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学论文选题(六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学论文选题篇一
整体心理学是在东方整体思想文化环境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心理学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学体系。它是以研究功能整体为基础,研究人的参照系与功能整体的关系,从而研究意识的起源与进化,研究意识的结构和自我的发展以及社会中人的本质等,和现代心理学相比,整体心理学有3个不同特点,完全的唯物论、整体思想和功能本体论。由于定义的整体含义不一致,整体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本质上也不一样。与中医心理学相比,是中医学在心理学上的继续发展和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心理学上的主体地位,坚决否定一切唯心主义思想;意识、心理活动都是功能本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功能本体是物质高度发展下的人脑的结果,意识和心理活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继承维果茨基的主体心理学的优秀思想,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客体关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关系的实现却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东方整体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延伸发展,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心理的功能本身――本体,人的心理、思维活动的功能本身,在研究本体的功能、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心理,探索脑、本体、人格参照模式的相互关系。
世界观是一个心理学派的主导和灵魂,它决定了一个心理学的最终走向。现代心理学则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意识形态、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其他唯心主义思潮下产生的,这种思潮下产生的心理学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也会误导人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它主导的心理学则可以科学的正确认识意识和心理的本质。
中医心理学必须由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走出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且指导人类未来的发展。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以及人的心理是在自然界的进化中发展过来的,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活动和意识,客观世界不但形成了心理的本体而且也成为心理、思维的对象,这是人的自然本质;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社会是形成人的意识的基础,人从出生开始,正是社会促使了社会的人和意识的形成,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段引文着重阐述人的社会特征。整体心理学建立的目的也是为了阐述人与社会统一的生理基础和本质。
而由还原论主导的心理学对于百亿计的神经元细胞和更多的突触联系而组成的功能整体是无能为力的,也根本不可能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更不可能解释人的社会本质。
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意元体是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脑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种功能整体。神经细胞的特点是除了在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有吸收、排泄实体物质功能外,还有接收和发放信息的功能。当神经细胞聚集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脑时,可以把每个神经细胞接收的局部信息整合成整体信息,对具有反映特性的脑功能整体,称之为脑元体。当脑元体能进一步抽象形成概念,并能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称之为意元体,这就是心理的本体,这是人的思维、意识以及其他心理活动的本体,人的本我。人的本我是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神经元细胞大量连接而现成的统一功能整体。
中医学的元神则是功能整体与后天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的统一体,婴幼儿的元神与意元体有些类似,但是婴幼儿的元神包含着空白的人格参照模式,即使是空白也是有。中医心理学开创了整体心理学的先河,是中医现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中医心理学拘泥于传统模糊的观点,则不能真正揭示心理与意识的本质,不能与现代科学真正接轨。
脑的生理基础是形成意元体的物质条件,是意元体形成的基础;但是脑与意元体是有一定区别的,神经组织是意元体的有形体现。意元体是人的本能体,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平衡而独立存在的本我存在。这与佛洛依德的本我是有本质区别的,也是与当代心理学主要区别。现代心理学的本体则是脑本身,当代心理学从结构出发则不可能找到认知的主体和人格的本质,而从整体出发则是中医药学的优势。有很多脑实体出现了损坏而可以正常思维的病例,这是当代心理学不能解释的。
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亦称“整体主义心理学”。与元素心理学、原子主义心理学相对,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观点和理论取向,而非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基本观点:(1)坚持整体观,反对元素主义;(2)主张整体先于和大于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表现其实质和作用;(3)人的心理现象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非单纯决定于个别刺激物(元素)的性质及其相加的总和。凡是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取向,基本上都属于整体主义心理学的范畴。从德国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狄尔泰的理解心理学开始,斯特恩(stern,w.)、斯普兰格(spranger,e.)等人的人格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机体论心理学,一直到美国人格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非常强调研究整体的人(全人)和人的整体(人格),采用现象学方法、整体分析方法和个案研究。整体性原则是心理学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整体心理学建立在东方传统整体思想的基础上,整体的概念与现代心理学界的整体心理学定义的不是一回事。中医药学的整体概念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气”的体现;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作用而统一的。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心理学是基于本体、人与社会、人与观察对象的统一,研究的对象不但包含了心理本体的整体性,而且也包含了所观察现象的整体性,人的意识的社会性,这是当代心理学所不能相比的。
