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重要性的话 教育重要性的金句(优秀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教育重要性的话教育重要性的金句篇一
;在新疆实施双语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 分享|2011-02-11 17:54 匿名|浏览 8862 次在新疆实施双语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2011-02-11 18:18 提问者采纳1、国家一体中华民族关系形成 “多元一体” 的格局⑶,在这些具有不同种族、民族背景和不同语言宗教多元文化传统的公民们中逐步建立了新的“国民认同”,培养与加强全体国民对 “中国人” “中华民族” 的认同意识,各族民众逐步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具有共同多元文化和历史的共同体,明确地把国民意识置于各个民族、宗教群体之上,淡化民族特殊意识。在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中,为了达到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维护国家统一政体,各民族必须要拥有一种共同的族际语,它的选择是这个国家的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所决定的,中国的族际语就是处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汉语,这是山中国几千年各民族历史发展与现实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而社会因素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只要是中国人都应学习“汉语普通话”。因此,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从小加强双语教育对形成国家一体和历史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作用,学做一个爱国的人,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文化多元中国传统中把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化”的成功思路⑷,我们应继承下来,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多彩多姿,保留与发展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促进各个民族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政治上平等相处,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疆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彩,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具有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魅力无穷,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从学前教育起始,继承和发展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优良传统文化,弘养优秀民族多元文化,建立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融会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发展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3、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汉语己经成为当今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还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学习掌握了汉语言文字,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谈得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汉语学习同时也是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随着竞争机制己渗入人才市场,经验告诉我们:少数民族学生要使自己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其中包括汉语成绩,才能适应现今人才市场的新形势。“扶贫先治愚,治愚先育智,育智靠旱抓”,重视幼儿语言关键期的教育,通过发展学前双语能力,达到提升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的目的,也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学好汉语,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新疆的好多工作岗位都需要双语人才,像公安局,政府部门,电视台等。在新疆不论你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要是会两种用语言那是相当有好处的。少数民族孩子学好汉语还能走出新疆,到更大的城市去开阔眼界,如果不会汉语,那出了新疆还怎么跟其他人交流。这是本人的一些小小见解,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新疆:双语教学受欢迎日期:2013-03-26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孩子学好双语,将来才有出息。”这是新疆乌鲁木齐县南郊水西沟镇村民买买提·尼亚孜对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认识和看法。尽管他的孩子不到3岁,还不够上幼儿园的年龄,但为了让孩子早些学习双语,他已经多次来到村里的双语幼儿园,请求收下孩子。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统计,2012年,新疆接受学前教育、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双语班、民考汉的学生达167.86万人,比2011年增长19.2%,占学前教育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66.6%。另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消息,按照中央确定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存量培训”的方针政策,新疆计划在2013年至2018年间,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教师16500人。“新建的学前双语幼儿园都不用打广告,家长和孩子们已经排着队来报名了。”阿合奇县教育局校外活动中心教师阿依布拉克·阿依塔洪,谈起了近年来双语教育带来的变化。“新盖的双语幼儿园很漂亮,教学仪器、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国家还给入园的孩子们发伙食费和教材补助费,谁家的孩子不愿意来呢?”阿依布拉克·阿依塔洪说。据了解,2008年至2012年,国家和新疆共投入50亿元资金,实施学前双语教育工程,在新疆的7地州9县市新建和改扩建2237所双语幼儿园。阿图什市阿湖乡现代化农业生产带头人吐尔逊,曾给笔者讲过一个小故事:当年,村里有一个农民由于不懂汉语,误把农药当化肥,造成棉花绝收。从那以后,他们就意识到,不懂语言,没有文化,就没有发展。后来,村里决定从娃娃开始抓汉语教学,不能再吃语言的亏。“早学比晚学好。”吐尔逊虽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知道学好双语是“硬道理”。新疆的双语教育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2004年新疆党委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开始全力推进双语教学。2006年新疆实施学前两年免费双语教育,双语教育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普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新疆双语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新疆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开启了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新篇章。2010年,新疆还明确规定,当年新录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双语”能力,即汉族能够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与民众直接会话交流,少数民族能够阅读通俗的汉文资料,具备一般的汉字书写能力。国家和新疆的一系列文件和举措,都明确地表达出发展双语教育的决心。事实也证明,在各级政府的高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尝到了掌握双语的好处,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加强双语互学的现实意义□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教授? 范晓玲? ? 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语言这个桥梁和纽带。十年来,在中央及自治区的支持下,新疆双语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今天,学前双语教育普及面由59%提高到89%;中小学双语教育覆盖面由34%提高到69%,双语班学生数由70万增长到150万;全疆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数由99万人提高到220万人;民汉学生混班和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取得重要进展;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及“民汉双语翻译”专业实行全额免费。一批批“民汉兼通”人才为新疆社会稳定及长治久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近期,我们有调研数据显示:第一,少数民族双语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的认同高于普通班,充分说明汉语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以及少数民族公民意识及民族团结教育建构有密切关系;第二,目前全区积极开展民汉双语互学活动,加强基层干部双语能力建设,广泛推动各族群众通过语言交流的平台走动互动起来,使全区上下,从学校到政府机关,从服务窗口到社区街道,从娃娃到老人都能加入到民汉双语互学的活动中,语言是打开心灵、沟通情感、促进交流的钥匙,此项活动的展开,必将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架起语言桥梁和纽带;第三,自治区通过加强“访惠聚”住村干部“双语”培训班,使各级住村干部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尽早熟悉所住村的工作,快速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和友谊,确保住村工作取得实效。? ? 实践证明,民汉双语互学必将成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桥梁和纽带,也必将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年的语言交际基础和条件。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 深刻认识语言观念即语言态度是影响双语教育、双语互学的重要因素。