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事迹心得体会(9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刘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篇一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朱有勇常说。
30多年来,朱有勇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构建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超过1000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推广应用超6000万亩,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他构建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20__年以来累计推广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朱有勇扶贫不为名。一个多星期前,正在澜沧各个村寨基地指导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为时代楷模。他依然平静地继续指导马铃薯种植,多方催促下,几天后他才不得不离开澜沧,前往北京领奖。
20__年12月,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大特别奖励他200万元,他毅然决定把学校奖金作为原始基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20__年,他又将自己获得的“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万元捐赠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
时代楷模刘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篇二
5月25日,我作为全国模范公安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桥西分局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代表,有幸参加了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受到了
_
的亲切会见。当听到表彰决定宣读到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的名字时,我百感交集、泪流满面。还记得2017年5月19日,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我们警务服务站的老主任吕建江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017年12月1日,他因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吕建江牺牲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被公安部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吕建江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总结形成了面对面、键对键、心对心的“三对”群众工作法,坚持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网上雷锋”。老吕牺牲一个月后,我们重启了老吕留下的微博“@老吕叨叨”,也像他那样耐心解答网友问题,竭尽所能提供帮助。4年多来,我们共发布博文9000余条,粉丝数从2.8万增长到20.6万。同时,我们组建了“警民互助”微信群,开通了微信号、抖音号、快手号等,拓展了更多途径倾听群众呼声、解答群众问题,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现在每次集合点名,我们第一个点到的就是“吕建江”。全体警员精神振奋,齐声答“到”。这种庄严的仪式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传承“时代楷模”精神,争做吕建江式的好民警,努力做到为民服务永不下线。在出警、巡逻、业务咨询等工作中,警务站21名民警辅警始终坚持“多说一句,多做一点,多帮一些”的工作理念,把工作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2018年以来,共接处警情8500余起,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起,服务救助群众1500余人次,警务站已经成为群众信赖的安全岛、永不打烊的服务站,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成为河北公安机关爱民为民的标杆性窗口和标志性品牌。
弘扬“时代楷模”精神,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自觉行动。我们将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永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时代楷模刘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篇三
5月25日,我有幸作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代表,在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受到_的亲切会见,并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作为代表发言。
_
的深切关爱和躬逢盛会的无上荣光,让我的内心始终澎湃着激昂奋进的力量,我将擎旗奋进、再立新功。“时代楷模”、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原委员、福州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潘东升是我和战友们一言一行看得见、无怨无悔跟着干的身边榜样。他离开我们已经快10个月了,但在我们心里,他从未离开,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赓续英雄血脉,继续为守护好群众的幸福安宁而不懈奋斗。
潘东升同志忠诚奉献、坚守初心的一生,是我们进行忠诚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他牺牲后,全局以“学英模、铸忠诚、见行动”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潘东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近百场次,进一步推动公安机关党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实现了公安工作部署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永葆福州公安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
潘东升同志身上那股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令我们全局民警最钦佩的品质之一。我们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奋勇前行,积极探索完善“情指勤舆督”一体化实战化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活动,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潘东升同志生前常教育我们:“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福州公安扎实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落地落实“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改革举措,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我们还立足福州侨乡特点,创新推出一系列便侨惠侨创新举措,实实在在帮助侨民解决了一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潘东升同志用率先垂范和严格管理,确保了队伍风清气正、廉洁务实,用真心真情的暖警惠警举措,让民警们生活舒心、干得安心。福州公安以锻造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为目标,进一步创新队伍管理机制,优化从优待警举措,公安队伍的履职能力和纪律作风不断提升。
