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粮食产销合作工作总结(五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进提高,趋利避害,避免失误。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粮食产销合作工作总结篇一
兰溪市粮食局
【实施背景】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影响社会稳定,粮食安全是社会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题和基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市粮食的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难度加大,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粮食问题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确保粮食安全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我市粮食有效供给和安全,近几年来,兰溪市粮食局根据当地粮食产需有缺口的实际,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操作、市场运作”和“互惠互利、同等优先”的原则,积极与主产区开展粮食产销协作,努力与粮食主产区建立紧密和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创造了不少的粮食产销合作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做法】
一、建立省外订单粮食基地,保证充足稳定粮源。
根据我市粮食产需缺口不断加大的实际,我们于2001年就开始在江西、安徽、东北等省份建立订单粮食基地的初步尝试。最初没有书面合同,只是口头约定订单粮食的品种、数量,管理也比较粗放,受产销双方观念、粮食市场、粮食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订单也不存在着制约,履约效果不是很理想。2002年我们采用书面合同有计划、有组织地全面落实订单。经过2002、2003年的发展,产销双方合作共识逐渐形成,订单粮食基地管理也逐渐规范。2003年,省外订单基地粮食入库30万公斤,2004年入库450万公斤,2005年则达到 550万公斤,履约率达83 %,省外订单粮食基地成了兰溪保证粮食供求平衡的重要渠道。
2004年我们提出省外订单基地享受市内订单政策,并对一些资金比较困难的农户铺垫一定的资金,如提供种子款、预付收购定金,提供优质服务等,促进了省外订单基地的发展。2004年以来,我市 1
在省外的订单粮食基地基本上稳定在2万亩左右。
我们还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收购方式,保证订单粮食入库。在收购前由当地分管粮食的领导召集工商、粮食、乡镇、行政村有关人员召开订单粮食收购会,布置落实收购工作。2003年,我们直接派人带资金上门收购,因租用当地粮仓,收购环境不理想,质量难以很好地保证,费用高,效果也不是很理想。2004年以来,我们采用委托收购的方式进行。委托收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委托当地有收购资格的经营户代收购、代运输,粮食验收合格进仓后付款的收购方式,还有一种是委托当地村委会组织收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采取购销合作方式,直接掌控粮源。
2003年,我们在黑龙江省政府和省粮食局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与黑龙江省储备粮管理公司签订了3000吨晚粳谷购销协议,至当年年末,受粮价上涨**影响,运输紧张,实际调入1000吨。2004年,再次与黑龙江省储备粮管理公司合作,签订2000 吨购销协议,全部调运到位,保证了2004年粮食供求形势趋紧情况下的粮源供应,完成了市政府要求的粮食供应不断档、粮价不暴涨的工作要求。2005年7月,继续与黑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1万吨晚粳谷购销协议,用于储备粮轮换及下属购销公司开办的“中外合资浙江双龙米业有限公司”的加工粮源,到2005年末,全市地方储备粮食全部到位,同时还落实了100吨的成品粮储备,品种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开放粮食市场,吸引产区粮食经销商。
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和管理,全方位多主体开放粮食市场,改进服务积极开展招商安商工作,努力吸引外地粮商到本市从事粮食经营和批发贸易,以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产销双方的联系与合作。2005年末,兰溪市粮食批发市场摊位出租率首次达到100%,有来自江西、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客商从事粮食批发经营。
四、建立合作经营企业,达到利益共享。
全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省周边的江苏、安徽、江西等产
粮省的粮食产需情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可提供的商品粮逐渐减少。而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的粮食品种全,商品量大,商品粮基地地位日益突出,其晚粳谷更适合我市市场需求。从长远来看,与黑龙江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其意义将更加深远。因此,在直接开展购销合作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进行了更深层次产销合作模式的探索,决定在东北建立“窗口”。经多次的市场考察,实地谈判,突破了“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联营”的思维定势,与黑龙江省宁安市粮食个体经营户合作,创办了“宁安双江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300万元,占地15亩,从谈判、签约到新厂房的筹建、设备的安装投产,仅用了短短的4个月时间。
