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9月9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9月9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篇一
1. 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 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习,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
(2)指名说。
(3)这里的佳节指的是――-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以称为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倍”是什么意思?
(4)是啊,每当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可见诗人平时也――――,
(5)谁能把这种浓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6)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7)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2、教学三、四行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2)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9月9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篇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习《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近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拓宽学习的广度,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古诗,在实践中检验学法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9月9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篇三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使学生正确区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 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2)“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大街上这么热闹,王维应该开心才对,他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独在异乡为异客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100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 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
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佳节 倍 思亲
异 独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而且是学生初次接触到“文包诗”这种体裁的课文,课文中生字比较简单,学生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所以我在本课设计时,尝试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教学以检查为主,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老师帮一帮、扶一扶,明白“文包诗”的体裁特点,以及阅读方法,这样以后遇到“文包诗”体裁文章时,学生就掌握来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由于推翻了已经定稿的教案,时间紧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1、随文识字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记了强调。
2、作为了解“文包诗”体裁特点的一种手段,对诗句的理解应该点到为止,我挖掘过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来也使得耗时过长,使得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了时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