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十二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一
(一)扶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在找准了我们社会发展的短板后,为补齐短板消灭贫穷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有效手段,是全民拍手叫好的大好事。
(二)基层群众反映精准扶贫政策好但在识别过程中,没有明确界限,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测算上没有框定标准,导致在人均纯收入的核算上主观性多于客观性,虽然也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但由村社干部凭主观论断可能性很大。比如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未通过核实工资条等方式进行准确核算。很多一般农户与建卡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并没有多大差距,甚至会出现一般农户比建卡贫困户更加贫穷的情况。导致一般农户觉得被不公平对待,从而导致基层矛盾凸显。
(三)基层群众还反映,在贫困户精准识别过程中只计算家庭收入,对部分家庭的大笔非生活保障性的支出未进行剔除。比如一5口人家庭年人均收入为5000元,即一家人一年除开正常的生活开支有25000元收入,但其中一人因患病要花去2.5万甚至更多的钱,这种严重影响一家人的经济状况的情况在识别过程中未考虑。这就导致扶贫政策未覆盖类似家庭,从而该部分群众不满。
(四)政策覆盖面过广,让那些家庭有壮劳力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家庭贫困的人进入了贫困户序列,让一句流传坊间的笑谈“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帮你”几乎成为现实,这不仅让扶贫工作扶错了对象,也让一般农户觉得很委屈,更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导向。
(五)不同帮扶部门、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相差甚远,引起贫困户之间的相互嫉妒和对帮扶部门的不解。
二、基层扶贫工作现状
(一)基层扶贫工作人员长期在电脑上制作报表,多次调整、核实系统数据,制作各类展板、宣传资料等,绝大多数时间只能在办公室做“资料扶贫”“数据扶贫”,很少有时间实地走访贫困户,不能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当前面临的困难出谋划策导致贫困户帮扶方案被锁死在扶贫信息系统里,不能随贫困户家庭情况改变而更新从而导致贫困户不能按照帮扶方案实现脱贫。
(二)扶贫资金量不断增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部分贫困户以政府为自身发展生产的主体。比如我乡扶贫办就曾为了帮助一户因懒惰致贫的贫困户购买2头生猪仔,并为他购买喂猪用的玉米。又比如部分乡村社干部到户动员贫困户发展生产时,不乏听到“喊我喂猪,跟我买到家来的话,我还是可以喂。”再比如村干部也反映在制定某些项目实施方案前必须召集贫困户开会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部分贫困户则抱怨到“只晓得喊开会,又没看到实质性的东西(意指人民币)”更有甚者言“我们去开会签字,村干部倒是把钱整起去了”。
以上例子足以见得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扶贫专项资金的大量增加,群众对帮扶的期望值不断上升,部分原本就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等、靠、要”观念更加深化,主动作为、自主脱贫意识弱化,出现“赖贫”现象,基层工作难度大。
(三)基层专职扶贫工作人员不足、工作力量不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加之扶贫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空前的关注,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专职人员的缺乏、工作力量薄弱,导致工作人员心有余力不足,工作质量无法尽如人意。
三、存在的问题
(一)、脱贫要求固化,贫困户脱贫难。“五个一批”的第一批便是“产业就业发展一批”,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低保兜底一批”的贫困户外,均要发展足够数量的种、养殖产业才能通过验收从而获得国家的扶贫资金扶持。然而笔者所在乡,贫困人口1408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有763人,占贫困人口的54.27%。这种情况在纯农业乡镇非常普遍。然而壮劳力外出务工,在家的只剩老弱病残,要按照要求发展足够数量的种、养殖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导致“脱贫”越来越难。
(二)、插花贫困户脱贫和巩固扶贫成果压力大。经过精准识别、“回头看”和动态管理后,最终锁定贫困户404户,贫困人口1408人(其中未上户的特殊群体贫困人口12人),贫困村分别为:农群村38户,130人;上洛村65户,242人;黄柏村47户,191人。贫困村贫困人口563人,约占全乡贫困人口40%,上级资金和项目大量向贫困村倾斜,而占全乡贫困人口60%的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得到的支持力度明显没那么大。如何破解“脱贫容易,巩固难”这一难题带来压力。
(三)、资金和项目投入力度加大,为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增加了难度,资金安全和项目效益存在一定的风险。
(四)、产业培育难度大,自身造血功能的培育压力大。产业的选取和培育有其客观规律和成长规律,同时产业的培育有时间要求,如何做到产业选取长短结合难度大。
(五)、金融扶贫差异化突显,总体覆盖面较窄。受限额贷款、信誉不足等原因,金融的杠杆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贷款资金不足和有余问题同时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六)、整个扶贫攻坚工作缺乏从上而下地统筹,存在各干各,各管各的情况。部门与部门之间没能及时协调,甚至同一部门之间在安排任务时也存在缺乏统筹的情况,导致基层工作人员无所适从。政策制定与基层操作之间上下衔接不精准。政策制定以基层上报的数据为依据,而基层上报的数据中部分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已脱贫人口中无安全住房人数统计中,基层工作员据实统计,但这当中不乏因懒惰、因嫌补助少无论乡、村、社干部如何做思想工作就是不愿意实施危房改造的。但住建部门危房改造任务的分配是依照基层所报的数据,这样就直接导致任务无法完成。
(七)、扶贫项目先在拟摘帽贫困村实施,扶贫资金未能兼顾暂不摘帽的贫困村,引起群众不满。未实施项目的贫困村,脱贫计划写在纸上、订在墙上,群众反映强烈。在基层走访中经常被问诸如“我们这计划栽板栗,说了那么久怎么还不干哦?”“同样是贫困村,为啥xx村已经搞得那么好了,我们这里动都不动哦?”的问题,这着实让基层工作人员有苦难言。增收、脱贫本应是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工程,虽没有打算摘帽,却也该激发这些贫困村的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动力,促使他们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实现逐步脱贫。而不是为了保证贫困发生率而没有实施项目前的贫困村贫困户不能脱贫。
(八)、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有盲区。扶贫政策宣传未持续开展,部分外出归来人员对情况不明,政策不清,造成对扶贫攻坚部分工作群众不理解,进一步激化为群众矛盾和上访事件。
四、几点建议
(一)增加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增强扶贫工作力量。既要保证办公室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要确保贫困户的实地走访、到户帮扶工作卓有成效。让扶贫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走到贫困户家中为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
(二)细化、简化扶贫政策,并通过地方电视台、乡村广播、报纸、知识读本的方式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让老百姓理解扶贫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一些帮扶政策是如何实施的,提高老百姓对扶贫相关政策的知晓率。
(三)将扶贫工作系统所有成员进行网格链接,不能让任何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脱离网格。从上到下至少有一个人对所有扶贫工作,扶贫政策有清晰地认识、对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动态、准确地掌握,防止在政策施行过程中本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要求只动了“发”,而其他都没有动。
(四)将脱贫措施变活,让贫困户有更多的脱贫渠道。对属于“产业就业发展一批”的贫困人口,如果外出务工不愿回乡发展产业的,凭外出务工有关证明材料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并由就业部门对这部分人建立台账,实行跟踪服务,实时了解他们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并提供相应培训。
(五)分年度重点扶持拟摘帽贫困村的同时,为其他贫困村安排小额产业帮扶资金,以奖励的方式分等次给贫困户以项目发展扶持资金,调动非拟摘帽贫困村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步实现脱贫,消除他们“被遗忘”的疑惑。
(六)建立健全项目进度、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公示制度,增加扶贫工作的透明度。既要让项目、资金使用通过审计部门的审计,更要让老百姓掌握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让举国瞩目的扶贫工作能充分沐浴阳光,在让老百姓增收脱贫的同时,打消老百姓对资金被占用、挪用的顾虑,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二
一、定点扶贫村基本情况。
*村地处**县**乡,全村共有620人。耕地670亩,在实行国家退耕还林计划后,人均土地不到7分,人均年收入3600元,其中五保户2户,低保户38人,外出打工者200多人,举家外迁者50多户,现村里常住人口主要为是6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少,信息闭塞,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村级组织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下,耕地少,资源缺乏,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各项经济发展缓慢。
二、调研发现的问题。
1、当前扶贫工作以单位定点扶贫村的帮扶模式,由于扶贫单位专门职能、管辖范围等因素导致的局限性,使得扶贫村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发展缺乏实效性,扶贫单位资金能力有限,每年拨付扶贫的几万元远不能满足扶贫村的发展需求,而且易造成资金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村内科学管理、人才、资源匮乏,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土地产出过低,平均每亩地产值仅有300到400元,村组织缺乏能力组织村民合力发展,大量劳动力外流,经济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3、村民发展意愿不强。我国贫困村居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思想封闭保守,部分百姓不满足贫困现状,靠外出打工增收,其余百姓仍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依靠仅有的土地和国家的扶助政策生活,新型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
4、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水平低。教育、医疗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人口外流和招商引资难,村内大多老弱病残,孩子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扶贫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1、转变思路,改变发展模式是根本。改变一直以来的一个单位扶持一个贫困村的模式,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党建扶贫互助合作机构,整合各扶贫单位的资源与优势,联合乡镇政府以及所辖乡镇富裕村,紧密结合市委书记田喜荣同志提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联系全县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充分考察论证,认真制定本乡镇的发展方向,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共同发展,以此带动贫困村发展。
2、充分利用整合资源,促进村集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特”的优势,特别是核桃、花椒、优质水果等特色,充分调动全乡的人力资源,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建立乡镇互助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充分研究利用各种物质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形成全乡行政村都成为“一村一品“的专业村,让农民分享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利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3、积极采用“扶贫先扶智”的方法,增强村民发展意愿,提生农民农业技术水平。组织骨干群众参观周边富裕村,让他们了解到齐心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活质量,积极协调安排有强烈发展意愿的人深入到富裕村去学习,汲取先富起来的经验,进而带动全村、全乡的发展热情,使更多的百姓加入到扶贫项目中来。此外,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群众户均有1人掌握1—2项农村适用技术。
4、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产业带动城镇化,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乡镇转移。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镇服务功能,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物质条件,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全面提升百姓生活水平,使农村人口不断向乡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百姓享受舒适的高品质生活
5、加强村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乡镇扶贫考核和改革干部考评机制,进一步发挥政绩评价的引领作用。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上级政府要建立督查制度,严格督查领导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对责任不落实、进度缓慢、项目管理、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通报,限期整改。
扶贫工作时不我待,贫困的现状不仅影响我广大贫困村百姓的生活质量,更危机着贫困村的未来,大量年龄劳动力的流失为只剩下老弱病残的村子带来的极大的社会隐患,守不到良好教育的孩子们只能重复上一代人的贫困。长治人民不甘落后,上党百姓自强不息,作为广大百姓的服务者,必须转变思路,理应有所作为。让我们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魄力、更实的作风,抓住长治大力实现跨越转型发展的机遇,为构建和谐长治,努力奋进!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三
为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纵深开展,不断做好贴近群众,体察民意,全面提升工作实效和为民服务水平。我局自20xx年驻马良镇鹫峰村和扁洞河村开展挂点扶贫工作以来,党员干部多次深入到马良镇扁洞河村、鹫峰村开展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两个村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查找问题,寻求对策,经过认真梳理汇总后,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蹲点村基本情况介绍
扁洞河村共有125户,445人,其中男性273名,女性172名,劳动力223名,党员17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8名,年轻党员9名。拥有耕地面积801亩,林地面积7882亩。鹫峰村147户,488人,其中男性254名,女性234名,劳动力254名,党员26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13名,年轻党员13名。拥有耕地面积1192亩,林地面积7230亩。这两个村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都是地处高山,自然条件差,人口偏少,村集体经济没有主要项目支撑,农民主要收入一是打工,二是种地,三是种植部分烟叶、蔬菜,四是培植袋栽香菇,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差。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这两个村没有主导产业,单靠传统种地和散户养殖,只能保证农民有饭吃,自给自足,没有什么积蓄。村级集体经济更没有积累,导致整村各项事业发展进程缓慢。虽然党的惠民政策多年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农民和农村经济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相比差距太大,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发展生产的项目单一等,这些都是障碍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制约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因
(一)产业无支柱。两个村情况基本相同,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产业布局、人平收入状况也相似。就拿鹫峰村来说,该村去年总收入为86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56万元,养殖业收入343万元,打工收入99万元。鹫峰村目前最大的产业是烟叶,今年烟叶种植面积110亩,人均不到0.2亩,另外还种植药材、蔬菜,都是小规模,今年又有几家发展养蜂,由于村里没有主导产业,主要经济收入还是靠传统的种养殖业支撑,其次是打工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7417元,全村贫困户35户,110人,属比较典型的边远贫困村。发展不平衡是扁洞河村的一个显著特点,沿河居住的少数有文化的农民有的抓住了机遇,或打工、或创业,出现了几个几十万或百万家产的农户,但是困难群众还是占绝大多数。
(二)历史基础差。根据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这两个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全县平均水平而言还相对落后。一是行路难。鹫峰村主线公路南至老林垭、北至两峪乡王家坡村贯穿5个组的13公里村级公路坡度大、路窄,20xx年开始动工硬化,历时3年才硬化5公里,而且还是弹石路,因修路外欠债务20多万元。目前还有10多公里村级公路没有硬化,晴天可以走,雨天直发愁。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5个组还有10多户人家不通路。扁洞河村沿公路居住的人家很少,即使在河边居住的人家也是家里经济条件好转了、有点路子的人家在河边想办法、找路子搞点地盘搬下来的,90%以上的农民都在山上居住,有砂石路走的只能占一半,交通条件十分不便。二是吃水难。鹫峰村目前依靠烟水配套工程,全村70%村民家庭牵搭了简陋的自来水,还有30%的农户靠挑水吃,有的甚至背水吃。已经通水的农户无过滤网,没有检测检疫手段,卫生条件差,没有质量保障。三是通讯难。鹫峰村且不说开通互联网,全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共125部,信号不稳定,信息闭塞。收看电视主要是自购地微设施,去年大部分才安装了村村通,目前还有10户人家没有电视机,有电视的也不能正常收看。纵观两个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经过多年来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扶持,具备一些发展的条件,但是非常薄弱,离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还相差甚远,离发展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住医学保堪忧。一是居住环境差。截止20xx年12月底,鹫峰村149户人家,有135户居住房屋还是传统的土坯房,10户住砖混结构一层的平房,只有2户住的是两层楼的砖混结构房,其中土坯房中有50户属危房,整体住房条件差,从住房条件上也反映了该村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医疗条件差。20xx年以前,该村有2个家庭村医,居住边远,村民就医十分困难,20xx年我们物价局扶持该村在村委会旁新建村卫生室,才使鹫峰村有了一个比较正规的村级卫生室,村级卫生室只能治疗简单的伤风感冒和轻微的外伤,其他稍微严重一点的病需要到乡镇以上医疗机构治疗。目前该村患有大病的有4人,主要是糖尿病、子宫癌、风湿偏瘫。另有残疾人6名,精神病2人,20xx年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85%,医疗条件差加上经济条件差,使得有些大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因病致贫的状况还十分严重。该村老支书王正凯患肺癌已有几年,不仅花光了家里全部的积蓄,而且还举债数万元,整个家庭举步维艰,导致家庭因病反贫。三是受教育程度低。全村总人口中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5人,初中文化程度65人,小学文化程度270人,大多数村民初中或小学毕业后都不再上学,部分家庭还没有科技明白人。目前该村在校生共44人,其中学前班5人,小学9人,初中10人,高中19人,大专1人。该村青壮年人受教育程度偏低,适龄儿童受教育程度高于先辈。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全村虽有各类从业人员255人,但大多是在本地务工或务农,外出务工仅有90人,且都是从事体力劳动。四是保障能力差。由于部分人家居住环境恶劣,不少人家举家外迁,导致两个村有空挂户口现象。受经济和地域条件所限,生活水平整体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女孩年满16周岁办理了身份证的就外出打工,在外面成家立业的是普遍现象,因此,高山男青年找不到媳妇的现象越来越多,鹫峰村30岁以上未结婚的村民还有21人。两个村60岁及以上村民占村总人口的16%,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劳动力少是两个村人口结构的基本状况。
