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应用题公式初中(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应用题公式初中篇一
1、【和差问题公式】(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2、【和倍问题公式】
和÷(倍数+1)=一倍数;
一倍数×倍数=另一数,或和-一倍数=另一数。
3、【差倍问题公式】
差÷(倍数-1)=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或较小数+差=较大数。
4、【平均数问题公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5、【一般行程问题公式】
平均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路程÷平均速度=时间。
6、【反向行程问题公式】
反向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二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和“相离问题”(两人背向而行)两种。这两种题,都可用下面的公式解答: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
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7、【同向行程问题公式】
追及(拉开)路程÷(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
追及(拉开)路程÷追及(拉开)时间=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追及(拉开)路程。
8、【列车过桥问题公式】
(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速度;
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之和。
9、【行船问题公式】
(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求出两船距离缩小或拉大速度后,再按上面有关的公式去解答题目)。
10、【工程问题公式】
(1)一般公式: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时=工效;
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注意:用假设法解工程题,可任意假定工作总量为2、3、4、5……。特别是假定工作总量为几个工作时间的最小公倍数时,分数工程问题可以转化为比较简单的整数工程问题,计算将变得比较简便。)
11、【盈亏问题公式】
(1)一次有余(盈),一次不够(亏),可用公式:
(盈+亏)÷(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如,“小朋友分桃子,每人10个少9个,每人8个多7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多少个桃子?”
(2)两次都有余(盈),可用公式:
(大盈-小盈)÷(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如,“士兵背子弹作行军训练,每人背45发,多680发;若每人背50发,则还多200发。问:有士兵多少人?有子弹多少发?”
解(680-200)÷(50-45)=480÷5
=96(人)
45×96+680=5000(发)
或50×96+200=5000(发)(答略)
(3)两次都不够(亏),可用公式:
(大亏-小亏)÷(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如,“将一批本子发给学生,每人发10本,差90本;若每人发8本,则仍差8本。有多少学生和多少本本子?”
解(90-8)÷(10-8)=82÷2
=41(人)
10×41-90=320(本)(答略)
(4)一次不够(亏),另一次刚好分完,可用公式:
亏÷(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略)
(5)一次有余(盈),另一次刚好分完,可用公式:
盈÷(两次每人分配数的差)=人数。
(例略)
12、【鸡兔问题公式】(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者是(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
例如,“有鸡、兔共36只,它们共有脚100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解一(100-2×36)÷(4-2)=14(只)………兔;
36-14=22(只)……………………………鸡。
解二(4×36-100)÷(4-2)=22(只)………鸡;
36-22=14(只)…………………………兔。
(答略)
(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每只兔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免的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3)已知总数与鸡兔脚数的差数,当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4)得失问题(鸡兔问题的推广题)的解法,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例如,“灯泡厂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灯泡不合格?”
解一(4×1000-3525)÷(4+15)
=475÷19=25(个)
解二1000-(15×1000+3525)÷(4+15)
=1000-18525÷19
=1000-975=25(个)(答略)
(“得失问题”也称“运玻璃器皿问题”,运到完好无损者每只给运费××元,破损者不仅不给运费,还需要赔成本××元……。它的解法显然可套用上述公式。)
(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可用下面的公式: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之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兔数。
例如,“有一些鸡和兔,共有脚44只,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共有脚52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解〔(52+44)÷(4+2)+(52-44)÷(4-2)〕÷2
=20÷2=10(只)……………………………鸡
〔(52+44)÷(4+2)-(52-44)÷(4-2)〕÷2
=12÷2=6(只)…………………………兔(答略)
13、【植树问题公式】
(1)不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
间隔数+1=棵数;(两端植树)
路长÷间隔长+1=棵数。
或间隔数-1=棵数;(两端不植)
路长÷间隔长-1=棵数;
路长÷间隔数=每个间隔长;
每个间隔长×间隔数=路长。
(2)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
路长÷间隔数=棵数;
路长÷间隔数=路长÷棵数
=每个间隔长;
每个间隔长×间隔数=每个间隔长×棵数=路长。
(3)平面植树问题:
占地总面积÷每棵占地面积=棵数
14、【求分率、百分率问题的公式】
比较数÷标准数=比较数的对应分(百分)率;
增长数÷标准数=增长率;
减少数÷标准数=减少率。
或者是
两数差÷较小数=多几(百)分之几(增);
两数差÷较大数=少几(百)分之几(减)。
15、【增减分(百分)率互求公式】
增长率÷(1+增长率)=减少率;
减少率÷(1-减少率)=增长率。
比甲丘面积少几分之几?”