整体心理学是基于功能整体――意元体和参照系的统一的;对于人来说,有同样的功能基因,而差别的只是调控基因的基因序列,因此功能基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功能整体也同样差别很细微,因此人的本性是一样的,整体心理学不是将功能本体简单定义为人格的组成,而是定义为人格幕后的真正操纵者;而真正有差别的是后天所形成的人格参照模式,整体心理学则定义为参照系,由于个人生活环境的千差万别,所形成的参照系也是千差万别的。
人格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性、社会性、整体性以及个体特异性,而人格心理学没有完全注意到。整体心理学研究的是在社会整体中人的参照系的形成,人的本我与参照系之间的矛盾统一以及人的社会本质。人的发育成长伴随着的是参照系形成的过程,从空白到逐渐形成,直到一个独立的人的形成。参照系是调控和定向意元体的功能形式,也决定了一个人喜怒哀乐思的形式,这些形式形成了精气神平衡模式,也就是人体的应激模式,因此又决定了个人的健康。中医心理学的阴阳人格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认知的主体是功能本体,而不是神经结构。人脑的主要功能在于接受、处理和储存信息,信息的储存单位只能是基因序列,不可能在蛋白或者其他大分子,更不可能是唯心主义的空间。脑功能基因组之间处在相互调控中,相互联系的手段就很有可能是短分子的基因序列,相互传递也只能是文化信息基因序列。传递的过程也有基因组之间传递的内容决定。至于神经元细胞之间传递的文化信息如何排列,这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大量研究。这也是中医药学的理论优势。
华东师大林龙年和美国波士顿大学钱卓两位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大脑记忆的编码单元与大脑密码的解读方法。数字化的编码形式使科学家们能对不同个体乃至不同种群动物的大脑活动进行直接比较和分析。但是他们没有深入脑基因组研究。最近科学家发现rna与记忆相关,但是rna与dna、突触信息传递的关系却没有揭示。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是人类解译大脑密码的捷径。
整体心理学在继承传统整体思想尤其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的优点而在新的高度上创新的新的心理学体系,是在中医心理学的继续发展和创新。整体心理学由于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东方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了功能本体一意元体理论和参照系理论,真正揭示了人的心理和意识的本质,人的心理的功能组成,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学的整体思想,也弥补了当代心理学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不足,是中医药学的创新与发展。整体心理学将为中医药学是发扬光大再添一枚奇葩。
心理学论文选题篇二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
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現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心理学论文选题篇三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两大研究范式。但长期以来,科学主义的浪潮始终要求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的要求完全抛弃定性研究的方法,只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从而成为完全的自然科学。随后,就有不少学者所谓绝对“科学”的定量的方法去研究犯罪心理。结果可想而知,研究结果要么得出以往定性研究早已确定的研究结论,要么直接有悖常理,毫无价值。早有学者提出,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边缘学科,既不能绝对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地使用定量的方法,走出一条互相整合的路径,才真正有利于心理科学的健康发展。因此,犯罪与司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目下极为独特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在研究方法上对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取舍,则是所有研究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的学者无法避免的问题。
定量研究,亦称量化,其特点为:是赋予被研究的对象一定的量,通过数理统计与数据分析,使其能够精细地反映事物在量上的特征,有利于进行其与相关事物的比较性研究,从而达到研究对象的性质、水平及其功能精确化反映的目的。定量研究的存在对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众多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犯罪心理结构”概念、发现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不同性别、年龄段犯罪人心理特征、证人证言等诸多阶段性研究成果,取得了可视的成效,进一步推进了犯罪与司法心理学朝着可比较、可重复、可实证的科学心理学方向的发展。
然而,心理学特别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有着较大的差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在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对象的双重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难以观察和测知的非精确性、研究过程的互动性等问题,而正因为这些区别,就导致定量的研究方法不能绝对的适用于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的研究中去。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强调可重复性,即多次同样的实验步骤一定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当中,恰如莱布尼茨这句名言“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犯罪心理学的定量研究使用相同的方法,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得出不一致的结论。说明了定量研究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乏力。
在定量研究的方法无法有效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困境下,近二十年来,在对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提出质疑的同时,定性研究的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等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通过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系统研究,逐步发展出一套这样的现实的操作方法和检测手段。定性研究的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本人,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进而形成理论体系,并且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的方式,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进行解释性的理解。这种的研究方法是与犯罪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相一致的。罗大华教授也曾就此论述过:“非量化的定性研究、非实验室研究或准实验研究、事后研究,以及谈话、自省、经验总结、案例分析和犯罪事实判断等方法也应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不能片面地对其排斥。”因此,无论是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都是为了特定的研究目的而服务的,不能片面的以方法本身来判断其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够反映出事物的真实性,而应当检验其所得出的结论能否通过“证实”或“证伪”,能否对研究事物进行预测和进行演绎来判断。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服务于我们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取舍问题。