四、解决的办法及建议
1、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养力度,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交给他们一门技术,多种方法靠科技致富。
2、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鹫峰村和扁洞河村的扶持力度,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上,解决老百姓出行难、吃水难、就医难等问题,有了坚强的基础设施做保障,才能更好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
3、利用优势促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培植后劲。鹫峰村可以在林业部门指导下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利用本村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开垦林地,种植树木,培植成材林,建设绿色宝库,造福子孙后代。扁洞河村可以依靠科技部门的指导,考虑药材种植创收致富,也可以利用适宜竹子生长环境的优势发展竹业。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四
贵州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黔西南又是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区。20__年5月15日至21日,中直党校20__年春季班第四支部在冯源副校长、组织员朱磊老师的带领下,赴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开展调研。调研组成员来自中央纪委、中央办公厅、中联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工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光明日报等11个单位,共14人。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高层访谈、数据采集、对比分析、实地考察、入户调查、体验生活等方式方法,先后到兴义市、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义龙实验区等地,重点围绕“党建工作助推扶贫攻坚问题研究”课题开展调研。
一、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1. 贫困人口数量
根据20__年农村人口摸底,黔西南州拥有13.42万贫困户共43.2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75%,低于全省贫困发生率0.29个百分点。在黔西南州8个县市区(义龙实验区除外)中,晴隆县的贫困人口最多(2.63万户7.94万人),贫困发生率最高(25.65%)。望谟县的贫困人口数量居第2位(1.92万户6.64万人),贫困发生率居第2位(21.21%)。普安县的贫困人口最少(1.17万户3.53万人),兴义市贫困发生率最低(7.36%)。
2. 基本收入情况
贵州贫困线为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元,黔西南州拥有13.42万贫困户43.23万人。根据20__年农村人口摸底,黔西南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89元,低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元。在黔西南州8个县市区(义龙实验区除外)中,兴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9083元),望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5914元),其次是册亨县(6079元)、晴隆县(6277元)。
3. 基本福利情况
全州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公路。大病保险参保人数为284.55万人,占总人数的81.8%。20__年,人均基本医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410元。每户贫困户享受3年0利率0担保5万元贷款。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是2593元。村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标准为70元/月。80岁以上老人实行每人每月补贴50至200元不等。
二、党建助推扶贫攻坚基本举措
1. 党委挂帅,统领攻坚
围绕“扶贫攻坚”第一要务,黔西南州委突出党委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州委书记及几大家主要领导挂帅,构建“1+3+3”党建助推扶贫的发展体系。具体是以大党建为统领,实施大扶贫、大山地旅游、大数据为战略行动,以大统战、大法治、大安全为保障,调动各方、协力攻坚。州党委牵头,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将全州9个县市区划分为5个“战区”,州党委政府联合下发《战区一号令》,上下凝心聚力,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22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已有19万登记同意搬迁。预计至20__年可完成2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产业扶贫和政策托底脱贫21.23万人,较全国进度提前2年完成脱贫任务。
2. 五共四化,齐心攻坚
全州1210个村社组建了1210个“5人小组尖刀队”:包村县干部任村支部第一书记、乡镇班子成员、村常务干部、知识青年大学生、致富带头人。推行与民“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五共”流程工作法,建立“村支平台化、村庄公司化、村民股份化、村务社会化”的“四化”工作机制,把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愿望变成党委政府“最初一公里”的决策,将村民的“被动幸福”化为与群众达成共识的“主动幸福”。望谟县蔗香镇从寨老和老上访户上找突破口,引导群众自愿成立24人组成的服务队,将发展规划与群众充分沟通,让群众知道收获与风险,调动群众自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共同解决问题、共同监管项目,从共识到共建,充分讨论半年后,仅用3个月便打造出移民风景区。村民感慨道:“来到这里,感觉就像出了国一样!”踏踏实实和老百姓过日子,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 四位一体,奋力攻坚
应用大数据手段,建设完善“智慧党建云”平台,坚持“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干部激励机制、干部召回制度”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综合运用“日建台账、每周督促、每月调度、季度约谈、半年会诊、年度考核、综合评分”机制,成立正处级新单位黔西南州民意调查中心。民调中心由乡村能人、贫困群众代表、民营企业家等体制外为主人员组成,聘请54325人参加民意调查队伍。民调中心不同于统计局,而是1个跨部门大数据中心,数据分析报告直通州委书记、州长,与组织部用人机制相衔接。在组织部召回调岗的干部名单中,部分就来自民意调查中心,减分召回干部,加分激励干部。抓住干部就抓住了关键。州直部门小杨,最近心情不顺,单位反映他不干事、作风懒散。民调中心报组织部后,小杨被作为第1批干部召回,全年绩效工资1.2万元扣掉了7成以上,即将被转岗到下级单位。害得丢面子还丢票子。小杨后悔道:“过去纪律观念不强,上班自由散漫,现在动真格了,不认真干只能垫底。” 召回制度建立不到半年,全州共有近20__人被召回。优良的作风,在全州凝聚起“齐心奋进、扶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4. 调动各方,确保攻坚
在党委领导下,整合集中党建办、小康办、创建办、扶贫办、移民局及各个部门,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脱贫攻坚包村党支部以“一对一”方式结对攻坚机制,汇聚妇联“娘子军”、共青团“创业军”、非公企业“志愿者”以及离退休老干部回乡驻村帮扶等力量,发挥全社会共帮共扶的作用。教育部门对贫困村开展“雨露计划”工程,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普通高中“两助一免(补)”、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普通高校“两助一免(补)”政策,计划到20__年教育脱贫2.23万人,到20__年教育脱贫6.7万人。黔西南州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农发行贵州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创建“党建引领银政合作共谋发展”实验区。通过推进“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开展智力支边、争取宁波对口帮扶、建立军民融合脱贫攻坚团等方式,20__年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6.4万人、水库移民搬迁1.1万人,实现65.95万贫困人口脱贫,75个贫困村退出,70个乡镇、5个县“减贫摘帽”。
三、扶贫攻坚热点问题研究
20__年1至4月的民意调查热点统计结果显示,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有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就业困难、异地扶贫搬迁后生活不习惯、原宅基地房子的拆迁问题、支农惠农资金发放不及时不到位、用水用电难、乡镇村干部作风散漫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是各县基层群众反映最多且每月持续排第一的热点问题。该问题具体表现在:
1. 部分乡镇村将少数不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如安龙县笃山镇某某户在镇街上有两层平方,家里有轿车,家庭比较富裕。贞丰县北盘江镇某某户开小卖部,孩子跑大货车,还有小轿车。
2. 部分乡镇村存在未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如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场社区某某户自身残疾,老伴无劳力,有两个小孩读书,还要赡养二老。义龙实验区新桥镇高普陇村某某户,由于精神方面问题至今未嫁,与父母同住,家庭生活困难。
3. 部分乡镇村未召开群众大会。在对9个县市区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每个县都存在部分村社未召开群众大会与群众共商。其中,望谟县最严重,有6个乡镇34个村社存在这类问题。晴隆县相对较少,但也有2个乡镇3个村社存在此类情况。
4. 部分乡镇村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在对9个县市区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每个县都有10个以上村社存在此类问题。其中,贞丰县最严重,有14个乡镇的70个村社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名单。安龙县相对较少,但也有5个乡镇16个村社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名单。
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看似仅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却举足轻重,是一切扶贫攻坚前提和基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干群关系和基层组织的公信力,直接弱化扶贫政策的贯彻执行,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精准性,影响到20__年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完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折射出基层工作复杂的矛盾,如富人戴贫困帽与贫困户被脱贫的矛盾,贫困科学划线与贫困指标受限的矛盾,一些村社贫困户指标不够用与另一些村社贫困户指标用不完的矛盾,从贫困户指标倒推出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入扶贫系统与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矛盾,贫困人口识别在理论上计算复杂但执行上简单粗暴的矛盾,扶贫攻坚要求统计精准与村民外出打工导致统计困难的矛盾,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国家扶持资金有限与异地扶贫搬迁资金不足的矛盾,个别村社干部把贫困户作为自己拉选票的砝码与扶贫攻坚工作监管乏力的矛盾,等等。
打蛇打七寸。在这些矛盾中,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是党建助推扶贫攻坚问题的主要矛盾。正是因为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而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导致“富人戴贫困帽、贫困户被脱贫”的现象发生,导致贫困户指标倒推出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入扶贫系统,导致贫困人口识别执行上简单粗暴的问题,导致个别村社干部把贫困户作为自己拉选票的砝码,导致基层群众反映驻村干部到村扶贫,但从未见其人等等现象发生。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解决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问题,不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将导致“大党建”统领停留于口号、“五共”流程工作法留于纸面、“四位一体”只是形式,个别村社成为无人管的边缘地带,直接影响到党建助推扶贫的最终成效。
四、党建助推扶贫几点建议
同志曾说过,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抓党建就是抓干部,特别是关键的干部。没有关键的人,就做不好关键的事。在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决定了这场战斗的成败。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如何将“大党建统领”贯彻到村社支部,如何将“五共”流程工作法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落到最基层,充分发挥村社“5人小组”的尖刀作用,特别是选好用好村支书,是克服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问题,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之间矛盾的关键,这关系到党建助推扶贫攻坚的工作大局。
1. 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在扶贫攻坚中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最基层党组织延伸,向最基层党员拓展,特别是在处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利益时候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应结合扶贫攻坚的业务工作,把党规党纪放在首位,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组织和党员,特别是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将教育活动拓展至村社“5人小组”、村支部和村社党员中,着力解决基层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使基层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在扶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 以“五大理念”为引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基本遵循。“创新、协调、开发、共享、绿色”五大发展理念,都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折不扣地落实和完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和“五共”流程工作法,将村社支部书记工作纳入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和5万多名民调员扶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巡视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情况,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排除攻坚扶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将村民的“被动幸福”化为与群众共识的“主动幸福”,“包办式”、“恩赐式”扶贫困境,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3. 以“贵州精神”为动力,在扶贫攻坚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积极宣讲和推广朱昌国等一批黔西南本土基层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发挥基层一把手的表率和督促作用,用共同信念凝聚共同意志,用贵州精神激发贵州力量,彰显黔西南人民的奋发图强精神。在贵州精神的鼓舞下,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大力弘扬率先垂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永不退缩的奋斗精神,为党建工作助推扶贫攻坚提供内在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推动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融合联动,充分发挥双联行动在精准扶贫中的平台和载体作用,不断加快全县扶贫攻坚进程,近期,x县人社局安排人员入驻x镇x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驻村帮扶调研工作。本着要干事先了解村情的原则,在该村村干部和乡镇包村干部的带领帮助下,采取走门串户了解情况、实地查看基础设施建设、查阅相关村级资料、与村“两委”班子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逐户逐人开展调研走访活动,了解该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一步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村是x县的贫困村,属x县人社局“双联”帮扶村,县人社局50名干部联系64户贫困户。该村位于x镇西南部,全村辖4社102户373人,其中,贫困户33户129人,低保户12户37人,残疾人14户16人,五保户2户2人,贫困面33%,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有234人;中共党员27名,高中文化程度20人,初中文化程度151人,小学以下(含小学)文化程度196人,退伍军人3人。全村耕地面积3132.5亩,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油料(胡麻)为主,户均种植小麦3.6亩,平均亩产660斤,户均种植玉米3.8亩,平均亩产1000斤,户均种植胡麻1.3亩,平均亩产200斤。全村牛存栏171头,其中牛存栏5头以上的10户。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3124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815元。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x县人社局“双联”帮扶情况。
20xx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x县人社局围绕“助农增收、为民富民”这一目标,送政策、送技术、解难题,深入推进“双联”行动扎实有序开展。及时修订完善了《x县人社局联村联户》等6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联村联户工作长效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对《x村小康发展规划(20xx-20xx)》、《x县人社局帮扶工作规划(20xx-20xx)》和《个人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计划(20xx-20xx)》进行了修订完善,确定了牛果产业、劳务、技能培训等10个方面的帮扶措施。举办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和种养殖知识讲座4期,培训群众483人(次),发放培训教材760多份,召开“双联”行动群众会4次,征求帮扶对象意见建议12条,排查化解邻里等纠纷9起,维护了和谐稳定。结合x村适合发展核桃种植的实际,在新庄、黄湾、杨坪3个社新建480亩核桃示范园,建成后向农民定补资金5000多元。优先推荐帮扶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已向华煤集团、电厂等企业输送农民轮换工23人,人均劳务收入达到8万多元。班子成员带头落实帮扶责任,组织党员干部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先后进村入户开展帮扶36次,为13户贫困户送去慰问金、太空被、食用油、大米、面粉等物资,总价值5000多元;捐款1000多元,帮助1名贫困学生实现了大学梦,投资1000多元修建了5口水井,向村上捐赠办公家具20多件、惠普打印复印一体机一台,有效缓解了村部办公设施紧张的局面。坚持每月深入联系村开展一次帮扶,扎实开展“六个一”活动的同时,积极推行“双联”工作图表式管理模式,确实把帮扶责任落到了实处。
