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一
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掌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利用导数判断一个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的单调性.
教学难点: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应用;利用导数的符号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一)复习引入
1.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2.函数的单调性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y=f(x)的单调区间.
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是下降的.
例1讨论函数y=x2-4x+3的单调性.
解:取x1<x2,x1、x2∈r,取值
f(x1)-f(x2)=(x12-4x1+3)-(x22-4x2+3)作差
=(x1-x2)(x1+x2-4)变形
当x1<x2<2时,x1+x2-4<0,f(x1)>f(x2),定号
∴y=f(x)在(-∞, 2)单调递减.判断
当2<x1<x2时,x1+x2-4>0,f(x1)<f(x2),
∴y=f(x)在(2,+∞)单调递增.综上所述y=f(x)在(-∞, 2)单调递减,y=f(x)在(2,+∞)单调递增。
能否利用导数的符号来判断函数单调性?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二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喜欢新鲜事物,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过思维还不是很成熟.
在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将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四个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其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四为主”的教学思想。
2.学法指导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节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教师提供的素材经历创设情境→获得新知→作图察质→问题探究→归纳性质→学以致用→趁热打铁→画龙点睛→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教学手段
本节课我选择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运动变化过程,使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服务.
4.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1)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冰河世纪》这个电影?先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2)考古学家经过长期实践,发现冻土层内某微量元素的含量p与年份t的关系:,这是一个指数式,由指数与对数的关系,此指数式可改写为对数式。
(3)考古学家提取了冻土层内微量元素,确定它的残余量约占原始含量的1%,即p=0.01,代入对数式,可知
(4)由表格中的数据:
碳14的含量p
0.5
0.3
0.1
0.01
0.001
生物死亡年数t
5730
9953
19035
39069
57104
可读出精确年份为39069,当p值为0.001时,t大约为57104年,所以每一个p值都与一个t值相对应,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p与t之间是函数关系。
(5)数学知识不但可以解决猛犸象的封存时间,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来解决视频中的遗留问题,就是不知道咱们中国的猛犸象克隆问题会由班里的哪位同学解决,我们拭目以待。
(6)把函数模型一般化,可给出对数函数的概念。
通过这个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
和学生一起分析处理问题,体会函数关系,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形成概念、获得新知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定义域为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
解:(1)函数的定义域是。
(2)函数的定义域是。
归纳:形如的的函数的定义域要考虑—
三、探究归纳、总结性质
活动1:小组合作,每个组内分别利用描点法画和的图象,组长合理分工,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选取完成最好、最快的小组,由组长在班内展示。
活动2:小组讨论,对任意的a值,对数函数图象怎么画?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举手,共同画图。
活动3:对a>1时,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图象有哪些图形特征吗?
然后由学生讨论完成下表左边:
函数的图象特征
函数的性质
图象都位于y轴的右方
定义域是
图象向上向下无限延展
值域是r
图象都经过点(1,0)
当x=1时,总有y=0
当a>1时,图象逐渐上升;
当0当a>1时,是增函数
当0通过对定义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
通过作出具体函数图象,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学生可类比指数函数的研究过程,独立研究对数函数性质,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归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一起完成表格右边,对0<a<1时,找两位同学一问一答共同完成,再次体现数形结合。
四、探究延伸
(1)探讨对数函数中的符号规律.
(2)探究底数分别为与的对数函数图像的关系.
(3)在第一象限中,探究底数分别为的对数函数图象与底数a的关系.
五、分析例题、巩固新知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2),;
(3),。
解:
(1)在上是增函数,
且3.4<8.5,
(2)在上是减函数,
且3.4<8.5,.
(3)注:底数非常数,要分类讨论的范围.
当a>1时,在上是增函数,
且3.4<8.5,;
当0且3.4<8.5,
练习1: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
练习2: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
(找学生上黑板讲解练习2的第一题,强调多种做法,一起完成第二小题.)
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图像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强调数形结合。
通过运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逐步向学生渗透函数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对比总结、深化认识
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由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强调哪些是重要内容
(1)对数函数的定义;
(2)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对数函数的三个结论;
(4)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课本74页,习题2.2中7,8;
(3)上网搜集一些运用对数函数解决的实际问题,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予以解答.
八、评价分析
坚持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激励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情绪、状态、积极性、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学习互动中,评价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
在解决问题练习和作业中,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适时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发挥知识系统的整体优势,并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课后作业的设计意图:
一、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落实教学目标;二、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技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使同学们体会到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为数学的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科学氛围。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三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并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能力目标: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通过观察——猜想——推理——证明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德育目标:在揭示函数单调性实质的同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或证明函数单调性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例1]如图为20xx年黄石市元旦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
问题1:气温随时间的增大如何变化?
问题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引例2]观察二次函数
的图象,从左向右函数图象如何变化?并总结归纳出函数图象中自变量x和y值之间的变化规律。
结论:
(1)y轴左侧:逐渐下降;y轴右侧:逐渐上升;
(2)左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右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上面的结论是直观地由图象得到的。还有很多函数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函数这种性质作更进一步的一般性的讨论和研究。
①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
②单调性与单调区间
若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由此可知单调区间分为单调增区间和单调减区间。
注意:
(1)函数单调性的几何特征: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是下降的。当x1 f(x2)y随x增大而减小。几何解释:递增函数图象从左到右逐渐上升;递减函数图象从左到右逐渐下降。
(2)函数单调性是针对某一个区间而言的,是一个局部性质。
判断1:有些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是单调的;有些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部分区间上是增函数,在部分区间上是减函数;有些函数是非单调函数,如常数函数。
判断2:定义在r上的函数f (x)满足f (2)> f(1),则函数f (x)在r上是增函数。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一个单调区间上的“整体”性质,不能用特殊值代替。
训练:画出下列函数图像,并写出单调区间:
具有任意性
例1:如图,是定义在闭区间[-5,5]上的函数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说是增函数还减
注意:
(1)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一个区间而言的,对于单独的一点,由于它的函数值是唯一确定的常数,因而没有增减变化,所以不存在单调性问题。
(2)在区间的端点处若有定义,可开可闭,但在整个定义域内要完整。
例2:判断函数f (x) =3x+2在r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证明中体现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利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四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
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多媒体
4.标签
函数及其表示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x<40.
