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十一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一、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观念:抒写情感,见证生命。许多人认为,作文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一种外化”,有“‘生命倾诉’的特点,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①中学生作文应“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遮蔽的生活底蕴”。②因此,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性情,吐露自己真实的心声,或者如一篇谈“新概念作文”的文章题目所言“写那想的,想那新的”③。
2.教学目的: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平时的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每次都写出一篇优秀作文,可以对全班朗读,也可以拿出去发表。每一次作文,教师又都希望学生能够创新,能够写出一般人不能写或没有写出的内容。
3.作文备课:既无计划也无教案。多数教师只在写教学计划时点明安排几次作文,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又不写作文教案。不仅没有教案,而且每一次作文在整个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都不甚清楚,也不予考虑。
4.进行方式:就是“写”。课几乎都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去写。不放心的教师会对作文题作一些简单的解释或提示,说明一些要求。一般在课堂上进行,安排在课外的多因课文教学时间紧而不得已而为之。5.作文题目:话题作文一统天下。随着高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作文教学无论平时还是考试便一股脑地采用活题作文题目,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赶上时髦跟上高考。话题作文从高中延伸到了初中,甚至连小学也在实行话题作文教学了。
6.作文批改:选优说劣。优秀作文一般会在全班朗读,教师简单总结其优点所在。对于较差的作文,多是总体评价其不足,具体到一篇较差的作文,则是多鼓励少批评。本来每次作文都有各自的训练目的和要求,但如果学生未按目的要求作文,而是别出心裁地写了一篇可读的文章,教师也会认为这是本次作文中的优秀篇章。这就等于写什么都可以,写歪了,还会被认为是创新呢。
7.教学效果:效果堪忧,能力不高。有教师指出:“中学生对作文所持的消极态度和低下的写作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学作文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④张志公先生也曾说:“现在,学生最习惯于写抒情散文,别的不会。”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是这一次作文写得好,得到老师表扬,但多数时候则写不好
平时作文常受表扬的学生高考作文未必能拿一个好分数。事实上学生对于自己的作文水平达到何种程度也说不清楚。
对上述七个方面作一下总结,不难发现这样两个问题:(1)高中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在引导“创作”,引导文学写作。随着新世纪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文学教育比重的加强,作文的文学化倾向更为显著。(2)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及形式极其简单:它的备课就是出出题目,上课就是让学生写作,批改就是选优评劣。
二、作文教学的文学化问题
高中作文教学的文学化是怎样形成的?它与哪些因素有
1.它与社会对写作的认识和评价方式有关。在一般社会人士看来,作家诗人才是写作的高手,只有写诗写散文写小说才是写作,作家诗人那样的“创作”能力才是写作能力。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写专业论文那是专业人士理所当然的事,那只是证明你的专业水平高,并非是写作能力高。
2.它与教师把作文的内容定位于抒写心灵有关。在许多教师看来,“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渲泄,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名家要求作文时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写作中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以我手写我心”。这样的“自我”中心论,必然使作文教学重体验、感悟、表现等。这样一来,“写那想的,想那新的”的“新概念”类的创新便弥漫了中学作文教学,独特、怪异、体现个性的作文便成了最受青睐的。而这些正是文学创作的特质。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不自觉地钻进了文学的圈内。
3.它与教师把作文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发展有关。许多教师认为,作文是为了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纯化学生生活,一言以蔽之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于是无论是“作文——生活”论者,还是“作文——做人”论者等等,都把作文当做塑造人的手段,作文于是从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变成了一种手段——文学的塑造人的手段。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驱导下,作文不是为了去叙写学生人格思想,而是为了去提升学生人格思想;不是为了去再现学生人文情怀,而是为了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不是为了去表述学生生活,而是为了去开拓学生生活。
4.它还与高考导向及教师对文学的偏爱偏重有关。高考的话题作文倡导学生发挥个性,表现自己所体验的生活,即使是写议论文,也要求写得具有文学味,要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实质上就是在倡导文学创作。由于高考的影响,广大学生无不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化文学化。而广大教师无不“竭忠尽智”,作文教学几乎都是围绕文学写作来进行,办“文学社”,“写作兴趣小组”,等等。
诚然,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文学写作引导,让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甚至还应该强调的是,文学写作教学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体。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从文章写作的动机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写作的冲动与灵感,二是写作的某种实际需要。前者即是文学创作,而后者却并非文学创作,而是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用型写作。
2.从社会实际需要来看,“社会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公民,他们有良好的教养和审美能力当然好,但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诗人、作家”。大多数学生将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极少进行文学写作,写的最多的可能还是发言稿、实验报告、法律文书、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等一类文章。
3.从作文教学的目的来看,其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诗人,作文教学也没有必要主动地承担这一任务,任何文学才子都不可能依靠中学作文教学来产生。极少数写诗歌、散文、小说的学生,大概也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结果。当了作家、诗人的人也并不感谢中学作文教学。
4.从国外中学作文教学的情况来看,像德国、日本、美国等,他们的作文教学大都以社会实用为目的,立足于学生进入社会实际的需要。如日本写作教材中设“书信和日记”、“生活和意见”。“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作文题,实用性的特点显著。
着眼于实用,着眼于学生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作文教学,才是健全的作文教学。高中作文教学,可以让一些学生尽显文学才华,但不能让一个学生缺失实用写作能力。
三、作文教学过程的简单化问题
