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1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篇一
知识与技能: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及量角器,学会利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课教学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a、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b、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c、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d、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新知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作业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课后作业:回去讲量角器的组成部分介绍给家长,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四、板书设计:
一、角的度量单位:1度或1。
二、量角器的组成
三、测量角的步骤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篇二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图形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不能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图形二次分类”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我就将问题抛出来,“如何将这么多混在一起的图形分出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从第一、第二环节的逐步加深,到最后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将重点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那么,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想办法分类;具体操作;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二次分类的基本特征:按某一特征分类后,接着按另一特征对已经分好的两类图形,再做一次分类。
这里,我准备用积木演示,首先,我将红、黄两种不同的三角形、圆柱形、长方形的积木混在一起,接着请小朋友帮我分成两类(那么,颜色只有两种,而图形却有三种,小朋友就会按颜色先分为两组)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其中的一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会按图形来分类了)
3、幼儿再次操作
4、经验迁移: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
“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小朋友一般会先分男女,接着就会按高矮、衣服、头发等来进行第二层的分类)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各种积木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游戏法:通过“看谁举得快”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点(颜色、形状、大小),然后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经验阐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儿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的快乐。然后在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小结,注重经验的巩固和归纳。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幼儿的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说出图形两个层次的特征,体验包含关系,学习二次分类。
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分类。
(1)游戏:“看谁举得快”
教师:请把x色的xx形举起来;或是请将大(小)的x形举起来。
幼儿听到信号后应迅速地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图形举起来,看谁举得快。
2、学习对图形作二次分类。
(1)出示红、蓝两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请幼儿上来将几何图形按颜色分为两类,然后再请两名幼儿上来将红、蓝图形按形状不同各分为三类(即红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蓝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学习对图形做二次分类。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两种规格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首先将大、小图形分开,然后将大的图形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为三类;再将小的图形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为三类,要求有顺序地操作。
(3)教师小结,幼儿再次操作,进行二次分类。
3、经验迁移:
举例请幼儿做二次分类“请大家将小朋友进行二次分类”
4、活动小结,教师对幼儿分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帮助幼儿获得分类经验。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篇三
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篇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
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b
《 》是小学数学课本第 册(修)的第章“ ”的第 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
础,所以 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a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理解,掌握(),探究和发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
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 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b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
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教学理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法: ⒈ 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等学具。)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教学过程: a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篇四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过了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呢?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数一数”的游戏,请看大屏幕,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百数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积极计算。
师:你能找到表中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吗?比比谁找的又多又快
师: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没有难度,所有同学已经积极找到了。看来之前的知识同学们掌握的不错。
师:2的倍数有哪些数?2、4、6、8、12、18、20……同学们数出好多了,那5的倍数有哪些呢?
师:10、15、20、25……
师:嗯,同学们真棒,都正确数出这么多,回过头想想,这些数据有什么特征?
师:那老师想问同学们,如果老师随意给出一个数字,你能确定它们到底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
师:老师告诉大家,虽然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但是它们都是有一定特征的。
师:今天我们就先通过100以内的数来研究2和5的倍数特征。
二、新授
活动一:2、5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现在拿起你的笔,在书本百数表中找一找,圈一圈,画出2和5的倍数,开始吧。
师:找完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都找完了。
师:你们是怎么找的呢?
师:老师听到好多同学们说利用乘法,2的倍数有2,4,6,8,10……非常好!
师: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找到5的倍数。那5的倍数有哪些?第三排的男生,你先说。
师:你说5的倍数有5,10,15,20……不错哦!
师:那这么多数字你们在百数表中是如何区分的?
师:嗯,作不同标记,用圆圈和三角形,你是用来五角形,同学们太厉害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那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的发现。5分钟时间,现在开始。
师:时间差不多了,同学们都停止讨论了,谁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第一小组已经举手了,你们来说。
师:你们发现2的倍数有5列。不错,那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看个位数字确定,如何确定呢?
师:你发现了2的倍数个位都是2,4,6,8,0……回答正确!
师:嗯,同学们,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根据2的倍数特点,哪个小组来总结一下5的倍数特征呢?