解这是根据增长率求减少率的应用题。按公式,可解答为
百分之几?”
解这是由减少率求增长率的应用题,依据公式,可解答为
16、【求比较数应用题公式】
标准数×分(百分)率=与分率对应的比较数;
标准数×增长率=增长数;
标准数×减少率=减少数;
标准数×(两分率之和)=两个数之和;
标准数×(两分率之差)=两个数之差。
17、【求标准数应用题公式】
比较数÷与比较数对应的分(百分)率=标准数;
增长数÷增长率=标准数;
减少数÷减少率=标准数;
两数和÷两率和=标准数;
两数差÷两率差=标准数;
18、【方阵问题公式】
(1)实心方阵:(外层每边人数)2=总人数。
(2)空心方阵:
(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中空方阵的人数。
或者是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总人数÷4÷层数+层数=外层每边人数。
例如,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一先看作实心方阵,则总人数有
10×10=100(人)
再算空心部分的方阵人数。从外往里,每进一层,每边人数少2,则进到第四层,每边人数是
10-2×3=4(人)
所以,空心部分方阵人数有
4×4=16(人)
故这个空心方阵的人数是
100-16=84(人)
解二直接运用公式。根据空心方阵总人数公式得
(10-3)×3×4=84(人)
19、【利率问题公式】利率问题的类型较多,现就常见的单利、复利问题,介绍其计算公式如下。
(1)单利问题:
本金×利率×时期=利息;
本金×(1+利率×时期)=本利和;
本利和÷(1+利率×时期)=本金。
年利率÷12=月利率;
月利率×12=年利率。
(2)复利问题:
本金×(1+利率)存期期数=本利和。
例如,“某人存款2400元,存期3年,月利率为10.2‰(即月利1分零2毫),三年到期后,本利和共是多少元?”
解(1)用月利率求。
3年=12月×3=36个月
2400×(1+10.2%×36)
=2400×1.3672
=3281.28(元)
(2)用年利率求。
先把月利率变成年利率:
10.2‰×12=12.24%
再求本利和:
2400×(1+12.24%×3)
=2400×1.3672
=3281.28(元)(答略)
20、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1、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21、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22、比例应用题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积一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商一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
时间一定,速度之比=路程之比
速度一定,时间之比=路程之比
路程一定,速度之比=时间之比在反比
数学应用题公式初中篇二
初中数学应用题归纳
列出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2找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或几个)相等关系;3设未知数:据找出的相等关系选择直接或间接设置未知数 4列方程(组):根据确立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6检验:针对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
7作答:包括单位名称在内进行完整的答语。
一,行程问题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追击问题:追击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 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二、利润问题
现价=原价*折扣率
折扣价=现价/原价*100% 每件商品的利润=售价-进货价=利润率*进价 毛利润=销售额-费用
利润率=(售价--进价)/进价*100% 标价=售价=现价 进价=售价-利润 售价=利润+进价
三、计算利息的基本公式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的基本公式为: 利息=本金×存期×利率
税率=应纳数额/总收入*100% 本息和=本金+利息
税后利息=本金*存期*利率*(1-税率)
税后利息=利息*税率
利率-利息/存期/本金/*100% 利率的换算 :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者的换算关系是:
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
月利率=年利率÷12(月)=日利率×30(天);
日利率=年利率÷360(天)=月利率÷30(天)。
使用利率要注意与存期相一致。
利润与折扣问题的公式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四、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五、增长率问题
若平均增长(下降)数百分率为x,增长(或下降)前的是a,增长(或下降)n次后的量是b,则它们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a(1+x)n =b或a(1-x)=bn 六 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总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总工作量/工作效率
七 赛事,票价问题
赛事
单循环赛:n(n-1)/2 淘汰赛:n个球队,比赛场数为n-1场次 票价则对应的不一样的赛制乘以对应的单价。
数学应用题公式初中篇三
六年级数学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2)体积=长×宽×高
v=abh.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和差问题的公式;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浓度问题 :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一)整数和小数的应用
应用题解答思路 简单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解题步骤:
a 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帮助理解题意。
b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工作。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手,逐步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
c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复合应用题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d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3)解答加法应用题:
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b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4)解答减法应用题:
a求剩余的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b求两个数相差的多少的应用题:已知甲乙两数各是多少,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或乙数比甲数少多少。
c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5)解答乘法应用题:
a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已知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求总数。
b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是多少,另一个数是它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6)解答除法应用题:
a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求每一份是多少。
b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每份是多少,求可以分成几份。c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倍的应用题:已知甲数乙数各是多少,求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
d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7)常见的数量关系:
总价= 单价×数量
路程= 速度×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效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3典型应用题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
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
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 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 100,所用的时间为,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米,所用的时间是,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 ÷
=75(千米)