加强新疆区情的认识宣传工作,使大家高度认识民汉双语互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明白加强民汉双语互学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我们的调研中,高校及中小学师生对新疆双语教育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双语教育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能让自己成为现代人,但是,作为中国公民应学好国家通用语言的义务和职责的公民意识教育还需加强。? ? 充分认识民汉语言互通是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及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教育、工作、生活的全过程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也是加强现代文化引领及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文化互鉴互赏互融的桥梁和纽带。? ? 探索双语互学的培养、培训机制,强化此工作的实效性。语言学习是过程,需要在语言环境中不断使用,才会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营造互学双语的语言环境和氛围都是保证双语互学,机制的建立则是提高双语互学有效性和长久性的基础。? ? 今天,语言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概念,其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价值不断提升,对于国家治理、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作用凸显,语言服务已成为社会广泛需求,自治区提出民汉双语互学,加强双语教育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年各项工作的实施,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及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来到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教室。2个孩子分别用汉语念了一段《做客喀什》课文。“家离学校远吗”“中午饭吃得好吗”“双语从几年级开始学”……总书记关切询问。他问学习委员再努然姆长大后做什么,孩子说:“当一名教师。”总书记对此表示肯定。?总书记鼓励汉语教师学好维吾尔语?习近平来到汉语教研室,同几位汉语教师亲切交流,“几个人?”“哪个学校毕业的?”“学双语家长都支持吧?”……老师覃利英回答:“都支持。”总书记问她:“会不会维吾尔语?”她说:“会一点,还在学。”总书记鼓励她把维吾尔语学好,更好教孩子们学好汉语。?维吾尔族小学生同总书记依依不舍?课间时间到了,操场上孩子们踢毽子、跳绳、玩足球,总书记微笑着欣赏。同师生们合影时,一些孩子热泪盈眶。“爷爷再见”“爷爷再见”“欢迎下次再来”……孩子们一边挥着小手,一边向总书记告别。习近平多次向孩子们挥手告别。?习近平:少数民族孩子学好汉语找工作方便?离开学校时,总书记询问当地孩子初中毕业后升高中情况。他嘱咐校长:“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不仅将来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上车前,他同教师们一一握手,说:“你们使命光荣,一定要把工作做好。”新疆地处祖国边陲,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开发建设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的地方,更是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和非法宗教组织活动猖獗的地区。而新疆高校,存在着意识形态领域分裂与反分裂激烈、复杂的斗争,一直都是“三股势力”进行分裂、渗透和破坏的重点目标。
因此,在新疆地区高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对维护新疆的繁荣稳定,促进边疆的长治久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往新疆高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侧重点主要放在广大学生中,主要是考虑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潮流、新看法,善于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获取新的信息。但同时他们也存在着思想情绪不稳定、辨识能力不强等特点,比较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误导也正是因为大学生存在这些特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另一主体———教师的作用才显得更为重要。高校教师的思想和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倘若教师自身政治态度暧昧、立场不坚定,散布一些错误观点,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应该是解决好教师的思想问题,认真扎实地在教师中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一、认清新疆高校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能帮助大学生摆脱愚昧,走向文明,使其学会生存、生活、做人及学习。所以,教师作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线力量,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教师的基本特征是为人师表。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对学生都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形成并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都把教师当成自己努力的榜样,加以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教师作为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应当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主动宣传民族团结,当好民族团结的表率。
其次,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光教好功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生平时喜欢讨论国家大事,而且有极高的政治热情。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遇事有时会冲动,做出有失理智之举。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加以指引和教导,使学生准确了解新疆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新疆的民族宗教状况、知晓并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分裂分子对新疆的破坏,坚决抵制一切分裂国家的言论和行为,切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最后,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解惑。新疆高校中有相当比重的学生来自农牧区或贫困偏远地区,受当地基础设施落后、人文素质不高、德育工作滞后、宗教气氛浓郁等因素影响,势必导致他们存在思想观念不新、科学素养不高、理性思维不强的情况;有些学生对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做出的贡献认识不足;有些学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民族优越感,对其他民族存在偏见和误解;还有些学生对党的民族政策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如为什么对少数民族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和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理解等等。
因此,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分析和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帮助大学生分清是非,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提高民族理论和政策水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二、分析新疆高校教师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在充分认识了新疆高校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之后,通过调查问卷,对分布在南疆的喀什师范大学、北疆的伊犁师范学院、乌鲁木齐地区共计 9 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被调查的高校教师分别来自汉、维、哈、回等多个民族,学科涉及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各个学科;年龄分布在 22 岁至 60 岁之间,其中大部分教师从事教育工作都达 10 年以上(占被调查教师的53.42%)。根据问卷统计数据初步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现状分析
1.绝大多数教师立场坚定、认识清醒,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从总体上来看,新疆高校教师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都较为了解,赞成“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为在新疆地区开展“双语教学”很有必要;92.67%的教师认为党的民族政策在新疆落实的情况比较好、认为援疆工作对造福新疆人民的作用较大;83.92%的教师认为高校专门开设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很有必要,认为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精神,成为无神论者。同时,他们也赞成高校禁止宗教活动、禁止穿戴宗教服饰。
调查显示,新疆高校教师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表示认同,充分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认识到 56 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正是由于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才使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另外,调查也显示出高校教师对党和政府持信任和拥护的态度,对事件也能有清醒的认识,赞同政府采取的处理措施,并且能够接受党和政府提出的政策,认真地贯彻落实。
