部、村民代表及工程管护等人员座谈。并通过媒体引导、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等形式广泛宣传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调动了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现场核实,查阅资料,拍照留存,标注坐标,明晰工程特性,登记造册。通过调查摸底,摸清家底,为下一步产权证核发和管理合同签订奠定基础。
五是先行先试抓典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少走弯路,加快推进,我县采取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模式,选择立新作为改革试点乡镇,按照“全面部署、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确权”的步骤,县政府派出工作组进驻该乡指导改革试点,培训业务骨干,县驻乡包村单位配合乡干部深入村组调查,对水利工程进行登记摸底,梳理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主体、管护责任。并对工程名称、效益、产权主体、管护主体、职责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对该乡小型水利设施确权,明晰了权益,明确了责任和义务,理顺了经营管护机制,促进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建设。立新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其他乡镇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六是落实奖补作保障。在前期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500万元用于重点水工程管护人员和维养经费的基础上,为巩固和推进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县财政自xx年起,每年再增加50万元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对工程管护好、效益发挥好的村或工程进行奖补。
三、存在的问题
1、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大、任务繁重,加上小型水利工程由于过去无专人管护,老化、退化严重,维修养护需要大量投入,仅依靠县本级财政难以维持改革后续工作。
2、少量工程所有权涉及到多人或多村共有,无法明确产权,群众对此次改革后的成果,期望较高,等靠思想严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改革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对各类小型水利工程颁发产权证,落实管体主体,探索和选定管理模式、签订管理合同;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制定维修养护资金补助分配实施细则;三是做好我县试点工作验收及总结。
深化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省水利厅的精心指导下,周密安排,扎实工作,全面完成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水利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篇六
计划到2020年,基本扭转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局面,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制度健全、管护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考核、奖惩分明的工程管理监督机制。
1.2改革任务
一是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二是签订运行管理合同,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责任。三是建立健全管护制度,严格抓好管护责任落实。四是落实工程管护经费,研究确定资金使用办法,确保资金使用发挥其最大效益;五是建立以委托管理为主的工程管理模式,在确保工程安全、公益属性、基本功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六是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维修管护监督考核机制,加强监督考核,建立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2主要做法与取得的成效
一是摸清家底,登记造册,建立起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库。组织对辖区内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实地踏勘、调查摸底。二是理清关系,明晰管理使用权,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责任。针对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资产难以界定、土地难以确权划界的实际,即墨市通过发放管理使用权证、签订运行管理合同明确工程管理主体和管护责任。三是落实管护经费,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按照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完成了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核定工作。管护经费列入全市年度财政专项预算,建立起稳定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2.2创新管护模式,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长效发挥
一是先行试点,规范运作,全面推进。即墨市选定最有代表性的田横、大信两镇作为试点,探索出“摸底调查→制定方案→确权发证→选定模式→管护到位”的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易于操作、群众满意的改革路子。二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分类实施。针对水库、塘坝、拦河闸坝、海堤、河道等大多具有防洪抗旱排涝纯公益性、基本无经营收入、管理使用权主要划归镇的特点,主要委托镇政府统一管理;对具备一定经营收入条件的,鼓励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搞活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经营权;对已外租赁、承包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租赁承包协议进一步完善,确保其工程安全、公益属性、生态保护等基本功能。三是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严格监督。即墨市印发了《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试行)》等工程管护制度与运行维护建管方案,指导各镇、村加强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小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同时进一步建立起科学考核、奖惩分明的工程管理监督机制。
2.3强化组织协调,加强行业监督和业务指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召开部署会议,制定实施意见,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监督考核。市水利局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统筹协调各部门和镇村,合理处置各类复杂问题,切实承担起工程管理、运行维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建立起技术指导常态机制。各镇相应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稳步推进改革的各项工作。二是强化培训指导,提升管理水平。在指导各镇按照各项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工程管护同时,开展了管护人员选聘和培训工作。目前400余名管护人员全面到岗到位,切实提高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能力和水平。三是扎实做好宣传,坚持阳光操作。利用电视、报纸、宣传栏、群众大会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动员,并广泛征求镇村干部群众各方意见,科学合理确定改革方案,并严格按程序推进,确保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3经验与体会