首先,单一化的“写”及其每次作文都要求写出优秀作文的教学形式,使作文教学缺失了训练过程。这样的作文教学客观上一开始就把学生当作具备写作能力的人,而省去教师科学有序的作文指导,省去学生“创作”出优秀作品之前的较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这样,就必然把多写(也即多创作)等同于训练或达成能力的手段,把结果等同于过程
而“写”的时间和“写”的量又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定,什么时间写仅凭教师的工作缓急或兴趣去决定,写多少就全凭教师的“经验”或“感觉”去决定。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变得无比简单和随意。
其次,“多读多写”的“感悟”“自得”式的传统方法论,严重阻碍了作文教学的科学化进程。直到今天,人们还津津乐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悟得”方法,还沉浸在“功到自然成”的超然境界。教学既无学科体系,也无科学的训练体系,除了一味地“写”,也就别无他路了,也就显得无比的茫然和盲目。
再次,由于文学化倾向的影响,一些人强调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再写”,这使得作文教学研究放弃了对“没有写作冲动也要写”的探索与训练。我们知道,写作并非都是因冲动而生,并非都是有感而发。比如领导要求你写一篇发言稿,或工作总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等等。朱光潜先生曾说:“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字样,‘偶成’者触兴而发,随时口占;‘赋得’者定题分韵,拈得一字,就用它为韵作诗。”“‘偶成’的作品全凭作者自己高兴,迫他写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现的一个内心冲动,不假外力。‘赋得’的作品大半起于外力催促,或者要满足一种实用的需要,如宣传、应酬、求名谋利、练习技巧之类。”由此可看出,“偶成”当是因“冲动”而生,但“赋得”却不是因“冲动”而生,恰恰是写不出来也要硬写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又如唐人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显然也是“硬写”。中学作文教学在这些方面却一直弃之不顾,因此也就不可能作出有意义的深入的探索。
可见,中学作文教学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有效的训练。
四、新的思考
从以上情况看来,当今中学作文教学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担当起全面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特别是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作文能力的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思考。
1.必须把中学作文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它是与中学数学、外语等学科相并列的一门基础学科,甚至是应该从语文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该有自己的科学有序的内容体系,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用以来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2.必须明确作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来达成,这就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体系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3.要有严密的教学计划,必须明确学生在中学各学段及整个中学阶段应达到的写作水平或写作能力。教师的上课及学生的训练应体现出渐进性,并且要考虑每一个作文单元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考虑每一次训练是为了达成何种能力。
4.要改革高考只考话题作文的局面,努力探索真正能检测学生作文能力的考试方式。平时的教学,作文最好单独设科教学、设科考试,这样作文就不限于只是一道写作大题,它还应有其他方面的作文学科考试题,以便全面地检测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学习写作。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愿广大语文教师及其写作教学专家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为作文教学做出崭新的贡献。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热爱作文呢?作为语文老师,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以最轻松最快乐的情绪来引领学生步入写作殿堂。想让孩子们爱说话,说好话,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生动形象、风趣严密的语言能力;想让孩子们热爱作文,教师自己要真正热爱作文。魏巍在《我的老师》中举了7个很平常的生活例子来证明他受蔡芸芝老师的文学影响是终身的。许多成功的文学家,在谈到自己如何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时,共同的影响是来自他们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饱含激情的声音,善意而智慧的掩饰,巧妙的引导和鼓励,都可能是引领学生走上文学道路的“魔咒”。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知道不露痕迹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获得他们的尊敬和崇拜的。但说实话,有太多的语文教师自己就没有生活的激情,更没有思考和创作的激情。我们在要求学生写作的时候自己只是一个袖手旁观者,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实施的是“拿来主义”。如果要给别人一杯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是不是也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点燃自己的创作激情呢?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综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学作文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呢?笔者和同学校的老师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体会,敬请同仁批评。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和一个作文教学的研究者。
我们学校正在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校园。学校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每年必须订阅一些与语文学习、研究相关的报刊,学校在经费上适当给予补助;鼓励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撰写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和教育教学论文并给予较高的奖励等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师的成长。仅仅是从20__年到现在,笔者就在省级以上的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和文学作品30余篇,这样不仅个人能力得到提高,物质上获得奖励,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威信。我经常将个人的作品带到班级与学生交流,交流写作的得失,交流写作的技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年来我任教的班级学生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50余篇(首);在刚刚结束的20__年高考中语文成绩名列本地区前茅,我想作文一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申请了一个市级课题《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结合日常作文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一条“阅读积累·咀嚼消化·感悟创新”的作文教学思路,并在全校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近三年的江苏省作文大赛中我校选手获一、二、三等奖人次居全省前列,学生发表作文300余篇,学校校刊《风帆》在兄弟学校享有盛誉。因此,要想教好学生作文,教师就应该投身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去。只有对学生有所研究,对写作的规律有所研究,有一定的实践和指导经验,才有可能授人以“渔”,而不仅仅只是授人以“鱼”!积极和有方法的引导往往是激起学生写作欲望的良策。