2.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作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主体,能够积极地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46%的教师平均每个月都会开展一次以促进个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主要途径有:课堂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贯穿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展以民族团结为内容的文化、科技、体育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结对子、交朋友等。75%的教师认为开展的这些以促进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还不错,效果显着。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客体,接受着学校对教师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65%的教师经常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认为学校很重视对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经常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包括:集中学习相关文件及讲话精神;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片;评选宣传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举办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开展汉族同志学习少数民族日常用语的活动,等等。53%的教师认为开展的以促进各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活动效果很显着,认为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片最有成效。
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不难发现,广大教师能够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教师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线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只有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寓教育于潜移默化中,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接受。另外,教师平时工作任务繁忙、工作量大,能通过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片等较为轻松的形式得到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寓教育于娱乐中,自然能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
3.多数教师关爱学生、答疑解惑,实现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65%的教师都经常利用网络平台或建立 qq、msn、微博等渠道主动与各民族学生进行交流。而且,86%的教师都认为自己与不同民族学生谈心、交流的频率和程度都是没有区别的。他们在交流时,内容常常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个人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得知自己所带教的各民族学生间的相处情况融洽和谐,没有明显的隔阂。当发现有学生在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方面存在有模糊、片面、错误的认识时都会及时地疏导情绪,了解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明确立场。有的教师还会运用主题班会、讨论、网络互动等途径,深入分析问题,做到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意识到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只有相互交流、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要坚定学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由此可见,新疆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识和主动性都较强,对各民族同学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关心帮助程度也较高。教师们深知如果放松了民族团结教育,不能或者不敢结合国际国内种族和民族问题去做工作,就会错失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问题的良好时机,就会丢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和主阵地。因此,只有紧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和观念,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把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具有不同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的大学生凝聚在一起,才能营造和谐的高校校园。
(二)存在的不足
虽然调查的结果从总体上来说是比较乐观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教师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高校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显示,36%的教师没有将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这导致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其价值意义的缺失。有些教师认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存在着“报告时重要、工作时次要、忙起来忘掉”的现象,较大程度地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使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在貌似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渐渐显露出偏离其价值意义的真实面貌。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教师是先进文化、价值趋向、行为方式和拥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的代表。但是,随着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竞争压力日趋激烈,教学任务、学术研究才被他们视为日常工作范围,是“正业”;与学生组织或参加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即被他们看作是浪费时间,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他们觉得参加这些活动不合身份。正是教职工对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误解以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他们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没有起到适当地引导和教化作用。
2.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38%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大多都没什么意思,认为目前高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有都留在浅层面,年年月月都一样,也就造成了大家就活动而开展活动,就教育而进行教育的应付心理,没有真正从深层次的理论层面和认知层面来理解和接受民族团结宣传教育。32.14%的人认为在新疆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时要注意方法。还有 12%的人认为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数量足够,但内容很一般,在实践中往往囿于教材和课堂,使民族团结教育变成了枯燥机械的知识教学,脱离生活,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三、提升新疆高校教师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进一步提升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重要地位的认识。新疆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在高校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并不只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这就需要学校在教师中开展有关民族团结的岗前培训、教学研究、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和教学经验交流等,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考察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调查研究,不断提升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地位的认识,提高教师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各学科教师要提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要求,使每个教师都能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为契机,将民族团结教育自觉地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2.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党课学习、政治理论学习的机会宣传民族团结知识。教师平时工作量大,没有太多的时间集中学习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文件,因此要利用其知识水平高,接受党的政策方针快的特点,充分利用业务学习、党课学习、政治理论学习的机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旋律,始终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三爱”、“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新疆历史、新疆区情、民族团结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作为教师日常学习的关键内容。
3.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比较高、理论性比较强的工作,如果只是进行一些枯燥乏味的说教,很难让高校教师在繁忙工作的同时产生共鸣。为了使民族团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例如,可以评选宣传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出现在身边的榜样,是引导民族团结教育事业最有感召力的风向标。通过展示民族团结先进模范的事迹和风采,增强激励和示范效应,有利于在全校形成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其他教师能够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在耳濡目染中转变思想、改变行为。另外,可以举办民族团结教育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能在短时间内使听众对某一方面的信息得到全方位的认知,能够适应教师知识水平高、接受能力强而时间有限的情况,在教师的认知中建立起权威,取得教师的信任和认可。再次,就是举办民族团结演讲、征文及书法比赛,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片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寓教育于娱乐中,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式中,增进友谊、增进了解,在各族教师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浓厚氛围。
