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的作文125字十篇(优秀)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的作文125字篇一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鞭炮,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鞭炮,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们国家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们国家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的作文125字篇二
说到春节,相信南方的人们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这几个词:杀猪饭、扫扬尘、贴春联、年夜饭、汤圆。看起来几乎都是吃的,就北方人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饺子,而生在南方的我最中意的还是汤圆。但不管是饺子还是汤圆,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代表的都是团团圆圆。
春节,如同一场盛大的宴会,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如约而至,而参加这场宴会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是家人。
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春节了,因为那样就可以有新衣服穿,有肉吃,还可以不用担心到处玩了以后被骂,更不用担心有繁琐的家务所缠身。
现在的春节已经渐渐失去原有的传统味道了,大多数城市人都选择买各种成品或者上饭店里吃,很少有人愿意自己动手做一桌团年饭了。
依稀记得在小时候春节前是会忙好长一段时间的。尤其是在快接近腊月的时候人们就前前后后张罗着杀年猪了,杀年猪是属于南方的一个特定习俗。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新年来到之前将养了一年或者大半年的猪宰杀掉,部分用来腌制腊肉和灌腊肠,部分用来招待周边的乡亲和自家的亲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杀猪饭”。
在南方吃“杀猪饭”也是有讲究的。主人家会在宰杀了猪之前最先邀请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们,接下来就是同村的乡亲和自家的亲戚。印象中,最喜欢吃的就是妈妈做的“头刀菜”,因为妈妈总说我肺部不好,要多吃血旺,妈妈就做的格外符合口味,一年到头,可能就杀年猪的时候吃的会多一些。
自小父母在身边的时间就是极少的,而从上中学开始就已经学会自立的我,会在腊月的时候与姐姐一起将家里的扬尘里里外外前前后后扫一个遍。据老一辈的人说,一年到尾了,将家里的灰尘全都清扫一遍是为了来年更兴旺,更幸福。每一次扫扬尘的时候总是将家里厨房的厨具,客厅的凳子搬出院坝干干净净洗一遍。
在我记忆里,父母几乎都是在腊月二十五六才会回到家。而那时我最盼望的就是父亲的回来,他总会在县城的水果批发市场里买上几种水果存放在家里,供我们几个孩子过年的时候吃。那时候就觉得过年真好,热闹的氛围让我总觉得特别幸福,于是就屁颠屁颠的跟在母亲的身后张罗着水磨汤圆粉等事情,弟弟则在门前跟着父亲贴春联,家里的春联都是由那时候还在读师范的姐姐写的,因为学的是幼师,姐姐的硬笔和软笔字都拿过奖,写的连我都羡慕呢。
除夕的下午母亲就会开始准备团年饭的食材,最多的就是鱼,爸爸和弟弟常常被奶奶和妈妈说成是馋猫,我围着灶台边注意火候边看着母亲下炸。炸的主要是鱼和猪肉,一方面是为了有客人来的时候招呼客人,一方面是便于存放。而在另外一个炉子上,锅里用卤水煮着猪耳朵、猪尾巴、猪舌头......算算,年夜饭差不多就有好几个菜了。常常我们几个姐弟还没有等到年夜饭开席,就已经围着灶台吃了一圈了。
吃过团年饭我就又开始忙开了,几乎接着好几年都这这样子。吃过团年饭,就开始张罗初一早上汤圆的馅,因为家里人都不太爱吃糖馅的汤圆,于是母亲和我一起就将一些青椒或红椒、煎过的豆腐、土豆碎末混合着五花肉剁成肉末作为汤圆馅,前前后后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吧,剁完肉馅差不多春晚就开始了,净了净手,就去和家人一起看春晚了。
时光一霎,父亲已经年老,母亲也已经头发泛白。姐姐已经出阁,而家里大小事主要是我和母亲张罗,九月时候奶奶也过世了,很久不在小院生活的我们,在这个城市里几乎找不到温暖的影子。还好,家人都在身边,这个春节虽然会如平常般度过,但本就相聚不多的一年,总算是为父母找到了休息的借口。
