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间草木读后感100字(五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字篇一
那时候才高一,也不觉得时间紧张,图书馆和饭堂离得也十分近,便常常去闲逛。有一天吃过午饭,在图书馆看书忘了时间,匆匆忙忙借了书回教室,到了门口,被班主任一拦,说干嘛去的呀,我说看书晚了。他说啥书啊,哦,是汪曾祺的《随遇而安》,好了,进去吧。
这个片段我记忆很深。高中的管理还是挺严的,午休铃打过一刻钟我才赶到教室,以为会被训得很惨。结果班主任这么轻松地让我过了关,不知是看我面相忠厚老实,还是那本书的功劳。关于此事,后来还写过一段,贴上来,以供一哂:
“午后的图书馆凉风习习,淡淡的墨香让人沉迷,乍看时间已来不及。急匆匆卷起书籍,慌忙忙下了楼梯。一路满是欢喜,却被班主任拦住问题。题是:“这么晚去哪里?手上是什么东西?”看他戴一副黑框眼镜,满脸都是笑意,心中实在生不出气。老老实实递书出去,是《随遇而安》汪曾祺。他扶了扶眼镜,轻笑一声不提。随后勉励几句,却是:“快去教室休息,若是下午睡觉,仔细了你的皮。”
我很难捉摸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远近,往往便不会主动找人热络。
上文的班主任,因其名字中有个“文”字,我们私下就喊他“文兄”。文兄是类老庄般的人物,一切事物均作不在意态。偶尔他会说说年轻时的故事,最为得意的是一次投稿,一次打架。
投稿是说,有一次,他午睡醒来看到某全国作文赛的征稿通知,浑不在意地抽出两篇随笔投了。结果出来,是“都高高地中了”。他觉得太招摇,便只去认领了其中一篇。我至今也不明白这是什么操作,缘何可以只领一篇的奖。
再说打架,文兄上学约是在80年代末,那时学生还需自带饭盒打饭,这场架,就是洗饭盒洗出来的。文兄班上一位女同学,洗饭盒时无意洒了些水到某位男同学身上,男同学许是爱惜衣服,许是小心眼儿,不依不饶地纠集了一伙人来班上兴师问罪。问罪的结果就是打架,好家伙,文兄这边八个人把对方十三个人尽数打进了医院,还削掉了某片耳朵。
这便是他一直引为得意的两件事。文兄是个可爱的人,但我在高一分班之后再也没有同他热络过了,我很难捉摸自己和他的远近,不过我想我能把这些事情记上很长一段时光。
岔开讲了一些闲话。我写读书笔记,并非十分认真地要讲出些什么心得和感悟,而是想在别人文字的触动下,自己写些自己的事情。
我有点在模仿汪曾祺,喜欢一个人的文字,就不自觉地向他那边靠拢。记得那时候还在仙林,东城汇有家大众书局,格调还不错,夏天的冷气打得很低。那年暑假,我寓居在外,房间里没有空调,就在书局办了一张五十元的卡,可以在前台领个凭证,寻个空位坐着慢慢看书,我觉得那张卡算是一张“冷气卡”。
那个时候,我常看汪曾祺的《受戒》,一本挺厚的集子,听汪曾祺讲故事,是真的有意思。有这么一种感觉,像是在夏天的夜晚,吃过了晚饭,坐在庭院里乘凉时,爷爷摇着蒲扇,慢慢地跟我讲话。
这些天断断续续看完了《人间草木》,这是一本花鸟鱼虫的集子,说实话,看得不是特别过瘾,我以为有许多故事可以看呢。也许是最近节奏比较紧,心境和这本书不配,所以看得不是十分爽快。
不过看到一多半,我体会到了汪曾祺先生的心境。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多写于八十至九十年代,汪先生于九十年代末去世,可知这段时间正是从心所欲的年纪了,也是带着一种回首往昔的感觉在描摹这些草木。由此可知,汪曾祺十分爱自然,亲近草木,因此愿意花时间和笔墨来与它们一道说说话。这本集子里,汪曾祺说自己的文字是刻意平淡的,但又不能过于平淡,因此会夹进一些仿古的句子,造出一些奇崛的味道。这可解了我一个谜团,原来如此,今日始,可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这集子一共有三十八篇文章,其中有许多不像文章,仅是一些草木的简略描写和介绍。给我印象深的,有这么两篇。
有篇写马铃薯,汪曾祺有段时期做画马铃薯的工作,这工作有趣,画完一个吃一个,老先生说自己是吃过最多种马铃薯的人,我觉得这话不假。这工作符合一个闲散文人的想象。
有篇写钓鱼台的铁蒺藜,铁蒺藜原是拴在树上拦人的,浪潮结束后就拆尽了,只留下一个还箍在柳树上:“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我总觉得这有点象征的味道,而且有一种温暖和欣慰夹在里面。
我可能不太喜欢草木,抑或是未到喜欢的年纪。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字篇二
《人间草木》这本书叙述,很散。但我认为,它是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整本书都给人一种很放松的感受。读上几页,你会感到十分的舒适,那是一种愉悦的感觉。
我以前似乎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书:大到泰山、天下山水,小到一份小吃。这本书就像我们的另一双眼,带我们领略乐山大佛、泰山、伊犁等名胜古迹。又让我们洞悉了人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
整本书读完,竟觉得意犹未尽。似一杯清茶,回味无穷。这本书不像漫画书,有一种奇异的吸引力,而是一种淡淡的风味。读《人间草木》像是外出进行了一次旅游。
