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十二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一
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同学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筝图片)大家放过风筝吗?(放过)和谁一起放的呢?(父母、朋友等)放风筝好玩吗?(好玩)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资料)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学交流。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师指导正音。
4.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大家听到声响,原来是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
经过:大家都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了起来。
结果:风筝断线飞走,大家也都回去了。
小结: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众人被飘来的风筝吸引,决定自己也来放风筝;接着讲众人各自取出风筝放起来,唯独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最后讲众人剪断线放晦气,风筝飞得无影无踪。
三、再读课文,理解细节。
1.窗外的大风筝是谁的?(娇红姑娘的。)看到这个风筝,大家是什么反应?(宝玉说给他送回去;紫娟说要拿来玩;探春怕忌讳;黛玉说把这个送回去然后把自己的拿出来放晦气。)这时候,大家都兴奋极了,找出了各自的风筝。
2.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
探春:软翅子大凤凰风筝;
宝玉:美人风筝;
宝琴:大红蝙蝠风筝;
宝钗: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
果然各式各样,十分有趣。把风筝拿来之后,大家便放了起来。正当大家都放飞风筝的时候,宝玉的风筝飞不起来,这里具体写出了宝玉的反应。(急的宝玉头上出汗,恨的掷在地下……我一顿脚跺个稀烂。)好在有黛玉劝慰宝玉。(那是顶线不好……就好了),不然,他真得闹起来不可。
3.当风筝都高高飞起时,紫娟把风筝递给了黛玉,但是因为风大,风筝籰子线尽,所以黛玉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这时,李纨安慰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带了去就好了)。紫娟更是直接把线剪断,笑说这一去,把病根儿都带了去了。这也说明,大家都希望黛玉能够健康快乐。
4.宝玉惋惜这个风筝的命运(若落在有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所以,他把他的风筝也放飞,和之前飞走的风筝作伴。
5.在这伤感之际,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天上几个风筝绞到了一起,都断了线,一起飞走了。)后来,大家干脆把风筝都放走,各自才散了。果然,不仅风筝赏心悦目,而且放风筝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
6.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呢?和同学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总结:
宝玉:性格率真、心思细腻而且多愁善感。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没有一点儿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
黛玉:娇弱、聪明、细心、多愁善感。
四、总结。
大观园中众人放飞风筝的场景真是热闹,在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满天的风筝,听到了大家的欢声笑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链接”的片段,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放风筝的喜爱)相信你一定也爱上了放风筝,找个好天气,和你的父母或者朋友一起,去放飞自由吧!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二
我选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课《春》。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地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特有景象,并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它在选材和谋篇上紧紧扣住春天的特征,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a、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b、学习作者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写。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在这里确定以上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的教学理念。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时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主要是采用是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宋代朱熹曾经精辟地阐述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ppt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设境切入
1、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色。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看到什么景物?这是什么季节?
2、学生介绍作者,老师补充。
1、学生看展示。
2、学生说看到什么,是什么季节。
3、学生介绍作者。并让学生告诉大家是怎么搜集到的,让学生学习搜集的方法。1、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读中理解
1、教师配乐背诵《春》,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的语气,并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3、合作、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4、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哪几幅图?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同学们找出描绘春天景色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三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分别展示这几幅图的课件。
6、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归纳并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1、学生认真听背诵。
2、学生自由读,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3、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学生合作交流,最后推荐代表回答。看课件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快速看书并归纳回答,作好笔记。
1、因为这篇散文要求学生背诵,老师一开始就能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能使学生喜欢,并也用心去完成。
2、对生字词的理解是靠学生自主学习,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
4、培养学生作笔记的习惯
三、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估计学生会找出一些修辞句式,老师可见机点拨,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语段来分析。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可否将“粉的像霞”一句放在前,因为杏花在桃花前开?
1、学生纷纷去试着读,并选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2、学生讨论,大胆质疑。
1、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2、让学生敢于质疑。
四、说中升华
1、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来说这课你学到些什么?
2、请同学们用本文所用的修辞选一至二样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以“春天像……,像……,像……”或“……像……”等句式。不用这些句式,只要能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也行。
3、本文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描绘《春》的佳作,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春的诗文呢?说出来我们共享吧!
