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择校问题调研报告 学校调研建议(3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择校问题调研报告 学校调研建议篇一
国家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择校费”。可是,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择校风却越刮越凶,不少家长凭借着权利和金钱,让孩子跨越学区,到师资力量强、硬件设备好的理想中小学就读,导致办学条件一般乃至处于劣势的学校生源不足。而“名校”则负荷太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由于我国教育经费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地区都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和发展了一批重点校,人为地造成了重点校与普通校在教育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很大的差异,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再加上对学生来源实行择优选拔、优中选优的方法,使重点校的生源质量较高,从而,更加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使学校发展更不均衡。人为地导致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差校。造成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存在很大差异的现状。
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部分领导,由于享受着择校生现象带来的种种利益,不愿加大力度改变择校现状,甚至暗中包庇、纵容择校风,使择校之风愈演愈烈。
择校风在前几年还遮遮掩掩,这几年甚至已经进入公开化的地步。有些名校还提前展开招生攻势,明码标价收取择校费。可是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年年都要发通知:禁止收择校费。可结果如何呢?群众怨声很大的择校费照收不误。风平浪静之后,收了择校费的校长还因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了教师的福利待遇,减轻了政府的负担立了功呢!
三: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教育工作的方法不科学,没有从宏观上评价整体教育的水平,看教育是否得到了全面均衡的发展。而致使地方主管教育的领导大搞形象过程,集中大量的资金和优秀师资建设一所或几所中小学校,供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显示自己在教育战线上的政绩。这样,促使校际之间差距加大,致使择校风越刮越猛。
四:各地把一些好的公立学校改制为具有民办性质的“国有民办”学校,以“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改制的名义使收高价生合法化。还有些名校把优秀师资剥离出来,用乱收的择校费、教师的集资款买地皮房产,组建挂靠名校的“民办学校”以收取高额的赞助费。而且,对学生还要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成了学校中的一个特权阶层。这对违规收取择校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校长看到了这种学校有利可图,所以,好一些学校的校长,纷纷要求学校改制,批准的高兴,未批准的有怨言。结果造成,你转制可以收取赞助费,我为什么不可以收取择校费等攀比现象,对教育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引起群众的极大意见。
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忽视了基础薄弱校和普通校的建设,在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培训等方面严重不足,导致了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甚至严重下降,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迫不得已择校。
六:很多家长盲目追赶“择校风”,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周围学校的情况,违背教育规律,甚至花巨额择校费,让孩子鞍马劳顿,到离家较远的名校上学,影响了孩子的休息与安全,助长了择校风。
长期以来,择校生问题影响了政府的威信、教育的公正,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助长了教育腐败的蔓延。使得国家制定的政策受到严重冲击。
首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择校费属于乱收费的范畴。收的不合理,用的不规范,又缺乏有效的监督,隐藏着严重的隐患,为教育系统的腐败埋下祸端。择校乱收费也严重的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严重地违反了义务教育平等性、公正性地原则。使有权有钱人的孩子受到优质教育。而无钱无权人的孩子学习再好也不一定能上好学校。在薄弱校和普通校工作的教师,工作条件差,工作很辛苦。但待遇却远赶不上有大量择校生学校的教师。长此以往,教师队伍人心不稳、怨言增多、责任心下降。甚至出现教师行贿跑调动、人事借机搞腐败的现象。
其次:择校生现象加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由于择校生而乱收费的学校资金实力雄厚、师资设备优良,对学生还要择优录取。长期便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正如一位薄弱校校长所说:“我们学校净是家长没权没钱,学习不好的孩子,生源又严重不足,教师越教越没劲,福利待遇也不好。原来的优秀教师都跑到好学校了。他们那里大部分学生学习好,福利待遇也不错,都干的可有劲了。哎,我们学校可真是陷入恶性循环了。最后,学校间在生源、师资、投入等方面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
再次:择校生的盛行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致使教育腐败严重发生,对孩子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现在不少家长选择升学率高的学校,学校也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实施应试教育。而且,名校班级普遍臃肿,五六十人的班级普遍存在,人数最多的达到八十人甚至百人。违反了教育部门的“一个班的生源配置为45至50人”的规定。这样,便严重地
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全部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另外,在择校生问题上,“权钱交易、条子生、关系生、乱收费、私设小金库、贪污挪用、行贿受贿”等教育腐败已成大肆漫延泛滥之势。更另人为之担忧的是,孩子从小就体会到了金钱、权利和关系的重要性。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常常会使学校教育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这种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最后,择校生问题使孩子自从接受义务教育起,就被金钱和权利划分成了两种人,使家长没钱没权的孩子过早地接受了失败者的心理暗示。形成了教育两极分化的格局,使受教育者从接受教育的那天起,就被宣布九年义务教育这条原本相同的起跑线已不复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乃至其一生的前途,其实质是人的发展权的不平等。如果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必然使大多数一心盼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家长,因种种原因而痛失这种本应属于他们的权利而倍感不公。相当一部分普通群众的孩子只能在办学条件一般乃至较差的学校上学,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影响了前途。
那么,如何治理择校风,使学校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呢?我认为:
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者,有责任和义务在量和质两方面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在基本实现“普九”之后,则应把重点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质量相差不大的义务教育上。为此,就必须使义务教育的学校均衡发展,不能再厚此薄彼,人为加大他们间的差距。
一: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拨款、师资配备、硬件建设等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同时,应制定详细办学的标准与衡量的指标,使学校均衡发展有据可依,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达到使全体学生享受良好公平教育所需的基本条件。