对于新疆高校而言, 民族团结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是高校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教师作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线力量,只有做到真正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把民族团结教育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育人功能、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新疆城镇发展和双语教育的进程南疆地区两个专题调研报告[?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发布日期:2011-05-17?|?浏览(10418)人次?|?投稿?|?收藏?] 马戎
自从本世纪初中央政府开始启动“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主导的能源、交通、通讯、水利、城市建设等大型建设项目推动了新疆城镇的所有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也吸引了大量中部和东部的企业和劳动力进入新疆,新疆城乡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出现了深刻的历史转型。大量汉族人口来到新疆,新疆许多新兴的项目企业由汉族经营,这些汉族流动人口对新疆历史、维吾尔族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普遍十分生疏,但是由于他们在东部市场体制和竞争机制下生活多年,这些汉族人口在汉语交流、适应市场机制、掌握就业技能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使他们在新疆城镇各行各业的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明显高于当地少数民族就业人员的竞争力,这无疑会对本地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和城乡劳动力形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这些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和汉族劳动力的涌入使新疆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历史阶段(马戎等,2005)。
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事件”对全国人民都是一个很大的震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在近十年新疆深刻的社会转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涉及到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化、教育、就业、人口流动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由于直接牵涉到新疆的民族关系,也与我国的民族理论、民族制度、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等密切相关。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方面和领域十分广泛,而且是长期积累而成,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大量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中逐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调整改善的政策性建议。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新疆各族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都十分关心的主题——喀什老城区改造和双语教育来分析当前新疆社会发展和民族交往,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两个具体问题的讨论来理解新疆和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和民族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改造和喀什老城区
近十年来,全国各地的许多城市为了提高基础设施的档次,扩宽街道,建设地标性建筑,提高现有居民区的公共设施(上下水、电、天然气、电话、网线、垃圾处理、公共交通、防火和急救条件等),建设新商业区和工业开发区,都在大规模进行老城区的改造与扩建。但是由于许多规划工作简单粗燥,改造规划缺乏透明度,旧房拆迁过程中有时又伴随着行政强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因此不少城市的旧城改造工作得不到广大居民的认可,在具体实施时极易引发矛盾。
与全国其他地区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一样,新疆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与城镇发展、特别是现有城市的改造扩建密切相关。新疆自治区有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推动旧城改造工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南疆喀什老城区改造问题工程。喀什地区是我国维吾尔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喀什市也是南疆的维吾尔传统文化中心(马戎,2000),有的老人告诉我们,老城区有些房子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一些维族知识分子把喀什老城区的民居建筑群比喻为“维吾尔族传统居住区建筑风貌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正因为如此,喀什老城区改造工程不仅在维吾尔族知识分子中激起很大反响,而且也得到国外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因此,喀什市老城区改造已经成为新疆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议题。2010年8月,我们在新疆喀什市对该市老城区改造问题开展了实地调研访谈,实地考察了拆迁现场,与多名老城区居民座谈,并访谈了主持老城区改建设计的维族工程师。(一)?
从政府的设想和巨大投入来看,喀什市老城区改造项目是一项“惠民工程”
首先,老城区有相当数量居民住房老旧破败,建造时使用的木材和土坯已超过使用年限,使这些房屋成为危房,不仅无法抵御地震破坏,有的随时有倒塌风险。其次,老城区有相当部分街区道路狭窄弯曲,无法出入消防和急救车辆,一旦发生火灾或重症病人,无法及时灭火或进行急救,将造成居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第三,老城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许多住宅缺乏完善安全的电力、天然气、通讯、上下水管道等设施,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这三个方面看,喀什市开展老城区改造,是城镇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需要,政府拨出大量资金推动老城区改造,从立项角度看,是一项必须充分肯定的“惠民工程”。
(二)政府在老城区改造项目中的具体做法
老城区改造项目经过长期论证与讨论,实施方案也经过多次修订。我们2010年8月调查时了解的情况如下:(1)喀什市城建部门、建设设计院等单位合作设计制定老城区改造整体规划,(2)对规划区域涉及的居民住房进行评估勘测,部分有历史价值而且比较坚固的房屋予以保留或助资维修;部分在80-90年代改建或新建的质量较好的房屋予以保留,确定需要拆除改建的简陋或有危险的房屋,(3)通过街道-居委会和改造项目办公室,对需要拆掉改建的房屋进行丈量,确定补助面积和补助数额,(4)为保存老城区传统建筑风貌,设计部门对在原址重建的居民住房进行“一对一”的住房设计,请居民提出房屋外观图样,由建筑设计部门参照图样进行免费的单体房屋设计;(5)设计方案确定后,政府与住户拆建签订合同;(6)因道路扩展和公共用地造成部分居民房基地面积减少,由政府提供补偿,砖结构住房每平米700元,土木结构每平米580元;(7)在原址重建施工中,政府提供每平米400元的补助,不足部分由居民自筹;(8)在重建过程中,政府为居民提供6个月的周转住房,每月租金500元;(9)2009年及以前的拆建工程由本地少数民族施工队负责施工,2010年因民族施工队力量不够,吸收本地汉族施工队参与,维族施工队和汉族施工队的比例大致为六比四。
从以上情况来看,应当说政府主管部门已经考虑到民众关心的许多方面:(1)“一对一”的房屋单体设计防止了单调一致的外观风格,可按照居民的意愿和原来房屋风格予以重建,不会对喀什老城区维族传统建筑风貌造成破坏;(2)有历史文化价值、比较坚固的一批住房得以保留,是有选择的重建;(3)政府对重建给予资金补助,拆建期间安排周转房,对改建造成的面积减少给予补偿,对愿意从老城区搬到政府新建楼房的住户,政府提供条件并给予补偿。
(三)民众反映在拆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不满。
既然改建项目过程中所涉及的许多具体问题,政府都已经予以考虑并做出相应安排,为什么当地部分居民和维族知识分子对喀什市老城区改造项目还有那么多意见?问题主要出在哪里?我们在和当地居民的访谈中,主要讨论的就是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方面,民众在访谈中提出的问题和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对需拆建的住房面积进行测量核对时,一些居民反映新测的面积少于实际面积。
居民自己的测量数据和方法(包括庭院、阳台等的折算方法)可能与政府部门测量的结果有出入,这在住房拆建中是经常发生的现象,需经过各方的讨论、核对和解释来解决分歧。但是有些居民反映新核对的面积比过去政府正式颁发的《房产证》上注明的面积还小,表示不能接受,希望按照《房产证》上的面积计算。有些居民反映,在丈量时如果给具体工作人员行贿,量出的面积就比较合理甚至比实际面积还大。这主要反映了房屋丈量核对工作的细致程度和具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不正之风问题,政府需要给予重视,及时接收民众投诉,可以组织几个核查小组对这类投诉进行处理,努力把住房实际面积的测量与核对工作做好,体现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和公正。
2.一些与政府签署正式合同明确“原址重建”的居民住房,政府中途不履行合同,以“公共绿地”或“公共设施”建设为理由,要求居民放弃“原址重建”,接受补偿另购住房。
这一现象反映出街区改造规划的制定不慎重,许多方面考虑不周到,导致在签订合同之后,规划内容仍在改动。但是政府既然已经与居民签订了正式合同,只能与居民协商,动员居民在自愿基础上与政府签订新合同,如居民坚持履行原合同,政府只能按合同办事,决不能以行政压力单方面撕毁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合同。这一现象反映出来的是政府公务员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问题。
据部分居民反映:一些以“公共绿地”或“公共设施”建设占地为理由,在与住户协商时说服住户放弃“原址重建”的房基地。但是政府部门(街道、国土资源部门等)不久又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转为商业用地,有关部门和经手个人都以此获得高额收入。居民得知这些土地的实际用途后非常气愤,因为他们得到的补偿标准是“公共用地”的补偿标准,远低于商业用地的标准。他们举例说,2004年政府要求艾提尕尔清真寺周边居民把住房卖给政府,用作清真寺建设用地,补偿标准是土木结构每平米220元,砖结构420元。但政府最后把这些宅基地卖给开发商建造商店出租,售价最高为每平米2.8万元,当时接受拆迁的居民对此非常不满。