我在想:为什么叫《人间草木》?作者写的,绝不仅“草木”二字吧。但为何只有草木?他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人,写了食物。又为何是人间之草木。
记得有一句诗,是写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字里行间,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由小及大,无一不是如此生生不息。“草木”二字,不就是生命的代表吗?
人间有多少美好?说不清,也数不清。有一句话打动了我的心:“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人间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如今的人间尚存许多美好:一根野草,一朵小花,一坎山丘,都是人间的馈赠,生命的火把。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误入世外桃源处,人间春风揽草木。走进自然,有的人会感到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有的人却会感到乏味。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发现美好的心灵。
《人间草木》告诉我,人间草本皆可令人动容。一花一木一果,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向往。一座山。食一味果,嗅一丛花,离自然近一点,眼的美好自然会令你动容。
人间草木,是简单的,是无华的。走进自然吧!那时,你会像那轻盈的芳草,被春风吹拂,随风摇曳。高楼大厦的冰冷,无法阻挡我对人间草木的挚爱。人间的春风,总会拂照草木,吹进我的心中。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字篇三
汪先生说:“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所以他用最温柔的笔触写下:“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便使我觉得:人间温暖,如二月和煦的春风,如三月燕在梁间的呢喃,如四月牛毛细雨润物无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赏花木的人,怜花木的人;大抵就是先生这般了吧!于是由花及人: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见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我说,花木是上帝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我是闻着花香鸟语来到这人世间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那亦或是先生对这世界所有美好感情的寄托吧。草木钟情于光阴,于是有了先生笔下摇曳的花姿,温暖人心的文字。
总是在黑色里温柔地爱色彩的我们,也开始在色彩里朝圣黑白。为什么呀?因为人间有草木,草木有温情,人间忽值得罢!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世间许多事,想想很有意思。”
我透过文字,去感受作者汪曾祺老师经历的眼中最朴素、最遥远、最恬淡的美好。它非陶渊明心中良田美池、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它非张岱心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湖心亭雪景。它是北京人遛与压鸟的喧嚷与清欢;它是落叶螃蟹蚂蚱、山丹丹枸杞槐花的淳朴与幽雅。他有一双炙热的眼睛,在生活最平淡无奇之处,洞见了生活最真实无暇的美好。领着我们,触摸人间草木虫鱼鸟兽的心跳!
“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
最爱《昆明的雨》。汪曾祺老师并非体验昆明雨的恬静幽雅,也并非经历青苔石板街的空谷回音。在他心里,昆明的雨竟是那么人间烟火气。昆明的雨竟是如草木枝叶一般浓绿旺盛的;昆明雨季的杨梅竟是如烧得炽红的火炭一般的;昆明的雨,竟也是孕育了昆明美味的菌子的。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已看尽了外面繁华喧嚣的世界,却还是愿意与草木共享那一片的青绿。或许,更是淳朴、简单的事情或者地方,比如北京《胡同文化》。北京城的胡同那么真实的就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拉洋车的“东去!”“西去!”;胡同房子的旧房檁、断砖墙;街坊里道来杀一盘的棋友;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压鸟的鸟友;食物也不失扑鼻之香,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滴了香油的臭豆腐,还有虾米皮熬白菜。北京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赶得上北海白塔!