所以s==(40-x)x(0<x<40)
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
巩固练习:课本p19第1
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分析: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解:
课本p18例2
(四)归纳小结
①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②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
(五)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课本p24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课堂小结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五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同时也为今后研究对数函数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定为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及指数函数图像与底的关系。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接性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发展性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可持续性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1、教学策略: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学生归纳指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三步,典型例题分析,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
2、教学: 贯彻引导发现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既注重知识的直观素材和背景材料,又要激活相关知识和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创设有趣的问题。
3、教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状况,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六
本节通过图象变换,揭示参数φ、ω、a变化时对函数图象的形状和位置的影响,讨论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与正弦曲线的关系,以及a、ω、φ的物理意义,并通过图象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它是研究函数图象变换的一个延伸,也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个直观反映.这节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如何经过变换由正弦函数y=sinx来获取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呢?通过引导学生对函数y=sinx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的探索,让学生体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并通过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调整后,将影响图象变换这一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通过对参数φ、ω、a的分类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图象变换与函数解析式变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图象变换和“五点”作图法,正确找出函数y=sinx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φ对y=sin(x+φ)的图象的影响,ω对y=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a对y=a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
2.通过探究图象变换,会用图象变换法画出y=asin(ωx+φ)图象的简图,并会用“五点法”画出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3.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理解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善于从运动的观点观察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问题逐步深入的研究中唤起学生追求真理,乐于创新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用参数思想分层次、逐步讨论字母φ、ω、a变化时对函数图象的形状和位置的影响,掌握函数y=asin(ωx+φ)图象的简图的作法.
教学难点:由正弦曲线y=sinx到y=asin(ωx+φ)的图象的变换过程.
2课时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在物理和工程技术的许多问题中,都要遇到形如y=asin(ωx+φ)的函数(其中a、ω、φ是常数).例如,物体做简谐振动时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交流电中电流强度y与时间x的关系等,都可用这类函数来表示.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往往可从其函数图象上直观地看出,因此,我们有必要画好这些函数的图象.揭示课题: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思路2.(直接导入)从解析式来看,函数y=sinx与函数y=asin(ωx+φ)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图象上看,函数y=sinx与函数y=asin(ωx+φ)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探索φ、ω、a对y=a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观察交流电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它与正弦曲线有何关系?你认为可以怎样讨论参数φ、ω、a对y=a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
②分别在y=sinx和y=sin(x+)的图象上各恰当地选取一个纵坐标相同的点,同时移动这两点并观察其横坐标的变化,你能否从中发现,φ对图象有怎样的影响?对φ任取不同的值,作出y=sin(x+φ)的图象,看看与y=sinx的图象是否有类似的关系?
③请你概括一下如何从正弦曲线出发,经过图象变换得到y=sin(x+φ)的图象.
④你能用上述研究问题的方法,讨论探究参数ω对y=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吗?为了作图的方便,先不妨固定为φ=,从而使y=sin(ωx+φ)在ω变化过程中的比较对象固定为y=sin(x+).
⑤类似地,你能讨论一下参数a对y=sin(2x+)的图象的影响吗?为了研究方便,不妨令ω=2,φ=.此时,可以对a任取不同的值,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作出这些函数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观察它们与y=sin(2x+)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⑥可否先伸缩后平移?怎样先伸缩后平移的?
活动:问题①,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开头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观察y=sin(x+)图象上点的坐标和y=sinx的图象上点的坐标的关系,获得φ对y=sin(x+φ)的图象的影响的具体认识.然后通过计算机作动态演示变换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得出它们的横坐标总是相差的结论.并让学生讨论探究.最后共同总结出:先分别讨论参数φ、ω、a对y=a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然后再整合.
图1
问题②,由学生作出φ取不同值时,函数y=sin(x+φ)的图象,并探究它与y=sinx的图象的关系,看看是否仍有上述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φ对y=sin(x+φ)的图象影响的经验.为了研究的方便,不妨先取φ=,利用计算机作出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的图象,如图1,分别在两条曲线上恰当地选取一个纵坐标相同的点a、b,沿两条曲线同时移动这两点,并保持它们的纵坐标相等,观察它们横坐标的关系.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个y值,y=sin(x+)的图象上的点的横坐标总是等于y=sinx的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减去.这样的过程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得图中a、b两点动起来(保持纵坐标相等),在变化过程中观察a、b的坐标、xb-xa、|ab|的变化情况,这说明y=sin(x+)的图象,可以看作是把正弦曲线y=sinx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而得到的,同时多媒体动画演示y=sinx的图象向左平移使之与y=sin(x+)的图象重合的过程,以加深学生对该图象变换的直观理解.再取φ=,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y=sinx的图象向右平移后与y=sin(x)的图象重合.
如果再变换φ的值,类似的情况将不断出现,这时φ对y=sin(x+φ)的图象的影响的铺垫已经完成,学生关于φ对y=sin(x+φ)的图象的影响的一般结论已有了大致轮廓.
问题③,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认识φ对y=sin(x+φ)的图象的影响,并概括出一般结论:
y=sin(x+φ)(其中φ≠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把正弦曲线上所有的点向左(当φ>0时)或向右(当φ<0时)平行移动|φ|个单位长度而得到.