为了防止征地时的说法与后来实际用途之间出现差距并导致纠纷,政府应当在一开始即向社会公众正式公开老城区的改建规划,使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公开透明,既有利于公众和社会监督规划的实施,也可杜绝一些无根据的谣言在民间的恶性传播,建立政府和社会间的互信。现在群众有些疑问,政府应尽快对老城区改建规划予以公布,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现在全国各地政府普遍把土地作为重要收入来源,主要方法就是从农民或城市居民中低价获得土地,再高价卖给开发商。这样对原土地使用者和房屋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也是许多地区和城市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发生法律纠纷甚至严重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喀什老城区住户均为本地维族居民,改建工程得到维族民众和国外媒体广泛关注,如果政府部门在老城区土地使用、转让过程中一些法律程序、补偿措施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
3.由于政府提供的重建补助标准低,一些低收入住户无力完成住房重建,无法入住。
据介绍,按照目前的建筑成本,目前每平米400元的补助资金只能建起四面砖结构墙体(有的可以把第一层封顶),门窗和内部装修的费用仍需住户自筹(2万元以上),如重建二层,经费需完全自筹。我们访谈的住户和规划设计专家估计:大约有10-20%的重建住户经济实力较强,即使政府不资助,他们也计划重建,政府补贴是“锦上添花”,帮他们省了钱;另有40-45%的住户并不富裕,但是通过银行贷款或从亲友借钱,仍可勉强完成住房重建,但重建使他们欠下债务,对今后生活有明显影响;同时约有30-35%的住户经济困难,无处筹措建房经费,造成工程停顿。我们在老城区看到有部分已经建成墙体的施工现场长期无法完成工程,甚至二层没有封顶。
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居民无法完成住房重建,无法入住,这是喀什市政府必须及时解决的一个严重的民生问题。目前有两个方法可供选择:一是统一提高重建补助标准,但是这将涉及所有的重建户,连那些已经建好、经济富裕的住户也需要补发补助,这会涉及原来制定补助标准的合理性问题及责任的追究,并将增加政府大量资金的投入;二是对那些确实困难的住户(30%左右)提供长期无息银行贷款,帮助他们及时完成住房重建并入住,之后再根据每个具体住户的经济收入情况(如低保户、贫困户等)逐步减免贷款。我们觉得第二种方法比较可行,涉及的户数较少,也不是无偿资助,还贷时可根据情况零星个案处理进行减免,避免引起社会群体性动荡和反弹。
4.部分居民对重建结构设计、施工质量的反映
(1)设计:喀什老城区居民住房,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土坯木框架结构,有的墙体厚达70-100厘米,冬暖夏凉,居民说冬天院里水缸也不结冰,夏天十分凉爽,和当地气候特点十分相宜,有节能效果。同时,厚厚土墙在室内可设计各式龛室,放置铜壶、瓷器等工艺品,成为维吾尔民居的传统特色。而新设计施工均为砖墙,厚度24厘米,许多传统民居的室内装饰无法保留,从维族传统建筑和民居文化的继承方面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新建砖墙很薄,隔热防寒效果差,居住并不舒适而且浪费能源。但据一位设计工程师讲,新式砖墙的好处是节约建筑材料,同时可以扩大室内面积。对新旧设计的利弊,人们各执一词。
其实,只要木料结实,对土坯墙注意维护,喀什老城的传统维族民居是相当坚固耐用的,这是当地居民在几百年居住中逐步总结发展出来的建筑形式,那些通过鉴定达到了一定抗震能力的传统土木结构住房,也应当允许保存乃至重建。在住房结构设计方面,政府需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喀什老城区保留一些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并没有什么不好。
(2)质量:一些居民反映新建住房的墙体只有24厘米厚,中间的钢筋很细,我们在现场看到的施工墙体立柱中的钢筋直径约为1-1.5厘米。一些居民对这样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政府宣传的“抗震安居”效果表示怀疑。我们不是建筑专家,因此对这样的住房质量无法评价,但是需要指出,现在我国建筑行业(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施工)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人们对“豆腐渣工程”的担心是十分自然的。在设计与施工质量问题上,政府应当向居民有所说明并切实承担起监管职责。假如这些新建的房屋今后在地震或因其他情况出现不应发生的损坏倒塌(即证明没有达到设计标准),作为老城区改建项目的主持者和推动者,地方政府将不可避免地承担一定责任。
5.关于部分老城区居民置换到郊区后的生计问题
部分经济条件较差(如低保户)、原住房面积较小(小于50平米)的喀什老城区住户,在拆迁重建过程中放弃“原址重建”而选择迁入政府提供的位于郊区的楼房公寓。但是由于这次搬迁改变了他们的就业环境,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现了收入难以维持生活的情况。过去这些居民住在老城区,可就近通过沿街出售干果、烤馕等小生意或打零工维持生计,现在迁到郊区楼房,如继续进城做小生意或打零工每月需支出公共交通费120元(每天4元),新居的物业费每月10-11.50元,而政府的低保补助每月仅为140元,这样算下来,一些困难的低保户连吃饭都成问题,因此当他们住所的公寓设施(水管、龙头等)损坏后,他们也无钱修理。
现在喀什物价很高,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一公斤羊肉卖45元,一公斤本地产的桃子23元。希望政府考虑到当地物价实际情况,在具体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新政策,对这些迁到郊区的低保户适当提高低保补助标准。
6.关于施工进度问题
根据居民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政府对“原址重建”部分的居民提供6个月周转住房和租金补助。但是部分居民反映,有的住房已经拖了一年多仍未完成施工,无法回迁入住,这些居民意见很大。据反映有的居民甚至给居委会干部送钱,请他们帮助推动施工进度。
据了解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为一部分周转期满但仍无法入住的居民延长了周转房的使用期和租金补助。但是为了履行合同并切实解决“原址重建”居民的回迁问题,施工工程进度的监督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7.改造项目各项工作在具体推动中出现的工作作风问题
此外,民众反映在具体工作中也出现干部工作作风问题:(1)整个老城区改建工程规划不公开不透明,土地具体用途的说法多变,签订的合同不认真履行;(2)在决定一些房屋是拆还是保留时,干部拍板的随意性很强,有的居民给有关部门和人员送了钱,托了关系,就可以把住房纳入“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范围而避免拆迁;(3)在动员过程中,居委会干部每动员一户居民拆迁可得奖金200-500元,干部对此项工作积极性高,在过程中对住户施加各种压力;(4)有的住户因为拒签合同,遭遇断水断电。以上现象反映出当地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作风问题。此外,老城区原有37个经文学校,在改建中全部拆掉,有的市文物所上报批准的传统文化遗址也未能保留,部分民众对此有意见,我们在老城区也去实地看了这些拆迁工地,旁边有市文物所过去立的“某某历史遗址”的牌子。民众和当地知识分子的这些意见也值得政府重视。
2010 年春天新上任的自治区张春贤书记曾来喀什市,对老城区改造项目表过态,指出这一项目的实施必须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开展”,一些访谈的维族老人对此报以很高期望。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然要推动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这是发展趋势。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老城区人口过于拥挤、基础设施陈旧、抗震防火能力低,所以旧城区改造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许多历史上留下来的老城区,无论在街道格局、建筑风格、施工工艺、内部装修等许多方面都是当地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旦拆除,不可重现,很可能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在这方面,我们内地许多城市(包括北京)已经犯过了许多不可挽回的错误,喀什老城区是维吾尔建筑和民居文化的精粹,如果都变成与内地同样规格的砖瓦结构,即使在外观上保留一些传统形式,内部结构也必然无法继承原来的传统风格,这很可能也将成为日后的遗憾。
基于以前的教训,喀什老城区的改建过程应该适当放慢速度,同时政府可聘请各族学者和建筑学家参与讨论老城区的改建方案,在街区规划和房屋结构设计等方面提出最佳方案并取得大多数人的共识与支持,在此基础上稳步渐进地推动改建项目。放慢速度、广征民意,稳步发展,共同推进。如果老城区改建项目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来推动,这对当地干部在自己任期内“基建政绩”的期待可能贡献小一些,但是对于党和政府的威信和“民心政绩”肯定会加分许多。与此同时,建议市政府在喀什报纸上公布举报电话、设置相应办公室,及时受理居民对相关问题的反映与投诉。
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老城区改建这个完全是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项目,更应该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争取民众的支持和参与,这样才能使这个本意是改善民众居住条件、政府做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的老城区改造项目成为得到广大维族知识分子和民众拥护的真正的“惠民工程”。
任何古老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范,如何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保护好古城的文化与历史,中国其他城市也曾面临类似的问题,如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改造、西安“回坊”改造等(李健彪,2009)。喀什老城区居民对他们几代人出生、成长的房屋注入很深的感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即使是窄小、弯曲的巷道也凝集着当地居民的儿时回忆,不规整的土坯墙也已成为戈壁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侧面,雕花木梁和墙内龛室中的民族工艺品展示着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如果人类的城市和房屋都依据建筑效率和经济成本的原则改建成整齐划一的建筑式样,那么人类的文化生活将是多么贫乏和苍白。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恰恰是老城区这些外观古旧、内部多变的传统民居,将是喀什发展旅游观光业的亮点。我们切切不要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和官员的“政绩”,使这些历史遗产永远消失。
喀什市老城区的改建已经成为维吾尔族精英和民众最关注的议题之一,面临类似问题的我国其他民族对喀什老城区改建工程的社会效果也非常关注,同时也是境外各类势力炒作的题目,这一工程实施效果如何,可以说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喀什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与整个新疆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形象等等都紧密相关。
二、新疆双语教育问题
2007年夏天,我们在新疆开展了“双语教学”实地调研,并发表了调研报告(马戎,2008)。2010年8月,我们在新疆(主要是南疆)对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又进行实地调查访谈。现将两次调查所得出的主要观点和看到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一)双语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必然发展趋势,加强族际共同语(汉语)学习是就业市场的客观要求