(二)经济发展情况。
x年,x村人均纯收入3124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小麦、玉米、胡麻(菜籽)等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收入。
一是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x年全村小麦种植372亩,人均1亩;玉米种植388亩,人均1.04亩。
二是养殖业,全村现牛存栏171头,养殖5头以上的有10户;羊饲养量68只;兔饲养量30只。
三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116人。其中,在县外务工的54人,在家门口就近务工的62人。
(三)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x村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20人,入学率100%。其中,上幼儿园6人,上小学14人。目前在校大学生6人。
(四)社会保障发展情况。
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73人,参合率达到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234人,参保率100%。全村60岁以上老人51人,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村上有医疗卫生室一间,配备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药品,有乡村医生1名,但乡村医生为半路出家的赤脚医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医务水平低,村民认可率和就医率偏低。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是村级办公场所需要改善。现有村部为20xx年修建的3间砖混结构平房,条件所限,没有配备专门的文化室、阅览室、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功能室。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黄湾社至吊沟岭社、黄湾社新农村村社道路未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难以出行。村民出行主要靠摩托车、三轮车等,全村有摩托车50辆,三轮车21辆,拖拉机9台。
三是人畜饮水问题需要解决。该村未接入自来水,人畜吃井水的有47户,长年吃山泉水的有30户(所谓山泉水就是在山坡较低的地方挖一个坑,靠雨水和地表渗水聚集而成)。
四是通讯设施质量不高。全村电、电话、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均入户,手机信号网络虽然已覆盖,但吊沟岭、杨坪两社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且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七)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容村貌情况。
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有待加强。群众文化娱乐方式单一,主要是参加集市活动。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差,牛、猪、鸡到处跑的现象较多,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比较普遍。
(八)村级组织和党组织建设情况。
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情况。现党支部班子有成员5人,其中支部书记1人,村委主任1人,支部委员3人;村委会5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村委委员4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人,大专文化程度1人。
二是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情况。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制度,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班子内部较为团结,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作风较为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村干部比较满意。
三是党员队伍情况。全村现有党员27人,其中有女党员3人,党员年龄老化。
三、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x村在x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全县同等村社相比,该村人民群众生活还比较贫困,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偏差。
该村群众普遍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单一,少数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对自家脱贫致富没有好的打算、计划,对相关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参训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脱贫致富方面主要依靠镇上和县直帮扶单位投资及一些惠农资金的补贴。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滞后。
由于该村受地理环境所限,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整合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村社大都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家什、柴火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严重,村庄整治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通村道路虽然已经硬化,但现在有些路面已经破损,没有很好的养护。村社道路有些为泥土路面,路面凹凸不平,雨天群众出行困难。
二是人畜饮水比较困难。该村自来水未通村,人畜饮水主要为井水和山泉水,卫生安全难以保障。
三是群众缺乏文化生活基础设施。该村没有群众文化阅览室及文化学习室,没有群众文化休闲娱乐活动设备及场所。四是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由于群众收入来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虽然这几年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逐步修缮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危房,但全村还有27户农户居住在简易土木结构的房子或危房中,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大部分已严重倾斜,均属于危房,安全隐患大。
(四)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一是x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辅以种植胡麻、菜籽、荏等油料作物,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该村户均耕地面积达30亩以上,但多为山地,群众每年户均种植农作物不到10亩,其余耕地多为闲置撂荒地,没有很好的利用。
二是果树栽植业没有很好的发展。该村果树基本为核桃树,除x县人社局今年帮扶集中栽植的480亩核桃园外,有少数群众早年零散栽植的核桃树,不具规模且品种不良,经济效益不显著。
三是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养殖业主要以牛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主要是散养放养,现在户均存栏数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有一户养殖獭兔,但缺乏技术指导和防疫技术药品,成活率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五)劳动力素质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34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在家门口煤矿等企业就近就业的,相对收入较高,但在外地务工的,大多数因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导致收入水平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六)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统计,全村党员共27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17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1名。
二是办公条件有待改善。现有村部办公场所已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严重影响到村“两委”的办公、开会、学习以及农村农技培训等活动,另外村部还存在办公桌椅陈旧、办公设备老化等问题。
三是村干部需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带头发展、带头致富的后劲明显不足,村“两委”班子对全村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和目标,只仅限于上级安排的正常性工作。村主任在外长期经营一个小工程队,自家收入较好,但对村上的发展关心谋划不够。
四、破解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和精准扶贫新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制约x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改变群众传统落后思想观念。
要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座谈会、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详细讲解党的政策,详细了解村民致富的愿望,宣传各地新农村建设经验,增强视觉冲击力,让农民明白“新农村建设要依靠我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互助”的道理;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增强农民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要通过开展养殖致富、种果致富等各种竞赛活动,培养一批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科技标兵等发展农村经济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与活力,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普法教育,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和“五好家庭”、“卫生家庭”、“ 文明村”创建及好邻居、好婆媳评比表彰等一系列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二)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帮扶人员要摸清联系户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指导联系户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或计划。帮扶单位要协调指导村“两委”班子根据该村村情实际编制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针对贫困户要制定扶贫脱贫方案。做到一户一策、户户有方案,村上有整体方案,并确保按期落实。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抓住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行动这一大好发展机遇,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投入,通过整合各部门扶贫资金,重点解决好行路、饮水、上学、就医、群众文化生活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一是加快村社交通道路建设,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通过积极争取衔接交通部门,尽快对现有入村道路进行修缮,对黄湾社至吊沟岭和黄湾社新农村道路进行水泥硬化,解决群众出行困难的问题。
二是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通过积极争取衔接水务部门,力争1-2年内对人员居住较为集中的新庄、黄湾两社接入自来水,先期解决部分群众人畜饮水问题。
三是做好危房改造和移民搬迁工作。由x镇政府牵头,统筹安排,对现居住在简易土木结构房子或危房中,有条件的农户实施危房改造,对较偏远的吊沟岭社山上现居住1户农户实施移民搬迁,集中解决住房、吃水等问题。
四是修建改善村部办公场所。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按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选址新修建集村办公场所、群众文化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和户外休闲娱乐场所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彻底改变该村的村容村貌。
(四) 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继续大力发展种植业。重点应以玉米种植为主,小麦、胡麻等为辅,根据玉米种植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采取科技种植,大力发展双垄沟播、地膜覆盖等技术,立足改良品种和加强种植技术培训,促进玉米规模种植。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养殖。x村现有养殖专业户普遍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落后等现象。应积极争取蓄牧部门支持和鼓励有意向的养殖户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引进其他特色养殖项目,通过示范,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
三是充分利用现有核桃园及闲田增收。要加强对已栽植和新栽植的510亩核桃园管理,定期邀请县林果业部门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实行农户自主经营管理,全面落实修剪、追肥、覆膜、病虫害防治等标准化管理措施,力争在3-5年后实现较大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对闲置撂荒田地的农业综合开发,鼓励土地流转,实行大户承包经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群众的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
一是要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等“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
二是由县人社局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针对该村情况,制定以x村为主,辐射周边村社具有规模的培训计划,力争培训全覆盖,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同时,依托该村地域优势,积极联系衔接附近煤矿企业,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三是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发展培育创业典型。针对个别群众思想活跃,致富积极性高,指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政策、技术和妇女贷款及小额担保贷款等资金支持,培育创业典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
重点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村干部,改善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吸收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年轻入党积极份子,争取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1人。认真抓好党员培训工作,学理论、学科技,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等各方面的有序发展。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六
按照中央、湖北省、襄阳市关于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整体部署,枣阳市立足“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总体思路,针对我市建档立卡的77个贫困村,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强化党组织建设基础保障等,积极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各项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努力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责任,抓好党建制度落实。我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和“用责任制管责任人,以责任人带一班人,以一班人活一盘棋”的党建工作理念,通过党建知识过关考试、建立四级党建责任区、落实“两述三评一考”制度等方式,强化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并将各乡镇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任务纳入基层党建年度考核和履职尽责考核中,以此加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责任意识。同时,在换届和干部调配过程中,选优配强乡镇党政正职,选拔一批优秀的本乡本土“老乡镇”和乡镇专业技术干部进班子。
(二)集中摸排,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我市对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情况进行集中摸排和选配,出台了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方案,对既贫困又软弱涣散的“一村一策”重点整顿,对不胜任现职的党组织书记给予调换,并从县级及以上机关单位选派了77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今年6月18日至20日,我市对77个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选派的“第一书记”进行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知识培训,让他们找准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子,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造本土特色产业,带领群众“拔穷根”“ 破穷障”,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为了切实负起工作责任,各乡镇与“第一书记”签订驻村工作目标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使其“肩上有任务,心中有责任”,确保工作效能高,出典型。截至目前,有23名“第一书记”因工作实绩突出而被提拔使用。
(三)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做示范。我市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以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群众为主体,通过领办、创办、协办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引导广大党员争做致富带富帮扶先锋。全面推行“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规模小的专业大户和缺技术、缺信息的农户做大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引导驻村帮扶工作队、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成员和农村发展能手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向他们传授致富技术、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整合农业、扶贫、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和资源,为后备干部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带头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鼓励支持领办专业合作社,提升“双带”能力充分发挥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作用。
