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篇一
“四结合”作者 济南市五十八中曲丽君
一、概述
《巴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二节篇章。这一节主要介绍有关巴西这个国家的知识,介绍了它的主要地形、主要气候特征、主要资源等。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作为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载体,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借助网络资源,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协作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我眼中的巴西”这一学习任务为中心线索,不断地辐射到其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不断创设的情境问题中自主探索学习,体现了“情境性、自主性、教师引导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等特点。课堂教学实施以学生和教师共同准备的学习资源库为基础,教学活动由“展示学生作品,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小组汇报研究成果”、“组织、引导评价”、“教师小结提升”、“课后交流反馈”等七个环节组成。通过学习活动与任务的完成,学生的交际和合作能力以及对地理科学的积极情感态度得以培养,也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提升了地理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巴西的概况,包括种族特征及形成过程。
(2)能说出巴西的主要地形、主要气候特征、主要资源等。
(3)能根据巴西的相关资料提炼并阐述其自然和经济特征。
(4)能评价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构成、经济发展及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
(5)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合理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
(1)能提升查阅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和合作的过程中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殖民统治对巴西的人种构成、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通过战后巴西经济的迅速发展,体会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所取得的成就。
(3)树立对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态度,懂得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篇二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设计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目标的拟订中,要准确定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从最根本的重难点出发,既着眼于发展性目标,更要求实于基础目标。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及如何落实。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严格要求自己从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始。经过教学实践总结,我对教学目标重要性认识更深刻,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
如设计“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在备课时我参阅了大量的网络文章,重点对教材内容分析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了研究。
参阅网络文章时,我发现一些教学设计的问题:
案例一:
1.认识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3.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4.德育渗透: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比较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前三条都可以合为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只能算是二维目标,缺少过程与方法目标,它没有说清楚组织什么样的活动,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习得能力,提高素养。
案例二:
1.通过学生的认一认、购物等活动掌握人民币的识别方法,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
2.经历购买小物品、帮助阿姨解决实际的问题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认识几元和几角及同桌合作进行换钱游戏的过程,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4.通过认识人民币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为自己买春游必需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用钱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看《一分钱》的vcd向学生渗透拾金不昧的思想教育。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比前者具体了,也有三维目标的思想,但是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它是从教师的角度制定的,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从目标的设计开始,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其次,一味求全,曲解了教学目标的意图。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在目标设定时也要取重舍次,才能使学生学得踏实、深入。如要面面俱到,必定如蜻蜓点水,轻轻掠过,哪一个都不到位。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目标的拟订中,要准确定位,从最根本的重难点出发,既着眼于发展性目标,更要求实于基础目标。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分分类、换钱游戏等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三个单位”元角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关系,即1元=10角,1角=10分。
2.以识别人民币和归纳十进关系为载体,提高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
3.了解关于人民币的常识性知识,产生爱国情感,知道合理使用和节约。
适度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能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某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差的误区,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学情实际,确立教学起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第二,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识性目标。过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均被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的课程观在体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盲目抄袭,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四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个性差异,教学目标的拟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起点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要求,在预设时教师应通过课前调查、分析、观察等确定班级的课时教学目标,对起点比较高的班级目标可以适度提升。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比如可以拟定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
当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如果不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不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保障。什么样的目标决定什么样的课堂。我坚信,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更能正确认识,深刻挖掘目标内涵,拟定出一个“全、精、实”的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准绳,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篇三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用生动、形象的词去描述事物。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大班的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该目标却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有感情的朗诵、按结构仿编这些大容量的学习任务对于处在大班的幼儿来说还是十分困难的。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描述事物。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该目标缺乏针对性,适用范围过于广泛。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3)在阅读中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提高阅读兴趣。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分析:首先小班的此次教学目标很好的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同时该教学活动目标运用了“品尝”、“观察”、“表达”等词具体清晰,针对性、操作性强,唯一不足在于目标一过于笼统。
建议改为:(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
分析: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来看,教师安排此次小班音乐活动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活动目标,一会儿又从幼儿的学的角度出发,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因而在表述目标时应尽量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陈述,克服思维的混乱。同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个人探索创编歌词也是不符合年龄特点的。
建议改为:(1)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附歌词:北风爷爷别神气,别神气,我敢和你比一比,比一比,跑跑跑,跳跳跳,北风爷爷吓跑了,吓跑了。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 2.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分析:该目标没有从统一的角度进行表述,第一条目标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主语不一致,前半句从幼儿学的角度提出,后半句和第二条目标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使目标显得混乱;同时目标表述不清晰、不准确,“大胆地应答”与“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两点间又互相交叉,缺乏整体考虑。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2)愿意在问题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篇四
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复习
