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实用1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一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我是在《慢煮生活》中看到的。本文用了几个小标题来表现“人间草木”。作者笔下的文字简洁明了,很普通的文字,编排起来却显得很高级。汪曾祺老先生的选材每个都源于生活,写于生活,让人感觉到很舒服。
例如描写槐花这一片段,开头“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它带来了养蜂的人,也是故事的开头。而最后一段写道“玉渊潭的槐花落了。”养蜂的人也走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作者开头结尾自然,又有双重含义。
我在想:为什么叫“人间草木”?作者写的,绝不仅“草木”二字吧,但为何只有草木?他写了花,也写了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字里行间,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由小及大,无一不是如此生生不息。
“草木”二字不就是生命的代表吗?人间有多少美好?说不清,也数不清。这篇文章告诉我,人间的草木皆可令人动容。一花一木一果,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向往。爬一座山,食一味果,嗅一味花,离自然近一点,眼前的美好自然会令你动容。
读《人间草木》,我明白了人间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人间还有这么多美好:一朵小花,一根野草,都需要我们细细去寻找、品味、欣赏。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二
汪曾祺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这本书分为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烟云、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文章杂事七个部分。
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
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
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三
书中所辑录的篇目,最早的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写于后半生的作品。写作风格也由最初的华丽蜕变到后期的朴实,写作技巧也是逐渐臻于至境。全书共分“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烟云”、“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文章杂事”等七辑。既聚焦各色花草景致,又书写故乡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笔墨里,泛着汪洋的文化气息。此外,还有游走性的笔记,真实记录着徜徉山水间的心情,流露出探访各地人文风情时的点滴欣喜。
对于师从沈从文的文学大家,西南联大的那段求学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笔下常常提及的话题,此番在《人间草木》里,汪曾祺用写实的手法,述说着寒窗苦读的艰辛,深情讲述着与恩师间的坦诚交往。或许是这种真挚的师生情触动了汪曾祺的心弦,让他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书中,他完全抛弃了游山玩水时的闲适和散淡,专门在“平淡人生”这辑中,用大量深情并茂的文字,写下了对父母的回想和怀念,彰显出汪曾祺重情重义的孝子情怀。毋庸赘言,作为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的文学大师,汪曾祺对于文学创作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这些心得体会也悉数收录在本书中,他既谈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之道,也与读者分享多年从文的经验之谈,字里行间尽显汪曾祺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笔简洁自如,往往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人间风情万种,在空灵幽静的意境里常让人浮想联翩。其洗尽铅华的文字亦如他灵动脱俗的'书画,真实映照着他洒脱不羁的人生。所以,品读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轻车熟路驾驭文字时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总是在悠闲轻适中,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来。那些平淡的字句好似泉眼里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还常常泛着生活的甜香,轻啜一口,总是那么回味绵长。这种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谈及家乡和各地美食的篇章里,几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写昆明野生菌一章里,写菌的品种不仅繁多,而且制作花样还层出不穷,从他不急不缓的表述中,已然闻到了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种急于品味人间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虏殆尽。