1、学生说。(可能学生会说出描写的作用、写作特点、修辞的运用、语言的特点等)
2、学生先写在笔记本上再说。
3、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的诗文。(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
1、由读到说,把知识内化。
2、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五、小结作业
1、学生小结,老师补充。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春的描绘,使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到优美的语言。
2、作业:①摘抄好词好句。②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③搜集有关朱自清的名篇及描绘春的诗文,抄在笔记本上。
学生从文章内容、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归纳小结,教师整合、补充,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1、教给学生归纳课文的方法。
2、培养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法得当,有启发性,教学手段使用好,教学效果好。
1、课前准备充分
这是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参赛教学设计。此设计有对课文的把握,有教材分析,明确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按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把教学流程设计为设境切入、读中理解、读中探究、说中升华、小结作业,也是符合课文教学实际的;教学过程用表格的形式,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我觉得,教师的范背、以语言为训练重点、加强朗读、重视积累是此设计的亮点所在。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教材的分析不到位;二是三维目标确立,需要整合和聚焦;三是教和学的思路还不够明晰,应该和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学生的阅读思维一致;四是对文章的情感和想象应更加重视。
八、帮助和总结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三
《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准确生动的语言,还是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都值得教师仔细钻研,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语文》七年级上册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编排课文,其中第三单元是自然生活,开篇就是《春》。它的教学,起着为第三单元开好头的作用。据此,我将本文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为:披文入情,训练朗读,学习品味欣赏语言;通过学习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贯彻学生主体思想,尝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写景散文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不仅影响课文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 深远影响。如果按传统的“篇—段—句—词”教学方法,面面俱到讲解课文,琐碎分析课文语言,就课文而讲课文,教师讲学生听,无疑会分散课文教学的目标,使课堂变“死”,再优美的课文学生也得不到任何益处。教师要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阅读教学。为了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借鉴了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了“夺宝奇兵——寻找《春》的语言宝石”系列活动,以“品味语言、寻找美点、合作探究”为重点,力图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程标准目标的目的。这种活动形式的设计理念如下所述:
1、“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兴趣,才能有效地了解课文并愿意跟教师的节奏去学习。这种活动形式一改传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权威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师生实现平等,有利于学生自由交流、自由表达,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极大的帮助;
2、语言品味欣赏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有着极大的难度,因为初一学生的语言积累较少,语感不强,分析和把握语言的能力不高。但并非因此就采用教师讲解代替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体验语言分析的心理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语言。活动课的形式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和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散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知品味,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学生自己真正的语言积累和语言感知;
3、这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我在活动中采用了学生组队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队,自己为小组命名,小组内自由发表意见,并上交一份“小组夺宝成果”作为作业上交。组与组之间竞争谁的“宝石”多,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并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如上所述,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并力争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基本采用启发式,具体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叙述。
鉴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要求,本次活动我安排两课时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课文,讲“推敲”和王安石改“绿”的典故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宣布“夺宝奇兵”活动规则与安排。
1、 导入本课。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出本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思想上,他是一位民主主义战士,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有着铮铮铁骨;学识上,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一生著作等身;文学上,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散文创作的巨擘,‘美文’的创作奠定了他 ‘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战士、学者、作家,既多才又多情,这一切都融合在他的散文创作上。今天,我们来学这一篇《春》。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语言世界,欣赏作家用文笔为我们描绘的春的画卷,共同领略春的无限风光。”(大约用时5分钟)。
2、 听朗读,讲有关语言文字“炼字”典故。接着上一步骤,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教师可配上合适的音乐(我用的是古筝曲《高山流水》),朗读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交融、文中有画的意境。
读完后,趁学生沉浸在文章意境中,抛出问题“作家是用什么来优美地传达春天的美的?”教师在学生思考一会儿后,不给出结论,先讲两个故事:贾岛“推敲”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绿”的故事。学生则会得出结论:朱自清靠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再问学生:你知道作家朱自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的吗?(大约用时15分)。
3、 教师示范分析例句,为学生提供语言品味的范例。教师出示一 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问学生: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你为什么喜欢呢?学生回答:写出了春天小草的可爱与生机(大意如此)。再问:哪些词语给了你这些感觉?学生一般都会找到“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这几个词语。问:“偷偷地”这个词语可以形容小草吗?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生”之类的词语?“嫩嫩的”、“绿绿的”可否改为“嫩的”、“绿的”?可否调到此句的前面?通过师生共同的品味分析,这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要求学生朗读出小草可爱的情态。(大约用时15分钟)。