师:第三小组,你们的小组代表来说说。
师:你准备好了,你说5的倍数也有两列,个位上不是5就是0 。
师:请坐,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刚才同学们说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的数都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不是5就是0。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你可以拿两个数字验证一下哦。验证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好了吧,你是怎么验证的?哦,你说圈好的5列尾数都满足,同理5的倍数特征也满足
师:很好,我们已经找到了2、5的倍数特征,现在大家再看看百数表,是不是有一列很特殊呢
师:你抢答了,你说最后一列,怎么特别了?
师:被标记了两次,说明这一列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师:观察仔细,一看就经过认真思考了,补充非常完整,那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呢?
师:对,个位数字都是0 ,所以我们总结同时是2、5的倍数特征,即个位数字是0.
师:希望今后同学们学以致用,利用这个规律快速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
活动二:奇数和偶数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分析2的倍数吧。
师: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刚刚你们圈出的百数表中,2的倍数和不是2的倍数,你又能发现什么呢?
师:你回答的真迅速!你说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不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1,3,5,7,9 。
师:你还想说,你来说。
师:你说2的倍数像极了双数,不是2的倍数像极了单数。
师:老师想给你们竖大拇指了!同学们,在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数叫做奇数。
师:因此,整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这两大类。
师:如果用a表示整数,偶数和奇数你能尝试用字母表示吗?
师:嗯,这么快就说出答案了,偶数用2a,奇数用2a+1表示,看来同学们前边内容掌握的不错。
三、练习
师:好,同学们,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师:请看大屏幕,老师出示了一些数,请同学们快速找出2和5的倍数。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师:同学们的小手都举成小树林了!你们都找对了吗,来看大屏幕的答案!
师:同学们都自信的笑了,看来是都做对了。
四、小结
师: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谁能来给大家分享今天的学习成果?
师:你知道了2和5的倍数特征。我们只看个位就可以确定一个数是否2或者5的倍数了。
师:你有补充,你来说吧。我们还知道了奇数、偶数。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呢!
五、作业
师:数学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课下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两个小任务。
师: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的第一题和第二题。制作本节课的数学书签。
师:同学们!下课!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试讲稿
师:三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同学们对小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
生1:商店和超市里商品的价格
生2:测量身高的时候用到小数
师:用的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生:超市和商店里
师:的确如此,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经常用到小数,哪些同学有过购物的经验?
生:买图书,买文具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买东西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看屏幕,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丽买了两本书
师:这两本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
生1: 、;
生2: ;
师:列出式子,结果如何计算呢,大家先独立思考,请一位同学说说看
生:元换算成6元4角5分,元换成4元2角9分,然后进行相加
师:恩,很好,大家都有生活经验,元角分的换算已经很熟悉了,能算出总价是多少,那如果后面没有单位,又该怎么计算呢?可以结合我们学过的关于小数的知识
生:是6个1、4个、5个;是4个1、2个、9个,分别对应相加。
师:同学们真聪明,学会利用小数的意义来解决小数的加法计算,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老师还想问问你们,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列竖式
师:对了,有同学又想到一个方法,列竖式,你会列竖式吗?老师看到大家在练习本上完成了,老师在黑板中同样写出这个竖式,你来看看跟你的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不一样;
师:出现不同看法的,黑板中老师写出的这两个数字、,上下错开一个数,没有完全对齐,这样对不对呢
生:不对;
师:有同学看出问题了,那为什么不对啊?
生:列式计算,对应的数要对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都要对齐。
师:同学们思考问题真全面,有跟老师一样写出竖式的要注意了,列竖式一定要遵循对齐原则,整数和小数部分都要对齐,所以正确的书写方式大家一起来说,那现在我们按照整数竖式加法原则,从最右边开始,5+9=14,需要进一位,写出4,接着4+2=6,不要忘记还要加上刚才的进位,也就是7,最后6+4=10,直接写出数字10,算完了吗
生:还有小数点
师:同学们课真聪明,一定不要忘记小数点,那小数点该点的哪个位置?
生:0和7的中间
师:每个数字对应计算,最后小数点也是对应写下来,所以最重要的是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保证数位对齐,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那接着我们再回到大屏幕,这两本书的价钱不一样,那你能不能再告诉老师《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呢?