其次,作文教学可以是校本研究的课题。
在上面的内容中,笔者谈到我们将作文教学的研究与作文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就是一个实例。《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这个课题的提出与学校开展校本研究不无关系。在全校上下积极申报校本研究课题的氛围中,我们语文组的教师就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来一个“一箭双雕”,在完成校本研究任务的同时让校本研究和作文教学研究相结合,让作文教学走出长期以来的无目的化、无序化、无纲化的窘境。目前,我们的课题已经结题,一本有关作文教学的校本教材《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即将由出版社出版,校本课程也进入了实施阶段。这样,我校的作文教学就有纲可循、有本可依了,相信在这本教材的帮助下,我校的作文教学成绩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让学生从阅读中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也证明,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往往能从阅读过程逐步提高。因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或其它读物时,总是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是何等的平淡与枯燥也能从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获得经验。因此,在学生无法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开具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有目标
我们首先为学生高中三年开具了一个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中有世界名著和名家经典散文等,并且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的成长,与高中三年各个学期的教材配套。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学习任务重,重点是经典散文和时文的阅读,教师每星期有计划地将阅读材料下发给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又可以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寒暑假和国庆元旦长假,我们都会让学生利用长假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会过一个充实的假期。此外,每学年订阅报刊杂志时期,要求学生在老师开具的若干目录中选择订阅。这些目录包括《作文与考试》《中学生阅读》《杂文选刊》《读者》《意林》《语文报》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存在胡乱选择的现象,在写作时有效仿的对象,作文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阅读有经验
每个人的阅读品质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学校就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经验交流体会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大会无疑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些网上交流平台,如“阅读bbs”等。
“阅读bbs”是学生最喜欢的沟通平台。这个平台其实在校园局域网上开设一个专区进行阅读作文等方面的交流。此平台分成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小平台,每个小平台下又有班级交流平台。学校安排语文教师做好各个平台(论坛)的版主,每天实时为学生解决一些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并做好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鼓励各班语文教师随时(尤其是假期)参与与学生的交流。
3.开放阅览室,让学生阅读有地方
阅览室有两种:常见的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阅览室。我校图书馆藏书30万册,订阅期刊100余种,三个大型阅览室可供300位学生同时阅读;网上阅览室就是学校与一些著名的网站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行资源共享。学生只要打开网络,进入学校网上图书管理系统,输入个人信息,就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文学作品,如果有必要你还可以下载保存。当然,一些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都经过了过滤!学校每周都有专门的阅读课,这就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有时间有地方阅读,又有东西可读。
4.推荐佳作,让学生阅读有收获
有阅读就会有思考与感悟,学生将所思考的东西写成文字后,教师将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刊。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这样让学生感觉到了阅读是有收获的。同时也为其他的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也会更加努力的。
总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定会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文教学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 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 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 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 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 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 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回顾一学期的高一语文教学,我觉得有几点做法让我颇感欣慰。
1、从文史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大胆创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据这样的一条理念,我尽管是在复习课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语文的审美教育,无论是讲《论语》等古典文化,还是讲中外名著;无论是上作文课,还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我都会力求从语言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氓》,这是一篇诗经作品。《诗经》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篇目数量上,选入课文的《诗经》作品仅《氓》与《采薇》两篇。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的诗歌,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诗经》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也有一个线索性的认识,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自学鉴赏《诗经》能力的目的。为此,我教学《诗经》两首总的教学目标是:以《氓》和《采薇》为教材例子来解读《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体的感知,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三维目标”的制定上,我是这样设定的——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我将结合中国文学史讲授《诗经》的产生、内容、艺术手法等知识,努力提高自学《诗经》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立足于《氓》与《采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立足于品味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人物形象与人物情感,并结合文学史作适当大拓展,达到“点、面”认识的目的。