(2)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 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693 0 ÷(477 4 ÷ 31)=45(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 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 800 米,6 天修完。实际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80 0 × 6 ÷ 4=1200(米)
(4)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
大数-差=小数
(和-差)÷2 = 小数
和-小数= 大数
例 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 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 2 个乙班,即 9 4 - 12,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9 4 - 12)÷ 2=41(人),乙班在调出 46 人之前应该为 41+46=87(人),甲班为 9 4 - 87=7(人)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 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
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多 7 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 7 辆,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为了使总数与(5+1)倍对应,总车辆数应(115-7)辆。
列式为(115-7)÷(5+1)=18(辆),18 × 5+7=97(辆)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者 和-小数=大数)
(6)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 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 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 63 米,乙绳长 29 米,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绳 长的 3 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 各减去多少米?
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 3 倍,实比乙绳多(3-1)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列式(63-29)÷(3-1)=17(米)„乙绳剩下的长度,17 × 3=51(米)„甲绳剩下的长度,29-17=12(米)„剪去的长度。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 小数+差=大数)
(7)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
解题关键及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 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 16 千米,乙每小时行 9 千米,甲几小时追上乙?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16-9)千米,也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近乙(16-9)千米,这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追击路程),28 千米 里包含着几个(16-9)千米,也就是追击所需要的时间。列式 2 8 ÷(16-9)=4(小时)
相遇问题 :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8)流水问题: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也是一种和差问题。它的特点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和顺行中的不同作用。
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
水速: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的速度。
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顺速=船速+水速
逆速=船速-水速
解题关键:因为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流水问题当作和差问题解答。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
解题规律:船行速度=(顺水速度+ 逆流速度)÷2 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路程=顺流速度× 顺流航行所需时间
路程=逆流速度×逆流航行所需时间
例 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 28 千米,到乙地后,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 4 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 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 2 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 284 × 2=20(千米)2 0 × 2 =40(千米)40 ÷(4 × 2)=5(小时)28 × 5=140(千米)。流水问题 :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9)还原问题:已知某未知数,经过一定的四则运算后所得的结果,求这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叫做还原问题。
解题关键: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
解题规律:从最后结果 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的运算(逆运算)方法,逐步推导出原数。
根据原题的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然后采用逆运算的方法计算推导出原数。
解答还原问题时注意观察运算的顺序。若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时别忘记写括号。
例 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 168 人,如果四班调 3 人到三班,三班调 6 人到二班,二班调 6 人到一班,一班调 2 人到四班,则四个班的人数相等,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当四个班人数相等时,应为 168 ÷ 4,以四班为例,它调给三班 3 人,又从一班调入 2 人,所以四班原有的人数减去 3 再加上 2 等于平均数。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2+3=43(人)
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2=38(人);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6=42(人)三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3+6=45(人)。
(10)植树问题:这类应用题是以“植树”为内容。凡是研究总路程、株距、段数、棵树四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
棵树=段数+1
棵树=总路程÷株距+1
株距=总路程÷(棵树-1)
总路程=株距×(棵树-1)
沿周长植树
棵树=总路程÷株距
株距=总路程÷棵树
总路程=株距×棵树
例 沿公路一旁埋电线杆 301 根,每相邻的两根的间距是 50 米。后来全部改装,只埋了201 根。求改装后每相邻两根的间距。
分析:本题是沿线段埋电线杆,要把电线杆的根数减掉一。列式为 50 ×(301-1)÷(201-1)=75(米)植树问题 :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11)盈亏问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特点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人,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一次不足(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的数量,求物品适量和参加分配人数的问题,叫做盈亏问题。
解题关键:盈亏问题的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中分配者没份所得物品数量的差,再求两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称总差额),用前一个差去除后一个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数,进而再求得物品数。
解题规律:总差额÷每人差额=人数
总差额的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不足,总差额=多余+ 不足
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余或不足,总差额=多余或不足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也多余,总差额=大多余-小多余
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总差额= 大不足-小不足
例 参加美术小组的同学,每个人分的相同的支数的色笔,如果小组 10 人,则多 25 支,如果小组有 12 人,色笔多余 5 支。求每人 分得几支?共有多少支色铅笔?