潘东升同志虽然倒下了,但他那忠诚为民、干净担当的精神时刻激励和鞭策着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前进。我们将始终以公安英模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模精神,努力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时代楷模刘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篇四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的一场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5年秋,2015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时代楷模刘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篇五
这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典范。
12月2日,朱有勇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多年来,他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已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这是坚守初心的科研示范。
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柠檬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
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导师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会回答的考题”。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如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人类的智慧往往从“问号”开始。如果换一种思路,在栽培上实现品种多样性,是否会简单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严重。一次,正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过石屏县,路边田野里一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患病现象很轻微。“难道稻瘟病的发病率与水稻间栽有关?带着疑问,朱有勇展开了近千次的试验研究。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攻克病虫害的“细节”慢慢勾勒出来,效果越来越明显了。经过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作物多样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学原理。
20__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如今,这项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到了滇、黔、川、湘、赣等省份,及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为了能把这些复杂的机理简单化,让老百姓易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样性抗病害的机理,编成了十二字简单的顺口溜。“其实就是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现在排好队,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这里种这样,明年就种另外一样,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优质高产。”朱有勇笑着说。
时代楷模刘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篇六
第一次在电视上听到黄文秀同志的事迹,我被她扎根基层、坚守使命的精神深深打动着,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先进典型,是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血汗、忘我奉献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缩影。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令人痛惜。在她名校毕业时,本面临无数的选择,身边不少同学都找到了理想的、不错的就业机会,而她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毅然选择回到革命老区百色,为家乡的事业奉献力量,这样的魄力少有、如此的选择更甚。在后来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她,在父亲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到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为百坭村的发展和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可谓是“舍小家为大家”,我想这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选择,把危险留给自己,心里却只装着群众。
刚任职时,她面对着百姓的议论和质疑,迎难而上,任劳任怨,积极学习,多方请教,最终和百姓打成一片,她用脚步丈量了全村,手绘“贫困户分布图”,认真听取百姓意见,笔记本上记满了她的工作安排和心得体会,想百姓所想,乐百姓所乐。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在明知道天降暴雨她,却一心想着百姓的安危和第二天会议的开展,毅然决然的朝着百姓受灾的方向奔去…我想她虽然逝去了自己生命和青春,也无悔于自己选择,这就是共产党员身上具备的优秀党性。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末来在青年。"因此,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当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作出无悔的选择,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幸福中,实现自我价值,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扎根在教学一线上,做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
时代楷模刘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篇七
用赤诚播撒大爱的传承
“我愿意捐一只眼睛给你。”
今年初,刘芳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写信的人是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退休职工邹俊倦。这封信写在一张折了又折的信纸上,语句不通顺,还有不少错别字,但一片真诚透在纸中。在信的末尾,他留下了自己的电话。
刘芳收到信后,同事毛艳红打开信封,一字一句读给她听,她边听边流泪。
她时常想起自己喜爱的
座右铭
———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选择坚守。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做一个心态阳光的老师,努力回报社会和学校。
没有人是完美的,要有勇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肩负过责任才有完整的教师生涯,才有职业幸福感。
我现在看不见了都能快乐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你们的这点小困难怕什么呢,来,让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吧!
刘芳,从光明走向黑暗。但是,她没有淹没在无边的黑暗和痛苦里。她用一颗赤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人,灿烂地书写着自己平凡的人生。
刘芳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她曾获得贵阳市敬业爱岗道德模范、贵州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提名、全国优秀教师等十多项荣誉称号。在2017年“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评选中,她得票280余万,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短评