窗外阳光很充足,这是近几年在接近春节的日子里难得见到的。看着已经归来的游子坐在阳光下悠闲的与家人谈心嗑瓜子,心底不觉的升起一股暖流。这样的日子,在中国人传统的骨子里是永恒不变的牵挂和匆忙奔家的念头,这样的节日终究是温暖而幸福的。
春节的作文125字篇三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个时期。为了“年”,人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共同渲染那种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的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乡邻们是家家飘香,户户欢腾,看见你从家门口过,大都会热情地叫你进去尝尝新炸的丸子,孩子们则会拿着竹签串着肉丸鱼丸红薯丸子等等互相尝鲜,同时还会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家里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床,连鸡、狗都比往常欢快,他们同主人们一起准备着过年。
按风俗,女人们都走进厨房准备年饭,熬浆子贴对联是男人们干的事。贴对联要先贴正屋,对联的内容虽然年年都在变,但年年总是那些字,先把横批贴个“福星高照”,还要注意上联和下联,右为上左为下联,不然别人会笑话。再接着贴各房门,然后还要贴些竖条的“小签”:“出方大利、开门见喜”那是贴正屋门上的,“百无禁忌、万事如意”要贴正屋正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是贴谷仓和牛猪鸡圈的,“小心火烛”贴厨房。大门或院门最后贴,过路人一看,大门都贴了新联,就知道这家要准备吃年饭了。
家乡的年饭一般是中午吃的,讲的是辞旧岁,看谁先吃年饭,过早年,预示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换来好收成”。在十一点左右,村里的鞭炮声就陆续响起,此起彼伏,要持续2个多小时,农村吃年饭放炮仗也有讲究,寓意是赶起灾难去除邪恶(事实上鞭炮产生的硝烟在农村阴湿的天气中能起到杀菌作用),所以一挂鞭炮中间不能熄火短响,炮声越急越密越响,来年就越兴旺。放了辞岁的鞭炮,还要奏上欢快的音乐,一家老小就开始吃团圆的年饭了。
但吃年饭的风俗也不尽相同,邻居有一家是从湖北搬来的,我们都叫他“尖蛮子”,大抵意思是不厚道,太懒,年饭和年夜饭一块吃。他们每年都是晚上过年,噼哩啪啦一通炮响,老远人都笑说:“蛮子家过‘晚年’了”。
吃完年饭,依然有分工。女人们仍然是要进厨房,和面、剁饺子馅、包饺子。男人们则要带上斧头、锯子、锄头上山收“财”,他们要砍一棵大树,并连根挖起,当做守岁的“材火”,用这棵树点燃的火塘要一直烧到初一早上,那便是“火大财大”。辞岁后迎新前的这段时间便是小孩子们的开下,他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充裕的鞭炮,把整个村子炸的热热闹闹。
晚上吃年夜饭讲的是守岁迎新年,这个程序从晚上的第一锅饺子出锅开始,全家老少仍然是团座一起边吃团圆水饺,吃完水饺还要包饺子,那是准备着初一吃的,大家或看看电视,或打打小牌(麻将),耐心地等着12点钟声敲响。
离12点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村邻们就开始放些短鞭或者单响炮仗,预热气氛。男人们将各自准备接年的长鞭盘在竹杆上,等候点火信号,中央电视台每到这个时候会搞倒计时,大家就一起站起来大声和着:“5、4、3、2,点火!”这时整个村除了鞭炮声再听不到别的声音,大家比谁家的炮声长、炮声响。放完接年的长鞭,烟花和炮仗就开始登场了。这家放个“九珠团圆”,那家放个“大地春雷”,这家象流星一样的彩珠烟花斜斜的飞到别人家小院,那家也不甘示弱,立即回敬几个带响的冲天炮,斗起狠了,对射花炮要对上一个多小时,炮放完了的小孩子就爬上院子的墙头,隔院观火。
闹到快夜一点钟,炮声才会渐渐淡去。按当地的风俗,这大年三十的夜可不能黑,家家都得彻夜亮灯,并且所用房屋包括卧室都得亮着,要为过年仍在外面奔波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同样也预示着来年前途光明,所以无论家里多么穷,这一晚上的电费可不能省。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灯火通明的夜里、在人们兴奋和疲惫的鼾梦中渐行渐远。
春节的作文125字篇四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这不,离过年还有半个月,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卫生;屋檐底下又挂起酱肉、腊肠了。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也幸亏古人把过年放在冬季,使原本萧条寒冷的季节多了一分热闹和暖意。