在《人间草木》里,汪曾祺由风情也触及到了人生。但他绝不是浅白直露地来一通说教,而是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悄然隐喻到笔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里。先生一生经历坎坷,曾遭受过非人的待遇,但他鲜有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更没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观者。他就像一个充满了童趣的告白者,流连于世间缤纷的草木间,闻着悠悠花香,品着四方美食,赏着九洲盛景,在触景生情中,还不忘当年一路走来的诸多不易……虽然生活对他有过不公,命运也对他有过苛刻,但他依然心怀感激地拿起笔,摊开洁白的稿纸,尽情讴歌着人间的美好和祥和。读这样的书,我们感觉不到生活的压抑,也没有心机上的负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里游走,内心的欣悦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说得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汪曾祺以《人间草木》为题,足见他对大自然的草木有着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与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罢,完全称得上是智仁相间的大师。故而,读懂了他笔下的草木,也就读懂了他那颗包容万物的智者仁心。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四
感叹自己的无知,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3月5日—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五
汪曾祺的书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总觉得应当是散落在人间的月亮碎片,皎洁纯净,发着光令人心旷神怡。再读《人间草木》,便在其间看到了散落的光辉和烟火人间。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里说过。汪曾祺回忆起江阴的那个有着浓厚果香的'水果店,我想那个鲜活地立在江南小镇上的水果店,可能站在了一条胡同口,门口或许挂了一块破旧了的旗,就单单写了一个“果”字,或许有一个木制的牌子,上书“百香阁”,做工就精良了不少,文字也比单单一个“果”字文雅细致了许多。但是时令水果的店,没有几十年历史也是撑不起木制匾的,转念一想,有着如此深厚的果香,那应当有着许久历史,果香深深地浸到了做墙的木头板子里,果香和木头香气一起蕴孕。店门口是齐膝的门槛,不小心就要栽个跟头,一排排的果架上摆放着用篮子装着的时令水果,也许有十几种,也许只有几种。门口的台阶趴着一只狗,眼睛是亮的,和水果店里的葡萄一样,亮晶晶、水灵灵。买了一篮水果,店里卖水果的姑娘急忙赠了一小把枇杷叶,这姑娘,可能是戴望舒在雨巷里遇到过的,撑着油纸伞,慢慢悠悠走过,也可能是村上春树在晴朗天气里遇到的百分百女孩。店门外是黄昏的炊烟,胡同里洗洗涮涮的声音,散落一地的人家烟火气。
汪曾祺说:“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大约气味与彼时的心境都是相关的,果香浓郁的那段日子,他说,“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汪曾祺的文字从来都是人间草木清香里慢慢走出来的,平淡如饮白水,越来越只依赖平淡的必需的生命点缀。就像夏天的一场雨,雨后清晨,暖暖的小小的水汽块儿触碰着肌肤,周围荡漾着花香与植物生气。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六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八个字,是汪老的老师沈从文去世的时候,张充和夫妇送来的挽辞中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或许,在张充和的眼中,这几个字,是颇能够代表沈从文的一生的,而这我眼中,这几个字,用来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贴切的。
这本《人间草木》,收录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选择的题材大都同生活中寻常花鸟草木有关,读来分外感觉到浓浓的生活情绪,除了这些,还收录了几篇写汪老当年在西南联大时候认识的那些大师们的生活轶事,描写诙谐有趣,栩栩如生,简直仿佛见到了那些大师们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畅,生于战时,长于混乱,就算在名声斐然的时候,也因遭遇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难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难,屡屡被人误会,他也能够随时保持豁然达观的心态,用一颗平淡宁静的心去认真体会平凡生活的好处,去写就着平凡生活的动人。
所以有人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我想,能够把文字写得像诗需要非凡的才气,而能够把自己的一生都过得像一首诗,则一定需要一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七
我有的时候特别感谢这些作家们。人这一生让人烦恼的事情太多,感情、事业、家庭等等,让人应接不暇。读这些文字让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安静下来。
《人间草木》是真正的文人散文,没有空泛的大道理,没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是闲情逸致。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读来让人丝毫不会感觉到枯燥,反而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目前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是不是在人来人往中迷失了自己?是不是丧失了发现爱与美的能力?是不是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追求与爱好?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都是这样。工作的时候兢兢业业、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恰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这般,心才会沉静、人才能安静,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向前飞奔,又能欣赏途中风景。