(一)犯罪心理学基本问题与方法
罗大华教授认为,犯罪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倚重于研究人的心理在社会性和社会影响方面的心理科学,主要借助社会科学的以社会为背景的实践检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种判断明确的指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当以定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作为辅助研究方法,两者相结合的方法论思路。事实上,犯罪心理学的诸多研究对象,比如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犯罪实施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在研究时都存在着无法避免的滞后性。原因在于,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难以对其进行同步化的研究,难以对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当时的心理活动及过程予以量化,难以发现其内在本质规律,只能进行事后研究。而且,很多犯罪行为的发生,社会因素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而社会因素则是根本无法量化的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即使是趋向于现实情境的准实验研究都无法模拟犯罪发生时的情境。
面对这种研究困难,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早已发展着诸多适宜的定性研究方法。例如,科学合理地运用社会科学调查研究的方法,深入到监狱、看守所、少年犯管教所等地,对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考察犯罪人走向犯罪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通过已有的研究材料和相关人格结构理论提出“犯罪心理结构”和“犯罪综合动因论”等科学假设,并通过大量心理测试资料和司法实践予以佐证,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这些卓越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定性研究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的支柱地位,有效的论证了定性的研究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适宜性。
但是,并不能因为定性研究所取得这些成果,就一味的否定定量研究的价值。在某些研究内容上,定量研究的地位无可取代。比如在犯罪人矫治的研究,哪种方法较好?哪种方法对特定的犯罪人效果最好?在这个问题上,就可以采用传统的定量研究的方法,预设场景和条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矫治方法的比较,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注意的是,犯罪行为是一种极端的社会行为,并不是人人存在的,因此,这就局限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样本并不像其他心理学研究样本那样充足。而定量研究则要求通过一定数量的样本测量,获得一般规律。犯罪人样本的缺乏,就使得即使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犯罪心理学的定量方法也无法做到定量研究严格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事实的全貌,就不得不通过个案的研究作为补充。
类似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也应当采取定量与定性研究整合的模式。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主测人通过口头提问一系列探查心理活动的问题,形成对被测人强烈的心理刺激,从而引起被测人的相关心理生物指标的反映,进而根据其心理生物反映的综合水平,评判其与案件关系的一项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于测量被测人大脑中是否存在犯罪心理痕迹,它的检测方式十分类似于心理测验的量表法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主测人员的提问就相当于量表,被测人生理反应的变化就相当于被测人对题目的回答。只不多在犯罪心理测试中,跳过的被测人的社会赞许特征,被测人很难对其反应进行修饰,除非使用反测试技术,而这一点也很容易被主测观察到,反测试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些问题。因此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除了通过在实案测试中检测其效度,积累经验外,还可以通过进行一些模拟测试取得其实验室效度的研究。
(二)司法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方法
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侦察中的心理学、审讯中的心理学、审判与刑罚中的心理学以及证言与辨认中的心理学等。首先,在侦察活动不同阶段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现场勘查中的心理学问题、调查访问中的心理学问题、案情分析时应注意的心理学问题、制定和运用侦查对策的心理学问题、搜查和缉捕中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看似只存在于真实的案件调查中,但是还是可以通过举行模拟案件的现场勘察、案情分析、模拟犯罪人缉捕的研究方式考察在不同的侦察活动中,存在哪些因素影响、制约着我们案件的顺利开展。比如在模拟现场勘察中,可以对比专家与新手在勘察现场时,其搜索现场环境顺序、注意区域、观察方式等不同。通过比较,可针对性的对新手进行此方面的培养,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效率。在模拟案件分析中,可以使用以往的真实案例,也可以虚构案例,以考察不同人数的分析小组、不同职位的人员在分析案情时,是否会受到从众、迎合上级、确证偏见、思维易聚合、表面化等因素的干扰。
其次,在有关审讯问题的研究中,模拟案件的形式开展困难,只有依靠在实案中总结经验,采用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等定性研究方法。但是,可以考虑借鉴国外有关心理学讯问法进行相关研究,比如复述讯问法、填词和删词讯问法和联想反应讯问法等都可以在实案或模拟案件中进行实验,验证其效度发现其不足。最后,在有关审判与刑法中的心理学问题中,因其活动的特殊性,定量研究可能较难开展。应当注意收集个案材料,通过个人访谈、事后回忆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探讨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个大课题,需要众多的犯罪与司法心理学工作者长期研究,逐步摸索,特别是要以人性为基石,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实现定量与定性方法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定量的研究在其他心理学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正占据着主流地位,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一点是与这些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情境的可得性是分不开的。然而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较少,研究情境无法重复,许多案件难以模拟,这都造成了巨大的研究困难。一些采用模拟盗窃案件的研究中,也发现被试与真实犯罪人在动机、情绪压力上存在巨大差别,所得结论的外部效度很低,降低了实验研究的意义。
