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西安事变周年感想体会作文(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西安事变周年感想体会篇一
西安事变80周年整,云淡风轻,波澜不兴。
为什么?
西安事变真相怎样,我不说“真相是什么”,只介绍历史研究的“倒带法”,介绍“历史学专家怎样写验尸报告”。
1、根据档案的公布与保密的既成事实判断未知真相的背面
事态各方,凡是不解密档案或仅仅选择性解密的,其档案可以断定,对该事态方极为不利。
极力掩盖的,一定是丑陋的。
2、从收益者与受害者的结果往前推一些关键真相
延迟战争爆发,最大受益者当然是国民政府,以及四川陕西以东的中国平民。
刺激战争提前爆发,受益者有哪些人?
3、黙证
某些当事人“不说话”或“不说某些话”,不做或拒绝做某些事,这是“不说之说”。
抗战的既成事实,也是“默证”。
战争的惨烈程度,国际援助的姗姗来迟,也默默证明“准备不足”,原先的拖延很有必要,是符合川陕以东的人民的利益的。
黙证,是真相的默默诉说。
4、从信息的发布趋势推
80年以来,信息的发布当然是逐年增加。
信息发布的80年历史,纵向对比,可以看出“谎言被揭露的历史”,与“对某当事人有利或不利的信息的增加规律”。
然后,可以推知哪些“未公布的信息”。
西安事变周年感想体会篇二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18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开始。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日本加速肢解中国的步伐。
1933年1月3日,日本军队侵占山海关。
1933年2月21日,十万日伪军进攻热河省,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东北军望风而逃。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蛮横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横行无阻。而当中国大好山河屡遭肆虐之时,中国的统治者蒋介石却对日本的侵略和分裂中国的企图屡加容忍、妥协,在内战的“舞台”上”大方异彩。
1932年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5月5日,设立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准备对日交涉停战。 1933年5月31日,签订《塘沽协定》,将华北置于日本的监视之下。 1935年5月,受日本要挟签订《何梅协定》出卖了河北省、察哈尔省的主权。 1935年10月,蒋介石同意了日后成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行动纲领的“广田三原则”。
1933年7月,蒋介石以“破坏整个国策”的罪名破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首领冯玉祥离开同盟军总部,方振武出国,孙良城解甲归田,而吉鸿昌更是被杀害于天津。
1936年6月1日开始,蒋介石与两广的矛盾险些酿成内战,他无视两广的北上抗日请求,还不断分化、胁迫、收买,使宝贵的抗日浪潮消解于无形,虽然两广的这个“抗日”口号只是借口,但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难能可贵的。
1931年开始,蒋介石就不断督促东北军围剿红军,扩大内战范围和程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蒋介石就不断无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提议,依旧对红军步步紧逼。
一桩桩,一件件,在我看来,中国遭受的灾祸不仅是来自急于扩张的日本侵略者,更多的是来自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及其控制的国民政府。
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外交部长职务宣誓会上的训词中公然声称:“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 。不可否认,“攘外必先安内”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正确而有效的,不过我认为在20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情形紧迫,日军不断对中国进行蚕食之时,进行对外战争维持中国的存续远比用内战缓慢安定国内形势更为重要。蒋介石为了“安内”而对日本的妥协,使日本的胃口越来越大,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肆无忌惮。在当时来看,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来自日军的进攻、日本的扩张,而不是来自中国国内鲜能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造成重大影响的反对势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其红军。蒋介石不知道也不愿知道中国当时的矛盾已由国内各势力间的政治矛盾转移到中日间的民族矛盾,他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只想肃清国内的反对势力,成功地巩固自己对中国的统治、控制。而这,从爱国主义的角度上看,是与之完全背道而驰的。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若不坚定地奉行爱国主义,并把它作为行动的准则,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保护主权、领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安全、权利,他还能称作、还配成为一位国家的统治者、领导人吗?我想这是不可能的。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深度信赖与忠诚,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同感,是一种保留国家存续的强烈意愿,它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与团体利益之上。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动乱时期中,爱国主义我想就深切地表现在保护祖国不受外敌入侵上,它应该以国家的安全与利益为最根本,旨在维护国家的存在,因此损害国家力量的内战是不被允许的。在被日本大肆侵犯,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奉行爱国主义,便应该集合国内所有的爱国志士,所有的可以保护国家的力量,进行抵抗和驱逐的战斗,而不应该继续内战,把“攘外”的珍贵力量都无谓地消耗在了内战的无底洞中。这种论调可能有些极端与短视,但当国家不复存在时,再长远的考虑也都只是镜花水月。因此,真正的爱国主义,便是抛却个人利益,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对蒋介石来说,便是“攘外”大于“安内”。