真正的大家总是不去刻意的雕饰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实实在在的语言饱含深情,犹如与一位仙风道骨、阅历丰富、充满故事的老人在随意交谈。打动了我们的是真心诚意,是冷静与淡泊,无论是文字里莫名的深情与淡淡的忧伤,都会给我们带来感动。
文档为doc格式。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八
书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就来说说汪曾祺的《人间草木》。
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九
有人说,汪老的散文具有烟火气息,包括这本《人间草木》,都是用朴实平华的文字渲染出人间烟火,让人觉得平实亲切有生活滋味儿。下面小编整理的几篇人间草木读后感8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书籍。
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
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
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
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
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
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
《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
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
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
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
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
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
无锡人爱吃甜。
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
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人间草木》是一本散文集。
文章分七辑,每一辑内容都不同。
作者汪曾祺先生是个真性情的人,单单从目录就能看得出来。
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很直白,朴素、平凡但是带着点诗意。
“人间草木”这个题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题目,但是作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却很恰当。
每篇散文的语言都很朴实,简单,内容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随处可见的草草木木。
不知是题目烘托了文章,还是文章烘托了题目?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么都能写,而且写的有趣。
卸去了华丽辞藻的文章读起来让人颇为心安和舒服。
从回忆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种各样的小吃,再到在联大的生活、相识的老友、亲人……几乎都是司空见惯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笔下却别有魅力。
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页的文章,把葡萄从一月到十二月详详细细地描写了下来,但读着一点也不使人厌烦。
这便是魅力,或者说是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平凡了。
散文是拿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
即使是他人的经历,《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读起来仍旧是温暖的。
有人对散文不感兴趣,认为它无聊,没有跌宕的情节,像一杯白水。
其实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罢了。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一定是担得起这八个字的--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
在读《人间草木》之前可谓是对汪曾祺先生毫无所知,如果搜索记忆中姓汪的名人大概只能说出汪精卫来。
读罢此书想出两个字最能代表我的感受“用心”和“生活”。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来之不易。
细一想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都指着人的那张嘴,这些也全都出现在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之中。
以前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里面多是对大自然的歌颂,现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里面多是对生活的感触,纵使是游记也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与人贴的很近不是像纯粹歌颂自然之美的文章那般孤冷。
汪曾祺先生对吃是很有造诣的,在文章中有专门的一辑介绍各种各样的吃食,我是个饕餮客什么都是胡乱的扒拉到嘴里,往往是肚子已经填饱而饭菜的味道还毫无所觉。
关于吃,让我回忆的话我第一想起来的便是小时候母亲每天都要煮的面条如果幸运的话还能加上一盘醋溜白菜,再回忆便能想起红烧肉,小时候家里比较困难很少吃肉,所以现在如果别人问我最喜欢吃什么菜我可能会回答红烧肉的。
