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读后感500字(七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500字篇一
看完这篇文章,随作者对人生也有些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中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索,对生与死的理解,真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完美作品。
作者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他头上,失去双腿后对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亦如五雷轰顶。失去双腿让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所有的不顺,所有的自卑,所有的痛苦让他痛不欲生、失魂落魄。每天面对这一切,他只有选择逃避与逃离,逃离的最好藏身之处就是地坛——这座古园,想象着躲进这古园里自生自灭,逃避现实乃至放弃生命的想法。也正是这种躲避让作者可以静下心来看清古园历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与轮回,花开花落,植物竞相生长,生物的生机勃勃等等景象。当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后面,史铁生不仅思考了自己的逆境,也深思自己瘫痪后对母亲的打击。起初他并没感受到母亲的痛苦,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和母亲的去世后,他感知到了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不易和心酸,现欲将好事相告于母亲时却无法实现。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决定将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何况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无数次地给作者鼓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从而坚强的活下去。
看完这篇《我与地坛》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怒视那些面对挫折和苦难选择亲手扼杀自己生命的人,例如:莫泊割喉自杀、马利亚诺自给一枪自杀、海子卧轨自杀等等,追其之根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对生命的不重视。人的一生很短暂,也不会是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的不幸与坎坷,不管我们是否身心健康都要勇于面对,勇于克服,如此所有的困难都不足为惧。要对生命负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史铁生用这篇文字书写了心路历程,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要善待生命……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500字篇二
我固执地认为,《我与地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
史铁生的文字很美。我喜欢《我与地坛》用细腻的笔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那沧桑古园,喜欢作者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苍劲古柏、夏雨秋风,以及对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但他那情真意切的文字并不是吸引我的主要理由,尽管我是个美文崇拜者。因为我读这篇文章不象欣赏那些闲情逸致的文字那样轻松,而是时时停下来,反反复复地想,努力去捕捉文字背后蕴涵着的深厚意蕴。
使我难以摆脱的是弥漫在文字中间的那股沉重和苍凉。当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当他终于明白自己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之时,他的心绪荒凉。很自然地,他想到了死。是地坛,让他在惨遭厄运之后,慢慢地平静下来。
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失魂落魄”的他“摇着轮椅进入了古园。”这次偶然的“进入”,是作者生命史上的转折。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古园,“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仿佛就是为了等他,为了给他一个思索生与死的地方,寻找一个活着的理由。
古园是一座神圣的祭坛。它的上面曾经供奉过无数祭品,象征着生的欲望,也表达了对死的恐惧。沧海桑田,如今的祭坛上早已没有了那些祭品,有的是斑驳的琉璃,颓圮的老墙,飘摇的树叶,还有那“摇头晃脑”的蚂蚁、“一朵小雾般的”蜂儿、“会忽悠一下升空的”瓢虫。古园的败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似乎蕴藏着生命的奥秘,也紧紧拽住了史铁生。于是他几乎天天来到地坛,摇着轮椅,走遍园子的每一个角落。在那里度过他的春夏秋冬,专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古园是一个思考生死最适宜的场所,尤其对一个血气方刚便遭命运残酷一击的人。史铁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地,渐渐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代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把死当作生命中必然要降临的“节日”,他便安心多了,因为参透了死亡,便开始面对厄运而不再逃避。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500字篇三
我是一名园神。
我是慷慨的园神。我静默地围观人世间的色彩,人们不论好坏而的回忆全驻足在这方地坛,我毫不在意他们在我这里抒发喜怒哀乐,因此我是大方的。
我是自私的园神。我耐心地等待鼓励一位少年成长,一草一木燃起生的欲望。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了,我也轻松地掐灭生灵最后垂死挣扎的火苗。
打那以后有一个老妇人陪伴残疾的他,几年后却消失了,随之消散的是少年原本的喜怒无常。我目睹他绝望、彷徨、迷茫,陷在生与死的交界线,最后他拔出泥泞的双腿,看淡世间。我悄然问他,你忘了吗?但他只是对我道,有些事情更适合埋藏。
当地坛再换去几批人,我跨过岁月长河,再去勾勒起他寓意不明的话语。古老的岁月跳过一切,径直拥向光阴的尽头,它们那般恩爱亲昵却忽略他人濒死的悲伤。有人心易变,三头五年就面目全非;也有人心如止水,十万八千里走过初心不改,不过相同的他们都活着,都诠释生存与死亡之间急遽的过程。
少年回首与地坛对话,我听到他问生命的意义何在。可我是也只是地坛,我只会用草木的窸窣向他报以一笑,他望着园内荒芜的我,反而悟了。他看穿了死且明白上帝的义务限在创造人类,顽皮的上帝留下“生”,接着随意地把“死”掷给世人。我用树荫下走遍几十年的夫妻为他举例,有人在“生”的夹缝中相依相爱,有人至死尚未了解“生”是为何。苦难无疑是泪水掺杂的物质,只是它对每个人所展现的形式不同,譬如对于地坛言,苦难将是枯黄的草叶。当泪水同欲望并肩消亡,怎样埋葬如同生命一般沉重的自由呢?