4、 安排“夺宝奇兵”活动。在上一步分析之后,教师再启发“其实这样的语言在本文中实在太多了。如果这一句是一颗语言‘宝石’的话,那《春》就是一座语言的宝库。今天我们就到这座宝库中去探寻‘语言宝石’,看谁找的宝石最多、最耀眼。我们这次活动就是‘夺宝奇兵——寻找《春》的语言宝石’活动。下面宣布此次活动的规则:(1)自由组队:三人至五人为一队,并为小队命名,组内人人平等,可自由发言,推举一人为陈述人;(2)充分借助各种资料,或利用各种途径来寻宝,但拒绝抄袭;(3)时间限制:自本课结束后开始,时间一天,明天语文课截止;(4)成果形式:可通过文章、图表、课文批注形式来展示宝石,形式不拘,欢迎创新的形式;(5)如果找的不是宝石,而是宝石上的瑕疵,即语言不当的地方,也欢迎提出。” (大约用时5分钟)。
5、学生分别组队,已经组好队的则在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本节课在学生组队与协商的气氛中结束。(大约用时5分钟)。
第二课时:交流“夺宝”成果,“宝石”展览,评选“宝石之最”,提出运用语言的新要求和新标准。
1、教师简单介绍学生“寻宝”情况,着重表扬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刻学生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大约用时5分钟)。
2、各组指定一人陈述“寻宝”情况,并在展板上(一块黑板,也可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展览本组的“寻宝”成果,接受同学的检阅。每组限定2—3分钟,不得超时。每组其他成员可在限定的时间内补充陈述。(大约用时30分钟)。
3、评选“宝石之最”。在每组陈述完毕之后,教师可简明地总评一下,侧重于表扬学生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每人发一颗红五角星,在展板的“寻宝成果”上投票。根据投票情况,评出最耀眼的“宝石”和“最佳团队”。(大约用时5分钟)。
4、披文入情,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大约用时3分钟)。
5、提出语言运用的新要求和新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了解语言要美的要求,提出作业: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大自然的美,做一个美的欣赏者、传播者、创造者。(大约用时2分钟)。
最后本节课在学生高涨的创作热情中结束。
这次活动设计经过两节课的实践,证明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体现在这几点上(也许还不只这几点,有些是现在难以预料的):1、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学生增加了对散文的学习兴趣。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不仅对《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之情(第二天学生大部分就能背诵全文),还对本单元其它课文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2、明白了散文语言的品味和欣赏方法,提高了语言感知能力。以前学生光知道文章写得好,却不明白好在何处,现在学生都能对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和品味。语言的大门已经被学生打开,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灿烂无比的语言世界,他们可以尽情地去欣赏和品味;3、学生组队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一种方法——利用集体的力量。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探究的学习态度得到了初步锻炼,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场面感人,以至于这几天学生碰面打招呼都说“你找了几颗宝石”。我也为他们的热情所感动。4、针对本文,学生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真知灼见,有些语言的表达效果分析的极为到位。下面试举几例: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课文第一节)
——学生分析:“盼望”连用,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呼之欲出。春天未来,先写春风与脚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夺人心魄。“脚步”拟人,仿佛春天踏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人间,形象生动。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课文第六节)
——学生分析:“可别恼”,仿佛作者在与我们谈心,交流对春雨的认识。我感到非常亲切,一下子我也改变了对春雨的看法。烦人的春雨这时候也变得很可爱了。……
看到这些流淌着学生创作热情的语言,谁不会为之高兴甚至欢呼呢?
还有一些对课文的批评,也摘录几则:
“……(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意见:比喻太一般化,老套,俗。不如去掉,直接写成‘风一吹,一闪一闪的。’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学生意见:“却”用得不恰当,因为这句与上文不存在转折关系,属于错误使用。应删掉。……
面对这些不乏天真却很诚恳的语言,谁不为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喝彩?
课上完了,可我的思考还在继续。本次活动是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这次活动的成功,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种想法:新课程标准确实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思路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有利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潮流的趋势。而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只有学生全体参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有所得”作为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和评价语文课的标准。我坚信:语文教育教学之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越走越宽。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四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美美地听
师: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用美妙的诗句赞美过春。你知道哪些?(生答)
“烟花三月下扬州”今天有一位来自扬州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也要为我们展现他家乡的春。明年的春季在他家乡要举行第六届“烟花三月下国际旅游节”,今天我代替他来到这里选拔一批优秀导游。同学们敢不敢来挑战?接下来我将跟大家与它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请欣赏《春》。
(聆听录音,用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以后就请各学生组成的旅游公司抢答,交流感受。限时1分钟)
师:相信大家都被这优美的朗读陶醉了,被这美丽的春天吸引住了。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吧!没关系,我再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你们自己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三分钟时间静思。)
师: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师:哦,这样呀!看来春姑娘让你着了迷。(生笑)
师:对呀!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呀!其实,人生也一样,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学习与奋斗,才会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二、美美地读
师: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他,与它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心默读体会、反复咀嚼等去表达你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老师也为你们寻找到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并加以品味与玩味,想想精彩之处在哪?可以从课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画面、情感、手法、主题……等方面入手。好,现在开始读。完成表格。
三、美美地说
师:时间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师:好!现在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的成果。开始发言。
师:春雨图有种“安静而和平感”。好!