如果让我回忆各种吃食的美好滋味我根本就回答不上来,我是对生活不用心的人,所以很多事情在我身边发生了又在我记忆中消失了。
散文集中最让我喜欢的是对西南联大的回忆,其中对西南联大老师学生还有抗战间生活状态的回忆让我着迷,由书中我得知为什么那时候的学生比现在的学生要优秀何止千倍万倍,谁能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大半个中国到达昆明仅为了考取西南联大求得学问。
西南联大为什么会在八年的时间里比北京大学三十年时间出的人才都多,原因就是汪曾祺先生说的那句话“自由”。
他也在文中说之所以考西南联大是因为那里的学生“潇洒”。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十
很有幸拜读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人间草木、世间风物、行者无疆、记忆的味道、星斗其文,赤子如人。汪曾祺不仅是一个厉害的小说家,散文也十分优美,在这本书中,他表达着对大自然里的事物,自己独到的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入手。描写着生活中的凡人小事,记录着各地乡情民俗;谈论着各式草木虫鱼鸟兽,还有对辞章典故进行考究。同样,在他作品里充分表达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回忆,那是一种多么美的感受。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汪曾祺老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的草木虫鱼鸟兽,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使我浮躁的内心慢慢变得平静下来。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的往事。每当小学放暑假的时候,都会回到村里面和爷爷一起住一段时间,与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挖泥鳅、钓鱼、打鸟、掏鸟窝、摘西瓜······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开心,并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
然而回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每天是否由于过于匆忙和沉迷于网络之中,而忽略了生活的乐趣了?热爱自然,亲近草木虫鱼鸟兽,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工作的时候要积极努力,休息的时间,就需要放下手机,走出去,亲近大自然,去发现去感受自然的魅力与美好。这样子,才能够在生活的道路上,既能不断的前进,又能陶冶性情,使得自我更加完善。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十一
汪曾祺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这本书分为7辑,分别是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烟云、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文章杂事。下面小编整理的几篇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八个字,是汪老的老师沈从文去世的时候,张充和夫妇送来的挽辞中的。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或许,在张充和的眼中,这几个字,是颇能够代表沈从文的一生的,而这我眼中,这几个字,用来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贴切的。
这本《人间草木》,收录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选择的题材大都同生活中寻常花鸟草木有关,读来分外感觉到浓浓的生活情绪,除了这些,还收录了几篇写汪老当年在西南联大时候认识的那些大师们的生活轶事,描写诙谐有趣,栩栩如生,简直仿佛见到了那些大师们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畅,生于战时,长于混乱,就算在名声斐然的时候,也因遭遇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难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难,屡屡被人误会,他也能够随时保持豁然达观的心态,用一颗平淡宁静的心去认真体会平凡生活的好处,去写就着平凡生活的动人。
所以有人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我想,能够把文字写得像诗需要非凡的才气,而能够把自己的一生都过得像一首诗,则一定需要一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了。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句子是煽情的,却不由得叫人感动。
这些文字没有一个语句在刻意地给人打鸡血,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受到温馨地鼓励。
比如他说起有个人随手将一把豆子扔在了石头下,过了一阵,翻起石头一看,一群豆芽竟然将石头顶起来了。
与此同时,汪老,还非常具有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情趣,比如他说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说起养鸟人让画眉学叫,他说,“画眉本来的鸣声是很好听的。
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这样的思想与面对艰苦的淡然,与汪老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印象最深的是,是说起当年在联大每次躲警报的时候,有位同学,“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合他的冰糖莲子。”
而后人在议论为何西南联大在短短几年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时候,只说了两个字:“自由。”