3.1各级高度重视是推进改革的前提
在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青岛市“一月一督查,双月一考评”,并将考评结果通报各区、市政府的做法对推进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墨市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确保了改革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3.2管护经费落实是实现改革目标的保障
管护经费不落实,改革将成为空谈。即墨市对仅承担防洪除涝任务的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其管护经费全部由财政承担,其他各类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其管护经费由工程管理使用权所有者或工程运行管理者负责筹集,财政按1:1比例给予补助,而财政补助资金由青岛市、即墨市、镇三级财政按2:1:1比例共同承担,有效解决了管护经费的落实问题,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3.3有效使用资金是确保工程发挥效益的关键
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财政补助资金)遵循“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专款专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全市统筹安排使用,既确保水利工程有人看护,有人管理,防止人为破坏,又可解除其险工隐患,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发挥长效。
3.4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是改革的有力支撑
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实行考核验收制度,采取日常检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日常检查由市水利局负责,采取定期巡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对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整改情况与管护经费挂钩。年度考核每年进行一次,由市水利局牵头,市财政、审计等相关单位参加,考核结果全市通报,实行奖优罚劣。目前,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效显著,但即墨市小型水利工程量多、面广,有众多小型水利工程尚未纳入改革范围,全面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建立小型水利工程良性长效运行机制仍任重道远。
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水利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篇七
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我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现汇报如下。
一、改革的目标
**县是个农业大县,小型水利工程数量居多,有小型水库8座、灌溉机井2975眼,节水灌溉面积万亩等等,这些小型水利工程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乡村水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小型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量大,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由于管理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管护乏力、重减轻管、老化失修,效益日益衰减,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不适应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明晰工程产权为核心,以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优化资产组合,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好小型水利工程效益,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建、管、用相一致,责、权、利相统一,真正达到“工程有人管、农户有水用”的改革目标。
二、改革的范围
小型水库,即总库容100万立方米-1000万立方米的小(1)型水库和总库容10万立方米-100万立方米的小(2)型水库。即海子洼水库、海流图水库、大营滩水库、单晶河水库、七里河水库、石湾子水库、小二台水库、马家村水库8座水库。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设备,包括控制灌溉面积1万亩、面积3万亩以下的农田水利工程等配套建筑物,膜下滴灌、喷灌、微灌设施及其输水管道和首部等配套设施设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包括日供水规模200立方米-1000立方米的集中供水工程和日供水规模小于200立方米的集中式供水工程。
三、改革的主要做法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归属。小型农田水利机井水源工程全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高效节水工程建成后,为确保工程长久发挥其效益,达到使农民增产、增收,节约水资源,减缓我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速度,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将节水工程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移交受益村集体所有。
2.工程管理主体及责任。工程运行管护方式和管护主体:借鉴澳援项目在坝上开展用水户参与的经验,我县已成立了农村用水协会,用水协会制度健全,运行有效,协会由用水者和投资者组成,由投资者中产生理事会,负责协会日常工作。用水代表组成监事会,对理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协会下设用水组,用水组以机井及其配套工程为单位划分,用水组具体负责灌溉管理、工程管护、水费征收等工作。用水组管理成员既是工程的建设者和投资者,又是管理者,使他们的利益和责任挂勾,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行。
3.工程管护经费。在农业用水重点村设立农业节水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政府先期注入发展资金;二是按一定比例从水资源补偿费中提取;三是按一定比例从国家水利设施建设补贴资金中提取,其中提取比例要针对不同补贴对象有所区别。农业节水基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农田水利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二是用于现有水利设施的管护维修改造;三是用于高效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四是用于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正常运营经费;五是用于本村社会民生事业。节水基金的管理使用权归用水者协会所有,协会要加强管理,在全体会员通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使用,确保节水基金统一规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