问题④,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教师作适当指导.注意提醒学生按照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得出结论,具体过程是:(1)以y=sin(x+)为参照,把y=sin(2x+)的图象与y=sin(x+)的图象作比较,取点a、b观察.发现规律:
图2
如图2,对于同一个y值,y=sin(2x+)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总是等于y=sin(x+)的图象上对应点的倍.教学中应当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过程,展示多媒体课件,体现伸缩变换过程,引导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出规律.(2)取ω=,让学生自己比较y=sin(x+)的图象与y=sin(x+)图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作图、观察和比较图象、讨论等活动,得出结论:把y=sin(x+)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就得到y=sin(x+)的图象.
当取ω为其他值时,观察相应的函数图象与y=sin(x+)的图象的关系,得出类似的结论.这时ω对y=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的铺垫已经完成,学生关于ω对y=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的一般结论已有了大致轮廓.教师指导学生将上述结论一般化,归纳y=sin(ωx+φ)的图象与y=sin(x+φ)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函数y=sin(ωx+φ)的图象可以看作是把y=sin(x+φ)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当ω>1时)或伸长(当0<ω<1时)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而得到.
图3
问题⑤,教师点拨学生,探索a对图象的影响的过程,与探索ω、φ对图象的影响完全一致,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观察y=3sin(2x+)的图象和y=sin(2x+)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如图3,分别在两条曲线上各取一个横坐标相同的点a、b,沿两条曲线同时移动这两点,并使它们的横坐标保持相同,观察它们纵坐标的关系.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个x值,函数y=3sin(2x+)的图象上的点的纵坐标等于函数y=sin(2x+)的图象上点的纵坐标的3倍.这说明,y=3sin(2x+)的图象,可以看作是把y=sin(2x+)的图象上所有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3倍(横坐标不变)而得到的通过实验可以看到,a取其他值时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了前面两个参数的探究,学生得出一般结论:
函数y=asin(ωx+φ)(其中a>0,ω>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把y=sin(ωx+φ)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当a>1时)或缩短(当0 由此我们得到了参数φ、ω、a对函数y=asin(ωx+φ)(其中a>0,ω>0)的图象变化的影响情况.一般地,函数y=asin(ωx+φ)(其中a>0,ω>0)的图象,可以看作用下面的方法得到:先画出函数y=sinx的图象;再把正弦曲线向左(右)平移|φ|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sin(x+φ)的图象;然后使曲线上各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得到函数y=sin(ωx+φ)的图象;最后把曲线上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倍,这时的曲线就是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⑥引导学生类比得出.其顺序是:先伸缩横坐标(或纵坐标),再伸缩纵坐标(或横坐标),最后平移.但学生很容易在第三步出错,可在图象变换时,对比变换,以引起学生注意,并体会一些细节.
由此我们完成了参数φ、ω、a对函数图象影响的探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回顾思考整个探究过程中体现的思想: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讨论结果:①把从函数y=sinx的图象到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变换过程,分解为先分别考察参数φ、ω、a对函数图象的影响,然后整合为对y=asin(ωx+φ)的整体考察.
②略.
③图象左右平移,φ影响的是图象与x轴交点的位置关系.
④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缩,ω影响了图象的形状.
⑤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缩,a影响了图象的形状.
⑥可以.先伸缩后平移(提醒学生尽量先平移),但要注意第三步的平移.
y=sinx的图象
得y=asinx的图象
得y=asin(ωx)的图象
得y=asin(ωx+φ)的图象.
规律总结:
先平移后伸缩的步骤程序如下:
y=sinx的图象
得y=sin(x+φ)的图象
得y=sin(ωx+φ)的图象
得y=asin(ωx+φ)的图象.
先伸缩后平移的步骤程序(见上).
应用示例
例1 画出函数y=2sin(x-)的简图.
活动:本例训练学生的画图基本功及巩固本节所学知识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象变换的角度来探究,这里的φ=,ω=,a=2,鼓励学生根据本节所学内容自己写出得到y=2sin(x-)的图象的过程:只需把y=sinx的曲线上所有点向右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得到y=sin(x-)的图象;再把后者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3倍(纵坐标不变),得到y=sin(x-)的图象;再把所得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变)而得到函数y=2sin(x-)的图象,如图4所示.
图4
(2)学生完成以上变换后,为了进一步掌握图象的变换规律,教师可引导学生作换个顺序的图象变换,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仔细体会变化的实质.
(3)学生完成以上两种变换后,就得到了两种画函数y=2sin(x-),简图的方法,教师再进一步的启发学生能否利用“五点法”作图画出函数y=2sin(x-)的简图,并鼓励学生动手按“五点法”作图的要求完成这一画图过程.
解:方法一:画出函数y=2sin(x-)简图的方法为
y=sinxy=sin(x-)
y=sin(x-)
y=2sin(x-).
方法二:画出函数y=2sin(x-)简图的又一方法为
y=sinxy=sinx
y=2sinxy=2sin(x-)=2sin(x-).
方法三:(利用“五点法”作图——作一个周期内的图象)
令x=x-,则x=3(x+).列表:
x
π
2π
x
2π
5π
y
2
-2
描点画图,如图5所示.
图5
点评:学生独立完成以上探究后,对整个的图象变换及“五点法”作图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但教师要强调学生注意方法二中第三步的变换,左右平移变换只对“单个”x而言,这点是个难点,学生极易出错.对于“五点法”作图,要强调这五个点应该是使函数取最大值、最小值以及曲线与x轴相交的点.找出它们的方法是先作变量代换,设x=ωx+φ,再用方程思想由x取0,,π,,2π来确定对应的x值.