汪老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坚守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从容,和内心深处对自由地不懈追求。
这样的汪老,才能够写出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吧。
我的书桌上有两本《人间草木》。
一本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人间草木》(2006年9月版),作者是已故散文大家汪曾祺先生;另一本是商务印书馆新近推出的《人间草木》(2009年10月版),作者是厦门大学周宁教授。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让人读来有种轻松愉快、心旷神怡之感。
他对人世间的花草树木、四季蔬果、虫鱼鸟兽均入眼帘,妙笔成文,成就一篇篇谈草说虫的文章,足见其人间草木情怀。
而周宁教授的《人间草木》让人读来就有种沉重感和责任感了。
作者周宁先生在书中臧否四对八人,即严重的时刻:马礼逊和柏格理;人间草木太匆匆:苏曼殊和李叔同;天堂的风暴:托尔斯泰和马克斯•韦伯;剩水残山供一死:梁济和王国维。
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或理论,而是因为他们的精彩人生。
本书的编辑丛晓眉女士在该书封底勒口处评价说:“他们是些亲切而又高贵的人,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绝望中爱,在希望中死。
带着精神的闪光,这闪光不仅让我们看见他们,并在他们身上折射出我们自己;也让他们彼此看见对方,在灵性上相互照应,从世俗通往神圣。
”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动的在潮,启发我们思考一些生命美学的基本问题。
书中这四对八人均是有思想、有追求、有信仰的现实生活之人。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25岁到中国,为了神圣事业,承受巨大孤独和苦难的人生。
在华期间完成了三大任务:学习中文;翻译全部圣经,取名《神天圣书》;编写字典,取名《华英字典》。
柏格理的一生是一段耀眼的奇迹,最终却像流星,消逝在世界历史的黑暗里,他的现世功德,都变成寂静中的回忆。
柳亚子先生专门研究苏曼殊,总结曼殊一生为“多愁善感,为情所累,神经质式的敏感与热情、哀怨与幽愤,渴望温情与爱怜。
往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几乎是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有僧友问他出家后为什么还有“忧生之叹”,苏曼殊答:“虽今出家,以情求道,是以忧耳。
”郁达夫称赞曼殊诗比画好,画比小说好,而浪漫人生,比他的诗画小说都好。
本书作者周宁先生评介“曼殊在感性的快乐中找不到的安慰与安宁,弘一在理性的痛苦中找到了。
”李叔同少年做公子,中年做名士,做话剧、绘画、音乐、办报;做老师,做高僧,均成绩斐然。
年轻的李叔同意气风发,希望投身革命,先是追随康有为、梁启超,而后又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国难中,他填了一阕《金缕曲》:“……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豪迈之气跃然纸上,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思考。
在大革命后期的幻灭中,李叔同遵从了儒家文化古训:“天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出家为高僧弘一法师。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十二
小孩子是天真可爱的,对什么事情都好奇,都新奇。他们放风筝、追逐、打闹、就是一种玩耍。汪曾祺在写枸杞子,眼看已经找了半瓦并了,那么,他们找枸杞子干什么呢?泡酒?配药?好像都不太是。原来,他们找枸杞只是为了玩,他们边找枸杞子边散步,可真够有趣的,真会享受生活。这对老夫妻还童了。我听说过“返老还童”这个词,但我并不以为然,老人怎么可能成为小孩子呢?在这对老夫妻上我算真正的见证了所谓的“返老还童”。
《人间草木》一本文学的著作,汪曾祺,我似乎读懂了他,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十三
我关于汪曾祺先生最初的印象,是被选录进课本的《端午的鸭蛋》带给我的,那“吱—”的一声,一筷子下去,浸出的红油在我的脑海里飘了好多年,后来在大学的课堂上,老师选录了《人间草木》的片段让我们赏析,先生为栀子花鸣不平,给菌菇分类,写江南的气候,绘四川的情,字里行间溢出的对生活的喜爱跨越时空通过ppt传达给了我,于是乎读先生的作品就提上了日程。
说来惭愧,我懒,被短视频耽误了,读起文章来不像以前,断断续续的,《人间草木》读了一小半,就想卖弄卖弄,写点东西,写写这本薄薄的书带给我的大大的思考。
看先生的书,先吸引我的是画,书中夹的书签上的画最是可爱,一支绘了两只茶杯,一把蒲扇,一支画了茶壶和菊花,先生的画画得漫不经心的,就寥寥几笔,颜色都不肯用多了,但你仍觉得美,仍觉得先生当时所见所感就是画上这样,画中无一人,却全是人的气息,恰似刚刚还有位闲人在这画中饮茶,只是此时走开了,把景留给了画。我爱先生的画风,于是学着模仿一下,得了个“画虎类犬”的结果,后来我正经读起书来才觉得先生走了那么多路,见了那么多人才能大道至简,境生物外,我没个几十年的功夫还是不行的。
先生的写的花美,写的果子也甜,我最爱的是看花吃果子的人,先生笔下人是鲜活的,别的作家写底层谋生的人常常写他们的苦难,眼里都是痛苦,字里行间全是压迫,先生写的底层人也为生活所迫,也背井离乡,但人是真的,可爱的,做的也是与花呀,蜜呀打交道的生计,在《槐花》一文中,男人和女人以“养蜂”为生,女人差男人二十岁,三十岁的年纪得了个便宜奶奶当,对他的孙子还百般呵护,当自己的血脉,年轻的我要是遇见了这样的'事,准的在心里骂骂那个男人“老牛啃嫩草”,再恨恨那个女人“不争气”,可是看了这篇文章,全然没那股子气,还在想,洁白的槐树下,昏黄的灯光照着,锅里的水滚着,男人和女人嗦着面,唠着嗑,多美啊!于是乎我恍然大悟我为什么不能写出生动的人,即使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情景,但我买糖人就只是买糖人,我没有关心过做糖画的这位师傅怎么开始了这门营生,冒米粉的老板夫妇也默契十足,但男的不帅女的不靓,我对他们的爱情故事提不起来兴趣,我对人的认识是浅薄的,我写的人常常是静态的,着重刻画他们的眼睛鼻子,还硬要往可爱了写,失了真,但先生笔下的人是动态的,他对他们不带有成见,他愿意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他写的别人的事也算是私密了,别人也愿意告诉他,这样看来先生真的招人爱呀。槐花落了,人走了,缘止了,我觉的先生不甘心这样的美好就他自己珍藏了,就写了出来,千千万万的读者读到了这个故事,后来放下书,闲逛时见到槐花和养蜂人也会多看两眼,多攀谈几句吧。
