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篇一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篇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素质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幼儿、全面提高幼儿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体、智、德、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成为能力全面、人格完善、个性鲜明的全面发展的人。
现代社会需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合作才能成功,合作有利于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幼儿保育工作中我们注意结合平时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在指导幼儿值日或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时,让他们懂得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帮助的重要性。如做值日时让小朋友两人一组擦桌椅;午睡起床,让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幼儿结对,让他们共同完成叠被整理床铺等,比~比哪一组快哪一组好;又如大班小朋友搬桌椅,让他们自己考虑如何配合最好;指导小朋友擦试护墙,先让他们自己分组,安排程序选则方法,再给予适当指导。在课间幼儿活动时,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引导教育幼儿遵守活动规则,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我们还注意教育小朋友要关心他人,热心帮助又困难的同伴。
首先,教师应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想像力和好奇心。想像是创造的前提,好奇是创新的动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活动中,融人教学中救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幼儿思考、想像且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如在沙水区,我们给孩子提供小桶、小盆玩水,他们很快发现水是可以流动的,有的甚至发现用一根管子可以把水引出来(虹吸现象),在塑料瓶底扎些洞可以做成莲蓬头淋浴器等等。又如:在语言区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接近生话、亲近大自然的画面编辑出来,配上色彩、录音,以动画形式把抽象的、静态的学习内容变为直观形象的、动态的学习内容.使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创造想像力和好奇心。再如苹果ⅱ代计算机上运行的《孩子们的乐园》.就是依据幼儿特点和需要开发出来的软件,它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动物、花、草、树木以及活动多变的“神笔”、“颜料桶”、“橡皮擦”等工具孩子们根据故事主线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大胆地想象并从主线和各分枝延伸,有的用河马换下大象,有的用小鸡、松鼠替换小兔,还有的设计小拾鼠爬上靠河边的树,纵身一跳正好落在水中鳄鱼的背上一一教师并不要求幼儿死记硬背故事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而是给孩子留有“自由”的思维空间,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最喜欢想象,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如果没有胡思乱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就出现”。在幼儿的头脑中,原本是没有任何框框的,他们在自然的游戏中充满了想象,充满了创造。可惜的是,虽然幼儿在成长.知识在丰富,但思维的创造性却往往会逐渐丧失,逐渐被刻板划一的方式所替代。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敢于否定的胆识。好奇、质疑是幼儿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教师面对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的问题,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大搞“听话教育”,只能泯灭幼儿的天性。当然,幼儿在创造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错误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善待幼儿的质疑,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幼儿“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幼儿不断发现新问题,树立敢于否定的胆识。
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对己、对人、对待工作和事业的态度。幼儿道德素质也应体现对伙伴、对自己、对班级荣誉、对长辈、对家乡、对祖国等方面的情感问题。现代家庭优越的条件会养成独生子女任性、自私、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和个性,年轻父母的教育态度和行为,不良社会风气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一是教育者要确立家庭、社会、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育儿的新知识、新方法,用新的教育观念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纠正不规范的教育方法,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二是“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比较复杂且有持久性的教育过程”。因此,教育者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充分利用各领域间的渗透和具体直观的事例进行教育,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待人接物的生活态度。三是英雄模范人物是孩子心中的楷模,所长要多给孩子讲有关英雄模范的先进集体和中国体育健儿屡次为国争光的故事,向他们介绍我国丰富的矿物资源和名胜古迹,激发孩子爱祖国、爱家乡、爱同伴、爱长辈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四是用音乐、文学、美术作品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引导幼儿欣赏周围存在的美的事物,使他们在艺术美的熏陶下,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的人。
有效提高幼儿素质教育效果,家庭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家庭素质教育当中,家长必须树立全新的家教观念,树立现代家庭素质教育观,要努力为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家教观念必须转变。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努力为孩子成为未来创造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是衡量现代家庭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同时,要改变不当的家教行为。家长与孩子同是家教主体。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与自尊,充分调动、激发孩子学习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注意因材施教,违背孩子的年龄特点与智力基础实际搞拔苗助长,违背孩子的兴趣,逼迫孩子按家长的意愿发展,都不会有成功的家庭素质教育。
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篇三
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括心理健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幼儿园教师有必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这一问题。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幼儿园恐惧症”。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剔除。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作为一种稳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自我概念一经确立,便会相对持久地保持下去。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成人指责的幼儿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首先,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充满生机、能陶冶心灵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最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近些年来,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所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思想及行为上必须保持一致。出现问题,教师们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与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篇四
当前世界的教育潮流是“向前延伸,向下扎根”,我国教育也不例外,除了终身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之外,幼儿早期教育不再满足于“看管式”模式,而是步步迈向素质教育新领域。素质教育讨论至今,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不再是一种口号、一种赶“时髦”、一种具体具体的行动。
幼儿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实施好素质教育,在幼儿的学前教育阶段就必须注重对幼儿全方位的培养,实施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教育方法。
1.幼儿个性的培养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之下,对不同的事情都会以一种自身独特的方式作出反应,而不是试图封锁、压制孩子个性的形成。
2.重视幼儿的兴趣爱好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我们教书,并不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完事,最重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如果教师自己对所教的课程感觉不到求知乐趣,便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对待幼儿教育,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兴趣,不仅能激发幼儿内心的求知欲,而且能驱使幼儿主动地了解未知的事物并对之加以钻研,从而使眼界逐步拓宽。
3.注重对幼儿注意力的训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必须经过它才能进来。”这意味着,注意是学生(包括幼儿)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技能。没有注意,外界的一切信息都不会进入人们的脑海,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感知、理解、记忆和想象等。由于幼儿的注意力不可能持久,幼儿教师就必须采取各种方法,注意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灵活多变,巧妙地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所进行的活动中,只有使幼儿热衷于此活动,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长此以往,他的注意力就逐渐地延长。
4.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新时代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教师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灌输终生学习的理念,从而在幼儿长大成人以后就会根深蒂固地记入脑海,落实到行动中。
旧的儿童观把儿童当做被动的“接收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不注重幼儿如何学。现在我们要确立这样的观念,儿童是独立的人,要尊重他们;儿童是发展中的人,要想念他们;儿童是主观能动的人,要了解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在教育活动中真正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全面掌握幼儿的实际水平,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的素质。幼儿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贯穿在教师的言行中。无论大小事,教师都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同时要掌握幼儿的身心特点,提高幼儿各方面的素质,不仅仅要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关心孩子知、情、意、行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品德的发展。向社会普及优生、优育、优教和优境知识,使科学育儿知识家喻户晓,创造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大环境。
树立面向全体幼儿发展观点的素质教育不仅对幼儿园教育来说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对家庭教育来说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焦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传统教育评价是以考核知识定优劣的,是以驯服听话为尺度的。素质教育评价则是以幼儿的基本素质为本,包括身体、品德、知识、行为、态度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其评价是全面和客观的。注重素质教育的家庭,就应该注重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行为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对自然的应变能力的增长等。因此,家长不能沉浸于过去的“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而要树立“子女成才,家长有责”,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更要身体力行,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与自尊,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家里实施素质教育要有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更要有决心。因为这“六心”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爱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信心是实施素质的力量源泉;细心则决定素质教育质量;耐心是保证素质教育持续进行的动力;恒心是决定素质教育成效的大小;决心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总而言之,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做有益于21世纪建设的人所需具备的基础素质,均在幼儿时期奠定一定的基础。幼儿就像一棵小树,要让他茁壮成长,不但要精心浇水,而且要有阳光、雨露,更要不断进行剪枝、修补,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