小时候总扳着指头数日子,期盼春节快点到来。因为过年又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糕点零食,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压岁钱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鞭炮了。所以说过年是属于孩子们最开心的节日,是最贴切不过的了。大年三十,大人们忙着炒瓜子花生,杀鸡煮鸭;孩子们则忙着去集市上买鞭炮或在门口堆雪人。还时不时地跑进厨房抓二把炒好的花生或瓜子塞进口袋,出去与小伙伴们分享。这时侯大人是不会象平时那样骂孩子的,就算打碎盆碗,最多也只说声:“碎碎(岁岁)平安!”也就罢了。毕竟要过年了什么事情都要图个吉利讨个好的彩头。等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家家户户就开始热闹地吃起团圆饭来。不用细说,那餐的饭菜肯定是一年里最丰盛的,忙忙碌碌了一年也该好好地慰劳一下自己了。菜中是少不了一盆红烧鱼的,“年年有鱼(余)”嘛!大人们美滋滋地边喝着酒边聊着天,兴致所至还一起划拳干杯。孩子们则吃在嘴里盯在碗里,筷子夹不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干脆跳上凳子伸手去拿。趁大人不注意,还调皮地拿来酒杯偷偷地上一口。好醉哦,直喝得皱眉伸舌一脸怪相,大人们看了更是大笑不已。于是,快乐的气氛洋溢在热闹的屋里,荡漾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吃好饭,一家人收拾好碗筷,就摆好吃的零食和水果坐着守岁了。唐人诗云:“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宋·孟老元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可见守岁古而有之。那时不象现在这样,可以边吃东西边悠闲地坐在电视前面看精彩的“春节晚会”,在享受一番美味的年夜饭后再享受一顿好看的精神大餐。当然那时守岁也不会真的坐上一夜等到天亮,孩子们强打精神坐着是为了十二点一到,拉起大人到门口去放烟火和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当响亮的爆竹和着我们快乐的笑声,绚丽的烟火映在我们红红的小脸上,我们又大一岁了。放好最后一只表示辞旧的“关门炮”,于是关上家门一家人带着一年的满足美美地睡觉了。
第二天被一声声寓意迎接新年的“开门炮”吵醒后,于是在妈妈的喊声里懒洋洋地起来。穿上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服,再把放在枕头底下的压岁钱放在衣袋里,吃好甜甜的芝麻汤圆后,就去外婆、爷爷等长辈那里一家家的拜年了。那时从亲戚长辈那里加起来能拿到二三十元的压岁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足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小孩的压岁钱大人们一般是不会用的,除了一小部分给孩子以外,其余的都收起来平时给孩子买一些书或文具等。
当然,过年除了孩子们最快乐外,还有那些身在他乡的游子。游子是放飞的风筝,走得再远,那一头总还连着温暖的故土。过年了,远方的游子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思念来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看着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熟悉的家门上,看着日思夜想的父母健康地在门口迎接着远道而来的自己,那是游子眼中最美的一道风景,是心里 里最大的一种安慰。是呀!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回到故乡看到父母健康生活着还开心快乐的事情呢?虽然我体会不到游子的心情,但难得在过年的时候能合家团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这肯定是其乐无穷的。
转眼又快过年了,过年的确是热闹的也是快乐的,但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责任。我们不仅又年长大了一岁,同时又收获了一份希望,对于人生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迎接新的压力和竞争,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挑战。我想,这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吧!
