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9月9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月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一
1.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依次出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3.揭诗题,解题意
师: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板书: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节日是重阳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再读诗题,注意停顿。(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读古诗
师:这首诗写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所思所想,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茱萸”读作“zhū yú”。
2.吟古诗
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1.前两句
(1) 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却说(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说了两个相同的字——“异”。“异乡”的意思是——他乡;“为异客”的意思是——做他乡的客人。如果我们此时在杭州,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杭州是——异乡,我们是——异客。
师:这种在他乡的孤独的感受被诗人写了下来,叫做——独在异乡为异客。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因为孤独,所以容易思念,尤其是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所以,诗人又说(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板书:思念)是普普通通的想念吗?而是——更加思念、非常思念,我们是从——“倍”字感受到的。
师:当春节来临,一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他乡工作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秋月圆,阖家同庆的时候,远在他乡求学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重阳节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样道出了人们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后两句
师: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这两句是在说——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师: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想些什么?
师: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
师: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描述
4.吟诗
师:同学们,这就是简单的古诗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啊!当我们学习了这些的时候再来吟诗,我们就要注意把自己对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用声音表现出来。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吟诗的声音传达我们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吧。
5.作者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我们打开了思乡的,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出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结合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十七岁的王维就是用这种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思念。
1.思乡诗
师:乡思是中国古诗的永恒的主题。我们看,(出示诗句)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宋代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了近代,余光中先生也有一首《乡愁》,将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母亲的思念。
2.思乡歌
师:除了诗歌,人们也把乡思之情谱进了歌曲中,就像这首《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唱的那样——(出示歌词,播放音乐)请明月代问候,思念的人儿泪常流。
3.思乡情
师:说乡思,道乡思,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浓浓的乡思之情呢?
师:是啊,因为远离家乡,因为远离亲人,因为漂泊,因为孤独,所以才会深深地思念啊!而这种思念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师: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总有一天,我们也可能远离家乡,那时候我们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当重阳来临,我们也会用这样一句诗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一位诗人——王维。会想到他的那首关于重阳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会这样轻轻地吟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就让我们怀揣着这样的思念,去消遣独在异乡的孤独吧!
;
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月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二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
(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
(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月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三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异 字义:另外的;别的。异乡 怪异 奇异 惊异
倍 字义:加倍更加。倍加 成倍 加倍 事半功倍
茱萸: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正音字:茱萸(zhū yú)
释词:忆:想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作者简介:
【今译】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每地重阳节在时候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想想家乡的兄弟们正在登高远望,都插上茱萸发现就少(我)一个人。
教学设计(a案)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4.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当时正直重阳节,他的家人在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而诗人独自过节,显得十分孤独。
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课件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
5.配乐吟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教学设计(b案)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一层(前两句):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月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四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②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感受兄弟情深。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月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五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第五册教材,第三单元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安排了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了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体会诗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有时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意思与当今意思有些不同如“山东”,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通过资料了解一些节日的风俗也是这首诗的重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九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重视根据古诗学习步骤来学习,培养学习古诗的能力,为第一首诗的学习又做了一次巩固。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在知识与技能上朗读背诵诗歌
2、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课文
3、在感情与态度价值观上要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为后面要学的古诗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并介绍写作时的背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介绍背景时引出一个节日“重阳节”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己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了资料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给予以正确的答案。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有节奏的读诗、理解字词意思、根据字词意思,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继续有感情的读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步骤,知道这堂课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不要盲目去学习古诗,三年级学生毕竟接触古诗较少,根据上首诗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步骤,形成的基础,让他们小组去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够独立学懂的知识。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划出节奏、诵读诗句
学生在自己已读基础上,听老师范读全诗,并检查标的停顿的地方是否划对。读后课件出示诗中停顿的地方。根据符号让学生再次尝试读诗并敢于与老师挑战,读的好与否。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与别人挑战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第四步:学习诗句、体会感情
这首诗字词的意思并不难,学生学习的难度应该不大,估计在课下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会的人应该很多。
在学习古诗中,我采用的形式是“扶”、“放”、“半扶半放”式的学习。
“扶”学生学习题目的“山东”,因为这是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
“放”学生解释“独”、“异乡”、“异客”、“倍”、“遥”因为这些词的解释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
“放”学生根据字词的解释来串讲全诗的诗意
“半扶半放”教师质疑为何要登高、插茱萸,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这样检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提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首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判断自己的对错。
“扶”师介绍今天的重阳节的习俗,又是老人节,从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尊老、爱老、助老。
课件出示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出示字词句的意思,不是为了局限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心中有个准绳,并且为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做铺垫。
体会诗人的思想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亲人。
第五步: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要使学生读好。
1、学生根据所划出的节奏,根据所体会的思想的感情,去尝试的朗读。
2、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带着含义去读、读出节奏感
3、反复诵读
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最后全班背诵。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理解句子含义”两个训练点,并突出了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去学习,注重了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月日忆山东兄弟教案篇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②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感受兄弟情深。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