师:说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彻。是呀,这两个词用得多妙啊!
师:把无色无味的风写成了有味的风。“壮难写之物如在眼前。”
师:从整个文章结构入手,找出了美点。很好!
师:就这些?(生点头)运用了修辞手法就是写得好吗?(有的学生笑了起来)
师:那好在哪里?
师:看来要再仔细想想。那你先坐下来。我们说它好肯定要说出一定的理由才能让别人信服吧!有没有哪个同学跟他找的是同一句?好,那你来说说理由。
师:对。我们只有这样说才有说服力。不能只顾着讲好,一定要有理由哦。
师:嗯。见解独到。好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了自读后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在文中发现的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内容丰富,激人想象;不仅结构清晰,而且语言优美。可说,美蕴含在文章中的每一个画面中,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请大家以我们刚才的发现为基础,分组讨论归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看看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四人为一组,开始进行讨论,讨论好的小组就派代表发言。
(生四人一组讨论,师巡视。)
师: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
师:语言美,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师:算!怎么不算呢?好,结构精美、严密。
师:同学们谈得都比较好。根据大家的讨论,综合大家观点,老师把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3、语言朴实、隽永,通俗易懂。边读边稍作分析。)
师:给获胜旅游公司颁发“邀请函”
四、美美地写
师: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笔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朗读它,品味它,不仅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会令我们对美产生一种追求。纵观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来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来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现在,我们虽然不处在春天,不能亲自领略无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样有无穷的魅力,也是众多文人笔下常描写的季节。我想处于秋天中的同学们,肯定对秋天有独特的感受吧!现在,就请敞开你们的情怀,用你们自己的笔把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可以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用一段话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出来就可以了。看谁写得快,写得好。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
(生自由练习写作,师巡视、指导。几分钟以后挑选几个同学所写的当堂朗读,并给予适当评价。)
师:“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领略到文章语言给我们带来的神奇感受。明年的春天欢迎大家去扬州赏春。我们的导游们带着你们。下课!
板书设计:
昐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绘春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新、美、力
刘好好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五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 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教学反思:
时间悠悠而过,又一次参加语文组内培训,不同的是这次培训我成了主角儿。课堂风采展示是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免了向同事展示一番。
之所以选择《武陵春》这首词,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词,我一直都觉得词是最能抒发情感而又音律优美的一种文体;另一方面是我很喜欢李清照这位词人,对她的才学,我是着实佩服啊,她的词表现手法绚丽多彩,语言富有音律美,大胆运用口语如此,浑然自成一家---易安体;还有李清照那坎坷、饱经沧桑的生活历程也让我颇为同情,或许,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吧。《武陵春》就是这样的珍品!
诗词,是文字与音乐的融合,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读出它内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韵,才能体悟出诗词的意蕴内涵。《武陵春》通过词人独有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无限的哀愁,发出“悲音”这种心境。而“悲音”又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我们或许经历过些事情,却未必有李清照感触来得那么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通过反复诵读让自己和听的人去体会词人那种悲苦无依的心情,但是我却操之过急,没有过多的诵读。我想,如果能通过反复悲深婉笃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情迁意动,再把词人所表达的灰暗阑珊的画面加以描绘,就能更好的悟出词人以物喻愁、船轻愁重的精妙佳笔了。反观自己的《武陵春》教学,讲解的时间所占比例较多,淡化了词的音韵与意蕴,以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诗词教学,情景的设置也很重要。毕竟我们现代人与古人的时代相差太远,我们很难体会到古人的那种意境。如果在上课之前,我能设置与词相关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现在作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写的《一剪梅》的音乐作为铺垫,这样会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武陵春》这首词的意境中去。
《武陵春》这次教学,有如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道门,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教学天地。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六
1.学生在课外认真正确地朗读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生活和创作的资料。
3.体会每首诗词的情感。
1.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1.反复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在比较中体会作者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读成诵。
2.通过重点词语和语句分析作品的情感。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体裁、不同诗词的情感。
1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春景
导语:同学们,在这个斑斓春色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春的美是多样的,北国的春天与江南的春天风格迥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心灵体验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八首》,共同来感受一下。首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江南春绝句》和《玉楼春》两首诗词。
活动二:诗词赏析探寻春景
一、读“江南春”绝句,领悟诗的多方位审美
(一)赏“江南春”千里美景
1.朗读诗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从题目及描写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诗中描绘了莺歌燕语、绿柳桃红、水村山郭、酒旗飘展,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二)品“江南春”千古佳句
3.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明朝学者杨慎认为应该为“十里莺啼绿荫红”,后又有人认为改为“一里”更为恰当,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其实十里也听不到,一里也怕看不明。因为“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就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的景物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三)探“江南春”千古幽思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边读边在脑海浮现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思考一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最后两句在写景中又蕴含着诗人对历史和生活的无限感叹:江山依旧,南朝却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统治者迷信的神佛并没能保佑他们。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总结过渡:春天的美景引发的并不都是美好的体验,我们也不由在杜牧这一感叹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那么,宋代词人宋祁面对美好的春景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二、读“玉楼春”佳词,探析词的通感化手法
(一)赏“玉楼春”东城美景
1.学生初读诗歌,注意停顿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縠()棹()
作者宋祁,字子京,宋代史学家、文学家。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色?请用笔标出来。
明确:縠皱波纹、绿杨烟外、红杏闹枝头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扣“玉楼春”惜春情思
3.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表现城市游乐生活。下片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问题预设1:学生经过品读和思考,基本能说出:上片描写景色,下片抒发感情。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追问: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若第一个问题仍回答不到位,教师可提示:这里描写的景色与之前的诗词中的景色有何不同?