五、开展异地收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2005年下半年我们又与农发行联系,通过调研,提出由我市农发行贷款,当地农发行监管,委托“宁安双江米业有限公司”收购原粮,满足我市所需粮源的构想,得到了农发行的大力支持并付诸行动,2004、2005年共委托该公司收购晚粳谷2600吨。经过一年来的发展,“宁安双江米业公司”充分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已成为我市的一个重要粮源基地,既保证了我市粮源供应,又促进了我市粮食品种结构的改善,同时也发挥了该“窗口”在价格信息、粮源渠道、铁路运输、资金动作等方面的优势,开创了“南北呼应、资源共享”的新局面。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北方储粮保质期长、仓储成本低、轮换粮源多、价差小的优势,积极探索易地储粮业务,进一步扩大产销合作范围。
【成效评价】
粮食产销合作新模式为落实和稳定地方储备粮轮换及应急供应的粮源、保证粮食供需平衡,为改善粮食储备品种结构、丰富我市粮食品种、适应市场需要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省外建立订单粮食基地,产区能根据订单尽早安排粮食生产,销区能确保有足够的粮源和适销对路的品种,使产销双方实现“双赢”。委托收购既保证了粮食质量,又降低了收购成本;既促进了农民履约率的提
高,还发展壮大了一批粮食经销大户。如我们最大的订单客户,江西省贵溪市河潭镇花屋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江洋同志,因粮食产销工作突出,2004年被子评为贵溪市劳动模范,2005年又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
【创新亮点】
1、我市探索实践粮食产销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操作、市场运作”的新路子,达到了粮食产销两地“互惠互利,谋求双赢”的目的。
2、我市探索实践粮食产销合作模式突破了“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联营”的思维定势,创造了国有企业与粮食个体经营户的合作形式,创办到的“宁安双江米业公司”发挥了该“窗口”在价格信息、粮源渠道、铁路运输、资金动作等方面的优势,开创了“南北呼应、资源共享”的新局面。
粮食产销合作工作总结篇二
县委中心组学习心得
通过听取县委中心组领导的讲话后,我深受启发,对我县的玉米产销也有了一些想法。科学发展观为当前我县粮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明确了前进方向,要做好粮食工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既要注重粮食安全,又要强化粮食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统筹兼顾粮食企业、农民、消费者各方利益,改善薄弱环节,推动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现对我县粮食产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粮食生产情况
近年来,由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玉米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的出台,调动了我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总体来看,近年我县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551万亩左右,全县玉米种植面积480多万亩,玉米年产量350万吨,年商品量都在250万吨以上,有着“全国玉米第一县”的美称。丰富的粮食资源,使我县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粮食加工转化情况
截止2013年底,我县纳入统计范围的大型粮油工业企业只有中粮生化能源(龙江)有限公司一家,玉米年生产能力也只有60万吨,无法满足我县玉米的销售需求。由于农
民没有较大的晾晒、存储场地,导致玉米无法大量的长时间存储,都以较低的价格销售给小商贩,小商贩再销售给些较大的粮商。使大量的玉米进行多次转手,农民的收益确最低,伤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粮食宏观调控情况
我县的玉米产量虽大,可是没有正规的大型粮食交易平台,在市场交易中我们的玉米销售价格一直较低,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无法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储存量不足,我县农村农户储粮技术落后。在粮食全面市场化后,随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改制,掌握在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手中的存粮大幅度减少,商品周转库存比重急剧下降,一旦市场出现波动,现有的库存将难以为继。我县农户储粮规模较小,储粮观念和储粮技术落后,防范措施少,鼠、雀、虫、霉害多,大大降低了粮食储存品质,也在储存环节形成了较大浪费。
(二)粮油商品化程度不高,难以引导粮食生产和适应粮食大流通的需要。由于缺乏粮油市场经营人才和有效的营销组织,粮油市场化运作层次低,只是简单的以收定卖,没有形成强大的营销网络,缺乏规模化、集约化营销策略,难以引导农户粮食生产,使粮油商品化程度减弱,无法适应现代粮食物流需要。尽管目前我县有中粮生化能源(龙江)有 2
限公司和部分小粮油经营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障市场供应、解决部分农民卖粮难等作用,但这些粮油经营户大部分规模不大,库房较小,库存粮少,甚至是即收即卖,不留库存,而且有利则进,无利则退,无法分担区域粮食安全的压力。
(三)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由于土地的分块承包,多年来形成分户分散耕作种植的现状,日益呈现出弊端,粮食种植各自为政,难以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的新格局,不利于集中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规模,导致粮食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建议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机制体制。粮食是事关经济社会稳定的战略性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臵,建立新的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作出积极贡献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给予特别奖励,引导粮食生产进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良性发展轨道,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粮食生产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从全县耕地分散种植等实际情况出发,鼓励手中耕地有限、家中劳力有限的农户将耕地整合流转,通过外出务工、返聘打工等其他形式开拓增