所以,定量研究作为目前科学心理学的主流方法,并不能完全移植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去,这一点罗大华教授早已做过详细论述。但是,在研究中,还应当去寻找哪些研究内容可以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哪些可以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以改善研究结论的局限性。总之,研究者既要看到定量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的优越性,又要看到它们的局限性;既要合理运用定量方法,同时也应当科学地分析人性的特点,将定量与定性方法有机结合,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特点。
心理学论文选题篇四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相当一部分大学存活在心理理由,一些极端的事件更是不断见诸于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鉴于此,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理由及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朋辈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在开放式的大学生活中出现种种不适应,很多大学生表现出自卑、焦虑等心理理由,与同学关系紧张,甚至发展为极端事件;同时,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激烈的存活压力面前,很多大学生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理由;再加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备品,网络上各种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冲击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学生们,部分大学生甚至将“希特勒”、“”等当自己的崇拜对象。正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存活在心理理由。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有将近23%的大学存活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有超过10%的大学存活在中度以上的心理理由。大学生的心理理由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损害了其身心健康,而且给学校安全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
1、创新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咨询和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安排心理健康教师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分析心理健康理由,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有严重心理健康理由的大学生,进行重点辅导,防止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但目前大学心理咨询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对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一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缺乏基本的认识,认为进行心理辅导就是自己得了神经病,不愿意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简单的安排一些老教师或者思政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这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强,但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不懂得如何科学的进行心理辅导,导致心理咨询效果差强人意。为此,高校要打破传统模式,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心理辅导训练体系,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理由消解于萌芽状态,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
2、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载体。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闲暇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在学校网站上开辟心理咨询平台,传播心理学知识、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心理学案例,让大学生通过自学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个基本的认知和评价,能够自主进行一些心理调试活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可以在网站上创建大学生心理聊天室、心理健康热线等。由于网络的匿名化,很多大学生愿意在聊天室中公开说出自己的心理理由,包括人际关系、恋爱、工作、学习以及家庭等各种理由,聊天室为他们提供了倾诉的场所,倾诉后他们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压力得到了缓解,往往可以获得比面对面心理咨询更有效的结果。作为心理聊天室的工作人员或者心理健康教师要为学生保守秘密,同时加强对聊天室的监督和管理,杜绝发布一些丑化或者诋毁心理咨询者的言论,保持心理聊天室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3、加强朋辈心理辅导
根据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大学生有心理理由最先选择向同伴倾诉的占80%,其次才是向父母、恋人、老师、辅导员等。可见朋友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理由上的重要性。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群体的增加,给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高校可以从大学生群体中选拔优秀的大学生,组成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弥补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不足。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理由可以交给朋辈心理辅导员处理,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可以腾出精力来处理一些棘手的、严重的个案。而且由于年纪相仿,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相当,朋辈辅导员与大学生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点,他们更容易结成朋友,学生也愿意向他们倾诉心理理由,因此成为大学生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有效的载体。当然,朋辈心理辅导员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心理辅导的方式策略,才能上岗。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心理辅导经验,实现角色定位和经验能力的提升。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为此,高校要开始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健康积极、格调高雅脱俗的活动,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和生机。要善于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和才华;通过大学生在广泛的结伴、交际和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增强团体的活力和凝聚力。