变式训练
1.20xx山东威海一模统考,12 要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sinx的图象( )
a.向左平移个单位,再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
b.向右平移个单位,再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纵坐标不变
c.向左平移个单位,再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d.向右平移个单位,再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答案:c
2.20xx山东菏泽一模统考,7 要得到函数y=2sin(3x)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2sin3x的图象( )
a.向左平移个单位 b.向右平移个单位
c.向左平移个单位 d.向右平移个单位
答案:d
例2 将y=sinx的图象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2sin(2x+)+1的图象?
活动:可以用两种图象变换得到.但无论哪种变换都是针对字母x而言的由y=sin2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函数图象的解析式是y=sin2(x+)而不是y=sin(2x+),把y=sin(x+)的图象的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得到的函数图象的解析式是y=sin(2x+),而不是y=sin2(x+).
解:方法一:①把y=sinx的图象沿x轴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y=sin(x+)的图象;②将所得图象的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得y=sin(2x+)的图象;③将所得图象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得y=2sin(2x+)的图象;④最后把所得图象沿y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y=2sin(2x+)+1的图象.
方法二:①把y=sinx的图象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得y=2sinx的图象;②将所得图象的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得y=2sin2x的图象;③将所得图象沿x轴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y=2sin2(x+)的图象;④最后把图象沿y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y=2sin(2x+)+1的图象.
点评:三角函数图象变换是个难点.本例很好地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方法,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变换思路和各种变换对解析式的影响.
变式训练
1.将y=sin2x的图象怎样变换得到函数y=cos(2x-)的图象?
解:y=sin2x=cos(-2x)=cos(2x-).
在y=cos(2x-)中以x-a代x,有y=cos[2(x-a)-]=cos(2x-2a-).根据题意,有2x-2a-=2x-,得a=-.
所以将y=sin2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可得到函数y=cos(2x-)的图象.
2.如何由函数y=3sin(2x+)的图象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
方法一:y=3sin(2x+)y=sin(2x+)
y=sin(x+)y=sinx.
方法二:y=3sin(2x+)=3sin2(x+)y=3sin2x
y=sin2xy=sinx.
3.20xx山东高考,4 要得到函数y=sinx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cos(x-)的图象( )
a.向右平移个单位 b.向右平移个单位
c.向左平移个单位 d.向左平移个单位
答案:a
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1、2.
解答:
1.如图6.
点评:第(1)(2)(3)小题分别研究了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的影响,第(4)小题则综合研究了这三个参数对y=asin(ωx+φ)图象的影响.
2.(1)c;(2)b;(3)c.
点评:判定函数y=a1sin(ω1x+φ1)与y=a2sin(ω2x+φ2)的图象间的关系.为了降低难度,在a1与a2,ω1与ω2,φ1与φ2中,每题只有一对数值不同.
课堂小结
1.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本节课探究的知识与方法,以及对三角函数图象及三角函数解析式的新的认识,使本节的总结成为学生凝练提高的平台.
2.教师强调本节课借助于计算机讨论并画出y=asin(ωx+)的图象,并分别观察参数φ、ω、a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同时通过具体函数的图象的变化,领会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作业
1.用图象变换的方法在同一坐标系内由y=sinx的图象画出函数y=sin(-2x)的图象.
2.要得到函数y=cos(2x-)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sin2x的图象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
3.指出函数y=cos2x+1与余弦曲线y=cosx的关系.
解答:1.∵y=sin(-2x)=sin2x,作图过程:
y=sinxy=sin2xy=sin2x.
2.∵y=cos(2x-)=sin[+(2x-)]=sin(2x+)=sin2(x+),
∴将曲线y=sin2x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即可.
3.∵y=cos2x+1,
∴将余弦曲线y=cosx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再将所得曲线上所有的点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即可得到曲线y=cos2x+1.
设计感想
1.本节图象较多,学生活动量大,因此本节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从整体上探究参数φ、ω、a对函数y=asin(ωx+φ)图象整体变化的影响.这符合新课标精神,符合教育课改新理念.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在富有的学习动机下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教师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者和引导者.
2.对于函数y=sinx的图象与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间的变换,由于“平移变换”与“伸缩变换”在“顺序”上的差别,直接会对图象平移量产生影响,这点也是学习三角函数图象变换的难点所在,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对比让学生领悟它们的异同.
3.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学生内部的认知因素和学习情景的因素是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变量.如果学生本身缺乏学习动机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外部的变量就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但外部变量所提供的刺激也能使内部能力引起学习.
(设计者:张云全)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1.(直接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分别探索了参数φ、ω、a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及“五点法”作图.现在我们进一步熟悉掌握函数y=asin(ωx+φ)(其中a>0,ω>0,φ≠0)的图象变换及其物理背景.由此展开新课.
思路2.(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分别用图象变换及“五点作图法”画出函数y=4sin(x-)的简图,学生动手画图,教师适时的点拨、纠正,并让学生回答有关的问题.在学生回顾与复习上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①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用“五点作图法”画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时,列表中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②(1)把函数y=sin2x的图象向_____平移_____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2)把函数y=sin3x的图象向_______平移_______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y=sin(3x+)的图象;(3)如何由函数y=sinx的图象通过变换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
③将函数y=f(x)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再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所得到的曲线是y=sinx的图象,试求函数y=f(x)的解析式.
对这个问题的求解现给出以下三种解法,请说出甲、乙、丙各自解法的正误.(多媒体出示各自解法)
甲生:所给问题即是将y=sinx的图象先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y=sin(x-)的图象,再将所得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得到y=sin(2x-),即y=cos2x的图象,∴f(x)=cos2x.