收途径,切实增加收入;鼓励有头脑、懂经营、会管理、实力雄厚的致富带头人和种粮能手集中流转其他农户手中多余的耕地,整合耕地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种植,规模经营,集约发展,促进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粮食种植大户和现代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实现粮食生产的总量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切实加大粮食储备力度,提高粮食安全程度。一是加大县级粮食储备规模,做到“储粮于库”。充分认识地方储备粮在稳定市场供给、解决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做好全县储备粮建设工作,强化仓储管理,做到数量真实、质量完好,确保政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关键时期能够调得出、用得上、起作用。二是大力开展农户科学储粮工作,做到“储粮于农”。作为行业主管的粮食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深入开展农户科学储粮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储粮技术,增强科学储粮、节粮、惜粮的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适时举办农村储粮技术培训,改变农民传统储粮观念,深入农户家中积极开展科学储粮技术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式储粮法,引导农户多储粮、储好粮。县级财政设立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基金,对储粮农户进行储粮设施补助,并对多储粮、储好粮的农户开展储粮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户科学储粮的积极性。
(三)扩大粮食流通,提高粮食商品化程度。着力培育粮食市场营销组织和营销人才,发展粮食专业经纪人队伍,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在粮食的规模化运营上做文章、求效益,使县内剩余粮食真正流得出、有效益,使县内欠缺品种粮源购得进,保障消费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四)着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粮食产业化程度。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现代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一是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转化能力强的粮油精深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模式,全面提升转化加工产品的品位和市场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粮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开拓市场、引导生产、转化增值、销售服务的作用。二是引导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粮食经营企业的对接双赢。尊重市场规律和要求,积极引导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合作共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有效衔接,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转化加工、物流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双企增赢、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最大化成效。
粮食产销合作工作总结篇三
深入分析新形势不断优化新举措
切实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全县粮食产销存情况调研报告
(2012年3月20日)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安全,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去年以来,受国际粮价持续攀升影响,全县原粮和成品粮市场购销价格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玉米市场购销价格和面粉、大米市场供应价格持续攀升。针对这些市场动态变化,为了全面真实掌握我县粮食产销存情况,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2月初,我局组织全体职工深入全县6乡镇16个社749户,对农户和2012年的粮食生产、销售及储存等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抽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调查村社主要农作物产、销、存情况
(一)主要社农作物产销存情况,16个村社农作物播种面积6642.1亩(含复种小杂粮),户均8.87亩,人均1.97亩;粮油总产量1223.2吨,户均1633公斤,人均362公斤;粮油商品销售量272.9吨,户均364公斤;粮油储存量873.3吨,户均1166公斤,人均258公斤。其中:
①小麦播种3953.6亩,户均5.28亩,人均1.17亩;总产量752540公斤,亩产190公斤,户均1005公斤,人均223公斤;商品销售量97180公斤,户均130公斤;储存量724280公斤,户均967公斤,人均214公斤。
②玉米播种1186亩,户均1.58亩,人均0.35亩;总产量382215公斤,亩产322公斤,户均510公斤,人均113公斤;商品量159430公斤,户均213公斤;储存量128830公斤,户均172公斤,人均38公斤。
③糜谷、荞麦、黄豆等小杂粮复种492.1亩,总产量33351公斤,亩产68公斤,户均45公斤,人均10公斤;商品销售量9930公斤,户均13公斤;储存量4490公斤,户均6公斤,人均1.3公斤。
④油料播种925.7亩,户均1.24亩,人均0.27亩;总产量55536.5公斤,亩产60公斤,户均产74公斤,人均产16.4公斤;商品销售量6315公斤,户均8.4公斤;储存量15730公斤,户均21公斤,人均4.7公斤。
(二)2012年预计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2012年,16个社农作物播种面积6373亩,较上年减少269.1亩,下降了4.1%,户均8.5亩,人均1.88亩;预计粮油总产量1421.3吨,较上年增产198.1吨,增长16.2%,户均产粮1897公斤,人均产粮420公斤;预计粮油总储存量725吨,户均968公斤,人均215公斤,分别比上年降低148.3吨、198公斤和43公斤,下降了17%、16.9%和16.7%。
二、当前影响全县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从全县涉及抽样调查的16个社粮食产销存情况和2012年粮食预计产销存情况分析,全县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势头,粮油商品化程度不断减弱,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国家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由于实行普惠制,“撒胡椒面”,在加大生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不够明显,同时,还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的诸多因素。一是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去年小麦每亩直接成本280.00元左右(主要含:种子、化肥成本,耕、播、收机械费),以亩产240公斤,每公斤2.10元计算,亩产值为504.00元,每亩毛利224.00元,计入每亩的粮食直补、良种、农资等补贴收入24元左右,共计248.00元,如果把种植一亩小麦从耕地深翻、下种、除草、施肥到最后的收割凉晒按8个人工和每个工费30.00元计算,人工费240.00元,种田亩均纯收益不足10元,仅不足当前一个农民工1天务工收入的五分之一。纯种粮经济效益盈亏倒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二是种粮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近年,自然气候变化无常,我县常常春季缺雨,影响农作物长势;秋季涝雨,影响大秋及复种秋粮收获,造成部分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加之,我县粮食生产主要以山塬区为主,农田基本水利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很难与自然条件抗衡,不能“旱涝保收”。三是粮食涨价农民得惠甚微。每次粮食涨价,都会伴随化肥、农药、农机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常常被抵消,农民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四是种粮劳力素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当前,依靠土地产出的经济收入已难以保障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支出,种粮不如外出务工,导致大量青壮劳动力外流,把粮油耕种留给了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老人”农业和“妇女”农业现象严
重,这些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把种粮当作“副业”,导致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粮食生产。
(二)粮食储存量严重不足,农村储粮技术落后。在粮食全面市场化后,随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改制,掌握在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手中的存粮大幅度减少,商品周转库存比重急剧下降,一旦市场出现波动,现有的库存将难以为继。这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县农户储粮规模较以前大大降低,整体情况是,存粮相对较多的农户已非常稀少,山塬区农户储存略有结余,川区农户储粮严重不足,有些农户已无存粮。由于农户储粮观念和储粮技术落后,防范措施少,鼠、雀、虫、霉害多,农户的产后及储粮损失率在8%-10%之间,大大降低了粮食储存品质,也在储存环节形成了较大浪费。
(三)粮油商品化程度不高,难以引导粮食生产和适应粮食大流通的需要。由于缺乏粮油市场经营人才和有效的营销组织,粮油市场化运作层次低,只是简单的以收定卖,没有形成强大的营销网络,缺乏规模化、集约化营销策略,难以引导农户粮食生产,使粮油商品化程度减弱,无法适应现代粮食物流需要。尽管目前全县已发展形成了23户粮油经营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障市场供应、解决部分农民卖粮难等作用,但这些粮油经营户大部分规模不大,库房较小,库存粮少,甚至是即收即卖,不留库存,而且有利则进,无利则退,无法分担区域粮食安全的压力。