我踱着步降临人间,拾起秋天安详的秋叶。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少年历经漫长黑暗、终于触碰到光亮。灿烂的星空同和煦的阳景迸发呈现,他带来过分淡静的哲思,秋叶经过春夏肆意的绚烂,最终悄然无息地为自己的“死”拉上帷幕。你只须知道,我们终会死亡。所以你不必沉沦在无穷无尽的压抑中,仅仅专心做一件事去——让你的生为结局铺垫色彩。
光阴骤地抖动残留的余晖,地坛迎接新的一群生物。我悠悠地鸟瞰人间,猜测他们将怎样度过晨光、日落与寂寥的晚暮。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500字篇四
每次倍感失落时就会看史铁生、余华这些大师的作品。这本短篇里最经典的语录:“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的文章总是给我大吃一惊的感觉,因为他总是用很平静的语调讲述一些关于生命的讯息,确让我们无法去忽视它。
史铁生是在延安地区清平湾插队时得了一场大病,后就开始了坐轮椅的生涯。
他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有讲到当时插队跟破老汉放牛的.故事。在正当年的时候突然远离了正常人的生活。那得承受多大的苦难跟心里折磨。一个原本喜欢运动的人突然见不能走路了。母亲在他面前都不会提“蹦、跳“等字眼。全家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担心触碰他心里的痛。
从后就开始他每日摇着轮椅去地坛。文中有这么一段:”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出生”。
与他朝夕相伴的是地坛,以及在地坛里活动的人也都是很孤寂的形象。有人在那里唱歌、有人在那里长跑、也有在那里活动的兄妹。年年月月他都在那里想,那里写,从而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史铁生文中的母亲让人心疼,那是一位活得分外小心的母亲。忍受着自己孩子失去行动能力产生的消极情绪,然而她只能去默默的关心。每次都是在门口看着儿子摇着轮椅去地坛,站在阳光里,站在冷风里。在跟儿子商量时去户外看看的那丝欣喜没能多持续一会儿,却猝然离世了。
史铁生在文章《合欢树》里写道:“我坐在小坛的树林里,闭着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
苦难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每一个人。生活就像一张网,痛苦就像是那张网上的绳结。在经历一次次痛苦后,这张网上就会有密密麻麻的烙印在上面。我们无法去挣脱它,只能去默默的承受、消化它。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500字篇五
我与地坛——原先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扶轮问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向前方迈出过脚步?