问题预设2:作者笔下的游乐生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对这种概括性的问题可能感到为难,可提示:词人对这种生活的感受是什么?喜爱还是厌恶?从哪里看出?
明确:作者笔下的这种生活是美好的。晓寒还在,绿杨已笼烟。在上片中极力渲染了春景的美好,正是为了下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问题预设3:怎样看待词人在下片所抒发的“及时行乐”的情感态度?
此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明确:
春景的如诗如画让人心醉,但美好的春天终会逝去。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然而珍惜春天、珍惜青春?却有不同的回答。作者由此认为要珍惜春光,及时行乐。不过,作者提醒珍惜大好时光,还是有意义的。同学们该怎样“惜时”呢?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探“通感化”描写手法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讨论探究:“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而清代的李渔认为“闹”字不好,可用“吵”“斗”字代替,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学生讨论明确:
“闹”有争吵、热闹之意。“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也把生机勃勃地大好春光都点染了出来。“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小结:春天从来是美的,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悟。诗人表现美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客观地描述也可以融入诗人的情感。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三:比较阅读领悟春景
三、比探杜诗、宋词“春诗”之异同
过渡:方法交流寻捷径。
怎样做比较阅读?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师生交流。
指导语:两首诗词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因为作者生活年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因而风格也迥然不同,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齐读这两首诗词,来品味两首诗词的异同之处。
学生讨论探究后,明确:
(一)“春诗”之异
1.《江南春》:全诗四句,写景开阔,处处柳绿桃红,莺歌燕舞,有山有水。在这怡红快绿之中,水秀山明之处,还有前朝留下来的壮丽的佛寺,若隐若现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风光。这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景物,既有当时的特色,又不拘泥于一地,而是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地区。
《玉楼春》着笔细节:词的上片写景,开头首句总写春光明媚;二句转为实写“縠皱波纹”,拟人化的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四句从远处绿杨烟外,近处红杏闹春,特别“闹”字将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2.《江南春》情感奔放:本诗立意高远,文字明白如画,诗中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特定情境相适应,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的美丽景色。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自然就奔放自然。
《玉楼春》:本词章法井然,立意小巧,情感细腻。言情缠绵但不轻薄,措辞华美但不浮艳,将珍惜时光、留连春光的情怀书写得淋漓尽致。
(二)“春诗”之同
1.景物:杜牧大手笔展开大图景,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明丽之美、朦胧之美;宋祁的词也描写春天的明丽美景,其中“闹”字历来倍受称赞,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勃发,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
2.笔法:两首诗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细致的观察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四、开展“春诗”朗诵会
指导语: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描写的春景、写景的手法及作者的情感,那么应该如何朗诵这两首诗呢?
