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监察委员会优秀
范文意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监察》第四集《护航民生》观后感1
民生问题从来都不是小问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彰显着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深切赤诚的为民情怀。精准扶贫在当前就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民之所盼,就是施政所向。我们党一直在民生领域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自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巨大进展。2016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圆满完成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等任务,脱贫攻坚首战全面告捷。今天,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了实现伟大目标的新征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实现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民生改善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年,这也意味着我们党将要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承担更多的新使命。
警惕扶贫领域腐败,抓好作风建设,需要对扶贫领域重拳出击。帮助广大贫困群众早日脱贫是民之所愿,但做好这项工作切忌急躁和拖延。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机制。要发挥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作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人口,要纳入低保体系实施政策性兜底脱贫。只有真正想困难群众之所想,解困难群众之所急,才能真正将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与善意,带进他们的心田。
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深入群众。要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之情,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满腔热情地关心群众、热爱群众,把群众当主人、视群众为亲人,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多办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最大限度地把人心凝聚到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上。同时,警惕扶贫领域腐败,抓好作风建设,需要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建立举报追查制度,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对扶贫领域不正之风,一经举报,追查到底。
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基层去,到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去,到困难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到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方去,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打响脱贫攻坚最关键的一战,才能将扶贫领域的腐败关进制度的笼子,将党中央的民生政策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做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家监察》第四集《护航民生》观后感2
在基层,总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上面的政策很好,但一到下面就变了形、走了样。具体到民生领域,从近年来查处的众多案例来看,制度设计的漏洞、制度执行的不力、监管机制的缺失,往往是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现实因素。从违规办理人情保,到挪用农村救济款、低保金,再到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资金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无不暴露相关制度的软肋及监管机制的软弱迟钝,宜宾市“引爆”的农村引水工程水渠腐败并非个例。笔者所在的农村,便民水泥路四通八达,但质量太差,多数已不“便民”了。随着国家对民生事业的重视,财政资金大量投放到促进就业、扶贫开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 上,使得民生福祉得以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在实施民生工程中,一些贪腐官员借机渔利的贪腐案件,也是层出不穷,并不断升级、蔓延趋势,一些民生工程已经 成了腐败的温床,窝案、串案不断,俨然成为某些人手中的摇钱树,成为“捞钱工程”。究其原因,发展的投入越大,利益的土壤也就越丰厚,加上对权力缺乏约束,致使发展的空间“异变”成了官员寻租的空间,成为利益集团的饕餮,使得政府公信力受到损害。
曾有评论如此形容,目前农村民生工程的腐败至少有四大特点,一是钱不太多;二是项目多;三是权力集中;四是监管不到位。无疑,这是易出现腐败,容易引发腐败高发地的主要原因。因为项目多则腐败机会多,权力过于集中更容易滋生腐败。当这四个特点集中在一个领域,必然导致腐败几率高。归为一点,主管部门既承担管理职能,又承担部分分配职能,说白了既承担政策性负担,又能享受行政性特权,也就是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看来要治理能源系统的腐败,既需要削权,更得限权。至于给腐败分子提供了以权谋私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一些腐败分子利用制度漏洞大肆吞噬民生资金资源,是“微腐败”的常见类型,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形势下,对这类腐败现象更应严管严治,坚决防止一些人打民生资金资源的主意、触碰百姓的奶酪。
治理顽疾,既需要猛药,也需要治本良方。正反两面的经验告诉我们,针对民生领域的“微腐败”,查处个案并不是终点,关键是举一反三、查漏补缺,让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不断挤压腐败滋生的空间,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环境,从而为民生福祉筑牢制度防线,为群众利益保驾护航。
《国家监察》第四集《护航民生》观后感3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通俗上来说就是比喻老百姓拥戴你会让你坐观天下,老百姓唾弃你也能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唐王朝时期的明主李世民就很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虚怀若谷,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唐盛世新篇章。所谓盛世就是人民安居乐业,说简单点就是民生问题得到重视,而民生问题牵涉到诸多方面,其中较为突出的怕还是法律制度,纵观历朝历代,每个盛世都十分重视法律的修改与执行。
其实法律制度的健全落实,也就是法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归属于民生问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无特权,从而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了最底层无权无钱无势这类人的利益,完善的法律制度让他们享有人格尊严,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受剥削和压迫。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人民服务将体现的淋淋尽致,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工作重心就是迫切的解决民生问题,比如贵州省纪委的一张名片,民生监督工作,就是灵活运用党规党纪,法律制度,严肃处理扶贫领域、侵害群众身边利益的行为,侵占危房改造资金、克扣低保、吃拿卡要,这些微腐败的发生,事情不大但影响恶劣,伤害了党群关系,动摇了执政基础。所以,建立健全各类法律,形成法治,一切按制度按章办事,才能丰富民生内容,更好的服务民生。
《国家监察》第四集《护航民生》观后感4
民生问题历来就是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发展不断被提上国家工作议程。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将发展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基石。为保障民生,增加人民福祉,纪委要肩负起监督责任,严管民生资金运用渠道。坚决杜绝因腐败而出现的民生问题发生。
加大政策宣传,监督放权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作为政策的享受者和受益者,对政策是否落地具有真切的感受,而为了让人民群众了解政策、享受政策,作为基层政府就必须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畅通群众监督投诉渠道,让监督的触角向基层延伸的更深更广,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纪委履职,落实监督责任。十一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总书记指出: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要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把纪律挺在前面,落实好纪委机关的监督职责。基层作为民生政策落地生根的“良田”,如果民生监督不力,那么惠民政策就将难以“放水入田”,难以落地生根。在落实责任过程中,纪委要按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要求,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中心任务,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切实把监督责任落到实处,使基层反腐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党的宗旨要求,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名党员,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尽最大努力为群众谋利益、谋福祉。作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更应牢记自身职责,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了解时事政策、跟上发展形势,以绝对忠诚标注精神高度、以铁的纪律打造过硬能力、以担当精神激发干事热情,狠抓民生监督、遏制“一线”腐败,守好基层民生监督“最好一公里”大门,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国家监察》第四集《护航民生》观后感5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