“每个日子,都是诗意的成长。”
《冬天》也是颇有情趣的,“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冬天里,还有什么比这更温暖人心的人间烟火呢?
草木,何不可以理解成为人间最平淡无奇的小事呢?
这凡尘,究竟有什么可以留恋?不过人间草木香。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字篇四
弃浮世繁华,饮淡香清茶。
汪曾祺善于品味生活,善于享受生活。或许是因为平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和太过喧嚣的人生旅途,他的心在尘埃中慢慢沉寂下来,最后修养出一种平淡的品性。这种品性早已渗透进他的文字里,让他的作品读起来朴质简洁,但不凡的精神境界却能从字里行间体现出来。
《人间草木》就继承了这种独特的气质。
《人间草木》是他对生活的记录。生活还是那个生活,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要是重新用一种新生儿一般的好奇眼光来品味它们,再透露自己的真情实感,那就能用“可爱”来形容了。“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乎夸张的旺盛。”这些都是真实的叙述,汪曾祺先生用最真挚的语言代替了华丽词语的堆砌。
除了写花草,书中还有一些小故事。有闲来无事记录自己生活的,也有启发别人获得感悟的。汪老游遍山水,所以书中多游记,谓“行者无疆”。游记中又有小诗。小诗第一眼看上去并不令人惊艳,偏是多看几眼才能尝出其中的真味。“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山下鸡鸣相应答,林间鸟语自高低。芭蕉叶响知来雨,已觉清流涨小溪。”
书中最后一章是写人。他的老师沈从文、他的朋友赵树理、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金岳霖。这是放在全书最末的怀念。毕竟,花草终究是花草,可以随时出去逛逛看看,但这些岁月却是确确实实地回不来了。这里收录了汪老对他们的评价和印象,还有记忆比较深刻的小事。想必无论是谁,拿笔坐在桌前回忆过往时,心头总会涌上一阵阵狂潮。可能是怀念,可能是惋惜,可能是喜悦,但最应该是百感交集。
在这其中,汪曾祺对沈从文的怀念尤其强烈,连他平常爱吃的荤菜、他家中的一盆虎耳草都记得清清楚楚。“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难以想象汪曾祺强忍心中苦痛,简简单单勾勒出葬礼情景时的压抑。这份感情谁不能理解呢?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写人间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诗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看得人有些淡淡的怅然。”汪曾祺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但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愿他在另一个地方,仍能够撇一身忙碌,赏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读后感100字篇五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世间许多事,想想很有意思。”
我透过文字,去感受作者汪曾祺老师经历的眼中最朴素、最遥远、最恬淡的美好。它非陶渊明心中良田美池、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它非张岱心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湖心亭雪景。它是北京人遛与压鸟的喧嚷与清欢;它是落叶螃蟹蚂蚱、山丹丹枸杞槐花的淳朴与幽雅。他有一双炙热的眼睛,在生活最平淡无奇之处,洞见了生活最真实无暇的美好。领着我们,触摸人间草木虫鱼鸟兽的心跳!
“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
最爱《昆明的雨》。汪曾祺老师并非体验昆明雨的恬静幽雅,也并非经历青苔石板街的空谷回音。在他心里,昆明的雨竟是那么人间烟火气。昆明的雨竟是如草木枝叶一般浓绿旺盛的;昆明雨季的杨梅竟是如烧得炽红的火炭一般的;昆明的雨,竟也是孕育了昆明美味的菌子的。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已看尽了外面繁华喧嚣的世界,却还是愿意与草木共享那一片的青绿。或许,更是淳朴、简单的事情或者地方,比如北京《胡同文化》。北京城的胡同那么真实的就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拉洋车的“东去!”“西去!”;胡同房子的旧房檁、断砖墙;街坊里道来杀一盘的棋友;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压鸟的鸟友;食物也不失扑鼻之香,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滴了香油的臭豆腐,还有虾米皮熬白菜。北京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赶得上北海白塔!
“每个日子,都是诗意的成长。”
《冬天》也是颇有情趣的,“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冬天里,还有什么比这更温暖人心的人间烟火呢?
草木,何不可以理解成为人间最平淡无奇的小事呢?
这凡尘,究竟有什么可以留恋?不过人间草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