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简答等 1,教学设计(p3)答: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2,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p1)答:一句话,它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由此而言,教学设计既是为教师服务,更是为学生服务的.3,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p1-3)答:一,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而设计;二,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三,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四,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4,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p3)答: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5,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p3)答: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换言之,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应当是以问题设方法.6,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p4)答:一,对学习需要的分析;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三,对学生的分析 7,学习需要(p4)答: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业成就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把它看做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8,对学习内容的分析(p4)答:所谓“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分析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应当“教什么”和“学什么”;同时,要分析和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确定“如何教”和“如何学”.概言之,也就是为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9,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p5-6)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支持下,师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模式.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5)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包括:创设情境00问题生成00主动探究00成果交流00反馈延伸.11,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p5)答: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争议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2,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p6)答: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将情境和体验两个注重情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1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6)答: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是:情境创设00亲历体验00感悟内化(精神提升)00激励践行.14,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p6)答: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历史短剧表演,历史想象作文等,该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过程,历史材料比较丰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5,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6)答: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是:小组合作,互帮互助00竞赛交流,展示成果00综合评价,反思延伸.16,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p6)答:具体形式多样,有历史聊天室,历史座谈会,全办历史小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编辑壁报小报,历史游戏表演等.此模式适用于可有多人参与活动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17,活动课(p6)答:活动课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科课”而言的,是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18,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p6)答: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结构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19,如何确立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主题(p6)答:历史与社会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时代特征.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课题,活动课主题可以是教材中规定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另行设计.确定主题时,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水平相适应.20,如何设计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的目标(p6)答: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基本一致,但表述着眼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因为它们最能够体现设立活动课的宗旨.通过活动课,学生可以获得亲自参与历史社会探究的体验,激发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欲望,产生对历史社会的认同感,学会合作与分享,发展与伙伴合作的团队精神,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等.21,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要求是什么(p8-11)答:一,教学设计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二,教学设计要强化目标意识;三,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22,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首先,目标的确定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前提,要以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为依据.其次,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龄段,制定相对应的目标.再次,要体现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实现教学要求的规范.2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有什么基本特点
答: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既更具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如,其中确立的“通过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等.24,情感(p10)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25,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p10)答: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兴趣,爱好,动机,情绪,自信心,自尊心等;态度是个体对任何人(包括自身)观念或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整体.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内省,内化的过程,强调亲自经历和感受,只有在过程中反复经历和体验感悟,才能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体化的价值观念.26,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
答: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要有利于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实践证明,我们只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综合考虑教学的各有关因素,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组合,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二,辨析题
27,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凭自己的想象,创设的教学过程,因此带有很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没多大的作用(建议参考p10)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虽然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预设目标,预设目标与课堂的实际进程很可能不相符,但预设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调控作用的目标是不允忽视的.因为教学的设计特别是情境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预设,而不是随机创设.实践证明,没有情境的预设仅靠随机生成往往是靠不住的.只要在教学进程中及时调整修定,与生成目标(即随着教学过程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目标)不断结合,就能顺利地实现教学的目标.28,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所以教师应该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建议参考p10)答:这是错误的观念.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夸奖会导致学生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29,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并不是惟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他们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的矛盾,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应该学会从了解到的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发现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任务,新现象的不和谐之处,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习者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也好,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也好,其前提都是要使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切合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30,自主就是自流.(建议参考p13)答:这是错误的观念.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放羊式”,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自流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1)没有真正把握住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要领和实质.学生站起来发言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所有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其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是否主动,积极,有无独立的思考.(2)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操作性.关系到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学生.31,课堂的教学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答: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十分科学,“传道,授业,解惑”是说明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从一定角度来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组织学生学习,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原有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要树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就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拉到学生身边来.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面,要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是发生在学生自身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过程,互动交往的过程,沟通合作的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民主.32,只要有活动,没有体验也没有关系.(建议参考p13)答:这是错误的观念.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但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三,观点论述题