(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1.学生练习: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活动。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2.熟读成诵,背诵这两首诗词。
板书设计
莺啼绿红
晴景
村郭酒旗赞美
南朝数寺感叹
雨景
楼台烟雨
春光无限好(写景)
赞美春天
珍惜青春
(感叹)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亮点:
1.本教案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2.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对诗句的语言加以揣摩,明确词语的妙处。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悟到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而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旨在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足:课堂上要留有足够时间让孩子们读书,品味、成诵。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七
1、反复诵读,锻炼学生诗词诵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反复诵读、品析字词、对比、联想、想像等方法赏析诗词。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感情诵读,品词赏句,理解词人内心世界。
诵读法 品析法
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用中国传统的方式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大家猜这幅对联中“女儿花”指的是谁?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她就是人们喜欢的,被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课件出示图片)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以超群的才华凭借存世的70多篇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李清照的名字来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这是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来命名天体,这极大的荣耀,也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学习她的一首词《武陵春》。(请同学板书课题并评价)
二、朗读诗词 感知形象
1、学习诗歌,诵读使我们的必经之路,老师首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重音、感情色彩。
2、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读优美的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下面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轻重缓急,高低升降,读出情感。)
3、老师从大家的表情上看到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那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先来读),请学生评价,
追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感情,用词中的哪一个词语来表达?
引导学生抓词眼“愁”(板书)
4、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来练读,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示。学生小组互读,并展示,师生评价。
(明确词中塑造了一个充满哀愁的老妇人的形象)
三、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
过渡:下面请学生们齐读一遍诗词(课件出示品词赏句 体会情感)尽量读出词人满腹的愁思。大家通过反复的诵读,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词人的满心愁思,老师不禁对这位满腹忧愁的词人有此一问?
1、一问清照,你因何而愁?
结合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理解词人哀愁的原因?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结合背景重点理解“人非”,穿插背景资料,理解词人过去的美好生活消失之后的愁苦之情,抓“倦梳头”、 “泪先流”两个动作进一步体会词人情感。)
2、二问清照,你见何生愁?
结合词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理解词人见何景而生愁?
(引导抓住“风”“尘土”“落花”等意象描述词句所描绘的景象。结合结合词人早期作品《如梦令》对比理解,景物依旧,看景之人心情全非的愁苦之情)
4、女生齐读上阙,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5、三问清照,你如何排愁?
结合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理解词人准备如何排解满腹愁思。(引导抓住“闻说”、“也拟”、“泛轻舟”体会词人欣喜的心理)
6、四问清照,你为何不去解愁?
结合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理解词人为何不去解愁情?
(理解李清照化无形的“愁”为有形的物,语意新奇、想象奇特,引导学生结合古人写“愁”佳句,对比品味该句的妙处。)
7、男生诵读下阕,请男生齐读下阙,要读出感情的起伏和愁的分量。
8、全体深情诵读这首词。
五、联读 欣赏清照其他词作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代表作品(课件出示)。
六、分享感受
1、学了《武陵春》,了解了李清照你想说些什么,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2、师生深情诵读《永远的李清照》。
七、课堂小结
学法小结(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析字句、联想,想象、对比……)
多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传统文化
八、板书设计: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八
一、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二、欣赏优美语言
一、导入
让学生谈谈春天给人的感受,列出词语,并一一写上黑板
二、检查预习工作。
包括字词的注音,解释。多音字的辨别,易混淆的字词的辨别。
以及这篇文章的读后感。(预习中还有一项内容是摘抄好词好句的,放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讲解。
三、集体朗读
因为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扫清了字词障碍,朗读时应该不会有不认识的字词。但是在朗读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多音字的读错情况,课堂上予以纠正。课后记。
四、分组朗读,再请个别同学起来读,别的学生予以纠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五、预习时已让学生们把这篇文章熟读成诵,所以在讲课时,学生们的思路已经较清晰了。这个时候就让他们来概括,问;
(1)课文可分几部分来读。。
明确:盼春—绘春—颂春(如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2)课文中描绘了几幅春天的图画?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五幅。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六、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拿出自己画的画,说说理由。
七、找好词好句
让同学们把预习时已摘抄的好词好句读出来给大家听。讲讲理由。可以分三部分让同学们找
先找第一部分的
如:盼望着,盼望着(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如: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手法)
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穿插问题,如问: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春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发芽变绿,山的颜色就由暗转明,由干=干枯变为润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表现出融融的暖意。)
接着找第二部分
先找春草图中的好词好句。
如“钻”写出了春草的冲破层土的挤劲,表现旺盛的生命力。
如“做”“躺”“打”“踢”等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烘托欢乐。
接着找春花图,同样让学生找。
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手法把争春争艳写活。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对应桃树,杏,梨,比喻贴切。
“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互补,眼睛和星星都会眨,但星星是星罗棋布的,而眼睛是眉目传情的,两者一结合,就把野花写活了
接着找春风图。
如’象母亲的手抚摩着你”这既写了春风的温暖,又写了风的柔和。
‘酝酿”则形象的写了在阳光下这种芳香不断的加浓的过程。
这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继续找春雨图。