蒋介石做不到奉行爱国主义,但有更多的国民与将领可以做到。于是,西安事变便是在这种爱国主义的背景下轰轰烈烈地开始的。
日军侵略我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遇到不执行蒋不抵抗命令的东北军将士的顽强抵抗。
日军进攻锦州,戍守的东北军将士坚守不退,直到弹尽粮绝。
日军进犯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十九路军拒绝蒋介石的撤退命令,奋起抗击日寇侵略。
日军进犯长城各口,二十九军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功地收复部分领土。 中国共产党派遣一大批优秀党员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给日本侵略者以直接打击。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南京、天津、汉口、青岛、太原、长沙等地的工人掀起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青年学生更是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急先锋与主力,起了起了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各地大量的罢课、请愿活动甚至直接参军显示青年们高昂的抗战意愿、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虽然蒋介石极力组织,但抗日救亡运动还是愈演愈烈,人民大众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不能被阻碍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1935年12月9日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及1936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纪念更是成为西安事变的直接导火索,让“逆之者”蒋介石尝到了被囚禁的痛苦和无奈。
一个有血性的国家,一个能长远存续的国家,她的大量的国民必定有着强烈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当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人民的生活不能保证时,爱国主义势必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在无数爱国的人民的支持下。整个国家爱国主义的实现,必定是存在于一个庞大基数上的,有一个庞大的充斥着爱国主义情绪的人群,爱国的思想才会深入到国家的行动上去,而一旦有这个庞大基数的存在,爱国主义便是不可以阻挡的,它就会利用国家的一切力量,不论它们之前是友善还是敌对,去抗击侵略者,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利益。
西安事变有一种必然性,它无关张学良还是杨虎城还是某个其他的将领,它是因国家、国民的爱国主义而必然也必须发生的,它是当时广阔的被爱国主义思想笼罩的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它是庞大的爱国人群传递爱国主义思潮、进行爱国主义运动的必需结果,它是全民爱国主义的一种深刻而直接的表现。“攘外”在爱国主义的渲染下必然大于“安内”。
因此,我认为爱国主义的存在和实现需要一个庞大的基数,只有大量清醒的爱国人群,统一而激烈的活动才能让爱国主义不会消失、不被篡夺。
西安事变周年感想体会篇三
80年前的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抗战格局。张学良作为那场历史事件的关键人物,也备受瞩目。坊间一直流传着“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的说法,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进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的张氏帅府,重温一下张氏父子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张氏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爱国将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的官邸和私宅,以其恢宏的建筑、精湛的装饰艺术,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赢得了“东北第一名人故居”的美誉。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位于张氏帅府大青楼内的老虎厅,在这里发生了史上著名的“杨常事件”。说的是1920xx年年初老帅张作霖手下的两位老将杨宇霆和常荫槐来到大帅府胁迫少帅张学良签署一份文件。为了巩固自己在整个东北军中的地位和政令执行的顺畅,张学良拒绝了两位老将的胁迫,并且将他们处决于此。在事后的一次采访当中张学良表示自己做出这一决定也是非常的困难,甚至不惜采用抛硬币这种形式来做出最后的决定。
作为西安事变主要发动者之一的张学良,1920xx年出生,20xx年去世。他19岁从军入东北讲武堂,作为奉系大帅的长子少帅,可以说是风流倜傥、叱咤风云,统帅数十万东北军,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上将,很多近代的重大事件都跟他相关,比如说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张学良一直是被人们所关注的人物。
作为近现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张学良也是备受争议。
“九一八事变”是他一生的疼,人们对他的责备、对他的不满,他接受了,他自己说我判断失误了嘛,但是不可以由此说他卖国。丢失东北他是有责任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重大的失误,我们才会看到后来的“西安事变”啊。他一直在寻求解决中国的路,面对日本对中国咄咄逼人的态势,他一直在寻求,一直在纠正自己的想法,最终他决定用“西安事变”的方式来改变中国的现状。那么这样的一种壮举促成了国内的和平停止了国内的内战,国共携手共同对日。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应该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
整整80年后,人们再度回望西安事变、再次解读张学良,他身上的民族精神是不会被时间所磨灭和忘却的。
西安事变周年感想体会篇四