3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目标有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基本特点(建议参考p1-2)答:一是在知识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加符合义务教育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规律,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显然是适当降低了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只是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明显缩减了过去那些对于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等内容的要求,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与普及性的基本特征.二是在能力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过于笼统,空泛的状况,既具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
三是在方法目标要求方面,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首次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强调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感知和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以达到真正理解历史的目的.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以及养成“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合作式学习的行为习惯,即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四是在情感目标要求方面,过去由于出于一种应试的功利性目的,在我们的历史课堂里,充斥的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枯燥灌输,而根本谈不上对蕴含于历史知识之中的丰富的历史情感的挖掘和提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陶冶与培育.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它大大突破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34,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媒介和窗口,它虽然规定了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老师却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如何认识此观点
答:教师对教材进行调整的关键是能否调整得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调整得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因此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原型,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乐于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拓宽教材的探索空间.教材中解题方法和问题结论的呈现往往会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本该富有挑战性的探究过程简化成通向问题现成答案的“捷径”,教师要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上使这条“捷径”变长变宽.第三,改变教材的表现形式.有时,教材因为编写媒体的限制,它不能把一些动态的情景表现出来;有时,因为地区和学生的差异,教材在本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有时,教材一些新的内容,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教学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等,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组教材,改变教材,使之更适合于学生.第四,允许教材的个体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是学生学习的例子.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的观念,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教学内容,只要合情合理,我们就不要贸然否定.第五,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在实际操作时,教师要把教材置于人与人交流的情境中去看待,去教学.这时的教材中的人文性就会显现出来.在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文思想.35,如何真正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建议参考p2)答:在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当是在把握学生的基础状态与学习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应当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的有效进行.换言之,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策略,应用教学媒体和描绘教学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曾指出:“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仔细设计的教学旨在激励或支持个别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在师生一对一的情况下或在课堂上,在成人的兴趣小组内或者在工作情景中,只要教学发生,这一目的就决定了它的特征.帮助学生学习必须是有计划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所帮助的学习应使每一个学生更接近于最适当运用自己的才能,享受生活和适应物质社会环境的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设计将具有缩小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影响,相反,学生之间的差异将会增大,有计划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人,使之按自己的方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据此,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设计中要力求实现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这实际上也就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36,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实现师生的互动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互补,教学上相长的学习过程.师生可以在互动式教学活动中,通过思维碰撞去交流情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可以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其时教师的激情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教师的有效设问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探究,教师的科学严谨态度能规范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行为,教师的健康人格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在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语言交流,情感表达,相互认同,达到情感共鸣,共同建构.所以说,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情感交流,思维启发,精神互补,人际交流的特殊活动,这种特殊的活动是无法用任何媒体所替代的.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改变教学关系,在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去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从优化教学方法中来保证学生最大的发展.37,如何使教学设计增强学习者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p2)答:正如孔子所指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以过去性,间接性等为学科特征的历史教学,尤其需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诱发其内在的情感,进而才能实现与历史的对话.所以,我们在进行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设计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需要层次,特点和学习风格等,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选择运用多种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乐学,会学,主动学,最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学习的认识等问题.国外学者梅里尔曾经指出:“教学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习策略融合进教学经验的一门技术,利用这些教学经验可以使得知识技能的获得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和更吸引人.”在教师们巧妙安排,精心策划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并逐步培养起来.这样,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任务与学习者的责任(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并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品质),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38,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新课程给予教师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为教师的自主发展,专业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主动适应变化,不能等待变化来适应自己.