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重在从古代婚姻制度及妇女特殊的社会地位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对女性的尊重上来。适时联系现代社会的婚姻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的好男人。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话外音”,即把现代流行音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歌词作摘要引用,以浅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讲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我就引用流行歌词——“爱你没商量”。同时,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方法的落实,我把课文内容的解读设计为五个“乐章”,即“婚姻的第一乐章:我的美丽的追忆”;“婚姻的第二乐章:我的伤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乐章:我的难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乐章:我的痛苦的呐喊”;“婚姻的第五乐章:我的毅然的决绝”。
2、带学生去“写景”,是本学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于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平时时间大多被数理化等占据,对语文接触较少,多数学生仅仅在语文课上与语文“见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让学生练笔与练思维之外,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寻找相关的作文材料,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讲评作文最好是与范文相结合。因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获得更深一点的体会,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如果就拿本班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有,对作文写作的指导,最好是每次讲一种写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学生尝试着用上这种写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学习写景散文,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在写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因此,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描写自然、抒发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学生到自然里去。不过,在写作前教师一定要结合第一单元课本的写作特色先与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在亲身体会下再结合学过的写作方法来作文学生是不怕的,而是他们都觉得很有内容可写,也明白写景文章该怎么写。
3、对文言文的复习,我觉得多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重要篇目更能让学生产生文言语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浅易的知识。比单纯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效果显著。另外,我觉得复习文言最好是贯穿于每天语文课里,让学生天天接触古文,天天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有助于今后独立阅读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师要有一颗钻研的心,要博览书籍。教师钻研不仅指要钻研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模快要形成一个系统,而不必拘泥于现成的参考书、辅导书或参考答案。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复习。例如,我教《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时,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指导学生理解课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认识也深入了一些。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一个激情满怀、充满文学气质的教师影响下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热爱作文呢?作为语文老师,要适时适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以最轻松最快乐的情绪来引领学生步入写作殿堂。想让孩子们爱说话,说好话,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生动形象、风趣严密的语言能力;想让孩子们热爱作文,教师自己要真正热爱作文。魏巍在《我的老师》中举了7个很平常的生活例子来证明他受蔡芸芝老师的文学影响是终身的。许多成功的文学家,在谈到自己如何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时,共同的影响是来自他们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饱含激情的声音,善意而智慧的掩饰,巧妙的引导和鼓励,都可能是引领学生走上文学道路的“魔咒”。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知道不露痕迹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获得他们的尊敬和崇拜的。但说实话,有太多的语文教师自己就没有生活的激情,更没有思考和创作的激情。我们在要求学生写作的时候自己只是一个袖手旁观者,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实施的是“拿来主义”。如果要给别人一杯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是不是也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点燃自己的创作激情呢?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综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学作文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呢?笔者和同学校的老师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体会,敬请同仁批评。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和一个作文教学的研究者。
我们学校正在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校园。学校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每年必须订阅一些与语文学习、研究相关的报刊,学校在经费上适当给予补助;鼓励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撰写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和教育教学论文并给予较高的奖励等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师的成长。仅仅是从20__年到现在,笔者就在省级以上的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和文学作品30余篇,这样不仅个人能力得到提高,物质上获得奖励,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威信。我经常将个人的作品带到班级与学生交流,交流写作的得失,交流写作的技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年来我任教的班级学生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50余篇(首);在刚刚结束的20__年高考中语文成绩名列本地区前茅,我想作文一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申请了一个市级课题《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结合日常作文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一条“阅读积累·咀嚼消化·感悟创新”的作文教学思路,并在全校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近三年的江苏省作文大赛中我校选手获一、二、三等奖人次居全省前列,学生发表作文300余篇,学校校刊《风帆》在兄弟学校享有盛誉。因此,要想教好学生作文,教师就应该投身于作文教学的研究中去。只有对学生有所研究,对写作的规律有所研究,有一定的实践和指导经验,才有可能授人以“渔”,而不仅仅只是授人以“鱼”!积极和有方法的引导往往是激起学生写作欲望的良策。