社会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激烈竞争中,中国各民族间必然要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整合继承。汉语文作为中国各族在交流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族学习现代知识技能和实现就业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传统的民语教育系统加强汉语教学和推行双语教育已成为发展方向。同时,在有条件时需要推动外语学习。
在包括大中专毕业生在内的劳动力就业已完全市场化这一宏观社会环境下,新疆民语教育系统各级毕业生就业面临极大困难并由此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一思路是正确的。新疆自本世纪初开始加强双语教学,从大学的汉语授课逐步推广到中学、小学和学前双语教学,这一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加强双语教育的发展,其意义正如温总理所说:“这是关系每个少数民族家庭、每个少数民族青少年切身利益的大事,同时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意义重大”。
(二)新疆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几种语言教学模式
目前在新疆各地区中小学教学采用以下几种语言教学模式:
1.传统民语教育模式:各门课程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小学三年级开始上汉语文课;
2.传统汉语教育模式:各门课程使用汉语教学,开设外语课;
?3.双语教育模式一:理科课程(小学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数理化、生物、信息技术、外语)和汉语课使用汉语授课,其他课程(语文、品德与生活、体育、艺术、地方课程、综合实践、历史、地理)使用民语授课;小学一年级同时开设汉语文(每周7节)和民族语文课(每周5节),初中汉语文课每周6节、民族语文课每周4节。
4.双语教育模式二:“民族语文用民语授课;音乐等课程中涉及民族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用民语教授。其他课程使用汉语授课”。
5.双语教育模式三: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文(每周7节),三年级开设民族语文课(每周2节)和外语课(每周2节),初中汉语文课每周6节、民族语文课每周2节、外语课每周3节(各类模式定义和具体课程设置方案见新疆教育厅文件2007年第50号)。
从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模式一(汉语学习数理化、母语学习文科)是培养双语人才的有效模式。用汉语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技能类课程,可以使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汉语和知识交流的要求,而用母语开设历史、思想品德、地理、地方课程,可以保证学生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出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各类人才,同时这一模式是我们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和干部表示支持和接受的语言教学模式。
模式三则是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模式,除了一门母语课外,学生所获得的全部知识都是使用汉语文学习,这对学生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进入就业市场十分有利,但是对本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和中亚邻国、伊斯兰教世界进行交流合作的文化桥梁,从长远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弱化是中华民族的重大损失,同时少数民族知识阶层在感情上也难以接受。因此,在目前发展阶段,在南疆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可以同时保留模式一和模式三,招生比例可根据当地民众的意愿确定,以兼顾就业市场对汉语的要求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两个方面的需要。
(三)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共同繁荣这两条基本原则来综合妥善规划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民族构成实行不同的语言教学模式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新疆各地区人口的民族构成差别很大,不宜实行“一刀切”的制度安排。维吾尔族聚居在南疆和田(97%)、喀什(90%)、阿克苏(73%)、克孜勒苏(64%)和东部吐鲁番(70%),哈萨克族集中在北疆的阿勒泰、塔城和伊犁地区。考虑到当地人口的民族构成,政府教育部门需要根据各地区城镇、乡村各自不同的民族构成和语言环境条件,设计多种教学模式(各科目教学语言构成),由各地依据本地实际情况(语言环境、师资状况)和实践效果,实事求是地予以选择。
以乌鲁木齐市和南疆4地州的情况为例,可对各级学校的语言教学模式提出以下设想。
表1、乌鲁木齐市和南疆4地州各级学校语言教学模式设想
究竟在一个地区究竟采用哪一种模式最符合“实事求是”精神和民众的愿望,完全取决于对当地人口的民族构成、语言环境和就业市场的语言要求。如乌鲁木齐市汉族聚居区,可保持传统汉语教学模式,但考虑到乌鲁木齐市有13%的维族(不包括流动人口),在维族聚居区的小学可根据需要分别采用模式一(父母不会汉语的城市居民和南疆流动人口子女)和模式三(城市维族干部职工子女)。
南疆地区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如喀什市、阿克苏市),对维族学生可分别采用模式一(父母不会汉语的城镇居民和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和模式三(城市维族干部职工子女)。据我们今年8月调查,县城中小学并没有充足的双语教学师资,全面推行模式三的难度极大。因此县城和乡镇中心小学,从语言环境和师资力量看,在今后几年内,模式一是确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而在村小学,可能完全采用真正合格的模式一的条件也不成熟,很可能是传统民语教学模式和模式一同时并行。
(四)中央提出的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目标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学,并加快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步伐,加快解决新疆特别是困难地区中小学校双语教学师资短缺问题,到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温总理强调“中央提出到2012年在新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2020年使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中央领导对新疆教育工作提出的总体目标。
在中央提出的发展目标后,如何在新疆各地区加以具体落实,仍然需要根据各地的客观条件和可行性,制定各地区的具体发展规划。
(五)为了发展双语教育,地方教育部门所能够做到的努力
新疆各地州(特别是南疆各地州)把双语教育作为中心任务之一来积极落实。
自2000年以来,新疆自治区政府就开始大力推动双语教育。2004年双语教学班(模式一)就读学生数为35,948人,2005年9月增长为145,138人,一年内即增长4倍。2008年 “双语”教学班总数已达5,000个,就读少数民族学生达到15万人,仅占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6.6%。因此,要想在几年时间内用模式三全面取代模式一(6.6%)和传统民语模式(87.6%)(另有5.8%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校就读),将需要几十万名真正合格的民汉兼通又熟悉专业教学的教师。仅阿克苏地区2010年就提出需要双语教师11706名。全自治区的缺口还需要仔细推算。
1.现在各地县教育局关注的矛盾焦点
主要焦点集中在5岁、6岁的“学前双语班”和2010年一年级新生班的“模式三”教学。根据自治区的要求:2010年5-6岁学前儿童必须全部进入“双语学前班”,层层负责,定下考核指标,压给县市政府。9月份兑现,10月份考核。没有教师,就从小学教师中抽调,或者从县市在职干部中抽调。同时要求2010年的一年级人学新生班,必须全部实行模式三(即全部课程都用汉语授课,三年级开始加授维语文课)。这相当于在三个年级(二个学前年级、一个小学一年级)同时推行全面汉语教学,可以想像,这三个年级所需的教师队伍是多大的一个规模。
我们在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调查和学校访谈发现,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县级教育局为了为在9月份为这三年级配备必要的汉语授课教师,采取了以下
教育重要性的话教育重要性的金句篇二
;学习礼仪的重要性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让孩子带着礼仪走向社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当今一种现象却令人担忧: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严重。一些青少年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知道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长辈……
礼仪教育再度引起关注。
‘礼仪之邦’的美称,能不能在这一代中传承?一位教育界人士坦言,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孩子,一个孩子的未来在于教育。在所有幼儿的教育中,礼仪、品格、素质教育无疑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然而我国几乎所有幼儿园在儿童教育的黄金期,针对其开设的品格、礼仪素质课程却近乎于零,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关。
大量事实证明,英语、识字、珠心算,还是钢琴、轮滑、绘画都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孩子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学到。上海外国语学院一个博士生导师专门做了一个课题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同等智商幼儿园、小学开始学外语的孩子和初中学外语的孩子到了大学二年级,他们的英语水平几乎就一样了。而良好的礼仪、品格是人一生成功的基础,是人之初的必修课。礼仪、品格教育最适宜在幼儿园开展,因此会得到家长100%的认可.湖南郴州机关幼儿园一班主任就接到家长这样的问询“最近学校开什么课了?我的小孩会跟我说,妈妈请帮我倒杯水,比以前懂礼貌多了?”可以说礼仪品格教育是真正对孩子、家长、老师、幼儿园、政府都受益的教育。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俗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现在好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再看看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这是结果,原因在哪呢?我想很多家长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只有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长都把他们服侍的好好的,以至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在公共场所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乱扔垃圾、说脏话、不会文明接打电话、公关接待中的失礼现象。所以,礼仪教育迫在眉睫。不仅老师要教,在家,家长也要时时抓住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给幼儿进行随机的教育。
学习礼仪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哪些好处呢?