乙生:设f(x)=asin(ωx+φ),将它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得到y=asin(x+φ)的图象,再将所得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y=asin(x++φ)=sinx,∴a=,=1,+φ=0,
即a=,ω=2,φ=-.∴f(x)=sin(2x-)=cos2x.
丙生:设f(x)=asin(ωx+φ),将它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得到y=asin(x+φ)的图象,再将所得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y=asin[(x+)+φ]=asin(x++φ)= sinx,
∴a=,=1,+φ=0.
解得a=,ω=2,φ=-,
∴f(x)=sin(2x-)=cos2x.
活动:问题①,复习巩固已学三种基本变换,同时为导入本节课重、难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回答并回忆a、ω、φ对函数y=asin(ωx+φ)图象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回顾“五点作图法”,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生准确使用本节课的工具提供必要的保障.
问题②,让学生通过实例综合以上两种变换,再次回顾比较两种方法平移量的区别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以此培养训练学生变换的逆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对变换实质的理解及使用诱导公式的综合能力.
问题③,甲生的解法是考虑以上变换的“逆变换”,即将以上变换倒过来,由y=sinx变换到y=f(x),解答正确.乙、丙两名同学都是采用代换法,即设y=asin(ωx+φ),然后按题设中的变换得到两次变换后图象的函数解析式,这种思路清晰,但值得注意的是:乙生的解答过程中存在实质性的错误,就是将y=asin(x+φ)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时,把y=asin(x+φ)函数中的自变量x变成x+,应该变换成y=asin[(x+)+φ],而不是变换成y=asin(x++φ),虽然结果一样,但这是巧合,丙同学的解答是正确的
三角函数图象的“逆变换”一定要注意其顺序,比如甲生解题的过程中如果交换了顺序就会出错,故在对这种方法不是很熟练的情况下,用丙同学的解法较合适(即待定系数法).平移变换是对自变量x而言的,比如乙同学的变换就出现了这种错误.
讨论结果:①将ωx+φ看作一个整体,令其分别为0, ,π, ,2π.
②(1)右, ;(2)左, ;(3)先y=sinx的图象左移,再把所有点的横坐标压缩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
③略.
提出问题
①回忆物理中简谐运动的相关内容,并阅读本章开头的简谐运动的图象,你能说出简谐运动的函数关系吗?
②回忆物理中简谐运动的相关内容,回答:振幅、周期、频率、相位、初相等概念与a、ω、φ有何关系.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适时点拨.通过让学生回忆探究,建立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了解常数a、ω、φ与简谐运动的某些物理量的关系,得出本章开头提到的“简谐运动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有如下形式:y=asin(ωx+φ),x∈[0,+∞),其中a>0,ω>0.物理中,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如振幅、周期和频率等都与这个解析式中的常数有关:a就是这个简谐运动的振幅,它是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这个简谐运动的周期是t=,这是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往复运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这个简谐运动的频率由公式f==给出,它是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往复运动的次数;ωx+φ称为相位;x=0时的相位φ称为初相.
讨论结果:①y=asin(ωx+φ),x∈[0,+∞),其中a>0,ω>0.
②略.
应用示例
例1 图7是某简谐运动的图象.试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各是多少?
(2)从o点算起,到曲线上的哪一点,表示完成了一次往复运动?如从a点算起呢?
(3)写出这个简谐运动的函数表达式.
图7
活动:本例是根据简谐运动的图象求解析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回忆物理学中学过的相关知识,并提醒学生注意本课开始时探讨的知识,思考y=asin(ωx+φ)中的参数φ、ω、a在图象上是怎样反映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抓住什么.关键是搞清φ、ω、a等参数在图象上是如何得到反映的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是由形到数地解决问题,学会数形结合地处理问题.完成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过程,概括出研究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思想方法,找两名学生阐述思想方法,教师作点评、补充.
解:(1)从图象上可以看到,这个简谐运动的振幅为2 cm;周期为0.8 s;频率为.
(2)如果从o点算起,到曲线上的d点,表示完成了一次往复运动;如果从a点算起,则到曲线上的e点,表示完成了一次往复运动.
(3)设这个简谐运动的函数表达式为y=asin(ωx+φ),x∈[0,+∞),
那么a=2;由=0.8,得ω=;由图象知初相φ=0.
于是所求函数表达式是y=2sinx,x∈[0,+∞).
点评:本例的实质是由函数图象求函数解析式,要抓住关键点.应用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应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种方法.
变式训练
函数y=6sin(x-)的振幅是,周期是____________,频率是____________,初相是___________,图象最高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
解:6 8π (8kπ+,6)(k∈z)
例2 若函数y=asin(ωx+φ)+b(其中a>0,ω>0)在其一个周期内的图象上有一个最高点(,3)和一个最低点(,-5),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本例中给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图象,它的解析式为y=asin(ωx+φ)+b(其中a>0,ω>0),这是学生未遇到过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它与y=asin(ωx+φ)的图象的关系,它只是把y=asin(ωx+φ)(其中a>0,ω>0)的图象向上(b>0)或向下(b<0)平移|b|个单位.由图象可知,取最大值与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值之差的绝对值只是半个周期.这里φ的确定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题目中毕竟没有直接给出图象,不像例1那样能明显地看出来,应告诉学生一般都会在条件中注明|φ|<π,如不注明,就取离y轴最近的一个即可.
解:由已知条件,知ymax=3,ymin=-5,
则a=(ymax-ymin)=4,b= (ymax+ymin)=-1,=-=.
∴t=π,得ω=2.
故有y=4sin(2x+φ)-1.
由于点(,3)在函数的图象上,故有3=4sin(2×+φ)-1,
即sin(+φ)=1.一般要求|φ|<,故取+φ=.∴φ=.
故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y=4sin(2x+)-1.