(四)加大投入,强化党组织建设基础保障。我市坚决把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政策落到实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基层阵地、加强基层党建上。通过出台《农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工作方案》,将村主职干部的待遇提高到了乡镇副科级干部的标准,副职干部报酬也纳入市财政保障,确保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要求。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扶贫资金也在向基层倾斜,市财政每年为第一书记安排不低于1万元工作经费,从扶贫资金中专项安排帮扶经费2600万元,村级组织年均办公经费不低于2万元,77个贫困村均建有办公活动场所。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转变干部思想认识,是抓党建促脱贫的力量源泉。在基层干部队伍中,部分乡镇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具有“重计生、综治,轻党建、扶贫”情况,干部队伍精力和干部个人精力没有倾斜到党建扶贫工作中来。“轻党建扶贫”思想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不转变过来,有碍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碍于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要转变基层干部队伍思想,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目标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党建扶贫在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二是要使党建扶贫宣传工作向基层延伸,在基层形成“大扶贫”氛围。
2、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抓党建促脱贫的力量基础。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开展的好坏,最终实践还是在村级组织,但是在村级组织中,存在村干部、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发展信心不足及村干部年纪大、水平不够用问题,制约了党建扶贫工作的开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村干部、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帮他们找回发展信心,激发发展愿望;二是要切实抓好“示范带头”工作,把一些想干、能干的农户打造成“示范户”,“示范户”赚钱了,大家的顾虑也就打消了,也会跟着干;三是要通过提高村干部待遇,留住有能力、有水平的外出务工青年在家乡挑起村干部的重任,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抓党建促脱贫的根本途径。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把农民劳动合作与社会资本、技术、管理合作结合起来,把土地、山林资源优势与商品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办经济实体,优化生产结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努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探索发展途径。
到20xx年实现全面脱贫,是枣阳市委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将以从严从实的态度,全力抓好扶贫开发与党建“双推进”工作,为全市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七
党的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13日,县发改局和会仪镇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为期14天的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会仪镇位于绥江县境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均气温18摄氏度,镇辖国土面积100.89平方公里,辖箭头社区和会仪、和平、黄坪、三渡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小组,全镇有7040户24801人,其中农业户4985户19633人,占79.16%,属典型农业镇。有劳动力12648人。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林地面积5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0__公顷。20__年,镇内生产总值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二)产业分布。会仪镇辖区内有6家企业,可吸纳劳动力400人,贡献产值4000万元。产业以种养业为主,主要覆盖4个村。有养殖大户46户,其中养羊18户、养牛9 户、生猪养殖7户、养兔4 户、养鸡 3 户,养鸭2 户、梅花鹿1户、其它2户,有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业以经济林果为主,主要种植李子、核桃,李子种植14060亩,核桃4000 亩,种植大户55户,有专业合作社25个,主要分布在和平村、三渡村、黄坪村。
(三)贫困现状。根据20__年登记确认,全镇有贫困行政村2个,分别是和平村和黄坪村,特困自然村29个,有贫困户2468户,贫困人口12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数115人,低保人口数2794人,少数民族人口数91人,残疾人人口数56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25%,这些贫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布在贫困行政村。加快减贫脱困,确保2468贫困户12463贫困人口在20__年如期脱贫,到20__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抽样摸底情况分析
会仪镇有贫困户2468户12463人,其中建档立卡2051户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应抽查摸底615户。此次抽样摸底从发改局和会仪镇抽调20人组成,分内业组和外业组,内业组主要负责村委和片区的大面座谈交流,并撰写调研报告;外业组主要负责入户填表,汇总分析。通过14天的实地调查,共摸底640户,涉及4个村29个片区2852人。通过选取交通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致贫原因复杂的区域开展调查,抽样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样情况。
一是贫困户属性分类:一般贫困户222户,五保户7户,低保贫困户411户。二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因病致贫370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57.8%;交通条件落后致贫295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46%;因残贫困125户;灾害造成贫困120户;上学造成贫困108户;缺土地造成贫困120户;缺水17户;缺技术100户;缺劳力贫困175户;缺资金贫困20户;缺可持续发展产业84户;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10户。三是贫困户生活条件分类:饮水困难172户;缺粮239户;通路不通畅289户;居住危房205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的“五结合”、“五精准”、“三到位”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到20__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标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二是由于政策原因,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不能列入贫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行动计划有些是针对贫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实上,有些村虽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政策上的划分,使得有些贫困村和自然村在脱贫过程中,政策和项目上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三渡村,20__年实施了省级整村推进项目,目前该村仍有贫困户354户贫困人口1945人,现有卫生室也属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受道路交通差、运输成本高、收购价格低等因素制约,竹产业未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队,群众种植8000余亩竹子,但2个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群众种竹积极性受影响,对通过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挂钩帮扶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五是建档立卡的数据与此次抽查摸底的数据有出入,一方面,有贫困户未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人员或是致贫原因等栏目与实际不符。六是留守儿童现象,会仪镇现有留守儿童842人,占总人口的3.4%。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大批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以及前途问题,也无法实现脱贫目标,甚至若干年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不便,这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会仪镇和平村、黄坪村和三渡村3个行政村没有通硬化公路,镇内乡村公路193.5公里, 27个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一是由于山区环境恶劣,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加之管护机制不健全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会仪镇境内已有乡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于不通公路造成边远山区房屋改造成本增加,农民手中有钱也不愿进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于不通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会仪镇四个村均存在这种情况;四是生活居住地与生产土地之间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区。另一个是水利设施陈旧,一是由于原有的沟渠年旧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约产业发展,比如,和平村群众想通过发展果蔬产业增收,但当地生产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饭,群众对发展担忧,信心不足。二是饮用水无保障,比如,会仪村水排片区安全饮水未全覆盖,现在实施的“爱心水窖”补助为3000元/口,部分群众不能凑足其余资金,项目实施难度大;再比如,黄坪村茶林片区和三渡村雷家片区部分贫困户未通自来水。
(二)文化低观念落后。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
(三)子女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进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据抽样调查了解,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抽样贫困户的17%,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个大学生每年要支出15000-20000元。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四)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劳动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三是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差,看病贵看病难,和平村、黄坪村无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五)缺钱缺项目缺劳力缺土地。一是缺资金和缺项目,此类贫困户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帮扶措施主要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产业扶持以及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二是缺乏劳动力,此类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这类家庭要给予重点关注。三是缺少土地,有部分外迁人口到本地结婚组建家庭,由于要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自己又没有土地,无法增收创收。在此次抽样摸底调查中,缺土地户数所占比例在18.8%。
(六) 现有项目实施难度大。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加之有的项目需要农民自筹部分资金,在农村实施项目过程中就出现劳力紧缺和自有资金短缺问题,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实施,就算勉强实施,后期项目管护人员和资金不到位,也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条件。比如,三渡村20户相对集中的农户饮水问题,上级项目资金配套到位,当地群众无法自筹剩余资金,导致有项目也实施不了。
(七)特殊群体贫困。镇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
四、精准扶贫计划
围绕到20__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目标,认真落实精准扶贫要求,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项目的实施以及劳动力的培训等措施,带动实现大面脱贫,努力做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初步测算,需要投入资金20808.5万元,其中:交通需要投入资金14360万元(行政村硬化公路1260万元,自然村硬化路8600万元,通户间路4500万元);解决安全住房上级补助资金964万元,特殊贫困户60平方米,安全住房资金500万元;学校改扩建1020万元;卫生室建设60万元(上级补助30万元,整合资金30万元);解决卫生自来水需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 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高稳产农田建设需要326万元;劳动技能培训需要资金150万元;文化活动建设需要资金405万元;广播电视通讯资金17.5万元(上级补助资金12.5万元,县级配套5万元);行政村小超市上级补助资金6万元。
(一)解决行政村通硬化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问题全镇3个行政村未通硬化公路,27个自然村中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贫困户硬化户间道情况不容乐观。
按照贫困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的总体要求,20__年,全面完成3个贫困行政村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260万元;完成29个自然村172公里通硬化路建设,共需投入资金8600万元;完成特困自然村通硬化户间道757公里,共需投入资金4500万元。解决道路交通共需资金14360万元。
(二)解决贫困户有安全住房问题全镇29 个特困自然村中,有 804户群众需要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其中有779户居住在d级危房中,有24户居住在c级危房中。按照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的总体要求,到20__年,全镇计划改造d级危房779户、c级危房24户,共需补助资金964万元。同时,全镇约有100户特殊贫困户需整合各类建房补助3至5万元,合计500万元,修建60平方米安全住房,建议采取灾后重建帮扶模式,县镇村组联合,“一户一策”解决住房问题。
(三)解决行政村学校建设和贫困户的上学问题全镇现有学校8所,校舍面积9408平方米,在校生1484人。到20__年,在校学生1800人,校舍面积应达到12808平方米,共需改扩建大河小学、莲花小学、大田小学、新桥小学等4所学校建筑面积 34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020万元,可确保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解决贫困户有病能医治问题
黄坪村、和平村无村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20__-20__年建设行政村卫生室3个。每个卫生室建设资金不少于10万元,面积在120—160平方米。共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30万元,整合投入资金30万元。同时,加大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推广力度,实施中医入户、健康普查、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卫生自来水问题全镇4个行政村所在地有2所学校未实现集中式供水,集中居住农户20户以上的地方集中式供水未全覆盖,11个自然村已通卫生自来水,18个自然村未通卫生自来水,但部分群众建有水窖。到20__年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得到全部解决。新增蓄水20000立方米,安装管道800千米。其中行政村新增蓄水1500立方米,安装管道150千米;特困自然村新增蓄水18500立方米,安装管道650千米。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 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
(六)解决特困自然村产业建设问题
特困自然村中,有5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有6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至5000元,有8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至4000元,有10个村人均纯收入还处于3000元以下,农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
到20__年,建成以特色畜牧业(猪、牛、羊、鸡、兔等)为特色的养殖示范村6个,建成以特色种植业(核桃、李子等)为特色的种植示范村8个。最终保障贫困行政村,村村有特点,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饭吃。
(七)解决特困自然村高稳产农田建设问题
全镇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中低产田地面积19515亩。按照特困自然村到20__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户均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的要求,还需要建设高稳产农田1631亩,需投入资金326万元。
(八)解决特困自然村农户致富技能培训问题
20__年底,全镇特困自然村29个共计5015户197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54 人。共有农村劳动力9428人(男5186人,女4242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5057人、初中以上文化4371人,掌握务工技能的2357人。外出务工37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确40%;年务工总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年务工收入1.7万元。总体上看,特困自然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缺乏,务工比例不高,务工工资偏低。
到20__年在会仪镇 4个行政村29个特困自然村培训培养农村劳动力3000人,投资按500元/人计算,合计150万元,力争特困自然村实现户均1人掌握1门致富技能,不断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九)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有文化场所问题。
文化活动场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目前黄坪村和会仪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特困自然村有5个文化场所。到20__年需完成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2个,特困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24个,共需投入资金405万元。
(十)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问题
已有4515户安装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和接收设备。目前,29个特困自然村500户未通广播电视。到20__年,采购、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设备500套,总投资17.5万元。拟向上级争取资金250元/户,县级财政补助100元/户。
(十一)解决行政村有小超市问题
已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小超市(农家店)的行政村有1个,其余3个行政村没有小超市。
按照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中有便民实惠小超市或小卖部,能基本满足当地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总体要求。到20__年,需建设行政村小超市3个,共需补助资金6万元。