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更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等,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相结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智慧,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和学术境界,这些都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懈奋斗来完善和现实.三,教学案例分析题: 39,阅读相关教学案例后回答下列问题:(答案略)(1),分析某一教学案例的导入方法及优点.(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p42)资料参考:见培训ppt演示文稿及后面参考资料(2),导入方式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建议:突出现代教学理念:为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资料参考: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运用独特的语言魅力,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牢牢扣住学生心弦,并通过有效的情感沟通,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一,找准入口,切题导入,解题激趣.二,设置生动情境,营造浓厚氛围,激活学生创造潜能.三,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四,琴棋书画相联,拓宽课堂容量,提升课堂内涵.(3),应该如何设计好作业练习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作业练习.资料参考:作业作为一种梳理,巩固旧知识的手段,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教师掌握着布置作业的权力,作业的模式单一,缺乏层次,让全班甚至全年级统一步伐齐步走.这样的作业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是否乐意做这样的作业;这样统一性的作业是否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样的作业能否引导学生准确反馈自己的学习信息;长期布置这样的作业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厌学.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和领会,笔者认为,作业应体现两个基本原则:因材施教的弹性化作业原则;培养兴趣的人文化作业原则.应该让学生有权利自主选择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作业.这样,才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尝试对作业的布置进行改革.(4),分析某一案例中创设的情景是哪种类型的情景
(5),分析教学步骤中哪些属于发现问题的环节或合作探究的环节
(6),教学设计的作用并列举出几种类型.资料参考:(p1-3)(p4)(1)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而设计(2)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彰显(3)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4)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7),能分析某一教学设计环节或某一教学案例的优缺点.(8),授课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说明自己观点和立场,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史料 等学习历史的方法
(9),分析某一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的特点.(10),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资料参考: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具有四个特性:一是计划性.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二是先导性.就教材而言,教师比学生先了解一步,是先知者,而学生还处于未知者状态.教师要善于引路,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与探索,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也不能“放羊式”让学生盲目地乱闯.三是启发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切忌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四是激励性.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点拨,指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导”得合时宜.当学生噤若寒蝉时导之,给他们以自信;当学生心存顾虑时导之,引他们走出困境;当学生自暴自弃时导之,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题型: 语文:填空,简答,辨析,观点论述,教学设计或案例分析
思想品德:基本概念题(什么是),简答题,辨别题,观点论述题,教学案例分析题 数学:基本概念题(选择),简答题,辨别题,观点论述题,教学案例分析题 英语:基本概念题(什么是),简答题,辨别题,观点论述题,教学案例分析题 科学:名词解释或填空,简答题,辨别题,观点论述题,教学案例分析题 综合实践: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辨别题,观点论述题,教学案例分析题 小学语文:填空,基本概念,简答题,观点论述题,教学设计,案例分析题 小学数学:填空,辨别(对或错),简答题,观点论述题,教学案例分析题 参考资料:(一)常用几种课堂教学导入法
1.根据教学内容的范围大小,导入可分为:课程导入,单元导入和课时导入.课程导入:它属于整个课程的导入,亦称导言课,绪论课.导言课要求生动活泼,有图,文,表格等,语言要亲切而有说服力.在导言课中,可采用“单刀直入”法导入,让学生打开教材,先欣赏其中几幅带有典型性的图片,学生顺着插图的思路,进入本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殿堂.2.课时导入的类型
(1)不同教学方式的导入: ①直接导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直接导入有多种方式: a.解释题目,直截了当点明课题基本特征及重要概念.如:《变革与争霸》《百家争鸣》都可以先人为主的方法进行导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b.通过交代学习新课的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直接导入有其局限性,它过于笼统,概括,也过于刻板,枯燥,缺乏更强烈的感染力,因而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法对初中学生只要在适当的时候选用.②复习导入.这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使新旧知识的衔接十分自然,贴切,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为接受新知识作好了铺垫.③悬念导入.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教师若能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并同时具有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就创设了悬念,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 ④直观导入.这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观察文物,模型,图表,图片(地图,插图,漫画)等活动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从一幅图或一件文物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和学习动机,效果十分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创设情景,既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在探究,分析问题中加深认识,从而从总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运用漫画.漫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具有趣味性和幽默感.运用漫画能够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除了运用书本上的漫画外,还可以利用外来的漫画.通过漫画设疑,调动学生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2)不同教学内容的导入
①经验导入(利用身边材料,事例导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身边材料,对学生来说既贴近生活,又贴近实际,与自己紧密联系,因而倍感亲切,很容易接受,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提问,讲解,以期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并引导学生发现与该经验密切相关的新课内容的联系,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技能.从学生生活经验或熟悉的某些事物入手,恰当地导入新课,并作必要的点拨,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历史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②利用成语,故事,诗词等文学作品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等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美好的情境,适时导入新课.成语典故一般语言简练,含义精辟,又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能够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采用成语典故来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悬念,进一步引发学生深思.③音乐或影视等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技术应用,它集图,行,声于一体,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情境之中,能够较强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美好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现代教学中也同样需要音乐.上课开始时,用一段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同时,用音乐进行导入,不仅拉开了一堂课的序幕,还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心旷神怡地投入到学习中.④时事,热点导入
通过寻找与新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时事新闻,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等引入新课学习.⑤乡情导入.(二)关于新课导人的设计 1,新课导人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有明确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实现新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服务.(2)针对性原则:是对所教的学生而言的.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生活实际等,来确定导人的内容和形式,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里的针对性也包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能表现相应内容要求的导人方式.(3)形象性原则:使导入给学生一个生动的具体形象,为下一步的思维活动提供“素材”.2,几种新课导人的方法
(1)情境导人法: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各种情境,刺激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思考问题,愉快的导人新课.情景导人法,是较广泛的导人法.情景的设置方法也多种多样,诸如音像再现,小品表演,实物展示,回顾历史(故事)等.(2)设疑导人法:设疑导人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引发思维,以此来导人新课的方法.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3)新闻(热点)导人法:根据教学内容,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当地热点新闻,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导人新课.热点导人,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种结合实际,用热点话题导人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除此以外,还有活动导人法,亲身体验导人法,名人名言导人法等.