3 / 9
4.工程管理模式。以农业用水大乡(镇)为重点,以行政村为单位,积极引导组织农民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各自然村设立分会,全面负责辖区内农业灌溉用水的水资源管理、供水调度、节水基金的管理使用和水利工程的管护、维修、运营等。辖区内所有用水户原则上应全部入会。
(二)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
1、明确农村小型水库的产权及管理权关系。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水利部发布的《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产发〔1996〕5号)第二十三条:“对于由国家投资、群众投工、投料兴建现由水利部门管理的水利水电工程,1994年3月31日以前兴建的,其形成的资产,全部界定为水利国有资产”和第二十五条:“凡没有证明属于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水利资产依法界定为水利国有资产”的规定。我县8座小型水库,均应属于国有水利资产。
2、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和管理责任。根据产权关系农村小型水库安全责任主体为县人民政府。防汛及运行安全实行属地行政首长负责制,乡镇长负责小(1)小(2)型水库日常防汛及安全运行工作,县行政首长负责重大汛情、险情等紧急状态及突出隐患的小(1)、小(2)型水库防汛及安全运行工作。县水务局负责有管理单位的小(1)型水库的具体管理和维修养护,及小(1)小(2)型水库工程维修养护和发生重大险情水库的防汛抢险及安全运行工作;乡镇水利站负责无管理单位的小(1)、小(2)型水库具体的日常管理、维修养护及安全运行工作,确保水库安全。
3、落实水库管护人员,明确管护人员职责,落实管护经费。目前,我县无管理单位的小型水库均由乡镇管理。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计划对没有管理单位的小型水库,其管理权均调整到县水务局。由乡镇水利站在当地为每座水库聘用2名相对固定的农民劳务工全年管护水库。人员经费由县财政每座水库每年补贴2万元;维修养护经费由县财政根据当年水库的维修养护工程量,在年度部门预算中列支。
水库管护员的主要职责是:(1)汛期负责水库值班看守,每天巡查水库大坝2次以上。(2)强降雨期间和水库排洪期间以及水库发生险情时要24小时值守,加密巡查水库大坝;(3)非汛期每天巡查水库一次以上;(4)发现水库大坝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乡镇水利站和县防汛办;(5)做好值班记录;(6)负责水库大坝坝面杂草清除和坝面排水沟清淤等;(7)负责水库蓄水、放水、关闸等工作。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5 / 9 权移交受益村集体管理。并由受益村选派责任心较强人员进行管理。供水工程运行按照“三证、三卡、五公开”的要求进行,并认真填写运行管理日志。
二、明确工程产管护主体和责任。受益村集体负责工程的运行管护。安全、正常的制水、供水是良性运行的基础;管网及附属设施的管护是良性运行的保障;水费的足额、及时收取是良性运行的根本;三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为使居民饮用水达到标准,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水质检测体系,建立水源地保护带,水源地周围50m无人为环境污染;接受并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定期采水化验监督。
受益村建立饮水安全突发事件预案,当突发饮水安全事件时,供水管理责任人要立即停止供水,并上报当地水务、卫生部门。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及时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调查清楚,查明原因,科学处理。凡因采矿、建厂等因素引起水源变化、水质污染或工程损坏,造成群众饮水困难的,要按照“谁损坏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限期由责任方解决问题,恢复供水。
工程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水价确定本着“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加强与各村村委或用水协会的协调与沟通,由各村水管员根据水量计量资料收取水费。水费使用和管理要严格财务制度,保持透明公开并定期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三、工程管护资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属公益性项目,工程投资由国家和群众共同投资完成,为了保证工程良性运行,初步按每年水费收入的10%提取,用做工程运行管护经费。水费中提取的费用微乎其微,难以满足供水管网的维护及供水设备的维修更换。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用做于工程运行管护经费,将更有利于工程效益的发挥长久。
四、改革的步骤
(一)调查摸底、明晰工程产权。由县级水行政部门牵头,组织乡镇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全面调查摸底,根据工程性质、建设出资方投资及产权移交情况,划分类型、造册建档。
7 / 9 产权归属关系。
(二)公开实施、签订合同,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按照本次改革涉及三个类型的水利工程进行分类,并对于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委托管理、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形式进行改革的工程,要完善登记造册,审核批准,签订合同,发放证书等相关手续。**县水务局负责工程产权界定工作,向明晰产权的工程所有者颁发产权证书,载明工程功能、管理与保护范围、产权所有者及其权利与义务、有效期等基本信息。
执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规范承包、租赁、拍卖等程序。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划分范围、界定所有权、资产评估、确定方案、公开招标、签订合同、报批备案、建档立案等步骤组织实施,规范化操作。
1.确定工程范围和所有权。对工程进行摸底,界定范围,明确产权归属,提出管理使用要求。
2.搞好资产评估,合理确定工程底价。根据工程设施的规模、使用年限、完好状况等,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对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
3.组织公开招标。由产权所有者成立招标委员会,张贴或刊登公告,召开招标大会,竞价转让所有权、经营权或管理使用权。
4.签订合同或协议。合同或协议的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当地水利发展总体规划,明确规定发包方与承包方、出租方与承租方、卖方与买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
5.工程改革所回收的资金归工程产权所有者。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改革后回收资金归国家所有,缴入国库后由县级财政和水利部门监督使用,专项用于发展当地农村小型水利事业。
6.工程承包、租赁等合同年限可结合各类农田水利工程实际分别予以确定。
(三)总体评估、查漏补缺。要通过采取开展“回头看”,查漏补缺的方式,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验收,提出下一步工作任务和整改完善措施。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资料、各种会议记录、产权证、合同书等资料认真进行清理,分类立卷归档,确保档案完整。
9 / 9
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水利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篇八
流程