(十二)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通讯的问题到20__年,到行政村通讯覆盖需提升改造建基站4个,到特困自然村通讯覆盖需建基站18个,实现全镇移动网络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和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强化措施、健全机制,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转变思想观念,坚定脱贫信心。我国扶贫开发始于80年代,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扶贫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不少扶贫项目属于粗放式“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于是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切实解决扶贫工作存在的“漫灌”问题,改“漫灌”为“滴灌”。
云南省、昭通市相继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因此,当前主要是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在精准识别后如何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一是建议县级尽快召开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议,把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上来,并通过广大干部职工把如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的信心传递到群众中。二是尽快印发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手册,全面掌握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的标准。
(二)规范识别机制,解决“要扶谁”的问题。一是在已全面完成扶贫建档立卡任务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要通过走村入户的举措,再次核实做细有关工作,特别是全面掌握贫困户人口、耕地、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以便下步提出精准扶贫具体措施。二是建立完善扶贫信息网络,对扶贫对象实施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后从台账中退出,返贫的重新纳入台账管理。三是建立返贫防御机制,有些贫困户在脱贫后又会因灾等返贫,因此有必要建立防御自然灾害的扶助机制,重大疾病救助机制,子女就学援助机制,通过日常的防御和应急的防御手段及运用文化科学知识,控制脱贫农户返贫,以巩固和发展扶贫成果。
(三)实施分类政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一方面是对贫困户分类化解,由于贫困原因和程度不同,贫困户扶持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依靠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有的因病因灾致贫,但尚有劳动能力,可提供打工就业机会或扶持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然后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另一方面是对时间分步实施,从20__年到20__年共计5年时间,建议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三轮实施完毕,两年为一轮,第一轮20__—20__年,帮扶5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20__—20__年,帮扶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先前脱贫群众;第三轮20__—20__年,帮扶剩余10%的贫困户以及因灾因病等原因又返贫的群众。
一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大面脱贫一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向上汇报力度,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落地,整合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村和特贫自然村实施一批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公共服务等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以村或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外,还可以通过划分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和致贫因素相似的小片区,采取跨村跨区域实施的办法,这样既可以整合资源,也可以解决非行政贫困村或特困自然村资金项目少的问题。
二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比如,发展种养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与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等。针对调研中竹产业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竹的销路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竹的附加值;尽快改善交通降低运输成本。
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特别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因大病大灾生活困难无法翻身的人,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通过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任用。建议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信息共享,解决“先有钱才治病”和“治了病才报账”的矛盾,对信用等级高,评估其经济偿还率高的大病家庭,试点推行“先看病再给钱”模式,逐步缓解看病难问题。
五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比如,和平村三节田,黄坪村马马丘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六是通过教育和科技培训减少一批。一方面,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好“特困学生关爱基金”项目,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结合劳务输出、移民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建立扶贫培训基地,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
七是通过思想教育扶志一批。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好吃懒做,自身动力不足的贫困户,一方面从思想教育、考核导向等方面入手,让挂钩干部做到真正用心扶贫、潜心扶贫;另一方面做好对群众的正面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身“原动力”。
(四)坚持规划先行,解决“扶什么”的问题。建议在《云南省乌蒙片区绥江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__—20__年)》中,就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工作措施,相关部门拟定行动计划。会仪镇根据县级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列出任务清单,排出时间表。一是目标精准。紧扣全镇2468户12463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总目标,立足镇情实际,注重与脱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各项扶贫目标,不提好高骛远的指标数据。二是思路精准。在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提高全镇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着力“三化”兴“三农”,在产业链上创新扶贫模式。三是措施精准。针对会仪镇的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重点在产业发展路子和措施上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安排。同时台账的内容和实施举措要具体细化到每家每户。四是保障精准。要求根据规划迅速分解责任,注重加大调度、督导力度,抓好任务落实。
(五)建立融资机制,解决扶贫资金的问题。一是建议全县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使用,由县政府协调,设立专户,乡镇组织实施,县直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整合资金集中连片打造。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将财政专项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三是要把扶贫开发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要机结合起来,引导信贷、保险等金融资源到贫困地区去,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增加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周期,积极探索有效缓解贫困农户资金困难的新途径。建议县级研究制定出台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四是强化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建立完善透明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和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六)强化宣传动员,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一要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利用好“1017”扶贫日,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要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意愿,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转移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种养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三要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扶贫项目,均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议定建设内容并自行组织实施。四要出台脱贫“摘帽”激励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适当奖励。
(七)加强基层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农村的脱贫致富,“领头雁”很重要。一是要积极探索“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新模式,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政治坚定、民主作风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村工作。二是要强化镇党委书记、农村党支部和致富带头人培养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新农村指导员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八)细化管理考核,确保精准扶贫实效。着力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做到“四到位”。一是挂钩帮扶到位。认真落实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每一户贫困户明确一名责任人,建议由挂钩单位对挂钩村派驻扶贫工作组,主抓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东部发达城市对口支援我县,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措施管理到位。帮扶单位要根据扶贫专项规划以及工作方案,细化帮扶措施。同时,建立帮扶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县级层面也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三是成效管理到位。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四是责任管理到位。建立精准扶贫考核管理办法,对各级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责任干部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情况、计划推进情况、扶贫效果、结对帮扶干部管理情况和群众满意度。
(九)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贫困人口中有一部分家庭面临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甚至两者都有的现象。不解决好这一现象,不仅对脱贫目标的实现有影响,也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影响。一是要对这一部分特殊群体建立信息档案,摸清底数,掌握基本情况。二是将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之中,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加强协作,从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心理辅导、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多个领域,扎实开展工作。三是要发展志愿服务,充分利用好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倡导和组织有爱心的志愿者,到这部分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以经济帮扶为主导的关爱行动。
总之,构建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建立既具体、细化,又全面、系统的工作制度,引导广大干部把群众当成与自己戚戚相关的亲人,把群众的困难疾苦当成自己的痛,对贫困群众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做到真帮真扶;为群众的“致富梦”和“小康梦”携手努力、合力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同步小康步伐,早日过上美好生活。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八
按照中央、湖北省、襄阳市关于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整体部署,枣阳市立足“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总体思路,针对我市建档立卡的77个贫困村,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强化党组织建设基础保障等,积极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各项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努力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责任,抓好党建制度落实。我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和“用责任制管责任人,以责任人带一班人,以一班人活一盘棋”的党建工作理念,通过党建知识过关考试、建立四级党建责任区、落实“两述三评一考”制度等方式,强化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并将各乡镇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任务纳入基层党建年度考核和履职尽责考核中,以此加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责任意识。同时,在换届和干部调配过程中,选优配强乡镇党政正职,选拔一批优秀的本乡本土“老乡镇”和乡镇专业技术干部进班子。
(二)集中摸排,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我市对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情况进行集中摸排和选配,出台了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方案,对既贫困又软弱涣散的“一村一策”重点整顿,对不胜任现职的党组织书记给予调换,并从县级及以上机关单位选派了77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今年6月18日至20日,我市对77个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选派的“第一书记”进行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知识培训,让他们找准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子,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造本土特色产业,带领群众“拔穷根”“ 破穷障”,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为了切实负起工作责任,各乡镇与“第一书记”签订驻村工作目标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使其“肩上有任务,心中有责任”,确保工作效能高,出典型。截至目前,有23名“第一书记”因工作实绩突出而被提拔使用。
(三)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做示范。我市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以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群众为主体,通过领办、创办、协办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引导广大党员争做致富带富帮扶先锋。全面推行“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规模小的专业大户和缺技术、缺信息的农户做大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引导驻村帮扶工作队、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成员和农村发展能手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向他们传授致富技术、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整合农业、扶贫、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和资源,为后备干部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带头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鼓励支持领办专业合作社,提升“双带”能力充分发挥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作用。
(四)加大投入,强化党组织建设基础保障。我市坚决把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政策落到实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基层阵地、加强基层党建上。通过出台《农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工作方案》,将村主职干部的待遇提高到了乡镇副科级干部的标准,副职干部报酬也纳入市财政保障,确保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要求。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扶贫资金也在向基层倾斜,市财政每年为第一书记安排不低于1万元工作经费,从扶贫资金中专项安排帮扶经费2600万元,村级组织年均办公经费不低于2万元,77个贫困村均建有办公活动场所。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转变干部思想认识,是抓党建促脱贫的力量源泉。在基层干部队伍中,部分乡镇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具有“重计生、综治,轻党建、扶贫”情况,干部队伍精力和干部个人精力没有倾斜到党建扶贫工作中来。“轻党建扶贫”思想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不转变过来,有碍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碍于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要转变基层干部队伍思想,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目标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党建扶贫在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二是要使党建扶贫宣传工作向基层延伸,在基层形成“大扶贫”氛围。