(四)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由于土地的分块承包,多年来形成分户分散耕作种植的现状,日益呈现出弊端,粮食种植各自为政,难以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的新格局,不利于集中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规模,导致粮食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应对当前粮食安全形势的建议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机制体制。粮食是事关经济社会稳定的战略性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新的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变以地定补为以种定补,实行多种多补、多奖,少种少补,并对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作出积极贡献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给予特别奖励,引导粮食生产进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良性发展轨道,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粮食生产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从全县耕地分散种植等实际情况出发,鼓励手中耕地有限、家中劳力有限的农户将耕地整合流转,通过外出务工、返聘打工等其他形式开拓增收途径,切实增加收入;鼓励有头脑、懂经营、会管理、实力雄厚的致富带头人和种粮能手集中流转其他农户手中多余的耕地,整合耕地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种植,规模经营,集约发展,促进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粮食种植大户和现代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实现粮食生产的总量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三是严格落实基本粮田保护制度。合理把握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尺度,配套调整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导向,宜粮则粮,宜果则果,确保全县用于粮食种植的耕地面积不突破一定的底线,确保粮食生产在全县粮食安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切实加大粮食储备力度,提高粮食安全程度。一是加大县级粮食储备规模,做到“储粮于库”。充分认识地方储备粮在稳定市场供给、解决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标准,扎扎实实地做好全县储备粮建设工作,强化仓储管理,做到数量真实、质量完好,确保政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关键时期能够调得出、用得上、起作用。二是大力开展农户科学储粮工作,做到“储粮于农”。作为行业主管的粮食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深入开展农户科学储粮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储粮技术,增强科学储粮、节粮、惜粮的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适时举办农村储粮技术培训,改变农民传统储粮观念,深入农户家中积极开展科学储粮技术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式储粮法,引导农户多储粮、储好粮。县级财政设立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基金,对储粮农户进行储粮设施补助,并对多储粮、储好粮的农户开展储粮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户科学储粮的积极性。
(三)扩大粮食流通,提高粮食商品化程度。着力培育粮食市场营销组织和营销人才,发展粮食专业经纪人队伍,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在粮食的规模化运营上做文章、求效益,使县内剩余粮食真正流得出、有效益,使县内欠缺品种粮源购得进,保障消费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四)着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粮食产业化程度。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现代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一是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转化能力强的粮油精深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模式,全面提升转化加工产品的品位和市场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粮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开拓市场、引导生产、转化增值、销售服务的作用。二是引导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粮食经营企业的对接双赢。尊重市场规律和要求,积极引导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合作共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有效衔接,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转化加工、物流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双企增赢、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最大化成效。
粮食产销合作工作总结篇四
附件1:
大连市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研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精神,为进一步加强粮食政策研究,掌握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成本、利润等第一手数据资料,建立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研长效机制。按照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辽宁省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研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调查内容