分析:每个同学分到的色笔相等。这个活动小组有 12 人,比 10 人多 2 人,而色笔多出了(25-5)=20 支,2 个人多出 20 支,一个人分得 10 支。列式为(25-5)÷(12-10)=10(支)10 × 12+5=125(支)。
盈亏问题 :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12)年龄问题:将差为一定值的两个数作为题中的一个条件,这种应用题被称为“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年龄问题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类似,主要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岁不断增长,但大小两个不同年龄的差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年龄问题是一种“差不变”的问题,解题时,要善于利用差不变的特点。
例 父亲 48 岁,儿子 21 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
分析:父子的年龄差为 48-21=27(岁)。由于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可知父子年龄的倍数差是(4-1)倍。这样可以算出几年前父子的年龄,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列式为: 21(48-21)÷(4-1)=12(年)
(13)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通常称为“鸡兔问题”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的腿数差,可推算出某一种的头数。
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总头数)÷一只鸡兔腿数的差=兔子只数
兔子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 兔的头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例 鸡兔同笼共 50 个头,170 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兔子只数(170-2 × 50)÷ 2 =35(只)
鸡的只数 50-35=15(只)
-d=2r
数学应用题公式初中篇四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1)行程问题:
距离=速度·时间
时间距离速度=
速度距离时间=;(2)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效·工时
工时工作量工效=
工效工作量工时=;(3)比率问题:
部分=全体·比率
全体部分比率=
比率部分全体=;(4)顺逆流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5)商品价格问题:
售价=定价·折·101,利润=售价-成本,%100×−=成本成本售价利润率;(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31πr2h 方程和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可将这个数分别代入方程左右两边进行计算,如果左右两边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如果要求把检验的过程写出来,同学们应注意格式)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构成的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二)基本方法
方程的两种基本变形:⑴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⑵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变形名称
具体做法
注意事项
去分母
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1.不要漏乘2.分子不是一个整体,去分母后应加上括号
去括号
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
不要弄错符号
移项
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记住移项要变号)
移项要变号
不要丢项
合并同类项
把方程化成ax=b(a≠0)形式
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系数化成1 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
不要把分子、分母搞颠到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⑴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
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时,常用的两种方法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即: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
代入消元法的思路是:选择一个系数简单的方程变形,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代入另一个方程通过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进行求解.加减消元法的思路是:使两个方程中对应的同类项系数变成相等或(互为相反数),然后把两个方程相减或(相加),通过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进行求解.(三)方程和方程组的应用
1.方程和方程组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⑴解决一些纯数学的简单问题.⑵解决实际问题(即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其一般步骤主要是:
⑴理解题意(审题)
⑵把问题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即建立方程或方程组的数学模型)
⑶解方程或方程组
⑷检验并作答
即: 问题方程(组)解答
2.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抽象通常包括:
⑴设元(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
⑵找出问题所给出的数量的相等关系
⑶分析题意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相等关系需要的代数式.上述过程,应当注意的是:设元有直接设元和简接设元,恰当的设元,会给建立方程(组)带来方便。分析相等关系以及数量关系时,可借助一些方法比如“列表法”、“图示法”等帮助分析。另外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上面三项的顺序也并非固定的。
3.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及数量关系:
⑴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⑵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⑶浓度问题:溶质=溶液×浓度
⑷利率问题:本息和=本金+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⑸利润问题:利润=成本×利润率,利润=售价-成本
⑹价格问题:总价=单价×数量
⑺水流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此外还有:等积变形问题、数字问题、比例问题、调配问题、与几何图形相关的问题、„等。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列出这些类型,并非让同学们按类型去解应用题,努力地去掌握分析问题的本领,才是学好的关健。
二、多边形
(一)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
1.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三角形: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一边的延长线与三角形的另一边组成的角.如图1,∠acd是△abc的一个外角.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如图2,ad是△abc的中线,则bd=cd=bc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如图2,ae是△abc的角平分线,则∠bae=∠cae=∠bac 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如图2,af是△abc的高,则∠afb=∠afc=90°或af⊥bc.请你分别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它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高,想一想,你能发现结论?