2、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抓党建促脱贫的力量基础。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开展的好坏,最终实践还是在村级组织,但是在村级组织中,存在村干部、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发展信心不足及村干部年纪大、水平不够用问题,制约了党建扶贫工作的开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村干部、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帮他们找回发展信心,激发发展愿望;二是要切实抓好“示范带头”工作,把一些想干、能干的农户打造成“示范户”,“示范户”赚钱了,大家的顾虑也就打消了,也会跟着干;三是要通过提高村干部待遇,留住有能力、有水平的外出务工青年在家乡挑起村干部的重任,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抓党建促脱贫的根本途径。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把农民劳动合作与社会资本、技术、管理合作结合起来,把土地、山林资源优势与商品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办经济实体,优化生产结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努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探索发展途径。
到20__年实现全面脱贫,是枣阳市委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将以从严从实的态度,全力抓好扶贫开发与党建“双推进”工作,为全市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九
xx村是丁家营镇最为偏僻、贫困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也是我市建档立卡的重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位于武当山南麓,面积30多平方公里,山大人稀,人均收入较低。2019年全村贫困户面为54.5%,目前下降到45.6%。该村耕地面积877亩,人均耕地约0.8亩,有6个村民小组310户108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00多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留守老年人。
xx村主导产业为坡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5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2019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10.6%、养殖业收入占5.4%、务工收入占71%、其他收入占13%。
xx村是丁家营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发展空间、地域环境、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xx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少部分常住该村的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但平均不到0.8亩土地,且90%的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入;部分家庭养的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不能形成规模,村民没有收入;村集体由于前几年建村部,外欠近百万外债,自己自身难保,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该村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调研中,本人了解到,像杜明山、曹学胜等20多户村民,都是因疾病或灾害致贫,该种类型的贫困户占全村20%左右。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前几年义务教育没有实行免费时,该村不少贫困人口因上学路途遥远、家庭贫困等原因中途辍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村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0%多,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6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是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份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20xx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xx村启动了36户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式是农户村民自主联建,国家整合资金,每户补助3万元钱。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安置房屋建设进度较为滞后。
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在杨家庙垭子、孙家院、徐家院、白衣庵、中岭高标准建设五个院落,将全村310户村民全部集中居住,形成"一线穿五珠"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xx村通向集镇的唯一通道--殷河路,全长15公里左右,该路狭窄弯曲、凹凸不平,路况极差。虽然今年上半年借助三万"村村通"活动,对该通村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错车台、增设了标示牌,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改建殷河路、打通丁白路(丁家营--白杨坪),将以前3.5米宽的通村路按照山区二级路的标准进行改造,从而带动该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黄龙峡等景点旅游资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xx村地大人稀,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此轮精准扶贫重点解决的问题。
建议在该村进一步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现绿色全覆盖,形成山青水绿天蓝的优美环境,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在沟、峡等平地或坡地规模种植苗木花卉、中草药、杂果等产业,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局面,实现全域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带动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太都湖、杨家庙垭子、白衣庵、厉家院、髽髻山、髽髻大峡谷等景点旅游资源,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户增设又一致富渠道。
"扶贫关键是扶人"。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扶持的对象--贫困户无动于衷,扶贫攻坚工作将彻底失败。
对于此类对象,建议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继续推进"金蓝领"工程,为每户贫困家庭培训一至两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力,让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二是继续推进"5541"工程,"输血"与"造血"并重,鼓励贫困户利用山场等优势资源,开展种植、养殖产业,增加收入;三是继续收入推进"四双"帮扶和金融帮扶,解决部分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融资难、办事难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扫平障碍。
在xx村诸多贫困户中,有一种贫困人口,既无劳动能力,又无致富门道,他们靠自身根本无法脱贫,如"五保"老人、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等。对此类对象如何开展精准扶贫,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建议加大保障扶贫力度,充分利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五保等民生政策,对因病致贫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帮扶单位筹资帮其购买社会保障,使贫困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通过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治病、养老等让包袱沉重的贫困家庭,看到脱贫的希望,走上勤劳致富的路子。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十
党的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13日,县发改局和会仪镇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为期14天的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会仪镇位于绥江县境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均气温18摄氏度,镇辖国土面积100.89平方公里,辖箭头社区和会仪、和平、黄坪、三渡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小组,全镇有7040户24801人,其中农业户4985户19633人,占79.16%,属典型农业镇。有劳动力12648人。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林地面积5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0xx公顷。20xx年,镇内生产总值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二)产业分布。会仪镇辖区内有6家企业,可吸纳劳动力400人,贡献产值4000万元。产业以种养业为主,主要覆盖4个村。有养殖大户46户,其中养羊18户、养牛9 户、生猪养殖7户、养兔4 户、养鸡 3 户,养鸭2 户、梅花鹿1户、其它2户,有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业以经济林果为主,主要种植李子、核桃,李子种植14060亩,核桃4000 亩,种植大户55户,有专业合作社25个,主要分布在和平村、三渡村、黄坪村。
(三)贫困现状。根据20xx年登记确认,全镇有贫困行政村2个,分别是和平村和黄坪村,特困自然村29个,有贫困户2468户,贫困人口12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数115人,低保人口数2794人,少数民族人口数91人,残疾人人口数56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25%,这些贫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布在贫困行政村。加快减贫脱困,确保2468贫困户12463贫困人口在20xx年如期脱贫,到20xx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抽样摸底情况分析
会仪镇有贫困户2468户12463人,其中建档立卡2051户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应抽查摸底615户。此次抽样摸底从发改局和会仪镇抽调20人组成,分内业组和外业组,内业组主要负责村委和片区的大面座谈交流,并撰写调研报告;外业组主要负责入户填表,汇总分析。通过14天的实地调查,共摸底640户,涉及4个村29个片区2852人。通过选取交通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致贫原因复杂的区域开展调查,抽样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样情况。
一是贫困户属性分类:一般贫困户222户,五保户7户,低保贫困户411户。二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因病致贫370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57.8%;交通条件落后致贫295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46%;因残贫困125户;灾害造成贫困120户;上学造成贫困108户;缺土地造成贫困120户;缺水17户;缺技术100户;缺劳力贫困175户;缺资金贫困20户;缺可持续发展产业84户;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10户。三是贫困户生活条件分类:饮水困难172户;缺粮239户;通路不通畅289户;居住危房205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的“五结合”、“五精准”、“三到位”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到20xx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标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二是由于政策原因,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不能列入贫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行动计划有些是针对贫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实上,有些村虽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政策上的划分,使得有些贫困村和自然村在脱贫过程中,政策和项目上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三渡村,20xx年实施了省级整村推进项目,目前该村仍有贫困户354户贫困人口1945人,现有卫生室也属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受道路交通差、运输成本高、收购价格低等因素制约,竹产业未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队,群众种植8000余亩竹子,但2个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群众种竹积极性受影响,对通过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挂钩帮扶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五是建档立卡的数据与此次抽查摸底的数据有出入,一方面,有贫困户未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人员或是致贫原因等栏目与实际不符。六是留守儿童现象,会仪镇现有留守儿童842人,占总人口的3.4%。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大批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以及前途问题,也无法实现脱贫目标,甚至若干年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不便,这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会仪镇和平村、黄坪村和三渡村3个行政村没有通硬化公路,镇内乡村公路193.5公里, 27个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一是由于山区环境恶劣,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加之管护机制不健全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会仪镇境内已有乡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于不通公路造成边远山区房屋改造成本增加,农民手中有钱也不愿进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于不通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会仪镇四个村均存在这种情况;四是生活居住地与生产土地之间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区。另一个是水利设施陈旧,一是由于原有的沟渠年旧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约产业发展,比如,和平村群众想通过发展果蔬产业增收,但当地生产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饭,群众对发展担忧,信心不足。二是饮用水无保障,比如,会仪村水排片区安全饮水未全覆盖,现在实施的“爱心水窖”补助为3000元/口,部分群众不能凑足其余资金,项目实施难度大;再比如,黄坪村茶林片区和三渡村雷家片区部分贫困户未通自来水。
(二)文化低观念落后。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
(三)子女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进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据抽样调查了解,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抽样贫困户的17%,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个大学生每年要支出15000-20xx0元。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四)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劳动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三是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差,看病贵看病难,和平村、黄坪村无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五)缺钱缺项目缺劳力缺土地。一是缺资金和缺项目,此类贫困户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帮扶措施主要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产业扶持以及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二是缺乏劳动力,此类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这类家庭要给予重点关注。三是缺少土地,有部分外迁人口到本地结婚组建家庭,由于要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自己又没有土地,无法增收创收。在此次抽样摸底调查中,缺土地户数所占比例在18.8%。
(六) 现有项目实施难度大。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加之有的项目需要农民自筹部分资金,在农村实施项目过程中就出现劳力紧缺和自有资金短缺问题,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实施,就算勉强实施,后期项目管护人员和资金不到位,也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条件。比如,三渡村20户相对集中的农户饮水问题,上级项目资金配套到位,当地群众无法自筹剩余资金,导致有项目也实施不了。
(七)特殊群体贫困。镇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
四、精准扶贫计划
围绕到20xx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目标,认真落实精准扶贫要求,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项目的实施以及劳动力的培训等措施,带动实现大面脱贫,努力做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初步测算,需要投入资金20808.5万元,其中:交通需要投入资金14360万元(行政村硬化公路1260万元,自然村硬化路8600万元,通户间路4500万元);解决安全住房上级补助资金964万元,特殊贫困户60平方米,安全住房资金500万元;学校改扩建1020万元;卫生室建设60万元(上级补助30万元,整合资金30万元);解决卫生自来水需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 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高稳产农田建设需要326万元;劳动技能培训需要资金150万元;文化活动建设需要资金405万元;广播电视通讯资金17.5万元(上级补助资金12.5万元,县级配套5万元);行政村小超市上级补助资金6万元。
(一)解决行政村通硬化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问题全镇3个行政村未通硬化公路,27个自然村中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贫困户硬化户间道情况不容乐观。
按照贫困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的总体要求,20xx年,全面完成3个贫困行政村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260万元;完成29个自然村172公里通硬化路建设,共需投入资金8600万元;完成特困自然村通硬化户间道757公里,共需投入资金4500万元。解决道路交通共需资金14360万元。
(二)解决贫困户有安全住房问题全镇29 个特困自然村中,有 804户群众需要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其中有779户居住在d级危房中,有24户居住在c级危房中。按照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的总体要求,到20xx年,全镇计划改造d级危房779户、c级危房24户,共需补助资金964万元。同时,全镇约有100户特殊贫困户需整合各类建房补助3至5万元,合计500万元,修建60平方米安全住房,建议采取灾后重建帮扶模式,县镇村组联合,“一户一策”解决住房问题。
(三)解决行政村学校建设和贫困户的上学问题全镇现有学校8所,校舍面积9408平方米,在校生1484人。到20xx年,在校学生1800人,校舍面积应达到12808平方米,共需改扩建大河小学、莲花小学、大田小学、新桥小学等4所学校建筑面积 34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020万元,可确保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解决贫困户有病能医治问题