1.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会被人尊重 ,受人欢迎,从心里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2.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
安静、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如果每个孩子学习礼仪。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礼貌的征求别人意见,比如:“xx,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积木吗?”“xx,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那么,当幼儿知道别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领域时会很有礼貌的介入。这时候,孩子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那么,当孩子专注了,有秩序了,提高学习质量也是必然的。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也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我身边就有一些家长也在教他们的孩子读诵《三字经》和《弟子规》,这些孩子显然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有礼貌,懂得尊敬人,而且学习的能力很强,从不用老师担心,让人看了就会生欢喜心。所以说,从小养成孩子的文明及礼貌习惯,学会说礼貌用语,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日常的教育当中,家长能与老师密切的配合,做好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3.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情绪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当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有烦心事时可以和老师或是小朋友倾诉、分享,那么孩子就会始终保持一种正态的心理状况,这种正态的心理状况会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一、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幼儿期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养成各种习惯,成人如注意从小培养幼儿文明礼仪,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礼仪教育,长大要改就困难了。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集万千宠爱一身在家里娇生惯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独自玩耍,与玩具交“朋友”,容易形成孤僻、任性。害怕困难,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对人没礼貌等性格,于是出现了不少家庭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的缺失,家里没有大小之分,爱幼之风可是甚之又甚,而尊老不是没有,只是有些老者出于对小字辈的爱而愿意当“孙子”,长此以往,对孩子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甚至可能是霸道、专横、唯我独尊,不如意,对长者甚至是拳打脚踢,如果不加制止,便可能后果不堪设想。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细节中教育孩子。例如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坐,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客人来了又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礼貌和懂事的小孩子。当然这不必要对孩子进行硬式教育,只要回到家,孩子坐到饭桌上,就可以顺带的进行轻松的教育,每天都顺带的进行教育,孩子在礼仪教育方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注意提醒孩子向其他人问好,看到做得好的话,马上给予表扬。给孩子讲德育故事,跟孩子讲礼仪,并让孩子表演给自己看,让孩子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学,而是没有人教,当我在讲德育故事的时候,孩子听的很认真,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当我在给孩子讲礼仪时,孩子们听的也很认真,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就要靠家长坚持不懈的培养。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让孩子得到练习和锻炼,例如可以主动请邻居的小伙伴来家里玩,教他们彼此以礼貌相待。千万不能因为怕孩子没有礼貌,就不带孩子去人家作客,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从做家务开始做起。让孩子做家务,使他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养成勤劳的习惯,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担能力,这也是现在社会当中的小孩最缺乏的,所以家长也要在生活中训练孩子做家务。
三、培养孩子懂礼貌讲文明必须由家长做起
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由家长做起。家长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如果家里有老人,家长可以和老人沟通,告诉老人宠爱孩子的坏处,要有理智的爱孩子,我相信老人会支持年轻父母的教育方法哦,父母平日在家中,无论自己是否喜爱看书,也最好把书捧在手上,养成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做到孝敬老人,不说粗语,做到以身作则。流行歌曲尽量不要放在家中,在家中,最好放些古典而优美的钢琴歌曲,或者一些静心的轻音乐,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歌曲,这样可以陶冶孩子高尚的艺术的情操。所谓教不过,父之过。家长不小心碰了别人,就主动向人道歉,像龙龙这孩子遇到相似的情境,就会模仿这种好习惯。父母日常在家里,应该注意言行举止。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所说,父母所做的一切,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别人说。“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张白纸”孩子这一张“白纸”画的好还是坏,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孩子若有说粗话的习惯,不要当他只是小孩子说话什么都不懂。虽然他们是小孩子,甚至不知道粗话的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坏习惯就会慢慢的形成。如果发现了孩子说粗话,那么就应当进行思想教育,及时阻止孩子继续说下去,不要就只会对孩子进行打骂。对孩子进行打骂,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孩子有很强的叛逆心理。家长也不能用诱惑、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孩子讲礼貌,例如叫阿姨给你糖吃,不叫叔叔不买玩具等。这样做,只能使孩子一时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能持久,更不能使他懂得礼貌的实质。
从小养成孩子的文明及礼貌习惯,学会说礼貌用语,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日常的教育当中,家长能与老师密切的配合,做好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经调研结果显示:人与人之间说“对不起”“请”等礼貌用语,这些看似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却导致我国每年因琐事纠纷而发生近六十万起刑事案件,占全国每年刑事发案总量的85% 。也就是说现在的青少年,成人因为从小没有人教他们学会尊重别人,没有教他们做错事要说对不起,没有人教他们在别人做错事时要学会宽容,结果每年都有近百万人因此被关进牢房,被判几年,几十年甚至被执行死刑。同样有近百万人被伤害,有的甚至致残,乃至死亡。我们今天要做的不敢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但我们能保证每个孩子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不会去伤害别人,不会被伤害,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成为优秀但我们能保证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会被他人尊重。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的社交场所,我们利用幼儿园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鼓励幼儿积极与同伴交往,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示范的方法,使幼儿学会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与周围人打招呼;学习如何借他人物品;如何轮流等待;如何观看或参与他人的活动;如何与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等,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环境;使幼儿乐于与他人交流、交往、分享、合作。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重要性的话教育重要性的金句篇三
;谈家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赏识教育的普及,很多家长懂得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他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心灵的呵护。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有人把赏识比喻成阳光或雨露,他能唤起孩子的心理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或为孩子成长的驱动力。
二.对提出赏识教育的周弘老师的简介
他是一位具有传奇经历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他与命运抗争,不仅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而且唤醒了无数迷途知返的孩子和绝望的家长。他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第一位发现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他创办的赏识教育被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在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中,只有赏识教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中华名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三.赏识教育的理念
在赏识教育中,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是他的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认为:“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种不好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地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四.何为赏识?
赏是欣赏,识是认同。合起来就是欣赏孩子,认同孩子。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父母是孩子信念的源头,信心的根据地。父母创造的高级生命,自己不欣赏,谁会欣赏?父母对孩子都没有信心,谁能帮助他树立信心?一朵花,缺少了阳光雨露的滋养,一定会逐渐枯萎。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性味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五.对赏识教育的误解
赏识不等于表扬
案例a:孩子拿着78分的数学卷子回到家。妈妈虽然内心不悦,但想到孩子的自信心不能被打击,于是脸上装出笑容,对孩子表扬说:“嗯,你这次考得不错的!比上一次还是有进步了。”接着又鼓励说:“不过还得继续努力!下次一定要考得更好!”孩子只点了下头,离开了。
b:孩子拿着78分的成绩回到家。妈妈看过后,对孩子说:“在你心中,觉得这个成绩不是很理想对吧?”孩子点点头,一副难过的样子。“不过没关系,虽然这次考得不好,但是妈妈知道你尽力了,相信你下次会考得更好!你还是妈妈的好孩子!”说着把孩子轻轻搂过来:“来,妈妈抱抱!”孩子感动地说:“妈妈,下次我一定要考的更好。”
这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呢?a说法是运用表扬b说法是运用赏识。a说法表面上是表扬,实则流露出失望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不满意。明明知道孩子考得不好,违心的表扬孩子,为的是不让孩子失去信心,但又不甘心这样的表扬,又补充了希望。其实孩子自己也知道考得不理想,这样表扬孩子,孩子感觉别扭,虚假不真实,孩子的心里也不踏实,起不到作用。b说法是承认孩子考得不好,在这里,接纳了孩子的不好,理解了孩子的不好,包容了孩子的不好,妈妈不去追究那出问题导致孩子没考好,而是把期望指向下一次。并且用肢体语言依旧表达对孩子的爱和信任,这样做让孩子产生了内疚感,激发了要加倍努力的决心。
可见赏识比起表扬来内涵更丰富,效果也更好。
赏识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接纳,认同宽容,肯定鼓励等等。赏识的确可以用表扬这一方法来实现,但赏识绝不等于表扬。表扬是赏识教育这颗大树上的分支。可以说,以赏识的心态巧妙地运用表扬的方式,来达到赏识孩子的目的。
赏识要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维护孩子的自尊为前提,要用信任孩子的态度,有策略的激励,去真正的赏识孩子,要真正做到赏识,仅有表扬还不够。还要有关爱,欣赏,从内心真正爱孩子,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心,用宽容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欣赏而不是抱怨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用信任而不是怀疑的心理来相信孩子可以变好。
2.赏识不排除批评
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孩子只赏识不批评的现象。
在家庭里,赏识教育成为中国家长的育子宝典,有的孩子从小受宠爱,变得霸道任性,家长不敢批评孩子,怕孩子生气。其实,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建立于赏识教育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孩子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种爱,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从而心悦诚服的接受并改正错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足以说明,孩子做错事,或有缺点,并不是不可以对孩子批评惩罚,而是看教育者如何艺术的运用。
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正如教育家孙晓云所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孤立的偏重一方面,而摒弃另一方面。管理学上有一条“二八定律”意思是:促使一个人进步,应该给他百分之二十的压力和百分之八十的动力,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动力来自赞扬和鼓励。
但批评要在赏识心态下进行。非赏识心态下的批评多是抱怨指责,打骂,甚至是泄愤,完全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不顾孩子的情绪,因而孩子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赏识心态下的批评则是出于对孩子生命的疼惜,心里的感受的顾及,会让批评更有力量。孩子在批评中听出爱感受爱,他会有安全感,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比如:某同学在家写作业,迟迟没有动笔,赏识心态下的妈妈会说,我家的孩子是正在思考,想完后会很快完成作业的;而非赏识心态下的妈妈会说,你还不写,再不写不让你吃饭了,哪位妈妈也是这样的做法?那以后该怎样做呢?