二:可以请家长、教师、记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育主管部门和关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联合组成学校建设监督委员会。监督教育部门的拨款建设、师资调动等事宜。经常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水平进行检查。看教育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对“集中资金搞重点、薄弱学校很少管”的领导要予以严肃的处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领导要依法予以严惩。
三:政府必须加大治理择校生问题的力度,下决心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向家长收取赞助费、择校费等乱收费问题。要坚持学龄儿童上小学和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动摇,初中按学区平等的接受小学毕业生,使初中生源条件做到大致相似,积极推动初中教育的 均衡发展。主管教育的领导要更新教育观念,真正领会素质教育。认识到均衡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政府在教育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要考虑整个受教育者的利益,发展教育要顾及整个教育的发展,为所有的教育者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在义务教育领域,应当明确地实行学校均衡化发展的方针,要遏制追求虚高的办学条件,制止奢华的风气。尽可能地减少至少不在是人为的扩大公办学校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差距。以利于实施义务教育和扩大教育的公平。这就要求我们把办好少数重点、窗口学校的作法,努力转化为办好每一所学校的行动。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
五:义务教育阶段要打破教师一校定终身的作法,要使教师经常轮换,要鼓励城区和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校长到农村边远、薄弱学校支教。把新观念、新思路带过去,推动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并形成制度。要对师资进行区域性合理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六: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各种培训活动,要重视师德、师风等全方位的教育,尤其要鼓励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组成导师团,送教下乡。还要鼓励教师之间要互相结对子、互帮互助,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七:针对学校布局不合理,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科学应用的现状。有关部门要在整体规划、布局调整的基础上,通过联办、合并、举办名校分校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水平。促使各个学校在设备、校舍等硬件水平大致相当的基础上,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八: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进行远程教育,使每个中小学都能进行校校联网,促使师生共享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拓宽视野。利用互联网进行教与学,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行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优秀师资、教育理念、和优质资源的共享。提高所有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九:现有的学校基本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政府的公立学校,完全实行学区就近入学,这些学校的差别应尽可能地缩小。另一类是各种社会力量办的私立学校,允许通过较高质量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收费,满足一部分人群的择校需要。
消除择校风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要促使教育均衡发展,减小校际差距、提高整体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依法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实行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均等接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那么,不同出身的孩子不能机会均等的接受优质教育。那么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必定要落空。而且还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择校问题调研报告 学校调研建议篇二
1.问题的提出
由于种种原因,择校这种教育发展过程中自然而正常的现象,目前竟已成为冲击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热点问题。“择校热”不仅使家长们疲于应付,学校自身也深受其害,广大师生身心疲惫不堪。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就近入学”“电脑派位”“三限”等政策措施,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由择校所引发教育内部收费不规范行为,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深入分析、切实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今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把择校问题作为下半年调研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也把这项工作和市教育局的调研月工作结合在一起。在区县教育局纪委监察室的配合下,组成课题组开展了本次择校问题调研工作。
2.调研情况简介 2.1调研情况。
2007年9月课题组制定了调研工作的具体方案,2007年10月,课题组在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雨花区、江宁区和溧水县等七个区、县各抽取150名左右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生家长参加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26份,回收问卷957份,其中有效问卷896份。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课题组还在发放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校长问卷217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家长问卷对家长的自然情况、对择校的态度、对择校费所持的态度和择校动机和效果进行了调查;校长问卷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校长本人对择校的态度、对解决择校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2.2有关说明。
2.2.1本次调研由于有教育行政部门参与,七个区县均选择了小学、初中择校热门学校和非热门学校各1所,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但是也是因为如此,导致问卷发放的主观性过强,没有能做到随机抽样。由于问卷统计是由区县初步统计后再汇总到课题组的,且不少区县缺乏统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统计结果难免有疏漏之处,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择校的真实情况和原因。
2.2.2本次调研不涉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幼儿园,也不涉及正常转学、借读等导致的择校行为。
3.调研结果与分析
3.1家长对择校所持的态度。