点拨:这是数形结合的又一典型应用,应让学生明了,题中无图但脑中应有图或根据题意画出草图,结合图象可直接求得a、ω,进而求得初相φ,但要注意初相φ的确定.求初相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变式训练
已知函数y=asin(ωx+φ)(其中a>0,ω>0)一个周期的图象如图8所示,求函数的解析式.
解:根据“五点法”的作图规律,认清图象中的一些已知点属于五点法中的哪一点,而选择对应的方程ωxi+φ=0,,π,,2π(i=1,2,3,4,5),得出φ的值.
方法一:由图知a=2,t=3π,
由=3π,得ω=,∴y=2sin(x+φ).
由“五点法”知,第一个零点为(,0),
∴·+φ=0荭=-,
故y=2sin(x-).
方法二:得到y=2sin(x+φ)同方法一.
由图象并结合“五点法”可知,(,0)为第一个零点,(,0)为第二个零点.
∴·+φ=π荭=.
∴y=2sin(x-).
点评:要熟记判断“第一点”和“第二点”的方法,然后再利用ωx1+φ=0或ωx2+φ=π求出φ.
2.20xx海南高考,3函数y=sin(2x-)在区间[,π]上的简图是( )
图9
答案:a
知能训练
课本本节练习3、4.
3.振幅为,周期为4π,频率为.先将正弦曲线上所有的点向右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再在纵坐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2倍,最后在横坐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各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倍.
点评:了解简谐运动的物理量与函数解析式的关系,并认识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与正弦曲线的关系.
4..把正弦曲线在区间[,+∞)的部分向左平行移动个单位长度,就可得到函数y=sin(x+),x∈[0,+∞)的图象.
点评:了解简谐运动的物理量与函数解析式的关系,并认识函数y=sin(x+φ)的图象与正弦曲线的关系.
课堂小结
1.由学生自己回顾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简谐运动的有关概念.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待定系数法,数学的应用价值.
2.三角函数图象变换问题的常规题型是:已知函数和变换方法,求变换后的函数或图象,这种题目的解题的思路是:如果函数同名则按两种变换方法的步骤进行即可;如果函数不同名,则将异名函数化为同名函数,且需x的系数相同.左右平移时,如果x前面的系数不是1,需将x前面的系数提出,特别是给出图象确定解析式y=asin(ωx+φ)的题型.有时从寻找“五点法”中的第一零点(,0)作为突破口,一定要从图象的升降情况找准第一零点的位置.
作业
把函数y=cos(3x+)的图象适当变动就可以得到y=sin(-3x)的图象,这种变动可以是( )
a.向右平移 b.向左平移 c.向右平移 d.向左平移
解:∵y=cos(3x+)=sin(-3x)=sin[-3(x-)],
∴由y=sin[-3(x-)]向左平移才能得到y=sin(-3x)的图象.
答案:d
点评:本题需逆推,教师在作业讲评时应注意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如本题中的-3x需写成-3(x-),这样才能确保平移变换的正确性.
设计感想
1.本节课符合新课改精神,突出体现了以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主线,应用启发式、讲述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数学知识价值、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的高度统一.
2.由于本节内容综合性强,所以本节教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再合作交流,达到殊途同归.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要勇于,更要善于把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学的目的是以知识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七
1.使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反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求法。
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
幻灯片2张
第一张: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记作a);
第二张:本课时作业中的预习内容及提纲。
(i)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反函数(板书课题)§2.4.1 反函数的概念。
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反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复述一下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
生:(略)
(学生回答之后,打出幻灯片a)。
师:反函数的定义着重强调两点:
(1)根据y= f(x)中x与y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来,得到x=φ(y);
(2)对于y在c中的任一个值,通过x=φ(y),x在a中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
师:应该注意习惯记法是由记法改写过来的。
师:由反函数的定义,同学们考虑一下,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呢?
生: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学生作答后,教师板书,若学生答不来,教师再予以必要的启示)。
师:在y= f(x)中与y= f -1(y)中的x、y,所表示的量相同。(前者中的x与后者中的x都属于同一个集合,y也是如此),但地位不同(前者x是自变量,y是函数值;后者y是自变量,x是函数值。)
在y= f(x)中与y= f –1(x)中的x都是自变量,y都是函数值,即x、y在两式中所处的地位相同,但表示的量不同(前者中的x是后者中的y,前者中的y是后者中的x。)
由此,请同学们谈一下,函数y= f(x)与它的反函数y= f –1(x)两者之间,定义域、值域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学生作答,教师板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它的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师:从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函数y= f (x)与y= f –1(x)互为反函数。
从反函数的概念我们还可以知道,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为:
(1)由y= f (x)解出x= f –1(y),即把x用y表示出;
(2)将x= f –1(y)改写成y= f –1(x),即对调x= f –1(y)中的x、y。
(3)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下面请同学自看例1
(ii)课堂练习 课本p68练习1、2、3、4。
(iii)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函数的概念,从中知道了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并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大家要熟练掌握。
(iv)课后作业
一、课本p69习题2.4 1、2。
二、预习: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亲自动手作题中要求作的图象。
板书设计
课题: 求反函数的方法步骤:
定义:(幻灯片)
注意: 小结
一一映射确定的
函数才有反函数
函数与它的反函
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八
1.理解两个函数的和(或差)的导数法则,学会用法则求一些函数的导数;
2.理解两个函数的积的导数法则,学会用法则求乘积形式的函数的导数;
3.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法则求函数的导数.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的推导与应用.
1.问题情境.
(1)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默写)
(2)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 .
(3)由定义求导数的基本步骤(三步法).
2.探究活动.
例1 求的导数.
思考 已知,怎样求呢?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求导法则:
练习 课本p22练习1~5题.