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八台在热播《西安事变》,最开始看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他的长相与我心目中张学良的形象相差太远,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届“张少帅”那样帅,那样英俊。虽然胡军本人并不太难看,也挺潇洒,但他外形的感觉和味道实在是与张学良的味道相差太远。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转折,我觉得在本剧中胡兵还是把张少帅那种匪气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胡兵是我看过的,把张学良演得最具匪气的一个。虽然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但我还是觉得胡兵演出了张学良的另一面。
在整个连续剧中,我个人认为演得不错的当属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赵四小姐。
在整情节转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觉得杨虎城演得非常不错,他把一个爱国、抗日、联共、一方军阀的特点都表演的很是到位。他抗蒋,不唯蒋是从,就是一方军阀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会为人处事,万事不轻易从口中说出,他比张学良老谋深算多了。但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联俄联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表。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戏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对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泽东说的那句:“给我狠狠地打,打出谈判桌上的发言权。”还有昨天那集:苏联报纸上对张、杨行为给予否定,毛和周说的对白及演技,都是非常的精练和精彩的。
此戏中的赵四小姐,让我看到了四小姐聪明、机智、乖巧的一面,戏不多但也讨人喜欢。
我们的蒋夫人虽然对白不错,演技不错,但外形和气质与本人相差甚远,以致感觉略逊一筹了。
当然整部戏里扮演蒋介石的演员表演得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把内心的那种矛盾、武断、自私、自负都刻划得很深刻。
西安事变无论是对于中共还是中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他的历史意义是永远值得世人谨记的。
在看电视时,女儿在边上说着:我要过安稳的生活,我不要死得那么早。(杨虎城养女被害,一直未找寻到时的情景播出时女儿名言)。
老公在边上说: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想怎么死?
女儿:现在又没有战争。
老公:你和你妈一样,长大就是个叛徒,贪图享受,要过安逸的日子。
西安事变周年感想体会篇五
20xx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不知不觉已经80年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安事变80周年感想
心得体会
,欢迎借鉴。八十年前的1936年12月12日,中国的西安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变,史称“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即:在西北负责“剿共”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兵变,逮捕了当时的国民党及政府首脑蒋介石。由此引发了国际国内的巨大关注。也给当时的全国局势带来了新的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帮助下,最后和平解决,促成了全国统一战线的形成,由此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的重要转折!
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使得东北国土沦陷。当时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放弃了东北军抗击日军。调动军事力量全面围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红色苏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红色苏区,由于“左”倾错误领导,造成了工农红军的巨大路线错误,在国民党围剿下,被迫战略转移,长征二万五千里,转战到陕北落脚,由这里东征“抗日”。蒋介石又调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进行新的围剿,在这时的华北,日本侵略者进一步虎视眈眈,企图侵占我国华北,进而全面入侵我国。全国民众抗日呼声日益高涨,还爆发了抗日的“一二·九”爱国运动。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顺应历史潮流,顺应全国人民抗日呼声,对赶来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苦谏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实行“兵谏”,抓捕了督战围剿红军的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一行,并通电全国一致抗日。
这一“西安事变”的突然发生,引发了美英、苏联等东西方大国的极大关注,引发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的极大关注,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各派势力的极大关注,更引发了全国民众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在这纷繁复杂、危机四伏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摈弃前嫌,用极大的包容和协商的胸怀,采用协商民主的方式,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使蒋介石同意了“停止内线,联共抗日”的正确主张。形成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全国各族各界各党派联合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也为后来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完全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做出了贡献!