总之,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同样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我国一个庞大的知识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大学生本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1]彭德华。学校管理心理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2]叶丹红。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
[3]李舒梅。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3)。
心理学论文选题篇五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了解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不同专业、性别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影响,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网络游戏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为陕西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网络游戏;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对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同时,他们也是网络游戏的重要使用群体之一,沉迷网络游戏必将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价值与观念等产生深刻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上网成瘾,痴迷游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网络游戏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4所高校的2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设计《关于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向陕西省4所高校200名学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94%。
1.2.2测量法:选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对陕西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以北京大学心理系提供的15个城市成年人的相关数据作为常模。
1.2.3数理统计法: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1网络游戏的参与性
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在scl-90自评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等指标上的分数都明显高于基本不玩游戏的人,其中焦虑因子的分数在经常参与网络游戏和不参与网络游戏的两组学生之间差异的显着水平极高(p<0.01),在恐怖、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几个因子的分数上虽有差异,但是不是十分明显,也能看出经常玩游戏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症状分值是高于不玩游戏的学生的。
2.2网络游戏
对陕西省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表2数据表明,理工科学生的scl-90测试中各指标的分数之间,主效应差异非常显着。文科专业学生在躯体化、焦虑、偏执、敌对等各项指标的分数之间主效应基本不明显,除此之外的其他各项指标的分值的主效应的差异及其显着。文科专业、艺体类专业学生在自评总分、精神病和恐怖等因子上的分数主效应明显,尤其恐怖分数的主效应还的显着性差异程度是非常高的。理工科学生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更能通过成功晋级或的认可与满足感。网络游戏的规则非常明确,各玩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身份和地位是平等的,成功晋级主要是依靠玩家的游戏能力和技巧来实现的,这种状况让学生感觉非常公平,进而被游戏所吸引,长期沉迷其中,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因素的不满情绪,产生焦虑、抑郁等,甚至形成人格障碍。
陕西省高校学生在网络游戏类型的选择上存在较大性别差异,同一网络游戏对男女生的影响也不同的。在网络游戏的参与中,男生的症状自评总分、强迫、躯体化、抑郁、敌对、焦虑和精神病等因子分数都是明显高于女生的,尤其强迫、人际关系等两个因子分数在男女间差异更适明显。一般情况下,网络游戏的女性参与者相对于男生来讲还是比较少的,这会降低女生因玩网络游戏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男生参与网络游戏的人数比较多,而且每次参与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而且喜欢参与,态度非常积极,出现心理问题的机会就会增加。
大学生的自律性或自控能力较差,他们明明很清楚网络游戏玩的太多,会大量消耗精力,对身心健康不利,但是却欲罢不能。
2.3降低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程度的对策分析
2.3.1充分利用网络,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减少寂寞、孤独的感觉。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和家人、朋友多联系,加强情感交流,缓解孤单、寂寞的感觉。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充分利用网络向亲人、朋友诉说或求救,释放不良情绪,获得亲友的安慰和帮助。可以通过网络扩展交际圈,转换交流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网络的隐蔽性特点,可以帮助因自身的某些缺陷而不愿与人接触的学生实现与人交流的目的,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沟通,增强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2.3.2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就会在心理上过于依赖网络,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上网时间过长,学习、运动、与老师或其它学生及朋友交往的时间与精力就会减少,久而久之会进入身心的亚健康状态。如果长期处于虚拟的网络游戏当中,过分追求虚拟世界里所获得的成就感,与现实世界的情况形成反差,导致想法与现实的脱节,而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因此,学生管理者应该重视这一状况,采用合理的措施引导学生控制上网时间,强化网络的学习功能。
2.3.3避免性格内向,态度消极的学生上网成瘾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多关注性格内向、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多跟他们沟通与交流,鼓励他们多跟同学交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使他们不至于感到孤单,帮助他们在现实中而非虚拟世界里找到成就感或学习兴趣。