(一)被调查农户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耕地面积、经济 收入、粮食(包括水稻、玉米、大豆,下同)种植面积、产量、商品量等。
(二)粮食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
(三)粮食销售情况。主要包括销售对象、平均销售价 格等。
(四)被调查农户所的补贴情况。主要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
二、调查对象
(一)调查对象选择原则
按照产区为主、兼顾销区和产销平衡地区以及分布合理、代表性强的原则,其中主产乡(镇)农户占被调查农户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种粮大户要占被调查农户的30%左右。
种粮大户标准由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定,报省农委备案。
(二)调查品种及区、市
玉米:庄河市。
大豆:金州新区、瓦房店市。
(三)调查农户
玉米、大豆每个区、市相应选择10户。
三、调查方法
(一)落实调查农户,组织培训。相关区、市粮食行
政管理部门提出种粮大户标准的意见报市审定。将《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查工作手册》发给被调查农户后,采取集中培训或个别讲解等多种形式对调查农户如何正确填写《工作手册》给于具体指导。
(二)农户即时记录,定期督导。被调查农户按照粮食生产进度,认真、准确、及时地记录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及粮食销售情况,填入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查工作手册。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定期深入调查农户检查记录情况,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定期分别到调查农户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三)收集调查数据,分析筛选。粮食收获后,区、市粮
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实施收集、整理抽样调查数据,录入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查软件,并上报市级粮食部门。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与正常情况出入较大的数据要进行核实,无法核实或明显错误的数据要予以剔除,力求调研数据准确,调查结果真实。
(四)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建议。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合本地的有关情况,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的建议,形成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等情况调研报告,按规定时间将抽样调查数据、汇总表(附表1、2、3,主要数据由软件自动计算)和调研报告逐级上报。
根据各品种收获、收购时间和省农委的时间要求,各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各品种抽样调查数据和调研报告的时间为:
玉米、大豆:每年10月10日前。
四、调查经费
(一)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国家粮食局给予调查农户适当补助。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工作经费,配备统计设备,保证调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调查农户确定后,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于每年4月10日前将《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查农户登记表》报市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市粮食部门于4月20日前将《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查农户登记表》报省农委粮政处。届时省农委上报国家粮食局审核拨付补助经费。
(三)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确保国家粮食局给予被调查农户的补助经费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发放到被调查农户。
五、调查的有关事项
(一)调查结果使用。按照国家粮食局统一规定,本实施方案的调查结果主要用于粮食价格政策研究使用。未经国家粮食局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发布。
(二)调查原始数据保管。从调查农户收回的《工作手册》和有关的原始资料,由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归入文书档案。
(三)调查农户选择。选择调查农户要认真负责,选择那些诚实勤奋、文化基础较好、能长期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以维护调查农户的稳定性,积累总结调查数据的规律性。
(四)调查人员队伍建设。国家粮食局已将粮食成本利润调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能。请有关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具体工作人员,确保工作的连续性。
粮食产销合作工作总结篇五
大力推进产销合作 促进粮食顺畅流通
中国食品产业网(2007年2月16日13:32)
黑龙江省粮食局副局长 金辉