其次,作文教学可以是校本研究的课题。
在上面的内容中,笔者谈到我们将作文教学的研究与作文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就是一个实例。《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这个课题的提出与学校开展校本研究不无关系。在全校上下积极申报校本研究课题的氛围中,我们语文组的教师就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来一个“一箭双雕”,在完成校本研究任务的同时让校本研究和作文教学研究相结合,让作文教学走出长期以来的无目的化、无序化、无纲化的窘境。目前,我们的课题已经结题,一本有关作文教学的校本教材《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即将由出版社出版,校本课程也进入了实施阶段。这样,我校的作文教学就有纲可循、有本可依了,相信在这本教材的帮助下,我校的作文教学成绩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让学生从阅读中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也证明,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往往能从阅读过程逐步提高。因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或其它读物时,总是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是何等的平淡与枯燥也能从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获得经验。因此,在学生无法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开具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有目标
我们首先为学生高中三年开具了一个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中有世界名著和名家经典散文等,并且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的成长,与高中三年各个学期的教材配套。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学习任务重,重点是经典散文和时文的阅读,教师每星期有计划地将阅读材料下发给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又可以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寒暑假和国庆元旦长假,我们都会让学生利用长假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会过一个充实的假期。此外,每学年订阅报刊杂志时期,要求学生在老师开具的若干目录中选择订阅。这些目录包括《作文与考试》《中学生阅读》《杂文选刊》《读者》《意林》《语文报》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存在胡乱选择的现象,在写作时有效仿的对象,作文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阅读有经验
每个人的阅读品质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学校就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经验交流体会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大会无疑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些网上交流平台,如“阅读bbs”等。
“阅读bbs”是学生最喜欢的沟通平台。这个平台其实在校园局域网上开设一个专区进行阅读作文等方面的交流。此平台分成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小平台,每个小平台下又有班级交流平台。学校安排语文教师做好各个平台(论坛)的版主,每天实时为学生解决一些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并做好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鼓励各班语文教师随时(尤其是假期)参与与学生的交流。
3.开放阅览室,让学生阅读有地方
阅览室有两种:常见的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阅览室。我校图书馆藏书30万册,订阅期刊100余种,三个大型阅览室可供300位学生同时阅读;网上阅览室就是学校与一些著名的网站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行资源共享。学生只要打开网络,进入学校网上图书管理系统,输入个人信息,就可以搜索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或文学作品,如果有必要你还可以下载保存。当然,一些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都经过了过滤!学校每周都有专门的阅读课,这就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有时间有地方阅读,又有东西可读。
4.推荐佳作,让学生阅读有收获
有阅读就会有思考与感悟,学生将所思考的东西写成文字后,教师将优秀的习作推荐给报刊。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这样让学生感觉到了阅读是有收获的。同时也为其他的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也会更加努力的。
总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定会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文教学才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在教育领域,最热闹的就是语文教学,最容易教的是语文,最难教好的是语文。领略教坛风骚的是语文教师,误尽苍桑的也是语文教师。我仅就本月语文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共同借鉴,互通有无,彼此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
本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古文的基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等。一是古文翻译、文章赏析,名篇佳句的背诵。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如下:
1、改变以往教师主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用填鸭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唱独角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疏通文义,提出疑问,老师给予解决。当然,有些固定的知识,老师还要传道指点。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2、采用师生同台的教学方法,老师充当主持的角色。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有一名主管学习的组长。帮助讲课的学生组织材料,每次讲课随机抽出几人讲解课文。学生事先知道讲哪篇文章,有准备的时间。在讲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们几人可以分工。比如有的讲情节,有的讲人物形象,也可以讲全部内容。学生讲完后,他们会给我意外的惊喜,同样的话题,几个人以不同的角度阐述。是多元的思辩,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3、讲练结合法对文言文教学很有帮助。讲完每课后,学生稍做总结,进行习题练习,从做题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纠正问题。