生:列出竖式
师:同学们都学会抢答了,这次还是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写出正确的竖式,然后检查一下老师在黑板中写出的这个竖式对不对?
生:对了;
师:跟着老师一起来计算一下最后结果吧,首先该按照竖式加减法原则,先从右边算起,5-9需要向前借一位变为15-9=6,写在对应位置,下一步4-2=2,是把结果直接写到商的位置吗
生:不对,4被借位之后变为3,应该是3-2=1;
师:是的,正确结果写1,最后一步6-4直接得出2,没有借位没有进位,写在商的位置,最后结果别忘记点小数点,仍然是其对应位置处,同学们你们都做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学会举一反三了,刚才我们探究了两道不同的题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小数点一定对齐,好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课程上到这时间已经差不多了,回顾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小数加减法
师:是的,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小数点对齐后,保证相同数位对齐,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这是我们本节课带领大家学习的重点内容。
师:课后大家完成课本习题1-3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大屏幕中的选做题,有问题小组间进行讨论,下节课我们统一给大家解决,这节课先上到这,下课。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的聆听,我能擦掉板书了吗。
教资人,加油!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篇五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出示三张写有100的卡片),你能在适当位置添上小数点,使这个数最大吗?(100.)最小呢?()还可以是多少?()小数点位置不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了。是呀,小数点真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小数点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点搬家)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山羊快餐厅。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出示三张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述,老师随机板书:元、元、元。
2、提问 (1)这些小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生说,师板书。(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师适时板书:
小数点 大小变化
向左移动一位 缩小1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二位 缩小1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三位 缩小10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4、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家,请想一想: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完成课本40页“试一试”。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篇六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
【篇1: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 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c 教师板书: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 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篇2: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教案真题(精选)】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教案真题(精选)【这一篇文档中,包含了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的面试说课、试讲的课题。面试说课、试讲者中有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老师,因为平时听惯了大学教授的讲课,而习惯于这种授课方式,如果在面试说课或试讲之前没有接受授课指导,及容易在面试过程中出现保留大学老师讲课风格,忽视听课对象需求的情况。大学的授课风格与小学、中学的授课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面试说课或试讲者的讲课内容侧重扩大知识面或是就一个问题深入讲解太多,都是不合适做小学或是中学老师的,试讲或说课是很难通过的,育萃面试专家提醒。】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三、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
3.学生试练。
○ ○ ○ ○ ????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四)全课总结(略)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015年中央特岗面试真题)
【这一篇说课稿是比较详细,流程比较清楚的。是2015年中央特岗面试考试中难得的高分教案。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这一章节课题,是面试中的必须要准备的专业知识】
一、教材分析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1-92页第一课时,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初步认识小数是学生今后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数表示。
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米尺,多媒体,卡纸,磁铁,商品小件及价格。
五、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这一节课的内容,面对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不长,活波好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5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时我会出示一些商品,你们能读出这些商品的价格吗?学生读完后,我接着问,和我们过的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有一个小圆点,这时,我会说,像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而小数中间的这一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情境来引出小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小数的读写学习
你会读这个小数吗?谁来试着读一读,你是怎么读的?
以小数点为介,小数点前面的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是小数部分,读的时候,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为“点”,小数部分按顺序来读,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再读小数部分。(强调读法是三点四五,不是三点四十五),对于小数的写法,我是这样教学的:跟读法顺序一样,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小数点写在整数的右下角,接着写小数部分。2.教学例1
三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我采用直观形象的 演示来讲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首先引入情境:学校进行体检,量得王东身高1米3分米,只用米来作单位怎样表
这时我会出示米尺,引导孩子观察米尺,把一米均分成十份,每份是1分米。
111分米是1米的(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的含义)。1010
这个11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十份,表示其中一份:1分米=米=米,1米1010
11,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米。[板书] 1010=10分米,1分米就是1米的这时多举一些例子: 3分米是
3分米=3米,还可以写成米 103米=米[板书] 10
3的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三份,还可以写成 10 5分米是
5分米=5米,还可以写成米 105米=米[板书] 10
5的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三份,还可以写成 10
1米3分米=米.1米3分米=米,两个都是以米为单位,所以1不变,3分米是米,所以写成3,合在一起就是米。
小结:我们的小数可以用来表示以前的分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教学“做一做”: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这时,我会出示“做一做”这个图,先让学生来贴一贴一元下面要贴几个一角。这一过程,我让学生分为小组,探究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让他们大胆尝试,说出: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是 1角=1元=元101元,还可以写成元。10
【篇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篇七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命题的概念,能把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题的概念,若p则q形式的命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学习充要条件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去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他将成为反证法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证能力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五)教学难点:
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多向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2)练习巩固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由特殊到一般的划归方法: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探索、分析、发现、归纳、概括
(2)练习巩固法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两个正实数,那么a+b≥2(ab)1/2;
(3)如果实数a满足a2=9,则a=3;
(4)中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过重;
(5)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2)为真,(3)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是可以确定真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题)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假命题)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不是)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假命题)
(5)x>15.(不是)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4)求证∏是无理数
(5)若x是实数,则x2+4x+5≥0
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则q”的形式.在数学中,这种形式的命题是常见的.