奏响生命最强音
有一种追求,超越梦想,历经磨难愈显执著;有一种选择,挑战体能,身处困厄更加坚定。
热爱教书,痴迷讲台,这是刘芳的梦想。她为此付出了汗水和心血,收获了鲜花和掌声。
然而,命运却折断了她飞翔的翅膀。面对眼睛失明的打击,她没有向命运低头,以钢铁般的意志破茧化蝶,点亮心中的蜡烛,重新从黑暗走向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社会。春夏秋冬,花盛叶落,刘芳从语文老师转岗当心理辅导老师,她以责任和担当,把温暖传递给别人,把荆棘留给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帮助一个个学生驱散心中的阴霾,找到生活的阳光。她勇敢地走出校园,走上社会的道德讲堂,用自己自强不息的故事,感染干部职工、社会各界,传递着生活的正能量,激励更多的人爱岗敬业。这种生命的态度,感动和温暖着社会,让人赞叹和震撼。
梦想因破茧化蝶更精彩。刘芳老师的执著与坚守,洞见品格,彰显力量,奏响生命最强音,凸显了时代精彩。她是贵水黔山精心耕耘精神家园、打造精神高地、大力倡导“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之风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之一。她的一言一行,温暖如灯,感染着更多的人,为社会涂抹上靓丽的底色,释放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追求中将星火燎原,熊熊燃烧,衍化成推动时代“崇德向善”的强大动力。
时代楷模刘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篇八
黄诗燕喜欢晚饭后散步,习惯叫上几个年轻同志,在县委大院边走边聊,边启发教育大家。他博闻强识,古典诗词信手拈来,《资治通鉴》等名著中的段落,能一字不差背下来,让大家汗颜。“私下里,我们都叫他‘黄老师’”。贺勇说。
20__年3月,贺勇调任县委办常务副主任,负责文字综合工作。第一天报到,他和黄诗燕在县委大院散步交心:自己第一学历只是中专,起点低。年龄也40岁了,不知道如何胜任新岗位新要求。
黄诗燕明白了贺勇内心的纠结,以一位“老办公室”的身份开导他:办公室工作以文辅政,最能锻炼人,不要有畏难情绪。工作注意做到“四来”,“黄河之水天上来”,接通天线,掌握上级精神要求,领会领导意图;“为有源头活水来”,接通地线,深入基层群众,了解情况吸取智慧听取意见;“梅花香自苦寒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谋事不图名,奉献不图利;“不尽长江滚滚来”,身在兵位、心为帅谋,多出好思路,多想好点子。
散完步,贺勇的心,定了。
黄诗燕的工作报告,充满激情,富有诗意。“听他作报告,是一种享受,我们爱听。”大源村村支书唐自华说。
全县脱贫攻坚动员会上,黄诗燕说,脱贫攻坚关键在驱贫、治穷、解困、担责。“贫”字,就是一分钱还得掰开两半来花,重点是发展产业,让老百姓增收;“穷”字,就是劳“力”趴在洞“穴”下,重点是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让老百姓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困”字,就是苗木四面被束缚,始终无法长大,重点在解决房子、路子、身子、底子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责”,就是用荆条抽打,逼迫归还钱贝,贫困就是发展的欠账,脱贫就是抽打我们的荆条。
报告形象生动,大家记忆犹新。
脱贫攻坚关键时候,各级干部上了“火线”。乡村偏远,生活枯燥,任务繁重,时间长了,有些干部唉声叹气,对群众没了好脸色。
大家的激情,又点燃了。
他宿舍的床头柜上,一直有本《唐宋诗词鉴赏辞典》。这本翻阅了多年的旧书,陪伴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
“我爸是卖黄桃的农民”
来回近五百公里,车程五六个小时,这是炎陵到株洲的路程,也是炎陵到黄诗燕家的距离。周五下班后往家赶,周日晚上回炎陵,每周这样奔波,他坚持了近九年。
回到家,一身疲惫。女儿跑过来,捶背揉肩,陪他说笑,妻子抓紧时间在厨房忙活,这是一家人难得享受的亲情时光。
有时,周五晚上回,周六又走。
“跑这么远的路,在家只睡一晚,待在县里别回来算了。”妻子体谅他。
“我不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不好回啊。人家也有家,不要给人添麻烦。”他说。
他去世的那周,妻子过55岁生日。一家人约定,趁着他周六在家,提前吃个生日饭。正巧,那天家里来了几位亲戚。担心亲戚们知道了会送礼,一家人都瞒着。
桌上,没有蛋糕,没有仪式,连一句“生日快乐”都没有。一家人在心里默默祝福,吃了一餐心照不宣的生日饭。
意到浓时怎忍舍,情到深处无怨尤。
女儿房里,挂着他送的一副银镯,上面吊着小铃铛。女儿小时戴着,一走,叮叮当当响。
“这是当农民的爷爷送给我的。”他对女儿说。
“铃铛的叮当声,仿佛爸爸在提醒:我们是农民的后代,不能忘本。”女儿对记者说。
低调的他,深深影响女儿。女儿上学,同学们都不知道她爸爸做什么工作。读大学,同学们好奇地打听,女儿自豪地回答:“我爸是炎陵种黄桃、卖黄桃的农民。”黄诗燕去世之前,女儿单位的同事大多不知道她是县委书记的女儿。
去年,大学毕业后,女儿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家单位的合同工。他很高兴,叮嘱女儿好好工作。
燕语呢喃。谁能想到,一位慈父对女儿的深情叮咛,竟成了他留给女儿的人生遗言!
时代楷模刘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篇九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广东各界,尤其是来自高校和农业农村系统的党员干部们,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恰逢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消息传来,让学习、工作于这所卢院士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添激动和感慨。“岁月更替,精神永恒。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高尚的、大写的人;就是要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爱国情怀。”“长江学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少奎说。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__级硕士生丁允贺表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会努力学习老校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永根院士一生报效祖国,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学科炽热的情感,贯穿一生。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农业科研和教育。卢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以卢院士为榜样,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谈到如何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实践相结合时,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高昊动情地说。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东省“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总决赛上,来自华农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向大家讲述了卢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现场众多观众。“卢院士是我们华农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对于我来说,我将继续讲好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让他的精神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党林夕表示,在讲述院士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方向。
作为一名奋斗在基层的农业系统工作者,来自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文芝认为,身为农业系统工作者,在被这样心怀家国、品德高尚、节俭朴素的学界泰斗深深感动之余,更应该学习大师的奉献精神,时刻不忘毕业时的初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在农业基层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