4、总结归纳法:学习了两单元的文言文,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类,可分成几个部分,比如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式,疑难句子翻译,名句默写等。学生用心做了,效果很好。这样,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的是整体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知识。
5、落实是文言文知识得以扎实的重要的途径,可以利用自习或课上十几分种抽查,一次不会,两次,三次,直到彻底掌握。
用心实践,真心体会,认真反思,尽快成长。语文如海,博大精深。语文如宇宙,浩瀚无穷。真正把语文教好,真的不容易,能做的该做的只有继续努力。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一.高二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__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学校实行了文理分科,我担任了高二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学生严重偏科,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当做“文科”,甚至当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学语文无用,不愿学甚至不学语文,语文课成了“睡觉课”、“娱乐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语文不过是“鸡肋”、“豆芽”,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甚至出现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现象,认为“人文科学”比不上“科学技术”, “得理综者得天下”、最终学文科的都是成绩不行的,而学语文,“就像吃中药,吃与不吃都没什么明显的效果”。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
1.理科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现状:
现象一:理科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都很抱怨,说语文学习没规律,学了跟没学一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没时间、没动力做语文作业,有学语文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理科题目,成效立竿见影。
现象二:对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很重要的一环“朗读”,许多理科生认为像教师示范朗读、自读、默读等都是在浪费时间。
现象三:理科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评讲考试试卷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其他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有些人偷偷在课桌底下看杂志或做其他科的作业。
由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理科生不爱学习语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把激发理科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原因分析
⑴理科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均衡学习各科的能力不强
本届是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二届,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既要每天应付大量繁复的数理化作业,又要应付本年6月份的学业水平考试(相当于小高考),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学习内容矛盾中,学生欠缺科学分配各科学习时间的能力。结果把本来不能像理科那样立竿见影的语文学习课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⑵学生学习功利心强,认识上存在偏差
语文学习是一个“持久战”,需要耐心和恒心,急功近利搞“闪电战”是看不出成效的。但理科班学生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成绩退步。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功利心理的学生对语文高考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就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考在课外,功在课内”。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从基础开始日积月累,没有恒心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课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
⑶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各学科之间尚缺乏一种“一盘棋一起下”的全局观念
这种观念致使本位主义色彩十分浓厚,教师纷纷向学生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学生分身乏术,尤其是理科生,在数理化巨大的分数诱惑下(语文主观题写100个字最多也就5分,而理科一道大题就十多分),只能在一番权衡之后,把语文抛在一边,成为“鸡肋”。
⑷语文同理科科目相比,有很大不同。
①理科以探究式的研讨入手,每一个环节有逻辑性,而且每一个步骤不可以跨越,学生会循着一定的规定来进行,而语文却是要学生把握一定的思想感情来思索别人的思想,用语言来表现看见的和看不见的情感,这样,就显得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易把握。而且语文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要求有很强的基础,而一般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机械的学习记忆,没有正确的语文素养的培训,这就使得高中阶段不能够连结。
②理科学习在于掌握规律,追求的是精确性,理科的标准是规范的、统一的,理科强调客观事实,学生喜欢理科的主要原因便是它有规律可循,它有较高的效能度,而语文却不是,学生答语文题往往是凭感觉,学好语文,仅凭感觉是不行的。
二、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实践中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转变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我们要让理科班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万科之母”,学生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它课的基础。让他们明确在语文课上锻炼出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在语文课上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其他课中来,并让其有所发挥、发展。同时语文学习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据。
(二)激发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爱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人对待事物或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始终,是一种很强大的活力。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教师爱学生,关注学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主动、愿意与教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不仅用语言,还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来传达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二者交融就会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
如果课堂上有激情燃烧的氛围,学生学习自觉程度高且兴趣浓厚,课后学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学习状态,反之,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厌弃这门学科,拒绝进一步学习。如何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呢?