先生写的这本书叫《人间草木》,我私以为这本书算得上半本是食谱了,尤其不适合晚上看,特别是减肥的晚上看,因为这草木太香了,我原以为葡萄就是葡萄,品种再多能吃出个什么来,后来我知道还真能吃出个花来,先生要吃葡萄,从人家还是个种子的时候就惦记上了,一年十二个月,从下雪开始,到下雪结束,每个季节什么样子记得明明白白的,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着色也清清楚楚的。梨、石榴、桃、杨梅、木瓜地瓜等等天然品种要做个地区分类,品质检测和历史追溯,像栗子、豌豆芽、黄豆、马铃薯等等这些易加工的,就要记录一下做法,比较一下口味,还能做个店铺推荐呢!我羡慕先生,同一种食材天南地北的吃,古今中外的吃,炸着吃,炒着吃,蒸着吃,还生吃,读《十五从军征》都能从字眼里抠出美食。我就不行,我太懒了,都是点外卖吃,食材也不认识几种,就算吃到了“上古神菜”,就最多叹一句好吃,点击收藏就了事了。
人们常说“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那我觉得先生是真真思想纯净的人,他全书不揭露什么,不说教什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就写写画呀草呀,但你就愿意听他的,去认识这些花草,还暗暗计划着把这些画画草草安排进自己的生命里。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种了足够多的花,我的朋友来访我,我也让他们和我的花坐一会,并告诉他们,这些花儿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十四
汪曾祺先生有一首题画诗,开头四句是这么写的: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花草集自序》)。
前两句自言为人,后两句自言为文,都是明白坦荡。在那段疯狂岁月,连沉默都不可得,“不整人”之难可想而知,而在今天,“送小温”其实也殊为不易。那得有民胞物与的情怀与慈悲心肠。何谓“小温”?小者,淡也,亦有谦卑的意思。只是平凡的(也是平等的)人性的淡淡的温暖。如同冬天早晨或者傍晚的阳光,只能给人一丝暖意,让人于寒冷中有个盼头,不致失了希望——而希望恰恰是“人的一部分”(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在一个越来越冷漠的时代,动机难辨的“热情”和居高临下的“温暖”早就让人心生疑虑了,符合平凡人性——尽管现在也已罕见——的“小温”才愈显其珍贵。或许,这也是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严家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将汪曾祺归入京派小说家之列,并指出:“在京派作家来说,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表现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可称的论。在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里,谈论的几乎都是凡尘俗事,人间烟火。他谈饮酒、谈美食,让人食指大动,但绝不会有微言大义;他谈人生,但人生就是人生,既不说哲学,也不扯思想;他谈花花草草,一往情深,也屑于夹带什么感悟或者道理。“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这是汪老对自己文章的评价,我觉得即使对于当下文坛,这十三个字依然不啻暮鼓晨钟。
也许是爱之太深吧,近年来对汪老的评价越来越高,甚至有人送了一顶“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桂冠,让人颇有些茫然。其实,汪曾祺先生在文章中对自己早有过清楚的定位:我曾自称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道主义传统,大约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汪老的这种追求自然其来有自,而且最直接的来源,我想大约是乃师沈从文先生:曾经有人询问我,“你为什么要写作?”
我告诉他我这个乡下人的意见:“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促我来写作,不断的写作,没有厌倦,只因为我将在各个作品各种形式里,表现我对于这个道德的努力。人事能够燃起我感情的太多了,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美丽与智慧。……”(沈从文《篱下集·题记》)。
然而时移世易,如今,抒情变得越来越虚伪,也很少再有作家愿意自称人道主义者了。
惭愧的是,笔者简陋,没能查找到“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这一说法的原始出处。我怀疑或许是来自汪老在一篇文章中说的“我觉得我受儒家思想影响更大一些”这句话——当然,根据《汪曾祺全集》出版前言(林斤澜整理)中的提示,1987年《北京文学》杂志召开的汪曾祺作品研讨会上,北大的几位年轻学者给汪老“定”了个“位”,大意是,汪曾祺“是士大夫文化熏陶出来的最后一位作家”,也许这就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最初形态。——但是,在《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一文中,汪曾祺先生接下来一句的补充却明白地说:“我所说的‘儒家’是曾子式的儒家,一种顺乎自然,超功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
这里,汪曾祺先生说的曾子显然不可能是“日三省乎己”的曾参,他持身过于谨严,而应该是孔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的曾皙。事见《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夫子让四个学生各言自己的志向,于是曾皙就说出了那句儒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听后,也被曾皙的这种潇洒胸襟所感染,喟然感叹:“这也是我的理想啊!”