黄坪村、和平村无村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20xx-20xx年建设行政村卫生室3个。每个卫生室建设资金不少于10万元,面积在120—160平方米。共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30万元,整合投入资金30万元。同时,加大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推广力度,实施中医入户、健康普查、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卫生自来水问题全镇4个行政村所在地有2所学校未实现集中式供水,集中居住农户20户以上的地方集中式供水未全覆盖,11个自然村已通卫生自来水,18个自然村未通卫生自来水,但部分群众建有水窖。到20xx年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得到全部解决。新增蓄水20xx0立方米,安装管道800千米。其中行政村新增蓄水1500立方米,安装管道150千米;特困自然村新增蓄水18500立方米,安装管道650千米。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 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
(六)解决特困自然村产业建设问题
特困自然村中,有5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有6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至5000元,有8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至4000元,有10个村人均纯收入还处于3000元以下,农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
到20xx年,建成以特色畜牧业(猪、牛、羊、鸡、兔等)为特色的养殖示范村6个,建成以特色种植业(核桃、李子等)为特色的种植示范村8个。最终保障贫困行政村,村村有特点,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饭吃。
(七)解决特困自然村高稳产农田建设问题
全镇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中低产田地面积19515亩。按照特困自然村到20xx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户均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的要求,还需要建设高稳产农田1631亩,需投入资金326万元。
(八)解决特困自然村农户致富技能培训问题
20xx年底,全镇特困自然村29个共计5015户197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54 人。共有农村劳动力9428人(男5186人,女4242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5057人、初中以上文化4371人,掌握务工技能的2357人。外出务工37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确40%;年务工总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年务工收入1.7万元。总体上看,特困自然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缺乏,务工比例不高,务工工资偏低。
到20xx年在会仪镇 4个行政村29个特困自然村培训培养农村劳动力3000人,投资按500元/人计算,合计150万元,力争特困自然村实现户均1人掌握1门致富技能,不断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九)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有文化场所问题。
文化活动场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目前黄坪村和会仪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特困自然村有5个文化场所。到20xx年需完成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2个,特困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24个,共需投入资金405万元。
(十)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问题
已有4515户安装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和接收设备。目前,29个特困自然村500户未通广播电视。到20xx年,采购、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设备500套,总投资17.5万元。拟向上级争取资金250元/户,县级财政补助100元/户。
(十一)解决行政村有小超市问题
已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小超市(农家店)的行政村有1个,其余3个行政村没有小超市。
按照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中有便民实惠小超市或小卖部,能基本满足当地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总体要求。到20xx年,需建设行政村小超市3个,共需补助资金6万元。
(十二)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通讯的问题到20xx年,到行政村通讯覆盖需提升改造建基站4个,到特困自然村通讯覆盖需建基站18个,实现全镇移动网络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和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强化措施、健全机制,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转变思想观念,坚定脱贫信心。我国扶贫开发始于80年代,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扶贫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不少扶贫项目属于粗放式“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于是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切实解决扶贫工作存在的“漫灌”问题,改“漫灌”为“滴灌”。
云南省、昭通市相继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因此,当前主要是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在精准识别后如何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一是建议县级尽快召开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议,把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上来,并通过广大干部职工把如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的信心传递到群众中。二是尽快印发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手册,全面掌握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的标准。
(二)规范识别机制,解决“要扶谁”的问题。一是在已全面完成扶贫建档立卡任务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要通过走村入户的举措,再次核实做细有关工作,特别是全面掌握贫困户人口、耕地、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以便下步提出精准扶贫具体措施。二是建立完善扶贫信息网络,对扶贫对象实施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后从台账中退出,返贫的重新纳入台账管理。三是建立返贫防御机制,有些贫困户在脱贫后又会因灾等返贫,因此有必要建立防御自然灾害的扶助机制,重大疾病救助机制,子女就学援助机制,通过日常的防御和应急的防御手段及运用文化科学知识,控制脱贫农户返贫,以巩固和发展扶贫成果。
(三)实施分类政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一方面是对贫困户分类化解,由于贫困原因和程度不同,贫困户扶持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依靠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有的因病因灾致贫,但尚有劳动能力,可提供打工就业机会或扶持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然后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另一方面是对时间分步实施,从20xx年到20xx年共计5年时间,建议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三轮实施完毕,两年为一轮,第一轮20xx—20xx年,帮扶5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20xx—20xx年,帮扶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先前脱贫群众;第三轮20xx—20xx年,帮扶剩余10%的贫困户以及因灾因病等原因又返贫的群众。
一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大面脱贫一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向上汇报力度,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落地,整合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村和特贫自然村实施一批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公共服务等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以村或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外,还可以通过划分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和致贫因素相似的小片区,采取跨村跨区域实施的办法,这样既可以整合资源,也可以解决非行政贫困村或特困自然村资金项目少的问题。
二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比如,发展种养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与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等。针对调研中竹产业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竹的销路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竹的附加值;尽快改善交通降低运输成本。
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特别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因大病大灾生活困难无法翻身的人,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通过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任用。建议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信息共享,解决“先有钱才治病”和“治了病才报账”的矛盾,对信用等级高,评估其经济偿还率高的大病家庭,试点推行“先看病再给钱”模式,逐步缓解看病难问题。
五是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比如,和平村三节田,黄坪村马马丘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六是通过教育和科技培训减少一批。一方面,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好“特困学生关爱基金”项目,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结合劳务输出、移民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建立扶贫培训基地,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
七是通过思想教育扶志一批。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好吃懒做,自身动力不足的贫困户,一方面从思想教育、考核导向等方面入手,让挂钩干部做到真正用心扶贫、潜心扶贫;另一方面做好对群众的正面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身“原动力”。
(四)坚持规划先行,解决“扶什么”的问题。建议在《云南省乌蒙片区绥江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xx—20xx年)》中,就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工作措施,相关部门拟定行动计划。会仪镇根据县级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列出任务清单,排出时间表。一是目标精准。紧扣全镇2468户12463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总目标,立足镇情实际,注重与脱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各项扶贫目标,不提好高骛远的指标数据。二是思路精准。在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提高全镇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着力“三化”兴“三农”,在产业链上创新扶贫模式。三是措施精准。针对会仪镇的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重点在产业发展路子和措施上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安排。同时台账的内容和实施举措要具体细化到每家每户。四是保障精准。要求根据规划迅速分解责任,注重加大调度、督导力度,抓好任务落实。
(五)建立融资机制,解决扶贫资金的问题。一是建议全县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使用,由县政府协调,设立专户,乡镇组织实施,县直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整合资金集中连片打造。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将财政专项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三是要把扶贫开发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要机结合起来,引导信贷、保险等金融资源到贫困地区去,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增加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周期,积极探索有效缓解贫困农户资金困难的新途径。建议县级研究制定出台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四是强化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建立完善透明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和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六)强化宣传动员,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一要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利用好“1017”扶贫日,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要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意愿,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转移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种养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三要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扶贫项目,均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议定建设内容并自行组织实施。四要出台脱贫“摘帽”激励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适当奖励。
(七)加强基层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农村的脱贫致富,“领头雁”很重要。一是要积极探索“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新模式,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政治坚定、民主作风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村工作。二是要强化镇党委书记、农村党支部和致富带头人培养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新农村指导员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八)细化管理考核,确保精准扶贫实效。着力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做到“四到位”。一是挂钩帮扶到位。认真落实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每一户贫困户明确一名责任人,建议由挂钩单位对挂钩村派驻扶贫工作组,主抓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东部发达城市对口支援我县,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措施管理到位。帮扶单位要根据扶贫专项规划以及工作方案,细化帮扶措施。同时,建立帮扶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县级层面也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三是成效管理到位。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四是责任管理到位。建立精准扶贫考核管理办法,对各级帮扶单位和结对帮扶责任干部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情况、计划推进情况、扶贫效果、结对帮扶干部管理情况和群众满意度。
(九)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贫困人口中有一部分家庭面临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甚至两者都有的现象。不解决好这一现象,不仅对脱贫目标的实现有影响,也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影响。一是要对这一部分特殊群体建立信息档案,摸清底数,掌握基本情况。二是将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之中,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教育局、民政局、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加强协作,从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心理辅导、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多个领域,扎实开展工作。三是要发展志愿服务,充分利用好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倡导和组织有爱心的志愿者,到这部分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以经济帮扶为主导的关爱行动。
总之,构建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建立既具体、细化,又全面、系统的工作制度,引导广大干部把群众当成与自己戚戚相关的亲人,把群众的困难疾苦当成自己的痛,对贫困群众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做到真帮真扶;为群众的“致富梦”和“小康梦”携手努力、合力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同步小康步伐,早日过上美好生活。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十一
贵州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黔西南又是贵州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区。20xx年5月15日至21日,中直党校20xx年春季班第四支部在冯源副校长、组织员朱磊老师的带领下,赴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开展调研。调研组成员来自中央纪委、中央办公厅、中联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工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光明日报等11个单位,共14人。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高层访谈、数据采集、对比分析、实地考察、入户调查、体验生活等方式方法,先后到兴义市、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义龙实验区等地,重点围绕“党建工作助推扶贫攻坚问题研究”课题开展调研。
一、贫困人口基本情况
1. 贫困人口数量
根据20xx年农村人口摸底,黔西南州拥有13.42万贫困户共43.2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75%,低于全省贫困发生率0.29个百分点。在黔西南州8个县市区(义龙实验区除外)中,晴隆县的贫困人口最多(2.63万户7.94万人),贫困发生率最高(25.65%)。望谟县的贫困人口数量居第2位(1.92万户6.64万人),贫困发生率居第2位(21.21%)。普安县的贫困人口最少(1.17万户3.53万人),兴义市贫困发生率最低(7.36%)。
2. 基本收入情况