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或是于漪式的“激情感染”,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是魏书生式“气功冥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远。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方面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应该有适合其特点的不同教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和《唐宋散文选读》应重视作品的阅读欣赏实践,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从书刊和互联网上找寻资料;可组织诗歌散文朗诵会或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和多媒体展示会,交流阅读欣赏心得。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仿写古代诗词或撰写对联,撰写鉴赏小论文,编纂自己的古代诗歌散文集。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向学生推荐《咬文嚼字》等语文报刊,指导学生对教科书、报刊、商品包装、街头广告、电视字幕、播音员用语进行纠错。可以自己编写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还可以与必修课中学习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与高考的语文文字应用题结合起来。
3、积极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
正处在青春年华的理科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组织与开设属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表演自己出众的口语能力。或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着重问为什么,以此让学生表演并锻炼思辨能力或课堂上开设诵读比赛,让他们的朗诵能力尽情表现,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或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尽显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视其积极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较高的语文修养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偏科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和乐学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让理科班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不仅要改造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九
一.高二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__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学校实行了文理分科,我担任了高二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学生严重偏科,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当做“文科”,甚至当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学语文无用,不愿学甚至不学语文,语文课成了“睡觉课”、“娱乐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语文不过是“鸡肋”、“豆芽”,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甚至出现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现象,认为“人文科学”比不上“科学技术”, “得理综者得天下”、最终学文科的都是成绩不行的,而学语文,“就像吃中药,吃与不吃都没什么明显的效果”。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
1.理科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现状:
现象一:理科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都很抱怨,说语文学习没规律,学了跟没学一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没时间、没动力做语文作业,有学语文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理科题目,成效立竿见影。
现象二:对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很重要的一环“朗读”,许多理科生认为像教师示范朗读、自读、默读等都是在浪费时间。
现象三:理科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评讲考试试卷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其他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有些人偷偷在课桌底下看杂志或做其他科的作业。
由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理科生不爱学习语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把激发理科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原因分析
⑴理科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均衡学习各科的能力不强
本届是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二届,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既要每天应付大量繁复的数理化作业,又要应付本年6月份的学业水平考试(相当于小高考),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学习内容矛盾中,学生欠缺科学分配各科学习时间的能力。结果把本来不能像理科那样立竿见影的语文学习课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⑵学生学习功利心强,认识上存在偏差
语文学习是一个“持久战”,需要耐心和恒心,急功近利搞“闪电战”是看不出成效的。但理科班学生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成绩退步。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功利心理的学生对语文高考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就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考在课外,功在课内”。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从基础开始日积月累,没有恒心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课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
⑶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各学科之间尚缺乏一种“一盘棋一起下”的全局观念
这种观念致使本位主义色彩十分浓厚,教师纷纷向学生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学生分身乏术,尤其是理科生,在数理化巨大的分数诱惑下(语文主观题写100个字最多也就5分,而理科一道大题就十多分),只能在一番权衡之后,把语文抛在一边,成为“鸡肋”。
⑷语文同理科科目相比,有很大不同。
①理科以探究式的研讨入手,每一个环节有逻辑性,而且每一个步骤不可以跨越,学生会循着一定的规定来进行,而语文却是要学生把握一定的思想感情来思索别人的思想,用语言来表现看见的和看不见的情感,这样,就显得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易把握。而且语文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要求有很强的基础,而一般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机械的学习记忆,没有正确的语文素养的培训,这就使得高中阶段不能够连结。
②理科学习在于掌握规律,追求的是精确性,理科的标准是规范的、统一的,理科强调客观事实,学生喜欢理科的主要原因便是它有规律可循,它有较高的效能度,而语文却不是,学生答语文题往往是凭感觉,学好语文,仅凭感觉是不行的。
二、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实践中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转变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我们要让理科班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万科之母”,学生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它课的基础。让他们明确在语文课上锻炼出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在语文课上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其他课中来,并让其有所发挥、发展。同时语文学习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据。
(二)激发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爱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人对待事物或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始终,是一种很强大的活力。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教师爱学生,关注学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主动、愿意与教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不仅用语言,还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来传达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二者交融就会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
如果课堂上有激情燃烧的氛围,学生学习自觉程度高且兴趣浓厚,课后学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学习状态,反之,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厌弃这门学科,拒绝进一步学习。如何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呢?
