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科学教学目标(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科学教学目标篇一
一、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
由于八、九年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学风不同,原有的知识构成也不同,这就要求我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们所隐含的不同情况。
对于九年级学生,因为八年级的时候,我已基本上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前的科学是另外一个科学教师任教的,所以我只是基本上有所了解)和他们的知识构成。而对于他们的学生更是耳濡目染、深刻了解。针对这些情况,这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执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走的也是严格、负责的路线,就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顺利的进行。
对于八年级学生,由于我们之间已经有了一年多的接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深知这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
识掌握和成绩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但这个班级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学生的纪律非常好,这让我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有了充分的准备——利用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在此种种条件下,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既注重实效、有注重实际的精神,制定好了这个学年的工作计划和这个学期的教学计划。
二、抓好教学过程、激励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八年级的学习情况很差,导致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掉落,到了九年级,班级里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已经大打折扣,这给我自己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非常差,班级里有3/4的学生没有学习状态,更没有学习的心思。如果一味的贯彻学习目的和内容,我怕会引来更差的效果,在备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对课堂内容进行处理,让枯燥的学习生活多一点精彩。但我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了优秀的学生,或者放弃了后进生,尽量的让我的课堂多一些气氛,而至于课本上那些深奥的专业术语,我更多的是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实在不行的,再另外处理。一年下来,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没有让学生失去科学的兴趣。(我觉得在一个毫无学习氛围的班级里上课,真的好辛苦) 。
而对于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情况比较好,基础也比较扎实,但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我想提高后进生的基础知识,不能只靠我自己一个人,这样的效果会很差,找了很多的学生,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最后将几个后进生进行;一帮一;的传帮带教学,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补习,效果也不错。课堂上,教学的内容虽然以突出基础知识为主,但很注重知识的提高。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不仅给了足够的知识挑战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胜心,来把握优生的心理动态。一个学期下来,效果也不错。这种班级的教学,最怕的就是顾不到两头,能够做到;后进生吃好,优生吃饱;,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一直在努力。总的来说,我们的教学都以落实基础知识为主,加强知识的延伸,联系生活的实际,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其实是轻松的!科学其实就在身边,学习科学就是感受生活;让他们喜欢上我的科学课,是我最大的动力。
初中科学教学目标篇二
一 教学目标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对科学本质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在初中开设综合科学课程,是为了适应现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学生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七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同时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 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的逻辑体系是:自然界由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这些物质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而物质组成、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就是认识的有效途径。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在《科学入门》之后就安排了三章教学内容。它们分别是“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物质与特性”几个内容,由这三个部分组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
第1章 “科学入门”,本章按照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实验室、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科学探究的顺序展开,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该章的内容是为今后学习科学打基础的,有些内容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有些内容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第2章 “观察生物”,本章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安排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内容的学习后,直接进入了微观层次的学习,并将学习内容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的顺序进行编排,是“物质系统的层次”体系在本章中得到明显体现。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本章内容从整体认识地球入手,着眼于地球表层的结构、物质构成特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形状、地球仪和地图、组成地壳的岩石、泥石流、板块、地形与地形图,主要学习地球的概况,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4章“物质的特性”,首先介绍了物质的构成,让学生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观,为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等现象奠定了基础,在介绍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和比热、物质在状态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最后将物质的各种特性划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由微小粒子-分子构成这一概念。这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肉眼无法直观地看到分子,需要用一些数字和模拟实验来说明。本章内容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突出了观察、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全章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本册教材一共有四个完整的“探究”:①怎样根据人的脚印长短判定人的身高;②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③怎样绘制学校平面图;④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另有7个学生分组实验和2个制作活动。
三 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教学重点:为了解科学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会简单的科学探索过程,了解科学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理解科学实验室的规范,了解科学观察与观察方法,掌握长度与体积的测量方法、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等。
教学难点:刻度尺的度数,科学活动中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知道细胞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知道常见动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学会低倍显微镜的操作技能;建立生物分类的理念和物质组成的层次性的理念。
教学难点: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别生物与非生物;运用细胞结构及其功能解释某些生命现象;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微观层面来认识生物体;建立生物分类观念。
第三章教学重点:运用经纬网确定气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地图和绘制平面示意图;常见岩石的鉴别;火山、地震的发生和分布规律;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和基本观点;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危害和防止措施;简单等高线的判断和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征求地球是球体的方法,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地图和绘制平面示意图,常见岩石的鉴别,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泥石流的发生机制,简单等高线的判读和绘制方法。
第四章教学重点:晶体的熔化、液体的汽化;物质的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时物质的温度不变,但要吸热或放热;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图象;分子及分子运动图象的建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四 学情分析 本期担任初一1.2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二个班共有学生80人左右。这些学生来自于各地,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五 教学策略
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改革现行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摈弃应试教学,努力实施开放式教学。
( 1 )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科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科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 2 )加强实验教学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 3 )积极开展科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 4 )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使学生将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7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 5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他们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数学公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 6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①采取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运用奖励机制。
②教育学生认真思维,不懂发问,鼓励学生认真自学,培养能力。
③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发挥工具书的作用。预习要同桌检查,教师经常抽查。
( 7 )课前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六 具体安排
初中科学教学目标篇三
一、学期教材分析