然而,曾皙的这句话哪里是一个严格的士大夫的志向呢,只不过是士大夫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罢了,所以孔老夫子才会喟然而叹。因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真正的士大夫要以天下为己任,是不可能有这份闲情逸致的。而“春服既成”一句公案,也就成了儒学历史上一支旁逸斜出的奇葩,固然美丽,实属空花。
或许只要读读汪曾祺先生撰写的回忆西南联大生活的系列文章即可明了,即使写跑日本飞机的警报,写联大教授的遭遇,汪曾祺先生也几乎无一语及国仇家难,更不会金刚怒目、苦大仇深,而始终对这世界抱着一种温柔的同情与善意。这实在是因为汪老具有一种极其强悍的能力,即使再苦难的生活,他也能从中发现出可亲可爱、美好温暖的面向来。
还是再引用汪曾祺先生的一段自我剖析吧:作家就是生产感情的,就是用感情去影响别人的。……有的人曾提出,说我的作品不足之处是没有对这个世界进行拷问。我说,我不想对世界进行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严峻的拷问;我也不想对世界发出像卡夫卡那样的阴冷的怀疑。我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是比较温暖的。就是应该给人们以希望,而不是绝望。我的作品没有那种崇高的、悲壮的效果。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社会性·小说技巧》)。
我猜测,其命名初衷,大概也是来源于那句“人间送小温”吧。先生百年,余温尚存人间,真好。
十六世纪法国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说:“依我看,最美丽的人生是以平凡的人性作为楷模,有条有理,不求奇迹,不思荒诞。”(蒙田《论阅历》)用这句话来给汪曾祺先生其人其文作脚注,应当是恰如其分的吧。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十五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的一本散文集。下面小编整理的几篇人间草木读后感6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人间草木》中描写的各个地区真是美极了,从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风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些风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净,最安静的,使作者感到轻松自由.乐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声。
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开花时香的不得了。
福建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红色、桃红色、浅红色、紫铜色、白色,真是美不胜收。
福建的云霄是果乡,到处是果树:芦柑、荔枝、枇杷。
枇杷瓣大,味甜无渣,真是美味极了。
武夷山也是风光壮丽。
玉女峰,大王峰,壮丽极了,还有好多优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园。
作者把这山水、特产描写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览一番。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
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
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
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跑警报。
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
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从《人间草木》中我了解到许多异域风情,优美动人风景,扣人心弦的故事。
人间自有草木,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谊。
所以《人间草木》犹为给人启发。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
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
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
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
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
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
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汪老先生那一篇《胡同文化》是北京人的生活写照,那么朴实的语言,却留下无穷韵味。
是感慨?是怀旧?深深的文化气息弥漫在图书馆一隅。
离开浩如烟海的小说区,在散文专区的架子上搜寻。
终于,这个灼热的夏日,我还有幸品读了他的《人间草木》。
余秋雨的散文多少有了商业的气息,易中天的三国只品出自己的味道,韩寒郭敬明忙碌着展现80后个性。
俗世匆匆,读书,本应该是一种享受。
汪老先生这本集子,并不是一本纯粹的花草锁记,细品,他的笔墨下描绘的一草一木带着盎然诗意,真可谓悠悠人间草木情!
他的散文已臻化境,其文字技巧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并不为过。
他的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
其中的一篇《昆明的雨》咏道: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最后一句是我的挚爱。
抹着温润光泽的修长叶子,沁着花香的连珠花朵,木香花在丝丝细雨中柔情缠绵。
缠绵中又不觉娇柔,品茗,或斟酒,人间的闲逸之情淋漓尽致。
又如《花园》中写道,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鲁迅的《百草园》意趣丰富,汪老先生这篇则是乡情四溢,咂摸几遍更是意韵无限。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展现的淳朴魅力并非在纸上褪了色。
再如《夏天》中“牵牛花短命。
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