“若p,则q”也可写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1)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结论q:整数a是偶数;
(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1)若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它是假命题。
(2)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
(3)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它是真命题。
5.练习:p4:
6.课堂小结
(1)、命题的概念
(2)、能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7.思考题
一,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二,四种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8.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篇八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教具:课件、小棒、游戏用品。
学具:小棒20根、圆片20个。
师:今天,钱老师想带一(1)班的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让我先来考考你们。
1.对口令。
复习2、4、5、8等数的组成。
加几的加法。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lo+8 10+9
师:这些都是几加几的算式?
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1.观察主题图。
师:我们来到运动会场的一角,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赛跑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
2.试着说说想法。
师: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了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盒的?(指几名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1、2、3……12、13依次数。
(2)从9数到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13可以分成9和4。
(5)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
3.得出最佳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加法,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纸箱本来可以装几盒,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变成10盒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 (演示凑+过程)为什么要拿1个放进纸箱里呢?
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表示出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 10+3=13”。(板书: )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一目了然。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往运动场上看一看,你能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呢?先问问同桌,比一比谁提得多,老师有奖品。
(指名提问题,并发给奖品)
师:刚才小朋友提的问题真棒,我们来共同解决它。
(单独出示踢毽组和赛跑组)问:踢毽组和赛跑组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9+ 6= ”)
(展示凑十过程)画思维图:
(展示踢毽组和跳绳组)问: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9 +3= ”)
(展示凑十过程)画思维图,
(展示踢毽组和跳远组)问: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多少人?
(指名列式,说怎样想的,板书算式9+7=16 )
5.归纳算法特点。
齐读算式。问:算式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几?我们叫它9加几。
师:我们是怎样算9加几的呢?都是把9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 (用箭头将算式和 10加几连起来)
边画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算得数。学生齐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6.动手操作。
(1)摆小棒,“左边摆9根红色的,右边摆3根黄色的,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根小棒?”(实物展示台出示)
(指名列式)师:说说怎样想的?(学生说后,展示移小棒,圈小棒)
(2)摆图片, “左边摆9个红色的圆片,右边摆7个黄的圆片,怎样算一共有几个圆片?”(指名列式)“说说怎样想的?”