为规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改革工作步伐,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云政发„2009‟87号)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工程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流程。
一、成立领导机构(1月11日至13日)
各村委会于1月13日以前成立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负责本村辖区内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相关材料报乡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宣传发动及工作人员培训(1月12日至16日)
1.于1月16日前召开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会议及村民会议,广泛宣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政策、目的及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工作有充分认识和了解,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参与到改革工作中来,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2.于1月16日以前对村“两委”及村民小组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相关政策,通过培训使所有参加改革的工作人员掌握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和各项要求,明确各自责任,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3.做好宣传:各村在1月16日以前出小型水利体制改革黑板报1期,粘贴标语20条。
三、
摸底调查,制定方案(1月12日至25日)1.调查摸底。1月20日以前各村委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完成所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登记造册工作。
2.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在乡改革领导工作组的指导下,1月25日前完成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同时, 根据工程实际,绘制工程平面图和四至界限,确定位置和管护范围,特殊工程实测确定。
3.实行一村一策,一塘一策,因地制宜,于1月25日前制定村、组改革实施方案。在制定村、组改革方案过程中,采用何种改革模式,改革后如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由群众讨论决定。在“一事一议”过程中,实行“四签”(即:会议通知签收、参会签到、表态签字、决议签名),实行两个“五分之四”(即:必须有五分之四以上的村民代表或户长到会,必须有五分之四以上参会人员同意),坚持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和结果“四公开”。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改什么,如何改,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让改革真正做到由受益群众说了算。
四、公开实施,签订合同(1月25日至2月12日)1月25日前各村将各个工程的改革形式在工程受益范围内公示7天,群众无异议后,按照改革程序明确工程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后,签订合同,完善相关手续。
五、颁发产权证(2月12日至17日)
1.对公示无异议的,由乡镇工作组将摸底调查资料(资产评估表,产权界定表),连同《改革实施方案》、《承包合同书》、《委托管理书》报送县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审查合格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意见,报县政府批准后,颁发产权证。
2.《产权证》发证时,根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所属颁发给所有权者持有。
3.领证人必须凭身份证、《受理产权证登记回执单》领取,并在《产权证发放登记表》上签名或盖章。
六、查缺补漏,立卷归档,接受县级组织检查验收(年2月17日-2月20日)
在乡指导组的指导下,各村负责对本村的改革进行查缺补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立卷归档工作。立卷归档工作结束后,各村要对本村的改革工作进行
总结
,并写出书面总结和验收请示,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各村改革工作进行验收。结束初验后,要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做好迎接州县检查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七、工作要求
1.各种表格要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填写的数字要准确规划、工整清楚,不涂改,使用国家公布的简化字。对工程四至界限表述要清楚、明确,文字叙述不能抽象或模棱两可。
2.产权证的填写、审核、发证各环节工作都要指定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人员负责,并明确责任制,不得乱填、乱发。对不按规定填写,发放产权证出现问题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六日
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汇报水利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篇九
一、我县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办公室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自xx年下半年以来,我县积极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以文艺院团、电影公司等为重点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其中,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于xx年12月基本完成,县苗剧团、县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工作今年5月底也基本完成。
积极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改革宣传。按照省、州改革方案要求,xx年9月,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成立了县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麻超任组长,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和实施相关改革工作。此后,县委又多次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对改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就有关事项进行具体安排,确立了加强领导、主动深入、广泛动员、以人为本、稳步推进的基本思路,并积极予以落实。对相关改革精神,在改革成员单位和文广新系统内进行传达。
2、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县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后,深入改革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了改革的工作方案。xx年11月,县委书记彭益主持召开十一届县委第8次常委会,讨论并原则同意《花垣县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之后由县委、县政府联合行文,下发了《中共花垣县委办公室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花垣县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会议同时讨论并原则同意《花垣县广播电视台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花垣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花垣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相关决定按会议讨论意见修改后按规定和程序报批。