3.1总体来讲,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明显低于不玩网络游戏的学生的;网络游戏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文科专业学生和艺体类专业学生;男生玩网络游戏的人数较多,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女生的情况相对较好。
3.2降低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提高网络使用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避免性格内向,态度消极的学生上网成瘾等措施来实现。
心理学论文选题篇六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发展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对提高人机界面设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对人机界面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心理学因素,促进人机界面设计由物质设计向信息化、非物质化转变,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1 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是指人和机器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领域,是人机系统中的中心一环节,主要由安全工程学的分支学科安全人机工程学去研究和提出解决的依据,并过安全工程设备工程学,安全管理工程学以及安全系统工程学去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法手段措施安全人机学。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目前,我国的人机界面的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故此在追求人机界面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对此,就需要将心理学因素融入到人机界面设置中。人机界面学主要是两大学科--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此外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学科。所以,从广义地讲,人机界面主要研究分支和内容包括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 智能人机界面等。
2 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
2.1 认知心理学在人机界面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认知心理学把人的感觉器官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故此,这种心理学知识在人机界面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为人机界面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计算机的接受符号输入与编码的决策储存都依赖于认知心理学的人来加工信息理论,并且在任职心理学知识的引导下,人机界面有最初的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发展到高级语言、 图形用户界面,越来越适应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在认知心理学的人机界面未来发展过程中,人机界面正在向着使人身心愉快、兴趣盎然工作的目标发展。此外,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现代人机界面的设计之中。例如: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在设计人机界面和广告时,运用能够吸引人眼球或是令人视觉舒适的颜色作为背景、标记等。通过色彩搭配或者冷暖色调的调节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2.2 审美心理学在人机界面中的应用
审美心理学是形成于20世纪中叶,是一门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則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在人机界面的设计过程中,界面的美不仅要作为一种审美形式的美,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人和机器之间信息交换平台,在进行具体操作的基础上,满足人的目的性和愉悦性。故此,人机界面的美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象,更是一种实质的体现,通过色彩、形态、形式等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但是。在进行人机界面的设计时应注意,不能忽视了人机界面的实用价值,应将实用价值放在第一位,而审美价值应隶属于实用价值。可以在保障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将审美价值独立出来,在充分满足人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实现人机界面的使用价值。通过界面外观的色彩、形态、形式,与界面的信息、符号等相结合,二者之间交相呼应,将人类的意识活动带入更高一层的精神领域,从而满足人们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审美心理学在人机界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乔纳森在进行苹果imac电脑的设计时,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打破了以往高科技产品冷漠、令人生畏的传统,使得高科技产品开启了亲切、易操作的人性化时代。
3 人机界面设计中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3.1 满足人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在当今时代背景环境下,人机界面已经由物质化设计开始向信息化、非物质化设计转变。同时,新的软件开发设计应接不暇,人机之间的交互越来越通道化、虚拟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网络化、虚拟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服务和非物质化产品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人机界面设也应朝着这一方面发展。故此,就需要将给更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人机界面设计之中,以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3.2 加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在我国目前的人机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过多的强调了设计形式,忽视了设计作品本身的内容和意境。故此,在人机界面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例如,在人机界面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图画或文字符号,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从而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人机界面的设计和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在进行人机交互操作时的审美需要,在人机界面设计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将心理学知识与人机界面设计更深层次的结合起来,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