一、政治大局。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后,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立自主地解决重大问题,科学正确分析当时的国内政治大局,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维护民族和国家的最大利益,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把这个政治大局挺在前面,成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要的思想政治和理论指导的前提,也成为党领导抗战的首要基础。
二、包容胸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制定了为人民、为民族奋斗的纲领和宗旨。从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与国民党并肩担起反帝反封建的责任,在北伐中生死与共。而在1920xx年的“4.12”政变中、蒋介石背叛革命,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杀害了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并对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反复“围剿”,他的双手沾满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血。而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人不计前嫌、不计较本党利益,以极大宽广的胸怀,包容了一切,拥护蒋介石为领袖的国民政府一致对外抗日,中国工农红军自愿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对日军作战。这样的包容胸怀是任何一个政党所不具备的。
三、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西安事变”过程中,科学、正确地运用协商民主的方式,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协商,与宋美龄和美国代表端纳协商,与被扣押的蒋介石协商。经过近半个月的协商,终于使蒋介石放弃剿共政策,答应了“停止内线,联共抗日”,进而促进了抗日民主统战的最终形成,有效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全民族抗战。
四、策略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在整个处理“西安事变”的过程中,讲究斗争策略,充分体现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战略思想,主动转变“反蒋抗日”为“联蒋抗日”的行纲领和
口号
,拥护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抗日,并愿将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这是正确的策略。但同时又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国民党的“一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政策进行坚决斗争,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与此同时,讲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科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方法这一活的灵魂运用于解决问题全过程,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得到了在中国革命中的最为成功的实践与创造!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慧照愚,照善照恶,照美照丑。从这些历史启迪中,使我们更加坚信以为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伟大和光荣正确。自党的以来,率先垂范,带领党中央在讲政治大局中始终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进而同筑中国梦这一大局,以极大的政治气魄和胆略协商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极宽极大的包容胸怀处理国际复杂关系、两岸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得到了上百个国家的拥护参与,并用协商民主方式成功解决和化解各种矛盾。既讲原则、又讲策略,把党的统一战线重要法宝的运用提高到更好更新的水平。为全党做出了崭新的表率,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做出了贡献,更坚定了我们跟党前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协商民主主渠道之一的人民政协,应始终把握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系列讲话为指导,向党中央和看齐,以博大的胸怀,以包容的情怀,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合作共事,民主协商,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而且善于商量,团结民主地、和谐快乐地商量,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共同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我们为之努力的不懈追求。我们的目的能够达到,一定能够达到!
西安事变80周年整,云淡风轻,波澜不兴。
为什么?
西安事变真相怎样,我不说“真相是什么”,只介绍历史研究的“倒带法”,介绍“历史学专家怎样写验尸报告”。
1、根据档案的公布与保密的既成事实判断未知真相的背面
事态各方,凡是不解密档案或仅仅选择性解密的,其档案可以断定,对该事态方极为不利。
极力掩盖的,一定是丑陋的。
2、从收益者与受害者的结果往前推一些关键真相
延迟战争爆发,最大受益者当然是国民政府,以及四川陕西以东的中国平民。
刺激战争提前爆发,受益者有哪些人?
3、黙证
某些当事人“不说话”或“不说某些话”,不做或拒绝做某些事,这是“不说之说”。
抗战的既成事实,也是“默证”。
战争的惨烈程度,国际援助的姗姗来迟,也默默证明“准备不足”,原先的拖延很有必要,是符合川陕以东的人民的利益的。
黙证,是真相的默默诉说。
4、从信息的发布趋势推
80年以来,信息的发布当然是逐年增加。
信息发布的80年历史,纵向对比,可以看出“谎言被揭露的历史”,与“对某当事人有利或不利的信息的增加规律”。
然后,可以推知哪些“未公布的信息”。
80年前的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抗战格局。张学良作为那场历史事件的关键人物,也备受瞩目。坊间一直流传着“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的说法,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进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的张氏帅府,重温一下张氏父子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张氏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爱国将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的官邸和私宅,以其恢宏的建筑、精湛的装饰艺术,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赢得了“东北第一名人故居”的美誉。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位于张氏帅府大青楼内的老虎厅,在这里发生了史上著名的“杨常事件”。说的是1920xx年年初老帅张作霖手下的两位老将杨宇霆和常荫槐来到大帅府胁迫少帅张学良签署一份文件。为了巩固自己在整个东北军中的地位和政令执行的顺畅,张学良拒绝了两位老将的胁迫,并且将他们处决于此。在事后的一次采访当中张学良表示自己做出这一决定也是非常的困难,甚至不惜采用抛硬币这种形式来做出最后的决定。
作为西安事变主要发动者之一的张学良,1920xx年出生,20xx年去世。他19岁从军入东北讲武堂,作为奉系大帅的长子少帅,可以说是风流倜傥、叱咤风云,统帅数十万东北军,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上将,很多近代的重大事件都跟他相关,比如说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张学良一直是被人们所关注的人物。
作为近现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张学良也是备受争议。
“九一八事变”是他一生的疼,人们对他的责备、对他的不满,他接受了,他自己说我判断失误了嘛,但是不可以由此说他卖国。丢失东北他是有责任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重大的失误,我们才会看到后来的“西安事变”啊。他一直在寻求解决中国的路,面对日本对中国咄咄逼人的态势,他一直在寻求,一直在纠正自己的想法,最终他决定用“西安事变”的方式来改变中国的现状。那么这样的一种壮举促成了国内的和平停止了国内的内战,国共携手共同对日。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应该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
整整80年后,人们再度回望西安事变、再次解读张学良,他身上的民族精神是不会被时间所磨灭和忘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