3、组建新的机构,配备领导班子。xx年12月上旬,根据《关于设立花垣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事项的批复》和《中共花垣县委办公室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花垣县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我县在整合花垣县文化局和花垣县广播电影电视局的基础上,设立花垣县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县人民政府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机构。同时,分别设立花垣县广播电视台和花垣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理的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机构。县编委分别以〔xx〕41号、〔xx〕42号、〔xx〕43号文件形式下发通知,对上述机构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作出明确规定。通过明确机构职责,理顺内部管理关系。
经过考察,组织部门在组建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广播电视台的基础上,依照程序进一步配备了相关单位的领导班子,在12月底完成公示并予以任命。同时,我县还按照上级统一要求,整合各乡镇文化站、体育站、广播电视站等站所职能,建立新的乡综合文化站,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业务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指导,归口所在乡镇管理。自此,我县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
稳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1、网络公司转企改制工作率先完成。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县有线电视城网公司领先一步,于xx年12月底率先完成转企改制。通过网络资源整合和资产清理,与省电广传媒公司联合组建了花垣电广网络有限公司,于xx年初完成企业工商注册登记,原所有劳动合同制工人按照相关法律,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公司自xx年元月试运行以来,状况良好。
2、文艺院团改革转制工作稳步开展。根据省州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各级文艺院团和电影公司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于今年全面铺开。省里要求在今年5月底前,必须完成全省改革改制工作。我州要求在4月底前完成。3月25日,州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全州国有文艺院团和电影公司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时,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3月30日下发了《关于落实路建平部长指示加快湘西州文艺院团和电影公司体制改革工作进度的通知》。
根据上述文件精神,我县于4月6日召开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就加快苗剧团和电影公司体制改革工作作出了进一步的安排和部署。
苗歌剧团改革情况
1970年我县设立文艺轻骑队,1989年更名为苗歌剧团。现有编制18人,实有正式人员18人,临时聘用28人,共46人。
在xx年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中,设苗歌剧研究所,核编18个,为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对原苗歌剧团在编管理人员、编创人员、业务骨干进行分流安置,转入苗歌剧研究所工作。此项工作在去年底前已基本完成。到5月底,原苗歌剧团完成事业单位机构核销,整体转制为企业,成立新的 花垣县苗剧团,并完成工商公司登记注册。
电影公司改制情况
电影公司在1995年前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995年后转为企业,xx年恢复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人员55人,其中离退休29人,在职26人。
②县编办核销电影公司编制;
③利用县电影公司资产,注册成立花垣县文化产业发展公司,为县文广新局管理的国有文化企业。
到5月底,上述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
改革的基本原则
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做好苗剧团 和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后部分在编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对转企改制后的新进人员和在岗职工,一律按企业性质对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事业单位内部改革进一步深化
1、完善内部管理机构,配好班子和人员。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县广播电视台相应配齐了工会、纪检及股室负责人,县文广新局重新明确和配齐了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局、苗歌剧研究所、差转台等机构的领导班子,在一手抓改革的同时,确保各项业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2、强化目标管理,完善系统内部管理运行机制。3月30日,县文广新局召开了全系统年度工作会议,依据新制订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各单位负责人呈交了年度目标管理责任状。通过制度化管理,以保证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3、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今年将首先在县广播电视台、花垣县苗歌剧研究所、新闻网站率先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试点,以此推进整个文广新系统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对新进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聘,严格聘用程序,通过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深入发展。根据这一目标,我县已经出台了《花垣县广播电视台、花垣县苗歌剧研究所聘用制人员管理办法》。目前各项工作正按计划稳步进行。
二、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文广新系统内部人员身份复杂,既有财支、非财支和自收自支人员,也有企业劳动人员。由于新机构成立后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量有限,为系统内部原有人员的妥善安置带来了一定难度。
2、改革改制过程中部分单位的历史债务和各种遗留问题。如原电影公司拖欠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问题,原广电局自收自支人员所拖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金问题等,有待妥善解决。
三、今后工作的几点打算
2、转企改制后的苗剧团和花垣县文化产业发展公司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实行企业管理,努力拓展市场,争取实现良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