此外要让孩子知道批评是对事不对人,再怎么不对,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只要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只要让孩子知道家长是为他好,让他知道批评与惩罚并不代表不喜欢他,不爱他,并不代表他不行,而是告诉孩子勇于承担自己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举动。
3.不要过度赏识和表扬
有个孩子八岁了。母亲从小表扬她,为的是增强他的自信心。可是表扬多了,就发现它很骄傲,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说了他,或者他犯了什么错批评一下,就不得了了,要么选择放弃,说自己反正不行,不干了;要么就跟母亲发脾气翻脸。这是不是就是赏识教育过了头呢?适当的宠爱孩子是应该的,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没有原则,没有分寸的爱岂不是你爱吗?
之前有一个六年级的同学,因为琐事与父母发生矛盾,竟然离家出走,后来在微信上通过转发,经过大家的努力孩子终于被找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研究证实:孩子从来不挨批评,到处都是赞扬声,很容易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是非不分,这对他的健康发展毫无益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抱有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消极态度,他会无法面临挫折,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案例:我亲戚一个孩子,从小在表扬声中长大,大学毕业后,因为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单位领导说了他几句,竟然就抜腿走人。找了无数的工作,都是因为受不了领导的批评,错过了好的工作,机会不是你想有就有的,到现在也是工作居无定处,一家人为他操碎了心。
六.走出赏识的误区
现象一:
一位信奉赏识教育的妈妈,不经意间看到了她快上初中的女儿画的画时,拿出习惯性的夸奖来夸孩子:“女儿画的画真棒!”女儿却厌烦的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妈妈,你怎么还把我当小孩子哄呀!真让人讨厌!”
怎么妈妈表扬孩子会换来这样的结果?因为这位家长不管孩子的实际水平,盲目表扬,过度夸奖,使赞赏显的虚假不实在。
现象二
一位教授在某地听课。课上老师问学生酸雨是怎样形成的。一位学生答,因为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位老师立即称赞道:“哎呀,你真棒,你只要把碳改成硫就对了。”并发动全班学生表扬他。教授坐在后面,虽然他看不到那位学生的表情,但看到了其他同学怪怪的样子。课后,教授去问那位学生:“上课你答错了问题,老师还表扬你,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感受?”那位学生脱口而出:“不是我是傻瓜就是他是傻瓜!”
显然这位学生非但没有领情,还在心里对老师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以上两个真实案例说明,表扬要讲究艺术。没有针对性,具体性,不结合实际情况的表扬,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像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行,这类空洞的,夸张的,笼统的,模糊的,单调的表扬用语用多了,只能让孩子产生心里的疲劳,对表扬无所谓,听不到心里去。那么表扬孩子需要哪些艺术呢?现谈谈表扬中要注意的问题:
表扬要随年龄的增长渐渐减少。儿童心理学表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表扬,而且效果比较好。因为幼儿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自我评价体系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对自我的评价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所以,表扬对幼儿来说,是建立良好自我意识得一面镜子。
要根据事态进展减少表扬。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需要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要根据事情的进展来减少表扬次数。比如要按时完成作业,起初家长发现孩子有进步了,一定要瞅准时机,大力表扬。慢慢的,孩子在家长的表扬声中养成习惯时就要减少表扬的次数。而且,间隔时间也要长一些,直到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连续式的强化在布置新任务时最为有效。而在学习后期,要进行间隔式强化。只有把握好这样的节奏,才能发挥表扬的作用。
3.根据各人的情况来表扬孩子。孩子个性千差万别,心理特点也不一样。因此,要正确客观的分析,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内心需要和心理状态进行表扬,鼓励。比如,对于内向胆怯的孩子要多多表扬;对于外向的,活跃的孩子要结合批评来表扬;对于自信心较强,不需要特别努力就取得成功的孩子,不必经常表扬,因为过多的夸奖可能是她的自信变成虚荣,只有在经过顽强努力取得成绩时或在他热心帮助人时,才给与表扬;而如果孩子比较懦弱,总是担心失败,那么必须经常给以鼓励。
表扬要指向孩子行为的过程。
个人取向的表扬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你太了不起了等,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整体性评判,指向孩子本身,叫做个人取向的表扬。
结果取向的表扬这次考得很好,完成的不错,等等,这反映的是孩子行为的客观结果,叫做结果取向的表扬。
过程取向的表扬你今天做作业能真正思考,你处理这件事的做法很正确,等等,这是对孩子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运用的方法进行的肯定和表扬,指向行为的过程,叫做过程取向的表扬。
这三种指向的表扬,对孩子所起的长期作用是不一样的。根据心理学归因论,当孩子倾向于个人天赋及能力归因时,就会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力强,因而信心十足,甚至趾高气扬。可是一旦失败,则会认为自己脑子笨,能力弱,因而丧失信心,听任失败的再次到来。当孩子倾向于努力归因时,面对成功,学生则会认为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而当失败时,则会认为是自身努力不够造成的,会产生自己要继续努力,一定获得成功的想法。由此可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一定要更多地运用过程取向的表扬,或尽量不用个人取向的表扬。
5.挖掘不明显的优点来表扬。
家长要注意挖掘孩子潜在的优点,并鼓励促进孩子这方面的发展。对其尚不明显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潜力的现实性。
6.表扬要指向具体细节。
表扬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保持自信,鼓励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水平。但家长要先肯定孩子已取得的进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给孩子一个继续前进的动力。
片段1:你的这篇作文很棒,你将来一定是个作家。这篇作文集到报社相信能够发表,你写的这么好,一定是全班最好的一篇。
片段2:我发现你描写景物很详细,连这么小的地方都观察到了。你的语言蛮丰富的嘛,比我小时候强多了。你的思路很独特,想象力也挺丰富的。
通过比较,咱们家长感觉哪组表扬你更欣赏?当然,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因为2组的表扬让孩子明白了这些优点,今后孩子会更加朝着这方面继续努力。实际上,在这里,表扬暗含正面暗示的功能。
结束语: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的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的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枝干都不美丽,也许他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映衬下,远远看去卓越多姿,也留露出几分美感。如果把青少年比喻为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那么教育者就要不停得为其浇灌,施肥,剪枝和除虫。如果把表扬,鼓励,赏识当作施肥浇水,那么,批评乃至惩罚就是剪枝除虫。
相关热词搜索:;