点评:正确运用函数的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
点评 求导数前的变形,目的在于简化运算;如遇求多个积的导数,可以逐层分组进行;求导数后应对结果进行整理化简.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求导法则.
1.见课本p26习题1.2第1,2,5~7题.
2.补充:已知点p(-1,1),点q(2,4)是曲线y=x2上的两点,求与直线pq平行的曲线y=x2的切线方程.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九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画幂函数y?x,y?x,y?x,y?x,y?x的图象,并能结合这几个幂函数的图象,了解幂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和性质。
2、了解几个常见的幂函数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总结幂函数的性质,提高概括抽象和识图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幂函数的概念,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2、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合作意识。
幂函数的定义
会求幂函数的定义域,会画简单幂函数的图象、
启发式、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水果w千克,那么她需要付的钱数p(元)和购买的水果量w(千克)之间有何关系?
(总结: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这里p是w的函数)
问题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s?a2,这里s是a的函数。
问题3: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体的体积v?a3,这里v是a的函数。
问题4:如果正方形场地面积为s,那么正方形的边长a?s12,这里a是s的函数
问题5:如果某人ts内骑车行进了1km,那么他骑车的速度v?t?1km/s,这里v是t的函数。
以上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数学模型,你能发现以上几个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点吗?(右边指数式,且底数都是变量)这只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一类函数的几个具体代表,如果让你给他们起一个名字的话,你将会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呢?(变量在底数位置,解析式右边都是幂的形式)(适当引导:从自变量所处的位置这个角度)(引入新课,书写课题)
二、新课讲解
(一)幂函数的概念
如果设变量为x,函数值为y,你能根据以上的生活实例得到怎样的一些具体的函数式?
这里所得到的函数是幂函数的几个典型代表,你能根据此给出幂函数的一般式吗?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形如y?x?的函数称为幂函数(power function),其中x是自变量,?是常数。 【探究一】幂函数有什么特点?
结论:对幂函数来说,底数是自变量,指数是常数试一试:判断下列函数那些是幂函数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是不是幂函数3(1) y=2 x;(2) y=2 x5;7(3) y=x8;(4) y=x2+3、
根据你的学习经历,你觉得求一个函数的定义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
(二):求幂函数的定义域
1.什么是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2.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依据哪些原则?(1)解析式为整式时,x取值是全体实数。
2 (2)解析式是分式时,x取值使分母不等于零。
(3)解析式为偶次方根时,x取值使被开方数取非负实数。 (4)以上几种情况同时出现时,x取各部分的交集。
(5)当解析式涉及到具体应用题时,x取值除了使解析式有意义还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例1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1) y=x3;(2) y=x2;-32、 (3) y=x-;(4) y=x2解:(1)函数y=x3的定义域为r;
1(2)函数y=x2,即y=x,定义域为[0,+∞);
12(3)函数y=x-,即y=2,定义域为(-∞,0)∪(0,+∞);
x3-1(4)函数y=x2,即y=,其定义域为(0,+∞)、
3 x练习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1-(1) y=x2;(2) y=x 3;(3) y=x-1;(4) y=x2、
(三)、几个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我们已经学习了幂函数(1) y=x;(2) y=x2.(3) y=x-、(4)y=x3 (5) y=1x2;请同学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图象.性质:幂函数随幂指数α的取值不同,它们的性质和图象也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性,例如,所有的幂函数都通过点(1,1),都经过第一象限;当??0是,图象过点(1,1),(0,0),且在第一象限随x的增大而上升,函数在区间?0,???上是单调增函数。??0时幂函数y?x?图象的基本特征:过点(1,1),且在第一象限随x的增大而下降,函数在区间(0,??)上是单调减函数,且向右无限接近x轴,向上无限接 近y轴。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教材p 100,练习a第1题、
1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与y=x2的图象,并指数这两个函数各有什么性质以
3及它们的图象关系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十
教材: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反正弦,反余弦函数)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会由已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求出 范围内的角,并能用反正弦,反余弦的符号表示角或角的集合。
过程:
由
1在r上无反函数。
2在 上, x与y是一一对应的,且区间 比较简单
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正弦函数,
记作 ,(奇函数)。
同理,由
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余弦函数,
记作
首先应弄清: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是单值的。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是多值的。
例一、1、已知 ,求x
解: 在 上正弦函数是单调递增的,且符合条件的角只有一个
(即 )
2、已知
解: , 是第一或第二象限角。
即( )。
3、已知
解: x是第三或第四象限角。
(即 或 )
这里用到 是奇函数。
例二、1、已知 ,求
解:在 上余弦函数 是单调递减的,
且符合条件的角只有一个
2、已知 ,且 ,求x的值。
解: , x是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3、已知 ,求x的值。
解:由上题: 。
介绍:∵
上题
例三、(见课本p74-p75)略。
法则:1、先决定角的象限。
2、如果函数值是正值,则先求出对应的锐角x;
如果函数值是负值,则先求出与其绝对值对应的锐角x,
3、由诱导公式,求出符合条件的其它象限的角。
习题4.11 1,2,3,4中有关部分。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十一
(一)知识教学点
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直线的斜率公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直线上的点与直线的方程的解的一一对应关系、方程和直线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迁移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重点:通过对一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对直线的方程已有所了解,要对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内容进行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理解概念;斜率公式要在熟练运用上多下功夫。
2。难点:一次函数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直线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是难点。由于以后还要专门研究曲线与方程,对这一点只需一般介绍就可以了。
3。疑点:是否有继续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
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练习。
(一)复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
已知一次函数y=2x+1,试判断点a(1,2)和点b(2,1)是否在函数图象上。初中我们是这样解答的:∵a(1,2)的坐标满足函数式,
∴点a在函数图象上。
∵b(2,1)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式,∴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
现在我们问:这样解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讨论作答:判断点a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满足函数关系式的点都在函数的图象上;判断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应满足函数关系式。简言之,就是函数图象上的点与满足函数式的有序数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二)直线的方程
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吗?直线都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吗?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直线不一定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如直线x=a连函数都不是。一次函数y=kx+b,x=a都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的解和它所表示的直线上的点一一对应。
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之,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
上面的定义可简言之:(方程)有一个解(直线上)就有一个点;(直线上)有一个点(方程)就有一个解,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显然,直线的方程是比一次函数包含对象更广泛的一个概念。
(三)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
通过研究一次函数,我们对直线的方程已有了一些了解,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y=kx+b中k的几何含意、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方向怎样求直线的方程、怎样通过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都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四)直线的倾斜角
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如图1-21中的α。特别地,当直线l和x轴平行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直线倾斜角角的定义有下面三个要点:
(1)以x轴正向作为参考方向(始边);
(2)直线向上的方向作为终边;
(3)最小正角。
按照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直线与倾角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五)直线的斜率
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
直线与斜率之间的对应不是映射,因为垂直于x轴的直线没有斜率。
(六)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在坐标平面上,已知两点p1(x1,y1)、p2(x2,y2),由于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直线p1p2就是确定的。当x1≠x2时,直线的倾角不等于90°时,这条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的。怎样用p2和p1的坐标来表示这条直线的斜率?