黑龙江省是粮食主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商品量达到539亿斤。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粮食产销合作、促进粮食顺畅流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00年开始,我省就开展了与主销区省市的粮食产销合作工作,6年来,我们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和“丰歉互相保障,同等条件优先”的原则,在国家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销区兄弟省市的共同努力下,粮食产销合作取得显著效果,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内容不断丰富。目前,我省已经与京、津、沪、浙、苏、闽、滇、晋、陕、甘等10多个省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创双赢”的合作目标。2003年到2006年4年间,通过铁路运往省外粮食1556亿斤,平均每年近400亿斤。2006年,我省是全国粮食净调出的6个省份之首。不但使销区所需粮食有了可靠保障,而且使我省生产的粮食有了稳定的销路。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粮食合理、有序、顺畅流通,稳定销区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把粮食产销合作做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
2000年,我们审时度势,积极给省政府当参谋,提出了“抓住机遇,抢占市场,与沿海主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的工作思路,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我省政府与浙江省政府首开先河,签订了“关于促进两省粮食购销及经营合作的协议”。在以后的几年中,我省政府组成高层粮食考察团,走销区、看市场,协调解决产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产销区省市政府间基本形成了高层互访的良好局面,推动了产销合作的发
展。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落实措施,积极推进。一是突出重点。近几年来,省局每年都把粮食产销合作作为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年初把产销合作工作任务逐级落实到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年终检查评比,把工作完成情况通报当地政府。同时,通过专题推进,典型引导,确保产销合作取得实效。二是落实方案。省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粮食产销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粮食产销合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扎实稳步推进。三是恪守信誉。为了巩固和扩大粮食产销合作成果,我们把“信誉第一”作为工作原则。以诚招商,以信取胜。与主销区签定的协议和合同,如无不可抗力,必须保证履约。2003年3月,主销区粮食市场发生波动,粮源紧张,粮价上涨。我们顾全大局,坚决不涨价不抬价,不搞地区封锁,不囤积粮食,并主动为主销区积极提供优质粮源和优质服务。坚持做到24小时保质保量为销区发运粮食,最高日装车达到1600车,创历史最高纪录。及时补充了销区粮食库存,稳定了销区市场和粮食价格。“非典”期间,我省在杭州、宁波的大米生产线坚持24小时不停机加工生产,为稳定市场,稳定民心,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坚持打优质牌,走特色路
我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水草丰美,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禀赋好,是发展绿色优质农业的天然宝地。近年来,为了满足经济发达地区人们买真货、吃精品、追求绿色健康的消费需求,我们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突出做好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发展粮食“订单”。吸引省外企业来我省签合同,建基地。采取春订秋收、预付定金、依质论价、优质优价等方式,实行良种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推广“企业+农户”链条式发展格局。2006年,省外企业在我省签订了50多万亩的订单种植协议,省内有90多家购销企业实行了“订单”收购,“订单”面积达650多万亩。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业。努力多生产质量好、销路好的绿色、优质粮食,确保粮油产品质量信得过、信誉有保证,让销区人民买得称心,吃着放心。目前,我省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已获得绿色食品使用标识的产品有610个品种,绿色食品产量及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三是积极打造优质品牌。品牌是企业长胜不衰的保证,也是产销合作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几年来我们充分发
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速企业整合,实施品牌战略,以虎林绿都集团、鹤岗鹤鸣米业、汤原香兰米业等为中心,带动相邻、相关企业,逐渐做大做强,提升大米加工业的整体水平,从而拉动水稻和大米价格的上扬,促进了粮食销售,也使广大农民增加了种粮收入。目前,我省品牌大米等粮油产品在销区受到广泛欢迎,特别是绿色优质大米,已经热销全国。优质粮食的购销也带动了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全省已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1423家,其中稻谷加工企业326家;全省已有45个市县164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施了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建设大米生产线178条,年加工能力达400多万吨。
