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讨论积极性优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提高讨论积极性篇一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度:
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
推荐度: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发言稿
推荐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讨论心得体会
推荐度: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阶段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在考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将知识点进行重新加工、归纳、形成“爆炸点”。通过课堂讨论等有效方式,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旧知识的连接,重新组合并做出判断,这样使小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逐渐形成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目的。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不注意讨论内容的选择或对实施过程操作、把握不当,则容易造成讨论松散、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课堂讨论必须最大程度地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它既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优化组合,又承载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优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效果呢?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
精心设计,重视问题的发散性.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避免过多的破坏文章整体的支离的讲解,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发展语感,注重学习的过程,鼓励他们充分调动各种信息,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点的“播种机”、“轰炸机”转为知识点的“浓缩专家”,“诊断专家”、“设计专家”、“评论专家”,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讨论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简单的认为学生掌握了某知识点,它的解决过程是一个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又是课外学习的集中反映。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它要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点拨下,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拓展。如《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的结尾写道: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的号叫。面对含冤而死的小扬科冰冷的尸体,面对那人吃人的黑暗社会,白桦树会发出怎样的号叫呢?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拓展了思维空间,加深了理解和感悟。又如《凡卡》一文,爷爷会收到凡卡的信吗?凡卡今后的命运如何呢?学生在联系前文后,就会讨论出,在那种黑暗社会中,他的命运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即使是爷爷收到了信,也会为爷孙俩的生活而发愁,最终不会接他回去,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这样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寻中受到教育。同样,问题的设计还应有助于引导学生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突破难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改老师的被动灌输而为学生的主动探求。如在《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可让学生先收集有关长征途中,红军抢占大渡河前面临的艰难困境,了解到当时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危险情境。在课堂中,通过对“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的讨论,学生明白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加深了对红军战士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的了解。
二、
加强引导,增强讨论的实效。
面对小学生,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如果组织不力,则容易导致讨论不深入问题实质,或为了急于求成,组内个别优生包办等等情况,发生纪律涣散,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这样,作为总导演的老师,必须深入小组,端正学生的心态,调整他们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确立各小组的“原子核”,及早缩短适应期,把他们的焦点调节至如何才能更科学、更正确、更完整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补。根据座位安排,可采取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或自由组合参与讨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多渠道、多层次主动去收集、获取信息,让不同答案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碰撞、组合,形成冲击力,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合作中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为了提高讨论效果,锻炼学生组织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形式,促使各小组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正确把握角色,不断修正、补充答案,提升讨论的深度,避免出现“一言堂”的情况。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和合作意识、目标意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智慧,让先进带动后进,使他们全面参与、相互补充,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关注后进生,鼓励树立“新星”意识。注重对小组整体水平的评价,促使小组整体发展,实现真正的“齐步走”。同时,为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教师应加强疏导,让学生树立角色感,虚心听取并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信息,正确对待不一致的意见,既不盲从,也不刚愎自用,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和谐共处,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如何提高讨论效果》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激情导入、加强氛围创设。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氛围,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的禁锢,全身心地投入合作讨论中,增强讨论的效果,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譬如在对《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面对京张铁路的开工,帝国主义强烈百般阻挠,恶意侮辱和嘲笑。老师可先引导学生读、议、谈帝国主义者侮辱中国人的语言,欲扬先抑,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然后,话题一转:面对西方列强图谋控制中国的险恶用心,面对帝国主义妄想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热血男儿。詹天佑是怎么想的、怎样去做的呢?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找、谈、议、读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詹天佑临危受命,精心设计,克服重重困难的理解。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拓展。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语文情境,才会激发学生兴趣的因子,使课堂讨论这种载体,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四、及时总结、注重观点提升。
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及时总结实质上是又一次的反馈性讨论,学生在评价中总结经验,衡量正误,寻找差距。总结可以是全班性总评,也可以是自评、他评,既可以是面评,也可以是书面评价。它是对学生个人智慧,集体力量,合作能力的一次检验,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过程。这时,教师应充当好知识的“评价专家”,不要拘泥于答案的统一,对学生创造性的,富有创意的观点要积极评价,热情鼓励,以激励性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自主讨论、自主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同时,在对学生合作意识的考查上,教师不应简单笼统地看待某一个小组的意见是否正确,而应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整体,可以采用代表发言、抽查发言或请其他同学对别人的看法进行评价、再评价,从而检查学生的思路、检验他们的认知程度,进一步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总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实效,采用课堂讨论这种形式,在讨论中不断强化、巩固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各项素质。同时,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着力于提高学生对真理和谬误的判断能力,追求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深度,真正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如何提高讨论效果 [篇2]
我觉得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一、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来操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及其他成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组员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小组长人选不要固定,要引进竞争机制,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向上。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经讨论达到共识的内容和组员发言要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讨论的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如果讨论小组人数多还可配备协调员,监督员、资料员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等。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讨论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因此,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切实做好对学生良好讨论习惯的培养。
(1)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轻声交流,不影响其他小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利用学生自私的一面,创设这样的讨论环境:“讨论出的结果可是你们组的秘密,千万别让其他人听见了!”这样几个人在讨论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头凑在一起,声音放轻,生怕自己的小秘密被别组听见了,从而减少了小组间的相互影响,也确保了热烈有序的良好课堂气氛。并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从而发挥出最佳效果。
此外,还要加强激励机制。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学会表达。必要时可要求写出发言提纲,相互了解对方的看法,特别是对于组内那些平时发言机会少的学生,教师就更要深入到小组中,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加以激励,使他们也有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3)团结协作的习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和创业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非自发形成的,需教师精心培育。
①培养小组集体,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在小组讨论时,要使小组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关注弱势群体,以其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每个组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才能获得成功。这样,使组内学生都树立起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促使学生乐于合作。
②课堂评议突出合作意识的评价,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要求学生以小组名义汇报讨论成果,开头词一般应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教师评议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小组讨论成果的价值,突出对合作意识的评价,突出对小组成绩的肯定。教师通常可这样说:第几小组表现出色。比比,哪一小组的方法更多、更好。
③发挥团队的力量。把小组的整体表现与个人学业成绩挂钩,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体现合作的乐趣。可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优秀生答出奖1分,后进生答出奖2分。这样可让优秀生主动帮助后进生,使之共同成长。
s("content_relate");【如何提高讨论效果】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
05-01
如何课堂效果提高03-10
如何提高记忆效果03-29
如何提高沟通的效果02-28
如何提高胎教效果03-16
如何提高沟通效果05-01
如何提高课堂效果05-01
如何提高广告效果05-01
如何提高识记的效果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