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或是于漪式的“激情感染”,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是魏书生式“气功冥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远。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方面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应该有适合其特点的不同教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和《唐宋散文选读》应重视作品的阅读欣赏实践,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从书刊和互联网上找寻资料;可组织诗歌散文朗诵会或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和多媒体展示会,交流阅读欣赏心得。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仿写古代诗词或撰写对联,撰写鉴赏小论文,编纂自己的古代诗歌散文集。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向学生推荐《咬文嚼字》等语文报刊,指导学生对教科书、报刊、商品包装、街头广告、电视字幕、播音员用语进行纠错。可以自己编写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还可以与必修课中学习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与高考的语文文字应用题结合起来。
3、积极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
正处在青春年华的理科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组织与开设属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表演自己出众的口语能力。或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着重问为什么,以此让学生表演并锻炼思辨能力或课堂上开设诵读比赛,让他们的朗诵能力尽情表现,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或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尽显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视其积极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较高的语文修养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偏科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和乐学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让理科班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不仅要改造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十
对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首先是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用数学的精神来学习。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去挖掘、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的某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高中数学教学几点反思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已将两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把握以下几点:①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③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④要把握教学课堂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并在此基础之上自主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和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7、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8、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一
回顾一学期的高一语文教学,我觉得有几点做法让我颇感欣慰。
1、从文史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大胆创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据这样的一条理念,我尽管是在复习课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语文的审美教育,无论是讲《论语》等古典文化,还是讲中外名著;无论是上作文课,还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我都会力求从语言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氓》,这是一篇诗经作品。《诗经》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篇目数量上,选入课文的《诗经》作品仅《氓》与《采薇》两篇。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的诗歌,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诗经》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也有一个线索性的认识,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自学鉴赏《诗经》能力的目的。为此,我教学《诗经》两首总的教学目标是:以《氓》和《采薇》为教材例子来解读《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体的感知,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三维目标”的制定上,我是这样设定的——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我将结合中国文学史讲授《诗经》的产生、内容、艺术手法等知识,努力提高自学《诗经》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立足于《氓》与《采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立足于品味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人物形象与人物情感,并结合文学史作适当大拓展,达到“点、面”认识的目的。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重在从古代婚姻制度及妇女特殊的社会地位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对女性的尊重上来。适时联系现代社会的婚姻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的好男人。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话外音”,即把现代流行音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歌词作摘要引用,以浅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讲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我就引用流行歌词——“爱你没商量”。同时,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方法的落实,我把课文内容的解读设计为五个“乐章”,即“婚姻的第一乐章:我的美丽的追忆”;“婚姻的第二乐章:我的伤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乐章:我的难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乐章:我的痛苦的呐喊”;“婚姻的第五乐章:我的毅然的决绝”。
2、带学生去“写景”,是本学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于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平时时间大多被数理化等占据,对语文接触较少,多数学生仅仅在语文课上与语文“见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让学生练笔与练思维之外,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寻找相关的作文材料,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讲评作文最好是与范文相结合。因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获得更深一点的体会,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如果就拿本班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有,对作文写作的指导,最好是每次讲一种写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学生尝试着用上这种写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学习写景散文,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在写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因此,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描写自然、抒发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学生到自然里去。不过,在写作前教师一定要结合第一单元课本的写作特色先与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在亲身体会下再结合学过的写作方法来作文学生是不怕的,而是他们都觉得很有内容可写,也明白写景文章该怎么写。
3、对文言文的复习,我觉得多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重要篇目更能让学生产生文言语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浅易的知识。比单纯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效果显著。另外,我觉得复习文言最好是贯穿于每天语文课里,让学生天天接触古文,天天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有助于今后独立阅读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师要有一颗钻研的心,要博览书籍。教师钻研不仅指要钻研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模快要形成一个系统,而不必拘泥于现成的参考书、辅导书或参考答案。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复习。例如,我教《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时,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指导学生理解课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认识也深入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