2.三角形的分类
⑴按角分类:
(2)按边分类:
三角形的按角分类很重要,在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的问题时,我们常将三角形按角分类,进行讨论.3.三角形的一般性质
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⑵三角形角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内角的关系:三角形内角的和等于180°
三角形外角与内角间的关系:
相等关系: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不等关系: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三角形的边与角间的关系 :
在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在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即:等角对等边)
此外,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确定,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二)多边形
1.研究多边形的有关问题常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作多边形的对角线,如图3所示,那么
⑴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
条对角线.⑵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把n边形 分成 个三角形
此外,还可以怎样把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请想一想?
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⑴ 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
⑵ n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注意:多边形的外角和是指:在多边形的每一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相加,得到的和.3.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正n边形的内角:方法一(n-2)—180°/n,方法二 180°-360°/n.正n边形的外角:360°/n..(三)多边形知识的一个应用:用正多边形铺地板
1.用多边形围绕一点拼成一个不留空隙又不重叠的平面图形的关键是: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相加为360°.2.用一种正多边形能铺满地面的是: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3.用两种正多边形能铺满地面的常见组合是:⑴正三角形与正方形 ⑵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 ⑶正八边形与正方形 ⑷正三角形与正十二边形
三、轴对称
(一)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概念
⑴定义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⑵区别和联系
区别:⑴ 轴对称是对两个图形说的,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说的.⑵ 轴对称表示两个图形之间的对称关系,轴对称图形表示某个图形特性.联系:⑴ 定义中都有一条直线,都要沿这条直线折叠后重合.⑵ 可互相转化.把轴对称图形的两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就是轴对称;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2.性质
⑴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⑵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就是该图形的对称轴.⑶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其交点一定在对称轴上(此条供了解).3.画法
如果图形是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时,那么在画它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时,只要画出图形中的特殊点的对称点,然后连结对称点,就可以画出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画一个点的对称点分三步:作垂直---------顺延长--------取相等
(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线段
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做中垂线
⑴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它本身所在的直线和它的垂直平分线.如图4所示.⑵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如图5,直线cd垂直平分ab,p是cd上任意一点,则pa=pb 做一做: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画出它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角
⑴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它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如图6 所示
⑵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如图7,oc平分∠aob,点p是oc上任意一点,pd⊥oa,pe⊥ob,则pd=pe 做一做: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画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根据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等腰三角形
⑴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⑵性质: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一般三角形具有的性质它都具有,另外它还具有:
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如图8.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简称为: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怎样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呢?
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已知一条线段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这三条线段中的其中一种线段,就可以得出这条线段也是另外两种线段.如图9,在△abc中,下面的空格你能填出来吗?(括号里填根据)
ⅰ.∵ ab=ac,ad⊥bc()
∴ ∠
=∠
,=
;()
ⅱ.∵ ab=ac,ad是中线()
∴
⊥,∠
=∠
;()
ⅲ.∵ ab=ac,ad是角平分线()
∴
⊥,=
.()
⑶识别:①方法一:根据定义,看一个三角形是否有两条边相等.②方法二: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4.等边三角形
⑴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⑵性质: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因此它具有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所有性质,另外它还有:①是轴对称图形,如图10所示.②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⑶识别:①方法一:根据定义,看一个三角形是否三边都相等.②方法二: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方法三: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数学应用题公式初中篇五
小学数学应用题公式: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4.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用字母表示:c=4a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s=a²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5.正方形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用字母表示:s=6a²
正方形的棱长总和=(长+宽+高)x4
正方形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 a³
6.长方形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
长方形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7.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h÷2
三角形的高=面积 ×2÷底
三角形的底=面积 ×2÷高
8.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s=ah 9.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10.c=πd=2πr
d=c÷π
r=c÷2÷π
半圆的周长=πr+2 r=πr+ d s圆=πr²
11.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路程÷相遇时间
12.加法结合律:a + b = b + a
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b × c)
乘法分配律:a × b + a × c = a ×(b + c)
13.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14.非封闭图形植树问题:(1)两端都栽:距离÷间隔数 +1=棵数
(2)一端栽:距离÷间隔数=棵数
(3)两端都不栽: 距离÷间隔数-1=棵数
15.封闭图形植树问题:(1)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
(2)正方形线路上植树: 棵数=(每边的棵数-1)×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