春节的作文125字篇五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春节的作文125字篇六
春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去亲戚与本家拜年。年初一就在村里给直系亲属拜年,一大早起来就去爷爷、奶奶家拜年,还要带上礼品,精果、红糖什么的,都可以;接着是其他的长辈家拜年,也要带上礼品。初二就要到母亲的娘家拜年,包括外公的哥哥弟弟、侄子家等。
每去一家,首先得受鞭炮。大方的'人家就放长一点的鞭炮,要不就放短一点的,意思一下。鞭炮放完了,拜年的人还得高喊:“拜年了,恭喜发财!”对老人要说:“恭喜您哪,越活越鲜健!”老人家会亲昵地在头上摸一下,回应道:“也恭喜你越来越聪明,将来考上大学!”接着就到一杯糖水;走的时候当然还会给一点压岁钱,或者五毛,或者一块,两块。一般会在祖父祖母家吃一顿团圆饭,这顿饭叫做喝年酒。摆了一桌丰盛的菜,鱼圆子、肉圆子、红烧肉、海带、合菜(是用莲藕丝、豆腐丝、芹菜丝、肉丝、黄花),鱼圆子一般是所有人都爱吃的菜。一般一大碗是不够的,所以会盛上两碗。看厨艺的水平,主要就是看鱼圆子做得好不好吃。我们都喜欢吃嫩脆的,那证明鱼的含量比较多;如果有些粉,就是兑的淀粉较多,我们都叫这种圆子为“做得太假了。”
舅公在家里地位极高,父亲、叔父、姑姑们还有我们晚辈都要先给他老人家拜年。从记事起,直到上初中,每年初一一大早,我就要起很早,和父亲、叔叔、大姑和小姑到几十里外的舅公(也就是父亲的舅父家)拜年。
记忆中的初一早晨总是笼罩着迷朦的轻雾,父亲带着我们一大帮人长途跋涉去舅公家拜年。据祖母说,她的父亲,也就是父亲的外祖父是很有钱的地主,后来打牌全输了,幸亏如此后来才没有被化成地主富农。但是,她的父亲并不主张孩子们读书,虽然舅公贵为独子,但却是文盲。
舅公一般并不理会我们,大约父亲会和他进行一些交流与沟通。舅婆据说年轻时是个美人,即便老了,依然干净清爽。舅婆对我们却很热情,满口的“儿呀,儿”的叫个不停。这是我们家那边是少有的,父母自然不会这样亲昵地称呼我们,祖父母也不会这样称呼我们,他们只是喊我们的名字,有时候甚至是我的绰号“太阳”,或者很正规地“新梅大姐”。仅仅如此,我们都觉得舅婆非常和蔼。临走时,她还塞给我们每个小孩两毛钱的压岁钱,说是买鞭炮放着玩。
大姨婆,祖母的姐姐很能干。大姨婆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后来嫁到了甘肃,做了工人,是我们这个家族唯一的吃商品粮的人,总给大姨婆寄药什么的,母亲总是羡慕极了。小的是儿子,我们叫表叔,却也是读书人,在一所中学里教书。娶的太太是极厉害的角色,大姨婆老和她吵架,偶尔也住到我们家。
细姨婆是祖母的妹妹。她总是最欢迎我们到她家拜年。小姨婆有四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儿,跟大姑姑一样大的年纪,长得也很漂亮,人更是机灵,大约是外祖父做的媒吧,后来嫁了外祖父家里的一个亲戚家的儿子,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男人。大儿子二儿子却跟小姑姑差不多大,小女儿秋芝则比我只大一岁。我还得称呼她“秋芝姨”。
那声势浩大的远来的亲戚,其实宣示了某种地位。村里人总是很羡慕小姨婆家有这么多亲戚。小姨婆总要招呼我们一顿年酒,想来对她那并不富裕的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可是,我们却浑然不觉,直到我自己独自一个人生活,发现招待一大批客人是多么辛苦的事情时才理解她那热情的可贵。综合信息网
我最喜欢小姨婆的是她的大方。每年到她家拜年,她总是给我们崭新的一块钱的钞票,比祖母给五毛钱自然要大方多了。只是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其实小姨婆也是家境艰辛。后来她病入膏肓时,我也曾到她家给她拜年,她拉着我的手,热情地说着话,那么慈祥和蔼。我那时没有挣多少钱,给了她50块钱,她执意不要,在我的坚持下,她接受了,口里直念叨我的好,依然满口“儿呀,儿”的叫着。
后来,祖父母相继去世了,舅公舅婆也相继去世了,小姨婆也去世了。这世上便没有了那么慈祥地爱我的祖辈人了。
春节的作文125字篇七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孝感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xx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春节的作文125字篇八
易善任《春节缘》
易善任《春节缘》
兔去龙来腾瑞气,卯归辰至发祥光。
龙年春节来了。
琳琅满目的商品,随处摆满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手中提着礼品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成了街头一道特殊的风景。
记得去年春节,在市区子午公园附近,迎面碰上了单位同事老李。只见他提着两条“蓝王”烟和两瓶“1573”国窖酒,满面春色。
招呼中,说是到朋友家去拜年。再往前走,老老小小手里提着的礼品大多是烟、酒、奶等礼品。走到超市逛一逛,卖得最快的也是烟、酒之类的商品。
不由感叹:“如今这社会,过年送礼,除了烟、酒,还是烟酒,什么时候能换换这送礼的主角?”