师:把你想的过程在书上填思维图。(指名报答案)
游戏:摘苹果。
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特点: (先小声说给同桌听)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结:(1)结果都十几。(2)得数十几中的几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哪儿去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准又快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了。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1.数菠萝。
(大屏展示9个再添5个)问:怎样列式计算一共有几个菠萝?说说怎样想的。 (圈住其中10个)
2.数苹果。
(大屏展示15个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说说怎样想的(圈住其中10个)
3.数鸡蛋。
(大屏展示鸡蛋图)指导观察:一个鸡蛋箱可以装几个鸡蛋?现在已装有几个了?问: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又快又准地算?(展示移入一个鸡蛋的过程)
4.数蛋糕。
(大屏展示蛋糕图)师:一个箱可以装几个蛋糕?箱子里有几个蛋糕?外面呢?怎样算?(指名列式)(演示凑十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 (学生能说多少说多少)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 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的内容,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由于一年级儿童认知结构里具体思维是主要特点,他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印象才深刻,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8加几、7加几、6加几等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即为什么用“凑十法”和如何用“凑十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用什么教学方法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把握教学重点,又能让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呢?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思维缺乏独立性,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所以我很注意让一切教学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模式,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陈述,都应该接受课堂中其他人的提问、反诘和推敲,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提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进行引导,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自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突出的地位。
基于以上所述,我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放手让学生探索学习,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数的分解和10加几的知识,为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作铺垫。
其次,仔细观察,积极探索。
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举例,学生模仿的消极被动状况。以学生集体的自主观察讨论为主旋律,由学生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报告自己或小组研究的结果,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数学交流。
大屏幕显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观察到运动场上有哪些比赛小组,他们各有几位运动员。小组讨论可以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紧接着小组讨论,汇报本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列出9加几的算式,再在一起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运用动画操作,启发学生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凑十法”计算。这样就抓住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智力的起点,在引导学生归结算理时,我先让学生摆小棒和圆片,再填写思维图。然后学生小结算法,齐读算式,发现共同点,教学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
再次,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用一个摘苹果游戏,调节学生注意方式,巩固9加几的知识,按规律整理算式,排列算式,观察得数特点,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
最后,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观察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数鸡蛋、蛋糕是运用“凑十法”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用途。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揭示出9加几的算理,融入转化的学习方法,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布局合理美观。
总之,这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操作,积极探索,学习气氛活跃,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篇九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案
青岛市教研室刘仍轩老师组织青岛市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及我市在实验三小黄莉老师开放课堂教研活动中,都进行了如何进行教案撰写的培训。
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案格式要求:
目标明确 流程清晰 预设充分 意图明显 行文严谨 回顾全面
⑴教学内容。
要写明所教学的内容是哪个版本第几单元(第几信息窗)第几页。
⑵教材简析。
要写明本节教材的来龙去脉,即本节的知识基础和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即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信息窗所呈现的素材意图。
⑶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都要兼顾,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⑷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要找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
(5)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要清楚明白。每一个大环节、每一个大环节中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重要知识不要遗漏,尤其要注意练习环节。以前老师们往往不注重练习环节的设计,只是呈现练习题的内容,而对于练习过程的预设、练习题的处理没有一一写明。现在要求要把练习的的每一个环节呈现出来,要充分预设。
3.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学实录的形式一般是师:„„生:„„,教案撰写则要运用诸如谈话、引导、提问、小结等用语。
4.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设计意图,即这一环节你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5.预设要充分。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出现什么情况,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样就会达到心中有学生的境界。
6.回顾要全面。课堂“总结回顾”时,不能走过场草草了事,也要充分预设,要引导学生对全课的所学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进行梳理归纳,在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提升。
7.撰写教案时行文要严谨。包括教案的的格式、字号、大小标题的序号写法、标点符号等等都要非常规范。
教案撰写的水平,体现了老师理解教材的水平以及灵活调控课堂的能力,从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3页~9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探索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圆的大小;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圆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半径和直径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对于圆,相信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想一想生活中你哪里见到过圆呢?看来,圆无处不在。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出示图片)多媒体呈现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学生欣赏。
古希腊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板书:圆)【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师呈现生活中美丽的圆,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第一次尝试画圆
谈话:同学们都认识圆,那你能画一个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试着画一个圆吧。
(学生可能用瓶盖、两个半圆、线绳、圆规画圆)请学生上来展示画出的圆和画的过程。
谈话: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画出了圆,比较一下,你最喜欢哪一种? 大多数学生喜欢用圆规画的圆。
小结:看来用这些工具画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圆规来得方便,这正像我们俗话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没有圆规就画不出一个既大小合适又比较规范的圆。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第一次自己尝试画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体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体会用圆规画圆的准确性。
(2)第二次尝试画圆
谈话:下面就用大家喜欢的圆规再试着画一个圆好不好?