3.1.1 大多数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持赞成态度。在回答“义务教育是否应该允许择校”这一问题时,70.2%的家长选择了“允许”,可见“择校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家长的选择不同,选择“允许”择校的校长只有40.4%,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相关政策的把握明显好于一般市民,也说明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社会用人制度的导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把择校视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今后孩子能升入更好的学校”的唯一出路。
3.1.2就近入学政策依然是小学、初中招生中比较合理的政策。70.2%的家长和87.2%的校长认为“就近入学”在目前仍然是比较合理的。前几年我市招生普遍采用的“电脑摇号随机派位”的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只有6.1%的家长和2.1%的校长视之为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首选。这一结果一方面反映了从就近入学政策本身的合理性来探讨择校问题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另一方面说明了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解决择校问题的政策还需慎之又慎。
3.1.3在对择校的利弊判断上,家长和校长们的选择有较大的差异,多数家长认为“利弊各半”,认为“利大于弊”的只比“弊大于利”的多1.5%;多数校长认为“弊大于利”,占38.3%,其次认为“利弊各半”,占36.2%,认为“利大于弊”的只占14.9%。反映了在择校问题上的利弊之争目前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处于受择校问题困扰的教育行政领导更加了解择校所带来的弊病。
3.1.4家长在导致“择校热”的原因的选择上,排在前四位的先后是“优质 2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非均衡发展,不同学校办学水平差距较大”“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社会竞争压力所导致的”。这点和校长问卷情况大体一致,反映了我市的“择校热”的主要原因和全国其它城市基本相同。有趣的是,媒体上反映较多的家长择校的从众心理,在家长和校长问卷上差别很大,有55.3%的校长认为“家长的从众心理”是导致“择校热”的原因,比家长高出近25%,这恰恰反映了在这一问题上理论的分析与实践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3.2对于择校费的态度。
3.2.1仍有不少家长和校长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允许收取择校费。认为“不允许”的家长仅比“允许”的多1.7%,有80.9%的校长反对收取择校费。这既说明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居民家庭有能力承担子女择校的费用,也说明家长对新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政策和规定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而绝大多数校长对于义务教育和解决择校问题的发展趋向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3.2.2多数家长认为现行的择校费还是能够承受的,认为不能承受的占47.2%;71.8%的家长希望逐步取消择校费,23.5%的家长主张削减择校费的金额,只有4.6%的家长要求提高择校费。这一结果表明,我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1.5万的择校费上线,切实减轻了择校家长的经济负担,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低收入家庭而言,逐步取消择校费对是向弱势群体倾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实在在的“惠民”措施。
3.3家长的择校动机。
排在家长择校动机前三位的分别是:“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今后孩子能升入更好的学校”“户口所在学区内学校教学质量不理想”这说明导致家长择校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就业和生存的压力加大,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日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境地。而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学区划分的不合理也是导致“择校热”升温的主要原因。
另外,就我市而言,还有许多导致“择校热”的客观原因,除了家庭收入增长因素外,近年来我市市区拆迁频繁,房价暴涨,很多家庭不得不在偏远的地区购房,而偏远地区的学校条件往往不能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加上这几年城市交 3 通环境的改善,加大了择校的可能性,也使择校的面不断放大,致使在校生中择校生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4.建议与对策
为了缓解择校热,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我市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放大公办优质教育资源、“电脑派位”、推广小班化教育、“指标生”下放等一系列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
形成择校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即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也还存在着择校问题。可以说,择校既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共性问题,也是困扰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之间差距依然较大的情况下,择校现象还会存在较长一段时间,即使到将来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已相对均衡的情况下,择校也是不可完全避免的。所以,课题组在本次调研基础上提出的建议与对策只能是在相当程度缓解择校问题,努力维护教育公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客观理智地分析我市择校问题的现状极其导致的原因,现阶段解决我市择校问题应以“引导、规范、缓解”为原则,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宗旨,分步实施,努力化解择校带来的种种弊端,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解决我市的择校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推进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4.1加强舆论引导,为解决择校问题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学校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解决择校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七大”报告强调的义务教育公平公正问题,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解决择校问题的基本指南。我们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公平公正问题。教育公平了,社会才可能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有保障。因此,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规则公平、教育竞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市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导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4 都得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逐步淡化校问题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科学引导家长的择校需求。提高公众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对择校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最终遏制择校之风。
4.2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功能,逐步缓解择校热。
4.2.1进一步完善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评价标准。