不是想说他对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说他对死有多么透彻的眺望,更不是想说他对命运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挣扎,那些语句太泛、太虚,对每一个曾被上帝无情摆弄的人都适用。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期望”又有什么用呢?“期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到达的前提下才成立呢”?“期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鸦片。
我并不认为他是多么坚不可摧的“钢铁人物”,你以为谁都是保尔柯察金?现实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总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结疤了,又复痛,复流血,复结疤,只要这血还是温的,还能流动,那么便不必在意它会痛,会流出,这样孤勇,直至最终平静理解它的冰冷与枯竭。
正是由于这“写”,这比言语更为私密,更为透彻,更为生生不息的本事,才使得他的这生,在死的对立面上,永远存在。永远无力,但永远坚韧。
人老了,多靠回忆活着。可是还是一种情景,像他这样的情景,因着回忆随时有无可延续的悲哀,才需要这样提前透支回忆,透支情感,透支热情,若无足够幸运,幸运得不被亲友遗弃、淡忘,那么必将是春水东流的万劫不复。
其实这幸运,未尝不是取决于自我。这生,值得死来敬畏。这生,真实得让每一个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问自我:健康的自我,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那前方,便是路远山高,人亡马遥的“零度”。
他的勇气,是不畏惧这“回”,是迎向这“回”,拥抱这“回”。
原先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500字篇六
读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书后,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无论有多少困难折磨,我们都应该勇于去面对,因为有许多人或事在引导我们走向美好未来,我们应该怀着一份感恩的心感谢他们。
一个正直热血澎湃年龄,突然双腿瘫痪,这是一个怎样的打击,无论任何人都接受不了,都会一蹶不振。对于史铁生来说也是一样,他的脾气开始变得越来越坏,经常发脾气,总是逃进这个破败的地坛。他在逃避,他在恐惧,他开始脱离这个社会。
地坛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启示的地方。慢慢的,似乎地坛在启示他对是生与死的考虑,地坛中那些微小的动植物周而复始的生存,启发了他大自然的规律。在无数次的与地坛的接触中,他由对生命失去信心转向选择生存下去。地坛在无形中引导着史铁生走向生活。在别人看来是一个荒芜的园子,但是他却看看出了他的不衰败,使得史铁生以豁达开朗的态度去对待生与死。
地坛给了史铁生以生的启示,使他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念,具备了顽强生活下去的精神,慢慢地将自己与地坛联系在一起,使他不再混沌,对生活充满信心。
同时,一个默默的在身后支持他,鼓励她的母亲,也在只因他了解生存的意义。
他在瘫痪后,独自一个人跑到地坛,让母亲草了多少的心。母亲一边操持家务,一边还无私的奉献自己毫不张扬的爱。而他却冷淡的对待母亲,从未对自己关心的无微不至的母亲想过,后来直至母亲去世后才明白母亲。
母亲坚强而苦难的一生,勇于面对人生的不幸,也指导了史铁生对生活坚强的态度和勇于直面不幸的人生。
地坛和母亲成为他以后生活的方向指针,他们指引着,启示着史铁生勇于面对苦难,坚强生活下去,勇于奔向生活的信念。如果没有地坛与母亲,史铁生可能永远混沌下去,不能自拔。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又何尝不需要怀着这份感恩的心,看待身边的事物,他们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无私的启迪我们,无私的爱护我们,无私的奉献一切。史铁生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珍惜一切,怀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500字篇七
一张轮椅,一个青年,一位母亲,一段亲情,一种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我最初理解的《我与地坛》。后来,我每每夜起,翻开这本书,我开始为作者的痛苦遭遇而惋叹,开始为作者母亲而担忧、心痛,以至于开始思索人生。
作者史铁生,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候,迎来了命运的玩笑:失去了双腿,终日只能以轮椅为伴。而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他找到并来到了地坛,也不妨说是地坛选择了他。从此,他成了那个园子里一切的见证者,而那个园子也成了他灵魂唯一的住所。
有人说,《我与地坛》是一部极富悲情色彩的作品,但我从中更多的看到得是一种力量,一种爱。作者的执著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了双腿的他曾在年少时有过失落和暴躁,但他从无一日间断地来到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而平静、释怀以及看淡了一切。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后来的人生中从阴霾中“站”起来。而观如今,我们衣食无忧,可遇到一丁点的挫折就怨天尤人,哭天喊地。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作者的精神吗?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憾着我。作者的双腿瘫痪带来了他痛苦的青春,也就注定了他母亲痛苦且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她没有终日以泪洗面,而是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独自忍受煎熬。这也无异于给自己判了死刑。也许作者是以现在的成就来告慰母亲的再天之灵,可昔人已故,只能追悔莫及。再看看我们现在,一个个孩子在家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利用父母对自己的爱来胡作非为。时不时对父母呼来唤去,毫无半点感恩之心,羊都有跪乳之恩,鸦亦有反哺之义。朋友们,醒醒啊,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作者的博爱感染着我,虽然作者自身残废,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怎么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爱,他怎么能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化,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的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细心的观察这一切,用心的记录这一切。
而如何才能拥有爱,懂得爱,我以为爱由心生,爱的源头来自于心底。所以让我们学着接受爱,也学着去爱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