p2分别向x轴作垂线p1m1、p2m2,再作p1q⊥p2m,垂足分别是m1、m2、q。那么:
α=∠qp1p2(图1-22甲)或α=π-∠p2p1q(图1-22乙)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经过点p1(x1,y1)、p2(x2,y2)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七)例题
例1如图1-23,直线l1的倾斜角α1=30°,直线l2⊥l1,求l1、l2的斜率。
∵l2的倾斜角α2=90°+30°=120°,
本例题是用来复习巩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可由学生课堂练习,学生演板。
例2求经过a(-2,0)、b(-5,3)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tgα=-1。∵0°≤α<180°,∴α=135°。
因此,这条直线的斜率是-1,倾斜角是135°。
讲此例题时,要进一步强调k与p1p2的顺序无关,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可通过直线上的两点的坐标求得。
(八)课后小结
(1)直线的方程的倾斜角的概念。(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3)直线的斜率公式。
1。(练习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
高中数学函数教案全册篇十二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明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 奇偶性的本质,掌握单调性的证明.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明,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明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认识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认识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认识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特别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
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
开始,逐渐让
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
时,就比较容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
)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更多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1、指导思想
本设计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古汉语知识和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良好习惯。
2、教学设想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对于这样一篇经典名作,我认为应该不惜时间精读细研,因此我确定用三课时完成。
本单元的话题为“爱的生命的乐章”,与单元话题相一致,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的罪恶。要深入理解这一重点问题,必须先扫清字词障碍,读懂原文。本文写作年代离我们十分久远,文中有很多生词、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识,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积累有关文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价值的实现要借助于一定的写作手法,乐府诗常用的赋、比、兴手法也应是学习的内容之一。因此,我确定了这样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生依靠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完成,因此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行解决为主,教师可就疑难问题略作指导。重点目标的实现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采用问题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难点(起兴手法)的突破可引导学生拓展联想,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
3、本设计的特点
本设计没有刻意求新,而是重在扎实严谨上作文章。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过渡严谨自然。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互文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3、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
:赋、比、兴手法
:课件
:三课时
:
第一课时
疏通文本,理清情节结构,初步认识作品思想内涵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讴歌美丽的爱情。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从而造成了一幕幕爱情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感受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这种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不屈追求。
二、学生自己阅读注解,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关,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乐府”。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3、本诗出自南朝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词句做出记号
2、就自己不懂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教师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并指导学生理解归纳本课中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互文等文言知识
出示示例:(前两类现象各出示一个例子,其他让学生自己去整理)
①古今异义词
汝岂得自由(古:自作主张 今:没有束缚)
可怜体无比(古:可爱 今:值得同情)
叶叶相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
本自无教训(古:教养 今: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古:处理 今:处罚)
②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如:
昼夜勤作息(只取“作”之意,“息”只为陪衬)
便可白公姥(只取“姥”之意)
我有亲父母(只取“母”之意)
逼迫兼弟兄(只取“兄”之意)
③ 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四、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
1、结合诗前小序,了解故事梗概
2、理清情节结构,给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拟一个小标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
故事开端(1-2段) 自请遣归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高一数学教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更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使用说明】 1、复习教材p124-p127页,40分钟时间完成预习学案
2、有余力的学生可在完成探究案中的部分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应用已学知识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预习自学案
一、知识链接
1. 写出 的三角函数线 :
2. 向量 , 的数量积,
①定义:
②坐标运算法则:
3. , ,那么 是否等于 呢?
下面我们就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二、教材导读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思路
如图,建立单位圆o
(1)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
设
则
又om=ob+bm
=ob+cp
=oa_____ +ap_____
=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如图,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a( )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b( )
角 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p( )
点t( )
ab与pt关系如何?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
用 表示向量 ,
=( , ) =( , )
则 . =
设 与 的夹角为
①当 时:
=
从而得出
②当 时显然此时 已经不是向量 的夹角,在 范围内,是向量夹角的补角.我们设夹角为 ,则 + =
此时 =
从而得出
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1. 利用余弦公式计算 的值.
2. 怎样求 的值
你的疑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 的值.
例2.已知 , 是第三象限角,求 的值.
训练案
一、 基础训练题
1、
2、
3、
二、综合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