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篇五
看下面这段实录并回答问题。
(一位老师在执教《春的颂歌》时,请一位学生评价另一位学生的读书情况。)师:你说说他刚才读得怎样?
生: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都读得很准,但是,没有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师:你的评价很到位,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呢? 生(很肯定地说)我不行!
师(略迟疑)那好,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读。
请结合新课程理念,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你遇到这种情况,将如何处理? 答:位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稍显呆板缺少感情,学生的第一次回答是十分精彩的,作为教师应给以高度一点的表扬,这样可能会增强学生对于回答好下一问题的自信心;对学生很肯定自己不行的回答,老师没有及时鼓励他试一试,而是略迟疑后直接采取了下下策——让他推荐一位同学读读新课程理念第一点内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为位学生在之前展示了自己具有一定的理解、评析能力,老师更应鼓励他培养朗读、表现自我的能力。教材教法部分
从下面提供的两个文章片断中任选一段,设计一份教学方案,并简要阐述设计理念。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的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看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节选自人教大纲版第九册教材《可爱的草塘》,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可爱的草塘》教学片段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开放课堂,放飞学生的个性,倡导一种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自己读,自己想(即:自读感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自主地去捕捉、搜集、处理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始终处于亲身体验,主动探究,实现需要,满足兴趣的无限乐趣之中,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教材简析:
《可爱的草塘》本片段围绕题眼“大和美”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作者在描景写物时,巧妙地渗透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得“景”和“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入景入情,自悟自得。基于以上认识,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内容:《可爱的草塘》教学片断,分析理解课文片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片段优美词语,理解片段内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品词析句等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了解草堂的可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片段,背诵自己喜欢的段句。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写草塘景美的段句,感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学习作者描景写物的方法,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教学模式:“自读感悟式”初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悟的前期预热。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初到北大荒的时候觉得这里怎么样?后来对这里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师板书:没意思 深深地爱上)
2、质疑激趣。
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变化这么快? 生:……
(简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有了“疑”,就有了求知的欲望和思维的火花,才会自觉地去感悟,去探究,去创造。)
二、略读浏览,感悟的信息基础。
1、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自由地读课文。
(简析:这个环节要让学生从整体上读懂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楚作者感情变化这么快的主要原因是:这里其实是一个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的地方。这样一来为学生自主感悟,深入探究课文,准备了信息基础。)
三、再读体验,感悟的初次飞跃。
1、找出描写草塘景美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反复地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做上记号,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不懂的也做上记号,待会儿请同学帮忙。
(简析:描写草塘和小河景美的段落是实现题眼“可爱”二字,表达作者情感的重点段落,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个环节设计了开放型的课堂教学,以读为本,放飞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悟自得。)
2、分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那句话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可以站着读,也可以坐着读,反正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好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刚才没弄懂的问题共同商量。(简析:这个环节继续开发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同学都能“动”起来。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使得他们的所感所悟所想更普遍,更广泛,更深透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得到了满足和实现。)
四、精读品味,感悟的心理升华。学生集体汇报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
(简析:这里有重点地选择了几个点,引导学生反复地精读口味,再现作者的真情,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描景写物的方法,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简析:这个部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意思。从而了解这里的物产丰富,产生热爱之情即可。)
五、熟读深化,感悟的必然归宿。
1、学了这片段,你觉得草堂怎么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简析:教学不能只停留于文本的表面,要不断地深掘文章的情感素材,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而不仅仅停留于对草塘的热爱,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并立志把它们建设得更加美丽。)
2、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爱意,再一次地读读你喜欢的段落。注意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呈现草塘的美景,好好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简析: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入情入境,细细欣赏口味,升华情感,引起共鸣。)
六、作业:摘抄你喜欢的词句,感情背诵你喜欢的段落。(简析: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积累词语,训练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