贵州贫困线为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元,黔西南州拥有13.42万贫困户43.23万人。根据20xx年农村人口摸底,黔西南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89元,低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元。在黔西南州8个县市区(义龙实验区除外)中,兴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9083元),望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5914元),其次是册亨县(6079元)、晴隆县(6277元)。
3. 基本福利情况
全州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公路。大病保险参保人数为284.55万人,占总人数的81.8%。20xx年,人均基本医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410元。每户贫困户享受3年0利率0担保5万元贷款。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是2593元。村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标准为70元/月。80岁以上老人实行每人每月补贴50至200元不等。
二、党建助推扶贫攻坚基本举措
1. 党委挂帅,统领攻坚
围绕“扶贫攻坚”第一要务,黔西南州委突出党委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州委书记及几大家主要领导挂帅,构建“1+3+3”党建助推扶贫的发展体系。具体是以大党建为统领,实施大扶贫、大山地旅游、大数据为战略行动,以大统战、大法治、大安全为保障,调动各方、协力攻坚。州党委牵头,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将全州9个县市区划分为5个“战区”,州党委政府联合下发《战区一号令》,上下凝心聚力,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22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已有19万登记同意搬迁。预计至20xx年可完成2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产业扶贫和政策托底脱贫21.23万人,较全国进度提前2年完成脱贫任务。
2. 五共四化,齐心攻坚
全州1210个村社组建了1210个“5人小组尖刀队”:包村县干部任村支部第一书记、乡镇班子成员、村常务干部、知识青年大学生、致富带头人。推行与民“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五共”流程工作法,建立“村支平台化、村庄公司化、村民股份化、村务社会化”的“四化”工作机制,把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愿望变成党委政府“最初一公里”的决策,将村民的“被动幸福”化为与群众达成共识的“主动幸福”。望谟县蔗香镇从寨老和老上访户上找突破口,引导群众自愿成立24人组成的服务队,将发展规划与群众充分沟通,让群众知道收获与风险,调动群众自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共同解决问题、共同监管项目,从共识到共建,充分讨论半年后,仅用3个月便打造出移民风景区。村民感慨道:“来到这里,感觉就像出了国一样!”踏踏实实和老百姓过日子,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 四位一体,奋力攻坚
应用大数据手段,建设完善“智慧党建云”平台,坚持“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干部激励机制、干部召回制度”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综合运用“日建台账、每周督促、每月调度、季度约谈、半年会诊、年度考核、综合评分”机制,成立正处级新单位黔西南州民意调查中心。民调中心由乡村能人、贫困群众代表、民营企业家等体制外为主人员组成,聘请54325人参加民意调查队伍。民调中心不同于统计局,而是1个跨部门大数据中心,数据分析报告直通州委书记、州长,与组织部用人机制相衔接。在组织部召回调岗的干部名单中,部分就来自民意调查中心,减分召回干部,加分激励干部。抓住干部就抓住了关键。州直部门小杨,最近心情不顺,单位反映他不干事、作风懒散。民调中心报组织部后,小杨被作为第1批干部召回,全年绩效工资1.2万元扣掉了7成以上,即将被转岗到下级单位。害得丢面子还丢票子。小杨后悔道:“过去纪律观念不强,上班自由散漫,现在动真格了,不认真干只能垫底。” 召回制度建立不到半年,全州共有近20xx人被召回。优良的作风,在全州凝聚起“齐心奋进、扶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4. 调动各方,确保攻坚
在党委领导下,整合集中党建办、小康办、创建办、扶贫办、移民局及各个部门,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脱贫攻坚包村党支部以“一对一”方式结对攻坚机制,汇聚妇联“娘子军”、共青团“创业军”、非公企业“志愿者”以及离退休老干部回乡驻村帮扶等力量,发挥全社会共帮共扶的作用。教育部门对贫困村开展“雨露计划”工程,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普通高中“两助一免(补)”、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普通高校“两助一免(补)”政策,计划到20xx年教育脱贫2.23万人,到20xx年教育脱贫6.7万人。黔西南州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农发行贵州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创建“党建引领银政合作共谋发展”实验区。通过推进“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开展智力支边、争取宁波对口帮扶、建立军民融合脱贫攻坚团等方式,20xx年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6.4万人、水库移民搬迁1.1万人,实现65.95万贫困人口脱贫,75个贫困村退出,70个乡镇、5个县“减贫摘帽”。
三、扶贫攻坚热点问题研究
20xx年1至4月的民意调查热点统计结果显示,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有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就业困难、异地扶贫搬迁后生活不习惯、原宅基地房子的拆迁问题、支农惠农资金发放不及时不到位、用水用电难、乡镇村干部作风散漫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是各县基层群众反映最多且每月持续排第一的热点问题。该问题具体表现在:
1. 部分乡镇村将少数不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如安龙县笃山镇某某户在镇街上有两层平方,家里有轿车,家庭比较富裕。贞丰县北盘江镇某某户开小卖部,孩子跑大货车,还有小轿车。
2. 部分乡镇村存在未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如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场社区某某户自身残疾,老伴无劳力,有两个小孩读书,还要赡养二老。义龙实验区新桥镇高普陇村某某户,由于精神方面问题至今未嫁,与父母同住,家庭生活困难。
3. 部分乡镇村未召开群众大会。在对9个县市区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每个县都存在部分村社未召开群众大会与群众共商。其中,望谟县最严重,有6个乡镇34个村社存在这类问题。晴隆县相对较少,但也有2个乡镇3个村社存在此类情况。
4. 部分乡镇村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在对9个县市区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每个县都有10个以上村社存在此类问题。其中,贞丰县最严重,有14个乡镇的70个村社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名单。安龙县相对较少,但也有5个乡镇16个村社未公示精准识别对象名单。
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看似仅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却举足轻重,是一切扶贫攻坚前提和基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干群关系和基层组织的公信力,直接弱化扶贫政策的贯彻执行,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精准性,影响到20xx年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完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的问题折射出基层工作复杂的矛盾,如富人戴贫困帽与贫困户被脱贫的矛盾,贫困科学划线与贫困指标受限的矛盾,一些村社贫困户指标不够用与另一些村社贫困户指标用不完的矛盾,从贫困户指标倒推出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入扶贫系统与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矛盾,贫困人口识别在理论上计算复杂但执行上简单粗暴的矛盾,扶贫攻坚要求统计精准与村民外出打工导致统计困难的矛盾,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国家扶持资金有限与异地扶贫搬迁资金不足的矛盾,个别村社干部把贫困户作为自己拉选票的砝码与扶贫攻坚工作监管乏力的矛盾,等等。
打蛇打七寸。在这些矛盾中,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是党建助推扶贫攻坚问题的主要矛盾。正是因为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而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导致“富人戴贫困帽、贫困户被脱贫”的现象发生,导致贫困户指标倒推出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入扶贫系统,导致贫困人口识别执行上简单粗暴的问题,导致个别村社干部把贫困户作为自己拉选票的砝码,导致基层群众反映驻村干部到村扶贫,但从未见其人等等现象发生。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解决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问题,不破解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的矛盾,将导致“大党建”统领停留于口号、“五共”流程工作法留于纸面、“四位一体”只是形式,个别村社成为无人管的边缘地带,直接影响到党建助推扶贫的最终成效。
四、党建助推扶贫几点建议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抓党建就是抓干部,特别是关键的干部。没有关键的人,就做不好关键的事。在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决定了这场战斗的成败。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如何将“大党建统领”贯彻到村社支部,如何将“五共”流程工作法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落到最基层,充分发挥村社“5人小组”的尖刀作用,特别是选好用好村支书,是克服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问题,破解个别村社干部权力过大与弱势群体缺乏话语权之间矛盾的关键,这关系到党建助推扶贫攻坚的工作大局。
1. 以“两学一做”为契机,在扶贫攻坚中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最基层党组织延伸,向最基层党员拓展,特别是在处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利益时候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应结合扶贫攻坚的业务工作,把党规党纪放在首位,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组织和党员,特别是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将教育活动拓展至村社“5人小组”、村支部和村社党员中,着力解决基层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使基层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在扶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 以“五大理念”为引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基本遵循。“创新、协调、开发、共享、绿色”五大发展理念,都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折不扣地落实和完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和“五共”流程工作法,将村社支部书记工作纳入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和5万多名民调员扶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巡视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情况,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排除攻坚扶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将村民的“被动幸福”化为与群众共识的“主动幸福”,破解“包办式”、“恩赐式”扶贫困境,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3. 以“贵州精神”为动力,在扶贫攻坚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积极宣讲和推广朱昌国等一批黔西南本土基层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发挥基层一把手的表率和督促作用,用共同信念凝聚共同意志,用贵州精神激发贵州力量,彰显黔西南人民的奋发图强精神。在贵州精神的鼓舞下,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大力弘扬率先垂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努力营造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工作氛围,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永不退缩的奋斗精神,为党建工作助推扶贫攻坚提供内在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提纲篇十二
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近期,我就永昌县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
南沿沟村是金昌市列入甘肃省建档立卡的15个重度贫困村之一,2019年全村贫困面为14%,目前下降到5.2%。该村属祁连山冷凉灌区,耕地面积4726亩,人均耕地约2亩,有9个村民小组649户239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4人,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基本上为患病人群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南沿沟村主导产业为种植、养殖和务工,以务工为主业的约10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2019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8.69%、养殖业收入占13.88%、务工收入占73.22%、其他收入占4.21%。
这次调研,总体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调研。我先利用三天时间集中调研了南沿沟村精准扶贫工作,先后走访30多典型贫困户,之后又抽调6人组成工作组,利用7天时间驻村蹲点进行了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南沿沟村及9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第二阶段,甄别确认。对照国家关于贫困户的确认标准,对97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甄别确认。最后确定,南沿沟村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36人,2019年脱贫64户221人,现有贫困户33户124人。第三阶段,制订措施。针对该村确定了八项帮扶措施,逐项明确了帮扶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及责任领导、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针对贫困户逐一制定了帮扶措施,分别明确了脱贫时限、帮扶责任人。第四阶段,集中交办。现场召开面对面集中交办会,属于面上的帮扶措施由政府有关部门认领限期办理,属于贫困户个体的由联户干部认领限期办理,并张贴上墙,挂图作战。
(一)因病致贫。长期以来,许多村民就近在萤石矿、煤矿务工,因工作环境、防尘条件比较差,患上了严重的尘肺、矽肺、内风湿等职业病,致使劳动能力丧失,就医成本上升。目前,97户贫困户336人中因该类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致贫的占35.07%。
(二)因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金昌市区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经调查,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17.5%。
(三)要素缺乏致贫。一是南沿沟村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差,以大麦和小麦为主的种植业收入有限。二是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劳动力年轻人习惯于首选背矿石、打隧道等传统的苦力型工种,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三是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
(四)自然规律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一)开展医疗服务。组织尘肺、矽肺及风湿类关节炎等职业病医疗组,开展职业病普查,提供医疗防控措施和治疗建议,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二)开展科技帮扶。一是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务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的种养殖能力。三是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适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三)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改造渠道6.4公里,修建蓄水池1个并配套其他设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四)发展富民产业。扶持以湖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业,新增30只以上养殖户10户以上,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为留守农民不离乡不离业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五)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贫困户建房等政策,建设40平方米左右居家养老型集中居住点1个,规模50户以上。
(六)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利用闲置校舍或农宅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并将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运行经费3万元,逐步探索建立长效运作机制。
(七)积极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农宅确权颁证工作,解决信贷抵押不足的矛盾。二是用活用足涉农贴息贷款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支持。三是采取政府财政资金贴息的方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支持。
(八)建立社会帮扶机制。一是引入工商资本进行结对帮扶,将非公企业纳入帮扶单位范围,壮大帮扶力量。二是多渠道募集村级救助资金,提高救助能力。
精准扶贫必须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要领,坚持扶真贫、真扶贫,不断拓展内涵和层次,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一)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是扶贫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四个关键环节,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个关口,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扶贫效果。
(二)确保内容精准,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千篇一律、万面一孔是扶贫开发的常见现象,必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易地搬迁、金融支持等扶贫措施,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确保目标精准,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紧紧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抓住突破基础设施的短板、明确基准内容的对标、盯住完成时限的节点三件大事,对照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巩固优势指标、提高较好指标、攻坚弱项指标的要求,分层次推进,立体式帮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四)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确保考评精准,解决好导向上的问题。严格落实干部驻村、“逢提必下”等双联行动工作制度,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