仔细想起来,国人真是奇怪。明知烟、酒都是对身体健康不利的东西,为啥还是颇有“脸面”的礼品呢?送者面子足,出得手;纳者笑哈哈,礼品有档次,有品味。根据送礼的品类,证明关系非一般,这真是一种怪现象!
有时跟人谈起这些事,也都是发表无奈概叹:“吸烟有害健康,酒喝多了伤身。”难道只是危言耸听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的注重,有些人的观念开始改变了。去年过年送礼,有少部分人,开始给人送健康了。诸如:能清烟毒、解酒毒的水宜生活性能量杯,健康医疗枕,按摩洗脚盆,绿色保健食品,功能茶等等。
超市的货架上,健康绿色的食品、礼品摆在了显著的位置;市民的手中,烟、酒不再是独有的礼品了;朋友家中的储藏柜,塞满了有益身体健康的茶、饮料等绿色环保礼品。
生活观念的改变,市场需求的产生,这些有益身体健康的礼品,越来越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礼品种类日渐丰富起来,人们可供选择的健康礼品空间也大了。
前不久,闲时去街上逛逛,经过茅岩莓茶的专卖店,一张宣传画面让我停住了脚步:“今年过年,您是要像往年一样给亲朋好友送烟?送酒?还是送——能对抗烟酒的茅岩莓茶?!”
真是具有相当强的震撼力!探寻其背后隐藏的深意,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无比温馨,还有什么比关心自己健康更让人感动的呢?这是茅岩莓有限公司以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推出的春节系列健康礼品。其包装精美、质量上乘、环保生态、功能非凡。
茅岩莓含量高达6%的黄酮,能解决94%的由烟酒引起的咽部不适与体内炎症;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为91.7%;它提高了肝脏分解转化酒精的能力,减轻酒精对肝脏功能的损害;它不含茶碱和咖啡碱,不解药性;完全无毒副作用,长期饮用安全;含有人体必需的亮氨酸、蛋氨酸等17种氨基酸。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健康物质,是春节走亲访友的上佳礼品!
前些日子,到朋友家聚会,人多,满桌子的鸡、鸭、鱼、肉、奶、酒,吃得我们是满嘴流油,酒足饭饱。有一个人吃得实在是太多了,嘴里忙喊:“搞杯茶来,解解酒,去去腻味儿。”
朋友从酒柜里翻出一盒茅岩莓茶,每人泡上一杯,茶刚刚入口,顿觉神清气爽,酒醒了一半,也不觉得有腻味了。喝完了,泡第二道水,茅岩莓茶的清香弥漫在整个餐厅。喝一口,那种微甜藤香,绕舌游走,真是绝妙,只有亲口喝过,才深有体会。
据经常喝茅岩茶的人说:“茅岩莓茶,喝的是健康,品的是人生,功效胜人参。”
从那以后,茅岩莓茶成了我家中的必备茶品,我也只喝茅岩莓茶。每当家里有客人来,我也会拿出茅岩莓茶招待,并告诉泡茅岩莓茶和喝茅岩莓茶的的方法。凡是喝过的人,都觉得该茶是茶“非”茶,是药“非”药,是保健品而非保健品,是张家界武陵云雾山中独有的土家神茶。
今年过年,你送什么礼品给亲朋好友呢?