择校问题与社会对教育、学校的评价标准有着密切的关联。调研中,近80%的校长主张“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评价标准”。因此,应逐步取消诸如“星级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重点学校评选制度,组织有关专家较快地制定出科学的、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用符合“十七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精神的评估“指挥棒”取代升学率的“指挥棒”,引导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教育发展的择校问题。
4.2.2开展招生制度改革的尝试。
要积极探索招生方式改革,有效发挥政策调节与导向功能。为体现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原则,缓解“择校”压力,应在贯彻“十七大”精神、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招生原则的基础上,改变单纯依靠“电脑派位”的做法,积极探索和完善初中、小学的招生方式改革。鉴于高中招生方式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将会产生直接影响,有必要继续关注高中招生方式的改革试验,鼓励将优质高中的部分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初中学校,淡化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同时,将优质初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小学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
4.2.3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在缓解择校问题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倡导“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我市的几所民办学校,如仙林外校、金陵河西分校、玄武外校和育英外校等近几年在缓解择校热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市的民办学校尤其是小学阶段整体规模较小,还没有能真正发挥其在解决择校问题上的应有的功能与作用。今后应加大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得力度,让多元化、高质量的民办教育成为缓解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择校热”的有效途径。
4.3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3.1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
调研中,高达89.4%的校长认为解决择校问题最主要的措施是“推进教育均衡化”。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问题是实现均衡化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切实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规范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用法律规范中小学生均经费标准和办学条件标准,规范学校办学条件。同时,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要特别注重对薄弱学校的扶持,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继续通过“手拉手”学校帮扶工作等形式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这对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也将间接地产生重要作用。
4.3.2在现有基础上合理划分学区,严格控制跨区择校。
调研中,有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学区划分不合理”是导致择校的主要原因,有36.2%的校长也认为“合理划分学区”是解决择校问题一项重要措施。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重新根据现有或新建学校的设计规模以及对片内适龄儿童数量的估计,按就近的原则,合理划定学校所覆盖的区域范围,并使学校及其划片规定广为人知;学生可以在划定的学校之外、本区县内自由择校,但必须提前申请,学校在优先满足片内学生需求之后,根据剩余学额数量用电脑摇号的方式接受片外、外区县的学生;择校者需到流入和流出两方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由流出地政府向流入地政府支付相应经费,或者由家长和流出地政府共同分担。学校必须按核定的设计规模和班级规模招生,不允许在超出核定规模的情况下招收片外学生。另外,还应建立更完善的、便捷、丰富的学校信息发布和查询系统,为学生和家长择校提供信息服务。
4.3.3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校长、教师流动。
“择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择师”。加快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环节。调研中,有65.3%和68.2%的校长认为“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校长、教师流动”“均衡教师待遇”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另一方面,应在均衡教师待遇的前提下,加快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努力促进教师资源均 6 衡配置。
4.3.4发展以小班化为代表特色学校,拓展学生成才机会。
近年来,我市的小班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缓解择校问题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赋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按照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材体系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行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实施各类特色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拓展学生成才的机会,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从而以扩大学生的教育选择范围。
4.3.5积极推进名校集团化试点。
琅小教育集团的成立是我市开展教育集团化的先期尝试,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对这项工作继续进行探索研究,不断摸索名校集团化建设的有效措施,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促进集团内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使“择校”逐渐转为“择集团”,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教育均衡化,进而使“择校”转为“择区”,从而基本解决择校问题。
4.4依法治理择校问题中的不规范行为,严格控制择校费。
一方面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法律监督。目前《义务教育法》的监督机制还不很完善,有的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建议加强监督立法,完善监督机制,进而形成完备的监督法律体系,为解决择校问题奠定法律基础。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择校行为,坚决查处乱收费和钱权交易等违纪问题。择校的出现虽然在我国目前有不可避免的必然原因,但教育领域内的不规范操作行为却是助长择校流行的直接原因。就纪检、监察部门而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预防教育腐败的新机制,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择校行为,坚决查处并杜绝学校的乱收费行为,确保招生、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公开透明,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条件。
择校问题调研报告 学校调研建议篇三
中小学生“择校”问题调查报告