(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可能出现圆画的不完整、不圆滑等情况)追问:看来要画一个规范的圆,一定要掌握方法。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能说出针尖不能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等)
小结:针扎的一点不能动,概况的说是定点,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就是要定长,最后旋转一周就画成了一个圆。(板书:定点、定长、旋转)师总结,课件演示圆的正确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次试画,鼓励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然后教师呈现一个学生画的不太标准的圆,让学生交流在画圆时可能出现了哪些问题。学生在通过交流注意的问题基础上,又通过课件演示,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圆方法。(3)第三次画圆
谈话:已经学会了圆的画法,想不想再画一个试一试?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画一个圆。
谈话:观察刚才我们画的圆,想一想圆与我们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做比较)引导学生说出: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画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而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新的领域。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认识圆心
谈话:我们每次用圆规画圆的时间都会留下一个针扎的眼,我们把这个针眼用个圆点点出来,同学们知道这个点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圆心,o)
圆心我们通常用字母o来表示。请在你画的圆中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2)认识半径
谈话:能在你画的圆中用直尺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吗?观察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能说出线段一个端点在圆心,一个端点在圆上。)
教师讲解像这样的线段我们称它为半径。(板书:半径,r)请在你画的圆中标出半径,并用字母来表示。(3)认识直径
教师呈现一条直径。问还是一条半径吗?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能说出两个端点都在圆上,而且经过圆心。)
师讲解,我们把这样的一条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d)请你在你画的圆中标出直径并用字母表示。(4)小练习:
谈话:我们刚刚一起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现在老师给你一组线段,你能从中找出半径和直径吗?(课件呈现练习题)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自身画圆的体会以及通过老师必要的引导和讲解,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的概念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在这里进行适当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后面追加的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使之掌握的更扎实。】
2、认识圆的特征
谈话:刚才我们了解了圆的那么多知识,圆里面还有很多奥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可能发现:圆的直径有无数条,且相等;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圆内,圆的直径相等、半径相等。总结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板书:d=2r,r=d/2)。决定圆大小和位置的因素。并通过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画、折、量、比等具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了圆的一些主要特征。最后通过全班的交流汇报,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巩固了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就有过对圆的特征的记载,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曾经这样描述过圆:圆,一中同长也。谁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一中同长图片)
(学生能说出一中就是指一个圆心,同长是指半径相等)
小结: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概括出圆的主要特点,我国古代这一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不止这些。《周髀算经》里有这样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的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是由正方形不断切割而来的。(出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
提问: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圆的哪些信息?
3、谈话:说起中国古代的圆,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
这是阴阳太极图,它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小的小圆合成的,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都知道了什么?
4、谈话:(出示交通工具图)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
小结:“圆,一中同长”这个圆的圆心相当于车轴,车轴到地面的距离相当于半径。车轮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行驶起来又快又稳。
5、回归生活,感受美丽
谈话:最后让我们在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圆的魅力。(课件呈现生活中美丽的圆)
【设计意图】: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墨子的“一中同长”,“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太极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通过这个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圆的特征,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数学的文化历史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最后一题让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五、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完美的图形—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会谈到:
1、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特征和关系。
2、怎么画圆及圆规的使用。
3、用什么方法探究发现这一系列知识的,圆知识的实际应用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梳理回顾,从而初步形成知识建构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今天我们认识了圆,大家学会了用圆规画圆,知道了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圆的基本特征。还知道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那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认真学习,并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梳理、概况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扩展学生对知识全面的掌握,并能使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新知,让学生从数学、历史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作业设置:
• 解决实际问题:
七月一日党的生日快要到了,我们市政府要在门前的广场上摆花坛,广场中心是以“万众一心”为主题的喷泉花坛,花坛直径60米,水池直径30米。同学们,花坛直径60米,水池直径30米,这么大的两个圆形,能用圆规画吗?回去想想,帮工人叔叔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真题篇十
二、数学老师课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简单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的方法掌握平均数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话题引入——2盒小球 一盒有12个,一盒有14个 那怎么做可以让两个盒子里面的小球数量一样呢(请同学上来亲自动手整理 加深印象)
2、新授课
展示图片——四个人搜集水瓶 小组讨论思考:
a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群体提问:2个)
b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小组代表:2个)c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小组代表:13个)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移动)
教师小结: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
d深入提问: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出总结)小结:平均数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3、课堂总结 提问同学总结
4、作业布置
每人回家寻找身边用得到平均数的情景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平均数
小红:14 小兰:12 小亮:11 小明:15(14+12+11+15)÷4=13(个)平均数代表的是总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