科学新教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发展,较好地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整合,而不是作简单的拼盘式处理。
科学新教材图文并茂,大量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生动的文字相结合,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的展示出来,而不只是缺乏生气的抽象文字符号。
科学教材重视探究学习与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鼓励独立思考,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克服课本中心和知识中心倾向,不单纯强调获取间接经验。
二、学期教学总目标
1、思想品德方面
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课外适当注意个别辅导,找原因找差距。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学习是的引导和课外的学习指导,使之更上一个层次。结合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知识技能方面
以落实教学大纲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方法及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理解研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实验和观察,学会长度、体积、温度、质量、时间的测量;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各类动植物的只要特点,学会使用显微镜;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知道物质的特性,能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学习常规、学习习惯方面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地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工作,并能够主动提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作业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
学习技法时,首先进行集体讨论,提出创意,然后分工收集素材,设计制作方案。具体实践时,要遵循科学规律,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公物、节约材料、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倡合作互助的精神。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做到课前预习,明确难点;独立思考,勤动脑,勤动手,勤作笔记;定期进行章节检测,及时反馈,及时巩固。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测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七年级1、2 、3班的科学教学任务, 共有学生170多人。这些学生来自于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3、积极开展科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科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科学知识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使学生将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
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5、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①采取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运用奖励机制,要求学生做到:课堂内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积极开动脑筋,并大胆举手发言,发言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回答问题完整、不含糊、不罗嗦,并能对其他同学的回答作评价。
②教育学生认真思维,不懂发问,鼓励学生认真自学,培养能力。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从正面引导为主,树立榜样、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竞争性,采取同桌竞争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发挥工具书的作用。预习要同桌检查,教师经常抽查。
7、课前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初中科学教学目标篇四
一 教学目标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对科学本质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在初中开设综合科学课程,是为了适应现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学生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七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同时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 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的逻辑体系是:自然界由不同层次的物质组成,这些物质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而物质组成、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就是认识的有效途径。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在《科学入门》之后就安排了三章教学内容。它们分别是“观察生物”、“人类的家园-地球”、“物质与特性”几个内容,由这三个部分组成了由“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
第1章 “科学入门”,本章按照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实验室、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科学探究的顺序展开,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该章的内容是为今后学习科学打基础的,有些内容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有些内容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第2章 “观察生物”,本章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安排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内容的学习后,直接进入了微观层次的学习,并将学习内容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群体的顺序进行编排,是“物质系统的层次”体系在本章中得到明显体现。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本章内容从整体认识地球入手,着眼于地球表层的结构、物质构成特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形状、地球仪和地图、组成地壳的岩石、泥石流、板块、地形与地形图,主要学习地球的概况,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4章“物质的特性”,首先介绍了物质的构成,让学生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观,为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等现象奠定了基础,在介绍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和比热、物质在状态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最后将物质的各种特性划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由微小粒子-分子构成这一概念。这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肉眼无法直观地看到分子,需要用一些数字和模拟实验来说明。本章内容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突出了观察、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全章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本册教材一共有四个完整的“探究”:①怎样根据人的脚印长短判定人的身高;②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③怎样绘制学校平面图;④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另有7个学生分组实验和2个制作活动。
三 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教学重点:为了解科学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会简单的科学探索过程,了解科学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理解科学实验室的规范,了解科学观察与观察方法,掌握长度与体积的测量方法、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等。
教学难点:刻度尺的度数,科学活动中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知道细胞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知道常见动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学会低倍显微镜的操作技能;建立生物分类的理念和物质组成的层次性的理念。
教学难点: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别生物与非生物;运用细胞结构及其功能解释某些生命现象;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微观层面来认识生物体;建立生物分类观念。
第三章教学重点:运用经纬网确定气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地图和绘制平面示意图;常见岩石的鉴别;火山、地震的发生和分布规律;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和基本观点;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危害和防止措施;简单等高线的判断和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征求地球是球体的方法,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地图和绘制平面示意图,常见岩石的鉴别,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泥石流的发生机制,简单等高线的判读和绘制方法。
第四章教学重点:晶体的熔化、液体的汽化;物质的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是:晶体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时物质的温度不变,但要吸热或放热;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图象;分子及分子运动图象的建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四 学情分析 本期担任初一1.2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二个班共有学生80人左右。这些学生来自于各地,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五 教学策略
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改革现行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摈弃应试教学,努力实施开放式教学。
( 1 )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科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科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 2 )加强实验教学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 3 )积极开展科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 4 )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使学生将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7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 5 )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他们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数学公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 6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①采取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运用奖励机制。
②教育学生认真思维,不懂发问,鼓励学生认真自学,培养能力。
③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发挥工具书的作用。预习要同桌检查,教师经常抽查。
( 7 )课前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六 具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