为如此好茶、好礼品送一对联欢娱之:
茅上莓子、茅下妹子,妹子打莓子,莓子落、妹子乐;
茶里人参、茶外人生,人生吃人参,人参长、人生长。
春节的作文125字篇九
落叶之秋已渐渐隐去,冬天的脚步却不经意地在枝头划下痕迹。伫立窗前,听丝丝细雨轻声地弹奏,看那土坯青瓦堆砌的儿时记忆,湿润的掌心捂住了有些酸涩的鼻尖,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舌尖轻轻触过冰凉的味道,使我们久久难以释怀。
记得儿时过年的浓厚气息总是从父亲点燃炮竹的第一个声响开始的,每一次春节的到来,我们这些孩子甭提那股儿盼望的心情有多么急切了。长辈们乐呵呵地倚在大门的台阶上,东张西望着。可又曾知,他们心底儿所隐藏的那点儿喜迎新年的狡猾心情,却完完全全地被自己暴露出来了,粗糙的双手合插在衣兜中,偶尔也会从衣裤中拿出一点他们不舍得吃的,如糖果、花生之类的东西,合捧在掌心给我们一大群小孩子吃,可这些早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通常,在过年之前还有一个叫“祭灶”的日子,这个像是新年到来的一个前奏。这一天,老老少少都不许懒床,而年货也要在这一天之前置备好。小孩子会学着大人们干活的样子,极其认真地打扫厨房。还记得儿时的“灶”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是用土坯跟石块砌成的,少了些煤气的味道,靠燃烧秸秆跟稻草取热,整个灶台上黑黝黝的一片,在铁质的锅底儿上还会残留下许许多多的灰垢,这时爸要用铲子一点一点地清除。当煤油灯已渐渐变成记忆中的历史后,我们似乎还会时常记起他黢黑、满身垢污的外衣,在这一天爸会把厨房里的灯换成新的,说是对灶神的恭敬,以免引来明年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这一天,乡里还有一个不成俗的说法是:这一天全家人必须赶在子夜之前回家,不管你是身处异地,还是客居他乡,可此时春节快要到了,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也要到了,倘若谁家的孩子不回来是对老祖宗不恭敬,会狠狠遭到长辈们无情地指责,说是替老祖宗说话。
在春节之前还有一件大事,那是妈会给我们姊们几个试穿她亲手缝纳的布鞋。纳布鞋也是有讲究的,需要用浆糊涂抹在布上先晒干,再剪成鞋模子,而那时我们一家人穿的鞋全是我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相比于如今的运动鞋,倒也结实许多。当各种品牌的运动鞋休闲鞋充斥在如今的大街小巷后,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在看到那些曾经用一针一线纳满亲情的布鞋影子了,倒是增加不少你攀我比的名牌热。
春节那天,穿上新鞋,吃过小团圆饭后,便到了贴对联的时候了,记得有几年春节的对联还是我写的那!按着平仄对仗的关系,一笔一画我总能写得很好。
过年这一天,对于我们这些做孩子的最有趣的当数年夜饭之后的拜年了。
素常,会先去长辈家拜,然后放可随意去拜年。儿时的春节似乎年年都会下着大雪,在纷纷扬扬的年夜里,天气尽管是寒冷了点儿,可厚厚的棉衣下,我们的心却总是暖跟的。七八个孩子会组成一群,每人手执一个小巧精致的灯笼,说是天黑路滑好照个亮光,可从远处看还真有点儿过年的气势呢!
我的灯笼是爸用竹篾亲手扎的,外面糊上彩纸,再拧上半圈儿铁丝。细心的家长还会请人在上面绘上八仙过海、夸布追日之类的图面,看起来特别好看。
那小小让烧着微弱亮光的灯笼,顺着儿时的阡陌,不觉又勾起了心底儿太多的故事,像汹涌地洪水般在不停的冲击着我们心灵的防线:如今的春节啊,少了些大雪纷飞的影子,像似无情的剥夺了寒冬的说话权一样,匆忙的人们冷冷清清,在电话里便传递了灯笼所带来的温馨与亲情。年夜的大街小巷上已经很难再看到熙攘的人群里孩子们提着灯笼拜年的背影,被爱情冲昏了头的你你我我倒是倍感熟悉。
今天,回想着儿时过年的味道,又给了我这份久违的心境,是我顿悟:在拥挤的城市中,我们心灵深处要恪守住一块小小的心岸,让他成为你奔波忙碌之后的一个驿站。静下心来,慢慢的去品味,去感悟,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轻轻地俯下身来,听听自己的心跳,放飞你自由的心绪……
去吧,去聆听、去回忆、去品味……回味这过年的味道。
春节的作文125字篇十
大家家乡每逢到春节都是热闹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场,各种各样的年货,各种各样的玩具,让我可是非常心动的。
大家的除夕习俗其实全国都一样,大家都要一起团聚吃饭,开开心心地吃。初一初二,晚辈都去给长辈拜年,而大家呢?可说是大丰收,红包满了自己的口袋,装满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时,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热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街上挂满了新异的灯笼,街上的人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可见得春节多么热闹啊,我的家乡就是这么热闹,这么喜庆,这么欢喜。下面就让我选取山东有代表性的春节习俗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
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
农历清明节到谷雨期间,是崂山渔民祭海的时节。祭海时,渔民们在海滩上摆设猪、鸡、鱼三牲供品,大面馍和糖果,点燃香烛鞭炮,举行传统的祭海仪式。祭海的日子里,纯朴豪爽的渔家人用好酒好菜热情地招待前来观看祭海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开怀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