三、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几年来,我们积极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按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与销区企业一起,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一是组建“农业合作社”。2005年6月,我省木兰县与上海奉贤区共同组建了跨省区的农业合作联社——“沪哈南北粮食合作联社”。通过“共同组建合作社,共同培育市场主体,共同开发市场资源,共同打造优质品牌”,共同组建了跨地区的产、购、加、销一体化的新型粮食合作社联合体,实行了“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新型合作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双赢。木兰县已落实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联结农民3万多户,上海奉贤区协调销售企业以每市斤高于市场价0.03元价格收购水稻,仅此一项可使农民实现增收6000万元。二是建立“委托代储基地”。我们充分利用我省冬季时间长,气候寒冷干燥,利于水稻储存的优势,主动与北京市共同建立了“地方储备粮委托代储基地”。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的原则,北京市负责调控代储储备粮食数量、调拨计划、轮换节奏、费用支付等,我省受委托负责代收、代储和代管等事宜。目前北京市有7万吨地方储备粮在我省代储。三是吸引主销区到我省建立“收储加基地”。2005年4月,浙江省杭州市粮食局与密山市政府签订了《建立粮食收购储备加工基地合作备忘录》,在密山市共投资1317万元,建设仓容3万吨、日加工稻谷100吨、日烘干稻谷500吨的集收购、烘干、储存、加工和中转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收储加”基地,已经正常运营近两年,粮食经营量达1.35万吨。
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为产销区企业间合作搭建平台
一是组织企业走出去,开拓主销区粮食销售市场。近几年,我局每年都组织市地粮食局和企业到销区走访、调研,回访老客户,建立新基地。2006年,我们又开辟了西北市场,组团赴陕西、山西、甘肃,与三个省签订了22亿斤粮食购销协议。目前,我省已经与京、津、沪、苏、浙、闽、滇、晋、陕、甘等10个省市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每年省际间粮食购销合作数量在150亿斤以上。通过多次举办对接洽谈会,产销区企业之间加深了了解,密切了关系,增进了友谊,合作企业逐渐增多,经销网络逐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明显提高。从社会供需平衡调查结果看,我省的粮食已经销往30个省(区、市)。
二是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大力开展基地建设。通过实施开放式招商,积极支持和鼓励省内外多元粮食经营主体参与我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盘活国有粮食存量资产,提高粮食市场整体实力,扩大粮食购销,搞活粮食流通。我们引进了新加坡郭氏兄弟集团在佳木斯市落户,一期投资1.8亿元,兴建大米加工和稻壳发电项目,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06年,全省粮食系统招商引资总额达到17亿元。
三是搭建企业合作平台。从2004年开始,我省联合京、津、沪、苏、浙、闽、滇等主销区省市连续三年共同举办了“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为推进粮食产销区企业合作的快速健康发展搭建了平台。在洽谈会上,既有贸易洽谈,又有现货交易,既有粮食交易,又有项目推介,办的红红火火,有声有色。“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以优质充足的粮源保障,诚信合作的良好信誉,稳定长效的市场合作形式,扎实有效的履约保障机制,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三届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一届比一届人数多,一届比一届规模大,一届比一届成交数量多。2006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洽谈会来自28个省市区的参会企业达1100多家,共达成粮食购销合同及意向性协议592项,粮食交易量已经达到777.8万吨,占我省粮食商品量的29%,金额达144.5亿元。其中:签订粮食购销(含代购、代储)合同670.9万吨,目前已开始陆续履约。三届洽谈会丰硕的交易成果、多元的合作对象、丰富的合作内容、灵活的合作方式,标志着粮食产销合作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
五、坚持做好协调服务,为产销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在粮食产销合作工作中,作为粮食流通主管部门,我们注重发挥好协调服务的作用。
一是主动与建立产销合作关系的省市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每年我们都主动走访销区省市,一方面互相了解粮食生产、市场供求情况,征求合作意见;一方面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二是积极创造宽松的合作环境。特别是在资金信贷政策上,我们协调农发行,对国有粮食企业放宽贷款条件。做到了贷款“六个不限”,即不限时间、不限品种、不限方式、不限贷款数量、不限地点、不限价格。同时简化了贷款审批程序,提前了贷款发放时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提前签定粮食销售合同,引进和筹集风险保证金,确保了粮食收购资金及时到位。从2006年新粮入市到目前,省农业发展银行共发放收粮贷款资金87.37亿元,较上年同期多投放10.76亿元,充足的资金保障吸引了销区客户来我省采购粮食,有力地支持了粮食产销合作的开展。
三是协调铁路部门,争取和扩大粮食品类在铁路日装车中的份额。针对我省铁路运输紧张的实际问题,我们与铁路部门积极协调,努力争取铁路运输通畅。对金秋交易会、政府采购等产销合作的粮食运输计划,采取了单独协调、重点保证等措施,增加粮食外运数量。2006年全省通过铁路销往省外的粮食达426亿斤,其中:大米74亿斤,水稻50亿斤,玉米113亿斤,大豆155亿斤,其他34亿斤。
我们将按照这次全国粮食局长会议和聂局长的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探索粮食产销合作的长效机制,继续扎扎实实地做好粮食产销合作工作,为促进粮食顺畅流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