“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这三个比喻贴切,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而绵长的特点。
教师穿插问题。问:春雨绵绵,为什么还叫人别“烦恼”呢?(亲切而有趣)
再问,为什么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呢?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是一直贯到末句的;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句的绿,青正连接。
最后分析迎春图。
“赶趟儿似的“照应前文,前文写百花争春,后文写人在争春。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用叠词表现动作次数多,读来有韵律。有节奏。
最后一部分。
同学肯定觉得都好。让他们先说好在哪,教师再明确:“象娃娃……”表现春天的新,象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象小姑娘……”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
“象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三句的顺序,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过程。
以上如有学生未找出的语句,教师可以由学生的发言引出问题,尽量把每一段的好词好句都让学生欣赏分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八、让学生们找找课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拟人的有哪些?用比喻的又有哪些。
然后再提提有什么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
九、最后,讲练习题。
布置第一课时作业,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把它画出来……为第二课时中的分析语句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作业,背诵,练习题一,二,三。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九
课本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人生的有益感悟。
《春》是有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的希望和力量。
1.学习作者抓住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散文的意境美。
3.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4.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重点:1.反复朗读,体会散文的意境美。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生:完成预习稿(包括朗诵)
以小组为单位,选用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或歌唱、或积累、或绘画、或朗读)
教师:1、制作课件、2、准备“早春”短片
1、导入:
1)多媒体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短片后,教师说: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之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吟诗作文,挥毫泼墨。
2)学生展示作品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感谢朗读组为大家展示了精彩的课文朗读,请同学们先各自朗读品味,然后每个小组合作朗读或者对读。(教师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
2.精读文字3-7自然段,思考:文章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读赏结合美点寻踪
1)请以小组为单位再读文章,找出你喜欢的画面或句子,按照以下句式,说出你喜欢的理由,并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多媒体展示)
我喜欢,因为:
“以春草图为例,细致赏析文章写景特点和优美语言。
a:美的画面:我喜欢春草图:因为这幅画面写出了春草的特点,也写出了爱春的人们在碧绿的春的大地上尽情嬉戏的欢乐情态。
b:好的笔法:我喜欢春草图,因为在写春草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笔法,既从点上写出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春草萌芽时的动态及春草的质地美,色彩美,又从面上写出了“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一春草旺盛,生机勃勃的画面。
c:生动的词语:我喜欢春草图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运用拟人手法,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等等。
2)小组讨论:自选其他几幅图,从以上三方面精读课文。
3)纵观全文,我们发现“人”活跃在一幅幅画面中,划出相关语句,按照句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并对春天的人做出评价。
草地上的人在,所以春天的人是。
笔下的人在,所以春天的人是。
4、再读课文化体验
1)多媒体播放《春》配乐配画朗诵录音,再读文字,再次欣赏春天、思考春天,与自然对话,思考自然带给我们启示,可以充满情感地说,也可以富有哲理的说。
春草告诉我:
春花告诉我:
2)结束语: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的春天,一路攀登,一路欢歌,执着前行。(多媒体展示)
1.熟读成诵(必选)
2.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发挥想象,学习作者描写春草,春花,春雨等图的写景方法,将文字第二段简笔勾勒的春山、春水、春日任选其一,进行创造性,补白似的描绘。
盼春:(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三个比喻、排比:新、美、力)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味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首联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这首诗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的心情。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深沉感情。
4.赏析“溅”“惊”二字。
“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我比较赞成第二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表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第二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平常语写出苦境真情,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
反映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衰老的思想感情。
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9.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十一
1、通过乐曲聆听使学生了解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的情景,模唱《春》的主题旋律。
2、通过聆听、表演、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情境。
3、在音乐中体验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时光。
多媒体、电视、电子琴、课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那谁能用一句话描绘一下春天吗?
生:
师:春天是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春天里,让我们活动一下筋骨,全体起立!
生:律动。(结束时手势让同学们坐下)
二、欣赏教学:
师:歌声中的小朋友都在哪里找到春天的?
生: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描绘春天的乐曲,请你们闭上眼睛,静静的听一听,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乐曲又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哪?(初听)
师:你仿佛看到春天怎样的景色?
生:(你说的可真美;说的真棒;你可真有想象力)
师: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春》,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四季》当中的一首作品。那你听到了吗,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
师:同学们的小耳朵可真灵!这首作品就是由提琴家族所演奏的,同学们看提琴家族的这四个成员?(边指边说)他们长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
师: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看看这两样乐器,就是小提琴和中提琴,他们的演奏姿势是怎样的(教师带领学生模仿)形状相同,那他们的音色会一样吗?我们来听一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把小提琴,同学们听一下小提琴的音色是怎样的?再来听听一听中提琴,它的音色。他们的音色一样吗?小提琴的音色怎样。(纤细、明亮)中提琴的哪。(圆润)
生:
师:再来看下其他两个成员,由于体积大,所以演奏姿势也于小提和中提琴不同,他们在琴身下面都有个支架,把琴支撑在地上演奏。那么他们的音色又会怎样哪?我们来听一听!