一、引言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随之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其中,中小学阶段激烈的“择校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最强烈的教育问题。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上相关政策的缺失或者执行不力,中小学择校现象严重,已经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国家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数据显示,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超过了10%,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25.2%。
二、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现状分析
有人说择校是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它不仅打破了教育经费长期窘迫的困境,而且开启了多渠道筹资办教育的先河,使全社会都能为发展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应当承认,择校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其次,学生和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高质量的教育,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另外,有利于校际间的竞争和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激发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热情。,然而中小学生“择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导致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择校问题的持续存在使校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牺牲一般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因为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而得到较好的发展,更多的一般学校由于长期得不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而沦为薄弱学校。尤其是择校现象出现以后,这种情况越来越突出。结果是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供不应求,甚至人满为患,而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则越办越艰难,生源不足,甚至人去楼空,从而导致现有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引发教育不公平。
不可否认,择校收费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广大工薪阶层家长的负担。就目前择校收费的实际情况来看,已超出了大多数城镇居民收入所能承受的范围,同时势必造成由经济收入的不均衡而导致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三)增加了学校的负担。
择校现象的出现给学校增加了不少收入,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但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前各重点中小学普遍存在严重“超载运行”的现象。有的学校盲目招收择校生,师资严重短缺,教师负担显著加重,校舍异常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
(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学校班额严重超载,不少教室人满为患,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择校,许多学生跨学区上学,路途遥远,每天必须旱出晚归,结果造成学生睡眠和体息严重不足。同时,择校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现实中金钱、权力、关系的重要性,这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五)容易滋生教育腐败。
不少家长为使自己的子女进入优质学校而挖空心思,有权有势有钱的家长通过各种手段搞幕后交易择校。一些学校对巨额择校费的暗箱操作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初中收费高达两三万元之巨,有的小学择校费也近万元。收费的名目繁多,有的称“教育成本费”,有的称“建校费”、“赞助费”等等。
三、中小学生存在“择校”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历史、制度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很大,进一步导致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教育公平性出现不公平。(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导致的择校。
虽然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至今这种现象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家长心目中,依然存在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三)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升高是择校出现的主观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家长不仅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更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理想的延缓和实现。很多家长甚至很早就为孩子设定了十分具体、理想的成长模式:名幼儿园+重点小学+省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二白领阶层,这也是导致“择校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增加教育投入,规范择校行为
政府应当保证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经费,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人力,增加教育投入。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规范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要求学校依法办学。对择校问题要有堵有疏,管理部门应对择校问题作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和有约束力的规定,以使择校的混乱状态进入可控制的有序的规范状态。
(二)加大调控力度,实行综合治理
政府要加大调控力度,制定出科学而又可操作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取代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教育制度,引导学校切实地推行素质教育。与此同时,要弱化或不实行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优先配置政策,停止名校办民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
(三)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
薄弱学校的存在是产生择校问题的直接根源。政府应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政策执行等方面给予薄弱学校适当优惠,以使这些学校尽快摆脱落后的局面。薄弱学校自身也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可以走名校兼并薄弱校或改造薄弱校之路,努力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
(四)发展特色教育,扩展成才机会 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并不可能完全解决择校问题,从长远考虑,必须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发展特色学校,实行分流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扩人教育出口,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贯通的立体教育体制。政府应全力办好公办学校,并促使办学形式走向多样化,积极发展民办学校,适当发展改制学校,推动特色学校的发展。
(五)改革中考制度也是遏制“择校”问题的有效方法。
把重点高中的名额大部分下放到所有初中,使学生在任何一个普通的初中上学都有可能上重点高中。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