生:
师:低音提琴声音非常的低沉、大提琴声音更加的柔和饱满了!提琴家族的音色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他们配合在一起,却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师:听乐曲的第一部分,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画面?用你的动作告诉我!把你听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刚刚看到有的同学做出了这样的动作(教师模仿)你是想表达出什么画面哪?(请同学解释)还有谁感受到了不同的画面?
生:(说的真好,感受的很准确)
师: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春天万物复苏,鸟儿欢乐唱歌的情景,同学们用你们的动作来再次感受这一段。(单1)
师:鸟儿们为春天唱起了欢乐的歌,谁又为春天奏响了美妙的音乐哪?我们在这段中寻找答案。(单2)
师:是谁哪?
生:(说的很美,感受的很到位)
师:微风轻拂,冰雪融化,泉水叮咚流淌当你听到流水的声音的时候,就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吧!(单2)
师:听了刚刚的两段音乐,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哪?
生:(欢快的,高兴的,活泼的。)
师:那么下面这段又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心情哪?你仿佛又看到怎样的画面?(单3)
生:(紧张的)
师:乐曲的旋律突然紧张了,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这一部分,提琴家族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为我们渲染出了,雷雨交加的情景。那么整个这一部分是都是这么紧张吗?后半部分旋律又舒缓了,为我们渲染出了雨过天晴的景象!
师:我们来听最后的一部分,仔细听和我们听过的哪段音乐相似?(单4)
生:
师:这一段就是第一段的再现,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再次再现第一部分呢?作者想表达什么心情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作曲家再现第一部分,是想让听者再一次徜徉在春的美好之中,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师:听了这么美妙的音乐,老师也禁不住想演奏一段,你们听!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师范奏主旋律)
师:你们的小耳朵可真灵,同学们看这段旋律就是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了这么美妙的音乐,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也开一个属于我们的春天的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我们都是小演员,看谁表演的最棒!我们一起先来唱一唱这条旋律,老师来弹琴,同学们看着乐谱,在心里默唱音符。
师:谁能来试着唱一唱这段旋律?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教师边弹琴边指着乐谱)
师:老师为这段旋律创编了一句歌词,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生:(老师弹琴)
师:为了今天这个音乐会,老师还带来了几样打击乐器,谁想来担当我们音乐会的小伴奏家啊?
师:好,你们来看这边的节奏,自己试着练习一下,我们其他的小演员哪,你们都是音乐会的歌唱家,看我们的旋律,还剩下两句歌词,这两句就交给你们了,同学们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吧!(自由练习)
师:好了,小歌唱家们那组创编好了?给大家读一读,他们的词创编的好不好,你们组一起来唱一唱吧!(老师伴奏)小伴奏家们,我们来为他们伴奏吧!
师:我们的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演员们都准备好了,老师来用小提琴来为你们伴奏,我们开始我们的音乐会吧!
三:总结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这节课,我们沐浴在春天的怀抱里,感受到了春日暖阳,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走进春天的怀抱吧!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篇十二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一、读春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描写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风、雨;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品春
1.寻美句:
《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的绚丽多彩,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2.赏妙笔: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形式:我认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
示例:
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盼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满怀喜悦。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
我推荐:山朗润起不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动词排比用,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三个动词要重读。
我推荐:第三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段。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亮,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要读得稍快,让人产生遐想。
我推荐:描写春风的那段。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我推荐:描写春雨的段。这一段写出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雨的多、细、密。
我推荐:第⑦段。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
我推荐:最后三句:用三个比喻,诠释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
3.品好词: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⑵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⑶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学生品味,明确:
⑴“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⑶“卖弄”贬词褒用,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鸟儿尽情歌唱的情态,表现了鸟儿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三、悟春
1.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2.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急切
3.朗读“迎春图”。思考: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的?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4.朗读末尾三段。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
(1)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2)为什么又把春天 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3)为什么又 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呢?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它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四、描春
1.通过研读《春》,你对“如何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有了哪些认识、收获?
学生自己谈谈,不要求统一答案,能自学一点方法即可。
2.写一写: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写完后小组交流展示,看谁写得最生动。
结束语: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他化入了整个春天,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更应该抓紧这明媚的春光,奋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